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的实验经济学分析和对策研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99942 上传时间:2023-02-14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10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的实验经济学分析和对策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的实验经济学分析和对策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的实验经济学分析和对策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的实验经济学分析和对策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的实验经济学分析和对策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的实验经济学分析和对策研究.docx

《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的实验经济学分析和对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的实验经济学分析和对策研究.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的实验经济学分析和对策研究.docx

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的实验经济学分析和对策研究

目录

摘要1

英文摘要.2

1引言3

1.1研究背景3

1.1.1中小企业近些年的快速发展3

1.1.2中小企业融资困境3

1.2问题提出4

1.2.1银行惜贷5

1.2.2信息不对称理论5

1.3实验经济学5

1.4研究综述6

2实验方案的设计8

2.1实验开始前的准备与说明8

2.2具体的实验方案设计8

2.3实验解析9

3实验结果及建模分析12

3.1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分析12

3.2实验三的结果分析与模型构建12

3.2.1实验三的结果分析12

3.2.2信息搜寻模型14

3.3实验四的结果分析16

3.4实验五的结果分析17

3.5根据实验对象的知识背景与理性程度分别加总样本的处理结果19

3.6对实验过程的总结19

4对银行惜贷的解决对策与建议22

5实验中存在的不足24

致谢25

参考文献26

附录127

附录229

 

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的实验经济学分析和对策研究

摘要:

在金融危机蔓延全球的背景下,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解决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本文根据实验经济学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对银行惜贷原因和对策进行分析,得出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信息搜寻成本存在较大差异的结论,并提出了降低中小企业信息搜寻成本的建议。

关键词:

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银行惜贷实验经济学

 

Abstract:

Underthebackgroundofthespreadoftheglobalfinancialcrisis,LoansofbanktoSMEsplayanimportantpartonthenationaleconomydevelopment.Itisaveryimportantquestiontoresolvethebanks’creditcrunchforSMEs.Accordingtotheoryofexperimentaleconomicsandasymmetricinformation,thispaperanalyzesthecausesandcountermeasuresofcreditcrunchforbanks,comestotheconclusionthattherearebigdifferentintheareasofsearchinginformationbetweenbigcompanyandsmallcompany,andputsforwardsuggestionsonhowtoreducetheinformationsearchingcostofsmallandmedium-sizedcompany.

Keywords:

Asymmetricinformation;Smallandmedium-sizedenterprises;

Bankcreditcrunch;ExperimentalEconomics

 

1引言

1.1研究背景

1.1.1中小企业近些年的快速发展

从中国建设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以来,我国中小企业犹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壮大,如下表所示:

表1.1:

中企业状况表

年份

企业单位数

工业总产值

利润总额

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万人)

1998

10667

2082.87

67.25

160.8

1999

14601

3244.56

121.52

229.06

2000

22128

5220.36

189.68

346.42

2001

36218

8760.89

312.56

541.52

2002

49176

12950.86

490.23

732.9

2003

67607

20980.23

859.64

1027.61

2004

119357

35141.25

1429.74

1515.43

2005

123820

47778.2

2120.65

1692.06

2006

149736

67239.81

3191.05

1971.01

2007

177080

94023.28

5053.74

2252.91

注: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8

从1998年到2007年的十年间,我国登记的中小企业的数量由10667个发展到177080个,增长了15倍,工业总产值增长的速度更是惊人,增长了44倍还多,创利总额增长75倍,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在吸引就业方面的作用更是突出,到2007年万人当中中小企业的从业人员就有2000多人,占工业就业人数的一半以上,成为城市人员的主要就业渠道,有利于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促进就业。

中小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1],构造市场经济主体,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

特别是当前,在确保国民经济适度增长、缓解就业压力、实现科教兴国、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1.2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然而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影响和制约其发展的问题仍然很多,尤为突出的是融资困难和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继续发展的最大因素[2],数据显示:

图1.1银行惜贷图

注:

系列2表示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比例(占总贷款额),系列1表示中小企业的从业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

资料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8

从1998年到2007年,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虽然不断上升,但所占的比例仍然很小,到2007年为止,只占3%。

从对比状况来看,从98年到07年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数量占总贷款数量的百分比只有很小的变化,但中小企业吸收的就业人数已经增长了近14倍,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增长明显落后与中小企业的发展速度。

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中国也无法摆脱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独善其身。

