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名词解释简答概述.docx
《核医学名词解释简答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核医学名词解释简答概述.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核医学名词解释简答概述
1、核素nuclide :
指质子数和中子数均相同,并且原子核处于相同能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2、同位素isotope:
具有相同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同位素。
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和生物学特性,不同的核物理特性。
3、同质异能素isomer:
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处于不同核能状态的原子称为同质异能素。
4、放射性活度radioactivity:
简称活度:
单位时间内原子核衰变的数量。
5、放射性核纯度:
也称为放射性纯度,指所指定的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活度占药物中总放射性活度的百分比,放射性纯度只与其放射性杂志的量有关.
6、放射化学纯度(放化纯):
指特定化学结构的放射性药物的放射性占总放射性的百分比.
7、放射性药物:
指含有一个或多个放射原子(放射性核素)而用于医学诊断和治疗用的一类特殊药物。
8、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PET):
利用发射正电子的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物为显像剂,对脏器或组织进行功能,代谢成像的仪器。
9、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SPECT):
利用注入人体的单光子放射性药物发出的γ射线在计算机辅助下重建影响,构成断层影像的仪器。
10、“闪烁”现象(flarephenomenon):
在肿瘤病人放疗或化疗后,临床表现有显著好转,骨影像表现为原有病灶的放射性聚集较治疗前更为明显,再经过一段时间后又会消失或改善,这种现象称为“闪烁”现象。
1、核医学的定义及核医学的分类.ﻩ
答:
核医学是一门研究核素和核射线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及应用放射性核素诊治疾病和进行生物医学研究.核医学包括实验核医学和临床核医学.实验核医学主要包括核衰变测量,标记,示踪.体外放射分析,活化分析和放射自显影.临床诊断学是利用开放型放射性核素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临床医学学科.由诊断和治疗两部分组成.诊断和医学包括以脏器显像和功能测定为主要内容的体内诊断法和以体外放射分析为主要内容的体外诊断法.治疗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核素发射的核射线对病变进行高密度集中治疗.
2、分子核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答:
分子医学的概念:
是建立在分子细胞学、分子生物化学、分子药理学及计算机技术基础上的一门边缘学科,是在大分子、蛋白、核酸水平上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最终达到对疾病进行特异性诊断和个性化治疗的一门学科。
研究内容:
代谢显像、受体显像、反义与基因显像、放射免疫显像、凋亡显像。
3、原子的结构.元素、同位素、核素、同质异能素、放射性活度的概念,放射性衰变的类型。
答:
原子是由处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他们统称核子.
核素:
指质子数和中子数均相同,并且原子核处于相同能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同位素:
具有相同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同位素。
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和生物学特性,不同的核物理特性。
同质异能素:
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处于不同核能状态的原子称为同质异能素。
放射性活度:
简称活度:
单位时间内原子核衰变的数量。
放射性衰变:
α衰变(alphadecay)、β—衰变(betadecay)、正电子衰变、电子俘获(electron capture)、γ衰变(gamma decay)。
4、什么是放射性药物,按理化性质如何分类,放射性药物与普通药物有何不同,医用放射性药物由哪些途径产生,放射性核纯度和放化纯的概念?
答:
放射性药物指含有一个或多个放射原子(放射性核素)而用于医学诊断和治疗用的一类特殊药物;分类:
离子型、胶体型、放射性标记化合物、放射性标记生物活性物质。
与普通药物不同点:
放射性,理化特性取决于被标记物固有特性,有特定物理半衰期和有效半衰期,脱标及辐射自分解,计量单位用活度为基本单位,治疗作用机理不同于普通药物。
产生:
加速器生产,反应堆生产,从裂变产物中提取,放射性核素发生器淋洗。
放射性核纯度:
也称为放射性纯度,指所指定的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活度占药物中总放射性活度的百分比,放射性纯度只与其放射性杂志的量有关.
放射化学纯度(放化纯):
指特定化学结构的放射性药物的放射性占总放射性的百分比.
5、治疗常用的放射性核素。
答:
常用的放射性核素多是发射纯β-射线(32P、89Sr、90Y等)或发射β-射线时伴有γ射线(131I、153Sm、188Re、117Snm、117Lu等)的核素。
131I(NaI)甲状腺疾病诊断、治疗;133Xe肺通气显像;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99mTc-MDP骨显像;99mTc-ECD 脑灌注显像;99mTc-MAA肺灌注显像;99mTc-RBC肝血池显像;99mTc-寡核苷酸肿瘤基因反义显像。
6、目前常用的脏器显像仪有哪些,什么是PET,SPECT?
