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语文第五六单元测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80982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上语文第五六单元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八上语文第五六单元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八上语文第五六单元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八上语文第五六单元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八上语文第五六单元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上语文第五六单元测试题.docx

《八上语文第五六单元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上语文第五六单元测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上语文第五六单元测试题.docx

八上语文第五六单元测试题

为民中学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复习题

文言文

(一)

《桃花源记》测试题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诣太守,说如此

(2)芳草鲜美

(3)乃不知有汉(4)无论魏晋

(5)此中人语云(6)阡陌交通

(7)便要还家(8)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9)停数学日,辞去(10)初极狭,才通人

二、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含义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东。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填空

(一)补充完整下面的句子

1、忽逢桃花林,,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2、初极狭,才通人。

,。

3、,不复出焉,。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用四字词语补充下面句子:

武陵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

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2、

(1)文中突出“桃源”环境美好的句子是:

(2)文中突出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

(3)文中突出“桃源”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句子:

3、《桃花源记》选自《》,文章以为线索,按照桃源,桃源,桃源的顺序来叙述了渔人的志见所闻。

4、描写“桃源”社会风貌的句子:

,,。

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同的句子:

,。

四、背诵课文,完成下面练习

1、文学常识:

陶渊明,字:

,又名:

,自号:

,(朝代)大文学家。

2、简答题

(1)文中的“外人”和“黄发垂髫”分别指什么?

(2)“皆叹惋”是谁在叹忱?

他们又为什么叹惋?

(3)请用简单的文字写出渔人的行踪。

(4)渔人离开桃花源之前,桃花源的人为什么一再叮嘱“不足为外人道也”?

(5)写出在本文中积累到的成语(至少三个)

(6)文中表现“桃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有哪两句?

第22课练习题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1、惟吾德馨2、谈笑有鸿儒

3、可以调素琴4、濯清涟而不妖

5、有仙则名6、有龙则灵

7、斯是陋室8、苔痕上阶绿

9、花之隐逸者也10、不可亵玩焉

11、无案牍劳形12、无案牍劳形

二、用现代汉语译出下面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予独受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按原文填空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

苔痕上阶绿,。

谈笑有鸿儒,。

无丝竹之乱耳,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2、水陆草木之花,,予独爱,。

中通外直,,香远益清,亭亭茎植,。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莲,。

莲之爱,。

四、文学常识填空

1、《陋室铭》的的“铭”是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的。

2、“说”是一种的古代文体,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类似现代的

3、宋代周敦颐非常喜欢莲花,用“出淤泥而不染,,”来赞美莲花,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

4作者:

(1)《陋室铭》的作者:

字:

(朝代)的,古文运动的积极参与者。

这篇文章选自《》。

(2)《爱莲说》的作者:

字:

,世称:

,课文选自《》。

五、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练习

1、《陋室铭》一文的主旨句是:

;点睛之笔是:

2、在《陋室铭》中作者:

,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了自己的节操和情趣。

3、“牡丹之爱爱”“宜乎众矣”从字面的角度而言,是说爱牡丹的多而爱莲的人少,作者的言外之意是:

,这句话讽刺的社会世态是: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一句体现了莲的品质。

5、“予独爱莲”是“独”安可以去掉吗?

为什么?

6、背诵《爱莲说》完成下面的练习

(1)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

(2)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

(3)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

(4)写出描写莲花和菊花的古诗名句(各一句)

莲花:

,。

菊花:

,。

第23课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1、盖大苏泛赤壁云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3、盖拣桃核修狭者为之4、尝贻余核舟一

5、启窗而观6、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7、高可二黍许8、珠可历历数也

9、勾画了了10、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二、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盖拣桃核修狭者为之2、左手倚一衡木

3、卧右膝,诎右臂支船4、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5、虞山王毅叔远甫刻6、便要还家

三、用现代汉语表述下面句子

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2、舟尾横卧一楫。

3、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4、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四、文学常识

