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40320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6.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填报时间:

 2012-01-30 责任单位:

 市政府办公厅

∙文  号:

成府发〔2012〕4号

签发单位:

市政府办公厅

∙签发时间:

2012-01-16

生效时间:

2012-01-16

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二年一月十六日

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高新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转变我市经济发展方式,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

“十二五”期间,为充分发挥政府从规划层面对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推动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重点突破和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根据《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十一五”时期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回顾与总结

  

(一)发展回顾。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把其作为优化经济结构、增强我市发展后劲的重要举措摆在突出的位置,制定了一系列的重大政策措施,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1.产业实现快速增长。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占工业比重不断提高,在拉动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从整体上推进了我市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070.4亿元,是2005年的2.7倍,年均增速达17.71%。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34.95%增长到44.74%,年均增长1.96个百分点;2010年,高新技术产品实现出口34.4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比重由2005的8.4%快速攀升到24.8%。

  2.产业优势特色突出。

通过规划和政策引领,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逐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支柱,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及工业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格局。

2010年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2467个,其中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光机电、航空航天等企业主要产品占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的82.98%,优势产业特色日益显现。

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84亿元,第一支柱产业地位更加突出;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1.33亿元,占高技术工业的比重16.1%;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及工业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33.95亿元,增长23.8%。

  3.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随着高新技术产业实力的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与日俱增,从整体上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拉动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增长。

“十一五”末,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占经济增长份额由2006年的19.1%提高到25.4%;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利税290.1亿元,是2005年的3.5倍。

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为社会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2010年年末高新技术企业从业人员达25.2万人,比2009年增长了0.9万人。

  4.培育了一批优势企业和拳头产品。

通过培育和招引结合,形成了一批规模大、辐射强、优势足的高新技术骨干企业。

2010年总收入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36家,较2005年增加了89家;总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由2005年的12家增加到2010年的31家;全市上市公司中高新技术企业占51.06%。

培育了科泰智能多媒体分发系统、铝镁质保温隔热材料、脱硫脱硝一体化(LPC)污水处理技术及成套设备等281个技术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的自主创新产品和国家级新产品。

  5.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有所增强。

通过大力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有力地促进了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通过实施120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取得了核心机要安全系统级芯片(SOC)、大规模非冷红外探测、20瓦准分子曝光光源研发等关键技术的突破;61项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的实施推进了集成电路设计、信息安全、生物技术、现代中药、生物育种、新型平板显示等领域的一批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实现产业化。

“十一五”期间,新增国家和省级重点(工程)实验室30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家,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数分别达到76家和69家;引导企业建成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2家,一批世界500强和国内100强企业在我市设立了研究中心(机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初步建立。

  

(二)主要问题。

  1.企业综合实力有待提升。

我市绝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还处于转型、升级阶段,掌握产业发展核心技术并有能力进行规模化经营的大型企业数量偏少;缺乏有能力通过兼并、收购等手段整合技术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大型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上下游企业之间协作发展的局面还未形成。

  2.技术创新能力亟待加强。

由于技术创新成本较高,相当一部分高新技术企业缺乏持续创新的后劲,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尚未确立,表现在研发投入普遍不足,缺乏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目标导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具竞争力的高附加值产品匮乏,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技术储备不足。

  3.科技资源分割较为严重。

由于历史原因和体制障碍,我市国防和民用、中央和地方、省属和市属、国有和民营以及产学研等各方科技资源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相互隔离,科技资金投入分散、科技设施重复建设、科技资源利用效率低等问题突出。

  4.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高新技术产业涉及的管理部门众多,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机制和宏观管理机构,部门间政策协调难度较大,导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多头布局、力量分散、前瞻不够、政策不协调、措施不配套等问题。

  5.企业融资较为困难。

资本和技术结合的制度通道尚不健全,风险资金有效运转和退出机制尚不完善,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发展滞后,金融担保机构数量少、融资成本高,间接和直接融资均较困难。

政府性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规模较小且存在多头管理,对社会资金引导作用不明显,难以满足企业发展需要。

  6.人才开发机制不够健全。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校等国有事业单位,真正流向企业的很少。

企业高层次人才比重偏低,特别是企业科技创新领军人物、科技型企业家、职业经理人严重短缺。

  7.产业发展环境还需完善。

服务产业发展的公共技术平台和中介服务机构数量增长较快,但存在信息渠道分散,信息网络不畅通和服务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尚未充分发挥作用。