答:
γ照相机ECT,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SPEC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PET),脏器功能测定仪CT。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PET):
利用发射正电子的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物为显像剂,对脏器或组织进行功能,代谢成像的仪器。
PET主要由探测系统包括晶体、电子准直、符合线路和飞行时间技术,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 图像显示和断层床等组成。
原理:
是用正电子衰变和工业苏标记的放射性药物,在人体内放出的正电子与组织相互作用,发生正电子湮灭,向相反方向发射光子,与γ光子检测仪互相作用,产生荧光子,并形成一个电子脉冲,经过显像系统及计算机处理形成PET图像,与SPECT比较具有空间分辨率高、探测效率高、能准确地显示受检脏器内显像剂浓度提供的代谢影像和各种定量生理参数等优点。
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SPECT):
利用注入人体的单光子放射性药物发出的γ射线在计算机辅助下重建影响,构成断层影像的仪器。
7、肿瘤常用的显像剂
答:
67Ga,201Tl,99mTc-MIBI,18F-FDG,99mTc-PMT,99mTc-DMSA,99mTc-octreotide,111In-DTPA-D-phel-octreotide,特点:
均为亲肿瘤显像剂。
8、幅射防护的原则及外照射防护的措施?
答:
辐射防护基本原则是:
1实践的正当化,要求产生电离辐射的实践给个人和社会带来利益大于代价,抵偿其所造成危害。
2防护最优化,指用最小代价获得最大净利益,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照射,使一切必要照射保持在合理达到的最低水平。
3个人剂量的限制,在实施上述两项原则时,要同时保证个人的当量剂量不超过规定的限值。
外照射防护原则:
1时间防护,尽量减少接触放射源的时间。
2距离防护,尽量增大人体与放射源的距离。
3屏蔽防护,在人体和放射源之间安装屏蔽物,借助于物质对射线的吸收减少人体受照剂量。
9、免疫分析基本原理,非放射性标记免疫分析包括那些方法,免疫放射分析技术的主要特点和分析质控指标。
答:
(1)免疫分析是利用特异抗体与标记抗原和非标记抗原的竞争结合反应,用过测定放射性复合物量来计算出非标记抗原量的一种超微量分析技术。
(2)非放射性的标记免疫分析包括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酶标记的免疫分析法;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3)免疫放射分析技术的特点:
以标记抗体作为示踪剂,反应动力学,因标记抗体是过量的,且反应是非竞争性的,抗原抗体是全量反应,故反应速度比RIA快,灵敏度明显高于放射免疫分析,约为放射免疫分析的10~100倍,标准曲线工作范围宽,特异性高,稳定性好。
(4)质控指标:
稳定性、精密度、灵敏度、准确度、特异性。
10、脑灌注显像的原理、正常及异常图像特点、主要的适应症,常用的显像剂及显像特点。
了解乙酰唑胺介入显像及PET脑显像的主要内容。
答:
原理:
根据血脑屏障的特殊功能,选择一些具有脂溶性的、电中性的小分子(<500)放射性示踪剂,它能自由通过完整无损的血脑屏障,并大部分被脑细胞所摄取,且在脑内的存留量与血流量成正比,通过体外计算机断层显像显示脑内各局部放射性分布状态,从而获得脑血流灌注显像图。
显像剂的基本特征:
1、可以自由通过完整无损血脑屏障。
2、脑细胞的摄取量与局部血流量成正比。
3、进入血脑屏障后不能反向出血脑屏障。
4、在脑细胞中的滞留时间较长,能满足断层显像的时间要求。
常用显像剂:
(1)锝标记显像剂:
99mTc-HMPAO(99mTc-六甲基丙二胺肟) 和 99mTc-ECD(99mTc-双半胱乙酯)740~1100 MBq(20~30 mCi)。
(2)胺类显像剂:
123I-IMP(异丙基安菲他明)和123 I-HIPDM,111~222MBq(3~6 mCi)。
(3)弥散性显像剂(即惰性气体显像剂):
133Xe。
脑血流灌注显像适应症及临床应用:
(一)适应症:
1诊断短暂脑缺血性发作和可逆性缺血性脑病;2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及脑血管疾病治疗前、后的效果评价;3癫痫灶的定位诊断;4老年性痴呆病的诊断与鉴别;5脑肿瘤的定位及血供评价;6锥体外系疾病的定位诊断;7偏头痛的定位诊断;8精神和情感障碍性疾病的辅助诊断;9脑生理与心理学研究与评价的有效工具(判断脑死亡);10其它脑部疾病。
