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提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70256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提纲.docx

《高考历史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提纲.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提纲.docx

高考历史提纲

高考历史提纲

第一部分横向知识整合

一、中国古代·先秦时期

1、政治制度:

①宗法制②分封制③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经济发展:

①井田制②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③生产技术的进步④商业的发展

3、思想文化:

①文字的起源②文学艺术的发展③思想争鸣④科学技术

4、阶段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的形成时期。

主要表现:

政治上,王室衰微和大国争霸,新兴地主阶级掀起变法运动,封建制度逐渐确立;经济上,生产力发展,封建制生产关系逐渐确立;文化上,出现百家争鸣,科技成就突出。

二、中国古代·秦汉

1、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秦朝:

①皇帝制②三公九卿制③郡县制④选官制度⑤法律制度。

汉朝:

①郡国并行②平定地方叛乱③建立中朝、设置刺史、实行推恩令。

2、文化:

①秦统一文字,焚书坑儒②汉确立儒学的统治地位③科技成就突出(地动仪、《九章算术》、造纸术)④艺术成就(汉隶与秦汉印章)

3、阶段特征:

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

(1)政治上:

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②政治制度发展,实行刺史制度、察举制、郡县制和封国制。

(2)经济上:

①封建经济初步发展;②度量衡、货币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③对外贸易频繁,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开通。

(3)文化上:

①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②统治者加强了思想控制,确立儒学独尊地位;③文学、艺术成就突出。

三、中国古代·唐宋元时期

1、政治文明:

①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②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经济文明:

①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②手工业的发展③商业与城市④货币的发展(出现银行雏形、纸币)

3、文化发展:

①儒学的发展②科技思想与实践③文学艺术(市民文学、唐诗宋词)

4、阶段特征:

(1)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政治上,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开创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经济上,农业、手工业有了新的发展,商业繁荣,城市兴旺,封建经济呈现繁荣景象;文化上,建筑、雕版印刷、天文、医药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文学艺术五彩缤纷,全面辉煌的文化成就,对亚洲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2)宋元时期是我国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

政治上:

①宋朝不断加强中央集权②由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到逐步走向统一③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

经济上: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超过前代。

民族关系上:

①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②民族交往增多,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

科技文化上:

科学技术高度繁荣,领先继续世界;反映市民生活的文学艺术形式出现。

四、中国古代·明清时期

1、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农耕经济的发展:

①农业②手工业③商业与城市④资本主义萌芽

3、思想文化:

①思想批判②艺术成就③文学成就

4、阶段特征:

明清时期处于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夜”。

突出表现在:

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君主专制已到穷途末路;经济上,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等新的经济因素;对外关系上,虽进行了一系列反侵略斗争,但中外差距拉大,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逐渐失去了对外交往的主动权,也说明中国开始落伍于世界;思想文化领域,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变化,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出现了文艺繁盛、科技停滞的双重时代特征。

五、古代世界·希腊罗马

1、政治制度:

①雅典民主政治②罗马法

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

3、阶段特征:

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和西方文化的源头。

政治上,古代民主制度不断创新发展,法律制度完善;文化上,以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为代表的人文精神兴起。

六、近代中国·晚清时期

1、列强侵华:

①发动多次战争②攫取特权

2、中国的抗争与探索:

①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②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3、思想变革:

①新思潮②洋务思潮③维新思潮④民主共和思想⑤新文化运动

4、经济结构的变动:

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②洋务运动③民族工业的兴起与曲折发展

5、阶段特征:

(1)第一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主要史实有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和思想领域的变化等重大事件。

基本特征: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时期,中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思想文化等方面发生全方位剧变,由此引起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强烈反应。

政治上:

①列强为把中国变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先后发动了两次大规模侵略战争,中国丧失了大量主权,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性质和任务都发生了变化。

②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封建反侵略的时代特征。

经济上:

自然经济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进一步解体,中国的经济结构变化,除传统的经济以外,还出现了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民族工业。

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加强,中国开始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思想领域:

民族危机使先进的中国人放弃了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开始关注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洪仁玕提出富国强兵、振兴国家、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

