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72487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下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八下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八下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八下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八下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下教学设计.docx

《八下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下教学设计.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下教学设计.docx

八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课后注解,疏通文章意思,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2通过对精彩语句的品读,感受小石潭的美丽。

3理解并体会作者借游记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好,很高兴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俗话说,触景生情,情随景生,人的情感很容易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每逢春暖花开,我们就会觉得生机勃发,心情舒畅,目睹秋风落叶,则难免会黯然神伤,感到悲凉寂寞,这种情感的变化在古代也成就了很多的文人墨客,柳宗元就是其中的一位。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见证一场美丽的邂逅,千年之前,在千里之外,一位文学大家和一方名不见经传的小潭偶然相遇,成就了千古传诵的经典名篇,这就是〈〈小石潭记〉〉。

二朗读课文

文章的题目是《小石潭记》,“记”在这里是指古代的一种文体,我们在上学期的时候就学过《桃花源记》,现在我们一起通过大屏幕,回顾一下关于“记”这种文体的常识。

(投影展示:

关于“记”的文学常识)

1点学生读课文

通过对“记”这种文体的粗略了解,我们知道了作者主要是借山水游记来寄托自己的真实感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首先,老师想请几位同学把课文朗读一遍。

(要求:

请同学们在听读的时候注意字音和句子的节奏,读完后就这几个同学的朗读进行点评,主要从字音和节奏方面)

2老师范读课文(配乐)

听了刚才几位同学的朗读,我们发现有些字的读音和句子的节奏,读的还不是很准确,现在,老师把课文为同学们范读一遍。

(要求:

同学们做个有心人,注意某些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读完后,投影检测:

1请准确读出下列红色字的读音

(略)

2请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

(略)

3学生齐读课文(大声朗读)

听了老师的范读,相信同学们对文中的字音和句子的节奏都已经能够掌握了,现在请同学用自己最洪亮的声音,最标准的普通话来齐读课文,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字音和句子的节奏。

4学生译读课文

(要求:

同学们可以把以前在课文中没有见过的字词找出来翻译,也可以找出出现频率多的字,看看每一处都是什么意思,也可以找出你认为最难翻译的句子)

译读结束后,让学生提出在译读环节自己还不能理解的字词和句子,师生共同交流。

 

三,整体感知

一篇好的文章,就如同一杯浓浓的香茶,光读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用心用情去慢慢的品味,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小石潭那如画的世界,去欣赏小石潭优美景色。

(在这个环节,加入对课文字词句意的教学,达到以文意知字意的效果)

〈方式小组合作探究〉

(一),提问:

我们知道,小石潭的景色是美不胜收的,文中作者具体描绘了哪些美丽的景色呢?

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来,并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些美丽的画面。

明确:

“篁竹”——四面竹树环合

“石头”——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小潭”——全石以为底

“潭水”——水尤清冽

“游鱼”——皆若空游无所依”“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溪水”——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岸势”——犬牙差互,“四面竹树环合”

(二)解读第二段

(1)作者是怎样写“游鱼”的?

明确:

“皆若空游无所依”

“佁然不动,”(写出了鱼的静态)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写出了鱼的动态)

“似与游者相乐”。

(写出了鱼的情态)

(2)在这段文字中,作者仅仅只是写鱼吗?

(不是)那还写了什么?

(水)可是整段文字中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呀?

同学们从哪些句子能看出“水“?

讨论并归纳:

“若空游无所依”,写鱼在水中游,就好象是在空中游玩,没有任何的凭依一样,这表明水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澄澈。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鱼在水中游动,并且能清楚的看见鱼在水中游动的情态,更能体现水的清澈。

(3)作者在这段文字中没有一个字正面写水,可是我们却能通过对游鱼,日光,影子的描写,分明感觉到水的清澈,真实的写出了水,这在写法上叫什么?

(侧面描写)

四,品读赏析

(一)感受人物的“乐”

(过渡)小石潭的景色如此的优美,那么作者身处在这优美的景色中,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老师预设:

学生有可能说“乐”和“凄”,如果学生把这两种感受都说出来了,就分步进行,先看“乐”,再看“凄”。

(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生成点)

如果学生只是说出“乐”的感受,就直接进入“品析乐”的环节。

提问:

作者乐从何来?

