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 高考模拟材料专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29172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96 大小:1.5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日战争 高考模拟材料专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抗日战争 高考模拟材料专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抗日战争 高考模拟材料专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抗日战争 高考模拟材料专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抗日战争 高考模拟材料专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抗日战争 高考模拟材料专练.docx

《抗日战争 高考模拟材料专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日战争 高考模拟材料专练.docx(9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抗日战争 高考模拟材料专练.docx

抗日战争高考模拟材料专练

抗日战争高考模拟材料专练

...........................................装...........................................订...........................................线...........................................

县(市、区)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生号__________姓名_______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

xxx;考试时间:

100分钟;命题人:

xxx

题号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材料阅读

1.(2011·北京文综·37)(38分)国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其演变历程与丰富内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始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

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1)分析材料,说明“天下变局”是指什么,(4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体制发生的变化。

(4分)

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被称为“姐妹革命”,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人权宣言》是两个重要文献。

(2)指出这两个文献包含的资产阶级国家建设的基本原则(4分),分析它们在资产阶级国家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4分)

 清末驻日参赞黄遵宪在《日本国志》中对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作了如下描述:

“日本迫于外患,廓然更张……百务并修,气象一新,慕效西法,罔遗余力……富强之机转移颇捷,循是不辍,当有可与西国争衡之势。

《日本国志》1887年成稿后,黄遵宪向李鸿章、张之洞和总理各国事物衙门各送一部,但未引起重视,书稿直至甲午战争之后方才刊行。

有人感慨:

其书若早流传,可省赔款二万万两白银,康、梁诸人从该书受到启发,光绪帝也曾索要该书。

 (3)简述日本“慕效西法”的经济政策及具体措施。

(6分)分析《日本国志》在甲午战争后受到维新派重视的原因。

(4分)

 在近代中国,爱国是历史的主旋律,有着丰富的内涵,可通过多个主题体现出来。

 (4)阅读下表中的资料,围绕爱国,提炼一个涵盖若干条资料的主题,并将符合该主题的资料序号挑选出来。

(8分)结合所学,补充一条符合该主题的新资料并加以简要阐释。

(4分)

 要求:

提炼的主题必须涵盖两条以上资料,立意明确;符合该主题的资料要选择完整,无遗漏;逻辑清晰合理。

序号

资料

1

江南制造总局

2

“文学革命”

3

武昌起义

4

“自强”“求富”

5

三民主义

6

师夷长技以制夷

7

京张铁路

8

南京大屠杀

9

北伐战争

10

虎门销烟

11

中国同盟会

12

南昌起义

2.(2010·成都毕业班二测)(60分)黄河三角洲地处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环抱的地理中心,是环渤海经济圈与沿黄河经济带交汇点。

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有利于资源的全国性优化配置,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齐鲁”和“山东”都是历史上形成的地理名词,今天看来,二者所指地理范围完全一致,可以通用,

——据中华五千年网·齐鲁文化

(4)材料三中说“齐鲁”和“山东”两个地理名词可以通用。

山东称为“齐鲁大地”与中国古代什么时期的什么制度有关?

(2分)

材料四“世界文化遗产·曲阜孔庙孔林孔府”纪念币(见下图) 

(5)孔府、孔庙、孔林(简称“三孔”)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原因是什么?

(4分)

材料五中国文化具有博大的胸怀和超越时空的影响力,在全世界广泛地传播。

他的力量无比庞大。

中国文化影响力之大与孔子思想中的进步因素在文化事业方面所做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

(6)材料五中,韩素音高度评价了“孔子思想中的进步因素”,请指出孔子思想中的进步因素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4分)

材料六从2004年第一家孔子学院在韩国开学至今,目前世界上已经有282所孔子学院和241个孔子学堂。

——《世界知识画报》2010年第2期《中国风过境》专题

(7)结合国际国内形式,分析当今儒学得到弘扬的原因,(4分)

材料七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

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上的讲话

(8)未完成材料七所说的两大任务,近代时期,中华民族在山东做了哪些努力?

请举例说明。

(6分)

3.(2014·北京海淀高三第二学期适应性练习·13)(36分)规范应用史学方法,是历史学科的特性决定的,也是防止历史学习和研究中出现武断、附会和诈伪的有效武器。

方法一提取史料信息

在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出土青铜器克罍(léi),其内壁铸有铭文,如图,铭文大意为:

周王对太保(周王室官职名,这里指任此职的召公奭(shǐ)说,你用(宣誓效忠的)盟誓和清酒来供奉你的君王。

我非常满意你的供享,命(你的儿子)克做燕地的君侯,管理和使用羌族、驭族、微族等六族。

克到达燕地,接收了土地和管理机构。

为纪念此事铸造了这件宝贵的器物。

(1)阅读这段材料,从中可以看出西周分封制的哪些信息?

