高考历史届一轮复习第23讲 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doc.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605557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66.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届一轮复习第23讲 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届一轮复习第23讲 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届一轮复习第23讲 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届一轮复习第23讲 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考历史届一轮复习第23讲 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届一轮复习第23讲 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doc.docx

《高考历史届一轮复习第23讲 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届一轮复习第23讲 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doc.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届一轮复习第23讲 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doc.docx

高考历史届一轮复习第23讲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

第23讲 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背景

(1)新中国的成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提供了政治保障。

(2)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

(3)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4)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

2.实施:

1953年实施“一五”计划,作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定。

3.成就

(1)到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2)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3)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展开。

4.意义: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目的:

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过程

(1)农业

①1953年,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1955年,兴办高级农业合作社。

(2)手工业:

1953年,推进手工业合作社运动,后改为一次性合作化的办法,实现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资本主义工商业

①建国后国家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策略,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②1953年底,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③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3.意义:

标志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1.中共八大(1956年)

(1)内容:

分析了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2)意义:

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1)背景:

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

(2)内容

①总路线:

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②“大跃进”:

以大炼钢铁为中心。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以“一大二公”为特点,即合作社的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3)影响

①“左”倾错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不适合农村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生产效率低下,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国民经济的调整

(1)背景:

1959~1961年连续三年的严重经济困难。

(2)方针:

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3)结果:

1962年底经济形势开始好转,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4.经济建设成就

(1)建成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形成十几个基础行业。

(2)除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修建了铁路,石油已经实现自给。

5.“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对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破坏

“文化大革命”严重干扰和破坏国民经济建设,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损失约5000亿元。

[构图解史]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

考点一 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

1.“一五”计划的特点

(1)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2)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

(3)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4)渐进性和长期性。

(5)一体(主体:

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辅相成。

2.唯物史观——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关系

(1)过渡时期总路线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路线,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2)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是“两翼”,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3)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从党的方针、政策、理论中找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关于工业化建设的设想。

材料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主要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论十大关系》与八大中得出关于工业化建设的设想是:

由较长的时间实现工业化到迅速实现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带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吸取苏联工业化的经验教训。

(2017·课标全国Ⅱ,4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

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

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材料二 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

“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

”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10分)

审题模板

1.准确审题——确保答题方向不跑偏

答案在哪里

怎么答

答案范围

答什么

答多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

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

特点

5分,3个点

意义

5分,3个点

2.规范答题——确保答题要点对而全

(1)特点

问题

分层信息

把握层意

概括归类

特点

 

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

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

矿产资源的开发纳入国家发展计划之中(角度:

发展模式)

①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

②列入国家发展计划;

③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

④独立自主开发。

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

矿产资源的开发对于生产力的分布,新工业基地的建立规定工业建设计划(角度:

服务方向)

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重视对缺乏的和分布不平衡的矿产资源的勘探(角度:

关注重点)

所学

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

独立自主开发(角度:

开发方式)

(2)意义

问题

答题角度信息

概括归类

意义

材料

从对矿业发展的角度

①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

②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

③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

④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从对“一五”计划开展的角度

从工业体系建立的影响的角度

所学

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所体现的新中国制度的优越

参考答案 

(2)特点:

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独立自主开发;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

意义:

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考点二 探索与失误——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1.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左”倾错误

事件

特征

影响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多快好省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大跃进”

高速度、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大二公”“一平二调”

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文化大革命”

以阶级斗争为纲

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2.失误的原因

(1)历史传统的影响。

受封建专制主义遗毒的影响,人们民主法制观念淡薄。

(2)急于求成心理。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很高,迫切希望尽快摆脱落后状况。

(3)中央领导人的错误估计。

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4)国际环境的影响。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锐对立,容易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

3.唯物史观——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经验教训

(1)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结合国情不照搬外国模式。

(2)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

(4)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搞好综合平衡。

(5)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1.论从史出

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理性的探索

史料一 1962年,中共中央通过的“农村十六条”指出:

“人民公社社员的家庭副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

它附属于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全民所有制经济,是他们的助手。

结论 史料表明承认家庭副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和助手,实质上是对“一大二公”公社体制的调整,体现了在农村对“左”倾错误的纠正。

史料二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示意图

结论 史料表明1968年“文化大革命”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使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整顿,采取有效措施,国民经济迅速回升。

2.史由证来

阅读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出版的宣传画,论证人民公社时期体现的政治理想和“左”倾思想。

——宣传画《人民公社好》(芮光庭作)

提示:

从宣传画中的文字信息和画面信息等方面分析。

论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画中出现公共食堂、图书馆、医院、幸福院等机构。

一方面说明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人民公社重视社员生活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过于将公社生活理想化。

(2)画中出现很多小高炉土法炼钢,反映了“大跃进”运动中全民炼钢的景象。

不仅造成经济结构失衡,还破坏了生态环境。

(3)画中出现粮食满仓,庄稼种植很密集。

反映了人们急于求成的“左”倾情绪,但只是人们的一种良好愿望。

(4)画中出现全副武装的民兵站岗。

一方面说明当时两极格局下国际形势的紧张;另一方面受到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等“左”倾思想的影响。

1.从农业政策看“一五”计划的特点

农业的投资是非常有节制的,不到总投资的8%。

一半以上的投资投入工业,其中90%拨给诸如冶金、机械制造、电力、煤、石油和化工等生产生活资料的部门。

拨款用来扩大农机和化肥生产的小部分工业投资(3%),证明五年计划(注:

指“一五”计划)中被排在靠后的地位。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发现问题 “一五”计划时期投资状况反映出投资的重点。

命题角度 “一五”计划时期农业政策与工业政策的差异;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的启示。

2.人民公社体制的优势

“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无疑是中国近代以来最为有效的针对农村社会的治理方式,“它单靠人力就使中国的面貌大为改观,全国建起了上万座水库、几千座小型水电站、几百英里的铁路线,在大江大河上建起了一座座桥梁,开拓隧道,修筑马路,开发了更多的矿藏,灌溉了更多的土地……”但从国家行政管理的角度看,人民公社只是一种国家财政不负担的、靠集体自己养活自己的、一切听命于国家计划的劳动组织。

——费正清《传统与变迁》

发现问题 材料信息表明人民公社体制在历史上曾经起过主要作用,与教材观点有出入。

命题角度 人民公社体制的性质;人民公社体制的是非功过。

3.实事求是历来就是中共的优良传统

“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小规模家庭副业……在不影响集体劳动的情况下,鼓励社员种好自留地,饲养少量的猪、羊和家禽……有引导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

——《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1960年11月

发现问题 针对经济困难,中共中央提出“八字方针”纠正农村工作的失误。

命题角度 “八字方针”的实质;纠“左”的暂时性与不彻底性;实事求是的思想。

4.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生育思想理论

新中国成立初期,受苏联影响,妇女争当“英雄母亲”,1953年全国人口达到6亿多人。

1956年周恩来在关于“二五”计划的建议中提出“生育方面要加以适当节制”。

1957年经济学家马寅初发表《新人口论》认为国民收入被人口吃掉了一大部分,只剩下小部分用于积累,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受到影响,反对多子多福的思想,主张两个(孩子)有奖,三个(孩子)有税。

1958年马寅初被扣上“经济学界的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

……1979年《光明日报》指出“实践证明马寅初先生当年认为国民经济要综合平衡、按比例发展也是正确的”、过去“错批一人,误增三亿(人口)”。

——摘编自《马寅初传》

发现问题 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负面影响已逐渐显现,这一热点备受高考关注。

命题角度 人口过多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对马寅初人口问题主张的评价发生的变化;学术领域政策方针的变化。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

时间

题号

时间

题号

2017

全国Ⅱ,41

2016

全国Ⅱ,31

2015

全国Ⅰ,31

2014

全国Ⅰ,31

全国Ⅲ,31

1.命题点:

“一五”计划期间基本建设投资比重的变化

(2016·课标全国Ⅱ,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

这表明我国(  )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期间,我国重点发展重工业,努力为工业建设提供条件,于是出现住宅建设投资减少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受到抑制的现象,故A项正确;B项表述不符合“一五”计划时期的史实,排除;C项是对材料信息的表面解读,不能反映其实质,故C项错误;“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故D项错误。

2.命题点:

“一五”计划期间中西方工业化建设的比较

(2015·课标全国Ⅰ,31)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

据此可以推知(  )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答案 A

解析 图表反映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的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远远高于英、美两国,实际反映了中国原有工业基础薄弱,急需改变落后工业面貌的愿望,也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特点的体现,故A项正确。

冷战格局下,为对抗苏联,美国大力发展工业,英国努力恢复发展工业,B项错误;当时中国工业基础薄弱,优先发展重工业,改变落后的工业面貌是正确的,故C项错误;美、英传统工业只是增速放缓,但规模仍然很大并没有衰落,D项错误。

3.命题点:

