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知识之脏腑.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77557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知识之脏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医基础知识之脏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医基础知识之脏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医基础知识之脏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医基础知识之脏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知识之脏腑.docx

《中医基础知识之脏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知识之脏腑.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基础知识之脏腑.docx

中医基础知识之脏腑

中医基础知识之脏腑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

按照内脏的功能特点,主要分为五脏、六腑两类。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

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

五脏共同的功能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共同的功能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脏腑学说是阐述人体内脏的形态结构和部位,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基础理论。

人体的内脏各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部位、生理功能及其互相居于胸腹腔中不同的部位,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

而在内脏之间,无论是五脏之间、六腑之间或脏与腑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脏腑学说具有一定的特点。

首先,中医学对内脏形态与部位的记载比较简略,而着重用气、血、阴、阳等来概括内脏的物质结构,认为它们是构成内脏和维持内脏生理的基本物质。

由于气血阴阳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因而它们在腑脏的生理活动中,各自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一、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与系统连属

五脏,是心、肝、脾、肺、肾的合称。

亦有加上心包络,称为六脏者。

但习惯上把心包络附属于心,不予并列,故仍称为五脏。

五脏的生理功能,虽然各有专司,但心脏的生理功能是起着主宰作用。

五脏之间各种生理功能活动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协调平衡,主要是以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为基础来进行阐释的。

1、心

心居于胸腔,形似倒垂的未开莲蕊,有心包络维护于外的心脏,即“血肉之心”。

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五色主赤(红)色,起着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在心与小肠之间相互络属,故心与小肠相为表里。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血脉:

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人体的血液运行于脉管之中,而依赖于心脉的搏动才能循环不息,发挥着濡养的作用。

“心主血,血之行身,通遍经络,脏腑循环”。

所以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是在心脏。

心脏的正常搏动,依赖于心气、心阳的推动和温煦作用,以及心血、心阴的营养和滋润作用。

从而以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保证血液在脉内的正常运行。

如心气、气血不足,可见血色无华,脉象细弱无力等。

2)主神态:

心主神态,即是“心主神明”,或称“心藏神”。

神是精神活动的总称,包括思维、意识和情态活动等。

人的精神活动,为大脑的生理功能之一,是大脑对外界事物的反映。

这早在《内经》已有明确的论述,并把它归属于心。

所以说,“任物者谓之心”。

任,有担任、接受的意思,即心(大脑)具有接受外来信息的功能。

古人之所以把心称作“五脏六腑之大主”,是与心主神明的功能分不开的。

故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可分属于五脏,但主要归属于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

中医脏腑学说认为心主神明,主要依赖于心血与心阴的作用,血与阴都有滋养心神的功能,其次,与心气、心阳亦有关,气与阳对心神起着鼓动和振奋的作用,也即推动作用。

如心血不足,血不养心,可以导致心神不安,出现心悸、失眠、多梦等症。

(2)系统连属

1)在志为喜:

心在志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和精神情志的“喜”有关。

脏腑学说认为,人对外界信息引起情志变化,是由五脏的生理功能所化生,故把喜、怒、忧、思、恐称作五志,分属于五脏。

由于心为神明之主,不仅喜能伤心,而且五志过极,均能损伤心神。

2)在液为汗:

汗液,是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后,从玄府(汗孔)排出之液体。

汗液的排泄,还有赖于卫气对腠理的开合作用,腠理开,则汗液排泄,腠理闭,则无汗。

由于汗为津液所化生,血与津液又同出一源,因此,有“汗血同源之说”。

而血又为心所主,故有“汗为心之液”之称。

3)在窍为舌:

心开窍于舌,是指舌为心之外候,又称舌为“心之苗”。

舌的功能是主司味觉和表达语言。

由于舌面无表皮覆盖,血管又极其丰富,因此,从舌质的色泽可以直接察知气血的运行和判断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

