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传统文化518.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64279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3.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传统文化51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三年级传统文化51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三年级传统文化51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三年级传统文化51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三年级传统文化51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传统文化518.docx

《三年级传统文化51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传统文化518.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传统文化518.docx

三年级传统文化518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

三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教学内容包括““名胜佳境”“艺术乐园”两个单元。

“名胜佳境”:

部分主要了解黄河、泰山等名胜,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艺术乐园”部分引领学生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信心。

本章节主要分为“歇后语”和“民谣”两个部分。

教材基本呈现形式为:

“经典回放”(呈现原创经典中精华部分);“温馨点击”(借教师之口将作者的思想和教学的意图呈现出来,提出学习依据,明确学习要求);“活动广角”(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尝试、交流中完成学习活动)

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共有学生47人。

本班大部分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对《三字经》、《弟子规》等的内容有了一定的学习积累,对《论语》等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背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

我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理应把传统文化致使精髓灌输课堂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堂堂正正、真正的中国人。

三、教学目标

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感悟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3.养成良好品德。

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自强不息、以德化人,其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正直、顽强、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

此外,在道德培养方面,中国文化强调气节,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强调情操,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强调礼义,一举一动要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强调廉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强调奉献,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良心,就是要时刻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道德之人,不做伤天害理事。

所有这些,在今天的素质教育中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四、教学重难点

1.感悟继承传统文化。

2.养成良好品德。

五、教学措施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

4.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学习。

5.加强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拓展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

6.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创造性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六、教具:

多媒体,班班通

七、教学方法

自学法、感情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查阅资料法

八、教学进度

《黄河胜景》1课时

《黄河号子》1课时

《黄河精神》1课时

《黄河颂歌》1课时

《泰山美景》1课时

《泰山日出》1课时

《泰山抒怀》1课时

《泰山典故》1课时

《来自生活的语言艺术》1课时

《生肖歇后语》1课时

《百姓创作的歌谣》1课时

《童谣》1课时

剩余时间复习。

 

九、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注重教育学生学以致用,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2.让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第三单元  名胜佳境

第八课黄河

一黄河胜景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熟读《浪淘沙九首》(其一),结合译文。

理解诗句内容。

2.了解作者、作品、朝代。

3.了解黄河名胜。

4.背诵。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

教学措施:

自读自悟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黄河被称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让我们一起走近黄河,了解我们的母亲河吧!

2.师范读《浪淘沙九首》(其一)

3.学生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读通顺、流利

4.检查自读情况

5.结合译文,看懂这首诗了吗?

6.读“温馨点击”,了解有关黄河的一些知识。

7.熟读成诵。

8.拓展:

欣赏两幅黄河名胜,课下查出它们的名字。

9.课堂总结:

谈谈你的收获。

二黄河号子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把《黄河船工号子》

(一)

(二)读通顺

2.结合课文把它读懂

3.了解历史名人诸葛亮、周瑜

4.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

教学措施:

自读自悟为主,老师点拨为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1.师简介“黄河号子”的形成

2.范读诗歌

(一)

(二)

3.生试读

4.指名读,看读通顺、读正确了吗?

5.结合译文,理解大意。

6.欣赏温馨点击,积累知识。

7.查资料

①你还查阅到还有哪些黄河号子吗?

②哪几组黄河大桥在山东境内?

8熟读成诵并适当检查

9.课堂总结:

学生谈收获

 

三黄河精神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结合图画,把《公元渡河》读正确、读流利;

2.结合译文理解诗句意思;

3.了解“龙门”的传说;

4.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理解内容,熟读成诵

教学措施:

自读自悟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1. 导入“龙门”的传说,生自读P54

2. 师范读《公元渡河》

3. 生试读

4. 检查学生读的效果

5. 结合译文,理解诗歌大意

6.欣赏温馨点击,积累知识

7. 学生读——背

8. 课堂总结:

谈收获

9. 作业:

 

四黄河颂歌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欣赏五句黄河赞美诗,了解其作者、朝代;

2.结合译文理解诗句内容;

3.积累黄河文化;

4.熟读成诵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增加对母亲河的认识。

教学措施:

了解诗句,熟读成诵,自读自悟。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诗是描写黄河景色的?