(8分)

方法二归纳历史事实

大抵史料之为物,往往单举一事,觉其无足轻重,及汇集同类之若干事比而观之,则一时代之状况可以跳活表现。

——摘自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2)依据材料,说明归纳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

有人认为,西方资产阶级革命通过立法的方式完成从“人治”向“法治”的过程。

依据英法美等国的历史事实归纳说明这一观点。

(8分)

方法三辨析正谬与真伪

谋求日本国民之安全,同享万邦共荣之乐,这乃是皇祖皇宗之遗范,也是联所眷眷不忘者。

此前日本帝国之所以向英美两国宣战,实亦为谋求日本的政治经济自立和东亚地区的安定,至如侵害别国主权,侵犯别国领土,固非联的意愿。

然而交战已历四年,虽然陆海军将士勇敢善战,政府和官员励精图治,一亿国民克已奉公,各尽所能,而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

再加上敌方最近使用残酷的炸弹(原子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实难逆料;如仍继续作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此朕所以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裕仁《终战诏书》(1945年8月15日)

注:

“联合公告”即中美英三国联合发布的《波茨坦公告》,该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3)阅读材料,指出《终战诏书》中违背历史事实的表述。

(10分)任选其中一条予以批驳。

(2分)

方法四比较和分析

(4)结合所学知识,对比苏联的“斯大林模式”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经济体制,完成以下表格(6分)简述你对于这一比较的认识(2分)。

项目

苏联“斯大林模式”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经济

经济体制

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和排斥市场调节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所有制结构

单一公有制,完全消灭私人经济成分,对个体经济加以限制和排斥。

发展战略

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方针,大力发展机器制造和钢铁工业。

4.(2010·山东文综·29)(35分)我国西南地区自古就与内地联系密切。

如今,这一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了重要贡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滇缅公路是滇西各族人民用血汗和生命筑成的抗战生命线,由汉、彝、白、傣、回等十个民族共同修筑而成。

当时,许多青少年学生也自愿奔赴工地筑路。

各族人民为滇缅公路付出了巨大牺牲,每公里就有4—6名工人献出生命。

(1)据图10回答,秦朝在西南地区采取了哪些管理措施?

这些措施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5分)

(2)据图1l和材料二,说明抗战全面抗战爆发后我国公路分布的变化及新建公路在抗战中主要作用。

在滇缅公路修建中,各族人表现出怎样的精神?

(6分)

5.(2014·陕西宝鸡二模·40)(25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材料二那时(1894年),中国遭受列强侵凌,国势疲弱,面临“蚕食鲸吞”“瓜分豆剖”的危险,孙中山有感于此,呼吁国人发奋为雄,“振兴中华”,重建辉煌……孙中山期望:

四万万人一切平等,人民之事,人民共同治理。

在这个新的社会里,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包括总统在内的一切官吏都是人民的“公仆”……创造出一种“各种制度上所未有”“学说上也不多见”的“破天荒的政体”,成为世界上的“头等民主大共和国”……孙中山期望,既吸收现代西方文明的“善果”,又要避免其“弊端”和“恶果”,消灭贫富悬殊,实现民生幸福,共富、均富,不仅国家富强,而且家给人足……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的“安乐园”。

——摘编自杨天石《帝制的终结》

材料三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的先驱们为中华民族建立的历史功绩彪炳千秋!

在辛亥革命中英勇奋斗和壮烈牺牲的志士们,永远值得中国人民尊敬和纪念!

他们的革命精神永远是激励中华民族奋发前进的强大力量!

……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始终把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视为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及一切革命先驱们的伟大抱负。

——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年10月9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梦”的内容。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个时期“中国梦”产生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当时的“救国梦”。

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他的“救国梦”。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个时期“中国梦”产生的原因。

(11分)

(3)用抗战胜利前后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史实论证“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始终把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视为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这一论断。

(8分)

6.(2014·重庆二模·13)(30分)认识时代精神既是走进历史也是关注现实。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

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

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也全力以赴地弘扬:

“《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材料二1916年6月4日,天津((社会教育星期报》刊载了由实业家宋则久撰写的《维持国货歌》:

 

