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市场体系和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答记者问.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22692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市场体系和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答记者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农村市场体系和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答记者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农村市场体系和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答记者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农村市场体系和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答记者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农村市场体系和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答记者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市场体系和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答记者问.docx

《农村市场体系和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答记者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市场体系和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答记者问.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市场体系和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答记者问.docx

农村市场体系和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答记者问

1月29日,商务部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办公厅副主任沈丹阳主持,市场建设司司长常晓村重点介绍了农村市场体系和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以及扩大汽车消费的相关政策,并回答记者提问。

    沈丹阳:

各位记者朋友们:

    上午好!

欢迎参加商务部专题新闻发布会。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出台了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一揽子刺激政策,有效地促进了消费。

其中,中央财政安排了200多亿元补贴资金,专项用于支持农村和汽车消费。

    今天我们邀请到市场建设司常晓村司长,向大家重点介绍农村市场体系和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扩大汽车消费的相关政策及政策效应。

并就这两方面内容回答记者朋友们的提问。

    首先请常司长介绍相关情况。

    常晓村:

谢谢各位新闻界的朋友,谢谢沈主任。

我想主要向大家介绍三个方面的情况:

    一、构建农村市场体系,大力推动工业品下乡

    农村市场已成为扩大消费的重要领域,对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9年农村消费市场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农村消费增速快,增幅超城市。

2009年农村消费同比增长15.7%,农村消费增幅自1986年以来首次超过城市,这也是多年来国家一直所希望的。

二是农村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2009年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万亿元,这还是在农民工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取得的,来之不易。

三是农村消费热点突出。

受农民收入增加及促进消费政策等因素影响,农村耐用消费品开始呈现爆发性增长,电脑、空调、照相机、电冰箱、手机、汽车等消费需求成为2009年农村消费热点。

    农村消费快速增长,一方面得益于农民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得益于一系列刺激消费政策发挥效应。

2009年,商务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部署,积极推动连锁超市、家电和汽车摩托车“三下乡”,为农民创造了安全、便利、实惠的消费环境,有效扩大了农村消费市场,取得了“政府得民心、企业得效益、农民得实惠”的良好效果。

    

(一)“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扎实推进

    为构建农村消费品市场网络,降低农村商品物流配送成本,推动连锁经营的现代流通模式向农村延伸,商务部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以来,把农民需要的日用消费品和质优价廉的农业生产资料送下乡。

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建设和改造了15.6万家农家店和1100个配送中心,带动社会投资350亿元,安排就业63万人。

截至目前,“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累计建设改造了42万个农家店,覆盖了全国75%以上的乡镇和50%以上的行政村,农家店实现销售额2375亿元。

稳步推进一网多用,农家店代理销售邮政、电信和药品的销售额分别达到了6.6亿元、10.1亿元和6.4亿元,综合服务功能得以提升。

农村连锁经营网络初步形成。

    2010年,我们将调整工作重心,从注重农家店建设数量向注重农村配送中心转变。

在继续建设一批农家店,提高农家店覆盖率的同时,大力加强配送中心建设,使配送率提高到50%以上,严防假冒伪劣商品流向农村。

重点支持中心城镇服务平台建设,提高中心城镇的综合服务功能,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

推进信息化和统一结算系统建设,提升农村流通体系现代化水平,推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迈上新台阶。

    

(二)家电下乡在全国推广

    为增强家电下乡在扩大消费中的积极作用,在总结3个省试点经验的基础上,2009年家电下乡政策在全国推广。

补贴品种由试点时的3类(彩电、冰箱、手机)增加到9类(新增洗衣机、空调、电脑、热水器、微波炉、电磁炉)12个品种。

调整了最高限价和限购政策,提高了彩电、空调的最高限价,将原来每户每类下乡产品限购数量由1台调增到2台。

此外,还加大了对地震灾区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

同时简化了补贴审核兑付程序,将补贴审核兑付方式由原来的“乡审县兑”,简化为“乡审乡兑”、“网点代垫直补”等方式,大大加快了兑付速度,农民在一周内即可拿到补贴,在实行网点代垫的地区农民在购买时就可拿到补贴。

    2009年系统登记销售量3450万台,销售金额647亿元,已补贴金额75.4亿元。

系统登记销售量中,冰箱销量占40%,彩电占22.2%,洗衣机占16.2%,空调占8.7%,手机占4.5%,计算机占3.8%,热水器占3.6%,微波炉占0.4%,电磁炉占0.6%。

