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稿某地域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实施项目方案书.docx
《终稿某地域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实施项目方案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终稿某地域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实施项目方案书.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终稿某地域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实施项目方案书
陕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
前言.....................................................................................1
第一章规划背景...................................................................2
一、建设成就...................................................................2
二、发展机遇...................................................................3
三、面临挑战...................................................................5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7
一、指导思想...................................................................7
二、基本原则...................................................................7
三、总体目标...................................................................9
第三章建设标准和建设内容...............................................12
一、建设标准...................................................................12
二、建设内容...................................................................12
第四章分区任务...................................................................16
一、建设重点...................................................................16
二、分市、县任务安排...................................................21
第五章建设监管和后续管护...............................................24
一、严格建设监管...........................................................24
二、规范竣工验收...........................................................24
三、加强后续管护...........................................................26
第六章投资测算与资金筹措...............................................27
一、资金需求...................................................................27
二、资金筹措...................................................................27
第七章效益分析...................................................................29
一、经济效益...................................................................29
二、社会效益...................................................................29
三、生态效益...................................................................30
第八章保障措施...................................................................31
一、落实部门责任,加强协调指导...............................31
二、建立协调机制,强化绩效考核...............................31
三、加强规划指导,做好衔接协调...............................32
四、加大投入力度,推进资金整合...............................33
五、严格项目管理,精心组织实施...............................34
六、开展基础研究,做好技术支持...............................35
前言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委编制的《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国土资源厅、省农业厅、省水利厅、省林业厅、省财政厅、省统计局、省质监局、人行西安分行等部门编制了《陕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借鉴了相关专项规划的已有成果,提出的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分区建设要求等内容,与国土、财政(农综)部门的专项规划进行了衔接协调,并参考了有关部门近期普查工作成果和相关研究结论。
本规划所述高标准农田,是指土地平整、土壤肥沃、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持续高产稳产的农田。
《规划》是指导我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总体规划,是有关部门和各地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基本依据。
规划基准年为2012年,规划水平年为2020年。
第一章规划背景
一、建设成就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田基本建设。
新世纪以来,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基本具备高标准条件的基本农田面积达到528万亩,为粮食生产“十连丰”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农田灌溉排水条件明显改善。
农田水利建设不断增强,用水效率效益持续提高,抗旱减灾成效显著。
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实施了12处大型灌区、7处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以及8处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项目,启动实施了66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新建了一批灌区,新增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00万亩。
