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业生产技术操作规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039114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62.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种植业生产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种植业生产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种植业生产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种植业生产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种植业生产技术操作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种植业生产技术操作规范.docx

《种植业生产技术操作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种植业生产技术操作规范.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种植业生产技术操作规范.docx

种植业生产技术操作规范

种植业生产技术操作规范

 

福建省农业厅种植业管理处

福建省食用菌技术推广总站编

目录

一、生态茶园建设与管理规程1

二、茶树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9

三、优质稻生产技术操作规范13

四、甘薯生产技术操作规范15

五、葡萄栽培技术规范18

六、杨梅栽培技术规范27

七、草莓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33

八、胡萝卜栽培技术规程36

九、生姜种植操作规程40

十、大白菜种植技术规程44

十一、西兰花种植操作规程49

十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52

十三、银耳生产技术规范61

十四、秀珍菇设施栽培技术规范67

十五、竹荪栽培技术规范76

一、生态茶园建设与管理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福建省生态茶园的术语、定义、茶园选择与规划、茶园管理和病虫害综合防治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福建省生态茶园的建设与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文件的应用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NY5197-2002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

NY5244无公害食品茶叶

NY/T5018无公害食品茶叶生产技术规程

NY5196有机茶

NY/T5020无公害食品茶叶产地环境条件

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3.术语和定义

生态茶园(EcologicalTeaPlantation)根据环境经济协调发展原则,按照生态系统内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建立能够维持茶园生态平衡,促进茶园物质和能量良性循环,实现茶叶优质、高产、高效、无污染,达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协同发展目的茶园。

4.生态茶园选址与规划要求

4.1茶园选址

4.1.1生态环境良好、空气清新、水源清洁、土壤未受污染,空气、水质和土壤的各项污染物质的含量限值均应符合农业部行业标准NY/T5020的要求。

4.1.2避开都市、工业区和交通要道,与大田作物、居民生活区应有1km以上隔离带。

在茶园周围5km内,不得有排放有害物质(包括有害气体)的工厂、矿山、作坊、土窑等。

4.1.3园地林木植被保存较好,形成天然的遮阴和防风带。

4.1.4四季极端温差相对较小的山区和半山区,山地坡度要求25度以下。

4.2茶园规划

4.2.1生态茶园林、草的留护与种植

4.2.1.1生态茶园合理保留原有林木,或根据要求种植林木。

在上风口保留或种植防护林带,在茶园种植地与非茶种植地之间保留或种植隔离林带,防护林和隔离林每4-6m种植一株林木。

4.2.1.2生态茶园园内道路、沟渠两侧或一侧种植行道树,种植间隔5-6m。

4.2.1.3生态茶园园内空地种植遮阴树,每亩种植5-8株,株距10-12m,控制遮阴率为30%左右。

4.2.1.4生态茶园园内裸露、荒秃的空地和梯壁等地应保留或种植植被及绿肥,增加茶园绿地覆盖率;茶行间合理间作绿肥。

4.2.2生态茶园基础设施建设

4.2.2.1园地坡度15°以下的缓坡按等高线布置茶行,15~25°的山坡宜开成水平梯级茶园。

梯面宽度1.5m~2.0m,梯壁要坚固紧实。

茶行长度不超过50m,依地形而定。

4.2.2.2生态茶园道路所占面积不超过茶园总面积的5%。

主干道连接园外公路,路基宽6m左右;支道与主干道相连,路基宽4m左右;在茶行与支道之间,设置步行道,路基宽1.5m;坡度大的茶园道路应按“之”字形或“S”形绕山开筑。