    2010年,国家将继续加大家电下乡工作力度,包括抓好新一轮的产品招标工作,加快推进销售网点现场兑付,抓好下乡产品质量监督,做好宣传和引导工作。

    (三)下乡产品网络作用显现

    为配合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的销售服务工作,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下乡产品网络建设,主要包括:

支持乡村销售网点建设改造,支持下乡产品配送中心项目建设,支持下乡产品销售网点售后服务体系建设。

    2010年,我们将继续支持下乡产品网络建设,重点对下乡产品销售网点、配送体系、服务体系和信息系统的建设给予扶持,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各项下乡政策发挥更大的效应。

    二、加快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积极推动农产品进城

    扩大农村消费的基础是增加农民收入。

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同比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5%。

商务部通过实施“双百市场工程”和“农超对接”,着力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对增加农民收入起到积极作用。

    

(一)“双百市场工程”全面展开

    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600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的790个项目建设进行扶持,其中包括冷链物流、质量安全可追溯、废弃物处理、安全监控系统建设等,这些市场年交易额超过5200亿元,带动就业上百万人,在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产品流通环境、带动民间投资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实现了“兴一个市场,带一批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农民”的多赢目标。

    农贸市场建设是2009年“双百市场工程”的亮点。

据一些省市测算,中央和省级财政在农贸市场上每投入1元资金,可带动各方投资超过11元,对于改变以往“马路市场”占道经营的混乱状况、完善乡镇市场基础设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例如,陕西省建设的20个农贸市场,其农产品销售量同比增长31%;新疆和田地区把农贸市场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极大地改善了市场环境,市场日均人流量增加了1.2万人,解决了5000余名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受到了广大农牧民的好评。

    当前,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滞后是制约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集中表现为冷链设施匮缺,冷藏运输效率低,物流成本高。

继续加大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尤其是冷链系统建设是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工作。

2010年,商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实施“双百市场工程”,以农产品冷链系统、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为重点,支持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进行建设和改造。

    

(二)“农超对接”试点初见成效

    发达国家流通企业发展订单农业的比重高,购销关系稳定。

美国食用农产品经超市销售的比重占90%,日本占85%,马来西亚占70%,澳大利亚占65%,我国这一比重仅为15%左右。

产销脱节、信息不灵是农产品买难、卖难时有发生的主要原因。

为解决上述问题,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在17个省区市支持了205个“农超对接”项目,带动社会投资40亿元,直接受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达11万人。

推动流通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充分发挥流通引导作用,大幅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建立集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销售为一体的新型农产品供应链,对提高农民收入,促进食品安全意义重大。

据物美、家家悦、家乐福等大型企业反映,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农民销售农产品价格平均提高约15%,超市的售价下降15%,使农民、消费者、企业三方受益。

    2010年,我们将扩大“农超对接”试点范围,支持大型流通企业开展“农超对接”,通过支持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冷链系统和农产品品牌建设,推动订单农业的发展,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促进农民增收。

    三、积极倡导循环经济,有效扩大汽车消费

    当前,汽车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消费品,汽车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通过实施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车辆购置税减半、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二手车交易市场和报废汽车拆解企业升级改造等一系列政策措施,2009年我国已跃升为世界第一大汽车消费市场,汽车业的快速发展,对于拉动消费、带动关联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9年我国汽车消费市场亮点频呈,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汽车销售高速增长,行业经济指标继续向好。

从3月到12月,汽车销售连续十个月达到百万辆水平。

全年汽车销量达1365万辆,同比增长46.2%。

其中:

乘用车销量为1033万辆,同比增长52.9%;商用车销量331.4万辆,同比增长28.4%。

1-11月汽车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28054亿元,同比增长21%。

利税总额3309亿元,同比增长45%;利润总额1988亿元,同比增长52%。

    二是小排量汽车增长显著,自主品牌比重加大。

2009年,1.6升以下乘用车累计销售720万辆,同比增长71%,占乘用车总销量的七成以上,比上年同期提高近8个百分点,市场贡献度达70%,市场占有率创历史新高。

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458万辆,占乘用车总销量的四成以上,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其中,自主品牌轿车销售222万辆,占轿车总销量的29.7%,比上年提高4.7个百分点。

    三是农村汽车消费扩大,结构调整效果明显。

汽车摩托车下乡政策对拉动农村消费,促进农村交通工具换代,改善农村汽车消费结构,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2009年农村汽车销量超过200万辆,同比增长85%。

    四是二手车交易稳定增长,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新车消费市场持续快速增长,也为二手车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2009年,全国二手车交易量410万辆,同比增长28%。

