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510.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97350 上传时间:2023-02-1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4.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51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51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51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51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51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510.docx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51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510.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510.docx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510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

文章阅读(510)

为了对“快堆”有一个感性认识,我们先来设想这样一个情况:

一个考察队被困在四面环海的孤岛上。

海天茫茫,寒风刺骨。

小岛上可以用来取暖的东西只有考察队员背包里的几块干柴。

另有一些从四周漂来的湿漉漉的木块。

怎样才能不被冻死呢?

一位科学家想出了办法:

点燃干柴,一边取暖,一边烘烤湿木块。

这样,湿木块烘干后,又可继续燃烧,人也就不会被冻死了。

这位科学家的锦囊妙计得益于他的一位快堆专家。

快堆与热中子堆相比,有两个显著特点:

一是快堆是用快中子轰击核燃料来维持核裂变反应,以液态钠做冷却剂,不需要慢化剂;二是快堆中产生的核燃料比“烧”的多,即所谓增殖。

它的基本原理是:

按燃料钚一239裂变产生高能中子,增殖材料中的铀一238在快中子的轰击下,除有小部分发生裂变外,大部分铀一238在吸收一个中子之后,经过两次β衰变,又变成了易裂变核燃料钚一239。

这样,快堆中每“烧”掉一个钚一239原子核,又可以产生一个以上的新的裂变原子核。

所以快堆的增殖比大于1,从而能实现燃料的增殖。

世界上不少国家都在投人大量人力物力研究和发展快堆。

在我国快堆作为能源领域的先进核反应堆,其开发工作已列入“863”计划。

快堆中维持核裂变的核燃料包括钚一239和铀一238。

1.1.下列比喻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快中子轰击铀一238,促其裂变,可以比作点燃“干柴”

B.多数铀一238吸收中子,经过β衰变,又就成易裂变的钚一239,可以比作“湿木块烘干后继续燃烧”

C.钚一239裂变产生高能中子,可以比作“烘烤湿木块”

D.快堆中每“烧”掉一个钚一239原子核,就产生一个以上新的裂变原子核,可以比作“湿小块变成干柴”

1.2.对第一段中的“锦囊妙计”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点燃干柴和湿木块

B.烘烤湿木块继续取暖

C.燃木取火,抗御严寒

D.不断把湿木块烘成干柴

1.3.下列说法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快堆是用快中子轰击核燃料来维持裂变的核反应堆

B.快堆中增殖材料产生的新燃料比“烧”掉的多

C.热中子堆需用慢化剂,不用液态钠做冷却剂

D.快堆实现的燃料的增殖,已成为我国核电站所使用的先进核反应堆

1.4.对本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快堆中维持核裂变的核燃料包括钚一239和铀一238

B.快堆的增殖比大于1,说明铀一238可以重新变成钚一23

C.快堆是靠钚一239原子核持续裂变来产生能量的

D.快堆中的新产生的燃料指的是吸收了高能中子的铀一238

1.5.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入出悲声,这种内心感情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

中国的书法何以会有这种特点呢?

后汉大书法家蔡邕说:

“凡欲结构字体,皆须象其一物,若人之形,若虫食禾,若山若树,纵横有托,运用合度,方可谓书。

”联系上下文,“纵横有托,运用合度”的句意是()。

A.笔画的运用都依托于各种物象,并且合乎构字的法则

B.笔画的运用都寄托着作者的心境,并且分寸把握得当

C.笔画的运用都依托于各种物象,并且分寸把握得当

D.笔画的运用都寄托着作者的心境,并且合乎构字的法则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各题。