4.2.2.3生态茶园与周边荒山、林地及农田交界处开设隔离沟,沟深、沟宽70cm-100cm。

4.2.2.4生态茶园排水沟要与蓄水沟相连接,并在连接处挖积沙坑。

生态茶园园面呈外高内低,内侧开设蓄水竹节沟,山顶、山凹及道路两侧修建排水沟。

4.2.2.5生态茶园每3-5亩建设一个2m3的蓄水池。

4.2.3生态茶园茶树良种的搭配种植

4.2.3.1根据当地主产茶类的要求,选择适制相应茶类的、抗逆性较强的茶树良种。

4.2.3.2根据芽期早、中、晚的不同,搭配种植不同茶树良种。

4.2.3.3生态茶园茶树种植措施

A.梯面宽1.5m的梯层茶园单行种植,距梯埂外沿80cm~90cm平行划种植行;梯面宽2.7m以上的梯层应按行距1.5m双行规划种植。

B.种植密植一般3000株/亩~4500株/亩,具体依据品种树型、立地条件、肥力水平和海拔高度等情况决定。

C.宜在秋末冬初10-11月或早春2-3月种植,秋冬季常出现干旱或低温霜冻茶区,宜早春种植。

D.种植时带土移栽,沟状种植。

定植茶苗,须压实根际土壤,复土达根颈水平。

5.生态茶园栽植管理要求

5.1生态茶园土壤管理

5.1.1土壤深厚、松软、肥沃,树冠覆盖度大的茶园可实行减耕。

一般茶园采取浅耕与锄草、追肥相结合,深耕与施基肥相结合。

5.1.2根据划出的各种植行,挖深50cm、宽50cm的种植沟,每亩用腐熟有机肥3000㎏~5000㎏、磷肥50㎏,与土拌匀,作为基肥施入沟底,再覆土20cm。

5.1.3每年2次~3次中耕除草,以经常保持茶园土壤疏松和无杂草。

在各茶季茶芽萌发前于晴天进行,杂草晒干后覆盖土表或翻埋入土。

5.1.4浅耕一般深10cm左右,中耕15cm左右,深耕30cm左右,深耕每年或隔年进行1次,浅耕和中耕结合各季的除草与追肥进行,深耕结合清园埋压杂草和施用有机肥进行。

5.2生态茶园肥培管理

5.2.1施肥时间:

追肥一般在各茶季采摘前一个月施用,全年3次~4次。

基肥一般结合秋冬季深耕时施用。

5.2.2肥料种类:

基肥主要为有机肥与磷、钾肥;追肥可选用复合肥、尿素、钙镁磷、过磷酸钙或生物固氮菌肥、有机复合肥等。

畜禽肥等农家肥使用前须经无害化处理。

原则上就地生产使用,外来的须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商品有机肥、叶面肥、生物肥等须是全有机或纯天然的。

5.2.3施肥量与配比:

幼龄茶园以氮肥为主,磷钾肥为辅;采摘茶园增加磷钾肥,适当使用氮肥,推广使用有机肥。

5.3生态茶园树冠管理

5.3.1根据茶树的树龄、长势和修剪目的分别采用定型修剪、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和台刈等方法,培养优化型树冠,复壮树势。

A.幼龄茶树定型修剪:

定植后1年左右,树高30cm,主茎粗0.3cm以上,即可进行第一次定型修剪;一般在春茶芽梢萌动前或春茶采摘后(长势旺盛的茶树),定剪次数为3次~4次;剪去主干枝,然后平剪;每次剪后要加强耕锄,肥培管理,防治病虫害。

B.茶树轻修剪:

成龄茶树每年进行一次轻修剪。

采用平剪或略带弧型剪,剪去树冠表面鸡爪枝、细弱枝、病虫枝和突出枝;每次修剪深度比上次剪口提高5cm左右。

C.茶树深修剪:

剪去树冠10cm~15cm,刺激切口下骨干枝潜伏芽萌发新梢,更新树冠;修剪时间为立春前或春茶采摘后10天内进行。

D.茶树重修剪:

茶树树势趋向衰老或未老先衰,分枝稀疏、枝条细弱、新梢萌发无力,对夹叶增多,产量逐步下降,应在离地面20cm~30cm处进行修剪。

E.台刈:

对茶树树势严重衰老,多枯枝、病虫枝、细弱枝、披生地衣、苔藓,芽叶稀小细弱,对夹叶多,产量严重下降的老茶树应在离地面5cm~10cm处进行台刈,若根茎部有更新枝的应留数枝枝梢。

5.3.2树冠覆盖度较大的,每年须修剪茶行边缘,以保持20cm左右的行间隙,利于田间作业和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发生。

5.3.3修剪枝叶一般留在园内培肥土壤。

病虫枝条和粗干枝则应清除出园,病虫枝待寄生蜂等天敌逸出后集中销毁。

5.3.4重修剪和台刈改造的茶园应清理树冠,应使用波尔多液冲洗树干,以防治苔藓和剪口病菌感染等,幼龄茶树严禁以采代剪。

5.3.5对防护林、行道树、遮荫树进行修剪,分枝高度应控制在1.8米以上,在主杆不同方面的高度上留3-4个侧枝,在侧枝上留2-4个分枝,在层次上做到错落有致,稀密适宜,保持适宜的遮荫面积,为茶树创造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

6.生态茶园病虫害综合防治要求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应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适量适度化学防治相结合,强化采剪、耕作、施肥等农业技术的综合运用。

