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鉴赏 曲四.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95353 上传时间:2023-02-1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阅读与鉴赏 曲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阅读与鉴赏 曲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阅读与鉴赏 曲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阅读与鉴赏 曲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阅读与鉴赏 曲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阅读与鉴赏 曲四.docx

《阅读与鉴赏 曲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阅读与鉴赏 曲四.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阅读与鉴赏 曲四.docx

阅读与鉴赏曲四

阅读与鉴赏曲四

语文2018.1

考试时长12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列小题。

〔双调〕骤雨打新荷

元好问

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

海榴①初绽,朵朵蹙红罗。

乳燕雏莺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

骤雨过,琼珠乱撒,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

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

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

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注】①海榴:

石榴,因其自海外引入,故称。

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先用大笔着色,铺写出池塘水阁的一片绿荫,并以“偏趁凉多”四字点出夏令。

B.“琼珠乱撒”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骤雨”的特点,给人以活泼清新之感。

C.上曲结尾写一场骤雨破坏了赏心乐事,自然引出下曲“良辰美景,休放虚过”的慨叹。

D.上曲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写景,“绿叶阴浓”“红罗”为视觉,“乳燕雏莺弄语”“高柳鸣蝉”为听觉。

E.“且酩酊”中的“且”字,突出表现了作者难忘世事又不能不借酒浇愁的复杂心态。

2.从“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中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态?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BC

2.命运的好坏乃前世注定,作者反对费尽心机的钻营,只有以“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来自我安慰,暗示了作者对现实生活和元朝统治者的不满。

【解析】

1.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琼珠乱撒’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错误,从修辞手法看,“琼珠乱撒”运用了比喻手法,将“骤雨”比作“琼珠”,形象生动。

C项,“一场骤雨破坏了赏心乐事”错误,这雨绝非煞风景,它是过路的阵雨,既给盛夏带来凉意,又替画面作了润色,应是“一场骤雨为赏心乐事更添情致”。

2.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从‘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中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态?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

解答该题,首先要弄明白“穷通前定”的意思,即命运的好坏乃前世注定;其次要弄明白作者为什么这么说,结合该曲内容不难看出,“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是作者自我安慰的话,作者内心不满元朝统治者,但又对此无能为力,所以只能自我安慰。

“穷通前定”,命运的好坏乃前世注定,是一种宿命论的说法,作者这样说,旨在“何苦用张罗”,即反对费尽心机的钻营。

这种旷达的外表,仍掩饰不住作者内心的苦闷。

点睛:

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

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

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比如本题,考生应结合诗句的意思来分析作者的心态。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列小题。

〔双调〕殿前欢

贯云石

隔帘听,几番风送卖花声。

夜来微雨天阶①净。

小院闲庭,轻寒翠袖生。

穿芳径,十二阑干②凭。

杏花疏影,杨柳新晴。

【注】①天阶:

原指宫殿的台阶,此处是泛指。

②十二阑干:

十二是虚指,意谓所有栏杆。

3.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与陆游的诗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写景手法相同,都是实写。

B.“轻寒”二字一语双关,既表明节令特征,又写出作者内心的“微寒”。

C.该曲虽未着一个“春”字,但句句写春景,描绘了迷人的春光,匠心独具。

D.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方面,把院内院外写得春意十足,有情有感。

E.尾句十分工巧,既照应前面的“卖花声”,又为全曲谱出诗情画意的尾声。

4.本曲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

【答案】

3.AB

4.该曲刻画了一个闲适、安逸,钟情于大自然美好春景的人物形象。

作者借“听”“穿”“凭”三个字描绘出主人公的闲适、惬意,又借小院春天的美景映衬主人公心情的舒畅。

【解析】

3.试题分析:

A项,本诗首句的情景描写是“实写”,而陆游诗句中的描写是虚写,是想象之景;B项,“轻寒”带给人的不是“内心的‘微寒’”。

4.试题分析:

分析人物形象的题目,应从人物的行为动作、心理和环境着手,此题注意抓住“听”“穿”“凭”以及小院的美景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 碧玉箫

关汉卿

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

正清樽斟泼醅,有白衣劝酒杯。

官品极,到底成何济!