过去,是生产决定需要。

工厂生产千篇一律的中山装,老百姓就得人人穿中山装。

然而,在市场经济时代,是需要决定生产。

你再生产千篇一律的中山装,老百姓不买你的帐,他们的意志通过市场表现出来,逼着你去开发新产品,实行“产品革新”。

当然,市场推动技术发展,并不意味着技术发展完全决定于市场。

众所周知,技术革新包括“产品革新”与“工程革新”这两个侧面。

显然,产品革新需要工程革新给予支持,工程革新也需要产品革新加以引导。

市场既然具有刺激产品革新的作用,当然也对工程革新具有间接的刺激作用。

特别是激烈的市场竞争,推动广大企业努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这些都要通过工程革新来实现。

然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市场仅仅是刺激工程革新的“外因”,而直接导致工程革新的内因,则在于生产内在的矛盾。

这种矛盾推动尚未发生革新的生产环节乃至整个生产技术体系出现“工程革新”。

由此可见,技术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市场和生产。

[ ]对“产品革新”的推动作用更为直接、明显。

记得一位经济学家说过:

“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在于生产,如果生产搞不好,无论采取什么经济政策都将无济于事。

战后美日技术发展的比较,为说明以上道理提供了生动的例证。

本来,从半导体到汽车到电视机,重大的产品革新都是由美国人实现的。

然而,“后来居上”的日本人在上述所有产品的竞争中都把美国人打败了。

日本人靠的是什么?

最主要的就是靠重视生产,重视工程革新。

日美竞争力的差距主要体现于两国生产的差距、工程革新的差距。

与日、美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科技体制的一个独特之处是,我国的科技主力军在企业之外,而人家的科技主力军均分布于企业之中。

虽然多年改革,我国科技主力与企业分离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变。

当然,技术市场的迅速发展,给科研单位与企业之间架起了“金桥”,大大加快了许多“产品革新”的成果向企业的转移。

但是,在那些必须与生产紧密结合、必须通过在生产实践中摸爬滚打才能激发与实现的“工程革新”方面,企业究竟能够向远离生产的科研单位“买”到多少成果,究竟能否靠一个“买”字解决问题?

据报道,由于受“经商热”等的影响,在许多重要企业,本来就少得可怜的企业科技人员还在“外流”。

生产在呼唤技术人才,而技术人才却在离开生产,这种现象不能不令人担忧。

总而言之,是企业发展的两个轮子,这两个轮子缺一不可,不保持平衡也不行。

2.1.第3自然段中“这些”指代的是()。

A.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产品革新

B.市场具有刺激产品革新的作用,也对工程革新具有间接的刺激作用

C.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

D.通过工程革新来实现的成本降低

2.2.“显然工程革新的发生与实现,是与生产密不可分的。

”这个句子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应还原到哪个位置?

()

A.第3自然段前面

B.第7自然段前面

C.第4自然段后面

D.第7自然段后面

2.3.与第2自然段中,“市场推动技术发展,并不意味着技术发展完全决定于市场”这句话的意思不一致的一句话是()。

A.市场并不能完全制约技术的发展

B.技术的发展并不能完全取决于市场

C.市场并不能完全决定技术的发展

D.市场并不能完全决定于技术的发展

2.4.空格处,企业发展的“两个轮子”指的是()。

A.产品革新与工程革新

B.市场与科学技术

C.市场和生产

D.科技人才与管理

2.5.文章[]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A.生产

B.激烈竞争

C.市场

D.科研能力

3.1.填入横线处的语句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①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市②将建设生态文明市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载体③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④取得了一定成效

A.②③①④

B.③②①④

C.①②③④

D.②①③④

3.2.>对“生态文明市”和“生态市建设”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市建设”着眼于环境保护问题,重点是控制污染、节约能源、改善环境等

B.“生态文明市建设”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

C.“生态市建设”目前不能完全解决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问题

D.建设“生态文明市”是在“生态市建设”基础上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

3.3.说明方法的使用会使文章生动真实,令人信服,本文采用的方法有()。

A.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作比较

B.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C.分类别下定义作比较列数字

D.举例子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

3.4.>根据上文,下面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建设生态文明市是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模式转变的必然选择

