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热点主题阅读排行第八名至爱真情一.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83944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热点主题阅读排行第八名至爱真情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考热点主题阅读排行第八名至爱真情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考热点主题阅读排行第八名至爱真情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考热点主题阅读排行第八名至爱真情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考热点主题阅读排行第八名至爱真情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热点主题阅读排行第八名至爱真情一.docx

《中考热点主题阅读排行第八名至爱真情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热点主题阅读排行第八名至爱真情一.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热点主题阅读排行第八名至爱真情一.docx

中考热点主题阅读排行第八名至爱真情一

2011年中考热点主题阅读排行第八名:

至爱真情

(一)

特邀主讲/江苏张福星

上榜理由:

本主题的现代文在2010年120份中考调查试卷中有30篇,位居第八。

“至爱真情”类的阅读文章,之所以能榜上有名,首先是因为课标要求: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其次,对“真情”类文学作品的考查饱蕴着命题者的匠心:

初中生正处于一个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急需“充电”、不断“矫正”的人生关键期,大量“真情”类文学作品的阅读熏陶,会对他们的成长起到莫大的帮助。

社会不断进步,生活节奏飞速加快,工作学习的压力与日俱增,悄然间,我们忽视了人世间好多宝贵的东西。

亲情、友情等情意显得弥足珍贵,拥有真情,我们就是最幸福的人。

本主题中考话题一览:

亲情

特别推荐话题:

友情

子题:

亲情

热点考题链接

本话题的现代文在120份调查试卷中有22篇。

如:

1.《母亲的手》(2010·辽宁丹东/辽宁宽甸)

2.《给母亲打电话》(2010·湖南株洲)

3.《母亲石》(2010·江苏连云港)

4.《民工父亲的“幸福”》(2010·福建三明/广西百色/广西南宁)

5.《偷父》(2010·广东)

6.《我为什么打你》(2010·山东聊城)

7.《父亲是一条鱼》(2010·浙江杭州)

8.《父爱陷阱》(2010·湖南娄底)

9.《温总理打给母亲的电话》(2010·湖北恩施)

……

考题再现

给母亲打电话

①母亲从小就生活在老家的山村里,从来没有出过远门,去过最远的地方也就是我们那里的县城。

去年,我和妻子商量着要将孤零零一个人生活的母亲接到城里来,可母亲总以不习惯为由拒绝,我知道她是怕给我们添麻烦。

过完年,母亲拗不过我好说歹说,同意到城里来为我带娃儿。

②母亲不喜欢城里的生活,她说城里人住的房子像火柴匣子。

孩子睡着的时候,她总会拿把扫帚在楼道里打扫,遇到人时还主动和别人打招呼。

有一天,母亲问:

“对面那家姓啥,怎么不见来往过?

”我说我也不认识,母亲流露出一种深深的失望和惊讶。

我知道母亲是孤独的,那种孤独来自对一种生疏的幸福无法介入。

③每当客厅里的电话铃声响起时,母亲总是很兴奋,只是那些都是我和妻子的电话。

电话那头的人,没有人认识我母亲。

母亲偶尔接一次电话,也往往是应上一句话,话筒便传到我和妻子的手上。

我与人通话时,母亲便呆呆地立在一旁,好奇地看,然后,眼里是一片旷远的失落。

④有一次,我突然像明白了什么,当对方挂上话筒之后,我把声音提得高高地说:

“我母亲身体还好呢,谢谢你对我母亲的问候……”这时候,我发现母亲的眸子亮亮的,脸上的皱纹一下子舒展开来。

⑤我向一个女同事讲起我母亲,告诉她一些我母亲的事情。

没想到女同事眼眶里居然盈满了晶莹的泪水,说她母亲想来也是这么孤独吧,只是她没有注意。

当时,女同事还要了我家的电话号码,说要让她母亲给我母亲打电话。

⑥这天黄昏,我家的电话铃声骤然响起,我接过一听,便急切地叫我妈:

“妈,您的电话!