共建成大中型灌区、泵站、机井、塘坝等各类农田水利工程61.4万处,有效灌溉面积、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分别达到1916和1322万亩。
(二)土地整治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农田基本建设力度持续加大,农田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农田结构与布局得到优化,耕地质量及地力水平明显提升,农机作业条件显著改善,农田防护林体系逐步建立。
“十一五”以来,全省累计改造中低产田283万亩,建设农田林网折合面积90万亩。
建成全省土壤改良培肥技术应用面积2322万亩,平原地区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75%。
(三)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快速提升。
农业科技应用步伐加快,促进了粮食生产稳产高产。
主要粮食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95%,粮食亩产达到531斤,单产提高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60.8%,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66%,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累计3880万亩,土壤有机质提升、深耕深松、旱作节水、农林病虫害统防统治等一批稳产高产防灾减灾实用技术广泛推广,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2%,科技支撑的关键作用不断显现。
(四)农业机械化推广应用步伐加快。
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科技水平、服务水平和安全水平稳步提高。
农机总动力达到214.6亿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7%,其中小麦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玉米机收水平从1.7%提高到37.3%;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突破375万亩;农机深松整地作业面积达到162多万亩,耕地地力水平进一步提升。
二、发展机遇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实施土地整理复垦、中低产田改造、基本口粮田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
2009-2013年连续5个省委1号文件都强调要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存在诸多的有利条件。
(一)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
全省“三农”投入达到1120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33.7%,其中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资金逐年较大幅度增长,新增粮食产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现代农业等规划深入实施,整合资金、聚拢政策、集中布局、强化管理、提供配套服务的良好局面加快形成。
(二)粮食安全战略深入实施。
预计2020年全省人口将达到3900万左右,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升,消费结构升级日趋加快,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需求持续增长,保障供给压力日益加大。
在水土资源紧缺和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兼业化的情况下,为实现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目标,各地改变农田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提高耕地产出能力的积极性、主动性日益高涨。
(三)依靠科技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
建设“地平整、土肥沃、旱能灌、涝能排、路相通、林成网”的高标准农田,是应对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自然灾害频发重发多发的必然需要。
我省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的防灾减灾、抗御风险能力,推广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肥料统测统供统施、农林病虫害统防统治等集成技术,极大的带动了高标准农田的建设。
建成高标准农田省工、省水、省肥,增加农业产量,提高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拓宽农民增收来源,得到了群众广泛认可。
(四)农业可持续发展更受关注。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关注度日益提高。
我省人均和亩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5%和52%,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和水分生产率分别为0.545和1.3,季节性、区域性缺水问题突出。
亩均化肥用量达到21.2公斤,化肥平均利用率在30%左右,长期不合理施用化肥已成为危害生态环境和影响土地质量的重要因素。
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降低水资源消耗和化肥施用量创造了条件,能够有效减轻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具备充沛的内生动力。
三、面临挑战
(一)农田灌排基础设施依然薄弱。
现有灌溉面积中灌排设施配套差、标准低、效益衰减等问题依然突出,40%的大型灌区骨干工程、49%的中小型灌区及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不配套和老化失修,大多灌排泵站带病运行、效率低下,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仍很突出。
还有近半数的耕地没有灌溉水源或缺少基本灌排条件。
(二)耕地等级低、质量不高。
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有机质呈下降趋势,化肥增产效益下降,污染问题突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低。
耕地细碎化、一户多田块情况比较普遍。
农田基础设施占地率偏高,现有耕地中,田坎、沟渠、田间道路等设施的占地面积的比例高达9.8%。
(三)配套设施不完备。
机耕道“窄、差、无”、农机“下地难”,现有机耕道设计不规范、标准不高、养护跟不上、损毁严重,难以满足大型化、专业化现代农机作业的需要。
1/2以上农田机耕道需修缮或重建,部分地区需修建的比重在2/3以上。
农田输配电设施建设滞后,灌溉排涝成本高、效率低。
农田防护林网体系仍不完善,存在树种单一、林网残缺、结构简单等问题,整体防护效能不高,低质低效防护林带占40%以上。
(四)资金渠道分散且建设标准不统一。