B.培育生态文化,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可以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长期动力支持

C.技术创新是改善生态工业的重要手段,数字显示,全面发展生态经济,提高民生服务水平,还任重道远

D.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生态文明市建设,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矛盾普遍存在于客观世界中,模糊性亦寓于万物运动之中。

鸡蛋可以孵鸡,当小鸡未啄出蛋壳时,总不能说它仍是蛋,亦不可称之为鸡,突变的事物会呈现短暂的模糊性,而另一些事物放到漫长的时间里考察也会使模糊性突出显现。

铅块上放一比较大的金属球,短时间内它们均呈现出固体的属性,但经过长时间观察,又会发现金属球慢慢陷入铅块之中。

若将上述两个过程用快镜头加以重映,则过去被看成是固体的物质就出现了类似液体的属性。

这里,固体与液体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了。

处于昼夜之间的黎明或黄昏,门捷列夫周期表中介于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过渡元素,中医的脏腑辨证和脉象的浮沉迟数,都说明了客观世界的模糊性。

科学的发展,也许会使这些模糊现象在某个层次上变得清晰起来,而在更深的层次上仍是混沌不清。

客观世界的模糊性反映在人脑中,便产生了概念上的模糊性;人又巧妙地利用自己建立的模糊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和控制,完成那些现代先进设备所不能完成的工作:

人们几乎可以同样地辨认胖子和瘦子、美丽和丑陋;人们无须测量车速便可明智地躲过川流不息的车队;一行草书虽然大异于整齐的印刷字体,却照样可以被人看懂。

现实生活给模糊理论提出了无数研究课题,模糊理论力图用较为精确的数学语言和概念来描述现实中的模糊现象以及人脑中的模糊概念,如果说前人利用仿生学研究飞鸟而发明了飞机,那么当我们今天研制和应用计算机的时候,却不可忘记最优秀的仿生标本——人、人的思维、判断是那样巧妙,人的经验是那样丰富,人类如何将自己的智慧教给计算机,将自己的思维方法传授给计算机,甚至用自己的艺术修养及审美观念去“陶冶”计算机,使计算机具有更多的“人性”,这成为模糊理论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

4.1.划线句子“若将上述两个过程用快镜头加以重映”所强调的意思是()。

A.铅块和金属球的属性能用快慢镜头加以重映

B.铅块和金属球的模糊性不容易被观察到

C.突变事物的模糊性反映了两个运动过程

D.模糊性有时表现在较长的运动过程中

4.2.作者在说明“客观世界模糊性”的一项是()。

A.小鸡刚刚啄出蛋壳而出世的时候

B.金属球经过漫长的量变而显现出短暂的质变

C.人们可以看懂书法家的草书作品

D.中医的脏腑辨证和脉象上的浮沉迟数

4.3.作者用来说明“人巧妙地利用自己建立的模糊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和采取行动的事实是()。

A.人们发现突变的事物会呈现短暂的模糊性

B.人发现了介于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过渡元素

C.人过马路可以明智地躲过川流不息的车辆

D.人们利用仿生学研究飞鸟而发明了飞机

4.4.下面对本文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模糊性寓于万物运动中,客观世界是在模糊与清晰的矛盾之中发展的

B.模糊理论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模糊性,所以它要用模糊的语言进行描述

C.将人类灵活巧妙的思维判断赋予计算机,有赖于模糊理论在更高水平上的应用

D.“人”能成为计算机的仿生标本,是因为人脑的模糊性大于客观的模糊性

4.5.作者认为模糊理论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是()。

A.用较为精确的数学语言和概念来描述现实中的模糊现象以及人脑中的模糊概念

B.利用自己建立的模糊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和控制、完成那些现代先进设备所不能完成的工作

C.人类如何将自己的智慧教给计算机的研究

D.使计算机具有更多的“人性”

氢是一种清洁的新能源。

尽管对氢气等利用能源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然而如何制造出廉价的氢仍是当前的一项关键性课题。

