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心学思考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77684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心学思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教心学思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教心学思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教心学思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教心学思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心学思考题.docx

《教心学思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心学思考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心学思考题.docx

教心学思考题

一1、个体心理体统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动力

它决定个体对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

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

需要即个体在省心或心理上的某种缺失装填的反映。

他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

人有生理的需要也有社会的需要;人有物质的需要也有精神需要。

兴趣是对事物进行深入认知的需要,是需要的具体体现。

世界观是信念的体系,对人大而需要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并决定一个人对客观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态度。

(2)心理过程

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能动地反映着客观世界的事物及其关系。

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人的认知、情绪和意志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

一方面,人的情绪和意志受认知活动的影响;另一方面,个体的情绪和意志对认知活动具有重大影响。

再者,情绪与意志也密切相关。

情绪既可以成为意志行为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为的阻力,意志可以调节和控制人的情绪。

(3)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持续的状态,其持续时间可以是几个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

它既不像心理过程那样变动不已,也不像心理特征那样稳固持久。

人的心理活动总是处在睡眠状态、觉醒状态或注意状态下,不同的心理状态体现着人的心理激活程度和脑功能的活动水平。

(4)心理特征

心理特征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性。

气质是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反应特征。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气质与性格有时统称为人格。

正是这些心理特征,使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与其他人的心理活动彼此区别开来。

人的心理是一个整体,将人的心理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四个方面,只是为了进行科学研究的需要。

这四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的。

首先,心理动力与心理过程是互相作用的。

人没有无缘无故的认识、情感和意志,他们的心理过程总是在某种心理动力的推动下进行的。

人的需要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心理过程。

其次,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

最后,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密切联系的。

心理状态既稳定又可变,是介于流动的心理过程与稳固的心理特征之间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2.简述心理学的主要发展趋势。

答:

心理学从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诞生以来,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众多流派。

目前,心理学主要朝着以下两种趋势发展:

(1)认知心理学

l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认知心理学把人看成一种信息加工者,一种具有丰富的内在资源、并能利用这些资源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积极的有机体。

环境的因素不再是说明行为的最突出的因素。

环境提供的信息固然重要,但它是通过支配外部行为的认知过程而加以编码、存储和操作,并进而影响到人类的行为的。

现代认知心理学除了应用心理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外,还发展了自己特有的计算机模拟等研究方法。

现代认知心理学合理接受了行为主义对客观方法的重视;重视对人类智慧行为的研究,并用精密的客观方法研究了这些过程;继承了格式塔心理学在知觉、思维和问题解决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并进而丰富了这些成果。

认知心理学的出现表现出当代心理学互相融合的新趋势,它的影响已遍布心理学的整个领域,和社会生活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密切。

(2)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他们认为心理学研究的首要任务在于了解人,揭示人性的本质,必须从人的存在出发,以人为本,用整体分析法对人做出完备的描述。

该学派主张还人以本来面目,研究活生生的、具体的、丰富的个人,认为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环境适当,他们就会努力去实现积极的社会目标。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尊严与价值,主张心理学应研究对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促进人格的发展。

3.心理学产生的哲学基础(背景)是什么?

答:

心理学的诞生是借助哲学的发展而产生的,唯理论、经验论是心理学产生的两大哲学基础,具体分析如下:

(1)唯理论

唯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哲学家和科学家笛卡儿。

他的思想本质是唯心主义的,他相信理性的真实性,认为只有理性才是真理的惟一来源。

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家,他又表现出了唯物主义的倾向。

如关于身心关系问题,他承认灵魂与身体有密切的关系,认为某些心理现象离不开身体的活动。

他最早用反射概念来解释动物的行为和人的某些无意识的简单行为。

笛卡儿是一个二元论者,他认为心理活动既有身体的原因,也有灵魂的参与。

这样,他就把统一的心理现象分成了两个方面,一是依赖于身体组织的方面,二是独立于身体组织之外的方面。

笛卡儿还相信“天赋观念”,即人的某些观念不是由经验产生,而是由人的先天组织所赋予的。

笛卡儿关于身心关系的思想推动了对动物和人体作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对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2)经验论

经验论的代表人物是l7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

洛克坚决反对笛卡儿的“天赋观念”,主张“白板说”。

认为人的心灵最初像一张白纸,没有任何观念。

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后天从经验中获得的。

洛克把经验分成外部经验与内部经验两种。

外部经验叫感觉,它的源泉是客观的物质世界。

内部经验叫反省,它是人们对自己内部活动的观察。

洛克重视外部经验,承认客观的物质世界是外部感觉的源泉,这是唯物的;但他同时认为反省和感觉一样,是观念的独立源泉,这是唯心的。

4、试论述西方心理学的各个理论流派。

答:

心理学从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诞生以来,出现了以下五个流派:

(1)构造主义

构造主义学派的奠基人为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铁钦纳。

构造主义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经验,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元素。

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而激情是情绪的元素。

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

在研究方法上,构造主义强调内省的方法,它认为意识经验是人们的直接经验,要了解它,只有依靠实验者对自己经验的直接观察和描述。

(2)机能主义

机能主义的创始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其代表人物还有杜威等人。

该流派代表人物主张研究意识,认为意识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

(3)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后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斯金纳。

行为主义有两个重要的特点:

第一,否认意识,主张心理学只研究人的行为;第二,主张对内省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

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应该是意识,而应该是可以观察到的行为。

行为主义直接影响了20世纪上半叶心理学的发展道路。

(4)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有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

格式塔的德文意思是“整体”,它代表了这个学派的基本精神和宗旨。

格式塔心理学反对把意识分解成元素,而主张把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组织来研究。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与意义;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格式塔心理学在知觉、学习和问题解决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这些研究资料至今仍是心理学的重要财富。

(5)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他重视对异常心理和异常行为进行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类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

它们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着人的思想,并且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

这种欲望或动机受到压抑是导致精神病的重要原因。

二、1.什么是“变式”?

答:

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2.知识遗忘的过程、特点与原因。

答:

⑴知识遗忘的过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对遗忘最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

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实验研究中首创用无意义音节字表作为记忆的材料,以学习成颂后相隔时间作为横坐标,以重新学习比初学达到同样记忆水平所节省的时间百分比为纵坐标,构成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也称保持曲线。

⑵知识遗忘的特点。

①短时记忆遗忘的特征(如果没有复述或重复,短时记忆以迅速的遗忘为特征。

短记的容量很小,当新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系统时,就会把原有的信息挤走。

更替是短时记忆以往的重要原因。

②长时记忆遗忘的特点(因学习材料的性质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一般来说机械学习的材料表现出迅速的遗忘,真正理解了的概念或原理则不容易遗忘。

)遗忘是一种普遍而自然地现象,机械学习的材料,若无几时复习其遗忘迅速且量大,有意义学习的材料具体事实比较容易遗忘,但一般概念和原理不易遗忘。

⑶知识遗忘的理论解释(原因)

a.衰退说。

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衰退引起的,消退随时间的推移自动发生。

b.干扰说。

两种情况:

前摄抑制(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和倒摄抑制(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长时记忆中信息的相互干扰是导致遗忘的最重要原因。

记忆的痕迹由于受到其他信息的干扰而一时提取不出来,当排除了这种干扰以后提取就能成功。

c.同化说。

在真正的有意义学习中,前后相继的学习不是相互干扰而是相互促进的。

有意义学习总是以原有的学习为基础,后面的学习是前面的学习的加深和扩充。

遗忘就其实质来说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d.动机说。

这一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信息排除在意识之外,因为它们太可怕,太痛苦或有损自我的形象。

遗忘不是保持的小事而是记忆被压抑,故这种理论也叫压抑理论。

3.如何进行有效复习才能促进大学生巩固知识?

答:

⑴复习时机要得当

由于遗忘进程具有先快后慢的特点,因此复习一定要及时,当天学的课程一定要当天复习,这样可以缓解大规模的遗忘,节省学习时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复习方法的方法要合理

复习不等于简单重复,如果适当变换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保持对学习的兴趣,那么就可以提高复习的效益,更好地达到学习的目的。

从时间分配上来说一种分散复习(每次时间段,次数多),一种集中复习(每次时间长,次数少)

(3)复习次数要适宜

教材的保持或遗忘与复习的次数密切相关。

复习次数越多识记和保持的效果越好。

反之则遗忘发生越快。

必要时可采用“过度学习”来提高记忆效果。

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

4.学习迁移的涵义及性质分类。

答:

学习迁延(简称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获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

按照迁移的性质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积极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

负迁移(消极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

按照迁移的层次分为:

纵向、横向迁移。

按照迁移的先后:

顺向、逆向迁移。

按照迁移的内容:

特殊、普遍迁移。

5.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答:

学习迁移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⑴形式训练说,它的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

认为学习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学对象的难度及其训练价值,学习要想取得重大的迁移效果,必须经历痛苦的过程。

(这种理论对当今教育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⑵相同要素说,认为只有当学习情境与迁移情境具有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即产生学习迁移。

(根据这一理论,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各种学习材料之间的相同要素,尤其是隐含在不同外在表现形式中的相同要素,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⑶经验概括说,认为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即在于主体所获得的经验的概括。

(这一理论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将不同内容中所隐含的共同原理揭示出来,并使学生充分内化,从而促进学生更加灵活有效地学习。

