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品知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33774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109.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品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化学品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化学品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化学品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化学品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品知识.docx

《化学品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品知识.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学品知识.docx

化学品知识

过氧化氢水溶液(双氧水)

过氧化氢,化学式为H2O2,其水溶液俗称双氧水,外观为无色透明液体,是一种强氧化剂,适用于伤口消毒及环境、食品消毒。

1.工业制法

2.实验室制法: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hydrogenperoxide

  化学式:

H2O2

物理特性

  外观与性状:

水溶液为无色透明液体,有微弱的特殊气味。

纯过氧化氢是淡蓝色的油状液体。

  主要成分:

工业级分为27.5%、35%两种。

  熔点(℃):

-0.89℃(无水)

  沸点(℃):

152.1℃(无水)

  折射率:

1.4067(25℃)

  相对密度(水=1):

1.46(无水)

  饱和蒸气压(kPa):

0.13(15.3℃)

  溶解性:

能与水、乙醇或乙醚以任何比例混合。

不溶于苯、石油醚。

  结构:

H-O-O-H没有手性,由于-O-O-中O不是最低氧化态,故不稳定,容易断开

  溶液中含有氢离子,而过氧根在氢离子的作用下会生成氢氧根离子,其中氢离子浓度大于氢氧根离子浓度。

  毒性LD50(mg/kg):

大鼠皮下700

  燃爆危险:

本品助燃,具强刺激性。

 1.取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没有复燃。

  2.取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加热,再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复燃。

  3.取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再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木条复燃。

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和过氧化氢反应生成氧气和水。

主要用途

  在不同的情况下可有氧化作用或还原作用。

可用氧化剂、漂白剂、消毒剂、脱氯剂,并供火箭燃料、有机或无机过氧化物、泡沫塑料和其他多孔物质等。

  医用双氧水(3%左右或更低)是很好的消毒剂。

  工业用是35%左右用于漂白,作强氧化剂,脱氯剂,燃料等。

  军用级99%,主要推广应用于航天姿控发动机及载人飞船上,还可以应用于军事卫星、运载火箭和反弹道导弹

  实验用做制O2原料。

健康危害

最重要危害与效应:

  急性:

  吸入:

蒸气会造成眼睛、鼻子及喉咙之刺激感。

  皮肤接触:

会造成刺痛及暂时性变白,冲洗干净2-3小时会恢复,残留会造成红肿及起泡。

  眼睛接触:

会造成严重之伤害及有目盲之可能性,此症状可能历时一周或更久才出现。

  吞食:

会伤害胃及喉咙,可能导致食道及胃出血。

  慢性:

  吸入:

导致慢性呼吸道器官疾病。

  皮肤接触:

导致皮肤病。

  眼睛接触:

导致眼疾。

  主要症状:

刺激感、皮肤刺痛及暂时性变白、红肿、起泡、眼疾、胃出血。

当为腐蚀性伤害时,严重时可造成失明、组织坏死、肺水肿。

危险特性

  爆炸性强氧化剂。

过氧化氢本身不燃,但能与可燃物反应放出大量热量和氧气而引起着火爆炸。

过氧化氢在pH值为3.5~4.5时最稳定,在碱性溶液中极易分解,在遇强光,特别是短波射线照射时也能发生分解。

当加热到100℃以上时,开始急剧分解。

它与许多有机物如糖、淀粉、醇类、石油产品等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在撞击、受热或电火花作用下能发生爆炸。

过氧化氢与许多无机化合物或杂质接触后会迅速分解而导致爆炸,放出大量的热量、氧和水蒸气。

大多数重金属(如铁、铜、银、铅、汞、锌、钴、镍、铬、锰等)及其氧化物和盐类都是活性催化剂,尘土、香烟灰、碳粉、铁锈等也能加速分解。

浓度超过74%的过氧化氢,在具有适当的点火源或温度的密闭容器中,能产生气相爆炸。

  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小量泄漏:

用砂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

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

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

喷雾状水冷却和稀释蒸汽、保护现场人员、把泄漏物稀释成不燃物。

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编辑本段

双氧水的作用是什么?