6.1农业防治

6.1.1选用抗病虫性强的茶树品种种植,并进行不同品种的合理搭配。

6.1.2合理耕作施肥,培育壮树,增强茶树抵御病虫害能力,耕杀土壤中的害虫。

6.1.3及时分批采摘。

控制假眼小绿叶蝉等趋嫩性强的病虫为害。

6.1.4科学修剪。

在塑造丰产树冠的同时可将分布在茶丛中上部的病虫枝叶带出茶园,保持茶园通风透光,减少病害发生。

6.1.5适时锄草,改变茶园病虫适生环境条件。

6.1.6秋冬季封园。

疏枝清园,喷施石硫合剂。

6.2物理防治

6.2.1人工捕杀。

茶毛虫、茶尺蠖、茶蚕、蓑蛾类、卷叶蛾类、茶丽纹象甲等目标明显和群集性强的害虫可直接捕杀。

6.2.2灯光诱杀。

利用黑光灯等诱杀茶尺蠖、油桐尺蠖、茶黑毒蛾、茶毛虫等趋光性明显的害虫。

6.2.3色板诱杀。

应用有色诱虫板诱杀茶小绿叶蝉、黑剌粉虱等。

6.2.4食饵诱杀。

利用害虫的趋化性以饵料诱杀害虫。

6.3生物防治

6.3.1保护天敌。

保护茶园中的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促进天敌繁衍,增强对害虫的自然控制能力。

6.3.2生物农药防治。

有条件地使用生物源农药,如微生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和动物源农药。

6.4农药防治

使用农药应严格遵循GB4285、GB/T8321.1、GB/T8321.2、GB/T8321.3、GB/T832l.4、GB/T8321.5、GB/T8321.6的规定,不得使用国家明令禁止在茶树上使用的农药,应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

 

二、茶树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

福建茶园发生的病虫害主要有茶小绿叶蝉、黑刺粉虱、茶尺蠖、茶橙瘿螨、茶黑毒蛾、茶黄蓟马以及茶饼病、炭疽病等,2017年为有效控制茶树主要病虫害,将损失控制到最低限度,确保茶叶产量和品质安全,特制订本方案。

1.防控目标

重大病虫防治处置率达到90%以上,害虫总体防治效果达到80%以上,茶树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

茶叶质量符合无公害要求,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到50%以上。

2.防控策略

采用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以生态调控、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为重要手段,以化学防治为应急措施的策略。

坚持因地制宜、分区治理,着重防治重大病虫,优先采用绿色防控技术,科学、安全、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尽量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保障茶产品质量安全和茶园生态环境安全。

3.防控措施

3.1分区防控重点

3.1.1华南茶区:

主要包括海南省、云南南部、广东中南部、广西南部、福建东南部。

以茶小绿叶蝉、茶尺蠖、茶丽纹象甲、茶黑毒蛾、茶卷叶蛾类、茶黄蓟马、茶橙瘿螨、黑刺粉虱、茶饼病和茶炭疽病等为主。

3.1.2西南茶区:

主要包括云南中北部、西藏东南部、四川省、贵州省和重庆市。

以茶小绿叶蝉、茶黄蓟马、茶黑毒蛾、黑刺粉虱、茶跗线螨、茶饼病和茶炭疽病等病虫为主。

3.1.3江南茶区:

主要包括广东北部、广西北部、福建北部、浙江省、江西省、湖南省、湖北东南和西部、安徽省和江苏南部。

主要病虫是茶小绿叶蝉、茶尺蠖、黑刺粉虱、茶蚜、茶丽纹象甲、茶小卷叶蛾、茶炭疽病和茶饼病等。

3.1.4江北茶区:

主要包括湖北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山东东南部、河南南部、陕西南部和甘肃陇南。

以茶小绿叶蝉、茶尺蠖、黑刺粉虱、茶蚜和茶炭疽病等病虫为主。

3.2主要技术措施

3.2.1茶小绿叶蝉。

间作桂花或种植行道树等,秋冬季在园边蓄养杂草,为蜘蛛类、缨小蜂类提供越冬庇护场所,以增强生态控制潜能。

虫口高峰期间,适时分批勤采,清除茶行间杂草。

达到防治指标的田块,可选用以下药剂喷施:

茶皂素水剂、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悬浮剂、茚虫威乳油、印楝素液剂、苦参·藜芦碱水剂、唑虫酰胺悬浮剂、甲维·噻虫嗪水分散粒剂等。

