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方案页.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86954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治市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方案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长治市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方案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长治市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方案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长治市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方案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长治市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方案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治市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方案页.docx

《长治市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方案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治市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方案页.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长治市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方案页.docx

长治市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方案页

长治市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方案

时间:

2008年06月25日

为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和《山西省循环经济规划》(晋政发[2006]51号),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国家、省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第一部分长治市基本情况

一、自然地理状况

长治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介于东经111°58’~112°44’,北纬35°49’~37°08’之间。

土地总面积13896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

现辖10县、2区、1市和1个高新技术开发区。

长治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到℃,年平均降水量620毫米。

境内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占%,丘陵占%,平川占%。

全市林地面积58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3%,林木蓄积量达1100万立方米,并拥有全省最大的湿地。

2004-2007年,长治市先后荣获中国十大魅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山西省环保模范城市。

二、国民经济发展状况

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亿元,比2006年增长%。

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190.3亿元,增长%。

三次产业比例为:

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6800元,增长%。

财政总收入亿元,增长%,2007年末全市总人口为326万人,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1%。

2007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24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00元。

三、资源环境状况

(一)资源状况

能源资源。

我市煤炭资源丰富,分布广,储量大,煤种较齐全,具有煤种多、埋藏浅、煤质优、易开采等特点,全市含煤面积8407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埋深在1000米以内的3854平方公里,占全市含煤面积的%。

煤炭地质储量906亿吨,已探明储量亿吨,2006年全市煤炭总产量达到5793万吨。

煤层气是我市的潜在优势能源。

水资源。

长治是华北地区相对富水区,地跨海河、黄河两大流域,主要有海河流域的浊漳河、清漳河、卫河;以及黄河流域的沁河、汾河支流。

全市水资源总量为亿立方米,居全省第一。

地面蓄水量24亿立方米,有11座大中型水库,总容量亿立方米,地下水开采量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611亿立方米,为全省的倍。

矿产资源。

长治现已探明的矿藏有煤、铁、锰、铝、硫磺、石灰石、石膏、石英、大理石等40余种,其中有开采价值的20余种。

铁矿石相对集中,且品位较高,总储量约亿吨;石灰石总储量约80亿吨;硫铁矿总储量约2亿吨;铝土矿总储量约1亿吨。

此外,还有相当储量的耐火黏土、大理石、硅铁矿、硫磺矿、油岩等。

(二)能源、水资源的消费情况能源消费。

全市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

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为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个百分点。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为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个百分点。

万元地区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为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个百分点。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电耗为千瓦时,比上年下降个百分点。

水资源消费。

2006年,全市总用水量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

其中生活用水增长%,工业用水增长%,农业用水与上年持平。

全市万元GDP取水量95立方米,比上年下降%;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取水量298立方米,单位能耗下降%。

人均日用水量126升,比上年增加7升。

(三)资源综合利用和废物排放处置情况资源综合利用情况。

全市煤炭回采率由2005年的%提高到2006年的%。

已建成余热余压(高炉煤气、焦炉煤气)装机容量万千瓦综合利用发电机组,年节约标准煤可达万吨。

新型墙体材料企业已发展到50多家,年利用煤矸石70万吨,粉煤灰60万吨,年节约标煤万吨。

农村沼气用户已发展到万户。

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量亿公斤,利用率达到65%。

废物排放处置情况。

全市实施了“蓝天碧水工程”,组织实施污染治理、污水资源化、生态恢复和保护。

已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4座,在建县城污水处理厂4座,日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6万立方米,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5%。

建成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1个,日处理垃圾量600吨,年处理量23万吨,无害化处理率100%。

城市集中供热率由2005年的%提高到%。

全市重点企业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万吨,比上年增加899万吨,增长%,其中:

电力、热力生产中固体废物产生量达万吨,占%。

环境质量状况。

2006年,全市排放二氧化硫万吨、化学需氧量万吨,分别比上年下降%和%。

在主要污染物削减的同时,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285天,比上年增加20天,创历史最好水平,在国家环保总局监控的113个重点城市中,我市环境空气污染指数排序由2005年的81位前移到67位。