  双氧水是一种每个分子中有两个氢原子和两个氧原子的液体,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和氧化作用,医学上常用双氧水来清洗创口和局部抗菌。

据最新研究发现,双氧水不仅是一种医药用品,还是一种极好的美容佳品。

  面部皮肤直接接触外界环境,常被细菌、灰尘等污染,再加上皮肤本身的汗腺、皮脂腺分泌物形成的污垢,极易诱发[u刺[/皮炎、疖肿等疾病,从而影响皮肤的美丽。

用双氧水敷面不仅能去除皮肤的污垢,还能直接为皮肤增强表面细胞的活性,抑制和氧化黑色素的沉着,使皮肤变得细腻有弹性。

操作方法:

将脸用洗面奶洗干净后,用毛巾蘸上3%的双氧水敷于面部,每次5分钟,每日1次,10天为一疗程,在操作时应注意避免双氧水进入眼睛。

  用双氧水做美容,一定要事先征求皮肤科医生的意见,直接用双氧水美白是相当危险的。

虽然会让皮肤短时间内变白,但时间长了却会对皮肤造成强烈刺激,严重的可能烧坏表皮层,让皮肤变粗糙、长疱。

  另外,双氧水还有淡化毛发颜色的功能,对于那些因汗毛过长而影响美观的女性,可在脱毛后,用双氧水直接涂于皮肤上,每日2次,这样日后长出的汗毛就不会变黑变粗,而会变得柔软且颜色为淡黄。

  过氧化氢曾作为染发剂的2号剂(氧化剂)的成分之一,但因其对人体有害,故现已被淘汰。

  此外,在实验室,常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

  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化学方程式:

  2H2O2(+MnO2为催化剂)==2H2O+O2↑

编辑本段

双氧水的副作用

  过氧化氢溶液,俗称双氧水,为无色无味的液体,添加入食品中可分解放出氧,起漂白、防腐和除臭等作用。

因此,部分商家在一些需要增白的食品如:

水发食品的[u百叶[/[u蜇[/[u翅[/[u仁[/[u鱼[/[u鱼[/水果[u头[/和面制品等的生产过程中违禁浸泡双氧水,以提高产品的外观。

少数食品加工单位将发霉水产干品经浸泡双氧水处理漂白重新出售或为消除病死鸡、鸭或猪肉表面的发黑、淤血和霉斑,将这 些原料浸泡高浓度双氧水漂白,再添加人工色素或亚硝酸盐发色出售。

过氧化氢可通过与食品中的淀粉形成环氧化物而导致癌性,特别是消化道癌症。

另外,工业双氧水含有砷、重金属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更是严重危害食用者的健康。

[uO[/[u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uO[/联合国[u界卫生组织[/根据其毒性试验报告规定,过氧化氢仅限于牛奶防腐的紧急措施之用。

我国《[u品添加剂[/用卫生标准》亦规定双氧水只可在牛奶中限量使用,且仅限于[u蒙古[/[u龙江[/地,在其它食品中均不得有残留。

 

氯乙酸

概述

  中文名称:

氯乙酸(一氯乙酸)

  英文名称:

chloroaceticacid

  中文名称2:

一氯醋酸

  英文名称2:

monochloroaceticacid

  CASNo.:

79-11-8

  分子式:

CH2CL•COOH

  分子量:

94.49

理化特性

  主要成分:

含量:

一级≥96.5;二级≥95.0%。

  外观与性状:

无色结晶,有潮解性。

  熔点(℃):

61-63

  沸点(℃):

188

  相对密度(水=1):

1.58(20/20℃)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3.26

  饱和蒸气压(kPa):

0.67(71.5℃)

  引燃温度(℃):

>500

  爆炸下限%(V/V):

8.0

  溶解性:

溶于水、乙醇、乙醚、氯仿、二硫化碳。

  主要用途:

用于制农药和作有机合成中间体。

产品用途

  1、用于制造羧甲基纤维素(CMC)。

  2、在制药工业上用于制取合成咖啡碱,肾上腺素,氨基醋酸,维生素B6,金霉素等的中间体。

  3、农药工业上用作制取乐果,萘乙酸,硫氰醋酸,异茨酯,除草剂2,4D,除莠剂等的中间体。

  4、染料工业中用于生产靛蓝和萘氨基乙酸类染料。

  5、用于制羧甲基纤维素和分析化学试剂合成的中间体。

  制法:

由氯和乙酸在磷、硫等催化剂存在下作用而制得。

也可用三氯乙烯水合法或氯乙醇氧化法制得。

健康危害

  吸入高浓度本品蒸气或皮肤接触其溶液后,可迅速大量吸收,造成急性中毒。

吸入初期为上呼吸道刺激症状。

中毒后数小时即可出现心、肺、肝、肾及中枢神经损害,重者呈现严重酸中毒。

患者可有抽搐、昏迷、休克、血尿和肾功能衰竭。

酸雾可致眼部刺激症状和角膜灼伤。

皮肤灼伤可出现水疱,1~2周后水疱吸收。

慢性影响:

经常接触低浓度本品酸雾,可有头痛、头晕现象。

  燃爆危险:

本品可燃,具腐蚀性、刺激性,可致人体灼伤。

  危险特性:

遇明火、高热可燃。

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烟气。

与强氧化剂接触可发生化学反应。

遇潮时对大多数金属、橡胶和软木塞有强腐蚀性。

  

项目

技术指标

优等品

一等品

合格品

外观

无色或微黄色结晶

无色或微黄色结晶

无色或微黄色结晶

氯乙酸含量,%

≥99.0

≥97.5

≥96.0

二氯乙酸含量,%

≤0.5

≤1.5

≤2.5

乙酸含量,%

≤0.5

结晶点,℃

≥60

毒理学简介

  不同动物的中毒表现也有所差别,主要表现为反应迟钝,体重减轻,1~3天内死亡。

大鼠饲料中含1%的氯乙酸时,经200天实验期后发现肝糖原增加,体重下降。

其毒作用机理可能与重要酶类(如磷酸丙糖脱氢酶)的-SH基反应有关。

本品的嗅阈为0.17mg/m^3。

空气中浓度为23.7mg/m^3时,有轻微刺激和兴奋作用。

浓度极高时可引起较重的呼吸道刺激和消化道症状,鼻、口腔、咽喉烧灼感、咳嗽、恶心、呕吐及腹痛等;极高浓度时可出现呼吸深,嗜睡及肺水肿,甚至死亡。

在豚鼠的5~10%的体表上涂擦本品,动物在5小时后相继死亡。

死亡前有血尿、抽搐及昏迷。

尸检发现皮肤涂擦处有深达皮下组织及肌肉层的组织坏死。

主要脏器充血、出血、颗粒变性等病理改变。

眼部直接接触本品酸雾或粉尘,即刻引起严重刺激症状及角膜损伤。

[编辑本段]

临床表现

  急性中毒的轻重程度取决于现场氯乙酸(雾或粉尘)浓度和接触时间;皮肤侵入是否引起中毒与皮肤受害面积有关。

无明显潜伏期。

刺激症状:

雾或粉尘可引起眼和上呼吸道轻、中度刺激症状。

吸入后轻度中毒:

可有上呼吸道炎症表现。

经休息和对症处理数小时至数日内即可恢复。

吸入高浓度的酸雾或粉尘迅速发生严重中毒,出现嗜唾、呼吸深,咳嗽、恶心、呕吐,数小时后出现严重的肺水肿。

皮肤:

氯乙酸液或粉尘直接接触皮肤可出现红、肿、水疮,伴有剧痛,水疱吸收后出现过度角化,经数次脱皮后痊愈。

如受侵皮肤面积在10%左右时应注意观察经皮肤吸收而中毒。

眼:

本品酸雾或粉尘溅入眼内,可引起灼痛、流泪、结膜充血,严重时可引起角膜组织损害。

  诊断:

#1有明确的接触史。

2临床表现首先出现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以后有支气管炎或肺水肿及皮肤损害等。

3胸部X线片可有散在的小点片状阴影或两测密度均匀的云絮状阴影或蝶翼状阴影。

[编辑本段]

处理

立即脱离事故现场,转移到空气新鲜处,脱去污染的衣物,并用大量清水冲洗污染皮肤至少15分钟;眼污染时应分开眼睑用微温水缓流冲洗至少15分钟。

注意勿让冲洗后流下的水再污染健康的眼;使病人安静,保暖,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轻度中毒病人以支持疗法为主,同时给予对症治疗。