3.2.2茶尺蠖。

保护和利用茶尺蠖绒茧蜂、单白绵绒茧蜂和蜘蛛等重要天敌,在绒茧蜂羽化高峰期避免使用化学农药。

结合茶园秋季中耕施肥,清除表土中虫蛹;放鸡啄虫;其幼虫3龄前有明显发生中心,可进行人工捕杀。

在茶尺蠖常发茶园安装杀虫灯,羽化高峰期开灯诱杀成虫。

在茶尺蠖成虫始发期,每亩放置3-5套茶尺蠖性信息素诱捕器,大量诱杀雄成虫,连片使用的效果更好。

当其它防治措施效果不明显时,则优先使用植物源农药和生物农药,尽量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使用茶尺蠖病毒制剂防治幼虫,防治适期掌握在1-2龄期,用药液将茶树叶层叶片正反面均匀喷湿,以充分发挥病毒作用。

可选用药剂:

茶核·苏云金、苦参碱、噻虫·高氯氟氯氰菊酯、溴氰菊酯、联苯·甲维盐等。

3.2.3茶橙瘿螨。

分批勤采,带走部分成螨、卵、幼螨和若螨。

秋末用石硫合剂、矿物油封园。

人工释放捕食螨防治茶橙瘿螨等害螨及小型害虫。

在茶橙瘿螨发生高峰前期(5月初、8月下旬至9月上旬),将矿物油按150-200倍液的使用浓度均匀喷湿茶橙瘿螨为害的嫩叶层,予以防治。

3.2.4黑刺粉虱。

加强茶园管理,疏枝清园,促进茶园通风透光以抑制其发生。

保护和利用斯氏寡节蚜小蜂、刺粉虱黑蜂、刀角瓢虫等天敌。

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为越冬代羽化盛期,使用信息素+黄板诱杀成虫,每亩挂诱虫板15-20块。

或者第1代幼虫孵化盛期,向叶背喷施溴氰菊酯乳油、氯氰菊酯乳油等。

梅雨季节喷施座壳孢或韦伯虫座孢菌粉,每亩0.5-1.0kg。

秋季封园时,越冬虫口偏高田块施用石硫合剂结晶粉、乳油矿物油溶液。

3.2.5茶黄蓟马。

虫口高峰期适时分批勤采,恶化其营养条件和庇护场所,带走部分卵、若虫和成虫。

以信息素+蓝色、或信息素+黄绿色诱虫板诱杀成虫。

结合茶小绿叶蝉的防治而兼治,或参照茶小绿叶蝉的化学防治。

3.2.6茶跗线螨。

习性活跃,7-8月为高峰期,分批勤采,尤其是结合夏茶的机采。

防治药剂可用乳油矿物油。

非采摘茶园或秋后封园,则喷施石硫合剂结晶粉、乳油矿物油溶液。

3.2.7茶饼病。

在新植茶园时,选种抗性的健康种苗。

清除枯枝,改善茶园通风透光性,低洼茶园要清沟沥水;及时分批勤采,结合茶园改造,选择适宜时期修剪和台刈以去除病叶,并使新梢抽发时避过发病盛期,减少侵染机会。

增施磷、钾肥,增强茶树抗病能力。

在历年发病较重茶园中,为害状始现时喷施多抗霉素预防,如病情较重,则在10-15天之后再喷施1次。

3.2.8茶炭疽病。

在新植茶园时,选种抗性的健康种苗。

平衡施肥以提高茶树抗病力,及时剪除病枝。

适时采摘。

对于重发茶园,可选用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等进行防治。

备注:

本技术方案所列农药仅供茶叶为国内销售的茶园使用参考,出口茶园防控病虫害须针对出口国的检测要求慎重选择农药。

具体使用浓度、使用方法及安全间隔须仔细阅读农药标签和产品说明书。

三、优质稻生产技术操作规范

1.品种选择。

优质稻品种是指米质达部颁三等以上优质食用稻品种。

目前我省生产上应用的部颁二级以上及省地产优质米评选金奖品种主要有:

佳辐占、甬优9号、两优616、中浙优8号、中浙优10号、泸优明占、花2优315、甬优17、广8优673、恒丰优387等。

2.合理密植。

杂交稻每亩插1.2-1.4万丛以上,每丛1-2本;常规稻每亩插1.6万丛以上,每丛6-8本。

提倡宽行窄株种植。

3.合理施肥。

一是严禁使用未经登记及重金属含量超标的化学和生物肥料。

二是有机、无机肥结合,氮、磷、钾配合施用。

一般有机肥应占施肥总量的30%以上,N:

P2O5:

K2O一般为1:

0.5:

1。

三是严格控制施氮及施肥总量。

施肥总量每亩控制在纯N10-12公斤,P2O54-5公斤,K2O8-12公斤。

四是施足基面肥,适施分蘖肥和穗肥。

一般氮肥50-70%作基面肥,20-30%作蘖肥,10-20%作穗肥;磷肥全部作基面肥;钾肥基、蘖肥各占50%。

专用复配肥也可采用一次性全层基施法。

4.科学管水。

水浆管理上做到插秧、施肥施药、孕穗开花期灌寸水;分蘖期、穗形成期和结实期以浅水和湿润灌溉,干湿交替;够苗时排干水搁田。

收获前根据不同田块排水性能选择断水时间,以收割机碾压时稻田土壤不明显沉降破坏为宜。

5.有害生物控制。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从稻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出发,综合应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措施,控制病虫草等发生和危害。

科学控制使用农药。

加强对病虫情监测预报,掌握防治适期,能挑治时一般不采用全田普治,尽量减少农药的不合理使用。

在必须进行化学防治时,使用安全、低毒、低残留、高效的农药,并遵守用药剂量、次数、安全间隔期的有关规定,严禁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

 

四、甘薯生产技术操作规范

1.因地制宜,选择良种。

根据当地的条件和市场的需求,选择适宜品种。

目前我省生产上推广面积较大的分用途甘薯品种主要有:

紫色食用型:

福宁紫3号、龙津薯1号、福薯24号(作晚薯种植);淀粉型:

泉薯9号、龙薯24号、湘薯75-55;地瓜干加工型(红心):

福宁薯12号、泉薯10号;鲜食型:

广薯87、福薯16号、福薯8号、龙薯14号等。

2.薯块繁种,培育壮苗。

选留具有品种特征、薯重250克左右、无病伤完好的薯块做种。

主要有大棚育苗、小拱棚育苗、露地育苗以及小苗假植育苗法。

选用土壤肥力较好、土质疏松、地势高燥、地块平坦、排灌方便的地块、选择晴天作畦。

整畦要求深、松、细、平,畦宽(带沟0.3米)1.2米,畦高0.2米,畦、沟平整。

入春后准备繁种,畦面用锄头开启下种沟,沟宽0.2米,沟距约0.25米,将薯块整齐排入,盖上3-5cm细土,薯块不露土,并用水浇湿(最好用经充分腐熟的粪水),然后盖膜保温保湿。

出苗后保持土壤持水量的60-70%,苗高5cm以上时,晴天要掀膜让芽苗见光转青,夜晚盖膜。

芽苗长至15-20cm,全天揭膜炼苗,炼苗3-5天即可剪(拨)苗假植,每次剪(拨)苗后要施一次肥,然后盖薄膜催苗。

采用小苗假植育苗的,当薯块繁育苗地薯苗长至15-25厘米时,剪(拨)苗假植,亩植小苗2万株左右,一般是行株距12厘米×20厘米,施足基肥,加强管理,促苗早发,以利于多出苗、出壮苗。

壮苗的标准是:

苗田无病虫侵害,苗长25厘米,6-7个展开叶的顶苗。

3.深耕松土,施足基肥。

在前作收获后(或冬闲田)用机械耕、松、耙平、整畦,畦宽(包沟)92~100厘米,犁出畦坯后,每亩以土杂肥1500~2000公斤,含硫复合肥40公斤作包心肥,然后再整成垄高35厘米左右的畦;有条件的根据土质情况如粘壤土参砂(或客土)4000~5000公斤/亩。

4.适时栽插,合理密植。

一般栽插时间早薯为4月10日~6月20日,晚薯为7月1日~7月30日,越冬薯于9月20日前栽插完毕。

早薯早栽,提早封垄有利于夏季抗旱;晚薯早栽,能使甘薯生长在优越环境的时间更长。

栽插密度一般早薯为3000-3500株/亩,晚薯4000-4500株/亩。

栽插方法主要有:

斜栽法、水平栽法、船底形栽法、直栽法等。

生产上主要采用斜栽法(用锄头栽插),结薯较大,又可提高密度。

栽插前要进行种苗大小分级和药剂浸苗消毒。

一般要求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或用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浸苗10~15分钟。