从水中产生氢的一种途径是简单地把水加热,直到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

但是这两种气体必须立即分开,否则它们就会又合成为水。

分离它们的一种方法是用一个有渗透性的薄膜①,这种薄膜能被极弱小的氢原子穿过,同时又把相对大些的氧原子拦住。

作为研究制造廉价氢气的一部分,以色列雷霍沃特市的维茨曼科学院研制出了一种满足上述要求的、耐高温的陶瓷薄膜②。

已有的能渗透氢原子同时又不使氧原子越过的薄膜是由氧化镁和氧化锆等材料组成的陶瓷薄膜③。

由于它只能在1750℃左右的温度下使用,所以尚不能真正地用于氢气生产。

用于氢气生产的薄膜必须能耐更高的温度。

原因是温度越高,转变的效率越高。

例如,温度到达2200℃时,就会有的水能够有效地转变为氢和氧。

该院这个项目的主要研制者科干用特别处理过的氧化锆和氧化铈粉末配料,制成了能在2000℃高温下工作的薄膜④。

他认为,还能进一步开发出能在2200℃左右温度下工作的材料。

新的薄膜能经得住高温的部分原因是材料的选配,另外,生产陶瓷的粉末经过特殊的处理也是一部分原因。

粉末的每一颗微粒都很光滑,有粗糙棱角的极少。

这就【】着一旦形成薄膜,他们中间就极少有棱角接触,因此就极少有熔融和烧结的机会。

一些专家认为,科干的这项发明对于用加热方法生产氢气是一个关键性的进展。

5.1.对文中①②③④处“薄膜”的意义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①处含义最广,可包含②③④

B.②处与③处“薄膜”的内涵完全相同

C.③处与④处“薄膜”的内涵不相同

D.②处与④处“薄膜”的内涵完全相同

5.2.对第二自然段从水中提取氢的工艺,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要把水加热至氢氧分离

B.要用渗透性薄膜将氢氧分开

C.水加热的方式要简单

D.两种气体的分离要及时

5.3.与进一步开发能在2200℃状态下工作的薄膜无关的一项是()。

A.制作薄膜的材料要进一步选择

B.制作材料间的配比要进一步研究

C.渗透性薄膜的密度要进一步控制

D.制作薄膜的粉末要经过光滑处理

5.4.下列判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尽管对利用氢这种能源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可如何制造出氢,仍是当前的一项关键性课题

B.用氧化镁和氧化锆等材料组成的薄膜,由于只能在1750℃左右的温度下使用,所以还不能用来提取氢

C.用于氢气生产的薄膜必须耐高温,这是因为温度越高,氢原子转变为氢气的速度就越快

D.以色列某科学院研制出了一种既能被极弱小的氢原子穿过,同时又能把相对大些的氧原子拦住的、耐高温的陶瓷薄膜

5.5.文中【】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A.代表

B.意味

C.象征

D.预示

1.1.答案:

B

解析:

据提问知该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要做这一题,我们得先把比喻的本体和喻体相对应。

阅读可知,“燃料钚一239裂变产生高能中子”被喻为点燃干柴,所以A、C选项错误;“铀一238在快中子的轰击下,除有小部分发生裂变外,大部分铀一238在吸收一个中子之后,经过两次β衰变,又变成了易裂变核燃料钚一239”被喻为湿木块烘干后继续燃烧,所以B选项正确;“快堆中每烧掉一个钚一239原子核,又可以产生一个以上的新的裂变原子核”被喻为湿木块变成干柴后继续燃烧,所以D选项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B。

1.2.答案:

D

解析:

据提问知该题属于词意理解。

由文章中“点燃干柴,一边取暖,一边烘烤湿木块。

这样,湿木块烘干后,又可继续燃烧,人也就不会被冻死了”可知,锦囊妙计的实质是燃料的增值,“不断把湿木块烘成干柴”即起到了增值的作用,所以D选项正确;A、B、C选项均没有抓住锦囊妙计的实质。