与发达国家二手车交易量是新车销量1至3.5倍的比例相比,我国二手车交易量不足新车销量的三分之一,发展潜力巨大。

巨大的市场保有量必将转变为大量的换车需求,而加快淘汰高排放、高耗能车辆,将有利于实现汽车绿色消费,发展循环经济,改善环境状况,提升民众生活质量。

商务部通过实施汽车以旧换新、二手车交易市场和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升级改造,一方面促进了汽车消费,另一方面对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汽车以旧换新工作全面启动

    截至目前,33个省区市成立了汽车以旧换新领导组织机构,36个省区市制定了地方性实施细则。

全国已确定480家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1861个老旧汽车回收网点参与汽车以旧换新工作,已设置415个受理补贴资金申请的一站式联合服务窗口,建设并开通了汽车以旧换新信息管理系统。

全国办理补贴申请的汽车共计2.1万余辆,拉动新车消费约27亿元。

    2010年,国家将不断完善汽车以旧换新政策,提高补贴标准,密切跟踪各地政策落实情况,指导和推动地方加快实施汽车以旧换新,研究改进措施,支持和引导企业完善回收服务网络,提高服务水平,为车主提供便利。

    

(二)汽车摩托车下乡效果明显

    截至2009年底,汽车摩托车下乡共补贴车辆586万辆,其中汽车167万辆,摩托车419万辆。

发放补贴资金87亿元,其中补贴汽车63亿元,补贴摩托车24亿元。

此外安排了专项资金完善下乡产品销售和服务网络。

汽车摩托车下乡政策的顺利推进,既扩大了农村消费,又带动了产业和经济发展。

2010年,我们将立足于扩大农村汽车消费,改善农村汽车消费结构,继续推动汽车摩托车下乡,安排专项资金进一步支持汽车摩托车下乡产品流通网络建设,引导企业不断提升营销和服务水平,积极研究完善汽车摩托车下乡的政策措施。

    (三)加快培育二手车交易市场

    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40家二手车交易市场开展以完善交易服务功能、建设信息服务系统为重点的升级改造。

开发了二手车交易市场管理系统软件,免费提供试点单位使用。

实施升级改造示范工程将有力地推动二手车交易服务功能的完善。

    2010年,我们将继续积极培育二手车市场。

推动建立二手车临时产权登记制度,组织有关协会、企业,开展二手车增值税税收方式调整政策研究,继续支持二手车交易市场升级改造,加快建立二手车公共信息平台,为二手车流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四)提高报废汽车回收拆解行业水平

    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60家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开展以清洁环保、安全生产和资源利用为重点的升级改造,有力地推动报废汽车回收拆解行业水平的提高。

2010年,我们将继续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企业进行升级改造,督促和指导企业按照《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技术规范》的要求,规范回收拆解行为,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

同时,加强对报废汽车回收拆解行业的监管,防止报废车、拼装车流向社会。

    今年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加,将是经济形势最为复杂的一年。

商务部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克服各种困难,把农村市场体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和汽车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消费需求持续增长,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沈丹阳:

下面,欢迎各位记者朋友们围绕刚才常司长介绍的内容提问。

    经济日报记者:

实施汽车以旧换新政策以来,消费者的反映不是很热烈,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下一步打算怎么做?

    常晓村:

你提的这个问题也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对一些重点地区进行了调研,也召开了一些地方、企业以及专家座谈会。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反映了去年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标准吸引力不够,最高是6000元,最低3000元。

而消费者把旧车卖给二手车市场要高于这个价格,旧车在二手车市场可以卖到1-2万元。

这样的话,如补贴标准在3000-6000元,就不如卖到二手车市场,卖掉了以后再买1.6升以下的汽车还可以享受5%的购置税优惠。

从利益驱动来讲,这个补贴不如那两项政策优惠,所以说影响了一部分人换车的积极性,这是补贴标准的问题。

    二是政策之间的协调问题。

比如去年规定享受1.6升以下购置税政策之后,不能再享受汽车以旧换新的政策,也就是说,两者只能取其一。

购置税的政策比较直接,而且量也比较大,享受这个政策就不能享受那个政策,之间相互排斥,所以有些车就享受了购置税减半政策。

    三是这几项政策,汽车以旧换新实施时间最短。

去年5月份国务院开会研究这个问题,7月份公布了实施办法,8月启动这项工作,地方可能还有一个过程,比如要建立窗口、信息系统、联合各个部门等等,真正开展这项工作实际上就只有一个季度的时间,政策效应还未完全显现。