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能体现乐的句子。

明确:

1,在第一段中有“心乐之”,这是直接写乐。

2,写潭水“水尤清冽”“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作者写出了树的颜色,树的形貌,树的动态,这其实都是作者心情“乐”的体现。

3,第二段中对于“游鱼”的描绘,也体现出了“乐”的心情。

现在,请同学美美的读这几段,(要求读出乐的感觉,如果学生还读不出了的感觉,老师可以范读)

(二)体会人物的“悲”(品析第四段)

(过渡)在作者的眼里,小石潭真的很美,潭水清澈透明,游鱼自在灵性,潭石形状各异,竹树青翠摇曳,小石潭的美让人乐在其中。

但我们从文中也分明读出作者的另一种感受——忧郁,甚至可以说是凄凉。

(1)现在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能体现作者忧郁感受的句子。

明确: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要求:

解释这句的含义)

(2)同学们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下此刻作者的这种感受?

讨论并归纳:

悲,或凄

(3)作者为什么有“凄凉”的感受,难道是这里的景色不美吗?

明确:

这里的景色同样很美丽,

“斗折蛇行”,“其岸势犬牙差互”

“四面竹树环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种景色)

(4)这里的景色依然很美丽,但作者的“凄”是从何而来呢?

讨论并归纳:

小石潭所处的地理位置极为偏僻,人迹罕至,虽然景色奇美,但过于幽静冷清,时间长了,让人感到寂寞难耐,悲从中来。

我们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也是与作者当时的心境分不开的。

(请学生读出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悲凉的感觉)

五作者简介(河东生平馆)

那么,作者游览小石潭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呢?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柳宗元当时的处境。

(投影:

河东生平馆)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人。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者写作此文时因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当时永州地处偏远,人烟稀少,生活十分艰苦。

到永州后,朋友被杀,老母去世,自己不断受到保守势力的攻击、陷害、恐吓。

作者当时刚三十出头,正值施展才华之时,却一贬十年,后又被贬到更为偏远的柳州。

这让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凄苦是他的感情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

1提问:

通过对柳宗元当时处境的了解,我们懂得了作者有着别样感受的原因。

那么,同学们觉得作者先前的“乐”是真正的快乐吗?

我们又该怎样来理解作者的“悲”?

讨论并归纳:

先前的“乐”并不是真正的乐,那是一种短暂的乐,是苦涩的乐。

作者是被贬官到此,不幸的遭遇令他感伤,本来想寄情于山水,遣散心中的郁闷,小石潭的美景使他惊叹不已,流连其中,得到了不少乐趣,暂时忘记了心中的痛苦,可是小石潭风景虽美却过于幽静冷清,游玩的时间一长,寒气透骨,难免触景生情,不由得忆起了自己的坎坷命运,忧郁、悲凉的心情自然地流露出来。

2,穿越时空,对话柳宗元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小石潭美丽景色的背后,是作者的不幸遭遇。

在当时的社会,柳宗元是不幸的,但今天看来,他又是幸运的。

著名学者余秋雨这样说过:

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

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

——余秋雨〈柳侯祠〉

现在,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久远的大唐年间,与柳宗元零距离对话,你最想对他说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六总结回顾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我们在一起的交流学习,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柳宗元当时的不幸和无奈,也就是这不幸和无奈成就了一代文学大师。

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被贬的柳宗元,中国文化也就少了一篇传诵千古的经典名作;如果没有被贬的柳宗元,在我们失意的时候,也就少了一个安放心灵的地方。

一千多年过去了,那曾经显赫一时的权贵早已无人知晓,真正被记住名字的是柳宗元,是那个踏遍永洲山水的柳宗元。

亲爱的同学们,就让我们一起记住曾经在西山小丘旁那个失意的人,和那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小石潭,以及他们之间那场美丽的邂逅。

谢谢。

【教学目的】

 

1.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与坚韧。

 

2.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设计理念】

 

1.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

 

2.启迪思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预习】

 

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和文下注释,解决初读中遇到的疑难,合作疏通字词句义。

 

  ①给下列字词注音。

 

  A.篁竹()  清冽()  为坻()

  B.为屿()  为嵁()   佁然()

  C.俶尔()  翕忽()  差互()

  D.寂寥()  悄怆() 幽邃()

 

②翻译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

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

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同学们猜猜看,这位作家是谁?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板书课题。

 

一提起“艺术”呀,我们总觉得它特高雅,很高深……但艺术也在我们身边。

其实我们接触过很多形式的艺术,譬如音乐、美术、电视、电影、舞蹈……对,别忘记了文学,我们语文课接触到的文学作品也是艺术,艺术的形式真多,但艺术是相通的,为什么?