心的功能正常,则舌体红活荣润,柔软灵活,味觉灵敏,语言流利。

若心有病变,可以从舌上反映出来。

如心的阳气不足,则舌质淡白胖嫩;心火上炎则舌红,甚至生疮,口腔溃疡等。

2、肺

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上连气管。

由于肺位置最高,故称“华盖”。

因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又称其为“娇脏”。

为魄之处,气之主,五色主白色,在五行属金。

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互络属于肺与大肠,故肺与大肠相为表里。

(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

肺主气的功能包括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

肺主一身之气:

是指一身之气都归属于肺,由肺所主。

肺主一身之气,首先体现于气的生成方面,特别是“宗气”的生成,主要依赖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相结合。

因此,肺的呼吸功能健全与否,直接影响着宗气的生成,也影响着全身之气的生成。

其次,肺主一身之气,还体现于对全身的气机具有调节作用。

肺有节律的一呼一吸,对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肺主呼吸之气:

指肺又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了体内外气体的交换。

通过不断的呼浊吸清,吐故纳新,促进气的生成,调节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从而保证了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2)主宣发和肃降:

所谓“宣发”,即是使肺气向上、向外。

宣发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通过气化,呼出体内浊气;二把脾转输的精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全身;三是宣发卫气将代谢后的精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

“肃降”使肺气向下、向内,也有三个方面:

一是吸入清气;二是吸入之清气由脾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向下布散;三是清除呼吸道的异物。

宣发与肃降是相反相成的矛盾运动,生理情况下必须保持协调的关系,才能使气道通畅,呼吸调匀,体内外气体得以正常交换。

如果二者的作用失常,失去相互协调的关系,就会发生“肺气不宣”或“肺失肃降”的病变,出现咳嗽、气喘等症。

3)通调水道:

通,即疏通,调,即调节。

水道是水液运行和排泄的通道。

肺的通调水道功能,是指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作用。

肺的宣发作用调节汗液的排泄,肺气肃降将吸入之清气下纳于肾,而且将体内的水液不断地向下输送,之后生成尿液而排出体外,均有赖于通调水道的功能。

4)朝百脉:

朝,即聚会的意思,肺朝百脉,即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而聚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再输布到全身。

(2)系统连属

1)在志为忧:

以五志分属五脏来说,则肺在志为忧。

忧和悲的情志变化,虽略有不同,但其对人体生理活动的影响是大体相同的,故忧和悲同属肺志。

忧愁和悲伤情绪易使气不断的消耗,由于肺主气,所以悲忧易伤肺。

反之,肺功能下降时,机体对外来非良性刺激的耐受性就会下降,而易产生悲忧的情绪变化。

2)在液为涕:

涕是有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并有润泽鼻窍的功能。

若肺寒,则鼻流清涕;肺热,则涕黄浊;肺燥则鼻干。

3)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皮毛,包括皮肤、汗腺、毛发等组织,是一身之表。

依赖于卫气和津液的温养和润泽,成为抵御外邪侵袭的屏障。

由于肺主气属卫,具有宣发卫气,输精于皮毛等生理功能,则皮肤致密,毫毛光泽,抵御外邪侵袭的功能强弱有赖于肺的生理功能正常。

4)在窍为鼻:

肺开窍于鼻,鼻与喉相通而联于肺,鼻和喉是呼吸的门户,故有“鼻为肺之窍”,“喉为肺之门户”之说法。

正由于肺开窍于鼻而与喉直接相通,所以外邪袭肺,多以鼻孔而入。

肺的病变,也多见鼻、喉的证候,如鼻塞、流涕、喷嚏、喉痒和音哑等。

3、脾

脾位于中焦,在左膈之下,形如镰刀。

脾与胃同居中焦,脾胃均为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机体的消化运动,主要依赖于脾和胃的生理功能。

机体生命活动的持续和气血津液的生化,都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而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脾在五行属土,五色主黄色,与胃相表里。

(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运化:

运,转运输送;化,消化、吸收。

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饮食物)化为精微。

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

脾的运化功能,可分为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运化水谷:

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

运化水谷,即是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饮食入胃后,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实际上是在胃和小肠内进行的。

但是,必须依赖于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将水谷化为精微。

同样,也有赖于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才能把水谷精微灌溉四旁和布散全身。

脾运化水谷功能正常,才能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的养料,使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

运化水液:

水液也有人称作“水湿”,是指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是人体水液代谢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脾主运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饮食物中吸收的营养物质,多属液态状态的物质,运化水液既是对被吸收的水谷精微中多余水分,及时地转输于肺和肾,通过肺、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

因此,脾运化水液功能健旺,则水液在体内运行正常。

反之,脾运化水液功能减退,可导致水液在体内停滞,而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则导致水肿。

2)主升清:

升,即上升之意,升清是脾运化的功能特点,即指脾气以升为顺。

“清”是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升清”即是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

若脾气不能升清,则水谷不能运化,气血升化无源,可出现神疲无力、头目眩晕、腹胀、泄泻等症。

脾气(中气)下陷,则可见久泄脱肛,甚则内脏下垂等症。

3)主统血:

统,即统摄、控制之意。

脾统血,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经脉中运行,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能。

脾统血的作用是通过气摄血来实现的,古人有说:

“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

脾气健运,气血生化有源,则气固摄血液的功能得以正常发挥,血液不至于溢出脉外而发生出血。

反之,若脾不统血,脾气固摄血液的功能减弱,则可使血溢出脉外而见各种出血,如皮下淤血、便血、尿血、崩漏等。

(2)系统连属

1)在志为思:

思,即思考、思虑,是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

正常的思考问题,对机体的生理活动并无不良影响,但在思虑过度,所思不遂等情况下,就能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常能导致不思饮食,脘腹胀闷,头目眩晕等症。

2)在液为涎:

涎则为口津,唾液中较清晰的称为涎。

涎具有保护口腔粘膜,润泽口腔的作用,在进食时分泌较多,有助于饮食物的吞咽和消化。

脾胃功能正常,涎液上行于口,不溢于口外。

若脾胃不和,则往往导致涎液分泌急剧增加,而发生口涎自出。

如小孩流口水等。

3)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脾主全身之肌肉,这是指由于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全身的肌肉,都需要依靠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来营养,才能使肌肉发达,丰满健壮。

如脾胃的运化功能障碍,肌肉瘦削,萎软无力。

故古人有说调理独取阳明经。

四肢与躯干相对而言,是人体之末,故又称“四末”。

人体四肢生理活动正常,同样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等营养正常输布。

4)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脾开窍于口,口腔是消化道的最上端,开窍于口,系指饮食口味等与脾运化功能有密切关系。

若脾失健运,则可出现口淡无味、口甜、口腻等口味异常的感觉,从而影响食欲。

口唇的色泽与全身的气血是否充盈有关。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口唇的色泽正常,不但反映全身气血状况,而且反映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正常。

4、肝

肝位于横膈之下,右胁之内。

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

肝,五色主青色。

在五行属木,主动主升。

肝与胆,不仅是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互络属于肝胆之间,而且肝与胆本身也有直接相连,而为表里。

(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疏泄:

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全身气机,使之调畅的功能。

疏,即疏通;泄,即发泄、升发。

肝的疏泄功能,重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调畅气机:

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机体的脏腑、经络、器官等的活动,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的运动。

肝的疏泄功能,对于气机起着疏通的作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周身各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就正常。

如果肝失疏泄,气机不调,就可引起情志异常变化,主要表现在抑郁和亢奋两个方面。

肝气抑郁,可见心情不舒,闷闷不乐,多愁善虑,则出现胸胁,两乳和少腹等部位的胀痛不适等;肝气亢奋,可见性情急噪,容易发怒,烦躁不安,则出现头目胀痛、面红耳赤、易怒等症。

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

脾胃是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而肝是疏泄,对脾胃的消化起着协助作用,即肝具有促进消化吸收的功能。

肝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一方面是肝能疏通气机,促进脾胃之气的调畅,以维持其升清与降浊的特点,而保证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

另一方面是肝能分泌与排泄胆汁,有助于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

胆汁是肝之余气积聚而成的,具有对某些饮食物的消化作用。

若肝失疏泄影响到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就可以出现胁肋胀痛、黄疸、食欲不振等症。

调畅情志:

情志活动,是属于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但亦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

这是因为正常的情志活动,主要依赖于气血的正常运行,情志异常对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影响,也在于干扰正常的气血运行。