故正确答案为D。

1.3.答案:

D

解析:

据提问知该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D选项不符合文意,由文章中”在我国快堆作为能源领域的先进核反应堆,其开发工作已列入“863”计划“可知,快堆处于开发阶段,尚未成为我国核电站所使用的先进核反应堆,所以选择D选项;阅读文章第二段可知,A、B、C选项符合文意。

故正确答案为D。

1.4.答案:

C

解析:

据提问知该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阅读可知,产生新的裂变原子核是由烧掉一个钚一239原子核产生的,所以C选项正确,同时D选项错误;

快堆中维持核裂变的核燃料只包括钚一239,不包括铀一238,所以A选项错误;铀一238在吸收一个中子之后,经过两次β衰变,又变成了易裂变核燃料钚一239,并不是“说明铀一238可以重新变成钚一239”,所以B选项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C。

1.5.答案:

A

解析:

据提问知该题属于词句理解题。

”凡欲结构字体,皆须象其一物,若人之形,若虫食禾,若山若树,纵横有托“谈的是“字体”“象形”的问题,即字须摹拟物的形象,而不是谈作者心境的问题,所以B、D排除;“运用合度”指写的字要合乎构字的原则,而不是把握分寸的问题,所以C选项错误,A选项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A。

2.1.答案:

C

解析:

此题是词句理解题,考查代词指代。

定位原文“特别是……这些都要通过工程革新来实现”,根据就近原则,“这些”指的就是激烈的市场竞争推动企业带来的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

C项表述正确。

“这些”指是激烈的市场竞争带来的结果,并不是激烈的市场竞争本身,所以A错;B项指的是市场的作用,同样也不是市场带来的结果;D项表述不完整,少了“提高产品质量”。

故正确答案为C。

2.2.答案:

C

解析:

此题是语句填空题。

根据话题一致原则,题干这句话是关于“工程革新与生产关系”的总结性语句,应放到表述这一关系的段落之后。

第4段论述的就是工程革新和生产的关系,故应放在第4段后面符合逻辑。

第3段指讲了市场与工程革新的关系,并没有提到“生产”,所以引文不能在第3段;第7段讲的是我国工业革新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与引文不存在直接的联系。

故正确答案为C。

2.3.答案:

D

解析:

此题是词句理解题。

引文的意思是:

市场推动技术发展,但不是完全决定技术发展。

ABC项都表达了此意,所以正确。

D项“决定于”表述错误,意思是技术不完全决定市场,明显与引文的意思“市场不完全决定技术”相悖,所以当选。

故正确答案为D。

2.4.答案:

B

解析:

此题考查词句指代。

“总而言之……两个轮子”一句是对全文的总结,全文论述的是“市场、科学技术和企业发展的关系”,因此企业发展的两个轮子必然是市场和科学技术,B项正确。

A项属于科学技术,C项“生产”太过笼统,文章中说竞争力在于生产,其实指的是科学技术带来的生产力;D项缺少了“市场”。

故正确答案为B。

2.5.答案:

C

解析:

此题考查实词的填空。

由“他们的意志通过市场表现出来,逼着你去开发新产品,实行‘产品革新’。

”可知,市场对“产品革新”的推动作用更为直接、明显。

根据“技术发展的动力来自市场和生产”,可明显排除BD。

A项具有很强的干扰性,许多人会根据第四自然段内容选择A项,但是第四自然段说的是“工程革新”不是“产品革新”,所以不选。

故正确答案为C。

3.1.答案:

D

解析:

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可以做此题。

这是一道语句排序题,可以通过选项的排布情况做题。

根据首句原则,可以暂时排除B、C两个选项。

比较A、D两项,可以很容易读出其中的逻辑顺序,应该是先“将建设生态文明市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载体”,然后才能“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市”,由此产生结果“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