指生交流。

2.自读P55给出的五句诗,了解作者及出处。

3.结合译文,理解诗句大意。

4.检查学生读的情况。

5.再读诗句——背诵。

6.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7.当堂检测:

现在我们的母亲河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请假设一则公益广告,呼吁保护母亲河。

8.  作业:

 

第九课五岳独尊——泰山

一泰山美景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了解泰山的景象,欣赏祖国山河之美。

2.背诵杜甫《望岳》

3. 了解山东“一山一水一圣人”,积累中华民族精华、财富。

4. 积累泰山文化。

情感目标:

理解诗句,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积累中华文化之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1. 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杜甫的诗《望岳》吗?

哪位同学能背诵?

2. 结合课文,理解诗句大意。

3. 欣赏泰山美景,了解泰山的古迹名胜。

4. 再读诗句——背诵

5.温馨点击,了解山东名胜的精华“一山一水一圣人”

6. 读读这首赞美泰山美景的古诗《泰山石》

7. 当堂检测

同桌之间互背《望岳》,如果背过了,就在你的成长袋里画一颗背诵星吧!

8. 作业:

泰山有很多古迹名胜,比如玉皇顶、经石峪、孔子登临处、普照寺等,去搜集有关图片,办一个泰山景点图片展吧!

二泰山日出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熟读《登泰山日观峰》,结合译文理解诗句内容;

2. 根据诗文、图片,欣赏泰山日出的美丽。

3. 了解和背诵更多描写泰山日出的诗文,体会诗文中的意境。

4. 能用自己的话谈谈日出的过程,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

欣赏古往今来泰山日出的赞歌,领悟中华文化意蕴及感受泰山观日出之美。

教学措施:

结合图文来欣赏、领悟。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1.  师出示泰山日出的图景

2.  范读《登泰山日观峰》,结合译文,领略意境

3.  学生交流更多关于泰山日出的诗句

4.  温馨点击,积累知识

5.  当堂检测:

6.学习《登泰山记》,对照图片写写日出的过程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三登山抒怀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熟读《登泰山》【明】杨继盛,结合译文,领略登山抒怀,欲小天下之气势。

2.理解登泰山而抒怀的诗句,并从中感受登山之情怀。

3.了解泰山石刻的由来并欣赏其诗句。

4.树立正确的旅游观,看护游点景物,做文明公民。

教学措施:

讨论交流、自读自悟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1.自读自悟《登泰山》,结合译文、图片,领略“一览众山小”的志向和诗人的抒怀感慨。

2.领读其他登泰山而抒怀的诗词。

3,师讲解泰山石刻的由来,石刻遂成为泰山的一大特色。

1.  当堂检测:

现在好多人登山后,模仿古人在各个景点刻字,比如“某某到此一游”等等,他们的做法对吗?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6.奖励:

在与同学的讨论中你表现怎样?

如果你说出了自己的见解,就在成长袋里画一颗思想星。

 

四泰山典故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熟读《泰山》李梦阳,结合译文理解诗句内容;

2.根据诗文、图片,欣赏泰山的美丽。

3.了解和背诵更多描写泰山的诗文,体会诗文中的意境。

4.能用自己的话讲讲泰山的典故,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

欣赏古往今来泰山的诗句及典故,领悟中华文化意蕴。

教学措施:

结合图文来欣赏、领悟。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1.师出示帝王、文人来泰山朝拜的图景

2.范读《泰山》,结合译文,领略意境

3.学生交流更多关于泰山的诗句

4.温馨点击,积累知识

5.活动广角:

了解关于泰山的典故

6.当堂检测:

学习《泰山》,说说泰山的典故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7.作业

将泰山典故讲给朋友听。

 

