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排版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87455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166 大小:114.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心排版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6页
精心排版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6页
精心排版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6页
精心排版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6页
精心排版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心排版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

《精心排版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心排版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1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心排版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x

精心排版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九)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结合平时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

2、使学生懂得平时要认真,持之以恒,形成良好习惯。

3、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使学生了解小学阶段应哪些工具书和为什么使用这些工具书。

4、使学生逐步养成做读书笔记和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在做读书笔记时要专注、认真。

训练学生查工具书解决读书时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逐步养成做读书笔记和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教具准备:

1、高年级优秀作业若干。

2、每人准备好读书笔记和卡片。

3、准备一些工具书:

《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结合平时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

2、使学生懂得平时要认真,持之以恒,形成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老师想讲一个有趣的故事,请同学们听完后告诉大家,你明白了什么。

2、故事:

从前,有人叫汪得净的人,非常喜欢读书,而且态度很认真,分析起他人的文章来头头是道,朋友们都很佩服。

他有一个缺点,就是懒得动笔墨,不愿写读书笔记。

有一次,他看到一首诗,认为写得特别好,就认认真真地研究了一番,把这首诗记在脑子里,准备适当的时候介绍给朋友。

一天,朋友来看他,他说,两人月前读过一首咏虎的诗,虽然只有四句,却把老虎写活了。

朋友请他说出来听听,他想了想,说:

“第一句好像是什么什么虎,第二句大概是什么什么苦。

”朋友不满地说:

“既然前两句忘了,就说后两句吧。

”他抬起头,来回踱着方步,好半天才说:

“第三句真是忘了,好在第四句也忘记得了。

3、学生说说听了故事后明白了什么?

(明确:

故事告诉我们,读书要讲究方法。

4、引导学生谈谈读书笔记的重要性。

5、小结:

读书做笔记可帮助我们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积累资料,因此,我们应当养成读书做笔记的好习惯。

二、指导观察,适当讲解做笔记的方法。

1、指导观察第一页的图。

①上面一幅图上的同学在什么地方?

在干什么?

老师在干什么?

说说黑板上写了些什么。

“不动笔墨不读书”什么意思?

(明确:

同学们在教室写字,老师正在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

黑板上板书标题是“不动笔墨不读书”,下面列出学写读书笔记的3种形式:

摘抄(卡片、采蜜本)、编写提纲、写读后感。

“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意思是:

是指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指用笔圈圈点点或写读书动笔,能够帮助你记忆,掌握书中的难点、要点;有利于你储存资料,积累写作素材;也有利于扩大你的知识面,提高你的分析综合能力。

②下面一幅图上的女同学在干什么?

态度怎样?

(明确:

这个女同学学写读书笔记的特写图,她左手按书,右手执笔在卡片上书写,很显然是在摘抄有关内容。

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同学坐姿、执笔很规范,书和卡片摆放的位置很合适。

③圆形特写图上有什么?

这告诉我们,读书做笔记要准备好哪些东西?

(明确:

圆形内是这位同学的书和摘抄的卡片的放大图。

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要求自己:

身边永远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的时候碰到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

所以,读书做笔记要准备好笔和笔记本。

2、指导观察第2页和第3页的通版图。

①第2页上的图中,同学们在哪里?

干什么?

你觉得他们的态度怎样?

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明确:

同学们在阅览室、做读书笔记,我们可以看出他们读书、做笔记的神情很专注。

从图的右上角看到摆着许多的书籍可以看出他们在阅览室。

②第3页下面的图上画的是什么?

看了这幅图,你明白了什么?

(明确:

是一位同学写读书笔记时执笔的放大图,可以看出她的文具盒和笔记本的摆放、双手的配合以及执笔都很规范。

③第2页和第3页的读书笔记,分别是读后感和摘抄。

(明确:

从照片上可以知道,可片既可以是印刷的正规卡片,也可以自制,但是最好要注明摘自什么读物的哪一页。

3、讲授做读书笔记常用的方法。

①摘抄。

②编写提纲。

③写读后感。

三、引导学生谈谈收获。

怎样做读书笔记?