(2)第二阶段:

从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涉及洋务运动、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甲午中日战争、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维新思想和义和团运动等重大事件。

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民族既有沉沦,也有发展,中国的社会经济、阶级关系和思想领域都出现了重大的变动。

基本特征: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

政治上:

清政府对外不断妥协,最终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央政府完全半殖民地化;民族资产阶级不断进行抗争和探索,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经济上:

洋务企业出现,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并逐渐发展,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中国的近代化起步;中国社会经济日益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思想上:

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再到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中国思想不断深入。

(3)第三阶段:

包括20世纪最初二十年的历史,发展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这一时期中国人民革命的主流,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成为当时并存的两大社会思潮。

基本特征: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阶段。

政治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由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危机的加深、改良运动的失败、清王朝成为洋人的朝廷、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资产阶级革命派坚持走武装斗争的道路并最终获胜,但在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上充满了矛盾和斗争,说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经济上,一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以及“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两大思潮的驱使,中国民族工业出短暂的春天,为中国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思想上,民主革命思想不断传播和发展,实业救国思潮兴起,社会生活观念发展重大变化。

七、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1、反抗外来侵略

2、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民主革命纲领

3、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4、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①马克思主义的传播②毛泽东思想的产生

5、近代生活的变迁:

①社会变化②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③媒介的发展

6、阶段特征:

(1)第一阶段:

从五四运动到国民大革命。

期间,中国社会新的政治力量不断壮大,促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中共成立后担负起中国革命的领导责任,近代中国革命阵线出现新的组合。

以国共合作和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为起点,国民革命运动逐步兴起。

基本特征:

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政治上:

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革命的中心任务是打倒列强和北洋军阀,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其突出的特点是:

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阶级领导和新的思想指导;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推动国民大革命的进行。

列强侵华:

列强共同支配中国,操纵军阀混战,干涉中国革命,继续侵略中国。

思想领域:

掀起了一场激烈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奠定了思想基础。

十月革命将新文化运动推向新阶段,给中国革命带来希望的曙光。

(2)第二阶段:

1927~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主要包括中共对革命道路的探索、长征、日本侵华等内容。

基本特征:

大革命失败后,出现了国共对峙局面。

共产党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了红色政权,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上升,国共两党从对峙走向合作,中国由国内战争转向民族解放战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初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第三阶段:

1937~1945年抗日战争。

基本特征:

政治上,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全民族抗战,终于取得了胜利;思想上,毛泽东思想形成。

(4)第四阶段:

1945年抗战胜利后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主要内容是解放战争。

基本特征:

解放战争是蒋介石集团走向败亡的历史,中国共产党通过人民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独裁统治,建立了新民主主义国家。

八、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曲折发展(1949-1978年)

1、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进程:

①政权建设②制度建设③法制化建设

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①工业化的起步与发展②三大改造③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曲折过程

3、对外关系的发展:

①外交政策②50年代的外交成就③70年代的外交成就

4、科学文化成就:

①科技进步②“双百方针”③教育发展

5、阶段特征: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949~1952年,采取措施巩固政权,恢复发展国民经济;1953~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工业化建设起步,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结束后,中共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其中,1956~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66~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左”的错误发展到顶峰。

基本特征:

(1)第一阶段:

1949—1956年的过渡时期:

政治:

进行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的斗争,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进行了三大改造,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大,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经济:

通过土地改革、没收官僚资本、合理调整工商业等措施,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实施一五年计划,经济建设成就巨大;进行三大改造,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外交:

提出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开拓外交新局面。

中国得到苏联和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承认和支持,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敌视和封锁新中国;抗美援朝;参加亚非会和日内瓦等国际会议,发挥积极作用。

(2)第二阶段:

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和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政治:

“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一次成功的探索;开展了整风运动,确定政治生活主题,但随后出现了反右派斗争扩大化,1959年又开展“反右倾”斗争;“左”倾错误的发展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经济:

“八大”确定了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和主要任务;“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了三年经济困难;提出经济建设调整的“八字”方针,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文革”期间,国民经济受到严重破坏,经过整顿,取得了一定成就。