在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中,国内4600多万中小企业的发展深受影响。

生产成本激增、融资困难加剧、外贸出口受阻是困惑广大中小企业主要三大因素。

造成国内各大中小企业要么关门倒闭,要么纷纷裁员以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

目前,中小企业融资的意愿和呼声非常高,金融业想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心情也比较迫切。

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投资贷款对于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国经济能否在这场危机中化危机为机遇,继续保持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小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因此进一步拓宽和畅通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

1.2问题提出

1.2.1银行惜贷[3]

所谓“惜贷”,是指商业银行在“三有一符”(即有放贷能力、有放贷对象、借款人有贷款需求、符合申请贷款条件)情况下,不愿发放贷款的一种经营行为。

就在中国而言,这是由于中国社会信用记录不完善所引起的。

放出贷款会产生收不回的风险,银行可能会因为控制风险的能力不强而不愿放出贷款,宁愿将货币存入央行获得并不算低的利息收入。

造成了有款贷不出,或有款不愿贷的现象,叫“惜贷。

1.2.2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4]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

事前的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逆向选择,事后的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道德风险。

逆向选择是指在买卖双方信息非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产品驱逐出市场,换言之,就是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总趋向于做出这样的选择——尽可能的有利于自己而不是有利于别人。

道德风险是指这样一种现象,即某些人在最大化地增进自身利益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在信贷市场中,由于借款人与银行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借款人与银行之间的双向逆向选择[5]。

银行缺乏对借款人真实的经营和财务状况的了解。

但借款人对自己的信用水平、偿债能力、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非常了解,银行提供的贷款利率是社会风险度的平均值。

这样就会产生逆向选择问题,风险低的借款人觉得利率太高不愿意贷款,风险高的借款人却积极地寻求贷款。

贷款银行单凭借款人的财务资料很难判断谁是风险低的借款人,谁是风险高的借款人,而且有些风险高的借款人为了取得贷款,向贷款银行隐瞒真实情况,更有甚者提供虚假信息,提供给银行的是虚假的财务报表。

当银行难以正确判断时,就会拒绝借款人的请求。

商业银行和借款人之间重复博弈的结果导致产生“惜贷”和“慎贷”现象。

1.3实验经济学

实验经济学[6]是经济学家在挑选的受试对象参与下,按照一定的游戏规则并给以一定的物质报酬,以仿真方法创造与实际经济相似的一种实验室环境,不断改变实验参数,对得到的实验数据分析整理加工,用以检验已有的经济理论及其前提假设、或者发现新的理论,或者为一些决策提供理论分析的一门学科。

对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最早来自张伯伦[7],他在《对古典价格理论预测的市场实验》一文中提出了对自然市场的讨论,张伯伦的研究被Smith继续深入,Smith[8]在1962和1964年设计了一种以“双向拍卖”为制度环境的实验,在这里所有的买方报价、卖方报价和交易价格都是公开的信息。

他的演示显示这样的市场能够导致有效的竞争市场结果,即使有少数交易者在开始并不了解市场的任何情况。

实验经济学主要运用以下三种研究方法:

第一、模拟和仿真

经济理论的实验不是刻意复制出现实经济的运转过程,而是模拟出允许不同人类行为存在的环境,从而实验者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观察人们不确定的价值观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二、比较与评估

  实验经济学高度重视比较和评估方法。

通过比较和评估,判断实验本身的好坏,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验证理论的真实性。

 第三、行为分析和心理研究

  经济理论的实验是把社会中的人作为被实验者,所要验证的是人的行为命题,自然就需要借助行为和心理分析的方法。

一是运用行为理论来完善和改进实验。

例如针对行为人对重复行为有厌烦的心理,在实验设计中运用价值诱导方法,并把实验时间控制在3个小时内。

二是运用行为理论来解释实验结果。

许多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出现差异,其原因是理论假设行为人是理性的,而被实验者的行为却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

因此只有运用了诸如展望理论、后悔和认知失协理论、心理间隔理论等行为理论,来分析被实验者的非理性行为,才能很好地解释实验结果。

1.4研究综述

国外对于银行惜贷的研究在上个世纪就已经开始,乔治·阿克罗夫[9](George  Akerlof)在1970年发表了名为《柠檬市场:

质量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提出的逆向选择理论揭示了看似简单实际上又非常深刻的经济学道理。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10](Joseph  Stiglitz)与安德鲁·魏斯(Andrew  Weiss)于1981年合作的划时代论文《不完全信息市场上的信贷配给》,创造性地分析了信贷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指出企业存在的骗贷行为是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他们认为银行降低坏帐损失的最优策略是对贷款进行配给而不是提高贷款利率。