全市达三类水质标准的断面比例为%,比上年提高%。

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辛安泉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

四、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长治经济的发展赖以本地资源,虽然经过多年的调整优化,但尚未得到根本的改善,仍是经济结构单一,城市布局随着资源开发建设而过于分散,致使资源与环境、经济社会的发展矛盾日益显现,经济社会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不够合理。

在三次产业比例中,资源型工业企业占比重较大,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还占相当比重,工业产品附加值不高,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特别是煤炭、焦化、冶金等高物耗、高能耗产业所占比重较大,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型接替产业规模相对较小,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大,所以改变资源消耗型经济结构的任务十分艰巨。

二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煤炭、焦炭、钢铁、电力等对资源依赖性强的四个行业产值已占到工业总产值的84%。

煤炭行业中原煤输出占到70%,其中一些小煤矿入洗率不到10%;焦炭行业的化产回收、综合利用率低。

冶金行业钢铁的主导产品主要是建筑业用长线材,市场竞争力有限,受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非常明显。

三是资源浪费比较严重。

2006年,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为吨标准煤,比全省高1吨标准煤,比全国高吨标准煤。

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比全国低%,与全省基本持平。

煤炭开采中煤矸石资源的存量已达到2000万吨,每年的增量为500万吨,但利用率只有20%。

焦炭行业中,捣固焦比例低,每年因此浪费主焦煤50万吨,焦炭行业每年还损失20万吨焦油,燃烧排放煤气亿立方米,耗水约3000万吨左右。

四是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全市每采1吨煤,破坏地下水动储量立方米,破坏静储量立方米,合计破坏总量立方米。

2006年全市煤炭产量为5793万吨,仅此一项就破坏地下水亿立方米,相当于我市最大水库的库容。

同时,由于地下煤炭开采,造成地面大面积下沉。

目前仅潞矿集团造成的采煤沉陷区面积就达平方公里,给沉陷区居民的生活和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带来严重影响,全部治理费用为3亿多元。

焦炭行业的二氧化硫、固体颗粒物和电力行业的粉尘等污染物排放仍然比较严重。

五是环境污染治理难度大。

目前我市治理污染的重要方式是末端治理。

这种治理方式难以从根本上缓解环境压力。

一方面投资大、费用高,建设周期长,经济效益低,企业缺乏积极性,难以为继。

另一方面,末端治理往往使污染物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如废气治理产生废水、废水治理产生污泥、固体废物治理产生废气等,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污染。

六是土地、水资源严重短缺。

2006年,全市人均占有土地亩,低于全省亩的平均水平,在省内属于人口密度较高,土地资源相对紧缺的地区之一。

水土流失面积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耕地实有面积万亩,占农用地面积的%,人均亩。

全市水资源总量为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611立方米,亩均占有量346立方米,分别占全国平均值的1/3和1/4,属于供水缺乏地区。

第二部分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和条件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方向。

我市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近几年来,在推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推行清洁生产、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强有力的组织领导

市委、市政府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突破口,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机遇,作为检验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根据外地市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市的实际,市政府于2007年1月专门成立了由书记市长为组长,市发改委为牵头部门,环保、财政、税收等25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长治市发展循环经济工作领导组及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市循环经济各项工作。

同时,成立了长治市节能减排工作领导组。

各级、各部门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深入研究具体措施,进一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制定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措施。

二、完善的政策法规规划

根据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规划”和“行动纲要”,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我市严格执行国家《节能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可再生能源法》及《山西省节约能源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出台了《长治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长治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长治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方案》、《长治市关于做好治污减排工作的实施方案》、《长治市蓝天碧水工程实施方案》、《长治市建设节约型社会行动纲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明确了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污染物排放为核心,以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区域循环式开发为重点,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的循环经济发展思路,把节能减排纳入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