──因为艺术都是抒写人的内心情感的。

今天我们就尝试一下,用其它的艺术形式来解读我们的文学作品。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

有时我们读一篇好的作品时,从心灵深处就会响起一首曲,隐隐约约,脑海中会闪现相关的画面,朦胧或者清晰?

 

二、整体感知。

 

1.试读。

 

2.悟情。

 

探究:

通过试读,你感悟到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

(明确后继续试读,尽可能把感情韵味读出来。

 

3.范读。

 

播放中央电台播音指导方明的朗诵。

揣摩朗诵者在节奏、轻重、语气上的处理。

 

4.仿读。

 

探究:

如果给朗诵配上音乐,你认为选择怎样的音乐?

 

──配古筝音乐,很缓很低的古筝乐曲……

 

教师提供音乐背景,学生朗诵玩味。

 

──比较古典,有欢乐,但并不欢快。

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地流淌出抑郁哀怨。

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

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

 

三、虚拟聚焦。

(慢慢的描)

 

活动设计:

假如你就是一位录像师,请你把文章展现的景物重现画面、声光,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可感知的视觉听觉形象。

 

活动要求:

自行设计,不必拘泥于课文的描述,可以拓展,进行润色、加工。

 

小组活动:

内部讨论。

(教师巡回。

 

成果展示:

由小组发言人语言展示录制的设计和内容。

 

──《小石潭记》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

有水、石、树、竹、鱼、蔓……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简洁的文笔就把丰富的景给写出,譬如,“蒙络摇缀”四个字,就写出了树蔓的自然生长态势,或茂盛、或自然,或静态,或动态,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

而且作者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鸣佩环”,那种由水声带来的快乐也跃然纸上。

文中这种例子实在很多。

 

四、多角品读。

(细细的理)

 

(一)自主完成(投影显示)下列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请用译文回答。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

请说明理由。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

(明写)“闻水声,如鸣佩环”“其岸势犬牙差互”(暗写)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

“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

“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

“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

“犬牙差互”不仅摹出了两岸的形,而且描绘出了两岸的神。

“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

 

6.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清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投影显示)

 

(二)教师提出各种专题,供五人学习小组选择,并引导讨论。

 

1.浓郁的愁、清雅的景,怎样融汇成了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

 

2.描写的视角转换(“镜头”与“画面”)。

 

3.文中的“石”与文章的命题立意。

提示:

注意暗写。

 

4.文中的“水”。

 

5.文中“动”与“静”的配合。

 

6.文中“对比”与“烘托”的运用。

 

7.短句与浓郁的愁、清雅的景(“景”与“情”)。

 

8.文中“乐”与“凄”的关系。

 

9.文中“清”含义。

 

10.描绘的角度。

 

五、熟读成诵。

 

老师不是摄影师,只是从网上下载了一些相近的图片,就让我们在音乐中,在图片的变换中,根据提示,试着背诵全文。

 

六、课堂小结。

 

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

作者以简练的文笔,按游览观察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写景状物,文字充满着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寄托了他凄苦忧伤的感情。

 

柳宗元的游记就是这样──借景抒情、写景寓情、游踪清晰。

他的《永州八记》很值得一读。

 

艺术就是这样,很美,很高雅,很有魅力,但艺术绝不是难于接近的,不管哪一种形式,艺术是相通的,希望我们同学们能更多地去感受文学等艺术的高雅。

 

七、课后训练。

 

《小石潭记》把一代失意的文人地心态显现了出来。

其实呀,中国文人太多这种遭遇了:

怀才不遇,抱负难施,惟有借文学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它人吗?

(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那是时代的悲剧啊!

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如果有兴趣,大家可利用课外时间,对这一系列的文人作一番深入的了解,从他们的作品中去走近他们内心,去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与坚韧。

解读失意文人应是很有品味的事。

请同学们课下搜集相关的作家作品,组成一幅历史画廊,凝成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曲子。

 

二、重点、难点:

  1、诵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按照游览顺序,分析课文内容。

  3、掌握情随景生,情景交融的写法。

  

  三、新课讲授:

  1.作家作品和写作背景简介: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也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改革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

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

他在政治上抑郁不得志,又不肯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与当权派同流合污。

这一时期,他的作品有的寄情山水,抒发个人的抑郁和苦闷;有的反映当时人民的疾苦和愿望,谴责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等。

《永州八记》、《江雪》、《捕蛇者说》等,都是他被贬永州时期的代表作品。

  《永州八记》指《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6.整体感知:

  全文可以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小石潭的方位和概貌。

可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到“水尤清洌”)写小石潭的方位和循声发现它的情况。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指明了小石潭的方位。

