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料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36073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油料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油料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油料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油料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油料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油料资料.docx

《油料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油料资料.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油料资料.docx

油料资料

硫醇

   

  别名硫氢乙烷;巯基乙烷

  分子式C2H6S;CH3CH2SH外观与性状无色液体,有强烈的蒜气味

  分子量62.13蒸汽压53.32kPa/17.7℃闪点:

-45℃

  熔点-147℃沸点:

36.2℃溶解性微溶于水,深于乙醇、乙醚等多数有机溶剂

  密度相对密度(水=1)0.84;相对密度(空气=1)2.14稳定性稳定

  危险标记7(低闪点易燃液体)主要用途用作粘合剂的稳定剂和化学合成的中间体

2.对环境的影响:

  一、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

本品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

吸入低浓度蒸气时可引起头痛、恶心;较高浓度出现麻醉作用。

高浓度可引起呼吸麻痹致死。

中毒者可发生呕吐、腹泻,尿中出现蛋白、管型及血尿。

  危险特性:

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

与氧化剂接触会猛烈反应。

接触酸和酸雾产生有毒气体。

与水、水蒸气反应放出有毒的或易燃的气体。

与次氯酸钙、氢氧化钙发生剧烈反应。

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

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燃烧(分解)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硫。

  一、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小量泄漏:

用活性炭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

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

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

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废弃物处置方法:

用焚烧法。

焚烧炉排出的气体要经过碱溶液洗涤处理。

  二、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

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应该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必要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

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

戴橡胶手套。

  其它:

工作现场严禁吸烟。

工作毕,淋浴更衣。

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三、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

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

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灭火方法:

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灭火剂:

抗溶性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用水灭火无效。

  氢硫基或巯基—SH与脂肪烃基相连的有机化合物。

巯基与芳烃核直接相连的有机化合物称硫酚。

存在于粗石油中,通常为以乙硫醇为主的各种硫醇。

此外,烯丙硫醇存在于芥子油中,含有巯基的氨基酸、半胱氨酸存在于蛋白质中。

硫醇、硫酚的性质与醇、酚相似。

硫醇和硫酚都有强烈的臭味,乙硫醇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500亿分之一时,即可闻到臭味。

硫醇、硫酚是弱酸,其酸性比相应的羟基化合物强,比乙酸弱。

它们与氯化汞反应生成不溶性的汞盐,也容易被各种氧化剂氧化成二硫化物。

硫醇可由卤代烷与硫氢化钠起取代反应制得,或将卤代烷与硫脲反应,然后将产物用碱液处理制得。

醇与硫化氢进行高温催化反应,能大量生产廉价的乙硫醇和丁硫醇。

硫酚一般由芳香磺酰氯还原制得。

有些硫醇和硫酚可作药物、解毒剂和橡胶硫化促进剂,也可用作合成杀菌剂的原料。

例如,硫代水杨酸可用于合成杀菌剂水杨乙汞;2-巯基苯并噻唑可作橡胶的硫化促进剂;2,3-二巯基丙醇可作砷中毒的解毒剂;6-巯基嘌呤可治癌。

酚:

羟基(-OH)直接连接在苯环上的物质

酚(phenol),通式为ArOH,是芳香烃环上的氢被羟基(—OH)取代的一类芳香族化合物。

最简单的酚为苯酚。

分类:

依分子中羟基数分为一元酚、二元酚及多元酚;羟基在萘环上的称为萘酚,在蒽环上称为蒽酚。

酸性:

与普通的醇不同,由于受到芳香环的影响,酚上的羟基(酚羟基)有弱酸性,酸性比醇羟基强。

如苯酚(C6H5OH)自身在水中的电离:

酚可与强碱生成酚盐,如苯酚钠。

易被氧化:

在空气中无色的晶体酚易被氧化为红色或粉红色的醌。

配合物:

酚在溶液中与三氯化铁可形成配合物,并呈现蓝紫色,可以鉴定三氯化铁或酚。

反应:

酚羟基的邻对位易发生各种亲电取代反应;酚羟基可发生烷基化及酰基化反应。

制备:

酚一般可由芳烃磺化后经碱熔融制得;酚也可由卤代芳烃与碱在高温高压催化下反应制得;芳香伯胺经重氮盐水解也可制得酚。

用途:

酚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制造染料、药物、酚醛树脂、胶粘剂等。

苯酚及其类似物可制做杀菌防腐剂。

邻苯二酚、对苯二酚可作显影剂。

 醚的简介

  ether

  通式为R-O-R′的一类化合物。

在醚的结构中,氧原子与两个烃基相连,烃基可以相同,也可不相同,相同的称为简单醚,不相同的称为混合醚。

烃基可为芳烃基或脂肪烃基。

两个烃基可以彼此相连,形成环醚,如环氧乙烷。

多个氧原子分别与碳原子相连而形成的环状醚称为大环醚或冠醚。

链型分子中如果含有多个碳-氧-碳(≡C-O-C≡)结构单元,则称为缩二醇醚,如缩二乙二醇二甲醚(CH3OCH2CH2)2O。

  一般醚以与氧相连的烃基加醚字命名,例如,C2H5-O-C2H5称二乙基醚,简称乙醚;CH3-O-C2H5称甲基乙基醚,简称甲乙醚。

环醚一般用俗名。

  醚与烃类很相似,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在常温下与强碱和碱金属不发生反应,与强酸可形成盐,如图此反应产物再进一步与氢卤酸作用,则生成卤代烃和醇,醇还可与氢卤酸反应生成卤代烃。

醚在避光的情况下与氯或溴反应,可生成氯代醚或溴代醚。

醚在光助催化下与空气中的氧作用,生成过氧化合物。

  醚的物化性质详细说明

  1.醚的物理性质PhysicalPropertiesofEthers

  在常温下除甲醚和甲乙醚为气体外,大多数醚为易燃的液体,有特殊气味,相对密度小于1。

低级醚的沸点比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醇的沸点低得多。

醚一般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由于醚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是良好的溶剂,常用来提取有机物或作有机反应的。

  醚的化学性质:

醚键(C-O-C)是醚的官能团,比较稳定,所以醚对碱、氧化剂、还原剂都很稳定;在常温下醚也不与金属钠作用。

但是在一定条件下,醚也能发生某些化学反应。

  醚的制法:

  

(1)醇分子间脱水

  

(2)卤烷与醇钠作用(威廉森合成法):

通常制备混醚采用的是威廉森合成法:

利用醇钠或酚钠与卤烃的亲核取代反应制醚。

  (3)醚与浓HI酸可以生成醇,另外在H2/Pd作催化剂的情况下可以和卤代烃生成醇.

  2.醚的化学性质ChemicalPropertiesofEthers

  醚是一类比较稳定的化合物(某些环醚例外),常温下一般不与氧化剂、还

  原剂、碱、活泼金属等起反应。

但由于醚键的存在,在酸性条件也可发生以下反

  应。

  

(1)盐的生成。

  醚键的氧原子有未共用的电子对,由于两个烃基的+I效

  应,更加增大了醚键中氧的电子云密度,与醇相比,醚是一个较强的Lewis碱。

  可以接受质子生成盐,或者同Lewis酸反应生成分子复合物。

  醚的盐不稳定,温度稍高或用水稀释便立即析出原来的醚。

利用这一性质,

  可以分离醚与卤代烃或烷烃的混合物。

  BF3是一种常用的催化剂,但由于是气体,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可将其配成

  乙醚溶液。

而格氏试剂遇水分解需用醚作溶剂,同时格氏试剂和醚有配合作用,

  使得格氏试剂在反应体系中有很好的溶解性。

  