较重中毒病人应早期、适量、短程给予糖皮质激素,以控制肺水肿。

 

烧碱(火碱,苛性钠)

  化学式:

NaOH(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

  中文读法:

qīngyǎnghuànà(shaojian)

氢氧化钠放大图

英文名称:

SodiumHydroxide

  英文别称:

SodiumHydrate、CausticSoda、Lye(液态)

  分子量:

40.01

  CASRN:

1310-73-2

  EINECS登录号:

215-185-5

  密度:

2.130克/厘米³

  熔点:

318.4℃

  水溶性:

极易溶于水溶液呈无色

  沸点:

1390℃

  碱离解常数(Kb)=3.0

  碱离解常数倒数对数(pKb)=-0.48

  致死量:

40mg/kg

  中学鉴别氢氧化钠的方法:

加入MgCl₂,产生白色沉淀。

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

[编辑本段]

NaOH特性

  有强烈的腐蚀性,有吸水性,可用作干燥剂,但是,不能干燥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二氧化氮和氯化氢等酸性气体。

且在空气中易潮解(因吸水而溶解的现象,属于物理变化);溶于水,同时放出大量热。

其熔点为318.4℃。

除溶于水之外,氢氧化钠还易溶于乙醇、甘油;但不溶于乙醚、丙酮、液氨。

  其液体是一种无色,有涩味和滑腻感的液体。

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可与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2NaOH+CO₂====Na₂CO₃+H₂O

  钠(Na)与水反应(与水反应时,应用烧杯并在烧杯上加盖玻璃片,反应时钠块浮在水面上,熔成球状,游于水面,有“嘶嘶”的响声,并有生成物飞溅),生成强碱性NaOH溶液

NaOH晶体放大图片

,并放出氢气。

固体NaOH中OH以O-H共价键结合,Na与OH以强离子键结合,溶于水其解离度近乎100%,故其水溶液呈强碱性,可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成红色,或使PH试纸、紫色石蕊溶液等变蓝。

  纯的无水氢氧化钠为白色半透明,结晶状固体。

氢氧化钠极易溶于水,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溶解时能放出大量的热,288K时其饱和溶液浓度可达16.4mol/L(1:

1)。

它的水溶液有涩味和滑腻感,溶液呈强碱性,具备碱的一切通性。

市售烧碱有固态和液态两种:

纯固体烧碱呈白色,有块状、片状、棒状、粒状,质脆;纯液体烧碱为无色透明液体。

氢氧化钠还易溶于乙醇、甘油;但不溶于乙醚、丙酮、液氨。

对纤维、皮肤、玻璃、陶瓷等有腐蚀作用,溶解或浓溶液稀释时会放出热量;与无机酸发生中和反应也能产生大量热,生成相应的盐类;与金属铝和锌、非金属硼和硅等反应放出氢;与氯、溴、碘等卤素发生歧化反应。

能从水溶液中沉淀金属离子成为氢氧化物;能使油脂发生皂化反应,生成相应的有机酸的钠盐和醇,这是去除织物上的油污的原理。

[编辑本段]

NaOH用途

  氢氧化钠的用途十分广泛,在化学实验中,除了用做试剂以外,由于它有很强的吸水性,还可用做碱性干燥剂。

氢氧化钠在国民经济中有广泛应用,许多工业部门都需要氢氧化钠。

使用氢氧化钠最多的部门是化学药品的制造,其次是造纸、炼铝、炼钨、人造丝、人造棉和肥皂制造业。

另外,在生产染料、塑料、药剂及有机中间体,旧橡胶的再生,制金属钠、水的电解以及无机盐生产中,制取硼砂、铬盐、锰酸盐、磷酸盐等,也要使用大量的烧碱。

工业用氢氧化钠应符合国家标准GB209-2006;工业用离子交换膜法氢氧化钠应符合国家标准GB/T11199-89;化纤用氢氧化钠应符合国家标准GB11212-89;食用氢氧化钠应符合国家标准GB5175-85。