归,学取他渊明醉。

5.这首小令的前四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有何作用?

6.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5.前四句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秋山图:

金风玉露的秋季,漫山遍野的枫叶绚丽多彩,泉水清澈,苍松荫道,金菊绕园盛开。

不仅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也为后面的抒情作了有力的支撑。

6.用典。

最后一句借用陶渊明隐居山林的典故表达了作者绝意仕途、归隐山林、醉酒消忧的激愤之情。

【解析】

5.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分析诗句的内容和作用的题目,前四句集中写秋天的景色。

“秋景堪题”,是总写,是对秋景概括的赞美。

以下三句,各自以绚丽的色彩展开对秋景的描绘。

“红叶满山溪”,写远景。

秋天来了,千山万壑到处是一片片殷红的颜色,经霜的树叶胜似二月的春花,意境开阔,引人入胜。

一个“满”字给人增添了无限寥廓的感觉。

“松径偏宜”,写中景。

稍近处有一条方便的弯曲小径,青松掩映,盘桓而上,直达山巅。

青翠的松柏与满山的红叶形成色彩对比,加深了人们的视觉印象。

“黄菊绕东篱”,写身边景物,是近景。

盛开的黄花环绕着简陋的竹篱,一派农家氛围,一派田园风光。

前四句,远处的红叶,近处的黄菊,通过青翠的松径联结成一个立体的完整画面,层次清晰,色彩绚烂,和谐宁静,秋意盎然。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写秋景是为了抒写其超脱、隐逸的情怀。

6.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效果极为情感,首先明确用典的手法,然后解释,陶渊明曾为彭泽令八十余日,赋《归去来兮辞》,自免去职,开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

再分析情感和效果:

最后一句说学习陶渊明,表示了作者与仕途诀别、归隐田园的决心。

点睛:

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

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双调]殿前欢·观音山眠松

徐再思

老苍龙,避乖高卧此山中。

岁寒心不肯为梁栋,翠蜿蜒俯仰相从。

秦皇旧日封①,靖节何年种,丁固当时梦②?

半溪明月,一枕清风。

(注)①秦皇旧日封:

秦始皇曾登泰山,在松下避雨,封其树为五大夫。

②丁固:

三国吴人,任尚书时曾梦到松树生其腹上,后封大司徒。

7.“殿前欢”是这首古典诗歌的________

8.下面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与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题目中的“眠松”,指作者在观音山的松间倒卧而眠,表现其自在之态。

B.“高卧”,既紧扣“眠松”之卧态,又切合蛰龙冬卧之特征,以龙喻松,以松拟人。

C.结尾二句,写作者要与明月清风为伴,显示出诗人的超尘拔俗,婆娑潇洒。

D.“秦皇旧日封”三句是说这是一棵秦皇所封、靖节所种、丁固所梦的松树。

9.请赏析末句“枕”字的妙处。

【答案】

7.曲牌名(曲牌)

8.B

9.用一个“枕”字可以突出“眠松”形象,照应题目,这株苍松,眠卧山间,看明月,听清风,超尘拔俗,婆娑潇洒;再者,用“一枕”,很容易和“梦”联系起来,清风徐徐入梦,反映出诗人置身此境,心凝神释,与万化冥合,物我融一的境界。

【解析】

7.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考核文学常识的题目,要求回答“[双调]殿前欢·观音山眠松”中“殿前欢”古曲子的哪部分,此题“[双调]”是“宫调名”,“殿前欢”是“曲牌名”,“观音山眠松”是“曲子名”。

8.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题中A项,“指作者在观音山的松间倒卧而眠”错误,是“古松卧眠”;C项,“写作者要与明月清风为伴”错误,写“松”与清风明月为伴;D项,不是实写,是作者的想象。

点睛:

诗歌鉴赏,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9.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重点在炼字,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

此题注意从结构和炼意的角度分析,从结构看,照应题目;从内容看,用一个“枕”字可以突出“眠松”眠卧山间,看明月,听清风,超尘拔俗,婆娑潇洒的形象特征。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小令,完成后面各题。

[双调]折桂令·客窗清明

乔吉

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

甚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

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

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

10.本曲“三千丈清愁鬓发”一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11.最后三句“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的写景有什么作用?