“一五”计划与粮食供应政策的关系

(2014·课标全国Ⅰ,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答案 B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题干材料反映了“一五”计划期间的粮食计划供应问题。

粮食供应不涉及工商业改造,排除A项;“一五”计划期间没有发生大规模自然灾害,排除C项;国民经济恢复在1952年底已基本完成,排除D项。

4.命题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2014·课标全国Ⅱ,31)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

粮食的统购统销(  )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答案 C

解析 “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对于A项“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项“农村的政权建设”、D项“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不会起到促进作用。

粮食的统购统销本身就是国家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体现,据此判断C项正确。

1.命题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户籍制度的确立

(2017·全国卷高考临考冲刺押题卷四,30)1958年1月9日,我国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户籍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确立了一套较完善的户口管理制度。

这个条例以法律形式严格限制农民进入城市,限制城市间人口流动。

出现这种状况的背景是(  )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国民经济的恢复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完成

答案 A

解析 国民经济的恢复是在1952年,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1958年11月以后开展的,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一五”计划的完成,只是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故D项错误。

2.命题点:

“一五”计划期间经济领域存在的问题

(2017·全国卷高考临考冲刺押题卷三,30)据统计,“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年均积累率为25%左右,而1958年我国积累率猛增至33.9%,1959年、1960年进一步增至43.8%和39.6%。

这表明,当时我国(  )

A.工业经济快速稳步发展

B.经济调整措施发挥成效

C.开始调整工农业投资比例

D.工业发展投资高且急于求成

答案 D

解析 材料提供的时间是“1958年至1960年间”,这期间正是我国的“大跃进”运动时期,“大跃进”运动在建设上追求大规模,基本建设投资急剧膨胀,积累率突然猛增可以得出1958年至1960年间,我国工业发展投资高且急于求成,故D项正确。

3.命题点:

苏联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的影响

(2018·湖南高考考前演练一,31)1953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以后,到19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最终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

促进这一体制形成的主要因素应当是(  )

A.苏联模式的影响

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西方国家的封锁

D.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1953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以后,到19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最终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可以看出苏联模式对中国经济建设影响很大,故A项正确。

4.命题点:

十年探索时期对经济建设问题的应对措施

(2017·济南二模,31)1962年2月,七千人大会在北京召开。

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经济发展措施,包括:

压缩基本建设规模,降低工业发展速度,精简职工人数,压缩教育事业规模等。

这些措施(  )

A.确立了“八字方针”

B.清除了“左”倾错误

C.反思了“三面红旗”

D.阻碍了城市化进程

答案 C

解析 因为“左”倾错误思想指导下的“三面红旗”造成了1959~1961年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1962年的七千人会议是反思“三面红旗”的,故C项正确。

5.命题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

(2018·河南高考适应性测试,30)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指出:

“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这是毫无疑义的。

”据此说明当时国家(  )

A.提出西部大开发经济发展战略

B.注重缩小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

C.解决了工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D.看中内地、西部工业发展的优势

答案 B

解析 内地,不仅仅指代西部地区,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工业布局逐步平衡”,有利于缩小地区间差距,故B项正确;有利于解决工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非“解决了”,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利于备战”,得出是出于工业布局平衡和备战考虑,故D项错误。

6.命题点:

农村经济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

(2018·宁夏高考模拟一,34)1962年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支持实行包产到户等多种农业生产责任制。

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

A.增强小农经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B.消除农村中存在的剥削现象

C.克服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弊端

D.克服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端

答案 D

解析 1962年刘少奇等主张实行包产到户等多种农业生产责任制,目的是为了克服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端,故D项正确。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7·大连二模,31)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学术期刊中有很多“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市场规律”等词语。

这一学术动态反映了(  )

A.社会主义改造成就显著

B.经济领域出现了极“左”思潮

C.市场经济理论得到认可

D.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中“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市场规律”,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学术界研究社会主义与商品、市场的关系,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研究探索,故D项正确。

2.(2018·湖南长郡中学高考模拟一,31)据统计,到1965年,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商业机构的从业人员由1957年的522.2万人减少到302万人,减少42.1%。

这一变化表明(  )

A.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B.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完善

C.国家财政困难有所缓解

D.国民经济结构走向平衡

答案 A

解析 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这一变化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的结果,有利于减少开支,故A项正确。

3.(2017·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考冲刺模拟四,31)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的一幅宣传画,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在苏联伟大的援助下,我们将尽最大

的努力,逐步地实现国家工业化

A.打破了美国对新中国的封锁

B.“一五”计划中农轻重全面发展

C.苏联的援助开启了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