古人说“百病生于气血也”,就是针对情志所伤,影响气机的调畅而言。

气机调畅,则情志活动舒畅,心情开朗,乐观愉快,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既不易怒,也不易郁。

此外,妇女的排卵和月经来潮,男子的排精,与肝的疏泄功能也有密切关系。

2)主藏血

肝藏血是指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

肝脏是人体贮藏血液的主要器官,犹如血库一样。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血液运行不息,但肝必须储存一定量的血液,以应人体在特殊情况下(大量失血、剧烈运动以及情绪激动时)的急需。

以及制约肝的阳气升腾,勿使过亢,以维护肝的疏泄功能,使之冲和条达。

肝的藏血功能失常,一般可出现两个方面,一是藏血不足,即肝血不足。

由于肝血虚少,不能供给人体正常的血需求,可出现头晕目眩、四肢乏力等病。

二是藏血失职,即肝不藏血。

可以出现吐血、衄血,女性月经量多,甚至发生崩漏等多种出血症。

此外,藏象学说中还有“肝藏魂”之说。

肝的藏血功能正常,则魂有所舍。

若肝血不足,心血亏损,则魂不守舍,可见惊骇多梦、卧寐不安、梦游、梦呓以及出现幻觉等症。

(2)系统连属

1)在志为怒:

肝在志为怒,怒是人们在情绪激动时的一种情志变化。

怒对于机体的生理活动来说,一般是属于一种不良的刺激,可使气血上逆,阳气升泄。

由于肝主疏泄,阳气升发,为肝之用,故说肝在志为怒。

2)在液为泪:

肝开窍于目,泪从目出。

泪有濡润眼睛,保护眼睛的功能。

如肝的阴血不足时两目干涩,实际上即是泪液的分泌不足。

如在风火赤眼,肝经湿热情况下,可见目眵增多,迎风流泪等症。

3)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筋即筋膜,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是联结关节、肌肉的一种组织。

因全身筋膜有赖于肝血的滋养。

肝的阴血不足,筋失所养,可出现手足振颤,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症。

爪,即爪甲,包括指甲和趾甲,乃筋之延续,故称“爪为筋之余”。

肝血充足,则爪甲坚韧明亮,红润光泽。

若肝血不足,则爪甲薄,枯而色夭。

甚则变形脆裂。

4)在窍为目:

目又称“精明”,是视觉器官。

肝的经脉上联于目系,目是视力,有赖于肝气之疏泄和肝血之营养,故说:

“肝开窍于目”。

5、肾

肾位于腰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由于肾藏有“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肾为“先天之本”。

肾在五行属水,五色主黑色,主骨生髓。

肾与膀胱在水液代谢方面亦直接相关,故肾与膀胱相为表里。

(1)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藏精,是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即是肾对精气具有闭藏的作用。

肾中的精、气、阴、阳,来源于先天,充盛于后天。

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肾所藏的精气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先天之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

“后天之精”是指出生以后,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通过脾胃运化功能而生成的水谷之精气,以及脏腑生理活动中化生的精气通过代谢平衡后的剩余部分,藏之于肾。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来源虽然有异,但均同归于肾,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先天之精”有赖于“后天之精”的不断培育和充养,才能充分发挥其生理效应。

“后天之精”的化生,又依赖于“先天之精”的活力资助。

肾中精气的主要生理效应一是:

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

二是:

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

人体生长发育情况,可从头发、牙齿、骨骼以及生殖功能等方面表现出来。

幼年时期,肾中精气逐渐充盛,头发生长较快而渐稠密,更换乳齿,骨骼长生而达到增高;青年时期,肾中精气比较充盛,逐渐发育成熟,具有生殖功能,并生长智齿,骨骼长成而达到一定高度;壮年以至中年时期,肾中精气充盛,身体壮实,精力充沛;老年时期,肾中精气渐少,出现脱发、齿落,形体衰老。