 

积累资料的方法人各有异。

但最基本和常用的,莫过于做笔记。

笔记可不拘体例。

不限长短,内容庞杂,形式多样。

然而主要是这样四种方式:

①摘录式。

这是使用最多的一种方式。

主要摘录书籍、报刊、杂记、调查报告、文书档案中,与自己学习钻研内容有关的原始材料。

比如你自修文科,便可摘录有关的学习资料、重要文章、警句格言、词语典故等。

如果学理工科,就得摘录有关文献、重要的结论与证明、独特的技巧,等等。

这样便可备你不时之需。

②提要式。

即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对文中的某一观点、事件、情节或某一章节、定理等,进行分析、归纳,用自己的话把其内容、要点写出来。

这不仅可备忘、备查,而且可训练你的综合、概括能力。

列宁的哲学笔记,有很多就是采用的这种形式。

如《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一书摘要》等著作。

而且他对摘录内容,还往往写出自己的意见、批评或注释,以及自己独创的符号和评注。

比如“注意”“说得对”“辩证的精华”等提示性简明字样。

明确地表明了列宁对某段论述的意见或批评。

提要应力求简明扼要、脉络分明,最好以某一主线展开。

如,历奥可突出主要人物及其作用.重大事件及其影响。

也可用列表法使其内容一目了然。

③心得式。

记下的是对某一问题思考的心得。

如李贺的《史纲评要》,脂砚斋的《重评石头记》,皆是这样的著作。

心得也可以是礼记、体会。

札记多为旁征博引,辩证考订;体会多为引申阐发、借题发挥。

沈括的《梦溪笔谈》,茅盾的《读书札记》,马克思的《数学手稿》,就是用的这种方式。

这是写笔记的一种高级形式,要求有更多的个人创见,难度也较大。

但它却是创造的半成品或完善的精制短篇,一旦需要时,就可组织起来,使之成为有价值的作品。

写这类笔记,要特别注意捕捉生活中的火花.自修理工科则应注意抓住学习研究中所碰到的难点和问题。

有些重大发现,往往是由一个简单的疑问开始,经过冥思苦想或从某一点上受到启示的。

对任何一点良好的思索。

那怕是一丁点都不应放过,并把它及时记下来,很可能成为你作出成就的关键。

④索引式。

即写下有关的论文题目或书名等。

在阵习中可能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看到某些东西感到十分有用,但内容却太多,上述三种笔记法又都不易采用.或者是这个内容,你本身就有这本书,所以也不必采用上述方法。

但是往往到要用这个内容时,你却忘记了或找不到了。

诸如此类问题,只要搞好素引,便可顺手拈来。

自学成名的史学家陈垣曾说:

“教学和研究要从目录学入手”,“目录学就好象一个账本,打开账本,前人留给我们的历史著作概况,可以了然”。

所以,平时应把所有的资料,按照内容本身的性质搞出一个索引来,以备查用之便。

上述四种与笔记的方法,可视各人的爱好、条件而定。

至于书与格式,记在笔记本、活页张、卡片、纸条上均可。

如果是自己的课本、书刊,那么写在天头、地脚、篇末、段尾都行。

也可在书中作些符号或标记。

总之,各种方式均有所长。

但从使用价值来看,采取做资料卡片的形式更好些。

做卡片请你注意几点:

一是:

每张卡片最好只写一个问题,一个事例。

这样既灵活,又不乱,便于分类整理装订成册。

二是:

每张卡片须注明资料来源、书名、篇名、版本、卷首、页码等,便于查找。

三是:

随着学习水平的提高,应注意积累卡片向某些方面集中,使之更加系统化和深化。

四是:

一定要养成定期整理的习惯,按性质或需要把卡片编上页码,分类插放。

既为查找使用提供方便,又可在整理过程中使自己平时分散、零碎的知识系统、条理起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使学生了解小学阶段应哪些工具书和为什么使用这些工具书。

2、使学生逐步养成做读书笔记和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题,了解使用工具书的意义。

1、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谁,他手里拿的是什么。

(是老师向同学们介绍工具书的情境,他拿着的是工具书。

2、启发:

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一个人不可能门门知识都精通。

要学习各种知识,就离不开书本和老师,工具书就是我们不说话的老师。

二、指导看图,教给学生一些常识。

1、先观察P4的图画,说说图上有哪些工具书,自己现在有哪些工具书,还准备购买什么工具书,框内中间两幅小图上画有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小学生常用的几种工具书:

《学生辞海》、《现代汉语词典》、《多功能解形说义字典》、《现代汉语规范字典》、《汉语拼音词汇》、《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等。

2、告诉:

购买、借阅工具书应去书店或图书馆专门的柜台或书架选择,借阅图书时应保持安静。

要先确定自己需要的工具书属于哪一类,按类找到后,将要的工具书从书柜或书架上轻轻抽出来。

3、观察P5上部的两幅图,说说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分别是一位同学和母亲在书店挑选自己需要的工具书,一位同学到图书馆借阅自己需要的工具书。

4、口述怎样选择和购买工具书。

5、老师点拨:

有礼貌,讲文明。

6、观察P5下部的图,谈谈这两位小学生是怎样使用工具书的。

(他们一边查阅工具书一边认真做笔记。

7、讨论,总结:

工具书的种类很多,用途很广。

三、分角色表演,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1、一名学生安静地在“书店”的柜台旁选择工具书。

2、他在认真听“营业员”介绍工具书。

3、他选中了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到“收款台”交款。

4、他“回家”后阅读《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文,不理解“温馨”这个词,用上了工具书,准确地理解了这个词语,并在书上摘抄了这个词的解释。

5、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懂得了使用工具书的各项基本要求,并努力运用工具书解决读书时的难题。

相信今后同学们会在平时的学习中认真对待,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打好语文基础。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阅读材料,尝试做读书笔记。

2、训练使用工具书。

教学过程:

一、观摩优秀读书笔记,激发学生做读书笔记的兴趣。

1、展示优秀读书笔记若干份,让学生仔细观摩。

2、告诉:

这些都是读书笔记的主人优秀的学习成果。

3、学生展开讨论:

我们应该怎么办?

二、引导尝试。

1、打开课外阅读材料。

2、学生阅读材料,做读书笔记。

要求:

⑴认真阅读材料。

⑵用上常用的三种做笔记的方法。

⑶要求不必太高。

摘抄的内容只要是有代表性的词句即可。

编写的提纲只要能抓住大体意思就行。

写读后感不必写评论性质的长文章,只要能写出自己的收获和感想,三言两语,四行五行都可以。

3、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小组交流所做的读书笔记,相互取长补短。

5、展示。

6、小结,鼓励。

三、训练使用工具书。

1、拿出自备的《新华字典》。

2、出示“浩han”这个词语,知道了读音,却不会写“han”的字形,怎么查?

这个词语什么意思?

3、出示“洋溢”这个词语,“溢”怎么读?

它的意思是什么?

你是用什么方法查的?

4、学生动手查找工具书。

5、总结评比。

四、总结

1、通过这三节课的学习,你们懂得了什么?

2、你准备怎样做读书笔记和使用工具书呢?

3、老师相信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一定能认真学做读书笔记。

本学期,我班将进行优秀读书笔记展览,我们看谁读书笔记做得最好。

4、工具书,这个不说话的老师,会给你带来很多便利。

1、师恩难忘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诵的方式,品味课文语言文字。

教学难点:

1、反复阅读课文,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2、理清课文脉络。

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已经五年级了,从幼儿园到现在,老师一直伴随着你们一起成长。

对于老师,有许多赞美、歌颂的文字。

其中,我最喜欢著名语言大师、北京大学校长季羡林先生说的一句话:

“恩师是人不可缺少的机遇。

”(出示“恩师是人不可缺少的机遇”)你们理解这句话吗?