外交:

中国借鉴苏联经济进行建设,中苏关系破裂;70年代外交事业取得重大成就。

九、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民主法制建设:

①平反冤假错案②政治体制改革③法制建设④基层民主选举

2、祖国统一:

①“一国两制”理论②香港、澳门回归③对台政策

3、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①改革开放政策②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③对外开放格局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4、对外关系新发展:

5、思想解放: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②邓小平理论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6、社会生活的变迁:

①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②城市化进程加快③信息技术发展

7、阶段特征: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基本特征:

从1976年至今,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政治:

进行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定;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召开,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

(2)经济:

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又进行了对外开放,工业、农业等各方面取得了重大发展。

(3)外交:

中国进行对外开放,同外国平等往来。

又通过“一国两制”同英国、葡萄牙解决香港、澳门的回归问题,周边关系改善。

十、近代前夜的世界

1、新航路开辟:

整体世界开始形成,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殖民扩张:

开拓了世界市场。

3、思想解放:

①文艺复兴②宗教改革

4、阶段特征:

15、16世纪的欧洲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欧洲封建社会解体,开始向资本主义过渡。

基本特征:

政治领域:

欧洲正处在封建社会解体、资本主义兴起阶段;世界由分散逐渐走向整体;东西方世界差距开始拉大。

经济领域: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新航路的开辟引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殖民扩张扩大了欧洲原始资本积累,人类从此由隔绝逐步走向联合。

思想领域:

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神学的束缚,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兴起并迅速扩展,人们的观念意识发生剧变;反对教会专制主义的斗争此起彼伏。

十一、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西方世界(1640年-20世纪初)

1、政治革命:

①早期资产阶级革命②欧美代议制的确立(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联邦制、法国的共和制、德意志君主立宪制)

2、经济革命:

①工业革命②第二次工业革命

3、科学革命:

①经典力学②进化论③蒸气机的发明与电气技术

4、思想革命:

启蒙运动

5、工人运动:

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②巴黎公社③列宁主义诞生

6、阶段特征:

(1)第一阶段:

包括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初期的历史,是人类历史的近代化向更深广的方向发展的时期。

基本特征:

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中心内容是封建制度的衰亡和资本主义的成长。

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工业文明冲击了世界。

政治上,英、法、美以暴力方式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但封建统治在世界范围内仍占统治地位;亚洲各国社会衰败,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思想上,倡导自由、民主、平等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为革命提供理论武器,为资本主义社会提出了一套政治构想。

国际关系上,西欧资产阶级开始了征服世界的活动,殖民扩张与殖民争霸及其由此引发的民族解放运动是国际关系主流。

(2)第二阶段:

19世纪7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

基本特征: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经济上,电气时代到来,垄断经济模式形成,“大企业”时代到来,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政治上,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基本稳定,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发展不平衡,出现两种类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有了新发展。

国际关系上,列强争霸日趋激烈,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对外扩张倾向加强,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最终形成;出现一些局部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十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西方世界

1、经济危机

2、罗斯福新政

3、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①十月革命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③斯大林模式

4、阶段特征: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到二战前的历史。

(1)第一阶段:

从1917年至1929年的经济危机前的世界。

基本特征:

(1)政治:

①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人类社会开始了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②在世界国际关系格局方面,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经济:

①苏联在经济恢复的基础上,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②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在战后逐步恢复,出现了短暂的稳定和繁荣,美国取代英国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德、日本迅速崛起。

(2)第二阶段:

从1929年经济危机至二战前的世界。

基本特征:

经济领域:

①由于经济危机的打击,资本主义各国由稳定繁荣转入大萧条。

美国和英法等国放弃了传统的自由主义政策,以罗斯福新政为代表,实施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发展起来;德、日等国经济破坏严重。

②苏联30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二位;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

政治领域:

经济危机导致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国家以不同方式进行调整,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德日等国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出现了美英法等国的民主政治与法西斯独裁并存的局面。

(3)国际格局:

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由法西斯国家的局部侵略战争发展为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十三、二战后的世界格局变化