技术交易市场与技术交易配套的服务体系尚待健全。

产业监测评价体系和统计体系不足之处逐步显现,迫切需要根据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变化进一步完善。

  二、“十二五”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形势分析 

 

(一)发展机遇。

  1.国际国内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战略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宏观环境。

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发展以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为代表的具有高技术附加值、环保、智能和可持续发展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世界各国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核心战略,发达国家将在输出制造业的同时,扩大研发、营销等高端环节的全球布局,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有利的宏观环境。

  2.科技发展新趋势为我市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政策环境。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以智能、绿色和可持续为特征的新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未来科技正孕育着新的群体性突破。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我国由大国向强国转变的根本途径和重要标志,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新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的支撑引领需求更加迫切,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空前重视、投入大幅度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必然会得到进一步优化,将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3.区域发展战略为我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任务,成渝经济区建设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举措,两者将共同成为西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未来五年成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需要高新技术及产品对传统工业、服务业进行改造升级,需要信息技术增强城市管理功能、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需要环保节能技术及产品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西部大开发、成渝经济区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建设、天府新区建设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结合将更加紧密,将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面临挑战。

  1.国际竞争加剧,自主创新压力增大。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全球经济正处于缓慢复苏阶段,世界主要国家都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的竞争更加激烈。

发达国家凭借领先的技术优势和雄厚的产业基础,不断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严格管控关键核心技术,并持续增加对高新技术领域的资金、人才等要素投入,以维持本国在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格局中的优势地位。

受此影响,国际技术壁垒、反倾销等贸易保护手段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影响加深,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难度增加,产业自主创新和加快重组的压力加大。

  2.区域竞争加剧,联动优势尚未形成。

全国各地纷纷把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作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提升区域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呈现出你追我赶的激烈竞争态势。

受产业基础、创新能力、市场环境等因素影响,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仍然较大,与重庆、西安、武汉等中西部重点城市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产业发展面临更加复杂的竞争态势。

另一方面,成渝经济区、成都经济区、天府新区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区域内部联动机制尚待构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跨区域、跨行业集聚发展的规模优势尚未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还有待增强。

  3.价值链竞争加剧,产业结构优化难度加大。

全球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逐渐趋于制造集中化、研发分散化和采购全球化,大型制造公司纷纷剥离制造业,将主要业务转向收益更高的服务业领域。

全球性的产业价值链分解直接导致价值链相近的环节在某一区域形成高度集聚,高新技术产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将极力垄断研发、营销等附加值较高的环节。

地处内陆的成都,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市场开发等方面将面临更大挑战,产业体系的完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目标,按照实施“产业倍增”战略的要求,以巩固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高技术服务业为核心,以绿色低碳、产业高端、集聚发展为主线,以提升产业价值链、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以增强创新能力、加强信息化建设为关键环节和重要手段,推动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重点突破和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把我市建设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全国一流、中西部领先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二)基本原则。

  1.政府引导、市场主导。

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加强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规划、政策引导,着力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环境,强化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2.引育人才、强化创新。

培育和引进国内外创新创业人才,构建和完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以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开发应用为核心,推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3.突出重点、错位发展。

坚持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集中力量支持有特色优势和规模优势的产业领域,构建富有特色的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形成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竞争新优势。

  4.整合配套、集聚发展。

促进高新技术企业、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向专业园区聚集,在重点发展领域推动形成以骨干企业为核心、专业化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企业集群,推动上下游资源整合配套和产业集聚发展。

  5.扩大开放、加强合作。

充分发挥区域区位优势,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强国内外合作交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完善各层次区域资源利用和产业发展合作机制,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和承载空间。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抢占高端产业发展制高点,自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到2015年,把我市建设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全国一流、中西部领先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2.具体目标。

  

(1)产业发展基础显著增强。

力争“十二五”期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到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00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25%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超过2500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55%以上。

 

 

(2)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加大技术创新投入,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R&D)占销售收入比重力争达到3.5%以上。

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骨干企业,新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20家以上,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等领域推进重大产业技术研发,攻克100项以上关键核心技术。

  (3)产业集聚发展效益突显。

突出核心发展区域,推进产业集聚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竞争实力和技术装备水平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领域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建成一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园区),打造50个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的重点产品,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0户,其中超100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户。

  (4)创新创业环境更加完善。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市场准入与竞争机制、技术标准、财税激励和投融资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人才队伍建设等更加完善,形成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图略)