读一读,说一说你的理解。

2、是啊,没有老师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是老师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茁壮成长;是老师让我们认识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去神奇的天地玩耍,探索一个个未知世界;是老师让我们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给我们的生活抹上绚丽的七彩之色。

在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我想和同学们一起来写一位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老师,写一写他的事,表一表对的感谢与怀念之情。

3、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叫《师恩难忘》,也是一篇怀念老师的文章,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的。

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注意生字新词。

板书课文标题。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2、自学生字词。

①自由读。

②指读,齐读。

2、指名分节读课文,纠正读音。

3、标出生字词,以及注音。

4、学生朗读课文。

5、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

这是一篇深情而朴实的记叙文。

作者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时一位教学有方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6、课文中哪句话概括了插图的意思?

(明确:

“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

”)

三、品读体会

全文依循先叙事后抒情的顺序,情真意切,塑造了一位可敬、可亲的乡村教师的形象。

1、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写田老师怎样上课的?

(3~7自然段)

2、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课文共9个自然段,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3段:

(1—2)“我”到邻近的一所乡村小学去读书,以及学校的概况。

(3—7)写开学的头一天,田老师把一首小诗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是“我”听得入了迷,而且后来的每讲一课都是如此。

(8-9)“我”不忘老师的教诲之恩。

篇末点题,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作为一曲歌颂老师的赞歌,作者选取的事例平常、普通。

但却典型、具体,在叙事中融入自己真情实感,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老师的敬爱之情。

语言浅显易懂,教学中要着重指导学生自读自悟。

四、合作探究

分组合作

1、《师恩难忘》我觉得这篇课文的教学应该抓“难忘”二字,什么难忘?

(明确:

难忘在“师恩”。

师恩为什么那么难忘呢?

(明确:

因为田老师编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来教育我,让“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

田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2、为什么说田老师在“我”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明确:

这句话的意思是田老师善于用讲故事的形式给我上语文课,使我从小对文学产生了兴趣,为我今后的文学道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并标上注音。

2、认真诵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初读课文

1、读一读。

2、想一想:

田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第一印象:

“他口才,文笔都很好。

”)

3、说一说。

三、整体感知

细读课文第二部分(全文重点)

1、速读第3至7自然段,找田老师教学最让人佩服的地方,并用笔画下来。

分组讨论,指名汇报。

①同桌互相读给对方听。

②指名朗读。

2、开学第一天,田老师是怎样上课的?

他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反复阅读第5自然段,然后把这个故事复述给大家听。

说说你很快能复述出来的秘诀。

美读课文第三部分

1、默读课文,想一想:

哪些语句反映了“我”难忘田老师的教诲之恩?

(第6段最后一句)

2、指导朗读:

怎样读才能传达出作者对田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①同桌讨论;

②自由练读;

③指读,相机引导。

四、扩展延伸

1、小组研究:

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与课文标题有什么关系?

(明确:

理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意思:

培植一棵树只需要十年的时间,而培养一个人则需要很长时间,形容培养人才很不容易,要花费很多的精力。

与课文标题相呼应,点题,点明中心。

2、辨字组词:

尾(  )炊(  )歇(  )诲(  )

娓(  )吹(  )息(  )海(  )

3、积累:

教书育人的名言警句

(1)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2)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2~3题。

板书:

师恩难忘

根据小诗编故事

乡小教书田老师                                   心田播种谢恩师

每讲一课都如此

可亲可敬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迁移练习:

在教过你的老师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选择有关他(她)的一件事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默写并指导写字

娓娓动听 歇脚 念叨 

身临其境 教诲 炊烟

◆针对学生错的字帮其分析原因,同时指导学生正确地书写这些词语。

2、文章有不少成语,你能想起来几个吗?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成语再加深感知课文。

二、总结全文,升华认识

1、朗读课文。

2、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回忆,记叙了自己在小学时的一位爱讲故事的田老师,抒发了对这位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3、这篇文章有什么特色?