通过法规、标准和政策的落实,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典型引导的循环经济全面展开

我市以骨干企业为重点,开展循环经济试点,通过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措施,减少生产过程资源、能源消耗,实现企业内部的循环,取得显着成效。

以潞安集团、潞宝集团、沁新集团、天脊集团、长钢集团、常平集团等18家骨干企业为载体,围绕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开展循环经济的示范推广和梯次推进,通过延长产业、产品链,着力开展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已经初步形成三大产业循环链,2006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80亿元,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605亿的%。

其中:

以煤炭资源为依托的煤—电—化、煤—焦—化、煤—洗煤—建材产业的煤化产业链,完成工业总产值152亿元,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以铁矿资源为依托的原矿—铁—钢—钢材、矿石—精矿粉—粉末冶金—冶金压铸件产品链的冶金产业链,完成工业总产值亿元,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以石灰石资源为依托的石灰石—电石—PVC产品链、石灰石—水泥—商品砼产品的乙炔化工链,完成工业总产值亿元,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

这些重点领域产业链的形成,并取得的成功经验,为我市循环经济的引深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四、节能减排措施的落实

一是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在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2006年以来,我市共关停落后工艺和设施137个,淘汰落后产能429万吨;关停150立方米以下小高炉35座,淘汰落后产能万吨;关停5000千伏安以下电石炉24座,淘汰落后产能万吨;关停窑径米以下的小水泥厂20座,淘汰落后产能78万吨。

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万吨,减少化学需氧量排放万吨。

二是大力实施十大节能重点工程。

在焦化、冶金、建材、化工等重点耗能行业,推广余热余压回收利用项目,已建成沁新公司焦炉余热等电机组万千瓦,年节约标煤万吨。

在建材行业,重点发展煤矸石、粉煤灰、工业废渣等新型墙体材料企业,目前全市新型墙体材料企业已发展到50多家。

在屯留、潞城、襄垣等农村,大力发展沼气、小水电等新型洁净能源,加快普及户用沼气,支持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池。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推广节能环保型交通工具,限制和淘汰高耗能交通工具。

在5条公交线路上运营了100辆甲醇客车。

通过更新改造104台低效落后工业锅炉,推广采用粉煤和水煤浆燃烧等节能先进技术,使我市的工业锅炉燃煤效率提高了6-8个百分点,年节约标煤12万吨。

三是开展百家企业节能行动。

围绕循环经济的发展,在煤炭、焦化、冶金、电力、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的100家企业中,开展百家企业节能行动,重点在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以及清洁生产等相关方面推广应用先进科学技术,通过建立百户企业能耗数据库,加快节能降耗技术改造。

四是加强节能减排监测工作。

2004以来,我市从下岗职工中选聘了60名环境监督管理员(烟囱管理员和污水管理员),配备了交通、通讯工具,实行划区域、分片包干管理烟囱和污水排放口,对废气、污水排放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

五、关键技术的助推

围绕循环经济的发展,我市组织实施了一批科技攻关项目,在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清洁生产等相关领域取得了突破。

在煤炭行业新建和技改矿井均采用先进的壁式采煤、放顶技术和回采工艺,洗煤厂与大型矿井同步建设,洗煤能力大幅度提度,全市煤炭回采率2006年达到%,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

在电力行业积极推广变频电机和喷吹煤等节能新技术,力争“十一五”末火电能耗每千瓦时360克标煤,比“十五”末的395克标煤下降%。

焦炭行业普遍采用了先进的焦炉配套机械设备、煤气净化设备及工艺、焦炉装煤出焦除尘地面站、废水处理工艺和设备、化工产品回收装置,炉型水平和产品档次升级,推广应用配型煤烧焦等煤预处理技术、低污染装煤、污染物集中处理、污水综合治理、计算机控制等先进适用技术,使焦炭企业生产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在冶金行业中积极推广高炉喷煤、余热余压发电等技术。

