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心理学背诵.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520309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3.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心理学背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教育学心理学背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教育学心理学背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教育学心理学背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教育学心理学背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心理学背诵.docx

《教育学心理学背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心理学背诵.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心理学背诵.docx

教育学心理学背诵

v教育学

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的起源:

生物起源说(沛·西能,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理学起源说(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无意识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

2、教育的发展阶段:

西方奴隶社会出现了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即斯巴达教育(重视对军人和武士的培养)和雅典教育(重视培养多方面人才)。

封建社会以教会教育(培养教士和僧侣)和骑士教育最为流行。

3、教育思想:

●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

●柏拉图——《理想国》,提倡“寓学习于游戏”,早期教育应该得到重视。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首次注意到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其进行分阶段教育。

●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把一切知识交给一切人”。

●洛克——《教育漫话》,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差异来自教育。

主张绅士教育。

●卢梭——《爱弥儿》,让儿童顺其自然发展才是好的教育,甚至越是远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才越是好的教育。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部科学形态的教育学著作。

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

●布鲁纳——《教育过程》,“结构教学论”,倡导发现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科学兴趣和创造能力。

●赞科夫——发展教学论,“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强调学生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结合。

●瓦·根舍——倡导“范例教学”,提出改革教学内容,加强教材的基础性。

●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提出终身教育的思想。

●苏霍姆林斯——提出全面发展的教学理论。

第3章教育与个体的发展

1、人的发展的基本理论:

内发论(代表人物:

孟子“性善”、弗洛伊德、威尔逊“基因复制”、格赛尔“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高尔顿——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外铄论(代表人物:

荀子“性恶”、洛克“白板说”、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重视教育的价值)多因素互相作用论。

2、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生理前提、物质基础,格塞尔“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及阶段”)、环境(环境是个体身心发展、成熟的客观条件;环境对人的作用离不开社会实践)、教育、个体的主观能能动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顺序性(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否定揠苗助长、凌节而施)、阶段性(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所表现出的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不平衡性(不同年龄阶段不平衡,;不同方面不平衡。

要抓关键期)互补性(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等方面超长发展弥补视力方面的缺陷)个别差异性(聪明早慧、大器晚成,坚持因材施教、弹性教学制度)

第4章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的层次——教育目标(国家)、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2、教育目的的功能:

导向作用(全部教育工作最根本的问题是受教育者的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激励作用;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活动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3、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文化本位论、生活本位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

4、我国教育目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人的物质生产生活的劳动能力全面发展、人的才能全面发展、人自身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发展。

5、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

德育(树立三观)、智育、体育(体育课、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锻炼、运动队训练、运动竞赛)、美育(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大自然实施美育、社会日常生活实施美育)劳动教育(校办工厂、校外农场、服务性劳动)。

6、素质教育的实质:

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

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第5章学校教育制度

1、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者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等。

2、影响学制的因素: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政治经济制度、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民族文化传统。

3、欧美学制类型:

双轨制(英国、法国、联邦德国)、单轨制(美国)、苏联型学制。

4、中国学制:

“壬寅学制”(颁布的第一个学制,但未实施)、“癸卯学制”(正式实施的第一个学制)、“壬子癸丑学制”(蔡元培修订,男女同校,初等小学四年为义务教育)“壬戌学制”(一直延续至新中国成立初期)。

5、义务教育:

起源于德国,马丁·路德为“国民教育之父”。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

6、终身教育:

保罗·朗格朗提出。

特征:

民主性、形式多样性、连贯性、自主性。

对小学教育的启示:

教师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提高自我素质;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第6章学生与教师

1.学生的权利:

生存权、受教育权、受尊重权(不得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安全权、人身自由权。

2.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的人(身心发展有规律、有巨大发展潜力、处于发展过程中)、学生是独特的人(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有巨大差异)学生是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责权主体)。

3.教师的角色:

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管理者(确定目标、建立班集体、维持班级纪律等)、示范者(夸美纽斯“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额榜样教育学生”)、父母与朋友、研究者。

4.教师劳动的特点:

复杂性(对象、劳动任务)、示范性、创造性、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群体和个体的统一性。

5.教师职业素质:

道德素质(热爱教育事业、终于教育、敬业乐业;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团结协作、关心集体;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知识素质(扎实的业务知识、教育科学理论和教育教学艺术、教育管理知识)、能力素质(良好的教学能力和讲课能力、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6.“教师中心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强调教师在教育中的权威作用。