1、经济格局的变化:

①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②经济区域集团化③世界经济全球化④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⑤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2、政治格局的变化:

①两级格局的形成②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加强③两级格局的瓦解

3、阶段特征:

(1)第一阶段:

20世纪后半期的基本特征是两极格局的对立。

政治:

形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并开始分化。

①东欧和亚洲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力量壮大,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②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形成资本主义阵营,美国推行霸权主义。

③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西欧、日本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两大阵营趋向瓦解。

经济:

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美国资本援助、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空前发展的情况下进入了高速发展和空前繁荣的“黄金时期”。

②美国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的货币制度。

③日本、联邦德国发展迅速,日本一跃而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经济大国,联邦德国也成为西欧最大的经济强国。

④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虽然有所恢复和发展,但各国照搬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成效不大。

国际关系格局:

①二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体系格局不复存在,形成了美苏两极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新格局。

②美国在战后确立了世界政治经济霸权地位。

③美苏争霸开始,美苏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了各自的势力范围。

(2)第二阶段:

两极格局解体以来的历史变化。

基本特征:

新旧格局交替,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出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政治: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受到重大挫折。

经济:

世界经济出现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特点;知识经济在兴起;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以促进经济发展,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重大问题。

世界格局:

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格局呈多极化趋势,目前主要是“一超多强”的局面,由于各种力量的分化组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完全形成,但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

十四、近代以来的科技思想文化

1、科学技术的发展

2、文学艺术的成就

第二部分教材知识梳理

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①分封制的内容与作用②宗法制的内容与作用③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①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重要内容、历史影响)②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平定叛乱、设中朝和刺史、实行推恩令)③隋唐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三省六部制、藩镇割据威胁集权)④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割相权、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⑤元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废三省、设中书省)⑥明清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废丞相,设内阁;设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

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与影响:

①基本特点:

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从未中断,因此沿革清晰;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人治高于法治;中国古代政治机构的设置相当完备,统治网络严密周全;宗法关系的残余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

②影响

二、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雅典的民主政治:

①产生的历史条件②主要内容③历史影响

2、罗马法:

①主要内容②历史作用③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三、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①《权利法案》的内容与作用②责任内阁的形成与影响③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的特点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①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②英国君主立宪制与美国总统制的异同

3、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①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②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与影响

4、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德意志帝国的政体特点与发展演变

四、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1840年-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略与人民反抗斗争:

(1)侵华:

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甲午中日战争

(2)反抗:

①虎门销烟②太平天国③义和团运动

2、辛亥革命:

①革命的过程②历史意义

3、五四运动:

①五四运动的过程、特点、五四精神②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五、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①诞生标志②意义

2、巴黎公社的出现及经验教训

3、十月革命:

①革命的基本过程②历史意义

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②工人运动③国民革命④武装割据⑤合作抗日⑥解放战争

六、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建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①政权建设②法制建设(《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③制度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

2、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①“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②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标志、主要成就、意义)

3、“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①理论的提出与内涵②香港、澳门回归③台湾问题

七、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1、两极格局的形成:

①冷战政策及其内容②格局的形成③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2、多极化趋势:

①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欧共体、日本崛起、不结盟运动)②多极化趋势加强(两极格局的解体与影响、多种政治力量的成长)

3、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①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②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③新时期的重要外交活动

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一、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1、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①精耕细作(生产工具的进步、水利建设、男耕女织的模式、农书)②土地制度(井田制、土地私有制)③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从生产组织形式看,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形态的基础;从土地制度看,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基本的土地制度;从农业生产结构看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从农耕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模式)看,借用牛力耕田,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2、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①主要成就(金属冶炼、防治、制瓷)②发展特征:

手工业发展与农业紧密结合,并且受到农业的制约;各种手工业经营形式相结合;官营手工业长期处于支配地位;统治者在政策上的一贯影响,导致手工业发展具有落后性,规模有限。

3、农耕时代的商业:

①商业发展概貌(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表现、城市的繁荣与发展、重农抑商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②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商业起源早,并且在不断的发展;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