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预习导学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512908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15.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预习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预习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预习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预习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预习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预习导学案.docx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预习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预习导学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预习导学案.docx

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预习导学案

预习导学案:

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根据预习,完成下列知识填空

(一)旧石器时代遗址

1.概念:

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中国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点遗址:

(1)代表:

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

(2)生产和生活:

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

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

(二)新石器时代

1.概念:

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1)生产和生活特点:

人们已经开始大量使用_陶器_________,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2)文化遗存特征:

分布广泛,奠定了__多元一体________的发展基础。

(3)文化遗址代表:

①仰韶文化:

距今约7000-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典型器物是__

彩绘陶器________,以_____粟_____等为主要栽培作物。

②大汶口文化:

距今约7000-5000年前,出现在黄河下游。

③河姆渡文化:

距今约7000-5000年前,出现在长江下游。

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___水稻_______,并且掌握了___养蚕缫丝_______技术。

④龙山文化:

距今约5000年出现在黄河中下游。

代表器物是____黑陶______,被称为“蛋壳陶”。

⑤红山文化:

距今约5000年出现在辽河上游。

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⑥良渚文化:

距今约5000年出现在长江下游。

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三)原始社会组织

1.社会组织分段:

中国原始社会经历了约200万年的历史,分为原始人群、____母系______氏族社会和____父系______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2.母系氏族社会的特征:

(1)出现:

___旧石器时期_______晚期出现

(2)特征:

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3.父系氏族社会的特征:

(1)出现:

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

(2)特征:

①社会:

___贫富分化_______与不平等开始出现

②组织结构:

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③文明萌芽:

___私有制_______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

他们通过战争不断争夺财富和权力,中国即将迈入文明的门槛(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等考古发现表明)。

(四)炎黄联盟

1.三皇传说:

三皇时代较早,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重

2.人文始祖:

传说中五帝之首的黄帝,是黄河中上游一代的部落首领。

他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形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

(五)尧舜禹的禅让

1.尧舜时期:

五帝中最后两位尧、舜,可能是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

这种做法称为“___禅让_______”。

2.“万邦”时代:

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____龙山文化______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

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阶级阶层分化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六)夏朝的国家治理

1.夏朝的建立:

约公元前____2070______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___奴隶制_______国家夏朝。

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评价:

_____世袭制_____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

2.夏朝的统治

(1)中央:

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

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2)地方:

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

除对夏后氏生活的地区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3)夏朝文化遗存:

考古学家在河南偃师发现的___二里头_______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②灭亡:

约公元前____1600______年,商汤发兵大败夏桀,桀被放逐,夏朝灭亡。

(七)商朝的国家治理

1.商朝的建立:

汤灭夏后建立了商朝。

2.迁都于殷:

商朝的都城多次迁移,后来定于__殷___

,所以商朝也称殷朝。

3.殷墟文化:

(1)甲骨文:

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一带发现殷墟遗址,在遗址出土的大批龟甲、兽骨上刻有文字,这些文字被称为“____甲骨文______”,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

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演变。

(2)殷墟还出土了许多青铜器。

4.政治统治:

(1)中央机构完善:

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2)地方管理:

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__内外服________制。

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商朝的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八)西周的国家治理体系

1、分封制的对象、特点、目的、评价

(1)分封对象:

___王族_______、___功臣_______、___先代贵族_______

(2)特点:

以同姓贵族为主体,以___血缘关系_______为纽带

2、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实质、作用

(1)基本内容:

核心“__嫡长子继承制________”血缘政治结合;保证各级贵族享有世卿世禄特权;

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

(2)实质:

宗法制成为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统治的政治法律工具。

(3)作用:

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巩固了_____奴隶主贵族_____的统治。

(三)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

1.地位:

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

2.农业:

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商和西周的土地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历史文献中所说的___井田制_______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3.手工业:

____青铜铸造______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

二、根据预习,完成下列题目

1.《诗经·大雅》祭祀乐歌有谓:

“文王在上,於昭于天。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文王陟(升)降,在帝左右。

……文王孙子,本支百世。

凡周之士,不显亦世。

”诗文形象地反映了西周的政治风格。

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②“传贤”演化为“传子”

③以旧邦维护政治联系④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A.①④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2.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

这意味着私田

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

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3.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

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

5.下列汉字字体中,得名缘于书写材质的是(  )

A.隶书B.金文C.小篆D.草书

6.对于邈远的夏朝历史奥秘,需要以多种史料进行探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这部中国史的着眼点在社会组织的变迁,思想和文物的创辟,以及伟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动。

这些项目要到有文字记录传后的时代才可得确考……本书即以商朝为出发点,然后回顾其前有传说可稽的四五百年……在后人关于夏朝的一切传说和追记中,我们(所)能抽出比较可信的事实。

——张荫麟《中国史纲》(1941年)

材料二我们如果不自满于神话与传说,那只有求助于考古学之地下发掘的证据,现在虽因为材料缺乏、考订困难,还没有明确的论断,可与古代的记载互证……我们今后研究古史,不必龂龂于文字记载的争辩,而只有从事于考古学而努力于地下发掘之一条大道。