”母亲闻声走过来,用惊喜而疑惑的眼神望着我,讷讷地竟不敢靠前。

我把听筒塞进母亲的手里,一字一顿地说:

“妈,您听,是您的电话!

”母亲把听筒靠近耳畔,捧着听筒的手在微微地颤抖……

⑦我默默地退出房间,走到母亲经常呆呆伫立的阳台上,面对家乡的方向,泪流满面……

(选自《百姓生活》)

1.母亲来到城里后,遇到人就“主动”“打招呼”,是因为她感到______。

2.“那种孤独来自对一种生疏的幸福无法介入”中“生疏”的含义是________。

3.第④段中,“我”在对方挂上话筒之后,“把声音提得高高地说”的用意是____________。

4.第⑥段中母亲接到第一个打给她的电话时,“用惊喜而疑惑的眼神望着我,讷讷地竟不敢靠前”,“捧着听筒的手在微微地颤抖”这些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母亲____________。

(2010年湖南株洲市中考试题)

现场解读

解题策略:

这篇现代文属“亲情”类叙事文章,命题者围绕“写人记事”的记叙文文体的基本特征,着重考量了考生对文章关键词的理解能力、对细节的洞察能力以及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的感悟与解析能力。

情感类文章,我们只有在读中悟情,并且将自己深深地融入情节中去,才能作出符合文意且有自己个性体验的回答。

第1题考查考生对内容的理解,对情感的体悟。

母亲是一个对山村有感情的人,可以说,她是在“我”的“好说歹说”之下“被动”进城的。

老家有什么值得母亲如此留恋的?

同学们应该有这样的生活认识:

老一辈人对“家”的感情很浓、很深,他们的喜好相对固定,习惯了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与人交流、生活。

我们可以这样想,母亲爱“主动打招呼”,其实并不是想去凑热闹,她是想与人交流,想寻找一种“家”的感觉。

下文也有暗示,邻里间互不相识。

这就更说明了母亲是由于“孤独”才渴望与他人交流的。

第2题考查考生对词句的体味,仍然需要结合上下文思考和理解重点字词的语境义。

有些生疏是与生俱来的,但有些生疏又是人为造成的。

显然,作者提到的“生疏的幸福”之“生疏”,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长期疏远造成的,人际之间的“不亲近”更增添了母亲的“孤独感”。

母亲远离了熟悉的乡村,来到一个全然陌生的地方,所有要面对的人、事、物,以及交流方式,都会让她感到无所适从。

1、2两题答案不难,都是对文章局部内容的理解,但实际都涉及对情感的体悟。

理解时应更深入一些,设身处地地想想母亲和儿子的感受。

第3题转而考查考生对“我”内心世界的体察。

故事情节发展至此,已经开始向文题靠拢。

所谓“母子连心”,“我”对母亲是很了解的,从上文的“失望”“孤独”“生疏”“呆呆”“失落”等词,“我”已明显窥探到母亲内心的怅惘。

所以,“我”采取了让娘“亮眸子”的举措。

读懂自己的母亲,这是为人子女者所应该而且必须做到的。

第4题通过设置具体神态、动作描写的语境,来考查考生对人物心理及情感转变的感受。

接到了盼之久矣的电话,接到了那驱赶孤独与疏远的电话,母亲何其激动、兴奋。

这种愉悦之情表现为手的颤抖,化作一种人生的舒展。

错答探因:

在这几道题中,1、4两题容易答不到位,导致失分。

第1题,如果不看完整篇文章就匆忙作答,答成诸如“母亲热情,想与城里人打成一片”等,那就偏离文意了。

第4题,有的考生会吃不准母亲内心的情感挣扎和心路历程。

长时间的孤独已经使母亲有点麻木,所以,最后的“颤抖”并不是母亲的衰老所致,而是一种激动的表现。

故不能答成“母亲上年纪了,手颤抖属正常现象”之类。

表述失当,往往是因为我们不能吃透“亲情”系列文章的情感点。

其实,这类情味十足的文章,我们拿到手应该首先品味题目,猜测它能带给我们哪些想象空间,猜测它所涉及的人物关系,它所概括的事件与所要传达的情感。

参考答案:

1.孤独,渴望与人交流2.疏远,不亲近3.为了让母亲清楚地听到,使母亲感到有人牵挂、关注4.接到电话之后的激动和兴奋

新题拓展

这篇选文还可以这样来命题:

1.拓展延伸。

你觉得本文所讲到的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可信吗?