5.中耕除草,科学施肥。

在栽秧后4-5天进行查苗,补苗,保证全苗。

插后7天左右结合一次松土除草,亩用水肥30~40担或用尿素4~5公斤施点头肥,促进苗根早生快发。

插后25-30天左右,施好夹边肥,一边亩应施碳铵30~35公斤或尿素10公斤,一边亩应施硫酸钾30斤。

裂缝肥掌握在畦面出现裂缝时施下,(一般晚薯在秋分后寒露前)每亩追施粗水30担加草木灰50~75公斤或素尿5公斤加硫酸钾7.5公斤泡水20担灌缝以防早衰。

6.合理水管,防治病虫。

甘薯是耐旱作物,一般不用浇水,如遇特殊干旱,可顺沟浇一次水。

甘薯又是怕涝作物,土壤中水分过多,造成通气不良,妨碍薯块生产,并使秧蔓徒长。

特别是座薯期,田间积水超过24小时,减产30%以上。

要提前开好排水沟,做到雨停沟底无积水,避免涝渍而影响甘薯膨大及烂薯。

甘薯常见的病虫害有蔓割病、薯瘟病、疮痂病、细菌性黑腐病、小象甲、斜纹夜蛾、甘薯麦蛾等。

应根据当地病虫情报,及时防治,减轻损失。

采用轮作防治薯瘟病,药液浸苗防治蔓割病,药液喷雾防治甘薯麦蛾和斜纹夜蛾等食叶害虫。

7.适时收获,注意留种。

甘薯后期茎叶衰老缓慢的,适当延迟收获,增加单位面积产量,一般应在10月中旬收获,“霜降”前收完入窖,选留夏薯薯块整齐,无伤痕、无虫蛀,重250克左右的薯块作种。

五、葡萄栽培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巨峰葡萄无公害生产的产量指标,产地环境条件,葡萄果园条件和栽培管理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福建省露地栽培的巨峰葡萄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

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NY/T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NY5087-2002无公害食品鲜食葡萄产地环境条件

DB35/T677-2006巨峰葡萄扦插苗木

DB35/T679-2006巨峰葡萄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

3.产量指标

三年及三年以上树龄的成年葡萄园,单位面积产量控制在1300kg-1500kg/666.7m2范围内。

4.产地环境条件

产地环境空气质量、灌溉水质量和土壤环境质量按照NY5087-2002的规定执行。

5.果园条件

5.1土地条件

5.1.1地势

平原地或平缓坡地,地势开阔,阳光充足,通风良好;地下水位0.8m以下,排灌水方便。

5.1.2土壤

壤土、沙壤土、沙砾壤土均可。

沿海冲积性粘重土壤建园,必须采取客土、客沙等措施加以改良。

要求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表土有机质含量大于1.0%,pH5.5-7.0。

5.2道路系统

5.2.1主路

大面积集中成片葡萄园,设主路贯穿全园,与园外公路相连,适应通行汽车等大型交通工具。

5.2.2支路

连接主路,通向各作业区,适应通过中小型交通工具和农业机械。

5.2.3小路

连接支路的田间作业道,适应生产操作和田间管理。

5.3排灌系统

5.3.1排水系统

设排水干沟、支沟和集水沟。

集水沟深20cm;支沟承接集水沟,通向干沟,深50cm;干沟通向园外,深80cm以上,确保排水顺畅。

5.3.2灌水系统

一般采用沟灌,由灌水干渠、灌水渠和灌水沟组成。

山地葡萄园应建设蓄水设施。

有条件的葡萄园,可建设滴灌等节水灌溉工程。

6.定植

6.1园地准备

6.1.1土壤改良

全园深翻,水稻田建园必须打破犁底层,并施足基肥。

6.1.2整地起垄

宽垄深沟,垄宽按葡萄栽植行距确定(每行一垄),垄高40cm以上。

6.2苗木准备

6.2.1苗木质量

按照DB35/T677-2006中4.1、4.2和6.1、6.2的规定执行。

提倡使用经过假植的大苗,也可以采用计划密植园间移的大苗。

6.2.2苗木处理

6.1.2.1营养袋扦插苗栽植前要去除营养袋。

6.2.2.2一年生扦插苗,栽植前要短剪过长侧根,疏剪过密根系,剪留4-5个芽,地上部分用3°Be石硫合剂消毒。

6.2.2.3经过假植或计划密植葡萄园间移的大苗,栽植前地上部分先进行适当修剪,保留3个-6个结果母枝,各结果母枝留3个-5个芽短剪,然后用3°Be石硫合剂消毒。

以带土栽植为好,不带土的苗木,需短剪过长侧根,疏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