(二)临床应用:
(1)短暂脑缺血性发作(TIA)和可逆性缺血性脑病(PRIND);
(2)脑梗死;(3)癫痫:
脑血流灌注显像在原发性癫痫的定位诊断有其独特的优势;(4)Alzheimer病(AD):
老年性痴呆;(5)脑损伤;(6)脑肿瘤;(7)偏头疼;(8)精神和情感障碍性疾病;(9)脑死亡(脑死亡,brain death是不可逆的脑损害,脑的全部功能已不可逆性中止,患者全部脑实质无放射性摄取);(10)震颤性麻痹;(11)其它脑部疾病:
动静脉畸形。
简述乙酰唑胺负荷试验脑血流灌注显像的原理:
乙酰唑胺能抑制脑内碳酸酐酶的活性,使脑内pH值下降,正常情况下会反射性地引起脑血管扩张,导致rCBF增加20%~30%,由于病变血管的这种扩张反应很弱,使潜在缺血区和缺血区的rCBF增高不明显,在影像上出现相对放射性减低或缺损区。
脑葡萄糖代谢显像:
即PET脑代谢显像,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脱氧葡萄糖(18F-FDG)作为显像剂,在细胞内己糖激酶作用下变成6-磷酸脱氧葡萄糖,长时间滞留在脑内,在体外通过PET对发射正电子的核素进行计算机成像,从而反映脑组织的代谢情况。
PET脑代谢显像临床应用:
1、脑功能的研究2、癫痫灶的定位3、脑肿瘤4、痴呆的诊断和鉴别诊断5、震颤性麻痹(锥体外系的病变)6、精神疾患7、短暂脑缺血性发作和脑梗塞
11、放射性核素治疗骨转移癌的常用药物,适应证及禁忌证。
答:
适应证:
1骨转移癌并伴有骨痛患者;2核素骨显像示骨转移病灶呈异常放射性浓聚者;3白细胞大于3.5×109/L,血小板大于80×109/L。
禁忌证:
1近6周内进行过细胞毒素治疗的患者;2化疗或放疗后出现严重骨髓功能障碍者;3骨显像显示转移灶为溶骨性冷区者;4严重肝、肾功能损害5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治疗骨转移癌的核素有:
89Sr,153SM-EDTMP,188Re-HEDP。
12、甲状腺吸收碘131率测定的原理、方法及临床意义.甲状腺碘-过滤酸钾释放试验、甲状腺激素抑制试验的临床意义?
甲功体外试验项目包括哪些?
答:
甲状腺吸收碘131率测定的原理:
碘是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之一,放射性的131I也能被摄取并参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其被摄取的量和速度与甲状腺功能密切相关。
将131I引入受检者体内,利用体外探测仪器测定甲状腺部位放射性计数的变化,可以了解131I被甲状腺摄取的情况,从而判断甲状腺的功能。
方法:
(1)停用含碘丰富的食物和药物以及其它影响甲状腺吸碘功能的物质(如海产品、碘制剂、甲状腺激素、抗甲状腺药物等)2~4周;
(2)空腹口服131I溶液或胶囊74~185 kBq(2~5μCi),另取等量的131I放入颈部模型中作为标准源。
于服药后2h、4h和24h分别测量甲状腺部位、标准源以及本底的计数率;(3)甲状腺摄131I率计算:
甲状腺计数率 - 本底
甲状腺摄131I率(%)=-------------------------------------×100%
标准源计数率-本底
以时间为横坐标,甲状腺摄131I率为纵坐标,绘制出甲状腺摄131I率曲线
临床应用:
1.甲亢的诊断;2.单纯性甲肿的诊断;3.甲减的诊断;4.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诊断。
甲状腺碘-过滤酸钾释放试验临床意义:
释放率≤10%,表明碘氧化过程正常;释放率>10%且≤50%,提示碘有机化轻度障碍;释放率>50%,提示碘有机化重度障碍。
甲状腺激素抑制试验的临床意义:
抑制率>50%为甲状腺功能正常;抑制率<50%为甲亢。
甲功体外试验项目:
血清抗TSH受体抗体、血清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和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RH兴奋试验、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和总甲状腺素、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和游离甲状腺素、血清反三碘甲状腺原氨酸、血清促甲状腺激素。
13、甲状腺显像的常用显像剂,甲状腺显像的临床应用。
甲状腺显像中结节可分为几类?