1、“记”这种文体跟现在的相似,在写法上大多以为主,兼而有、抒情成分。

2、《核舟记》的作者:

字:

,(朝代)人,著有《》本文选自(朝代)编的《》。

3、文中的“大苏”是指,他是朝代的,他与、

合称“三苏”,三苏与唐朝的、,和宋朝的、

合称“唐宋八大家”。

五、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练习

1、《核舟记》是一篇性的文章,依照的结构安排顺序。

主体部分以位置为顺序,先写核舟的,次写;写正则先写舟的部分,次写,最后写。

2、“核舟”的主题是,核舟小窗两边所刻的文字中右面边是:

,左边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左边的刻字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一句话是:

,作者对核舟技艺发出赞叹之情的句子:

3、突出苏东坡形象特征的句子:

4、写出苏、黄二人友好关系、互相切磋、谈论的神情的句子是:

/。

5、写佛印旅游形骸、超脱凡俗之情的句子:

6、写出一个带有“因势”的成语:

,写出一个与“技灵怪矣哉”意思相近的成语:

,写出一个赞美核舟上所刻人物形象的成语:

7、简答:

文中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三个人的位置关系的?

为什么?

文言文

(二)

第24课练习题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1、讲信修睦2、选贤与能

3、男有分,女有归4、盗窃乱贼而不作

5、是谓大同6、是故谋闭而不兴

7、不独亲其亲8、矜寡孤废独疾者

二、译出下面句子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4、故外户而不闭

三、根据要求填空

1、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它是“”之一,其他的分别是:

《》、《》、《》、《》。

2、《礼记》是家经典之一,是由(朝代)的,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篇。

3、老子所倡导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与本文的“、

”意思相同。

4、写出文中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意思相近的语句:

5、本文结构上的特点是:

6、本文是一篇名文,有两个成语出自其中,它们是:

、。

7、根据课文描述出大同社会的社会特征(3个)

(1)

(2)

(3)

第25课习题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1、一男附书至2、决眦入归鸟

3、会当凌绝顶4、老翁逾墙走

5、吏呼一何怒6、室中更无人

7、造化钟神秀8、天明登前途

9、死者长已矣10、如闻泣幽咽

二、用现代汉语表述下面句子的意思

1、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2、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3、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三、文学常识填空

1、《春望》的作者:

字:

,在其诗中常自称:

后人称他:

因其官至工部作侍郎,所以后人又其为:

自唐代以来,他的诗即被称为:

他也被看作一代宗师,被尊称为:

2、“三吏”指:

、、,“三别”指、、

四、根据原文完填空

1、,齐鲁青未了。

2、会当凌绝顶,。

3、,恨别鸟惊心。

4、,死者长已矣。

五、背诵全文,完成下面的练习

1、《望岳》中写近望中所见的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耸的句子:

2、《望岳》中,诗人想像登泰山之巅抒发豪情的语句:

3、《春望》中诗人移情于物,表达感时伤怀的语句:

4、《石壕吏》中直接表现战争惨死的句子:

描写兵役苛酷的句子:

,表现老妇人悲痛和含悲度日的句子:

说明战争破坏严重的句子:

5、《望岳》中没有一个“望”字,但处处写望,距离是自而,时间从至遥想将来的一个字。

6、请从“钟”字入手,对“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分析。

7、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8、老妇人说“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9、“天明登记前途,独与老翁别”在内容和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

10、春日融融,鸟语花香,本是令人惚醉的欢快情景,但在诗人眼里,却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1、“老妇”前致词分三层,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为民中学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复习题

(一)三峡(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嗽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良多趣味

(2)林寒涧肃

(3)属引凄异(4)自非亭午夜分

2、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2分)

(1)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译文: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

3、填空:

文中用()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

用()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2分)

4、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

(3分)