(2)醚键的断裂。

  在高温和亲核试剂氢卤酸的作用下,醚能发生C-O键的

  断裂(二苯醚例外),烃氧基被卤原子取代,生成卤代烃和醇(或酚)。

两个烃基

  不同时,一般是较小的烃基生成卤代烷;芳基烷基醚则总是发生烷氧键断裂,生

  成酚和卤代烷。

浓HI的作用最强,常温下就可使醚键断裂。

  氢卤酸的活性次序为HI﹥HBr﹥HCl

  醚和氢卤酸的反应属于亲核取代反应,机理与醇的亲核取代一样。

首先是醚

  遇强酸形成离子,然后再按SN1或SN2反应生成卤代烃和醇(或酚)。

  甲基醚和乙基醚与HI的反应几乎是定量生成碘甲烷或碘乙烷。

将反应生成

  的碘甲烷或碘乙烷收集后再与硝酸银反应以测定碘的含量,根据碘量可以推算出

  烷氧基的数量,这个方法称为ZeiselS烷氧基定量法。

  (3)过氧化物的生成。

  醚键中的氧原子的-I效应也使α位的H原子活性

  增加,故它们能被空气中的氧(或氧化剂)氧化,生成过氧化物(C-H键断裂)。

  乙醚等低级醚和空气长时间接触,会慢慢氧化生成过氧化物。

  有机化合物放置在空气中,其C-H键自动地被氧化成C-O-O-H基团的反应,

  称为自氧化反应。

  过氧化物不稳定,受热时易分解而发生强烈爆炸。

因此醚类一般存放在深色

  的玻璃瓶内,或加入阻氧剂如对苯二酚等。

在蒸馏乙醚时注意不要蒸干,蒸馏前

  必须检验是否有过氧化物。

常用的检查方法是用碘化钾淀粉试纸,若存在过氧化

  物,试纸显蓝色。

除去乙醚中过氧化物的方法是向其中加入硫酸亚铁或亚硫酸钠

  等还原剂以破坏过氧化物。

 噻吩

(thiophene),含有一个硫杂原子的五元杂环化合物。

分子式C4H4S。

存在于煤焦油和页岩油中;由煤焦油分馏得到的粗苯和粗萘中,含有少量的噻吩。

  无色液体。

熔点-38.2℃,沸点84.2℃,相对密度1.0649(20/4℃)。

溶于乙醇、乙醚、丙酮、苯等。

噻吩具有芳香性,与苯相似,比苯更容易发生亲电取代反应,主要取代在2位上。

噻吩2位上的氢也很容易被金属取代,生成汞和钠等的衍生物。

噻吩环系对氧化剂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例如,烷基取代的噻吩氧化后可以形成噻吩羧酸。

用金属钠在液氨和甲醇溶液内还原噻吩,可得二氢噻吩,以及某些开环化合物。

用催化氢化法还原噻吩,可得四氢噻吩。

工业上噻吩用丁烷与硫作用制取。

实验室中噻吩用1,4-二羰基化合物与三硫化二磷反应制取。

乙酰基丁酮与硫化磷反应,能生成2,5-二甲基噻吩。

噻吩在许多场合可代替苯,用作制取染料和塑料的原料,但由于性质较为活泼,一般不如由苯制造出来的产品性质优良。

噻吩也可用作溶剂。

(aldehyde):

有机化合物的一类,是醛基(-CHO)和烃基(或氢原子)连接而成的化合物。

醛的通式为R-CHO,-CHO为醛基。

醛基是羰基(-CO-)和一个氢连接而成的基团。

 环烷酸:

  【英文名称】naphthenicacid

  【结构或分子式】

  分子结构:

  双键原子C、O原子均以sp2杂化轨道形成σ键。

  分子中其它C、O原子均以sp3杂化轨道形成σ键。

  【性状】

  工业品是深色油状混合物。

  【溶解情况】

  几乎不溶于水,溶于烃类。

  【用途】

  对某些金属有腐蚀作用,特别对于铅和锌。

用于制环烷酸金属盐,作为催化剂、油漆催干剂和木材防腐剂等。

也用于制合成洗涤剂、杀虫剂等,并可作溶剂。

  【制备或来源】

  环烷烃(主要是五碳环)的羧基衍生物。

石油产品精制时所分出的有机酸。

了解脂肪维护健康

无论是植物性或动物性油脂每克都有9卡的热量。

但是植物性油含分解脂肪的物质,适度摄取是有益的,但并不表示其热量较低。

一般人认为植物油很安全,可以多吃,这个是错误的观念,不但减肥的人必须限量摄食植物油,以免对减肥不利,要健康长寿的人更应如此。

  人们所需的脂肪酸有三类:

多元不饱和脂肪酸、单元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

我们常用的食用油通常都含人体需要的三种脂肪酸。

  每人每日油脂摄取量只能占每日食物总热量的二成,(每天的用油量控制在15至30毫升)每人每天要吃齐这三种脂肪酸,不能偏好任一油类,否则油脂摄取失衡,会形成疾病。

每日单元不饱和脂肪酸的摄食量要占一成,多元不饱和脂肪酸要占一成,而饱和脂肪酸要少于一成。

  动物油、椰子油和棕榈油的主要成分是饱和脂肪酸,而多元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很低。