洋货好,洋货好,每年进口四万万,雪白银子不见了。

洋货好,洋货好,中国立场立不住,穷人遍地怎样了。

洋货好,洋货好,漏卮不塞国将亡,高丽前车不远了。

国货好,国货好,人人尽用本国货,工场多时闲人少。

国货好,国货好,衣食充足知礼义,地方安靖盗贼少。

国货好,国货好,漏卮既塞国富强,吾人担负自然少。

材料三“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伴随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救亡歌曲通过银幕、舞台、广播等途径,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民众歌咏会”等歌咏团体也如雨后春笋般遍及各地,逐渐群众性歌咏热潮。

1937年全面抗战的爆发激发起更多作曲家的创作热情,他们创作的《大刀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等抗战歌曲传唱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1938年1月,“中华全国歌咏协会”在武汉成立,提出“要用歌咏去发动民众,组织民众,把他们唱上战场,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斗争”。

规模宏大的群众歌咏活动唱响着团结抗战的激昂旋律。

——摘编自陈聆群《抗日救亡歌咏运动》

材料四201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65周年华诞。

某班研究性学习活动决定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题布置纪念展览,以下是他们准备的部分展览资料:

  

序号

资料

序号

资料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双百方针”

万隆亚非会议

香港、澳门回归

“两弹一星”

《论十大关系》

恢复高考制度

重返联合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邓小平南方谈话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文化蕴涵的时代精神及其历史价值。

(4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秦始皇、汉武帝“构筑统一的制度文化”而采取的政治、经济及文化措她。

(6分)

(2)材料二的《维持国货歌》反映的是当时哪一场群众斗争的基本诉求?

根据歌谣唱词,归纳“维持国货”的意义。

(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30年代抗日救亡歌咏运动蓬勃兴起的原因。

(4分)指出其产生的重要影响。

(2分)

(4)结合材料四的展览要求,从表中选择至少三条资料提炼出一个具体主题,并对所选资料中的任意两条予以相应阐释。

(6分)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符合该主题的新资料并予以说明。

(2分)(要求:

列出所选资料序号,主题立意明确。

补充的新资料不能在图表中选取。

7.(2010·烟台高三二模)(18分)如果说,《红楼梦》里的大观园是明末清初建社会的一个缩影的话,那么,牟氏庄园则是清朝晚期直至近代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阅读材料:

材料一山东栖霞牟氏庄园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庄园内的每一项建筑都严格按照封建地主阶级的等级观念布局:

其主建筑“日新堂”俗称“老柜”为历代长孙继承,大厅供奉祖先,老爷居住楼阁,妻妾子女居于平房,一干佣人居于群房。

粮仓、磨房、碾房、粉房、油坊、棺寿房等多在群厢,形成了一个自我封闭,自给自足的小社会体系。

材料二风雨如磐的20世纪20年代,新寡的少奶奶姜振帼与几位叔叔经过惊心动魄的较量,出人意料地掌理了家族门户。

家族内部的尔虞我诈,官府、军阀的欺压,土匪盗贼的洗劫,日本鬼子的强行占领……美丽、聪明、干练的少奶奶,镇定自若地带领家族度过重重危机。

她接受了庄园私塾王先生的仁爱、平等、自由的先进理念,并用于管理家族中,却不敢接受作为下人的教书先生的爱情。

她忍受着内心的孤独、寂寞和压抑,苦苦抗争了20年,却最终没有挽救家族的分崩离析。

目睹了繁花凋谢、满目苍夷的家族败落景象,心有不甘却无力回天的少奶奶,在一个细雨连绵的黄昏香魂飘逝……

请回答:

(1)材料一及图片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政治经济状况?

试说明。

(6分)

(2)“耕读世业,勤俭家风”是牟氏家族兴盛的法宝和祖训,你能从战国时期诸之百家中找到该对联的理论依据吗?

(4分)

(3)材料二中“仁爱、平等、自由先进理念”是如何传入中国的?

她为什么又不敢接受一个下人的爱情?

(5分)

(4)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牟氏家族衰落的原因有哪些。

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3分)

8.(2014·广东惠州四模·39)(28分)货币是用作交易媒介、储藏价值和记帐单位的一种工具,是专门在物资与服务交换中充当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在现代经济中,货币起着根本性的作用。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获得了世界白银供给的一个相当巨大的份额。

彼埃尔·肖努曾估计,美洲白银的1/3以上最终流人中国;魏斐德估计,约有一半的美洲白银落户中国;梁方仲认为,约占世界银产量15%的日本白银,也几乎全部进入中国。

如果我们接受巴雷特提供的数据,即从1493年到1800年,全世界约85%的白银都产自美洲,那么世界白银产量的43%至57%可能都留在了中国。

在众多版本中,VonGlahn的估讦最为低调,他认为从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流入中国的白银占世界产量的1/30。

相比而言,弗兰克关于中国获得世界银产量的一半的估计或许更接近真实情况。

——据高程《海外白银的输入与晚明中国商人阶层的兴起》

材料二1935年,为防止白银外流,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规定白银国有,统一发行法币,以法币代替银元,作为市场唯一流通货币。

(1)根据材料一,明朝中国的白银供给主要来源于哪里?

