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成考政治高分必背50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94752 上传时间:2023-02-1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升本成考政治高分必背50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专升本成考政治高分必背50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专升本成考政治高分必背50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专升本成考政治高分必背50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专升本成考政治高分必背50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升本成考政治高分必背50题.docx

《专升本成考政治高分必背50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升本成考政治高分必背50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升本成考政治高分必背50题.docx

专升本成考政治高分必背50题

2015专升本成考(政治)精选必背50题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

他们的对立主要表现在:

(1)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2)唯物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静止的观点看世界;

(3)唯物辩证法用全面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片面的观点看世界;

(4)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进。

(5)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3.哲学基本问题的含义及其内容(和意义)?

(1)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含义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

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也就是世界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第二方面: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也就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现实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如何回答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注。

(3)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就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3点)科学、体系、哲学

(1)马哲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2)马哲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理论体系;

(3)马哲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

5.为什么说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研究对象、内容、阶级属性和社会作用)

(1)哲学研究对象的变革。

马哲以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作为研究对象,改变了旧哲学凌驾于所有科学之上,把哲学视为“科学之科学”的错误观点。

(2)哲学内容上的变革。

马哲以实践为基础,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克服了旧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相分离的状态。

马哲以实践为基础,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统一,构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哲学体系。

(3)哲学的阶级属性和社会作用上的变革。

马哲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哲是在实践基础上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体现了不同于旧哲学脱离实践的根本特征;实现了科学地认识世界和革命的改造世界的统一。

6.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2点)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1)世界上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2)世界上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2点)

(1)静止是指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主要指两种情况:

一是特定事物之间没有发生空间位移,二是事物尚未发生质变。

(2)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其一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的统一,是物质运动两方面的属性。

其三,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8.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3点)

(1)物质决定意识。

主要表现在

①从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②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③从作用上看,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

(2)意识能动的反作用于物质。

表现在能动的反映世界,能动的改造世界。

(3)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和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反作用是辩证统一的。

9.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1)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客观规律性是事物内部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

遵循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10.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概念)?

①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要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事物,这就是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辨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原理。

②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要按照事物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去认识事物,这就是坚持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的原理。

③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时空条件,这就是坚持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原理。

④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揭示客观事物固有的规律性,按客观规律办事,这就是坚持物质运动具有客观规律的原理。

11.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阐明我国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3点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每一过程的矛盾及其各方面都有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既相互联结又相互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原则的理论基础。

(3)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注意中国的特点。

12.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在认识和实践的相互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着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13.试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关系。

★★2点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认为人的认识是由实践到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无限曲折上升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关系是:

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基础,后者是前者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14.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是什么?

唯心史观亦称历史唯心主义,指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社会历史观。

列宁指出,唯心史观存在两个根本缺陷,

第一,不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二,不懂得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就是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

 

15.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存在与发展中各种物质要素、物质活动和物质关系的总和。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与发展中各种意识要素、精神活动和思想关系的总和。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依赖社会存在。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内容。

第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和变化。

第三,社会存在的阶级性决定社会意识的阶级性。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完全平衡性。

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第三,每一种形式的社会意识具有自己纵向的历史继承性。

第四,不同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具有横向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第五,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16.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改革总体上来说对社会发展是起推动作用的,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动力。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改革作为社会发展中的量变,是对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响应和解放。

第二,改革作为社会发展中的量变,是社会发展的必要形势。

17.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它是第一生产力。

3点

第一,科学技术已经全面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之中,成为现代生产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二,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先进的因素,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最重要的发动机和杠杆。

第三,科学技术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18.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句话加3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主人和创造者,在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第三,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第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第二、开展武装斗争。

第三、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经验总结,是战胜敌人的重要武器。

23.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总路线的内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依靠力量和发展前途,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

24.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纲领(3个,政治、经济、文化)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

基本内容是: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

基本内容是:

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左右,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纲领。

基本内容是: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及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其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

25.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第一,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这一基本国情为中国革命能够在农村建立革命政权提供了根本条件。

第二,国民革命产生的政治影响为红色政权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客观条件。

第四,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的主观条件。

第五,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及其各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是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发展的前提和根本保证。

26.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及时总结农民的实践经验,创造出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等过渡形式,实现了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避免了在改造期间可能发生的剧烈的社会震荡和经济破坏。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27.如何正确处理统一战线中两个联盟的关系?

(1)从统一战线的组成看,包含着两个联盟:

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

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2)放手加强工农联盟,使之成为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靠。

尽可能扩大第二个联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正确发挥两个联盟之间的相互作用。

28.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容、特点及其重要意义。

(1)内容: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一概括,对于搞清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把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特点:

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地位;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统一起来;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起来;把基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统一起来;把发展过程和最终结果统一起来。

(3)意义:

它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为我们既坚持公有制又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明了方向。

突破了把计划经济等一些原本不属于社会主义固有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

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

2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30.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基本纲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培养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大众文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3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3)在宏观调控上,国家对市场的调控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把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

32.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区别。

第一,发达国家都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进信息化的。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近年信息化发展很快,

完全可以在工业化进程中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而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第二,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特别是在快速发展期,大多是以消耗能源、牺牲环境为代价,负面影响很大。

因此我们要注意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第三,在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机械化和自动化是主要着力点,从而导致失业问题的出现。

我们需要从国情出发,关注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扩大就业。

33.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是什么?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础;

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作为国家战略,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2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1)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人民民主专政作为我国的国体,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是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

(3)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这种制度既不同于西方的两党制或多党制,也不同于一党制。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体现了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5)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35.如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第一,必须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

第二,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第三,必须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第四.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制化。

第五,必须积极稳妥的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36.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的内容。

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是个有机的整体。

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共同理想是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

37.为什么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1)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2)是夺取中国特色色会主义新胜利的必然要求。

(3)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有文化繁荣的积极引领,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具有国际影响力。

3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内涵: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理论意义:

第一,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第三,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2)实践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二,有利于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第三,有利于进一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利益问题。

第四,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的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39.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内容。

(1)独立自主。

是指国家的主权是独立的,不允许任何的外来干涉和侵犯。

坚持独立自主体现在坚持把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真正的不结盟;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维护和平。

我国的对外政策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维护和平主要体现在:

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通过协商对话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分歧和争端;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40.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

(1)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目标。

(2)独立自主是根本原则。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中国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4)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

41.我国维护世界和平、构建和谐世界的政策主张的内容。

(1)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2)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3)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

(4)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42.如何正确估计中国在多极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1)中国是反对霸权主义、强取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中国永远不称霸。

(2)中国是第三世界利益的捍卫者。

(3)当今世界上许多重大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中国的合作与努力。

43.简述“一国两制”的含义和基本内容。

含义:

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他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基本内容:

(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2)实行两种制度。

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港澳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

(3)保证台湾、香港、澳门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

(4)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

44.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组织以及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作风也是决定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核心的重要因素。

4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主要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价值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价值追求)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价值遵循)

(二)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所在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2、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需要

3、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5、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

46.群众路线的涵义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47.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

(1)“四风”问题: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

(2)四种考验:

执政能力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3)四大风险:

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

48.18大

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同志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十七大主题“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十八大主题中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

高举一面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贯穿一个灵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围绕一个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把握一个关键——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

第一要义: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核心立场:

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根本方法:

统筹兼顾

精神实质: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围绕一个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首次提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10年翻番

报告还提出了“两个同步”,即:

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充分体现了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路

(2)强调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人民提出“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

49.18届3中全会

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议中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五大体制改革要点:

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政治体制

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