分类依据是什么?
常见于哪些疾病?
异位甲状腺常见部位有哪些?
寻找异位甲状腺应用哪些显像剂?
答:
显像剂131I,123I,99mTc
甲状腺显像的临床应用:
观察甲状腺大小和形态,异位甲状腺的诊断,甲状腺结节的功能判断,颈部肿块的鉴别诊断,寻找甲状腺癌的转移灶,甲状腺炎的辅助诊断,推算甲状腺的重量。
方法:
甲状腺动态现象,甲状腺静态现象,甲状腺肿瘤阳性现象,寻找甲状腺癌转移灶显像。
甲状腺显像中结节:
可分为热结节,温结节冷结节三类,分类依据:
病变区域示踪剂摄取状态。
常见疾病:
疾病放射性高于正常组织,结节功能增高,功能自主性甲状腺腺瘤Plummer病;放射性等于或接近正常甲状腺组织,放射性低于正常甲状腺组织,结节组织分化不良或功能减低,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炎、甲状腺癌。
异位甲状腺异常部位有舌根部、舌骨下、胸骨后、偶见于心包、心内、卵巢等处。
寻找异位甲状腺用显像剂碘-13199Tcm
14、肺灌注显像及肺通气显像的原理、适应症和临床应用。
答:
肺灌注显像原理:
静脉注射颗粒直径略大于肺毛细血管直径的99mTc-大分子聚合人血清白蛋白后,显像剂暂时随机栓塞在毛细血管床内,局部栓塞的颗粒数与该处的血流灌注量成正比。
用γ相机行多体位图像采集以获得肺毛细血管床影像,影像的放射性分布反映肺内各部位血流灌注情况,故称肺灌注显像。
肺通气显像的原理:
受试者吸入放射性气体或放射性气溶胶后,该气体或气溶胶随呼吸运动进入气道及肺泡内,随后呼出,在此过程中用γ相机进行显像,可显示肺内放射性分布和动态变化,称为肺通气显像。
肺灌注显像适应症:
肺动脉血栓栓塞的诊断与疗效判断;诊断肺动脉高压;肺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诊断;肺肿瘤患者治疗前后了解肺血流受损范围以及改善程度;胶原病、大动脉炎疑累及肺血管者。
肺通气显像适应症:
了解呼吸道的通畅情况及各种肺疾患的通气功能,诊断气道阻塞性疾病;评价药物或手术治疗前后的局部肺通气功能,以观察疗效的指导治疗;与肺灌注显像相配合鉴别诊断肺栓塞和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
临床应用:
肺栓塞;肺部疾患手术决策及术后评价的应用;先天性心脏病的辅助诊断;全身疾病累及肺动脉的诊断;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的辅助诊断;
15、碘131治疗甲亢的原理及禁忌症。
甲亢碘131治疗时如何确定剂量?
哪些情况必须增加剂量?
哪些情况必须减少剂量?
碘131治疗甲状腺癌的适应症及意义,甲状腺患者治疗后的随访内容?
答:
原理:
131I在甲状腺组织细胞内的代谢动力学过程与普通碘一样,能迅速参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当Graves病引起甲亢时,碘的摄取合成与分泌超常。
131I发射出多种能量的β-和γ射线,引起电离辐射生物效应使甲状腺组织细胞受到破坏,从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合成,达到缓解或治愈甲亢的目的。
禁忌证:
(1)妊娠或哺乳期甲亢患者;
(2)甲亢伴近期心肌梗死患者;(3)甲亢合并严重肾功能不全者;(4)甲状腺极度肿大有明显压迫症状者。
确定剂量:
1.甲状腺重量吸收剂量法,服131I总剂量(MBq)=(甲状腺重量(g)*每克甲状腺组织需要131I剂量(MBq/g))/甲状腺最高摄131I率(%)式中,每克甲状腺组织需要的剂量为2.59至4.44MBq。
2.标准剂量法,现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出应服131I总剂量,再根据临床情况将治疗剂量分为三个等级:
(1)低剂量为111~148MBq;
(2)中剂量为185~222MBq;(3)高剂量为259~296MBq。
每次治疗应间隔至少3个月以上,一般在6个月左右。
这样可以避免对131I敏感性高的患者发生永久性甲状腺功能减退。
剂量的增加与减少:
1.甲状腺的大小和重量:
甲状腺越大越重,治疗剂量相应增多。
2.甲状腺最高摄碘率和有效半减期:
在治疗中,若甲状腺摄碘率高,有效半减期长者,剂量减少,反之增加。
3.甲亢症状的严重程度:
随着甲亢严重程度的增加,所需剂量相应增加。
4.个体敏感性:
敏感性高者减少剂量敏感性差者增加剂量。
5.甲状腺肿的类型 甲状腺肿有结节者应增加剂量。
.