  在工业上,氢氧化钠通常称为烧碱,或叫火碱、苛性钠。

这是因为较浓的氢氧化钠溶液溅到皮肤上,会腐蚀表皮,造成烧伤。

它对蛋白质有溶解作用,有强烈刺激性和腐蚀性(由于其对蛋

袋装商品NaOh

白质有溶解作用,与酸烧伤相比,碱烧伤更不容易愈合)。

用0.02%溶液滴入兔眼,可引起角膜上皮损伤。

小鼠腹腔内LD50:

40mg/kg,兔经口LDLo:

500mg/kg。

粉尘刺激眼和呼吸道,腐蚀鼻中隔;溅到皮肤上,尤其是溅到粘膜,可产生软痂,并能渗入深层组织,灼伤后留有瘢痕;溅入眼内,不仅损伤角膜,而且可使眼睛深部组织损伤,严重者可致失明;误服可造成消化道灼伤,绞痛、粘膜糜烂、呕吐血性胃内容物、血性腹泻,有时发生声哑、吞咽困难、休克、消化道穿孔,后期可发生胃肠道狭窄。

由于强碱性,对水体可造成污染,对植物和水生生物应予以注意。

[编辑本段]

NaOH工业制法

  一:

  

(1)过滤海水

  

(2)加入过量氢氧化钠,去除钙、镁离子,过滤

  Ca²⁺+2OH⁻=Ca(OH)₂(微溶)

  Mg²⁺+2OH⁻=Mg(OH)₂↓

  (3)利用反渗透膜法生产技术出去盐水中的SO₄²⁻

  (4)加入过量碳酸钠,去除钙离子、过量钡离子,过滤

  Ca²⁺+CO₃²⁻=CaCO₃↓

  Ba²⁺+CO₃²⁻=BaCO₃↓

  (5)加入适量盐酸,去除过量碳酸根离子

  2H⁺+CO₃²⁻=CO₂↑+H₂O

  (6)加热驱除二氧化碳

  (7)送入离子交换塔,进一步去除钙、镁离子

  (8)电解

  2NaCl+2H₂O=(通电)H₂↑+Cl₂↑+2NaOH

[编辑本段]

制作少量氢氧化钠

  可以寻找一些碳酸氢钠(小苏打)(如果有碳酸钠更好),再找一些氧化钙(生石灰)(一般的食品包装袋中用来做吸水剂的小袋子中有)。

把生石灰放于水中,反应后取上层清液倒入空的干净的杯子中,把碳酸氢钠加热一会儿倒入杯中,待其反应一会儿直到杯中不再产生白色沉淀,滤去沉淀,剩下的清液就是氢氧化钠。

如果需要纯一点可以加热一会儿,蒸发一部分水,这样可以得到比较纯的氢氧化钠。

  CaO+H₂O====Ca(OH)₂

  Ca(OH)₂+Na₂CO₃====CaCO₃↓+2NaOH

[编辑本段]

使用及储存的注意事项

  《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化劳发[1992]677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1996]劳部发423号)》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92)》将该物质划为第8.2类碱性腐蚀品;《隔膜法烧碱生产安全技术规定(HGA001-83)》、《水银法烧碱生产安全技术规定(HGA002-83)》作了专门规定。

  大量接触烧碱时应佩带防护用具,工作服或工作帽应用棉布或适当的合成材料制作。

操作人员工作时必须穿戴工作服、口罩、防护眼镜、橡皮手套、橡皮围裙、长筒胶靴等劳保用品。

应涂以中性和疏水软膏于皮肤上。

接触片状或粒状烧碱时,工作场所应有通风装置,室内空气中最大允许浓度为中国MAC0.5毫克/立方米(以NaOH计),美国ACGIHTLVC2毫克/米3。

可能接触其粉尘时,必须佩戴头罩型电动送风过滤式防尘呼吸器。

必要时,佩戴空气呼吸器。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建议操作人员佩戴头罩型电动送风过滤式防尘呼吸器,穿橡胶耐酸碱服,戴橡胶耐酸碱手套。

