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63中《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教师学生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602274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0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原63中《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教师学生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太原63中《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教师学生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太原63中《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教师学生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太原63中《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教师学生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太原63中《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教师学生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太原63中《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教师学生版.docx

《太原63中《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教师学生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原63中《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教师学生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太原63中《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教师学生版.docx

太原63中《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教师学生版

高中语文导学案模板(教师版)太原六十三中韩云青

课题

寡人之于国也

第一课时

课堂笔记

1.熟读课文,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句式。

2.疏通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

【使用方法与学法指导】

1、朗读。

读准字音,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语言的节奏、情感和韵味,力求语言通畅,读准字音。

2、解义,通过互助合作,结合注释口译文章,完成《导学案》相关内容,必要时借助工具书。

学习重点

学习和积累文中重要的字、词、句式。

学习难点

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

学习过程

一、【朗读课文,基础演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而走谷不可胜(shēng)食也

数罟(cùgǔ)不入洿(wū)池谨庠(xiáng)序之教

养生丧(sāng)死无憾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申之以孝悌(tì)之义然而不王(wàng)者涂(tú)

有饿莩(piǎo)

2.字词解释

梁惠王曰:

“寡人之于对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黄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这样。

察邻国之政,无如像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更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为什么呢也?

  孟子对曰:

“王好战,请请允许我以用战喻。

填然鼓之敲起鼓来,兵刃既已经接,弃甲曳兵兵器而表修饰走。

或有的人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凭借五十步笑百步,则那么何如怎么样?

  曰:

“不可!

直只是不百步耳,是这亦走逃跑也。

  曰:

“王如知此,则无通“毋”不要望民之多于比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完,尽食也;数罟细网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按照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种植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穿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通“毋”不要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夺去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反复陈述之以孝悌敬爱兄长之义,颁通“斑”斑白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为王,称王者,未之有宾前,没有这种情况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制止、约束,涂通“途”,道路有饿莩饿死的人而不知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人死,则曰:

‘非我也,岁年成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兵器也?

’王无罪岁,斯那么天下之民至焉。

二、【翻译句子,理解文意】

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

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3、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

肉了。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5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6、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7、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

“非我也,岁也。

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

百姓饿死了,国王却说:

‘这不是我的过错呀,是由于年成不好啊。

8、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

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

9、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三、【思考探究,动笔训练】

问题:

通过朗读课文,积累字词,翻译句子,我们疏通了文意,那请你列出这篇文章的结构,并试着说说文章主旨是什么?

(勾画原句,用自己的话说明意思)

主旨:

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

这种“保民而王”得思想,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

【知识导学】

1、作者简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孟子》简介: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

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

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

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3.背景资料: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

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

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

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

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

梁惠王对孟子说:

“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

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

”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

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

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

“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

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

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拓展阅读,识记理解】孟子名言

1、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

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5、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

6、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8、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

1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课题

寡人之于国也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2、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3、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使用方法与学法指导】

1、在继续抽查练笔基础上,进行探究学习,弄清和加深对孟子“民本思想”的理解。

2、在熟读、进而背诵五、六段基础上,体会孟子层层深入、巧用比喻释疑雄辩的文风。

学习重点

理解、积累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学习难点

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

学习过程

一、【合作探究,延伸拓展】

1、这篇课文记录了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原话)

梁惠王曰: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2、孟子是怎样具体阐述自己的“仁政“思想的?

它包括哪几个组成部分?

孟子的“仁政”思想集中体现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即第5—6自然段。

这里阐述了孟子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②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⑥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⑦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上述七点内容可分为两个层面:

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3、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原话)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

“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

4、文章运用比喻论证来释疑解惑,找出相关句子,翻译之,并说出妙处。

明确:

(1)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译:

“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来打个比方吧。

战鼓咚咚地一敲响,两军士兵的刀枪—接触,丢盔卸甲,拖着兵器就逃跑,有的跑了—百步之后停下来,有的跑了五十步之后停下来。

那些跑五十步的人耻笑跑一百步的人,这怎么样?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人死,则日:

‘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剌人而杀之?

曰:

‘非我也,兵也。

译:

“诸侯贵族家的猪和狗吃掉老百姓的粮食却不知道加以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懂得去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百姓饿死了,国王却说:

‘这不是我的过错呀,是由于年成不好啊。

’这种说法,和拿刀杀人有什么不同?

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形象生动,使复杂艰涩问题浅显易懂,也易于被高高在上的君王接受。

5、现代社会人口增加会加重社会负担,所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梁王为什么却希望“民加多”呢?