第四单元艺术乐园

第十课歇后语

一来自生活的语言艺术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认识并积累,歇后语,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

2、初步掌握歇后语的特点和比喻意义。

通过活动,知道歇后语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能恰当地运用歇后语说话写话。

教学重难点:

通过活动,知道歇后语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方法:

利用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写有歇后语后半部分的卡片若干条、画若干幅,尖顶的小丑帽6个。

2.折一些五颜六色的纸鹤,活动黑板1块,录音机1台。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主持人介绍歇后语

1.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

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语,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2.游戏活动

歇后语的前半部分(简称歇前)和后半部分(简称歇后)分别拟人化,由两个同学扮演,上场,同主持人一起介绍歇后语

3.相声表演《能说会道》。

二、讲读新课

1、读

(1)学生自己朗读课本上的歇后语。

(2)老师引读,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

2、思

(1)学生读后,思考,这些歇后语有什么特点。

(2)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板书。

课件出示它的定义。

歇后语:

有特定格式的诙谐语句。

后一部分是主要意思所在。

3、同学们看看自己收集的歇后语是不是具有这样的特点。

学生汇报自己找到的歇后语。

4、找规律,分类别

师:

书上的八条歇后语,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我们可以把它们分成三组,看看怎么把它们分组。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板书:

一组:

1----3句,用生活现象比喻说明。

二组:

4----5句,引用故事比喻说明。

三组:

6----8句,采用字的谐音比喻说明。

(每一组选一句,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了解歇后语相关的故事和比喻意义。

5、其它几条歇后语,同学们知道它们的意思吗?

学生汇报。

6、学生读歇后语。

7、学生把自己收集到的歇后语分类,汇报。

三、运用

1、教师用书上的歇后语说一段话,提醒学生注意听,有的地方需要他们的帮助。

[用到歇后语的地方,老师说前半句,学生接后半句。

]

讲解:

运用歇后语,有时只说出前一部分,不说后边的解释,让听的人自己去领会,显得意味深长,生动幽默。

2、练习:

(1)连线题。

(2)选用成语构成歇后语。

3、游戏

(1)给歇后语找尾巴。

(黑板上出现歇后语的前半部分,分组讨论出歇后语的后半部分)

(活动设计:

将全班分为八组,每组6人。

凡在“给歇后语找尾巴”、“看图、看动作猜歇后语”的活动中答对的同学,可以在桌子上放一个纸鹤,表示已为本组赢得了1分。

活动结束后,各组清点纸鹤,哪组多就获奖。

(2)看图猜歇后语。

出示图画,即歇前部分,让学生猜歇后语的后半部分。

如:

猫哭耗子——假慈悲;瞎子逛大街——目中无人;门缝里瞧人——把人看扁了。

蒸笼里的馒头——自高自大水仙不开花——装蒜秃子打伞——无法无天

(3)看“歇前”和“歇后”的动作,猜歇后语。

如:

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老头儿拉琴——自顾自。

砧板上的肉——任人宰割大腿上搭脉——不是地方切菜刀剃头——危险瞎子摸墙——找门老虎头上拍苍蝇——找死

4、学生练习说话,写话

四、总结

五、作业

课外自己10条收集歇后语,下节课交流。

 

第十课歇后语

二生肖歇后语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并积累,歇后语,感受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

2、知道十二生肖歇后语的意思,并能恰当地运用十二生肖歇后语说话写话。

教学重难点:

通过活动,知道十二生肖歇后语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方法:

合作学习法讲解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班上的同学兴趣爱好很广泛,有的喜欢打篮球,有的喜欢踢足球,有的练跆拳道,有的学舞蹈,还有的练乐器,大家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老师在说这段话时,用了一个歇后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种歇后语:

生肖的歇后语

二、讲读新课

1、说出十二生肖

2、说出十二生肖打头的歇后语

生肖的歇后语: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牛)角抹油——又尖又滑。

老(虎)嘴里拔牙——冒险。

(兔)子尾巴——长不了。

(龙)王跳海——回老家。

打(蛇)七寸——找要害。

(马)尾搓绳——不合股。

挂(羊)头卖狗肉——有名无实。

(猴)子照镜——得意忘形。

(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

(狗)捉耗子——多管闲事。

(猪)八戒照相——里外不是人。

三、温馨点击,拓展延伸

歇后语的发展沿革: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

《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

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如《战国策.楚策四》: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四、活动广角:

关于老虎的歇后语

五、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读读背背,了解了歇后语的相关知识,同学们都是春天的蜜蜂------闲不住,下去还可以收集更多的歇后语,在以后的说话和作文中恰当地运用上它,老师相信这对大家来说就是老虎吃豆芽------小菜一盘,是吗?

六、作业

收集关于自己生肖的歇后语。

 

第十一课民谣

一百姓创作的歌谣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体验民谣活泼、有趣的艺术特点,激发学生对民谣的喜爱之情。

2、引导学生了解民谣的基本规律,学习仿编童谣。

教学重难点:

通过活动,体验民谣活泼、有趣的艺术特点,激发学生对民间童谣的喜爱之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

1、配乐音乐磁带。

2、与民谣有关内容的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巧设置,吸引学生注意力。

在学生走进教师的同时,播放多媒体课件:

乡土气息的图片配上陕北民歌《赶牲灵》,让学生走入民俗文化的氛围。

二、巧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民谣,缩短学生与本课的距离,融洽师生关系,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内在的学习动力。

三、共同学习,营造新型师生关系。

提出问题:

什么是民谣、民谣的特点及分类。

师生在搜集的文字资料中,找出答案,共同学习。

民间流行的、富于民族色彩的歌曲,称为民谣或民歌。

民谣的历史悠远,故其作者多不知名。

民谣的内容丰富,有宗教的、爱情的、战争的、工作的,也有饮酒、舞蹈作乐、祭典等等。

民谣既是表现一个民族的感情与习尚,因此各有其独特的音阶与情调风格。

如法国民谣的蓬勃、意大利民谣的热情、英国民谣的淳朴、日本民谣的悲愤、西班牙民谣的狂放不羁、中国民谣的缠绵悱恻,都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气质与色彩。

四、抓住重点,画龙点睛。

本课把民歌的分类作为讲解的重点,通过游戏、教师的叙述与聆听,让学生了解每一类民谣的风格特点。

五、学生活动,本课推向高潮。

学生自愿结组,把搜集的民谣归类,并在全班展示。

让知识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得到升华。

 

第十一课民谣

二童谣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体验童谣活泼、有趣的艺术特点,激发学生对童谣的喜爱之情。

2、据民谣的基本规律,学习仿编童谣。

教学重难点:

通过活动,体验童谣活泼、有趣的艺术特点,激发学生对民间童谣的喜爱之情,并学习仿编童谣。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

1、配乐音乐磁带。

2、与童谣有关内容的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录音,思问题,激兴趣。

听音频并思考:

童谣里唱的是什么?

他们说的对吗?

为什么?

二、引出课题,演示课件,学习童谣。

1、讨论:

这首童谣和我们学过的童谣有什么不一样?

你发现了什么?

2、演示课件,讲解歌词内容,学生初读了解大意。

3、出示曲谱,逐句教唱。

重点难点的地方,教师用红颜色作了标记。

三、朗读童谣

1、启发大胆发言,说一说童谣的一些特点。

童谣是为儿童作的短诗,强调格律和韵脚,通常以口头形式流传。

许多童谣都是根据古代仪式中的惯用语逐渐加工流传而来,或是以较晚一些的历史事件为题材加工而成。

2、让学生到自选动物头饰,表演童谣里诉说的情节古诗,让学生了解童谣来源于生活。

四、活动延伸

将喜欢的童谣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且自己仿编童谣,体现了对童谣的喜爱之情。

五、活动广角

搜集2首童谣,读给同学听。

六、作业

自己试着编一首童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