【答案】

10.本句运用夸张的手法,说明自己白发因愁而生,抒发了作者无限的愁思和感怆。

2

11.这三句写窗外人家门前的杨柳给这家人带来了盎然的春意和生活的情趣,反衬出游子天涯漂泊的孤独之感。

【解析】

10.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情感。

“三千丈清愁鬓发”句化用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诗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显示了作者进入垂暮之年而不堪回首平生的颓然心境。

白发皤然,犹漂泊于客乡,诗人的“情绪”、“客怀”、“心事”,就是不言而喻的了。

所以这句诗说明自己白发因愁而生,表现了愁思的深长。

1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

“蓦见人家”以下三句,陡然一转,将视线移向窗外人家,这家门前的杨柳如含烟雾一般,长得与屋檐相齐,充满着春来柳发的一片生机,给这家人家带来盎然的春意和生活的情趣。

此情此景,更反衬出游子天涯飘泊的孤独之感。

点睛: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列小题

【中吕】卖花声·客况

张可久

十年落魄江滨客,几度雷轰荐福碑①,男儿未遇暗伤怀。

忆淮阴年少,灭楚为帅,气昂昂汉坛三拜②。

【注】①雷轰荐福碑:

范仲淹是守鄱阳(今属江西),穷书生张镐来投。

荐福寺有唐书法家欧阳询所书碑刻,其拓本值千钱,范仲淹准备为张镐拓印千本出售,以作为张镐赶考资费。

备好纸墨,将拓未拓,忽然夜间雷雨大作,将碑击碎。

②"忆淮阴”三句:

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韩信少年时家贫,曾受胯下之辱。

后被刘邦登坛拜为大将,并辅佐灭楚兴汉。

12.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元曲的标题一般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宫调、曲牌、题目。

本曲中“中吕”是曲牌,“卖花声”是宫调,“客况”是题目。

B.此出前三句,抒发了一种“志不得伸”的感慨,同时含蓄地诉说了落魄江湖的坎坷经历,充满了生不逢时的悲哀。

C.“十年落魄”,化用杜牧《遣怀》诗: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取其流落失志之意。

D.“男儿未遇暗伤怀”一句承上启下,由客居境况的诉述转入内心情感的抒发,一个“暗”字,写出了作者的孤寂落寞,也写尽了人情的冷暖炎凉。

E.最后三句是作者内心世的进一步展开,但作者并未直抒胸臆,而是巧妙地以对历史人物的回忆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无奈和悲观的人生态度。

13.本曲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结合曲子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2.AE

13.①对比。

十年落魄与韩信灭楚为帅的得志对比,暗伤怀与韩信的气昂昂对比,强烈表现出自已的失意。

②用典。

引用“雷轰荐福碑”的典故,表现了自己的落魄;引用韩信“灭楚为帅”的典故,表达对自己的激励。

③先抑后扬。

此曲前三句,诉说落魄江湖的坎坷经历,充满生不逢时的悲哀。

后三句提到韩信的故事,感情转为昂扬向上。

【解析】

12.试题分析:

A项,“本曲中‘中吕’是曲牌,‘卖花声’是宫调”不当。

“中吕”是宫调,“卖花声”是曲牌。

E项“表达自己对现实的无奈和悲观的人生态度”错误,作者用这个典故表达了对自已的激励,希望自己能像韩信一样有功成名就的那一天。

点睛:

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理解,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其中A项考查有关元曲的文学常识,B项分析句子的内容,C项鉴赏化用诗句的手法,D项分析诗句的作用,E项鉴赏诗句的用典手法。

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13.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艺术手法,解答时可先概括,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从全曲来看,曲子开篇三句写自己,“十年落魄江滨客,几度雷轰荐福碑,男儿未遇暗伤怀”,十年落魄,漂泊江滨,命途多舛,男儿生不逢时只能暗自伤怀。