由此,你想对自己的母亲(或者父亲)说些什么?

请写一段真情告白。

(80字左右)

2.探究想象。

你认为文中的“我”最后“泪流满面”的原因会是什么?

请展开想象。

经典直播

每个父亲都是一把钥匙

徐百柯

父亲走时,我17岁。

奶奶走时,我18岁。

父亲在临终的时候,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奶奶活着的时候,也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父亲和奶奶讲的是同一个故事。

父亲说,村子尽头的那座念母桥,是祖上给取的名字,为的是纪念一位老母亲。

有一位母亲30多岁的时候,她的孩子七八岁。

有一天,下着雨,儿子走在前头,母亲走在后面,因为路滑,孩子一不小心从桥上掉了下去,落到水里。

母亲瞧见,疯了般地跳进水,一把抓住儿子。

只可惜,母亲不会游泳,只知道在河水里拼命地托着儿子。

在危急关头,幸好有位水性很好的路人经过,将母子俩救了起来。

路人责备这位母亲说,你一个妇道人家,又不会游水,怎么能跳进水里呢?

母亲只知道千恩万谢他救了自己的儿子,并给他下跪磕头。

几十年后,像是天意安排的一般,有一天,母子俩再次经过这座桥。

只不过这位母亲已经60多岁了,由于多年的操劳,她行动已经很不便,所以走在后头。

老母亲脚一滑,从桥上掉下了水里。

儿子回头看到母亲落水,桥离水面并不高,于是,他手里拿着扁担,站在桥上,把扁担伸进水里,喊母亲快抓住。

只可惜,老母亲连伸手的力气也没有,被水给冲走了。

一天后,人们在下游发现了那位老母亲的尸体,都抹着泪说:

母疼儿是长江水,儿孝母是扁担长啊!

父亲讲完这个故事,欲言又止。

我看到他显得很疲惫,说,你别讲了吧,我明白,我们会照顾好奶奶的。

父亲很欣慰地点了点头。

那时父亲已经在病床上躺了三个月,生命到了最后时刻。

那些日子里,母亲终日以泪洗面,却从未发现奶奶有任何悲伤的表情,她依然像往常一样每天早早地起床,给鸡喂食,然后做饭。

每有亲戚或乡邻来探望父亲的时候,奶奶都像往常一样微笑着跟他们拉着家常,像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快要离去一样。

来来往往的人都摇头,叹息说,没想到奶奶老糊涂了,自己儿子的生命快到尽头了,她却像没事一般。

我也一直觉得奶奶是老糊涂了,因为我好几次看到奶奶走到父亲病床前,伸出苍老的手抚着父亲的额头,冲父亲微笑,问他想吃什么,并告诉父亲不用担心她,她的身体好着呢,一定可以活到曾孙子出生,还可以带曾孙子呢。

没过多少日子,父亲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那天,家里哭成一团,唯独奶奶没有流泪,一个人坐在那里,眼睛一直看着门口,谁叫她也不应不动。

第二天,我才发现,奶奶的头发已经找不到一根黑色的了。

我突然间觉得奶奶仿佛一下子老了十多岁。

在父亲去世后的一个星期里,奶奶连一碗稀饭都未曾下肚。

一个月后的一天,在奶奶的床前,奶奶拉着我的手,跟我讲了父亲讲过的故事。

讲完,奶奶木然地望着窗户,自言自语地说,母疼儿如长江水,娘不想你走得有挂牵啊。

我说,奶奶,如果你想父亲了,就哭出来吧。

奶奶说,孩子,奶奶的泪早已在心里流干了。

8个月后,奶奶也离开了人世。

在一个大家不曾想到的夜里,奶奶睡下后便没有再醒过来。

(选自《青年文摘》2010年第4期)