⑷关系转换说`,认为迁移不是由两个学习情境具有共同成分、原理而自动产生的某种东西,而是学习者“顿悟”突然发现两种学习之间存在的关系的结果,认为只有学习者发现一种学习中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并将已掌握的这种关系应用到新的学习之中,迁移才能发生。

(这个理论启示教师,教学不能仅满足于让学生掌握表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理解隐含在深层的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并能灵活运用于其他的学习情境中。

⑸认知结构说,由奥苏贝尔提出,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内的知识结构。

强调的是学习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对新学习的影响。

他认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有三个变量对学习迁移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分别是:

认知结构的概括性、可辨别性和巩固性。

对学习迁移产生直接的影响是认知结构的三个变量:

虚席者原有知识的实质性的内容特征,学生个人的知识的组织特征,原有认知结构的巩固性。

(6)经验整合说,学习迁移的过程就是一个经验的整合过程,经验整合的实质就是要构建一种一体化、网络化的心理结构。

整合是一个过程,是通过通话、顺应、重组三种基本途径来实现的。

6.什么是创造与创造性?

答: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独特性成品的能力或特性。

而创造是指一种最终产生创造成品的活动或现象,有真创造和类创造之分,真创造是一种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而类创造产生的成品在人类历史上并非首创,只对个体而言具有独创性。

7.创造性与智力发展的关系。

答:

⑴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性;

⑵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⑶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任意;

⑷高创造性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8.品德的概念。

答:

品德也称道德品质,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这些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可从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中综合反映出来。

9.社会学习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

社会学习论的基本观点是:

人的行为是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这一认知过程的实质就是替代强化,道德行为的学习也是如此。

10.简述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及教育策略。

答:

个体品德的形成是包含在个体社会化进程中将社会环境和教育情境所提供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不断内化的过程,也是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通过身体力行逐步养成道德行为的过程。

⑴态度定势的形成。

态度定势是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当前事物产生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倾向,在品德形成的初始阶段,作用较为明显。

态度定势对人的心态乃至行为所产生的作用有其两面性:

积极与消极,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态度定势。

⑵道德观念的确立。

道德观念是人们对道德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关系以及如何处理这些关系的行为准则认识的反映,其形成是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主要涉及两个因素:

了解道德规范和进行道德评价。

⑶道德情感的培养。

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观念反映人的内在需要的一种态度体验,是推动人产生道德行为或制止不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具有认识鉴别功能和动力调节功能。

学校教育在对学生进行道德培养时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通过具体的道德情境,培养直觉的道德情感;通过文艺作品或先进人物培养想象的道德情感;通过说理培养伦理的道德情感。

⑷道德信念的形成。

道德信念是道德活动的理性基础,是个体对自己要遵循的道德观念的确信。

对于教师来说,在使学生获得道德行为经验的同时,应利用道德情感的催化作用,有意识地创设积极的情感氛围,并且发挥教育者的言传身教作用,这样就能从心理学的角度促进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

⑸道德意志的锻炼。

道德行为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个体会遇到很多困难、挫折和诱惑,需要进行道德抉择和行为调节,这就是道德意志的体现。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致力于学生道德意志的培养与锻炼,主要方式有:

培养学生抗诱惑的能力;针对不同的意志特征采取相应的锻炼措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引导学生进行意志的自我锻炼。

⑹道德行为的养成。

道德行为是受道德意识支配的对待他人、社会乃至自身的具有道德意义的活动,是道德观念的外观,也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

由于个体之间道德行为上的差异,从教育的角度对不同的学生开展行为养成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使学生掌握道德行为技能,训练道德行为规范。

三1.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结构。

答: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

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系统,从内容到形式是有几个方面。

⑴从结构形式上,自我意识表现为认知的、情感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分别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个方面。

自我认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的认识,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概念、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层次;自我体验是指一个人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反映个体对自己所持的态度,它包括自我感受、自尊、自爱、自卑、自信、自豪、责任、优越、成就等层次;自我调控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调节与控制、自己等待他人和自己态度的调节与控制等,包括自主、自立、自强、自卫、自律、自我设计、自我监控、自我教育等层次。

⑵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生理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身体、外貌、体能等方面的意识;社会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中的角色的意识;心理自我就是个人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意识。

⑶从自我观念来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现实自我、理想自我和投射自我。

现实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现实的观感;理想自我是指个人的追求目标;投射自我是个人想象在他人心目中自己的形象及评价,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自我感。

2.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

答: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以下四个过程:

⑴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分化

⑵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与自我探究

⑶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统一

⑷自我意识的转化与稳定

3.大学生怎样全面认识自我?