心脏病人舍弃动物性饱和油后,可从植物油中摄取植物性饱和油。

  橄榄油、菜籽油、玉米油、花生油的单元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人体需要的三种脂肪酸中,以单元不饱和脂肪酸的需要量最大,玉米油、橄榄油可作这种脂肪酸的重要来源。

  葵花油、粟米油油、大豆等植物油和海洋鱼类中含的脂肪多为多元不饱和脂肪酸。

多元不饱和脂肪酸是这些食用油的主要成份,其他两种脂肪酸含量不多。

三种脂肪酸中,多元不饱和脂肪酸最不稳定,在油炸、油炒或油煎的高温下,最容易被氧化变成毒油。

而偏偏多元不饱和脂肪酸又是人体细胞膜的重要原料之一。

在细胞膜内也有机会被氧化,被氧化后,细胞膜会丧失正常机能而使人生病。

故即使不吃动物油而只吃植物油,吃得过量,也一样会增加得大肠乳癌、直肠癌、摄护腺癌或其他疾病的机会。

  高油脂食物是人们得癌症的重要成因之一,而癌症又是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人们物质的富裕,大家的脂肪摄入量也正在逐年增加,预期在往后几十年里,人们得癌症的可能性也将逐年增加。

癌症的形成需要十五至四十五年,过程非常缓慢,以前癌症发生都在中老年人身上,现在已有年轻化的迹象,所以我们要从现在起就养成少吃油脂的习惯,让自己现在苗条,将来健康。

  奶粉添加脂肪酸可增加婴儿智慧

  一项新研究显示,在婴儿喝的婴儿奶粉中添加两种脂肪酸可能增加婴儿智慧。

研究员研究56名喂食婴儿奶粉的孩子,一些孩子的婴儿奶粉内添加两种特殊脂肪酸,另一些孩子没有添加这些脂肪酸,结果喝了有脂肪酸婴儿奶粉的婴儿在记忆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学习语言能力等各方面都比没有喝脂肪酸的婴儿高七个百分点。

这两种脂肪酸是二十二碳六烯酸和花生四烯酸。

事实上人类母奶内都含有这两种脂肪酸,过去对婴儿进行心理测验一再显示吃母奶婴儿比吃牛奶婴儿聪明一些。

欧洲有些婴儿食品公司早已把这两种脂肪酸掺和在婴儿奶粉里,美国还没有食品公司这样做。

  波士顿儿童医院加克希克医师说,这个问题在婴儿营养上长久以来引起很大争议,虽然值得进一步研究,可是区别没有多大。

环烷酸

[【中文名称】环烷酸

  【英文名称】naphthenicacid

  【结构或分子式】

  分子结构:

  双键原子C、O原子均以sp2杂化轨道形成σ键。

  分子中其它C、O原子均以sp3杂化轨道形成σ键。

  【性状】

  工业品是深色油状混合物。

  【溶解情况】

  几乎不溶于水,溶于烃类。

  【用途】

  对某些金属有腐蚀作用,特别对于铅和锌。

用于制环烷酸金属盐,作为催化剂、油漆催干剂和木材防腐剂等。

也用于制合成洗涤剂、杀虫剂等,并可作溶剂。

吡啶

吡啶是含有一个氮杂原子的六元杂环化合物。

可以看做苯分子中的一个(CH)被N取代的化合物,故又称氮苯。

吡啶及其同系物存在于骨焦油、煤焦油、煤气、页岩油、石油中。

化学性质

  吡啶及其衍生物比苯稳定,其反应性与硝基苯类似。

典型的芳香族亲电取代反应发生在3、5位上,但反应性比苯低,一般不易发生硝化、卤化、磺化等反应。

吡啶是一个弱的三级胺,在乙醇溶液内能与多种酸(如苦味酸或高氯酸等)形成不溶于水的盐。

工业上使用的吡啶,约含1%的2-甲基吡啶,因此可以利用成盐性质的差别,把它和它的同系物分离。

吡啶还能与多种金属离子形成结晶形的络合物。

吡啶比苯容易还原,如在金属钠和乙醇的作用下还原成六氢吡啶(或称哌啶)。

吡啶与过氧化氢反应,易被氧化成N-氧化吡啶。

[编辑本段]用途

  除作溶剂外,吡啶在工业上还可用作变性剂、助染剂,以及合成一系列产品(包括药品、消毒剂、染料、食品调味料、粘合剂、炸药等)的起始物。

[编辑本段]来源(合成方法)