在化工行业中重点实施合成氨、水气系统技术改造。

在建材行业中主要淘汰窑径米以下的机立窑和直径米以下的粉磨设备。

潞安矿业集团公司与鞍山热能院合作首创完成的高炉喷吹煤新技术,是以潞安贫煤为原料生产的高炉喷吹煤新产品,先后被宝钢、首钢和日本、韩国的20多家钢铁企业所应用。

这项新技术具有节能环保、替补焦炭的巨大作用,获得了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煤碳工业科学技术成果特等奖。

在废弃物产生环节,各大型企业通过加大固体废弃物利用力度,先后实施了以煤矸石发电、炉气发电、煤矸石粉煤灰制砖、煤矸石水泥、粉煤灰轻质砌块等一批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大大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使全市工业废渣综合利用企业逐年增多,利用量逐年增加。

六、社会多模式初步展开

在农业方面。

积极探索和培育生态农业循环链,推动传统农业向高附加值生态农业转化。

以屯玉种业、沁州黄公司、芸生粮业、恒山饲料、仙都生态园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载体,初步形成了三大农业产业循环链。

一是良种—粮食种植—粮食加工—饲料—畜禽养殖—畜禽产品深加工—废弃物处理链。

二是农作物秸秆—青贮—畜禽—过腹还田链。

三是畜禽粪便—沼气—生物有机肥—无公害农产品链。

在园区方面。

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研究和建立入园企业的链接关系,合理规划园区内的资源流和能源流,整合园区各种要素,建立园区产业代谢和共生关系,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实现区内物质、能量和信息集成,把上游企业产生的废物转化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实现园区的废物“零排放”,初步建立起潞宝工业园区、常平工业园区等一批起点较高、具有较完整生态工业产业链(网)和拥有园区资源一体化经营与生态化管理体系的产业园区。

在区域方面。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建立有效的废旧物资再生利用体系,构建城市循环经济体系,实现更大范围内物质和能量的循环。

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形成2条循环链:

一是城市生活垃圾—分捡—可利用废物回收链。

目前,我市已有3个垃圾处理场投入运营,日处理生活垃圾800吨。

生活垃圾通过分捡、筛选废旧塑料、金属等被回收利用;各种砖头、石块被粉碎,重新制成建筑材料;有机生活垃圾经过发酵,生产营养土;其余不可利用的垃圾经过焚烧,产生余热用于取暖,实现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二是污水—中水—再利用链。

目前全市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4个,正在建设的污水处理厂3个,其余县区也都在积极规划建设污水处理厂。

污水经过处理后产生的中水,可被电厂、建筑企业等再利用,提高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水平。

七、整合资源综合利用最大化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和资源等因素,我市形成了能源重化工的产业结构。

这种行业废渣、废气、废物产生量大,加之投资欠帐、技术匮乏,为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而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大幅度地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改善生态环境,并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

一是资源有效利用。

目前我市煤炭资源资源综合利用率30%,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低20—30个百分点;许多具有多重价值的资源和共生、伴生资源浪费严重。

全市每年采煤耗散的瓦斯气约5亿立方米,焦炉煤气排放量约15亿立方米,炼铁、转炉炼钢、煤矸石、矿渣、工业炉窑余热等大宗废弃资源回收利用空间更大。

二是节能降耗。

我市以高耗能产业为主,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耗总量为万吨万吨标煤,万元GDP能耗为吨标煤,分别为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的倍和倍,万元GDP电耗为2348千瓦时,分别为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的倍和倍,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吨标煤,分别为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的倍和倍,节能降耗有着巨大的空间。

三是再生资源开发。

我市废旧物质的资源化和再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不够。

不少县污水处理和回用工程尚没有建设;建筑中水、矿井排水等再利用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城市垃圾分类、工业废物回收利用体系不健全,农村沼气等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足,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充分的潜力可挖。