远离易燃、可燃物。

避免产生粉尘。

避免与酸类接触。

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稀释或制备溶液时,应把碱加入水中,避免沸腾和飞溅。

处理泄漏物须穿戴防护眼镜与手套,扫起,慢慢倒至大量水中,地面用水冲洗,经稀释的污水放入废水系统。

碱液触及皮肤,可用5~10%硫酸镁溶液清洗;如溅入眼睛里,应立即用大量硼酸水溶液清洗;少量误食时立即用食醋、3~5%醋酸或5%稀盐酸、大量橘汁或柠檬汁等中和,给饮蛋清、牛奶或植物油并迅速就医,禁忌催吐和洗胃。

NaOH结晶形态

固体氢氧化钠可装入0.5毫米厚的钢桶中严封,每桶净重不超过100公斤;塑料袋或二层牛皮纸袋外全开口或中开口钢桶;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镀锡薄钢板桶(罐)外满底板花格箱、纤维板箱或胶合板箱;镀锡薄钢板桶(罐)、金属桶(罐)、塑料瓶或金属软管外瓦楞纸箱。

包装容器要完整、密封,应有明显的“腐蚀性物品”标志。

铁路运输时,钢桶包装的可用敞车运输。

起运时包装要完整,装载应稳妥。

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防潮防雨。

如发现包装容器发生锈蚀、破裂、孔洞、溶化淌水等现象时,应立即更换包装或及早发货使用,容器破损可用锡焊修补。

严禁与易燃物或可燃物、酸类、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

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不得与易燃物和酸类共贮混运。

失火时,可用水、砂土和各种灭火器扑救,但消防人员应注意水中溶入烧碱后的腐蚀性。

[编辑本段]

固体氢氧化钠的技术指标

  项目氢氧化钠指标

  

指标

实际

指标

实际

指标

实际

指标

实际

氢氧化钠

  NaOH

99.0

99.30

98.0

98.80

96.0

96.50

95.0

95.8

碳酸钠

  Na2CO3

0.90

0.40

1.0

0.5

1.4

0.50

1.6

0.70

氯化钠

  NaCl

0.15

0.03

0.6

0.2

2.8

2.60

3.2

3.1

氧化铁Fe2O3

0.005

0.002

0.008

0.003

0.01

0.003

0.02

0.003

 化学实验室保存固体氢氧化钠时要注意把试剂瓶口封严,以防止暴露在空气中吸收水分潮解或与二氧化碳反应。

烧碱可通过电解食盐溶液,或通过碳酸钠与石灰乳反应获得。

  NaOH变质:

2NaOH+CO₂====Na₂CO₃+H₂O(所以不能用其干燥CO₂、SO₂、H₂S和HCl气体)

  检验NaOH是否变质:

  1.滴加稀盐酸Na₂CO₃+2HCl====2NaCl+H₂O+CO₂↑有气泡冒出则变质

  2.加入氢氧化钙Na₂CO₃+Ca(OH)₂====CaCO₃↓+2NaOH产生白色沉淀即为变质

  3.加入氯化钙Na₂CO₃+CaCl₂====CaCO₃↓+2NaCl产生白色沉淀即为变质

  NaOH还可以去除油污,抽油烟机的油污用其可以很好的去除,这个过程属于油脂的碱性水解,生成高级脂肪酸盐和甘油(丙三醇)又叫做皂化反应!

[编辑本段]

NaOH对环境的影响

一、健康危害

  

瓶装NaOH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

  健康危害:

本品有强烈刺激和腐蚀性。

粉尘或烟雾会刺激眼和呼吸道,腐蚀鼻中隔;皮肤和眼与NaOH直接接触会引起灼伤;误服可造成消化道灼伤,粘膜糜烂、出血和休克。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危险特性:

本品不会燃烧,遇水和水蒸气大量放热,形成腐蚀性溶液。

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并放热。

具有强腐蚀性。

  燃烧(分解)产物:

可能产生有害的毒性烟雾。

[编辑本段]

NaOH应急处理处置方法

一、泄漏应急处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周围设警告标志,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穿化学防护服。

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用清洁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以少量NaOH加入大量水中,调节至中性,再放入废水系统。

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

如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无害

NaOH袋装商品

处理后废弃。

二、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

必要时佩带防毒口罩。

  眼睛防护:

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防护服:

穿工作服(防腐材料制作)。

  手防护:

戴橡皮手套。

  其它:

工作后,淋浴更衣。

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三、急救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