  (四)布局思路。

  1.突出推进天府新区主导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天府新区是“十二五”期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发展区,要统筹资源集中要素支持天府新区规划建设,加强顶层设计,围绕电子信息、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等天府新区高新技术主导发展领域,强化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链建设,促进上下游资源整合配套,努力在天府新区规划建设进程中实现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大突破。

   2.努力构建“雁群形态”的高新技术产业布局。

根据各区(市)县资源优势、产业特点、区域条件和发展基础,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注重系统规划,明确发展时序,着力构建抱团发展、梯度推进“雁群形态”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布局,建立分工协同、紧密承接、错位发展的产业空间结构体系,带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和产业规模快速发展。

   第一圈层(五城区及成都高新区)作为市域经济发展的“头雁”,是我市“十二五”期间发展总部经济的主要载体和我市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区,要继续发挥引领发展的作用,重点发展面向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性服务业,突出设计研发和应用服务,实现中心城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第二圈层[6区(县)]作为市域经济发展的“中雁”,是我市“十二五”期间高新技术制造业的主要载体,要着力实现加快发展,重点发展面向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产品制造业,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突出技术进步和产业链建设,推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

   第三圈层[8县(市)]是市域经济发展中的“尾雁”,既是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后备区”,又是“战略前沿区”,在“十二五”期间要落实“赶超发展”的要求,积极对接一、二圈层进行高新技术产业协作配套,认真做好产业发展战略谋划,加强产业规划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资源储备和发展空间。

   四、发展重点和重点产业布局

  

(一)巩固提升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1.发展目标。

到2015年,基本形成配套完善的集成电路、计算机及终端制造、物联网、新型显示器件、网络与通信设备、电子元器件和应用电子产业集群,实现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600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45%以上,实现工业增加值1500亿元以上,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35%,打造全国一流、西部第一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全球最大的终端产品制造基地及世界级的电子产品制造基地。

   2.发展重点。

 

  

(1)计算机及终端制造。

重点发展笔记本电脑(含平板电脑)、大容量存储设备、高端服务器与网络计算机设备、工业控制计算机等高端整机产品,支持笔记本电脑零组件以及零组件的原材料产业,形成完整产业链,依托知名电脑终端厂商,推动全球著名品牌电脑厂商在蓉落户发展,壮大产业规模,使我市成为世界重要的计算机产品制造地和集散地;发展面向终端用户的电脑外设产品、信息家电(3C)与智能化终端产品、电子阅读与电子娱乐产品;鼓励发展面向云计算、物联网、三网融合与下一代互联网的计算机支持设备,云终端产品制造成为特色突出的产业集群之一。

 

  

(2)集成电路。

着力推进系统级芯片(SOC)、知识产权核(IP核)的自主开发,发展面向网络、通信、数字音视频、信息安全等应用领域的核心关键芯片以及现场可编程芯片(FPGA)、功率半导体芯片、射频微波集成电路等特色芯片设计;重点支持系统级封装(SIP)、芯片级封装(CSP)、多芯片组装(MCM)等新型封装及测试技术。

 

  (3)新型显示器件。

以中游面板产业为重点,加快发展上游玻璃基板等关键材料及配套产业,积极引进大尺寸面板生产线,支持专用设备研发制造,促进新型显示整机与模组一体化设计制造,壮大新型显示产业规模。

积极支持以主动式有机发光二极管(AM-OLED)为重点的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技术研发和产品产业化。

 

  (4)电子元器件。

积极发展高端片式元件(片阻、片容、片感以及片式变压器等)和集成无源元件、微波元件等高端基础元件;重点支持微波片容、大容量片容、大功率片感以及与发光二极管背光液晶电视(LEDTV)、发光二极管(LED)照明、新能源、汽车电子配套的新型电子元器件和机电零组件;鼓励发展大功率半导体、光纤光缆、光电子器件和微特电机等特色电子器件。

  

 (5)应用电子。

重点发展移动互联网终端、知名品牌智能手机、高清数字影视产品、IP机顶盒、电子教育终端产品等消费电子产品的研发和制造;大力发展信息安全、国防电子终端产品等特色应用电子产品的研发生产;支持航空电子产品、车控电子系统的发展;支持医疗电子产品的研发与生产。

 

  (6)网络与通信设备。

重点支持长期演进(LTE,LongTermEvolution)、演进(LTE-Advanced)体系的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研发及基站设备、无线接入、移动终端设备研发和制造。