(明确:

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对老师的一片深情。

4、词语解释:

娓娓动听、身临其境、戛然而止、引人入胜

三、作业超市

◆、迁移练习:

在教过你的老师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选择有关他(她)的一件事写下来。

◆、实践活动:

自制贺卡,在教师节前夕送给你现在和以前的老师,写上你由衷的祝福,表达对老师的敬意。

◆、课后练习4提示:

娓娓动听--每天中午一打开电视机,总能看到说书人娓娓动听地讲着《水浒传》。

身临其境--在立体声电影院看电影,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就在电影中一般。

 

2、陶校长的演讲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生字新词。

2、学会用“即使······也······”、“既要······也要······”造句。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演讲的特点,明白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的好习惯。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说出《陶校长》第一问的内容。

2、能联系实际说说这一问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有没有听过演讲?

2、板书课题,揭示教学内容。

3、学生根据资料介绍“陶校长”。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2、自学生字词。

①自由读。

②指读,齐读。

2、指名分节读课文,纠正读音。

锻炼、堡垒、稳定、激励、鞭策、专心致志、韧性

3、标出生字词,以及注音。

4、自由轻声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5、检查自读效果。

6、提问:

陶校长的演讲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说的?

(明确:

从4个方面来说,分别是每天的健康、学问、工作、道德,一次吉利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

三、品读体会

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默读思考:

陶校长的第一问是什么?

为什么要先问这个问题?

2.集体交流:

a.指名回答。

b.出示关联词语“因为……才……否则……”朗读。

c.说说为什么要先问这个问题?

d.从这段你还明白了什么?

e.朗读体会。

3.总结:

健康是如此重要,所以陶校长希望我们从小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

4.理清层次:

这段话是怎样来说明这个问题的?

(先说了什么?

在说什么?

最后说什么?

5.齐读本段。

四、课堂练习

1.熟读课文。

2.将陶校长的第一问复述出来。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说出陶校长的后几问分别包括那些意思?

2、能运用学法进行自学。

一、复习课文大意

板书:

健康、学问、工作、道德

二、品读体会

第一问:

1、作者为什么要先问身体有没有进步?

2、交流导读卡片:

健康第一健康是生命之本健康堡垒

3、再读体会关联词的作用(填空比较,谈重要性)

因为……有了……才有……,否则……将

4、怎样才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抓住两个“离不开”,导读)

5、三读本段(引读)理清层次:

先问什么?

再问为什么这样问?

最后提出什么希望?

第二问、第三问、第四问:

1、交流讨论,学生为主

(1)问什么?

(2)为什么要这样问?

(自己的学问有没有进步)

(3)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学问有进步?

2、点拨关键处

(1)公德——公共道德,观念

(2)私德——私人生活上所表现的道德品质

(3)真人——真诚不虚伪的人

三、合作探究

1、各组派一代表读(带感情朗读)

2、分组讨论,陶校长和同学谈了哪四个问题?

他为什么谈这些问题?

(分配4个小组讨论,安排每组回答一个问。

四、填空总结

陶校长希望同学们从小树立(),筑起(),学习上认准(),刻苦钻研;工作上要培养(),认真负责地做好(),要学做()。

这样就可以()。

他的演讲言真意切,使我们感受到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

4、谈谈陶校长为什么要作这篇演讲?

体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五、作业

1、课后(2~3)

板书:

26.陶校长的演讲

身体有没有进步?

生命之本

每天四问学问有没有进步?

前进源泉

工作有没有进步?

打牢基础

道德有没有进步?

做人根本

3、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

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认生字。

课题上有4个字,读一读:

寻   隐   者   遇

2.释题。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

寻找,寻访。

隐者:

独居大山林里的人。

遇:

碰见,遇上。

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隐者。

3.质疑:

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围绕"寻"思考。

如,诗人为什么没遇上?

有没有问问其他人?

为什么不在那等一会儿?

二、自学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和认识的生字,读一读。

3.看插图想想:

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三、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

2、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平、翘舌音的字:

松、采;师、深。

"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

3、

《寻⑴隐者不遇⑵》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⑶,言⑷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⑸∕不知∕处。

【注释】

⑴寻:

寻访。

隐者:

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⑵不遇:

没有见到。

⑶童子:

小孩。

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⑷言:

回答说。

⑸云深:

指山上云雾缭绕。

处:

地方。

这里指隐者的行踪。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隐者的徒弟,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

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赏析】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

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

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

“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

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

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

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