  吡啶可从天然煤焦油中获得,也可由乙醛和氨制得。

吡啶及其衍生物也可通过多种方法合成,其中应用最广的是汉奇吡啶合成法,这是用两分子的β-羰基化合物,如乙酰乙酸乙酯与一分子乙醛缩合,产物再与一分子的乙酰乙酸乙酯和氨缩合形成二氢吡啶化合物,然后用氧化剂(如亚硝酸)脱氢,再水解失羧即得吡啶衍生物。

  也可用乙炔、氨和甲醇在500℃通过催化剂制备。

喹啉

  quinoline

  吡啶与苯并联的化合物。

  分子式C9H7N。

  分子量(MolecularWeight):

129.16

  CASNo.:

91-22-5

  有两种并合方式,分别称为喹啉和异喹啉。

存在于煤焦油和骨焦油中,由煤焦油制得的粗喹啉约含4%的异喹啉。

金鸡纳碱在蒸馏时产生喹啉。

无色液体,具有特殊气味。

凝固点-15.6℃,沸点238℃,相对密度1.0929(20/4℃)。

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

异喹啉的熔点26.5℃,沸点242.2℃(743毫米汞柱),密度1.0986克/厘米3(20℃),其气味与喹啉完全不同。

二者都具有碱性,异喹啉比喹啉碱性更强,都可以与强酸生成盐,如苦味酸盐和重铬酸盐;与卤代烷形成四级铵盐等。

喹啉的芳香性很强,苯环部分容易在5,8两位上发生亲电取代反应,例如在硝化或磺化时,产生5-和8-硝基和磺基喹啉。

吡啶环稳定,在氧化时,苯环被破坏,而吡啶环不变。

异喹啉的性质与喹啉近似,硝化和磺化在苯环的5位上发生,亲核反应则在1位上发生,如与氨基钠反应,生成1-氨基异喹啉,而喹啉在2位上氨基化。

工业上常用喹啉的酸性硫酸盐溶于乙醇,而异喹啉的酸性硫酸盐则不溶的性质来分离。

  制备喹啉一般用斯克洛浦合成法,即用芳香一级胺、甘油、硫酸和氧化剂(如硝基苯)一起加热,经环化脱氢制成喹啉。

异喹啉一般用β-苯乙胺的酰化衍生物与强脱水剂作用,经环化和脱水生成。

天然的金鸡纳碱和合成的多种抗疟剂,都是喹啉的衍生物,喹啉形成一大类重要的菁染料。

在许多生物碱中含有异喹啉的结构。

  对环境的影响:

  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

  健康危害:

蒸气对鼻、喉有刺激性。

吸入后引起头痛、头晕、恶心。

对眼睛、皮肤有刺激性。

口服刺激口腔和胃。

卟啉

  【中文名称】卟啉

  【英文名称】porphyrin(s)

  【其他】

  是卟吩的衍生物。

例如血红素是含铁卟啉化合物,叶绿素是含镁的卟啉化合物,维生素B12是含钴的卟啉化合物,它们在生物体内都有作重要的生理功能。

  卟啉。

英文名称porphyrin.是生物体内的一种具有大共轭环状结构的金属有机化合物。

卟吩是其前体,一分子卟吩结合一个金属离子便形成卟啉。

卟啉及其衍生化合物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和能量转移的相关的重要细胞器内。

在动物体内主要存在于血红素(铁卟啉)和血蓝素(铜卟啉)中,在植物体内主要存在于维生素B12(钴卟啉)和叶绿素(镁卟啉)中,是血细胞载氧进行呼吸作用和植物细胞进行光和作用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因此,引起了化学家和生物学家的极大兴趣,人们相信卟啉在能量转移方面有着优异甚至神奇的作用。

卟啉化合物在高分子材料、化学催化、电至发光材料、分子靶向药物等不同领域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大应用,目前世界科学界乃至化工工程学界对卟啉的研究热度正在逐年增加。

  卟啉化合物广泛存在于不同时代、不同成因的石油、沥青等地质体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