“雷轰荐福碑”用典,表达出诗人命途多舛,所至失意的凄惨境遇。

后两句继续用典,写韩信的成功。

韩信少年时家贫,曾受胯下之辱。

后辅佐刘邦灭楚兴汉有功,登坛拜为大将。

诗人的命运与韩信的命运形成了对比,更突出了诗人自己的失意。

从整体上看,这支曲子先写自己失意,再借韩信典故表达对自己的勉励之意,感情上上先抑后扬。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小桃红•秋江

倪瓒

一江秋水澹寒烟。

水影明如练。

眼底离愁数行雁。

雪晴天。

绿苹红蓼参差见。

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

14.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一江秋水澹寒烟。

水影明如练。

眼底离愁数行雁”写初秋季节,江面上漂浮着淡淡的烟霭,江水澄澈,征雁南飞。

B.“雪晴天。

绿苹红蓼参差见”虚写了在晴朗的天空下,绿色的浮萍、粉红色的蓼花高低错落地生长在水边的情景。

C.“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写驾舟人、歌声及鸥鸟,使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

D.本曲动静结合,写动态的有“眼底离愁数行雁”“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其余句子是从静态方面写的。

E.本曲长于色彩渲染,作者将白、蓝、黄、绿、红几种色彩巧妙地调和在一起,把秋色点缀得异常绮丽、多姿多彩。

15.本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从情与景的角度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

14.CD

15.本曲抒发了离别之苦(或离愁)。

江水如练,绿苹红蓼,景色热烈,以乐景衬哀情,更显离别之苦。

以乐景衬哀情,秋水寒烟,飞雁鸥眠,景色凄凉,以哀景写哀情,尽显离别之苦。

【解析】

14.试题分析:

题干是“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先要读懂是的内容和思想情感。

A项,“初秋”有误,应是“深秋”。

B项,“虚写”有误,应是“实写”。

E项,文中没有黄色。

15.试题分析:

题干是“本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从情与景的角度进行简要分析。

”此题的考点是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

要求从情与景的角度进行简要分析。

首先要读懂全诗。

此曲动静结合,从文面看,写动态的有“眼底离愁数行雁”、“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其余句子是从静态方面写的;作用:

动景与静景和谐统一或首尾照应。

写色彩的有蓝天白雪(雪晴天)、绿硙、红蓼。

这首小令描写了在晴朗的天空下,绿色的浮硙、粉红色的蓼花高低错落地生长在水边情景。

作者将白、蓝、绿、红几种色彩巧妙地调和在一起,把秋色点缀得异常绮丽、多姿多彩。

一江秋水,数行飞雁;雪后初晴,小船载着歌声,惊起沉睡的白鸥。

景物动静交错,其中混和着淡淡的愁绪,颇有韵致。

词人是运用色彩的高手。

明净的秋江水、蔚蓝的晴空、绿、红蓼、白鸥,这一切构成一幅十分宜人的画卷。

然而,离愁数行,一声哀怨,词人内心的悲凉,却完全溢于画卷之外。

因此,此曲不是单纯的写景之作。

诗中的“眼底离愁”是什么,作者并未明说。

倪瓒晚年预感国势将乱,疏散家财而遁迹江湖,其“离愁”也许就是因此而来,也许不限于此,还有更深一层的底蕴。

总之,作者一方面把大自然写得很美,一方面又透露出内心的不平静,完整地展现了他的内心世界。

以哀景写哀情,尽显离别之苦。

点睛:

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

①从题材入手。

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

对于本题,考生可以抓住诗句中的写景及用典来体悟情感。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一萼红•盆梅【元】朱睹顏

玉堂深。

正重帘护暝,窗色试新晴。

苔暖鳞生,泥融脉起,春意初破琼英。

夜深后、寒消绛蜡,误碎月、和露落空庭。

暖吹调香,冷芳侵梦,一晌消凝。

长恨年华婉晚①,被柔情数曲,抵死牵萦。

何事东君②,解将芳思,巧缀一斛春冰。

那得似、空山静夜,傍疏篱、清浅小溪横。

莫问调羹③心事,且论笛④里平生。

【注】①婉晚:

迟暮。

②东君:

司春之神。

③调羹:

《书•说命下》:

“若作和羹,尔惟盐梅。

”后喻治理国家政事。

④笛:

指笛曲《梅花落》,此处代梅花。

16.全词押的是“”韵。

(填入一个韵母)

17.对本词内容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写了盆梅在暖融的天气下初绽,展现清幽高洁之美,令人魂销心醉。

B.“长恨”一词表明盆梅虽占尽风情,却仍对自身境遇充满了愤恨不平之气。

C.“空山静夜”三句化用了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意。

.