——周予同《开明本国史教本》(1931年)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史纲》不以夏朝作为“出发点”的原因,指出该书探索夏朝历史所依据的史料。

(4分)

原因:

该书侧重的项目需要确考的文字记录;夏朝历史缺乏当时的文字记录。

史料:

传说;追记。

(2)据材料二,指出探索夏朝历史奥秘应遵循的最重要路径,并分析其原因。

(2分)

路径:

考古发掘。

原因:

神话传说、文字记载无法定论。

专题0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1)结合先秦时期制度文明的传承,创设学习情境和简单情境,考查先秦时期政治制度在文化方面的表现。

(2)联系夏商周时期的考古遗存,从史料实证角度考查制度文明的特点;创设学术情境和综合情境,从时空观念和历史价值观角度考查早期国家的特征。

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情况以及早期国家特征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一)旧石器时代遗址

1.概念:

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中国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点遗址:

(1)代表:

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

(2)生产和生活:

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

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

(二)新石器时代

1.概念:

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1)生产和生活特点:

人们已经开始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2)文化遗存特征:

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3)文化遗址代表:

①仰韶文化:

距今约7000-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

②大汶口文化:

距今约7000-5000年前,出现在黄河下游。

③河姆渡文化:

距今约7000-5000年前,出现在长江下游。

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④龙山文化:

距今约5000年出现在黄河中下游。

代表器物是黑陶,被称为“蛋壳陶”。

⑤红山文化:

距今约5000年出现在辽河上游。

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⑥良渚文化:

距今约5000年出现在长江下游。

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三)原始社会组织

1.社会组织分段:

中国原始社会经历了约200万年的历史,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2.母系氏族社会的特征:

(1)出现:

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

(2)特征:

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3.父系氏族社会的特征:

(1)出现:

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

(2)特征:

①社会:

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

②组织结构:

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③文明萌芽:

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

他们通过战争不断争夺财富和权力,中国即将迈入文明的门槛(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等考古发现表明)。

二.从部落到国家

(一)炎黄联盟

1.三皇传说:

三皇时代较早,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重

2.人文始祖:

传说中五帝之首的黄帝,是黄河中上游一代的部落首领。

他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形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

(二)尧舜禹的禅让

1.尧舜时期:

五帝中最后两位尧、舜,可能是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

这种做法称为“禅让”。

2.“万邦”时代:

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

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阶级阶层分化比较明显,有专家认为其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三)夏朝的国家治理

1.夏朝的建立: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夏朝的统治

(1)中央:

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

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2)地方:

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

除对夏后氏生活的地区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3)夏朝文化遗存:

考古学家在河南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4)夏朝灭亡:

①原因:

A末代夏王桀暴虐无道,百姓不断反抗;B商汤发兵讨桀,大败夏兵

②灭亡:

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发兵大败夏桀,桀被放逐,夏朝灭亡。

三.商和西周

(一)商朝的国家治理

1.商朝的建立:

汤灭夏后建立了商朝。

2.迁都于殷:

商朝的都城多次迁移,后来定于殷,所以商朝也称殷朝。

3.殷墟文化:

(1)甲骨文:

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一带发现殷墟遗址,在遗址出土的大批龟甲、兽骨上刻有文字,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

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演变。

(2)殷墟还出土了许多青铜器。

4.政治统治:

(1)中央机构完善:

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2)地方管理:

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

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商朝的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3)商的灭亡:

①原因:

A商朝晚期,社会矛盾尖锐。

B.末王商纣生活腐朽,统治残暴(炮烙之刑)

②灭亡: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奴隶阵前倒戈,周军攻占商都,纣王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二)西周的国家治理体系

1.西周的建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定都在镐京,史称西周。

2.政治统治:

(1)政治制度:

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

史称“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形成了“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2)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3.西周衰亡

(1)“国人暴动”:

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了“国人暴动”。

周厉王出逃,由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

(2)西周灭亡:

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

(三)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

1.地位:

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

2.农业:

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商和西周的土地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历史文献中所说的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3.手工业:

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

一、内服制与外服制

行政管理是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的一种管理活动。

“服”的本意是指服事天子。

(1)内容:

内服:

商族的活动区域(今河南省一带),商王是君主,直接统治,即王畿,设立相、卿士等内服官。

外服:

商族以外的方国,商王是盟主,间接统治,册封其首领为侯、伯等,为外服官。

(2)特点:

①两者是松散的联盟关系,商王国和方国各有义务

有些方国时服时叛。

商王国义务:

保护属国不受侵犯、派人助耕等。

方国义务:

定期纳贡、奉命征伐等。

进贡,又称朝贡,表示臣服、顺从。

必修2殷墟出土大量外地物品,如青铜矿石、玉石、贝壳等,推测其来源:

方国进贡;战争掠夺;民间交易等。

②外服方国系小国寡民,保持原有的血缘界限,,享有自治权和独立性

当时商王国、方国是血缘性的国家,由部落发展而来,类似于古代希腊城邦,页23顺一行。

到周朝实行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因战乱等因素导致人口迁移,国家的血缘性下降,多族混居,地缘性凸显。