【赏析品味】

这是一篇发人深省的亲情文章,主题突出,文脉清晰。

文章借助“念母桥”的故事,从“我”的视角,将奶奶和父亲这对母子串联成文,写得有点悲壮。

提及人世间的“亲情”,似乎都与生离死别联系在一起。

当然这也是文学永恒不变的主题。

这是一个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故事,要说奶奶对父亲的爱,那是一种流淌在心灵深处的情。

而父亲对奶奶的爱则是一种不能尽孝的愧疚。

整个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决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母子情深这个层面上。

既然把父亲说成是一把钥匙,那么他就会有开启功能。

这对“我”来讲又是一次亲情的洗礼。

我们应从中吸取亲情的精华。

【写作借鉴】

对初中生而言,这篇文章,内容易懂,看罢即能明白其中真意。

如果我们试着从文题出发,对故事情节梳理之后,会发现作者在用“我”的视角做文章,同时,以故事来触发亲情的写作,值得我们写作时借鉴。

我们应该细心观察生活,从生活出发,回到生活中去。

另外,文章对人物的细节刻画也非常到位。

比如:

“我好几次看到奶奶走到父亲病床前,伸出苍老的手抚着父亲的额头,冲父亲微笑,问他想吃什么,并告诉父亲不用担心她,她的身体好着呢,一定可以活到曾孙子出生,还可以带曾孙子呢。

”“第二天,我才发现,奶奶的头发已经找不到一根黑色的了。

我突然间觉得奶奶仿佛一下子老了十多岁。

”这些细节具体而微地刻画了奶奶对父亲的深爱,相信这都得益于“我”的用心感受和真情流露。

实战演练一

怀想父亲

张春莲

①父亲离开他眷恋的儿女们已经整整10个年头了。

②父亲活了85岁,可以记述的事情实在太多。

在我们兄妹心中,最难以忘怀的是父亲对我们的一份浓浓爱意。

③我7岁那年,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

小小年纪,正是活蹦乱跳的时候,却因长期处于饥饿状态,整天就和妹妹、侄女躺在院里的石条上,懒懒地不愿动弹。

唯一能够打动我们,并让我们爬起来的就是母亲叫全家人吃饭的喊声。

④短暂的饱胀成了人们唯一的追求和极大的享受——总比饥肠辘辘头昏眼花要好受得多。

⑤一天傍晚夜幕降临的时候,父亲出门了。

母亲说,沁水县一些山村不太缺粮,父亲想用铁货去给家里换点儿粮食吃。

⑥父亲出门了,除了肩上的布褡子,手里还拎着一根细柄尖头的铁棍——驱狼防身用的。

灾荒年,人挨饿,饿狼也多。

⑦父亲出门的那个夜晚,天漆黑。

以往的这个(A)shíchen,我早已沉沉地进入梦乡,但此刻,我却没有一丝睡意。

我陪伴在同样焦虑不安的母亲身边,担心着匆匆行走在山间小道上的父亲。

⑧父亲是天快亮的时候回来的。

在闪烁的微弱的煤油灯下,他的脸上满是疲惫,语气中却含着隐隐的兴奋。

他感叹山村老乡的厚道,不仅痛快地换给了粮食,还热情地让他吃了顿久违了的小米干饭。

⑨打这以后,父亲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到沁水走一趟。

照旧是夜里出门,天亮前回来;照旧是肩背布褡子,手拿铁棍。

就这样,父亲用他的疲劳和冒险,使我们全家平安地度过了灾荒之年。

⑩1972年是我上大学的第一年,学校里有农场。

寒假来临,学校给每个学生分了30斤大米。

写信告诉了父亲返家的日期后,我带着沉甸甸的大米登上了拥挤不堪的南下的火车。

11第二天清晨,车到侯马。

我下车一看,遍地银白,原来是一个漫天飞雪的天气。

这可坏了,还需要坐200多里的汽车才能到家。

好在老司机技术好、有经验,虽然历经种种艰难,最后还是有惊无险地停靠在了我下车的小站。

只是比原定的到达时间整整晚了5个小时。

12车窗外,雪还在下。

一望无际的雪野中,只看见一个黑色衣裤的人。

他挺挺地站在路边,火车头帽上堆满了厚厚的积雪。

再细看,那高高的身板,(B)shòuxuē的面孔,慈祥的眼神……不出预料,正是父亲!