“小丘”,即前一篇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中说的小丘,是小石潭方位的参照物。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水声悦耳,引动了作者的好奇,当然要去看个究竟。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是寻到小石潭的经过。

“伐竹取道”,与上文的“隔篁竹”呼应,又为后文的“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设下伏笔。

“水尤清洌”,循声而来,直写潭水,极其自然。

“尤”字,是拿它与前篇的钴鉧潭相比。

  第二层(“全石以为底”到本段结尾)写小石潭的概貌。

“全石以为底”,着意突出了一个“石”字,又暗含了一个“小”字。

“近岸,卷石底以出”形成坻、屿、嵁、岩,真是造化奇特,令人感到神妙无比,再抬头环顾潭的四周“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在轻风中“参差披拂”的景象,不仅使人感到小石潭的神奇,而且深感它的秀美。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小石潭中的游鱼和潭的水源。

也分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潭中游鱼的情趣。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对潭中游鱼数目竟一目了然,不只表明了水的“清洌”,又暗示了石潭之小。

“空游无所依”也贴切地描绘了鱼儿的动态。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写静态,“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写动态。

从这动静交错的描写中作者刻意抒写了鱼儿的“欢乐”,“似与游者相乐”。

人迹罕至,幽深寂静的环境,竟透出如此盎然生意,不能不令人怦然心动。

短短的几十个字,把物态、物情、感受全写出来了。

  第二层(第3段)写潭的水源。

“潭西南而望”写水源方向。

抬头远望,这一层是由近及远地写。

“斗折蛇行”,北斗横陈,静态,蛇行蜿蜒,动态。

“明灭可见”,写远望那溪流时隐时现的景观。

“其岸势犬牙差互”,用几个字扩展一笔,写出了溪流的“岸势”。

而溪水来路迷离扑朔“不可知其源”,更使人感到又有一层神秘。

文句虽短,但韵味隽永。

  以上两幅图画,一幅是潭的近景,一幅是潭的远景,写得都极为真切。

  第三部分(第4段)写小石潭的气氛和作者的感受。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照应了开头的“隔篁竹”,又进一步描绘了环境的清幽。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八个字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它既概括了小石潭环境清幽的特点,又深深浸透了作者凄苦、悲凉的感情,反映了当时很压抑的心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写了他离开小石潭的原由。

这一句是“曲笔”;并非是作者的游兴已尽,实在是触景生情,忧伤之至,不能不赶快离开这儿了。

从这层意思上,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又最终无法解脱的深沉的痛苦。

  

  7.问题探究: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

请说明理由。

  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确是个“石潭”。

“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

“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

“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

请说明理由。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文中的“动”与“静”。

  ①游鱼的“佁然不动”及“俶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②小溪。

就小溪本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

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

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文中的“景”与“情”。

  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

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

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

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

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8.小结:

  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寂,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情景交融,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

  

、复习旧知

   师:

上堂课我们掌握了重点实词的含义,疏通了文义。

现在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落实情况(出示投影):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犬牙差互俶尔远逝凄神寒骨

   2.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两句译文。

   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B.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二、学习新课

   师:

现在让我们在柳宗元的带领下,畅游“小石潭”,领略它独特的美。

   1.据文拟图,理清游踪。

   

(1)自由朗读。

找出文中表明游踪变化的句子。

根据作者带领我们游览的顺序,试补全下面的游览图。

   明确:

从小丘西行→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上气氛。

   小结:

作者循铮铮潭水声发现小石潭,从容漫步,眼中景随观察点一一变换,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小石潭的美景图。

   

(2)如果你是导游,请用自已的话根据游览图向游客介绍一下本次游览的安排。

   2.你言我语,话潭之美。

   

(1)认真听读。

闭上眼睛听朗读,在背景音乐中展开想象,感受作者描绘的小石潭的美景。

   

(2)说说你感受到的最美的景物是什么?

请根据文章内容并结合你的想象,具体谈谈它美在何处。

   要求:

须抓住景物的特点。

   小结:

小石潭美在水声清脆悦耳。

   美在潭水空明澄澈——清。

   美在潭底的石头形态各异——怪。

   美在树蔓青葱茂盛,参差披拂——葱。

   美在潭中的游鱼清澈可见,轻灵欢快,机敏悠闲——乐。

   美在潭身曲折悠远——遥。

   美在潭岸峭拔多姿——峭。

   美在潭周围竹树环绕,气氛清幽寂静——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