这些创见使现实世界信贷配给十分普遍而使研究更进一步接近更为现实的信贷市场理论,并对公司申请贷款、市场理论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Berger[11]在2002年认为,市场交易型贷款主要依赖于借款人易于表达、量化、传递的硬信息,而关系型贷款主要依靠可意会却难以量化和传递的软信息。

一般认为中小企业更加依赖于关系型贷款,因为关系有助于解决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增强银行的放贷意愿,提高企业的信贷可获得性,减少抵押要求。

我国国内对于银行惜贷的研究也有较长的时间,林毅夫和李永军在2001年发表的《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12]中研究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认为大力发展和完善中小金融机构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根本出路。

王霄[13]和张捷在2003年发表的《银行信贷配给与中小企业贷款——一个内生化抵押品和企业规模的理论模型》一文建立了一个内生化抵押品和企业规模的理论模型,认为在信贷配给中被剔除的主要是资产规模小于银行所要求的临界抵押品价值的中小企业和部分高风险企业。

目前国内外对银行惜贷的研究着重从理论的角度,注重模型的推导和理论分析,但对于银行惜贷实际操作和运行的机制研究较少。

本文将运用实验经济学的方法,把银行的贷款机制设计成一定的实验方案,然后让一定的参与者参与实验,模仿银行的贷款机制,从而把理论的方案落实为实践,并根据实验为银行惜贷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措施。

 

2实验方案的设计

有了上述对信息不对称理论和银行惜贷的理解,设计了一份关于验证信息不对称是导致银行惜贷产生根本原因的实验,并且通过实验提出了几项解决银行惜贷的措施。

在为期三个月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招募了有南区和新区的在校大学生为实验对象。

我们每次实验都是在一个与外界相对封闭的教室进行,虽然大家参与实验的过程中在相互之间有一定的眼神、行为上的沟通,他们的行为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彼此的影响,但决策还是主要由自己做出,因此结果较为真实的反映“理性人”的选择。

2.1实验开始前的准备与说明

1、安排同学座在教室指定的位置,发放信息填写卡(见附录1)。

2、采用扑克牌作为我们的道具,在参与者做出自己的决策时,采取抽取扑克牌的方式来决定自己的收益状况。

参与者任意选择一类扑克牌进行抽取,并根据抽到的牌来计算自己的收益,然后扑克牌再由工作人员收回。

3、激励措施:

每人的出场费是5元,但最终收益的最后两名没有出场费,前两名的再加5元钱的奖励。

4、十个人参加实验,首先每个人的初始虚拟资金200万,最终的收入将取决于在每次实验中的选择,每个参与者都应该尽力使自己的收入最大化,在每次决策的时候都应该尽力考虑自己的收益。

5、准备好三类扑克牌,其中A类扑克牌是由1—10的扑克牌组成,共15张,在A类扑克牌中1的牌1张,2—6的牌各两张,7—10的牌各1张,B类扑克牌由4—7的牌组成,在B类扑克牌中4—7的牌各2张,共8张,C类牌由1—10的牌各一张的扑克牌组成,共10张。

每张牌的数字表示多少个10万。

2.2具体的实验方案设计

一、实验一

在只告诉参与者A类牌是由1—10的牌组成,里面的各个牌的比例不确定,B类扑克牌由4—7的牌组成,其中各个牌数量也是不确定的情况下进行实验。

工作人员告诉参与者每人可以出50万元钱买两类扑克牌中的任何一类中的牌,只能买一张,可以从任何一类牌当中进行买,采用抽签的形式从中抽取一张,抽到那张牌减去买牌的成本就是自己的收入。

并把结果记录到实验表格中。

二、实验二

仍然按照以上的原则进行,但这次告诉参与者两类扑克牌的状况,在A类扑克牌中1的牌1张,2—6的牌各两张,7—10的牌各1张,在B类扑克牌中4—7的牌各2张,然后由参与者决定在那一类牌中买牌,并把结果填在表格中。

三、实验三

仍然采用第二种方式,但这次参与者可以出钱来看牌,参与者可以出手中的钱来看任何一类中的牌,仍然采用抽签的形式选择牌,看过了牌后可以决定是否购买,允许看过牌后不购买,每张牌买牌成本仍然是50万。