7.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

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8.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采取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加强自身修养。

第7章小学课程

1、课程的类型:

●任务不同:

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课程内容属性:

学科课程、经验课程(也称“活动课程”)

●内容组织方式:

分科课程、综合课程

●主体不同: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实施要求不同:

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表现形式不同:

显性课程(计划性)、隐性课程(学习环境)

2、课程流派:

学科中心课程论、儿童中心课程论(经验主义课程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存在主义课程论(以学生的需要来决定)

3、课程目标的特点:

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递进性。

4、课程目标制定的影响因素:

学习者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学科的发展。

5、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共享性、经济性、时效性、因地制宜。

6、影响课程内容选择的因素:

课程目标、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自身发展水平、社会发展需要、课程内容本身的性质。

7、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忠实取向、相互调适取向、课程创生取向。

8、课程评价的功能:

诊断、甄别、导向、调节、促进功能。

9、课程评价的类型:

●评价主体:

自我评价、外来评价

●评价目的: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参照标准:

绝对评价、相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

●评价手段:

量性评价、质性评价

第8章小学教育

1、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目的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与发展理论思维相结合的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

2、小学常用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述、讲解、讲演等)、谈话法(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回答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读书指导法(指导学生自学)、演示法和实验法(教师展示直观教具、学生独立操作)、练习法(课堂课外作业)。

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与学双边活动、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结合、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统一、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教学的中心环节)、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5、班级授课制:

凯洛夫使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我国的班级授课制始于京师同文馆。

6、教学评价的类型:

●评价时间划分:

诊断性评价(前置测评)、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期中、期末考试)

●评价处理方式:

常模参照评价(平均成绩)、标准参照评价(是否达标)

●评价的严谨度:

正式评价、非正式评价。

7、板书的作用:

有利于知识传授;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能力;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记忆知识。

8、说课的内容:

说教材和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设计。

9、教学智慧的特征:

个性化、集成性、高效性、创新性、动态性。

10、结课的原则:

目的性(结课要精要,要有利于学生回忆、检索和运用)、启发性、一致性(首尾呼应,结课和导课贯通)、多样性、适时性(不提前也不拖堂)。

11、教学过程的含义及本质: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系统地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

从本质上看,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但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个体差异),也是一个促进身心发展的过程。

第9章小学德育

1、小学德育的意义:

对小学生健康成长有特殊意义;全面发展具有导向意义;对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德育过程的机构和矛盾:

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其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3、小学德育的原则:

●言行一致(理论联系实际);正面说服、积极引导原则;

●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通过集体进行教育的原则

4、小学德育的方法:

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让每一堵墙都说话)、自我教育法、道德体验法(实践锻炼法)。

5、德育途径:

各科教学(最基本、最常用途径);校级班级教育和各种教育活动;少先队教育;家庭教育与校外教育。

第10章班主任及班级管理

1、班主任工作的任务:

班干部队伍建设;建立班集体运行机制;加强行为训练、矫正不良习惯;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良好情操;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协调教师群体,密切与学生家长联系。

2、班主任工作的基础:

了解学生,方法:

观察法、谈话法、书面材料分析法、访问调查法。

3、班主任工作的原则:

学生主体、因材施教、集体教育、民主公正、严慈相济、以身作则。

4、班主任的素质要求:

高尚的思想品德;坚定的教育信念;对学生炽热的爱;较强的组织能力;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交往与合作能力;扎实的教育理论素养和科研意识。

5、班主任工作的方法:

说理教育法、激励法、榜样示范法、角色模拟法、暗示法、契约法。

6、班主任工作的艺术:

●引导的艺术性——因人而异

●批评的艺术性——一事不再理(不要简单重复)

●交往的艺术学——冷静、恰当

●转化的艺术性——相融、梯度

●惩罚的艺术性——适度、有情

●评价的艺术性——多元、肯定

7、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

8、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原则:

生命性原则、生成性原则、个性化原则、开放性原则

9、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过程:

制定计划、落实准备工作、处理活动偶发事件、搞好活动总结。

10、操行评定的一般步骤:

学生自评、小组评议、班主任评价、信息反馈。

第11章小学课外教育活动

1、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内容:

科技活动、学科活动(兴趣小组)、文体活动、课外阅读活动、社会活动。

2、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群众性活动(报告会、讲座等)、小组活动(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个人活动。

3、课外活动的意义:

课外活动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它的总任务在于根据学生的特点,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余生活,积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包括:

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组织、合作、礼让等社会交往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v心理学

第1章心理学概述

1、个性心理科分为两个方向: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等)和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等)。

2、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客观性原则(实事求是,不主观臆断);发展性原则(反对孤立、静止);系统性原则(全面的、发展的、整体的观点);教育性原则。

3、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

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被试者的外部表现区了解其心理的方法。

●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

●调查法:

谈话法、问卷法、作品分析法

●心理测验法:

智力测试、人格测试、兴趣测试、能力测试

4、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5、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构造主义学派:

铁钦纳创立,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或构造。

●机能主义学派:

受达尔文进化论和詹姆斯实用主义思想的推动,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具有适应性的心理活动,强调意识活动在人类的需要与环境之间起中介作用。

●行为主义学派:

旧学派代表人物华生,新学派代表人物斯金纳,心理学应该研究行为而不是意识,把行为和意识完全对立起来。

●格式塔心理学派:

产生于德国,代表人物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

韦特海默《似动现象实验研究》标志着这一学派的兴起。

强调整体的观点,重视各部分之间的综合。

●精神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在精神医疗实践中,对人的病态心理经过无数次的总结而得出来的,主要观点:

人内心的生物方面的冲动、情欲等原始本能的东西,是人的个体复杂生存活动和传宗接代的种族生存的主导驱动力。

●人本主义学派:

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主要观点:

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反对心理学中出现的人性兽化和机械化倾向,主张心理学要研究对个人和社会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反对以动物实验结果推论人的行为。

●认知心理学派:

标志是奈瑟《认知心理学》出版,主要观点:

强调意识在行为上的重要作用,强调人的主动性,重视各心理过程的联系和制约。

第2章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一、感知

1、感觉:

人体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按刺激来源可分为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

2、知觉:

人脑对事物整体的反映。

按知觉对象的不同,可分为物体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长时短估,短时长估”、运动知觉“真动、似动<电视里运动的事物>”、诱动<夜空中运动的月亮和云>)。

3、知觉的基本特征:

●整体性:

人在知觉是,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

●选择性:

人们进行直觉时总是选择少数事物作为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知觉的背景。

●理解性:

在知觉当前事物时,总是在以往知识经验的参与下,以词为工具,对该对象进行加工处理。

●恒长性:

不因知觉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视知觉中该表现非常明显。

4、小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明确观察目的,提高观察效果;制定观察计划,提高观察的条理性;观察过程中要进行指导。

2、注意

1、注意:

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机体在观察一定事物时的定向活动。

注意分为:

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任何意志努力);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加强对活动目的和任务的理解、培养间接兴趣、意志的努力、智力活动与实际动作相结合);有意后注意(事前有预定目的,但不需意志努力。

是人类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

2、注意的特性:

●稳定性、集中性

●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广度,在同一时间内知觉客体的数量。

●注意的分配与注意的转移

3、小学生注意的一般特征:

从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渐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优势;对事物的主要本质方面的注意有所发展;注意有明显的情绪色彩。

4、小学生注意的培养:

●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

控制引起注意分散的因素;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内容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感兴趣。

●努力发展学生的有意注意:

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任务和要求。

●善于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来组织教学。

3、记忆

1、记忆的种类:

●内容分:

形象记忆(以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逻辑记忆(以语词、概念为内容的记忆)、情绪记忆(以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运动记忆(以过去从事和做过的运动、动作及其系统为内容的记忆)。

●时间长短分: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1分钟以内)、长时记忆。

2、按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暂时神经联系是记忆的生理机制。

3、小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

培养有意识记能力、意义识记能力、及时组织复习防止遗忘。

4、想象

5、思维

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迁移(正迁移促进、负迁移干扰)、原型启发(鸟—飞机)、定势、功能固着(个体在解决问题是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个性特征。

2、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的情境

●丰富学生必要的感性知识经验

●引导或指导学生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6、言语

第3章小学生的情感与意志

1、情绪的种类:

激情(狂喜、愤怒、恐惧、绝望);心境(愉快、犹豫、恬静);应激;热情(强有力的、稳定而深厚的情绪状态)。

2、情感的种类:

道德感(个人用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感知、比较、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举止);理智感(热爱真理、热爱科学、破除迷信等);美感(人对客观事物和对象的美的特征的体验)。

3、小学生情感的培养:

●用丰富的知识武装学生,使学生将各科学习与积极的情感体验结合起来

●利用榜样的作用,对学生进行直观影响

●在实践活动中培养情感,使学生把情感和行动结合起来

●利用有丰富情感的文艺作品,使学生获得间接的情感体验

●培养学生自觉控制自己情感的能力

4、冲突与矛盾分析:

双趋冲突(同时追求两个目标);双避冲突(同时有两个威胁或躲避目标);趋避冲突(一好一坏);多重趋避。

5、小学生意志的培养:

●自觉性培养:

开展理想教育活动,是培养自觉性的有效途径。

讲明学习目的和遵守纪律的重要性,让学生自觉地计划和检查自己的学习和活动。

●果断性培养:

责任感和义务感培养

●坚韧性培养:

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帮助克服困难但不代替完成;不断给予鼓励,树立自信;方法技术上给予指导。

●自制力培养:

把发展自制力和培养自觉性坚韧性结合起来;把培养自制力和控制激动情绪联系起来,积极发展他们的社会需要,严格要求学生的行为;要把培养自制力和发展性格特征联系起来。

第4章小学生的人格心理

1、需要

1、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两个:

兴奋和抑制。

2、动机

1、动机的功能:

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

2、动机的种类:

主导动机和非主导动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3、动机的形成:

需要和诱因。

4、影响动机形成的因素:

价值观、情绪、认知、行为的结果。

3、兴趣

1、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加强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需要

●设置事宜的学习目标,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成就感

●充分运用学科优势,激发学生的兴趣

●利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新颖新激发学生的兴趣

●启发学生自觉培养学习兴趣

4、气质

1、气质类型:

●胆汁质:

精力旺盛、行为外向、直爽热情等,但心境变化剧烈,脾气暴躁,难以自我克制。

●多血质:

活泼好动、反映速度,行为外向;注意力易分散,兴趣多变,情绪不稳定。

●黏液质:

举止平和,行为内向,头脑清醒,踏实。

但容易循规蹈矩,不善言谈。

●抑郁质:

多疑多虑、敏感机智、胆小孤僻。

做事认真仔细,动作迟缓,防御性强。

5、人格

1、人格:

一个人的才智、情绪、愿望、价值观和习惯的行为方式的有机整合,它赋予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模式,这种知情意行的复杂组织是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包含着一个受过去影响以及对现在和将来的建构。

2、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生物遗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环境因素、早期童年经验、自然物理因素。

6、智力

1、遗传因素为智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环境和教育则把这种可能性变为智力发展的现实性。

2、智力测验的必备条件:

信度、效度、常模

7、创造性

1、创造性的基本特征:

流畅性(小学阶段思维流畅性最高);变通性;独创性。

2、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智力(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个性(创造性与个性互为因果)

3、创造性的培养: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和考试内容

●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保护好奇心、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讲出你所想到的全部方法)。

第5章小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

1、健康的基本内涵:

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

2、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对自己有信心;对学习生活有兴趣;喜欢与人交往;具有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3、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儿童多动症:

8—10岁,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

●学习困难综合征

●儿童过度焦虑反映:

对学习成绩、陌生环境的反映敏感。

●儿童厌学症:

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

●儿童强迫行为

4、小学生心理辅导的特点:

以身心发育正常的小学生为对象,面向全体小学生,以全面提高其心理素质为目的和重点,而不在于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在向小学生适当介绍和普及有关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但重点不在于系统讲授;是一种新型的、平等的、建设性的合作关系。

5、小学生心理辅导的基本内容:

学校生活的心理适应、学习、智能、情感和意志、个性、日常生活中的心理辅导等。

6、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强化法:

●代币奖励法:

代币是象征性强化物,如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等。

●行为塑造法:

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映

●示范法:

辅导教师的示范;他人提供的师范;电视、录像、有关读物提供的示范;角色的示范。

●处罚法:

否定评价、给予处分、撤销一个愉快刺激。

●自我控制法:

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

7、行为演变的基本方法:

●全身松弛法:

“紧张—坚持—松弛”对照训练,应付情绪上的紧张、不安等。

●系统脱敏法:

沃尔帕,怕猫就先看有猫的照片—远远看猫—摸猫。

●肯定性训练:

也称自信训练、果敢训练。

促进个人在人际关系中公开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和观点,维护自己权益也尊重别人权益,发展人的自我肯定行为。

8、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讲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