5、“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己过万重山。

”这是诗人李白在被流放途中遇赦写下的《朝发白帝城》。

请说说其中后两句诗与文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之间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二)比较阅读《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2分)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4分)

(1)晓雾将歇()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怀民亦未寝()(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言文(三)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填空。

(8分)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4分)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4分)

5.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之:

山川之美甚矣,何陋之有B.是:

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

C.与:

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

寻张怀民寻病终

6.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7、对乙文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三)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列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组是()。

(3分)

A.湖中人鸟声俱绝哀转久绝B.是日更定矣问今是何世

C.问其姓氏望其旗靡D.强饮三大白而别乃记之而去

2.解释加点词。

(4分)

①余拏一小舟②见余大喜③及下船④客此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湖上影子……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所表现的景色。

(5分)

4.在文中

,作者所表现的情感较为复杂,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一个“痴”字,表达了痴迷于山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情趣。

B.借所描写的雪景,寄托了人生天地两茫茫的深沉感慨。

C.字里行间流露出与民同乐的情怀。

D.委婉地传达出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怀念故国的淡淡愁绪。

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6.试简要分析“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

(3分)

7.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

(2分)

(四)诗四首

(一)

使至寨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走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

诗题“使至塞上”中“使”的意思是,“征蓬出汉塞”一句中“征蓬”的意思是。

(2分)

2王国维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

”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分)

3、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二)《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________,它交代了远渡的___________和此行的___________。

  

2.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

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3.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

这两句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

诗中的“天镜”和“海楼”分别指什么?

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水为“故乡水”?

“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诗词填空

1、《使至塞上》中作者用比喻来暗写自己的遭遇并抒发情感的句子是:

                      ,                    。

2、《使至塞上》中作者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图的诗句是:

                     ,                     。

3、《渡荆门送别》中用拟人手法表达思乡、惜别之情的句子是:

                     ,                     。

4、《渡荆门送别》的颔联是:

                   ,                。

《归园田居》中写诗人耕种辛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抒发作者愿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使至塞上》描绘西北高原黄昏日落景象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

6.《登岳阳楼》表达漂泊不定的生涯、离乡背井的感慨的句子是“,

________”。

诗中“,”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六)课外古诗十首

1《长歌行》中 诗中劝勉人们珍惜青春,应及时努力的诗句:

2《野望》 中透露出诗人闲情野趣中隐含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之情的句子:

 

3《早寒江上有怀》中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两句意境相近的诗句: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诗中表明诗人想投身仕途而又无人举荐的诗句:

形象地描写洞庭湖迷蒙、浩瀚,面积广大,充满活力的诗句:

5《黄鹤楼》 诗中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意境相似的诗句:

6《送友人》 诗中借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表达诗人与友人难舍难分之情的诗句:

7《秋词》 诗中能够表现诗人昂扬奋发的创作精神的句子:

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独创新视角的句子:

8《鲁山山行》 诗中描写秋天空野自然之趣的诗句:

表明山中人烟稀少,游者离山村较远的诗句:

9《浣溪沙》 词中表明环境清新优美、淡雅宁静的词句:

,词中表达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豁达的胸襟的句子:

10《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诗中诗人巧借自然风雨,将实现与梦境联系起来的诗句:

表现诗人至死不忘报国决心的句子:

对比阅读(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B.可爱者甚蕃(多)

C.陶后鲜有闻(少)D.宜乎众矣(适宜)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文言句子的大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简要回答问题。

(1)甲文中统领全文、表明作者品德的语句是

(2)

(2)乙文中多次提到菊和牡丹.这样写的作用是

4.甲文先说“斯是陋室”,结尾又说“何陋之有”,是否自相矛盾?

请简要分析。

(3分)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表现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乙文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B.甲乙两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

C.“铭”和“说”都是古代文体,“铭”侧重于议论,“说”侧重于叙事。

D.甲文句式整齐,对仗工整;乙文语言精练,骈散相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