答:

全面而正确地认识自我是培养健全的自我意识的基础,由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都是自己,因此,认识自我有一定的难度,大学生通常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认识自我。

⑴通过认识他人和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

⑵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和评价自我。

⑶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

⑷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

⑸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己。

(6)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来认识自我。

4.什么是社会助长作用与社会懈怠作用?

(P88)

答:

社会助长作用是指由于别人在场或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最早以科学方法揭示社会助长现象的是心理学家特利普里特。

社会懈怠作用是指如果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而造成活动效率的下降的现象,代表人是心理学家达谢尔。

5.什么是去个性化?

答:

去个性化是指在群体作用下,个人的自我约束减轻、责任感意识下降而产生的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

6.什么是从众?

答:

从众是指人们在真实或臆想的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符行为的现象。

7.什么是集体舆论和集体规范?

答:

集体舆论是指在集体中占优势的言论和意见;是集体成员对某一时间公开表达一致的意见和看法。

集体规范是指集体所确立的行为标准与准则;指用来约束集体成员的行为和家孩子的一个统一的标准,使集体成员的认识趋同最终将认识模式化、固定化的结果。

8.什么是集体凝聚力?

答:

具体凝聚力是指集体对成员的一种吸引力也就是成员愿意留在集体中的倾向。

9.怎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⑴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在建立人际关系的过程中,先入为主而产生的良好第一印象,会以定势效应作用于主体,将有利于人际交往的进行。

⑵主动交往。

人际交往的成功与人的主动性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在人际交往中多采用积极、主动的方式,以后的交往相对来说就会变得顺理成章。

⑶移情。

移情是指人们情感的相互联系,包括相互理解、同情、共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等。

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在情感上的联系,移情是沟通人们的内心世界的情感纽带。

10.判断一个大学生心理是否健康,其标准是什么?

答:

大学生是处于青年中期的、具有一定知识层面的特殊群体,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①能够从心理上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②能较好地适应现实环境③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④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较好地协调与控制情绪⑤合理的行为⑥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四、1.大学生常见的矛盾冲突有哪些?

答:

当代大学生由于没有社会生活经验,心理和社会成熟滞后于生理成熟,经济上不独立,以及现代价值多元化的影响,因此这个时期的大学生的心理既存在积极面,又存在消极面,必然会导致矛盾和冲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

⑵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矛盾;

⑶强烈的成才意识与知识经验不足的矛盾;

⑷心理闭锁与寻求理解的矛盾;

⑸群集友谊与争强好胜的矛盾;

⑹性生理成熟和性心理成熟相对迟缓的矛盾,等等。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答:

⑴客观性原则。

客观现实是健康心理教育的源泉,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必须从大学生生活的校园环境、社会背景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出发,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才行之有效。

⑵发展的原则。

大学生在校期间是一个发展成长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在迅速地发展,所以必须以发展的原则,分层次、分对象、分特点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⑶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理论上深入探索,不断总结实际经验来充实理论,并反过来指导实践。

⑷系统性原则。

心理健康无论从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教育的手段来说都不是孤立的,是一个系统性工程。

⑸教育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是全员性的、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心理学上“人格”的定义。

答:

人格是一个人特有的心理面貌,是指个体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4.多元智力结构理论。

答: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在他的《智力结构》这本专著里论述了人的七种智力:

逻辑数理智力、语言智力、身体——动觉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洞悉人性善解人意的智力、自我内省的智力。

5.能力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答:

能力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类型有不同,发展水平有高低,能力表现有早晚,主要有三个方面可以体现能力的个别差异。

⑴能力发展水平上的差异。

人在能力发展上存在着个别差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智力水平呈正常分布,中间大,两头小。

智商00左右,处于中等水平的人占多数,智商特别高或特别低的比例很小。

⑵特殊能力的差异。

特殊能力是指在专业和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人与人之间也存在差异。

对具有某方面特长的学生,学校应注意在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上,为其特殊能力的发展创设有利的条件,使他们成为某一方面的专门人才。

⑶能力表现早晚差异。

``

有的人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由于能力表现存在早晚的差异,因此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要看到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力,还要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人的潜能发展,使得人才能尽早脱颖而出。

6.性格的涵义。

答:

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是人格中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

7.性格特征与类型。

答:

性格的结构是由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四个方面组成。

性格的分类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⑴机能类型说,这个方法将人的性格分为理智性、情绪性、意志性三种。

⑵向性说,根据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或内部,可将性格类型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

⑶独立性说,根据个人独立性程度,可将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⑷价值不同的社会文化类型说,德国心理学家斯卜兰格把人的基本生活领域分为六个方面,根据价值取向不同,将性格分为:

理论型、经济型、审美型、政治型、社会型和宗教型六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