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许昌市五校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77689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许昌市五校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河南省许昌市五校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河南省许昌市五校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河南省许昌市五校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河南省许昌市五校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许昌市五校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

《河南省许昌市五校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许昌市五校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许昌市五校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docx

河南省许昌市五校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

许昌市五校联考高二第一次考试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

90分钟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50分)

1.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迅速崛起。

“士与一般社会成员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他们

往往能超越个人经济地位和阶级背景的狭隘限制,从社会进步、国家兴旺、民众富足

的宏观角度和长远目标上思考政治人生。

”以下言论不能充分体现该观点的是()

A.士有怀居,不足以为士也B.士可杀不可辱

C.士志于道D.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孟子指出: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

凶年免于死亡。

”荀子认为:

“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

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

人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

”这表明儒家主张()

A.藏富于民B.勤俭节约

C.忠孝为本D.国富民贫

3.“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谓曰:

‘吾忘持其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

‘何不试之以足?

’曰:

‘宁信度,无自信也。

’”该典故应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

A.道家B.儒家C.法家D.墨家

4.孟子曰:

“离娄之明(视力强),公输子之巧(技术高),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

旷之聪(耳朵灵),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这表明()

A.尧舜因实行仁政而实现了平治天下

B.孟子比离娄、公输子、师旷等人更聪明

C.治国如同治技要有个根本的方法

D.孟子主张以“仁”治国

5.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

“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

朝廷有教

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在此,顾炎武()

A.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主张以德治淳化社会风气

C.提倡“经世致用”D.主张加强君主权力

6.《易•贲卦•彖传》:

“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文,以化成天下。

”《尚书•周书•泰誓上》: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道德经》二十五章: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上述材料共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A.天人合一B.天人感应C.人文精神D.唯物主义

7.明代小说家许仲琳所著的《封神演义》,是一部以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为背景创作

的古典神话小说。

小说中屡屡出现使用火药武器的描写:

如在第九十二回中这样描述:

“只听得两边炮响……军士用火箭、火弓、火炮等物,山下抛放……一会儿地塌山崩,

霎时间雷轰电掣。

”该描写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器的国家

B.火器的使用开始于唐朝末年

C.神魔小说远远超出当时人的想象力

D.明代及以前军事上已广泛使用火器

8.《钦定四库全书》记:

“……虽奇怪百出,而求其源流,无一点画不该规矩……”而杜

甫有诗赞曰:

“铿锵鸣玉动,落落群松直。

连山蟠其间,溟涨与笔力。

”材料描写的书

体及其特征是()

A.草书:

笔画简约,任情纵性

B.隶书:

笔画详备,结构严整

C.行书:

工整清晰,飞洒活泼

D.楷书:

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9.明末清初著名画家朱耷有一首题画诗写道:

“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

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摩。

”由此可知,其作品的特点是()

A.重在写意B.注重写实

C.形神兼备D.反映民俗

10.自明清以来,小说就在中国老百姓之中广为流传。

康有为甚至认为,在那个时代,“经

史不如八股盛,八股无如小说何。

郑声不倦雅乐睡,人情所好圣不阿。

”出现这种现

象的主要原因是()

①城市商品经济发展②市民阶层壮大③小说的世俗性④重商观念形成

A.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11.伊懋可的“高水平陷阱”理论认为:

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就必须全力发展农业技术,

以至于欧洲工业革命时,中国农耕技术远远领先欧洲。

农业技术的改进所带来的收益

完全被新一轮的人口增长所吞噬,而人口的增长又进一步带动农业技术的改进,如此

往复,较高的农业水平维持了巨大的人口。

明末和清朝的中国遭遇到了资源约束的瓶

颈,无法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由此看出,该理论试图分析()

A.中国在明清时期资源缺乏的原因

B.中国人口不断增长的原因

C.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迟于西方的原因

D.中国农业技术领先欧洲的原因

12.有史家评论道:

“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

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

”此观点强调了

“中体西用”()

A.符合当时的国情B.是理想的救国方案

C.可以挽救民族危机D.传播了资本主义新文化

13.1907年张之洞在湖北武昌成立存古学堂,并给清王朝上了《保存国粹疏》,声称当时

“道微文敝,世变愈危”,只有“存国粹”才是“息乱源”的最好办法。

材料中张之

洞这样做的目的是()

A.推动洋务运动的发展,自强求富B.抵制革命思想的传播,阻止革命

C.维护民族的传统文化,引进西学D.继续维新思想的宣传,预备立宪

14.“民生主义和资本主义根本上不同的地方,就是资本主义是以赚钱为目的,民生主义

是以养民为目的。

有了这种以养民为目的的好主义,从前不好的资本主义制度便可以

打破。

但是我们实行民生主义来解决中国的吃饭问题,对于资本主义制度只可以逐渐

改良,不能够马上推翻。

”这段材料表明孙中山()

A.主张用民生主义改造资本主义

B.揭示了资本主义不公平的根源

C.放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信念

D.主张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15.“改造中国、拯救人民之路到底在何方?