D.“那得似”三个字是全篇关键所在,举重若轻,拨转题旨;结尾句点明题旨。

18.《盆梅》的写法与《病梅馆记》有异曲同工之妙,结合词作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

16.ing

17.B

18.本词借梅自喻,盆梅虽有风致却受束于生长环境,与自然相隔,终不如野生之梅来得自由、清逸。

而自己垂暮之年仍为世情所困,对此作者在遗憾之余,希望像野生之梅般挣脱官场俗务,追求淡泊自由的隐逸生活。

(托物言志也可)

【解析】

16.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全词押的是什么韵,要求“填入一个韵母”,这是考查诗歌的常识。

“押韵”,又作压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或者平仄统一,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

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

考生应先找出每句的最后一个字,分析其韵母,找出韵母相同的字,如“暝”“晴”“英”“庭”“凝”,这几个字的韵母相同,都是ing。

17.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选出“对本词内容赏析不正确的一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B项,“……盆梅虽占尽风情,却仍对自身境遇充满了愤恨不平之气”错误;联系后面的内容,“那得似”三字意思一转,写出盆梅虽是“东君巧缀”,终究不如空山静夜、篱边溪畔的野生之梅来得自由,表达了词人想要挣脱官场投身隐逸生活的愿望。

“恨”应为“遗憾”之意。

18.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盆梅》的写法与《病梅馆记》有异曲同工之妙,结合词作内容进行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技巧。

这是一首咏梅词,也是咏物词,所咏对象是长于洞房深室的盆栽梅花。

词的上片,写盆梅虽植于玉堂之深,而自有一段天然风流,带给人清幽高洁的美好享受。

“暖吹调香,冷芳侵梦,一晌消凝”十二字足见主人对盆梅之爱。

下片的盆梅,已投射了作者的形象。

“长恨”以下暗喻自身遭际,“那得似”三字意思一转,写出盆梅虽是“东君巧缀”,终究不如空山静夜、篱边溪畔的野生之梅来得自由。

结句点明题旨,抒发不愿为官,只望归隐的愿望。

缺点是说得太白,反无余致。

作为咏物词,常见的手法是托物言志、比喻、拟人、象征等,从诗中来看,词人以梅自比,自己垂暮之年仍为世俗所困,这与盆梅困于生长环境相似,词人向往淡泊的隐逸生活与盆梅之向往如野梅一般自由相同,故本词使用了托物言志(象征、比喻)手法。

点睛:

本词是咏物词,故应把握咏物诗(词)的特点。

咏物诗是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此类诗歌标志如下:

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韵、精神进行吟咏;

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形式。

内容情感:

此类诗歌的内容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理、托物讽世;情感上,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此类诗歌常用手法:

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象征、拟人和对比;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比如本词,作者就是借助对盆梅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追求。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列小题。

[越调]柳营曲·范蠡①

元朝无名氏

一叶舟,五湖游,闹垓垓不如归去休。

红蓼滩头,白鹭沙鸥,正值着明月洞庭秋。

进西施一捻②风流,起吴越两处冤仇。

趁西风闲袖手,重整理钓鱼钩。

看,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①范蠡:

春秋时越国大夫,助越王灭吴后,归隐江湖。

②一捻:

一把,形容西施的体态非常纤秀。

19.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元曲分为杂剧和散曲。

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

这首曲子是小令,属于诗歌,而课文中《般涉调·哨遄·高祖还乡》是套曲,属于戏曲。

B.曲子从范蠡辞官归隐、泛舟五湖写起,点明了“归去这一主旨,“闹垓垓”的纷争时局正是他归去的原因。

C.“红蓼滩头,白鹭沙鸥,正值着明月洞庭秋”写游中所见洞庭之秋景,描绘出一幅萧瑟凄清的景象。

D.“进西施一捻风流,起吴越两处冤仇”表现范蠡为政朝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