二、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将国家权力和家族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

2.等级森严:

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不同等级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

3.地方权力较大:

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4.神权色彩浓厚:

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

5.稳定延续:

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1.(2021广东适应考)商朝时,世人信奉鬼神,事事占卜。

西周时,参照夏商礼仪,制定了一套维护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典章制度,该制度讲究尚德、尊尊、敬老、慈幼。

据此可知,西周

A.君主专制趋于完善B.重视人伦秩序

C.儒家思想开始形成D.天命观念瓦解

【答案】B

【解析】

根据“西周时,参照夏商礼仪,制定了一套维护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典章制度,该制度讲究尚德、尊尊、敬老、慈幼。

”可以看出,西周相对于商朝而言,更加强注重人伦秩序的规范,以维护统治,B项正确;西周没有君主专制,排除A;春秋时孔子才创立了儒学,排除C;从材料中不能得出天命观念瓦解了,排除D项。

2.(2021湖南适应考)据如图可知,西周

A.通过同姓封国来直接控制地方B.由异姓封国负责抵御夷狄

C.异姓封国多是周朝征服的方国D.利用同姓封国来监督宋国

【答案】D

【解析】

宋国的北部、东北方向都是同姓封国,说明西周统治者并不放心宋国,在其周边安插了同姓封国加以监督,故D正确;“直接控制”的说法错误,当时没有能够做到直接控制地方,排除A;夷狄主要是指荒诞与北方的部落,从材料可以看出齐鲁就在东方,是同姓的封国,故排除B;异姓封国也有不少是周朝分封的功臣,排除C。

3.(2021江苏适应考)西周以前,图书属于国家秘藏,由史官掌管。

春秋开始,各诸侯国拥有自己的藏书所,士阶层也已经能够读到官方藏书。

进入战国时期,图书流通的速度大大加快,士阶层中私人藏书逐步增加。

这一变化

A.表明私人讲学日益普遍B.具体反映了百家争鸣的状况

C.实现诸侯富国强兵要求D.有利于文化传播与学术繁荣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藏书从周天子的官府行为下移到诸侯,再下移到士大夫甚至私人,这促进了书籍的流动及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学术的繁荣,D正确;材料与私人讲学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A;“具体反映”的说法表述有误,排除B;材料与诸侯的富国强兵无关,排除C。

4.(2021江浙选考)周王将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封国成为王朝的屏障。

对此制度解读正确的是

A.周王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B.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

C.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据D.维持了周朝四百余年的统治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分封制下,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并拥有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力,B正确;西周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A排除;分封制的对象主要分为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因此C错误;周朝存在时间是前1046年—前256年,D排除。

故选B。

5.(2021重庆适应考)下图是1976年出土的利簋及其铭文拓片。

学者张政娘释其铭文曰: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

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

用作檀公宝尊彝。

”这有助于研究当时的

①军事战争②天文历法③土地制度④商品经济⑤文字书法

A.①②④B.①②⑤C.①③⑤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周武王征伐商国,在甲子日的早上举行岁祭并进行贞卜,克商后于辛未那天,在阑驻扎时论功行赏,右史利以铜、锡等物做檀公宝尊彝作为纪念。

故材料有助于为研究牧野之战、商代占卜及商代铭文字等历史现象提供有力证据,故①②⑤正确,B项符合题意;题干未体现商代土地制度、商业发展等信息,故③④错误,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诗经·大雅》祭祀乐歌有谓:

“文王在上,於昭于天。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文王陟(升)降,在帝左右。

……文王孙子,本支百世。

凡周之士,不显亦世。

”诗文形象地反映了西周的政治风格。

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②“传贤”演化为“传子”

③以旧邦维护政治联系④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A.①④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2.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

这意味着私田

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

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3.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

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

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

这反映出

A.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B.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

C.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D.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4.中国很多地区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它们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

图片中的两件青铜器出土于同一地点,该地点位于地图中(  )

A.①B.②C.③D.④

5.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6.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史,史家选择了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如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孔子、孟子、荀子等。

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

①政治制度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②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③儒家思想较早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④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7.“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

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

8.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

这一记载反映了(  )

A.井田制度松动B.世袭制度解体C.抑商政策弱化D.礼乐制度崩坏

9.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10.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

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

”这表明(  )

A.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D.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1.【答案】A

【解析】材料“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利用神权强化王权,①正确;夏朝王位世袭制标志在“传贤”演变为“传子”因此②错误;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可见西周注重制度的创新,而以旧邦维护政治联系,因此③错误;材料西周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因此④正确。

选择A为符合题意。

2.【答案】D

【解析】据所学井田制的知识可知,其为土地国有制,据材料“井田制下”“按制度定期交换”可知,私田并未突破井田制的范畴,村社成员只有使用权,所有权依然归国家,故选D项;

既然是在井田制的前提下实行的,那么私田也是不允许进行交易买卖的,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私田产品的归属问题,从材料“三年一换土易居”的规定中无法看出其收获是否全部上缴国家,排除B项;小农经济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物,而井田制属国有制,排除C项。

3.【答案】C

【解析】“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迹”,“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