四是优化产业关联度。

我市的传统产业大多属资源型产业,产业之间具有容易耦合的条件。

各产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较易回到本生产系统,或者为别的产业所利用。

如煤矸石热值高、粉煤灰品质好、矿井水用途广泛等等,这就在产业的联动过程中,很容易融入循环经济的内容。

特别是以煤为原料的焦化、电力、钢铁企业,在煤矸石、粉煤灰、废钢渣综合利用和废气、废水、余热回收等方面都有很强的关联性,成为此类企业走上循环经济之路的便利条件。

第三部分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三个”长治的总体工作思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与生态规律,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法制建设和加强监管为保障,完善政策措施,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引导、企业实践、公众参与的循环经济运行机制,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努力把我市建设成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优良、充满魅力的新长治。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协调发展、以人为本。

将发展循环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技术进步、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加强企业管理相结合,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利用,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的协调发展。

(二)坚持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并重。

坚持走工业新型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换取最大的经济价值,在保护好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三)坚持“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坚持生产环节与消费环节并重,通过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优先实施资源使用和废物产生的减量化,促进废物多级资源化和资源利用的良性循环,实现资源投入最小化和废弃物的最小排放。

(四)坚持政府、企业与公众互动。

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各行其职,互相促进的制度结构,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完善政府行为,加强政策导向和信息引导,营造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产业化、市场化运作,使公众能从中获得应有收益。

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主导与公众参与”相结合的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

(五)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点、线、面相结合。

突出近期工作重点,优先抓好重点企业、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通过企业、园区、城市三个层面的互动发展、协调推进,从“企业试点”走向“行业试点”,从“面向企业”走向“面向园区”,从社区扩展到社会。

抓好企业层面的“小循环”、园区层面的“中循环”和区域社会层面的“大循环”。

由点及面,在生产、建设、消费、流通等各领域,全面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六)坚持依靠科技和体制创新助推。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高废物利用率、资源生产率和回用率,降低污染排放率,降低生产成本,使企业逐步实现由循环不经济向循环经济的转型。

加快制度创新,通过制度创新激励企业和人才从事科技创新,降低交易成本,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三、发展目标

通过实施循环经济试点市工作,大力加快循环经济发展,争取到2010年,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资源利用率大幅提高,污染排放明显减少,全市资源生产率提高,废弃物排放量降低。

基本建立起发展循环经济的法规体系、标准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建立起运转有效的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体系;资源开采、消耗类和加工类企业基本建成循环经济型和资源节约型企业,工业园区和中心城市建立起完善的循环经济体系;农业节水、节药、节肥、节能、节地和废弃物综合利用工作取得大的突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环境质量逐步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公众的资源节约意识进一步增强,发展循环经济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

四、主要目标

——----------------资源开发与利用。

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5%左右,煤炭回采率达到70%以上;万元GDP用水量降低%,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大于80%。

——废弃物治理。

有效控制废弃物排放,工业污染源实现全面达标,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单位GDP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与2005年相比下降40%以上。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

——再生资源利用。

提高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至60%,城市污水处理率、中水回用率分别达到80%和70%。

秸秆等农作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耕地面积保持在520万亩;全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重点治理区域全面好转,森林覆盖率达到28%以上;县(市、区)县城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比例大于80%。

五、主要指标

指标类型指标名称单位2007年2008年2010年

一、资源产出指标

主要矿产资源产出率

能源产出率

二、资源消耗指标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

重点行业主要产品单位综合能耗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取水量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重点行业单位产品水耗

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三、资源综合利用指标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废钢铁回收利用率

废有色金属回收利用率

废纸回收利用率

废塑料回收利用率

废橡胶回收利用率

四、废物排放指标

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

工业废水排放量

二氧化硫排放量

COD排放量

第四部分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任务和重点是:

在循环型工业、循环型农业、循环型服务业和循环型社会四大领域,全力建设“6712”循环经济工程,即:

打造六大产业链条、建设七批示范工程、做好十项节能工作、实施二类基础项目。

一、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打造六大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一)做大生态农业产业链。

按照“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