    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去年底的常务会上也作了专题研究。

根据国务院决定,财政部、商务部迅速做出安排,大幅度地提高了补贴标准。

这个幅度在我看来是合适的,或者是相当大。

举一个例子,对重型货车、大型客车和1.35升以上的轿车,它的补贴标准增幅达到200%,也就是说,由原来的6000元增加到18000元,对那些中型货车和客车也提高1倍以上,达到1.3万、1.1万,所以我认为这个幅度相当大。

    此外,把1.6升购置税的政策与以旧换新政策同时衔接起来。

也就是说,你买了1.6升的车享受了购置税减免,同时你把旧车报废也享受这个政策,两个政策叠加使用。

按照现在规定国家购置税7.5%,如果享受2.5%的优惠,一辆15万元的汽车就可享受优惠3000多元,再加上1.8万就超过2万,就是说超过了二手车市场的价格,卖给二手车市场还不如卖给回收网点,回收网点还给你一部分的汽车残值,汽车残值、以旧换新补贴、购置税补贴,三项加在一起可能高于二手车交易收购价,这样吸引力就会增大。

    再从国际上看,我们也觉得现行补贴标准比较合理。

据了解,美国以旧换新一辆车补贴3500美元,德国补贴2500欧元,英国补贴2000英镑,法国补贴1000欧元,日本补贴25万日元,俄罗斯补贴5万卢布。

什么概念呢?

目前,如果我们把以旧换新、购置税两项政策的补贴加在一起,补贴金额低于美国和德国的水平,与英国和日本相当,高于法国和俄罗斯。

    我们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尽量简化手续,尽快兑付资金,尽量方便车主和老百姓。

还有就是在回收的环节上,我们要加大监管力度,杜绝这些车流入市场。

同时,我还想多说一句,我们在考虑汽车以旧换新的时候,不仅考虑它对汽车消费的拉动,同时还考虑到节约能源、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低碳绿色经济、带动就业等,应该说它具有综合性、复合性的效应,不但具有经济效益也具有社会效益,符合建设节约型、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它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方针,不仅仅是一项短期的消费政策。

    美联社记者:

请问去年汽车销量1300万辆当中,有多少是来自于政府采购,有多少来自于民间的消费?

    常晓村:

很对不起,我的手里没有这个数字。

但是据我所知,90%以上都是民间的消费。

具体数字我可以帮你了解一下,不过可以明确的是,现在的汽车消费不是靠国家,是靠民众,靠老百姓的消费,而不是靠政府采购。

    国际商报记者:

请问去年汽车家电下乡政策效果特别明显,但是大家有一种担心,这些消费品周期比较长,今年政策的效应可能会减弱,在保持政策效应方面有哪些手段,如何保证效果的连续性?

    常晓村:

政策的连续性没有问题,起码今年汽车摩托车下乡,家电下乡政策都会继续实施。

    稳定性也没有问题。

今年对汽车下乡政策、家电下乡政策还是要加大工作力度,把好事办好。

你说的政策效应的减弱,可能还是一种分析。

因为,据我了解,目前家电下乡销售不是在减少,而是在增加。

不但是按年度比增加,按季度环比也是增加,四季度就比三季度增加了,不但是量的增加,金额也是增加的,目前还看不出减弱的迹象。

当然提出的这个问题,我们会认真关注和研究这个问题,但是目前政策是连续的,力度是大的,销售还是好的。

    中国证券报记者:

今年除了家电下乡和汽车下乡之外,还有建材下乡,不知道商务部对建材下乡企业提出一个什么资质标准?

这项政策对农村消费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第二,从去年开始汽车消费有一个很大的增长,但是您认为会不会延续去年这么快的一个消费增幅?

    常晓村:

因为建材下乡是一项新的政策,我个人认为是新的增长点。

城里的住房价升量涨,去年住房投资增长了16.1%,金额增长了75.5%。

农村也面临着住房建设问题,而且农村还有一部分危房改造。

无论是危房改造,还是改善住房,农村都需要建材,农村欢迎建材下乡。

我想它对于拉动农村消费,改善农村民生都会有很大的作用。

    但是,这项政策是一项新的政策,而且这项政策与农村住房的政策有关系,农村住房这项业务不在商务部,是在城建部。

建材下乡政策是和家电下乡结合起来,还是和住房政策结合起来,还是和危房政策结合起来,目前还没有定,等将来有了政策以后,我们再来探讨这个问题。

    关于今年汽车销量前景的问题。

我看好今年汽车市场的增长。

有四个理由:

一是《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相关政策将逐步落实,这将有力地推动汽车消费市场快速增长。

二是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就业面广、消费拉动大,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年国家仍会出台刺激汽车消费的政策,鼓励个人消费。

三是我国国民人均收入和消费仍处在起步阶段,按国际惯例,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是汽车消费普及的临界点,超过3000美元将会出现汽车消费高峰期,而2008年我国人均GDP超过3200美元,汽车进入家庭的趋势不可改变。

四是国际汽车拥有水平为每千人100多辆,日本等发达国家为每千人超过500辆,而我国每千人37辆,我国汽车市场未来将保持一段旺盛需求状态。

    基于以上分析,我个人预测今年汽车市场将继续增长,以两位数的幅度增长,达到1500万辆的规模。

    农民日报记者:

刚才您提到“双百”市场工程和农超对接两项政策,请问今年商务部在这两方面的政策支持方向是什么?