明确: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6、孟子论述了“王道之始”“王道之成”,试站在现代社会的立场,对孟子的论述加以评析。

可以从两方面评价。

(一)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

1.首先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

2.加强文教德化,提高人民的精神修养;

3.统治者严于律己,不推卸责任。

(二)孟子注意到了可持续发展问题:

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不能滥砍滥伐,滥捕滥杀,更不能竭泽而渔。

二、【夯实基础,巩固练习】

1、结合句意,准确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

②察邻国之政助词“的”

③填然鼓之助词,无实在意义

④王道之始也助词“的”

⑤鸡豚狗彘之畜助词

⑥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百姓”;助词“的”

⑦未之有也宾语前置的标志

发 

①百发百中射击

②发闾左谪百发百中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征发

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散发

⑤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出发

①王好战,请以战喻介词“用”

②以五十步笑百步介词“凭借”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介词“按照”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语气助词,不译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把”

2、归纳本文的文言现象

通假字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通“毋”,不要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通“斑”,斑白,花白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通“途”道路

词类活用 

(1)填然鼓之(鼓,名词作动词。

敲起鼓。

句意是:

咚咚地敲着战鼓。

(2)树之以桑(树,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

种植。

句意是:

在住宅场地上种上桑树。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带宾语“帛”作动词,穿上。

句意是五十的人可以凭借它穿上丝织品的衣服。

④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

句意是: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

⑤然而不王者(王,名词受副词“不”的修饰作动词,照这样为王如果还不能使天下人归顺的,是没有的。

特殊句式 

申之以孝悌之义 介宾后置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

树之以桑介宾后置“以树桑之”种植桑树

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介宾后置那就不要盼望您的百姓比邻国增多。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照这样为王如果还不能使天下人归顺的,是没有这种事情的。

非我也,岁也判断句这不是我的过错呀,而是年成的过错啊

固定句式 

 直……耳 ,是……也 “只是……罢了,这也同样是……啊”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不过没有跑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啊!

或……,或…… 有的人……有的人“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跑了—百步之后停下来,有的跑了五十步之后停下来

是何异于…… 这和…… 又有什么不同“人死,则日:

‘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剌人而杀之?

曰:

‘非我也,兵也。

”百姓饿死了,国王却说:

‘这不是我的过错呀,是由于年成不好啊。

’这种说法,和拿刀杀人有什么不同?

再说:

‘这不是我的过错呀,而是刀的过错啊。

 

注意:

按照要求、时间交稿;用智慧和情感设计学案,代表学校的语文组的最高水平,为太原市高中语文课改作出贡献;也是本学期的第一项作业。

高中语文导学案模板(学生版)太原六十三中

课题

寡人之于国也

第一课时

课堂笔记

1.熟读课文,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句式。

2.疏通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

【使用方法与学法指导】

1、朗读。

读准字音,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语言的节奏、情感和韵味,力求语言通畅,读准字音。

2、解义,通过互助合作,结合注释口译文章,完成《导学案》相关内容,必要时借助工具书。

学习重点

学习和积累文中重要的字、词、句式。

学习难点

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

学习过程

一、【朗读课文,基础演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王好()战弃甲曳()兵而走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谨庠()序之教

养生丧()死无憾鸡豚()狗彘()之畜()

申之以孝悌()之义然而不王()者涂()有饿莩()

2.字词解释

梁惠王曰: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

“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

“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

‘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二、【翻译句子,理解文意】

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3、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6、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7、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

“非我也,岁也。

8、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

9、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三、【思考探究,动笔训练】

问题:

通过朗读课文,积累字词,翻译句子,我们疏通了文意,那请你列出这篇文章的结构,并试着说说文章主旨是什么?

(勾画原句,用自己的话说明意思)

【知识导学】

1、作者简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孟子》简介: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

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

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

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3.背景资料: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

各国诸侯争城夺池,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

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

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

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

梁惠王对孟子说:

“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

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

”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对答,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

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

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

“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

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

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拓展阅读,识记理解】孟子名言

1、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

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5、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

6、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8、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

1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课题

寡人之于国也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2、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3、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使用方法与学法指导】

1、在继续抽查练笔基础上,进行探究学习,弄清和加深对孟子“民本思想”的理解。

2、在熟读、进而背诵五、六段基础上,体会孟子层层深入、巧用比喻释疑雄辩的文风。

学习重点

理解、积累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学习难点

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

学习过程

一、【合作探究,延伸拓展】

1、这篇课文记录了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原句)

2、孟子是怎样具体阐述自己的“仁政“思想的?

它包括哪几个组成部分?

3、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原句)

4、文章运用比喻论证来释疑解惑,找出相关句子,翻译之,并说出妙处。

5、现代社会人口增加会加重社会负担,所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梁王为什么却希望“民加多”呢?

6、孟子论述了“王道之始”“王道之成”,试站在现代社会的立场,对孟子的论述加以评析。

二、【夯实基础,巩固练习】

1、结合句意,准确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②察邻国之政

③填然鼓之

④王道之始也

⑤鸡豚狗彘之畜

⑥申之以孝悌之义

⑦未之有也

发 

①百发百中

②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

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

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

⑤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

  

①王好战,请以战喻

②以五十步笑百步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2、归纳本文的文言现象

通假字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词类活用 

(1)填然鼓之

(2)树之以桑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4)谨庠序之教

(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特殊句式 

申之以孝悌之义  

树之以桑

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非我也,岁也

固定句式 

直……耳 ,是……也 

或……,或…… 

是何异于…… 

 

注意:

按照要求、时间交稿;用智慧和情感设计学案,代表学校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