分三次进行该实验,其中:

1、10万元只可以看1张牌。

2、10万元可以看A类牌1张,看B类牌2张。

3、10万元如果看A类牌,抽到的是6—10,那么可以再看一张,如果抽到的1—5,不能再看,B类的总可以看两张,把实验结果记录到表格中。

四、实验四

在1—10的A类牌当中抽出8—10的牌各2张,采用密封投标的形式进行出价,按参与者出价最高的那一个人的价格成交,出价低着不能成交,如果多个人同时出一个相同价格,那么都有机会抽牌,且均以最高价格抽牌。

每个人把自己的选择记录到表格中。

五、实验五

把1—10的牌进行分类,仍然采用看牌的形式,但A类中看牌的成本是10万元钱看一张牌,二从C类牌中看牌是20万元1张。

但C类牌中看过后可以买相同数字的牌3张,而A类牌中只能买一张牌。

六、总结:

把以上所有的实验的钱数加起来得到每个人最终的收入。

2.3实验解析

根据目前银行、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现状,并结合实验经济学的实验分析方法,设计了的实验方案,共包括5个不同的实验。

在银行信贷的过程中,中小企业的数量多,但经营的状况不稳定,经营的业绩差别大;相反大型企业的数量相对较少,经营业绩稳定而且较好。

银行在贷款的时候对两种企业也采取了不同的贷款利息,风险与收益并存,因此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息相对较高,具有高的收益,对大型企业的贷款利息较低,具有低的收益。

根据以上的现实状况,一共设计了三类牌,A类牌和C类牌由1—10的组成,这样的牌差别很大,但收益也高低不等,代表中小企业型企业,B类的牌有4—7的牌组成,代表大型企业。

在该实验中,每位参与者模拟的角色是银行的信贷决策者,他们对于某种牌的买卖代表银行在贷款时的选择,例如:

选择A类牌表示愿意贷款给中小企业,而选择B类牌表示愿意贷款给大型企业。

而每次买牌的成本50万则代表银行贷款的成本,而抽到的牌表示收回贷款的数量,如果抽到的牌大于50万则表示这次贷款成功,相反如果小于50万表示贷款失败,银行有亏损,该实验较为真实的模拟了银行的信贷状况。

实验一只告诉A类牌和B类牌两种牌的种类,没有具体的告诉每种牌的数量比例状况,这时信息完全隐蔽,企业和银行的信息完全不对称,企业真正的了解自己的状况,而银行完全不了解企业的内部结构状况,参与者对两类牌中的情况完全不了解,正是银行对市场中的大型企业和公司状况完全不了解,此时每个参与者的决策相当于在信息完全不对称时银行的决策。

实验二是参与者知道了两类牌中的总体状况,但对于内部的具体状况并不了解,相当于银行知道大企业的经营较好,风险较低,贷款利率较低,中小企业的经营不稳定,风险较高,并且目前的状况是中小企业的状况与大型企业相比较较差,因此1—10的牌里面,小牌较多一点,这时模拟了银行知道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状况,但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具体的企业自身状况并不了解,这时的选择正是银行知道大型企业的经营相对稳定,中小企业经济状况不稳定且差别较大情况下贷款投资的选择。

实验三把看牌加入到其中,但看牌是有成本的,而且该实验包括的三个不同的实验,每个实验中看牌的成本是不同的,目地在于找到在不同的信息搜寻成本下参与者的选择,由于中小企业内部信息搜寻成本也是不同的,经营状况好的企业财务报表格式规范,搜寻成本较低,而业绩不好的企业成本就较高,这就是第三个小实验设计为当看完第一张牌是6—10时还可以看第二张牌的原因。

该实验模拟了银行在付出搜寻成本时决定投资的状况。

实验四把其中的一部分扑克牌亮出来,让参与者密封投标,只有出价最高的人才能成交。

这是信息近似对称情况下的选择结果,模拟了中小企业自己公布自己的真是的经营水平,让银行知道,这时又会引起银行之间的竞争,但只有贷款利息最低的银行才能得到贷款机会,实验的结果将显示在中小企业公布自己经营状况时银行的选择。

实验五中的C类牌由1—10组成,而且一次性的付出成本20万,大于A类牌的看牌成本,当看过牌后如果觉得有利可图就可以买三张牌,这就模拟了中小企业之间形成企业联盟,进行联合贷款,这样银行可以降低银行的整体搜索的成本,对企业集团进行总体信贷。