    常晓村:

目前,农产品流通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还有就是农产品流通成本高、信息不灵和产销衔接不畅。

针对这些问题,为搞活流通、降低成本、加强组织化程度,我们主要围绕冷链建设、加工配送、产销对接和信息引导等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加强冷链系统建设。

商务部已经把冷链系统作为今年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重点。

我向大家介绍一组数据。

在发达国家,食品和鲜活农产品冷藏运输率达到80%-90%,中国只有10%左右,差距相当大。

中国的鲜活农产品损耗率在25%左右,在美国只有2%到3%,发达国家只有5%左右。

我们每年农产品的损耗至少700亿元人民币,还有人测算是1000亿。

我国有7亿多农民,相当于每个农民100元钱。

如果把损耗降低下来,农民人均就能增收100元。

所以,商务部把冷藏、冷冻、冷链运输这方面作为今年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点。

    第二,加强产销衔接。

发达国家把这个叫订单农业,就是我吃什么,你卖什么,我卖什么,他就产什么,没有产不出来的,只有卖不出去的。

目前,美国订单比例占80%左右,马来西亚也达60%。

这些超市和市场与农业合作社签订一个合同,明确水果和蔬菜的品种和价格,稳定供销关系。

我国在这方面比例还是很低,通过订单合同销售的农产品还不足15%。

所以,今年我们想在产销衔接上、订单农业上、农超对接上加大力度,鼓励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超市与农业合作组织、农业加工企业进行对接,减少盲目性,增加预见性。

去年我们搞了一些试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据物美、家家悦、家乐福和沃尔玛等大型超市反映,实施农超对接后,农民销售农产品价格平均提高约15%,超市的售价下降15%,既促进了农民增收,也有利于城市居民的食品安全,农民、消费者、企业三方受益。

国家当然要鼓励。

    第三,提高组织化程度。

我国农产品流通还是“千家万户”、“千军万马”地分散进行,而国外是靠合作社把农民组织起来,中国也有合作社,但组织化程度还不够高。

一些地方搞了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把千家万户的农民吸收进来,加工后再配送到商场、超市,这些对于解决产销衔接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第四,建立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

支持批发市场建立可追溯系统,配备电子交易卡,就可以跟踪产品从哪儿来,批发到哪儿去了,将品种、价格等信息存入档案。

如果农产品出现安全问题,可以及时采取措施。

    所以,通过支持冷链运输、产销衔接、组织化程度,质量安全可追溯等方面,将有利于搞活农产品流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产品流通安全。

谢谢。

    人民日报记者:

我有两个问题。

第一,之前据报道,根据家电下乡的信息管理系统,生产企业的累计发货量同销售企业登记销售量存在一些数据上的差距,商务部是否了解这个情况?

如果新闻属实的话,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据商务部了解,目前企业和农民对家电下乡有哪些要求和建议?

    常晓村:

这个问题过去有人问过,就是说,发货量大,销售数字没那么大,还有人问,规划的数量很大,与实际销售有差距。

我想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规划量是按照一年12个月测算的,我国家电下乡是逐步升温的,原来在3个省市搞试点,只有三个产品:

彩电、冰箱、手机。

后来在14个省市搞试点,增加了洗衣机,再后来又在全国铺开,把产品增加到9类,比如电脑、热水器、空调、微波炉、电磁炉等等。

随着时间推移工作逐步开展,也就是说,现在销售的3450万台,并不是12个月全国的销售数字,有的省可能是12个月,有的省可能是9个月,有的省可能是半年的,时间上来讲不是满打满算的。

    二是商品口径发生变化。

原来测算的时候,考虑了摩托车,把摩托车作为家电下乡的一个重要商品,去年摩托车下乡超过了400万台,摩托车金额要高于家电产品。

但是后来出台的汽车下乡的政策,把摩托车归入,就是说把摩托车的下乡数量和金额统计到汽车里面,这是一个很大的差距。

    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