车门打开时,父亲匆匆走到跟前,忙忙地从我手里接过了装有大米的行包。

已是傍晚时分,还有15里山路,我们来不及休息又奔走在回家的山间小道上。

13背着大米,深雪中行走,虽然深一脚浅一脚地分外吃力,但父亲显然是高兴的。

14他边走边不停地和我说话,他说两个哥哥都从部队来信,过年假期短就不回来了,这两天母亲念叨得最多的就是我能早点回来。

他说生产队刚分了50斤麦子,加上我带回来的30斤大米,家里就能过个好年了。

15沉思中,突然发现父亲不说话,站住了。

我想可能是大米太重,父亲想放下喘口气。

我走近他,刚想帮他拿下大米,他突然有些不好意思起来,声音也低了:

“你包里有没有点吃的?

早上我没顾上吃饭。

”我呆住了,一种愧悔的情绪猛然袭来。

我真糊涂!

明明知道父亲一大早就要往车站赶,明明知道车站旁是荒野,买饭都找不到人家,却没有想到关心一下(C)ruòdà年纪在深雪中奔走、等待了大半天的父亲……我急忙打开行李,拿出火车上买的两个饼子,双手递给了他。

16几十年过去了,飞雪中我和父亲相伴而行的场景还时不时地在眼前浮现,就像一幅定格的永不褪色的画面……

17

18路中的父亲;漫天大雪中,深一脚浅一脚地和我相伴而行的父亲……

(选自《黄河文学》2009第11期,有删改)

1.字词积累。

根据拼音将文中A、B、C、D四处应填入的词语写在下面。

A.B.

C.D.

(思路提示:

依据拼音写汉字,是考查积累运用的基础题型。

解答此类题,除了平时注意积累和正确运用,答题时我们还要结合具体语境,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填写相应的词语。

2.要点概括。

文中对父亲的怀想,有两件事是作者着重花了笔墨的,请你概括在下面的横线上。

(1)___________

(2)___________

(思路提示:

提炼文章的重点“剧情”,可依据文末段推敲作答,亦可自行概括。

此题重点考查同学们的概括能力。

3.内容探究。

文中第12〇段画线句属于什么描写?

你认为有什么作用?

(思路提示:

考查刻画人物的方法,并由此探究出人物在作品中的典型意义。

应从父亲对女儿的浓浓爱心上考虑作答。

4.作品感受。

文中回忆了父亲生前的几件事,你认为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至少答出两点)

(思路提示:

应从细节入手,思考人物的性格特点。

实战演练二

最爱“坏蛋”

童卉欣

①老张这些天压力特别大,领教了媒体的lìhɑi,手机座机被记者们围追堵截,要求采访,要了解实情。

②什么实情,不过是他有一个病残的姐姐,还有一个老母亲,中国这样的家庭何止千千万万?

姐姐72岁,母亲89岁,这,应该也没什么,坏就坏在这九旬老母硬要天天上街摆摊。

③不是没给她们生活费,肉、蛋、奶也经常送去,空调给她们装了,而母亲zhíyì不和他们住在一起,要和姐姐单过。

他还有几个兄弟,都是受过教育的人,不会那么没良心。

他们已经商量好了,等她们以后动不了了,他们会接妈妈、姐姐到自己家来。

可是,老母上街摆摊,不留神被一记者拍到,以“九旬婆婆摆摊养活七旬瘫痪女”的标题发到媒体上,他们哥儿几个成了“新闻人物”,自然是kǒuzhūbǐfá,贬词居多。

④媒体和公众已经不受控:

领导带着慰问金来了,民政部门来了,爱心捐款来了,学者讨论养老福利的缺位,邻居们开始对新一拨记者讲:

“这家的家庭条件根本不差,除了这个瘫痪的大女儿,个个都有钱有地位。

”儿女们要向人解释:

“我们之所以给老母亲的房子买在六楼,就是不想让她再上街摆摊。

”于是,又有人质疑媒体报道的失实误导爱心群众……

⑤面对自己掀起的社会波澜和给儿女们带来的困扰,老人不安起来。

多年来她天天坚持摆地摊,最近却好多天不肯下楼,甚至忧心到不肯吃饭。

她承认儿女们对自己很孝顺,经济条件也不差,可是怎样解释90岁的人日复一日上下六楼,走一公里的路去赚五六块钱呢,老人长吁口气:

“还不是担心她,她以后怎么办?

⑥其他七个儿女都出息了,有大学讲师、政府官员,还有税务局职工,孙子孙女也个个是大学生、研究生,只有这个大女儿,天生矮小,一辈子未婚,不久前还中了风,是她的心头之痛。

她如果先大女儿死了,大女儿孤身一个,哪怕有弟弟妹妹,她怎能放心得下。

虽然每天只赚五六块钱,但是多一分钱留给女儿,她的心就踏实一分。

⑦当妈的人会有一个秘而不宣的体验,她最爱的是儿女里最不健康、最不漂亮、最不出色,甚至脾气最不好的那一个孩子。

因为对这个孩子怀有深深的qiànjiù,因为没道理地觉得她所有的“不”都是自己造成的。

母鸡有一窝蛋,它反逻辑地爱那枚最不圆整最不光洁最“坏”的蛋。

⑧哪怕是一只89岁的“母鸡”,和她72岁的“宝贝蛋”。

(选自《海口晚报》2009年11月18日)

基础层级演练:

1.字词积累。

结合具体语境,在拼音后填写恰当的词语,依次为:

lìhɑi()

zhíyì()

kǒuzhūbǐfá()

qiànjiù()

2.内容解说。

文章第⑤段说道,“老人不安起来”。

以你之见,老人不安的原因有哪些?

发展层级演练:

3.词句品味。

第⑤段中,“还不是担心她,她以后怎么办?

”这句话让你感觉到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发表见解。

读了第⑥段后,你认为老母亲的担心有没有道理?

5.迁移运用。

假如你是文中老母亲其他儿女中的一位,你会如何对待自己的母亲?

写作拓展延伸:

6.在母亲的眼里,“坏蛋”不坏。

某种程度而言,“坏蛋”是最好的,是母亲最上心的。

关键是“坏蛋”的“特殊性”使得母亲始终放心不下,甚至感到亏欠。

这就是普天下最伟大的母爱。

请以“

对我的爱”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讲真话,抒真情。

不少于600字。

别忘了先将题目补充完整。

实战演练三

母亲的眼泪

包利民

①第一次在众人面前痛哭失声,是在多年以前,我作为一名实习教师在听别的老师讲课的时候。

当时那个老教师讲的是朱自清的《背影》,听着听着,我竟失控地哭出声来,惹得全班40多个学生都惊愕地看着我。

②我想起的是娘,是我记事时就有着一头白发的娘。

娘不是我的亲生母亲。

娘是村里出了名的傻女人,整天胡言乱语,甚至连生活都无法自理。

据说,是她给母亲接的生,她抱着我的那一刻,竟是出奇地平静。

她的脸上流露出一种母性的光辉,却是大颗大颗地掉着眼泪。

母亲生下我一个多月后,便被公安人员带走,从此和父亲开始了漫长的刑期。

而我,从此就成了娘的孩子,那一年,娘43岁。

③上学以后,我并没有受到什么白眼冷遇。

这里的民风淳朴,没人嘲笑我,就连那些最淘气的孩子也会主动来找我玩,不在乎我有一个傻傻的娘。

事实上,自从有了我之后,除了每日的自说自话和流泪,娘几乎没有不正常的地方了。

印象中娘只打过我两次,打得都极狠极重。

第一次是我下河游泳。

村西有一条清清亮亮的小河,村里的孩子夏天时都去水里扑腾,我当然也去。

那天,从不管我的娘突然跳入水里,把我揪了上来,折了一根柳条就没命地抽在我身上,打出了一道道的血痕。

我只是不明白,我爬上高高的树顶去摘野果她不管我,我攀上西山最陡峭的悬崖她不管我,我拿着石头和邻村的小孩打得头破血流她不管我,只在那么浅的河里游泳,她却这样狠狠地打我。

④还有一次,那时我已在镇上读初中了。

有一天她到学校给我送粮,正遇见我在校门前和一个女生说笑。

当时她扔了肩上的粮袋,疯了一般冲过来打我,我的鼻子都给打出了血。

我虽然不明所以,可依然不恨她。

那时我已能想通很多事,也从别人口中知道了自己的身世。

这样的一个女人,能把我拉扯大,供我上学,所付出的,比别人要多千百倍。

我感激我的娘,虽然我没和她交流,可是我已经能体会到那份爱了。

而且,天下的母亲哪有不打孩子的,况且她只打了我两次!

⑤要说娘有让我反感的地方,就是她的眼泪了。

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只要一见到我就哭。

别人家的孩子一个月回一次家,当妈的都是乐得合不拢嘴,而我的娘,迎接我的永远只有泪眼。

有时我问她:

“娘,你怎么一见我就哭啊,不如当初你不养我了!

”那样的时刻,她依然泪流不止,说不出一句话来。

娘对我从没有过亲昵的举动,至少从记事起就不曾有过。

她很少抱我,连拉我手的时候都没有。

这许多许多,想着想着便也不去想了,娘不是一个正常的人,为什么和她计较这些呢!

⑥考进县城一中后,娘来的次数便少了,变成了几个月一次。

主要是为了给我送钱,娘自己是很难赚到钱的,那些钱,都是村里人接济的。

那些善良的人们,自从我进入那个家门,他们就没有间断过对我们的帮助。

高三上学期的一天,刚经历了一次考试,我和一个住校的女同学一边往宿舍走一边讨论着试题。

到宿舍门前时,竟发现娘站在那里,风尘仆仆地,30里的路,她一定又是徒步走来的。

她看到我们,愣了一下,猛地冲过来,高高扬起手,停了一会儿,慢慢地落在我的脸上,轻轻地抚摸了一下。

那一刻,我的心底涌起一种巨大的感动。

她从怀里掏出一卷钱塞进我的口袋里,又看了我一会儿,眼角渗出泪来,然后便转身走了。

我转头对那个女同学说:

“这是我娘……”

⑦那竟是我和娘最后一次见面,她在一个月后的一天夜里,静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一年,她62岁。

⑧我考上师范的时候,回村里迁户口,老村长对我讲起了娘的过去。

老村长说,娘原本是邻乡一个村子的村民,丈夫死在煤井中,她拉扯着一个儿子艰难地生活,就像当初养活我一样。

她的儿子上了中学后,由于早恋,成绩越来越差,任她怎么管教也无济于事。

后来,和儿子谈恋爱的那个女生感情转移,儿子也因此退了学,整日精神恍惚。

她本来觉得时间一长就好了,可是终于有一天,这个孩子投进了村南的河里,淹死了。

从那以后,她就变得疯疯癫癫,开始了走村串屯乞丐一般的生活,直到到了这个村子,她竟在这里安下身来。

⑨那一刻,忽然就记起了娘打我的那两次,心中顿时恍然。

⑩娘当初的泪水如今都汇集到我的眼中,而那背影已是远到隔世。

我最亲的娘,她的眼泪与背影,竟成了我今生今世永远都化不开的痛。

(选自《青年文摘·绿版》2009年第24期,有删改)

基础层级演练:

1.字词积累。

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扑腾()悬崖()

恍惚()风尘仆仆()

2.结构分析。

请你分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发展层级演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