131I治疗甲状腺癌转移灶适应证:
1.分化型甲状腺癌,已有远处转移者,经检查有摄碘功能者。
2.甲状腺手术后复发或术后残留肿瘤或因故不能接受手术治疗者,经检查病灶有摄碘功能者。
3.患者一般状况良好,白细胞计数不低于3.0*109。
意义:
1减少复发率及死亡率;2提高转移灶摄碘功能:
有利于发现及治疗转移灶;3方便随访:
提高Tg对复发和转移灶的检出;4 131I治疗后行全身显像,可以发现微小功能转移灶,有利于制定病人随访和治疗方案。
甲状腺癌患者治疗后随访时间:
3-6月首次随访,继后,视转,移灶清除情况决定复查时间。
随访内容:
WBI 、Tg、甲状腺激素、TSH、X线检查等。
16、门控心血池显像临床应用,相位图、振幅图分别反映什么,室壁运动的类型,室壁瘤的表现分为哪几种?
答:
临床应用:
冠心病的诊断,预后判断,观察疗效;室壁瘤的诊断;室内传导异常疾病诊断;原发性心肌病诊断与鉴别;手术或药物治疗前后新功能改变测定预后,判断疗效。
时相图:
反映左右心室收缩的同步性或协调性。
灰阶越高表示开始收缩的时间越晚。
正常情况下房室表现为完全不同的颜色,左、右心室收缩基本同步,颜色基本一致。
振幅图:
反映房室各部位收缩幅度的大小,灰度越高振幅越大。
正常左心室壁收缩振幅高于右室,心尖和游离壁收缩幅度高于室间壁。
室壁运动分为四个类型:
正常、运动低下、无运动及反向运动。
室壁瘤表现为反向运动。
17、心肌灌注显像图像应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放射性分布异常图像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见于哪些疾病?
答:
心肌灌注显像的图像应从形态、放射性分布、心腔大小、右心室显影状况分析。
放射性分布异常图像主要有可逆性灌注损伤(冠心病、心肌缺血)、不可逆性灌注损伤(心肌梗死)、可逆坏死性灌注缺损(急性心梗)、弥漫性不均匀(病毒性心肌炎)。
18、肝胆动态显像的临床应用,肝实质显像、肝血池显像的适应症,肝血管瘤的典型表现,异位胃粘膜显像的临床应用。
答:
肝胆动态显像的临床应用:
急性胆囊炎的诊断;肝外完全性梗阻性黄疸;肝外不完全梗阻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新生儿黄疸的鉴别诊断;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胆道手术后并发症;异位胆囊的定位。
肝血池显像的适应症:
鉴别诊断血供丰富和血流减少的占位性病变,特别是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有肯定价值;肝血管瘤的诊断,以及肝血管瘤和肝细胞癌的鉴别诊断;了解肝脏或肝内局部病变的肝动脉血供和门静脉血供。
肝实质显像的适应症:
了解肝脏的大小、形态、位置和功能;了解肝内有无占位性病变及占位性病变的部位、大小及数目;了解上腹部肿块和肝脏的关系;了解恶性肿瘤有无肝转移。
肝血管瘤的典型表现病变部位的放射性高于周围肝组织。
异位胃粘膜显像的临床应用:
Barrett食管、meckel憩室、肠重复畸形。
19、正常肾图可分为几段?
各段的意义如何?
异常肾图有几种类型?
各有什么临床意义?