积极支持以下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InternetProtocolVersion6)为重点的下一代互联网及以网络融合为特点的下一代广播网络系统设备、安全设备、应用终端设备的研发和制造。

积极支持具有本地特色的卫星通信产业、北斗导航产业及空管、通信保密、微波通信、专网通信、雷达、无线电监测等产业的发展。

支持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芯片(PLC)设计与制造、三极管封装(TO)、光通信设备、光纤预制棒、新型光纤光缆等光通信产业发展;发展移动通信智能终端产业、智能家电产业。

 

  (7)物联网产品制造。

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高频和微波频段的射频识别(RFID)芯片、天线设计、标签封装与测试以及音视频识别产品和定位跟踪产品等产品制造,大力引进射频识别(RFID)读写器、手持终端、内置射频通信模块的手机、计量设备等产品制造项目;推动发展基于微机电系统(MEMS)、微纳电子等技术的各类新型传感器设计、制造、封装和测试技术产业化;加快发展光纤传感器,培育光纤围栏、光纤火灾预警系统、光纤管道安全监测系统等制造产品链;支持发展微型控制设备制造产业,形成包括微控制单元(MCU)、协议芯片、微电源管理芯片、数字信号处理(DSP)、模数变换器(ADC)、接口控制芯片和一体化芯片在内的系列化物联网集成控制产品。

 

  3.发展布局。

以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核心,辐射双流县、郫县、温江区、崇州市、龙泉驿区。

  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网络与通信、物联网研发、云计算研发服务等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和航空电子研发、光电产品、品牌计算机制造、教育电子和医疗电子等。

 

  双流工业集中发展区:

重点发展笔记本电脑、新型智能通信终端产品(含手机)、物联网产品等消费电子及相关配套产业。

 

  温江工业集中发展区:

重点发展家用视听设备等消费应用电子产业及上下游关联产业。

 

  郫县工业集中发展区:

重点发展电子元器件。

 

  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

重点发展车控电子产业。

 

  崇州工业集中发展区:

重点发展新型智能通信终端产品(含手机)为主的消费电子产业。

  

(图略)

  

(二)做大做强高技术服务业。

  1.发展目标。

到2015年,基本建立涵盖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生物技术服务、研发设计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五大重点领域的高技术服务业产业体系,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00亿元,年均增速达到25%,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以上,高技术服务业成为成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新的引擎,初步建成服务水平高、产业集聚效应突出、市场辐射带动显著、产业价值倍增的“国际知名、国内一流、西部第一”的高技术服务业基地。

  2.发展重点。

 

(1)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

加快构建和完善以软件及服务外包、互联网应用和增值服务(IDC)、信息安全、物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及数字内容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服务产业体系。

 软件产业:

积极发展以安全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汉字编码、数据库等为重点的基础软件,加快发展涵盖基础中间件、业务中间件和领域中间件的各类特色中间件软件,积极发展行业应用软件、通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等各类优势应用软件,积极引导软件企业开展品牌建设,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产品的规模化软件企业。

  服务外包:

加快基于信息技术的业务流程外包服务(BPO)发展,推进研发设计等知识流程外包服务(KPO)发展,积极培育和推进金融后台服务、呼叫中心、客户交易支持、数据加工处理、人才资源等领域的业务流程外包。

  互联网应用和增值服务(IDC):

继续壮大以带宽、空间为主的基本服务、以托管服务器的监测、安全管理为主的管理服务和以高层次的解决方案为主的应用服务等互联网应用和增值服务(IDC)产业,大力发展安全性分析、数据流分析、资源占用分析等增值服务,探索互联网应用和增值服务(IDC)和数字电视、信息内容、电子商务为核心的互联网应用创新服务模式,以特色服务和模式谋求成都互联网应用和增值服务(IDC)产业的特色之路。

  数字内容服务:

优先发展网络游戏、手机游戏、动画动漫、电子竞技、视频游戏等数字内容产业,扩展现有移动增值服务及应用服务范畴,发展基于数字内容的移动服务平台,创新数字内容产业经营模式和服务业态。

建设数字内容体验中心和交易服务中心,形成数字内容开发、存储、体验、销售、服务产业链,打造全国领先的数字娱乐研发制作运营中心、国际知名的数字娱乐消费体验交易中心和国家级数字娱乐产业基地。

  云计算及高性能计算服务:

积极培育云计算服务、高性能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