农田建设由各部门分别编制规划,分头组织实施,缺乏统一的指导性规划和规范的建设标准,项目安排衔接困难,建设标准参差不齐。
建设资金渠道分散,多数农田建设项目难以同步实施土壤改良、地力培肥、耕作节水技术等措施,工程建设效益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五)建后管护长效机制未建立。
农田建设中“重建设、轻管护”的现象较为普遍,田间工程设施产权不清晰,耕地质量监测和管理手段薄弱,建后管护责任和措施不到位,管护资金不落实等问题突出。
有的项目竣工并移交后设备和设施损毁,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修复;有的项目建成后没有划入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对已建成农田的用途和效益统计监测工作不到位。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统筹规划,强化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培肥地力,稳步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和耕地产出率;着力规范建设标准,整合资源,建立和完善部门间协调推进机制;着力明确管护责任,落实管护主体,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长效机制;着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坚持不懈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合理布局,突出重点。
综合考虑区域自然资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粮食生产基础,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布局。
在资金投入和项目安排上以粮食主产区、非主产区产粮大县以及其他粮食增产潜力较大的县为重点,同时兼顾棉花、油料、果蔬等重要农产品优势产区,项目建设原则上应安排在已划定的基本农田范围内。
(二)多措并举,综合配套。
因地制宜、抓住关键,把田间灌排工程建设和耕地质量建设摆在优先位置,多措并举,综合治理,实现土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农艺农机技术先进适用,使农田基础设施条件与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相适应。
(三)集中连片,整体推进。
根据农田分布和自然条件状况,加强与相关规划的衔接,选择重点建设地区,因地制宜地合理确定农田连片规模,统一规划设计,采取集中投入、连片治理、整体推进的建设方式,确保建一片成一片。
(四)节约资源,保护生态。
在建设和利用高标准农田过程中,要切实加强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减少水土流失,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发挥农田在生产、生态、景观方面的综合功能,实现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相协调。
(五)政府主导,主体多元。
完善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切实落实地方政府的投入责任。
充分发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作用。
尊重农民意愿,鼓励和引导项目区广大农民群众积极筹资投劳。
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
(六)部门协调,形成合力。
明确各级各部门职责,建立部门协调机制,促进信息共享。
以县为单元,编制实施方案,明确任务分工,落实技术标准,规范验收程序,确保项目建设质量。
(七)建管并重,良性运行。
按照标准化要求加强项目建设,建成后及时确权登记,健全管护机制,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和管护经费;加强对项目工程管护工作的督查指导和监测评价,强化信息管理,确保工程规范、良性运行,长久发挥效益。
三、总体目标
到2020年,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1966万亩,亩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0公斤以上。
其中,“十二五”末建成面积达到941万亩。
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田块平整,配套水、电、路设施完善,耕地质量和地力等级提高,科技服务能力得到加强,生态修复能力得到提升。
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主要涉及田、土、水、路、林、电、技、管8个方面:
(一)田。
通过归并和平整土地、治理水土流失,实现连片田块规模适度,耕作层厚度增加,基础设施占地率降低,丘陵区梯田化率提高。
农田有效土层厚度达到50cm以上,耕作层厚度达到20cm以上,田间基础设施占地率下降到8%以下,丘陵区梯田化率不低于90%,形成一批1万亩、3万亩和5万亩以上的区域化、规模化、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基本农田。
(二)土。
通过土壤改良改善土壤质地,增加农田耕作层厚度,促进良种良法的推广,实现农业增产增效。
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12g/kg以上,各项养分含量指标应达到当地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体系的“中”或“高”值水平,土壤pH值保持在5.5~7.5,耕作层土壤重金属含量指标符合有关国家标准,影响作物生长的障碍因素应降到最低限度。
(三)水。
通过大力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快推广节水增效灌溉技术,增加有效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用水效率和农田防洪排涝标准,提升农业生产的水利化程度。
灌溉保证率达到50%以上,排涝标准达到5年~10年一遇,农田防洪标准达到10年~20年一遇,田间工程配套率达到80%以上,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水分产出率明显提高。
(四)路。
通过田间道(机耕路)和生产路建设、桥涵配套,解决农田“路差、路网布局不合理”问题,合理增加路面宽度,提高道路的荷载标准和通达度,满足农业机械通行要求,促进农业机械化。
田间道路直接通达的田块数占田块总数的比例,平原区达到100%,丘陵区达到90%以上,满足农机作业、农业物资运输等农业生产活动的要求。
(五)林。
通过农田林网、岸坡防护、沟道治理等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建设,解决防护体系不完善、防护效能不高等问题,扩大农田防护面积,提高防御风蚀能力,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打造农业防灾减灾的重要生态屏障。
农田防护面积比例应不低于90%。
(六)电。
结合农村电网改造等工程建设,通过完善农田电网、配备必要的输配电设施,满足现有机井、河道提水、农田排涝、喷微灌等设施应用的电力需求,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夯实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保障。
(七)技。