总之,在整个生命过程的生、长、壮、老的各个阶段中,其生理状态的不同,决定于肾中精气的盛衰变化。

2)主水

肾主水液,主要是指肾中精气的气化功能,对于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调节作用。

肾对水液的气化作用,具体是靠肾阳与肾气来完成的。

一方面,肾阳、肾气对水液具有固摄的作用,就能使水液之清者上升,维持体内的正常水液量。

另一方面,肾阳、肾气对水液具有推动的作用,就能使水液之浊者下降,即生成尿液,并使之下注膀胱而排出体外。

如果肾的阳气虚弱,气化作用失常。

固摄无力,可发生小便量特多,以及遗尿,小便失禁等症。

推动无力,可出现尿少,水肿等症。

3)主纳气

纳,即是接受、固摄的意思。

肾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才能保证体内气体的正常交换。

人体的呼吸功能,虽为肺所主,但必须依赖于肾的纳气作用。

如果肾气虚弱,纳气功能减退,就会出现呼吸表浅的气短,以及动则气喘等症状,这就叫做“肾不纳气。

(2)系统连属

1)在志为恐:

肾在志为恐,恐是人们对事物惧怕的一种精神状态。

恐与惊相似,但惊为不自知,事出突然而受惊;恐为自知,俗称“胆怯”。

惊恐属肾,恐为肾之志,但总与心主神明相关。

心藏神,神伤则心怯而恐。

即是说明恐和惊的刺激,对机体的气机运行产生不良的影响。

2)在液为唾:

唾为口津,唾液中较稠厚的称作唾。

唾为肾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养肾中精气的作用。

所以古代导引家以舌抵上腭,待津唾满后,咽之以养肾精,若多唾或久唾,则易耗损肾中精气。

3)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

肾主骨生髓的生理功能,实际上是肾中精气具有促进生长发育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小儿囟门迟闭,骨软无力,以及老年人的骨质脆弱,易于骨折等。

都与肾中精气不足,骨髓空虚有关。

牙齿的生长与脱,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

发的生长,全赖于精和血。

肾藏精,故说:

“其华在发”。

发的生长与脱落,润泽与枯燥,不仅依赖于肾中精气之充养,而且亦有赖于血液的濡养,故称“发为血之余”。

4)在窍为耳及二阴:

耳是听觉器官。

听觉的灵敏与否,与肾中精气的盈亏有密切关系。

若肾中精气虚衰时,则髓海失养,而可见视听减退,或见耳鸣,甚则耳聋等。

二阴,即前阴(外生殖器)和后阴(肛门)。

前阴是排尿和生殖的器官,后阴是排泄粪便的通道。

尿液的排泄是在膀胱,但需依赖肾的气化才能完成。

因此,尿频、遗尿、尿失禁、尿少或尿闭,均与肾的气化功能失常有关。

二、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称为六腑。

其中胆、胃、小肠、大肠属于消化器官。

膀胱属于泌尿器官,三焦是包含多种功能的一种特殊腑。

它们共同的生理作用是:

将饮食物腐熟消化,传化糟怕。

由于六腑以传化饮食物为其生理特点,故有实而不能满,六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之说。

但是,“通”和“降”的不及与大过,都属于病态。

1、胆

胆,居六腑之首,又属于奇恒之腑。

胆与肝相连,附于肝下,内储胆汁。

胆汁又称精汁、清汁。

胆汁味苦、色黄绿,由肝之精气所化生,汇集于胆,泄于小肠,以助饮食物消化,是脾胃运化功能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

胆的主要生理功能:

(1)储存和排泄胆汁:

胆汁以助于食物的消化,由肝的疏泄功能控制和调节。

若肝失疏泄,导致胆汁排泄不利,影响及脾胃的运化功能,而出现胁下胀满疼痛,食欲减退,腹胀,便溏等症;胆汁上逆,则可见口苦、呕吐黄绿苦水;胆汁外溢,则可出现黄疸。

(2)主决断:

决断是指胆在精神意识活动过程中具有判断事物、做出决定的作用,其决断意义有二:

一是指正常的决断能力,亦即能够完全控制自己的意识和动作;二是指准确,恰如其分,不偏不倚。

2、胃

胃,又称胃脘,位于上腹部,上连食道,下接小肠。

胃分上、中、下三部。

胃的上部称上脘,包括贲门与胃底部分,胃的中部称中脘,即胃体的部位,胃的下部称下脘,包括幽门。

其生理特性是“喜润恶燥”。

(1)主受纳、腐熟水谷:

受纳,即接受、容纳的意思。

腐熟,是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意思。

饮食入口,经过食管,容纳于胃,故称胃为“太仓”、“水谷之海”。

机体的生理活动和气血津液的化生,都需要依靠饮食物的营养,故又称胃为“水谷气血之海”。

(2)主通降,以降为和:

饮食物入胃,经胃的受纳腐熟功能初步消化后下行入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所以说胃主通降,以降为和。

胃的通降是降浊,降浊是受纳的前提条件。

所以,胃失通降,不仅可以影响食欲,而且因浊气在上而发生口臭、脘腹胀闷或疼痛,以及大便秘结等症状,若胃气失于通降,形成胃气上逆,则可出现暧气酸腐、恶心、呕吐、呃逆等症。

3、小肠

小肠是一个相当长的管道器官,位于腹中,其上口在幽门处与胃之下口相接,其下口在阑门处与大肠之上口相连。

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主要是在小肠内进行的。

(1)主受盛和化物:

受盛,即是接受、以器盛物的意思。

化物,具有变化、消化、化生的意思。

小肠受盛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接受经胃初步消化之饮食物的器官。

二是指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在小肠内必须有相当时间的停留,以利于进一步消化和吸收。

小肠有化物功能,是将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进一步进行消化,将水谷化为精微。

(2)泌别清浊:

泌,即分泌,别,即分别、识别。

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

一是将经过小肠消化后的饮食物,分别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个部分,二是将水谷精微吸收,把食物残渣向大肠输送。

(3)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时,也吸收了大量的水液,故又称“小肠主液”。

此外,小肠的吸收功能与尿量有着一定的关系,这是因为在生理上吸收的物质中包括水液在内。

病理上吸收水液的功能不良,则可见腹泻便溏,因而小便量必然减少。

由此可见,小肠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的功能,在水谷化为精微的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实际上这是脾胃升清降浊的具体表现。

因此,小肠的功能失调,既可引起浊气在上的腹胀、腹痛、呕吐、便秘等症,又可引起清气在下的便溏、泄泻等症。

4、大肠

大肠位居腹中,上口在阑门处与小肠相接,下口紧接肛门。

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化糟粕。

大肠接受经过小肠泌别清浊后所剩下的食物残渣,在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经肛门而排出体外。

大肠的变化传导作用,是胃的降浊功能的延伸,同时亦与肺的肃降功能有关。

5、膀胱

膀胱位于小腹中央,上口通于肾,下口连接尿道。

为贮尿的器官。

膀胱和肾直接相通,二者又有经脉相互络属,故为表里,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尿和排尿。

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全赖于肾的气化功能。

所谓膀胱气化,实际上是隶属于肾的蒸腾气化。

膀胱病变,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或是小便不利,尿有余沥,甚至尿闭,或是遗尿,甚则小便失禁。

膀胱的这些病变,归根结底,也多与肾的气化功能有关。

6、三焦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为六腑之一。

三焦的生理功能的认识是一致的,认为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是通行元气,二为水液运行之道路。

(1)通行元气:

三焦是气的升降出入的通道,又是气化的场所,故有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功能。

元气,是人体最根本的气。

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而充沛全身。

(2)为水液运行之道路:

三焦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通路。

全身的水液代谢,是由肺、脾胃和肠、肾和膀胱等许多脏腑的协同作用而完成的,但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正常的升降出入。

如果三焦水道不利,则可产生尿少、水肿等症。

(3)上焦、中焦、下焦的部位划分及其各自的生理特点

1)上焦:

上焦的部位,将横膈以上的胸部。

包括心肺两脏和头面部,称作上焦;也有人将上肢归属上焦。

上焦生理特点功能,概括了心肺宣发输布精气的功能。

2)中焦:

中焦的部位,是指横膈以下,脐以上的上腹部。

对于中焦的生理功能特点,实际上包括脾胃、肝胆消化吸收功能。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