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

(8分)

(2)1800—1838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主要原因是什么?

归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白银外流剧增的原因。

(6分)

(3)从国际国内两方面分析材料二中改革发生的主要历史背景。

(8分)

(4)1987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第四套人民币,新增面额50元、100元人民币,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从上述货币的发展,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启示?

(6分)

9.(2014·安徽安庆二模·37)(26分)“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历史上很多的探路者,在开路的同时也在开创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6分)

情境一高原马帮——幽幽古茶道

材料一

材料二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

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而明制尤密。

有官茶、有商茶,皆贮边易马……设茶马司于秦、河、雅诸州。

自碉门、黎、雅抵朵甘、乌思藏,行茶之地五千余里。

——《明史·食货·茶法》

材料三抗日战争期间,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来往于云南丽江、西藏、印度等地的马帮约有25000驮之多,沿途大小商号多达1200余家,大多数人家都投身于古道运输或从事与茶马古道相关的产业。

贸易物资增加了从印度转运来的英国和美国的香烟、卡其布、毛呢、手表、煤油,以及各种日用百货,由拉萨到印度则出口大量羊毛。

云南丽江、四川康定和西藏昌都这样一些城镇也纷纷在茶马古道上兴起了。

——摘编自CCTV《茶马古道》纪录片解说词

情境二远洋帆影——浩浩新航路

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

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

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经由地理大发现而引发的国家竞争,拉开了不同的文明间相互联系、相互注视,同时也相互对抗和争斗的历史大幕。

——摘编自《大国崛起》纪录片解说词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朝茶马古道贸易的特征。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期间茶马古道的历史作用。

(12分)

(2)“有路必有福,有路必有胜”,依托情境一、二,以两条路的共同之处为切入点,请你以“之路”为题,论述商路开辟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要求观点明确,论从史出,逻辑严密。

(14分)

10.(2014·广东湛江二模·38)(25分)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中国历史上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列是有关“和”字的几种字体。

图一                   图二                                  图三

 材料二1932年11月,《东方杂志》向社会各界发出400余封征稿函,约请“于一九三三年新年大家做一回好梦”。

姓名

职业

梦想的中国

周谷城

大学教授

我想到一个时候,中国已不在侵略它和毁坏它者的掌下……饥馑和死亡不再追袭着大部分的中国人。

宋云彬

作家

未来的中国,将有一场大火,毁灭旧社会的一切,重新建设起一个没有人对人的仇恨、阶级对阶级的剥削的社会。

穆藕初

民族实业家

全国上下必须同样守法,选拔真才,澄清政治……经济上必须保护实业(工人当然在内),以促进生产事业之发展。

——摘自2013年11月4日《文汇报》

材料三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

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有些地区,如内蒙古、广西、云南,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人就要搬家。

这对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都很不利……

——1957年3月25日周恩来关于民族问题的谈话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图一至图三分别属于何种字体?

图二字体的特点是什么?

(5分)分别列举儒家、道家和墨家思想中有关和谐的理念。

(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80年前中国人梦想的和谐社会是怎样的?

(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及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8分)

(4)综合上述探究,谈谈你对和谐社会特点的理解。

(2分)

11.(2014·四川广元三模·13)(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论语》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于礼,有耻皆格。

——《论语》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其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

——《孟子》

材料二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

黄宗羲、顾炎武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

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念》

材料三“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享乐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

……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为贫富不均,……闻得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法,不必管他。

……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

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

这于国计民生,皆有大益。

少数富人把持垄断之弊端自然永绝,这是最简便易行之法。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国家前途》

材料四2013年4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习近平强调全党同志要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以实际行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取得群众路线满意的成效。

(1)分别归纳材料一三则材料的主要观点。

(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明末清初民主思想相比,欧洲启蒙思想的进步之处,并简要说明这些思想主张在早期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成果中的具体体现。

(8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认为解决民生问题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2分)结合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简要说明该措施的局限性。

(4分)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群众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相关史实,谈谈你对中共中央开展群众路线活动必要性的认识。

(6分)

12.(2015·四川资阳一模·13)(28分)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