肾动态显像的原理及临床应用。
答:
正常肾图曲线分为a、b、c三段。
静脉注射示踪剂后10s左右出现陡然上升的a段,反映肾血流灌注的情况;b段是继a段之后的缓慢上升段,峰时多在2~3 min,主要反映肾功能和肾血流量;c段为达到峰值后的下降段,正常时呈指数规律下降,其下降快慢与尿流量和尿路通畅程度有关,在尿路通畅情况下也反映肾功能。
异常肾图:
持续上升型,单侧出现见于急性上尿路梗阻,双侧出现见于急性肾衰和下尿路梗阻导致的双上尿路引流不畅;抛物线型,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高水平延长线型,多见于肾功能受损的肾盂积水;低水平延长线型,多见于严重的肾功能受损;低水平递降型,可见于肾脏无功能、肾缺如、严重肾功能受损;阶梯杨下降型,见于尿路感染、疼痛、精神紧张及尿反流等;一侧小肾图,多见于单侧肾小管狭窄或先天性肾脏发育不全。
肾动态显像原理:
静脉注射能为肾实质摄取且迅速随尿流排出的显像剂用γ照相机快速动态采集双肾的放射性影像,可以依次观察到肾动脉灌注影像和肾实质影像,之后显像剂随尿液流经肾盏、肾盂和输尿管而到达膀胱,这些部位依序显影。
肾动态显像的原理及临床应用:
(一)肾功能的判断;
(二)上尿路梗阻的诊断和疗效判断;(三)单侧肾血管性高血压的筛选;(四)急性肾动脉栓塞的诊断和随访;(五)泌尿系感染的辅助诊断;(六)肾移植术后的监测;(七)肾脏位置、大小和形态的判断。
20、骨显像的原理,正常骨影像表现及骨转移癌的影像特点,骨代谢性疾病的影像特点;”闪烁”现象。
答:
原理:
利用亲骨性放射性核素或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化合物引入体内与骨的主要无机盐成分—羟基磷灰石晶体发生化学吸附、离子交换以及与骨组织中有机成分相结合沉积在骨骼内。
在体外用SPECT探测核素所发射的射线,从而使骨骼显像.
正常骨影像表现:
全身骨骼放射性聚集,两侧呈对称性均匀分布.
各部位的骨骼由于结构、代谢活性程度及血运情况不同,放射性分布也不同。
含有松质骨较多的扁平骨(颅骨、肋骨、椎骨和髂骨)、大关节(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和踝关节)等部位,以及长骨的骨骺端放射性较浓集;骨干放射性较稀疏。
儿童和青少年属于骨质生长活跃期骨影普遍较成人增浓。
骨转移癌基本图像特征:
多发的无规则的放射性热区.
“闪烁”现象:
肿瘤病人放疗或化疗后,临床表现有显著好转,骨影像表现为原有病灶的放射性聚集较治疗前更为明显,再经过一段时间后又会消失或改善,这种现象称为“闪烁”现象。
21、放免分析的基本原理。
非放射性标记免疫分析包括哪些方法?
放射免疫分析质控指标?
答:
免疫分析是以抗原与其特异性抗体的免疫反应为基础,利用待测抗原及定量标记抗原与限量的特异性抗体进行竞争性结合反应,以放射性测量为定量手段,检测待测抗原浓度的方法。
非放射性标记免疫分析包括: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酶标记免疫分析。
放射免疫分析质控指标:
精密度、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稳定度、健全性。
22、了解正常的肿瘤显像剂:
镓-67(67Gallium,67Ga)201Tl与99Tcm-MIBI、99mTc(Ⅴ)-DMSA.
23、简述乙酰唑胺负荷试验脑血流灌注显像的原理:
答:
乙酰唑胺能抑制脑内碳酸酐酶的活性,使脑内pH值下降,正常情况下会反射性地引起脑血管扩张,导致rCBF增加20%~30%,由于病变血管的这种扩张反应很弱,使潜在缺血区和缺血区的rCBF增高不明显,在影像上出现相对放射性减低或缺损区。
脑葡萄糖代谢显像:
即PET脑代谢显像,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脱氧葡萄糖 (18F-FDG)作为显像剂,在细胞内己糖激酶作用下变成6-磷酸脱氧葡萄糖,长时间滞留在脑内,在体外通过PET对发射正电子的核素进行计算机成像,从而反映脑组织的代谢情况。
PET脑代谢显像临床应用:
1、脑功能的研究2、癫痫灶的定位 3、脑肿瘤4、痴呆的诊断和鉴别诊断5、震颤性麻痹(锥体外系的病变)6、精神疾患7、短暂脑缺血性发作和脑梗塞
24、核素治疗的应用范围和适应症。
答:
范围:
甲状腺疾病的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