因此,本题答案为D选项

3.2.答案:

D

解析:

这是一道细节理解题,需要考生迅速定位原文并且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读文章的第二自然段可以做此题。

A选项对应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话,是正确的表述。

B选项在原文中紧跟着A选项的表述,也是正确的。

C选项对应原文“近年来建设生态市的实践使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仅仅通过生态市建设还不能完全解决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问题”,也是正确的表述。

第二自然段开篇提到“建设生态文明市,在理念和内涵上都与过去提出的建设生态市有所不同”。

可知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将主要论述二者的不同。

而D选项中的“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是对原文的曲解。

因此,本题答案为D选项

3.3.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

四个选项中列出的都是常用的说明方法,在本文中,第三自然段的“水中古城的保护性开放、马颊河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等项目”,是在举例子。

第四自然段中的“近年来,全市160多万亩流荒地得到治理,森林覆盖率达到28.13%,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7.2%,城区空气质量良好率达到91.8%。

”是在列数字。

第二自然段中把“建设生态文明市”和“建设生态市”放在一起比较,就是在作比较。

文章第二自然段结尾说“聊城市重点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接下来的三个自然段分别从三个方面介绍聊城取得的成就,这种说明方法就是分类别。

因此,本题答案为B选项。

3.4.答案:

C

解析:

>细节理解题,需要考生迅速定位原文,将选项与原文进行对比。

从“必须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向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模式转变,适应建设生态文明市的要求”可知,A项概括正确。

根据倒数第二段“培育生态文化……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态生活方式,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可知B项正确。

根据最后一段“促进社会和谐,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可知D项正确。

因此本题答案为C项

4.1.答案:

D

解析:

本题为词句理解题。

题干问的是“所强调的是”,也即这句话的意图是什么,在第一段,文中提到“另一些事物放到漫长的时间里考察也会使模糊性突出显现”,为了说明这句话,举出铅块和金属球融合的例子。

因此这句话所强调的就是模糊性有时表现在较长的运动过程中,故正确答案为D。

4.2.答案:

D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文中第三段主要说明“客观世界模糊性”,且举了几个例子,其中就有“中医的脏腑辩证和脉象上的浮沉迟数”。

A、B选项强调的是事物出现模糊性的时间短长,C是说人脑中概念的模糊性而非客观世界的模糊性。

故正确答案为D。

4.3.答案:

C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根据题干“人巧妙地利用模糊概念”,定位到文中第三段,只有C选项的例子出现在第三自然段。

>A项说的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模糊性的认识,而非对其利用。

>B项只是例证“>客观世界的模糊性“,没有提到人们如何利用它。

>D项偷换概念,举的是>以前人们利用模糊理论的例子,>而非利用自己建立的模糊概念,>因而与题干不符。

故正确答案为C。

4.4.答案:

C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A项客观世界的发展与模糊和清晰的矛盾并无因果关系,只不过是并列关系;B项中的“模糊的语言”是无中生有;C项文中最后一段说到“这已成为模糊理论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所以把人类的思维判断赋予计算机,还有赖于模糊理论在更高水平上的应用,故符合文意;D项中“人脑的模糊性大于客观的模糊性”文中并没有做这个比较,只是说“客观世界的模糊性反映在人脑中,便产生了概念上的模糊性”。

故正确答案为C。

4.5.答案:

D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原文最后一句:

使计算机具有更多的“人性”,这成为模糊理论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

故正确答案为D。

5.1.答案:

B

解析:

本题为词句理解题。

②处“薄膜”是耐高温的,③处“薄膜”是已有的、不耐高温的,所以B项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B。

5.2.答案:

C

解析:

此题考查细节判断。

由“直到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知A项正确;由“分离它们的一种方法是用一个有渗透性的薄膜”知B项正确;由“这两种气体必须立即分开”知D正确;“简单地把水加热”并不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