而与A类牌放在一起决策就是要找到银行在中小企业集团贷款和单个企业贷款时的选择。

 

3实验结果及建模分析

在本项课题研究过程中,对以上的几个方案,我们经过了3个月的时间,选取了包括大四学生、大二学生两个层次在内两组学生进行了系统的实验。

具体实验的方法很简单:

将表格、笔发给每位参与者,实验方案详细告知大家,确认大家理解后,抽牌、公布抽到的点数、然后再收回牌,洗牌,如此重复而已。

为了充分体现出实验目的、增加实验过程活跃的气氛,主持人必须适时的在实验过程对参与者进行引导和鼓励。

本项实验研究过程总共收集到有效实验数据表20份,从实验结果的数据来看,除了少数几个样本中存在选择A类牌的风险偏好者之外,绝大部分的实验结果都显示出了选择B类牌的理性决策,总体的印象基本支持了银行惜贷的结论。

由于数据比较凌乱,为此,我们进一步对原始样本数据进行了归纳整理。

经过对原始样本数据的仔细观察、整理、总结后,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整理分析。

3.1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分析

通过表3.1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参与者不完全知道自己将选择的牌的大小的情况下,参与者选择购买B类牌的数量较多一些。

这说明绝大多数的参与者会有风险规避倾向,在不确定情况下人们的选择具有规避风险的特点,在收益和风险面前,人们更多的是关心自己财产的损失。

目前的银行信贷也具有风险规避的特点,特别是随着利率的提高,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可能性上升,这时尽管银行收益较高,但银行更愿意选择贷款收益较少,同时风险较小的企业来投资。

表3.1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汇总表

实验一

选择A类牌数量

选择B类牌数量

数量

27

33

实验二

选择A类牌数量

选择B类牌数量

数量

27

33

3.2实验三的结果分析与模型构建

3.2.1实验三的结果分析

表3.2实验3的结果汇总表

实验三

选择买A类牌的次数

选择买B类牌的次数

3.1

次数

50

10

收益

200

30

加权收益

4

3

3.2

次数

30

30

收益

20

40

加权收益

0.7

1.3

3.3

次数

48

12

收益

190

80

加权收益

3.9

6.7

 

图3.1选择情况分布

注:

实线表示选择B类牌的数量,虚线表示选择A类牌的数量,次数1代表实验3.1,次数2表示3.2,次数3代表实验3.3。

该实验的一共有三轮小实验,目的是探讨参与者在不同的信息搜寻成本的情况下的选择,因此对三轮实验的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如表3.2)

实验3.1两种牌的搜寻成本都为10万元一张,这时,参与者以绝对的次数来选择A类牌看牌,参与者看A类牌面临的亏损较小,损失的只是看牌的成本,但面临的收益较大,从总体的收益状况来看,在10万元看一张扑克牌的情况下,看牌的成本偏高,收益为负。

实验3.2是在A类牌的看牌成本是B类牌的看牌成本两倍的时候的选择,从选择的状况来看,选择B类牌的次数快速增加,而且总体来说选择A类牌的看牌的成本仍然较高,收益为负,但选择B类牌由于看牌的成本降低,收益改善。

实验3.3是在实验3.1的基础上降低了看牌的成本,但降低的幅度是不一样的,A类牌降低的幅度较小,B类牌降低的幅度较大,此时看A类牌的数量相对减少,但总数仍然居多,而看B类牌的数量增加,但总数仍然是少数。

而且还可以看出,虽然A类牌的看牌成本只有小幅度的降低,但收益却有很大的改善。

从图3.1中看出,随着A类牌和B类牌看牌成本对比的变化,参与者的选择也随着对比而不断的改变自己的选择,当B类成本相对A类降低时,参与者对B类牌的看牌数量增加。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当银行对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不同的信息搜寻成本的情况下,银行会根据不同的信息搜寻成本选择不同的贷款对象。

如果银行面临的搜寻成本太高,那么会造成银行信贷的成本过高,从而导致银行不愿意去搜集信息,这样就会再次造成信息不对称,银行惜贷在搜寻信息高昂的情况下依然会产生。

结合目前银行搜寻成本的特点,中小企业的信息搜寻成本要比大型企业的搜寻成本高出很多,在较高的利率条件下,降低中小企业的信息搜寻成本将会促进银行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贷款。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