”1923年前后,在孙中山经历了一次次的失

败之后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时,你应该这样回答他()

A.“暂时放弃政治革命,先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壮大资产阶级力量后卷土重来”

B.“采取更灵活的革命策略,争取更多的军阀倒向革命阵营,建立和巩固政权”

C.“继续承认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在华利益,以寻求其更大更广泛的帮助”

D.“真正的革命力量在广大群众之中,要联合中国共产党,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

16.胡适在《四十自述》中说,我原来在学校里的名字是胡洪骧。

有一天早晨,我请二哥

代我想一个表字。

二哥深受当时风气的影响,想了一个“适”字。

我很高兴,就用“胡

适”二字。

胡适所说的“当时风气”应该是(  )

A.封建伦理道德遭到批判,三纲五常的束缚开始摆脱

B.救亡图存成为时代强音,“物竞天择”思想被宣传

C.推翻封建帝制,民主、科学思想深入人心

D.维新变法兴起,“民主与科学”的呼声趋于强烈

17.美国战地记者斯诺访问延安后,他把中国共产党人提高到了生气勃勃的马克思主义革

命家的地位,批驳了所谓中共不过是从属于莫斯科之傀儡的看法,断言中国人已发展

了一种独一无二的、土生土长的共产主义。

“土生土长的共产主义”的局面开创于()

A.国民革命时期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D.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18.20年来,邓小平“南方谈话”这一思想理论之花结出了丰硕果实,实现了经济社会的

快速发展,中国发生的变化及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

邓小平“南方谈话”之所以影响

深远,其原因不包括()

A.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B.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C.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D.深化了改革开放

19.“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到底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

道路。

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

于……是否有利于……是否有利于……”邓小平这段讲话的政治目的是()

A.促进生产力的发展B.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C.增强综合国力D.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0.胡锦涛说:

“江泽民同志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新的思想、

观点、论断,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这

主要是因为()

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

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时期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理论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21.1964年10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

“中国掌握了核武器,对于斗争中的

各国革命人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对于保卫世界和平事业,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核武器问题上,中国既不会犯冒险主义错误,也不会犯投降主义错误。

”这说明中国

发展核武器是为了()

A.维护国家主权B.支援各国革命事业

C.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团结D.维护世界和平事业

22.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说:

“‘百家争鸣’,这是两千年以前就有的事,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

讲学术,这种学术也可以讲,那种学术也可以讲,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

切。

你讲的如果是真理,信的人势必会越来越多。

”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和新中国

“百家争鸣”的说法正确的是()

A.都是为统治阶级出谋划策B.都主张无限制的思想自由

C.都是西方思想影响的结果D.都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23.土耳其开国总统凯末尔认为:

“一个国家不论在战场上取得多么辉煌的胜利,如果没

有知识大军,这个胜利成果就不能巩固和持久。

”下列发生在中国的史实充分体现了

这一思想的是()

A.“双百”方针的提出B.确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C.恢复高考制度D.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24.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统计年份

1960年

1965年

1971年

1997年

高校数量

1289所

434所

328所

2170所

①1965年-1971年、1971年-1997年两个阶段高校数量的变化趋势相反

②1965年-1971年的发展状况体现了“文革”对高等教育的破坏

③1971-1997年高校数量增长受高考制度的恢复以及科教兴国战略和“211工程”计

划的实施等因素的影响

④该表启示我们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D.①②③

25.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

古”、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文革”中的“批林批孔”、当前的“孔子

热”,这些现象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

史时期孔子的命运。

以下各项中,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的比较科学的观点是

()

A.“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B.“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

C.“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D.“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二、材料题:

共50分

26.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8分)

材料一①所谓“天道”,泛指宇宙、天地、自然的起源和法则,而“人道”则是

关于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道理。

……。

②《周易》有这样的话: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③这里的“天文”是指关于季节、时令变化的学问,目的是

为了使人们能适时地进行农耕活动;“人文”则是人类“文明”的另一种表述,主要指

社会制度和人们自身的素养。

④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天道”和“人道”相互关系的探讨

和论述,就是对于“天文”和“人文”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张岂之著《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韩非子在《有度》篇中说:

“威不两错,制不二门。

”这是韩非子借用《管子明法》中的话,即“威势独在于主,则群众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

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臣共。

”故曰:

“威不两错。

”又曰:

“法政独出于主,则天下服德;法政出于臣,则民不听。

故明主之治天下服也,法政独制于主,而不从臣出。

”故曰:

“制不二门。

材料三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是以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

‘我固为子孙创业也。

’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

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战国时期具有“天道”和“人道”思想的主要流派的主张并扼

要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天道”和“人道”思想产生的原因。

(10分)

 

(2)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三观点的差异并说明原因。

(8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一北宋《东京梦华录》载:

“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

开张。

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南宋《梦粱录》载:

“遇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

铺席买卖。

”陆游在《杂赋》中提到: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材料二2007年12月,宋代古沉船“南海一号”被打捞出水。

考古专家认为,“南

海一号”沉船本身就是一个见证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物。

据考证,我国近海有2000~3000艘沉船,以宋、元朝时代居多。

材料三马克思、恩格斯指出: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材料四宋代以前的中国人,可以说是伟大的民族。

他们创造着,体验着,发现着,说自己想说,想自己所想,生机勃勃,生趣盎然。

宋代以后的中国人,却只是前人的影子。

他们不但失去了创造力,也失去了感受力。

回答问题:

(1)国内外许多史学家指出,诞生于宋代的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改变了整个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的发明。

(2分)

 

(2)结合宋代在科技、思想、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新变化来论证材料三的观点。

(6分)

 

(3)你是否赞同材料四中对宋代以后中国人的评价?

请结合明清时期思想、文学艺术

和科技成就进行论证。

(6分)

 

28.哲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

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

前进的动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8分)

材料一洋务新政的主要目的是“强兵”……但这里活动内容的实效和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洋务派主观目的的范围。

……其最大意义并不是产生了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肌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现代化(注:

现代化即近代化)这辆列车。

材料二戊戌新政在很大程度上更是洋务新政播下的现代文明种子的提前收获——洋务新政中成长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所培育出来的近代政治和伦理观念,所引进和传播的科学知识和观念,所教育和培养的完全不同于旧式认识的一代青年学子……正是戊戌新政得以开展的物质的、精神的基础。

材料三1924年,孙中山在《民族主义》演讲中说:

“英俄两国现在生出了新思想,这个思想是有知识的学者提倡出来的,这是什么思想呢?

是反对民族主义的思想。

这种思想说民族主义是狭隘的,不是宽大的;简单的说,就是世界主义。

现在的英国和以前的俄国、德国,以及中国现在提倡新文化的新青年,都赞成这种主义,反对民族主义……列宁为什么受世界列强的攻击呢?

因为他敢说了一句话,他说世界上有两种人:

一种是十二万万五千万人,一种是二万万五千万人;这十二万万五千万人,是受那二万万五千万人的压迫……我们要能够联合十二万万五千万人,就是提倡民族主义,自己先联合起来,推己及人,再把各弱小民族都联合起来,共同打破二万万五千万人,共同用公理去打破强权。

强权打破以后,世界上没有野心家,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便可以讲世界主义。

材料四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国之恒言也。

自宇宙之根本大法言之,森罗万象,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特以俗见拘牵,谓有二境,……以人事之进化言之。

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存亡之数,可以逆睹。

……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持较皙种之所为,以并世之人,而思想差迟,几及千载;尊重廿四朝之历史性,而不作改进之图,则驱吾民于二十世纪之世界以外,纳之奴隶牛马黑暗沟中而已。

复何说哉!

——陈独秀《敬告青年》

材料五毛泽东思想永远是我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原理,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洋务运动超出洋务派主观目的的实效和意义有哪些。

(4分)

 

(2)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为什么在演讲中强调民族主义?

(2分)根据孙中山上

述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的“联俄”思想。

(2分)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陈独秀认为中国应作何“改进”?

其理由是什么?

(6分)

 

 

(4)根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形

成的理论成果分别解决了什么重大问题?

(4分)

 

许昌市五校联考高二第一次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25题计分50分)答案解析

  1、B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理解。

这一时期的士特指有一定社会地位及影响或有较高修养的人,结合材料中“他们往往能超越个人经济地位和阶级背景的狭隘限制,从社会进步、国家兴旺、民众富足的宏观角度和长远目标上思考政治人生”可以判断出考查士人的远大政治抱负。

A项翻译:

士如果留恋家庭的安逸生活,就不配做士了。

C项意为士人立志追求真理,D项意为士不可以不刚强坚毅,因为他们责任重大(实现仁)而路程遥远;此三项都表明了士阶层超越限制,实现远大抱负的政治追求;而B项指士子宁可死,也不愿受侮辱的气节。

  2、A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仁政思想的理解。

孟子和荀子分别阐述了“藏富于民”的必要性;B、C两项与题干无关,D项与荀子的观点相左。

  3、C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理解古文并同已有的知识相互印证的能力。

这则寓言故事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死板恪守的人;告诉我们对待事物要注重事实,不能太墨守成规。