通过加快推广农业良种良法、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完善农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服务能力,提高良种覆盖率、肥料利用率、农林有害生物统防统治覆盖率和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5%以上,基本形成农田监测网络,田间定位监测点覆盖率达到85%,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50%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良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
(八)管。
通过明确管护责任、完善管护机制、健全管护措施、落实管护资金,确保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数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使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长久发挥效益。
第三章建设标准和建设内容
一、建设标准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础性、通用性基本要求,遵循国家标准《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的利用和评价,按照国家标准《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规范》执行。
统筹考虑我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农业、水利、土地、林业、电力、气象等方面的具体因素,在梳理和分析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全省高标准农田布局、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工程建设、生态建设等需要,建立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互衔接,互为补充的地方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体系。
二、建设内容
(一)田块整治。
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耕地和基本农田布局,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容量等因素,进一步优化农田结构布局。
合理划分和适度归并田块,平整土地,减小农田地表坡降。
根据地形地貌、作物种类、机械作业效率、灌排效率和防止风害等因素,合理确定田块的长度和宽度。
深翻深松土地,通过客土充填、剥离回填肥沃的表土层,改善农田耕作层。
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因地制宜修筑梯田,增强农田保土、保水、保肥能力。
(二)土壤改良。
采用农艺、生物等各类措施,对田间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后的耕地,进行土壤改良、地力培肥。
通过施用农家肥、秸秆还田、种植绿肥翻埋还田,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
实施测土配方施肥,促进土壤养分平衡。
推广保护性耕作,治理盐碱土壤、酸化土壤和重金属污染土壤,改善耕作层土壤理化性状。
(三)灌排设施建设。
按照大中小微并举、蓄引提调结合的要求,加强水源工程建设。
按照灌溉与排水并重、骨干工程与田间工程并进的要求,配套改造和建设输配水渠(管)道和排水沟(管)道、泵站及渠系建筑物,开展灌溉排水设施建设。
因地制宜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微灌、沟畦灌、水稻控制灌溉等节水灌溉技术。
建成后,田间灌排系统完善、工程配套、利用充分,输、配、灌、排水及时高效。
(四)田间道路整修。
按照农业机械化的要求,优化机耕路、生产路布局,合理确定路网密度,与骨干道路配套,整修和新建机耕路、生产路,配套建设农机下田(地)坡道、桥涵等附属设施,提高农机作业便捷度。
(五)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体系建设。
以受大风、沙尘暴等影响严重的区域、水土流失易发区为重点,加强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建设。
根据防护需要,新建、修复农田防护林网。
在水土流失易发区,合理修筑岸坡防护、沟道治理、坡面防护等设施。
(六)农田输配电设施配套。
对适合电力灌排和信息化管理的农田,铺设高压和低压输电线路,配套建设变配电设施,为泵站、机井以及信息化工程等提供电力保障,实现农田机井、泵站等供电设施完善,电力系统安装与运行符合相关标准,用电质量和安全水平得到提高。
(七)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提高农业科技服务能力,配置定位监测设备,建立耕地质量监测、土壤墒情监测和虫情监测站(点),加强灌溉试验站网建设,开展农业科技示范,大力推进良种良法、水肥一体化和科学施肥等农业科技应用,加快新型农机装备的示范推广。
专栏1:
高标准农田建设重大项目
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以关中地区16个产粮大县为重点,推进水利骨干工程、田间工程和农业环保工程建设,完善农技服务体系、良种繁育和技术推广体系基础设施,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项目规划总投资113亿元,其中规划期内投资91亿元。
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在宝鸡峡、泾惠渠、交口、石头河、桃曲坡、冯家山、羊毛湾、洛惠渠、石堡川、东雷一期抽黄、东雷二期抽黄、石门等12处大型灌区和港口抽黄灌区实施节水改造,主要建设内容包括衬砌干支渠3037.81km,改造建筑物17041座(含泵站141座),干支沟排水改造1243.26km。
项目总投资73.1亿元,其中规划期内投资47.08亿元。
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在15个县区的中型灌区新增灌溉面积17.77万亩,改善44.22万亩,渠道长度405.78公里,主要建筑物1677座。
项目总投资2.46亿元,其中规划期内投资1.21亿元。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在全省102个涉农县(市、区)改造塘坝18322座,堰闸9435处,小型泵站9764处,机井89648眼,集雨窖池510084处,衬砌小型渠道94516km,发展高效节水面积730万亩。
项目总投资397亿元,其中规划期内投资107.1亿元。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在97个退耕还林县(市、区)新建改善基本口粮田1039.67万亩,其中新建基本口粮田269.23万亩、改造提高319.74万亩、田间设施配套340.22万亩、土壤改良培肥地力110.48万亩。
项目总投资92.81亿元,2015年建成。
其中规划期内投资12.76亿元。
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对宝鸡峡、泾惠渠灌区等8处大型灌排泵站灌区的111座泵站进行更新改造。
项目总投资19.06亿元,2015年建成。
其中规划期内投资11.01亿元。
农业灌溉设施在全省1万亩以上的164个大中型灌区恢复灌溉面积546.6万亩,扩灌面积57.27万亩。
项目总投资62.72亿元,2017年建成。
其中规划期内投资61.35亿元。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在全省30个县区实施坡改梯80万亩。
项目总投资18.24亿元。
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在周至、眉县、乾县、澄城、洛川等县建设规模化节水增效示范面积18万亩。
项目总投资1.8亿元,2015年建成。
其中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