反映出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法家主张顺应社会历史的发展而积极变革的精神。

  4、C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正确理解材料并提炼信息升华对历史的认识能力。

所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也就是指凡事都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和法则,要用规矩和方法来指导人们的思想,规划人们的行为。

故选C项。

  5、B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启蒙思想。

材料中,顾炎武强调政府要以“教化”使士人有“廉耻”,进而“使天下有风俗”,这实际上强调了朝廷施行德治对社会风气的影响,故答案是B项。

材料中没有体现A、C;D项不符合顾炎武的主张。

  6、C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材料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认识。

“文明以止,人文也”、“惟人,方物之灵”、“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都强调了人的作用,重视人的地位,所以体现出的是人文精神,故此题应选C项。

  7、D火药武器在中国开始应用于军事是在唐朝末年,因为作者生活于明代,此时火药武器已经普及,所以并未超出当时人的想象力,故C项错误。

A、B两项材料没有反映。

  8、A本题考查我国古代书法的特征。

由材料中的“奇怪百出”和“连山蟠其间”,可以判定这是指草书。

  9、A朱耷的画属于文人画,重在抒发情怀,强调写意。

故答案是A项。

  10、D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小说流行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明清时期并没有出现重商观念。

所以排除④。

  11、C阅读材料,可以看出主要论述了中国的社会发展的恶性循环,这一循环使中国落后于西方,A、B、D都未涉及到中国的循环弊端,未抓住要点,故此题应选C项。

  12、A本题考查考生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理解。

根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近代化,但是其经济发展道路并不是救治中国的理想方案和挽救民族危机的良方,故B和C、D错误。

  13、B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中“‘道微文敝,世变愈危’,只有‘存国粹’才是‘息乱源’的最好办法”可以看出,张之洞的主张是用“国粹”“息乱源”,再结合材料中的时间1907年,乱源应是革命思想的传播,所以答案选B项。

A项中洋务运动已经失败,排除;C项中引进西学不符合材料;D项中维新思想的实践也已经失败且材料中没有体现预备立宪。

  14、A本题考查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的目的。

从材料可知,民生主义在于养民,在于防止出现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因贫富差距太大而导致的阶级矛盾尖锐问题,所以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反映出B项中资本主义不公平的根源;结合孙中山代表资产阶级革命派可知C、D错误。

  15 D1923年前后,一再失败的孙中山找不到前行的方向,陷入迷茫之中。

正是通过和共产国际及中国共产党的接触,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才实现了国共合作,促进国民大革命的开展。

  16、B联系所学可知,“适”就是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之意,所以选B项;A、C、D皆表述错误。

  17、B从材料中“中国人已发展了一种独一无二的、土生土长的共产主义”可知,斯诺意在说明中国出现了结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

结合所学知识,中国探索出结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应该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8、C本题考查邓小平南方谈话。

邓小平南方谈话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再次强调了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深化了改革开放。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中共“十四大”上正式确立的。

故答案选C项。

  19、B“三个有利于”的论断是邓小平反复思考社会主义建设问题而做出的重要结论,其政治目的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20、A材料中胡锦涛高度评价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以较容易判断出①③④正确;②中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应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所以排除。

  21、A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科技发展,意在考查考生说明历史现象和证明历史观点的能力。

根据“中国既不会犯冒险主义错误,也不会犯投降主义错误”可知中国发展核武器不是为了威胁别国安全,而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故A正确。

由材料可知,选项B、C、D不是目的,而是客观作用,可排除。

  22、D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双百”方针,旨在考查考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前者主要是为统治阶级出谋划策,后者是为了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和促进科技发展,故A项错误;后者是在国家宪法许可的范围内,故B项错误;两者都没有受西方思想影响,故C项错误;前者体现了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维护统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需要,后者适应了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促进思想文化事业发展繁荣的需要,故D正确。

  23、D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解读的能力。

与“知识大军”对应的是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答案为D项。

  24、D①是对表格数据的直接描述,是正确的;②体现了文革对教育的破坏使高校数量减少;国家对教育工作进行拨乱反正,推进教育改革,坚持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使得1971-1997年高校数量大幅度增加,③符合史实;④在题干材料中并未体现出来,应排除。

故答案为D。

  25、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了孔子的命运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曲折沉浮,这是因为人们总是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从历史中寻求合理的理论和史实依据,从这一角度出发“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答案选D;A项强调历史研究的主观性,B项强调历史的客观性,C项片面强调只有进入人们视野的过去的客观历史进程才能成为历史研究的对象,历史是经过人的理性思维和判断的思想史。

26、(共18分)

(1)主要流派的主张:

孟子提出:

“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义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