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中第三册唐诗单元教案札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74138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9.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高中第三册唐诗单元教案札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一高中第三册唐诗单元教案札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一高中第三册唐诗单元教案札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一高中第三册唐诗单元教案札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一高中第三册唐诗单元教案札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高中第三册唐诗单元教案札记.docx

《一高中第三册唐诗单元教案札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高中第三册唐诗单元教案札记.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高中第三册唐诗单元教案札记.docx

一高中第三册唐诗单元教案札记

高中第三册唐诗单元教案札记

4、蜀道难

【学前准备】

参见《历史人物之十六:

李白>>

一、导入

余光中《寻李白》:

那一双傲慢的靴子至今还落在

高力士羞愤的手里,人却不见了

把满地的难民和伤兵

把胡马和羌笛交践的节奏

留给杜二去细细的苦吟

自从那年贺知章眼花了

认你做谪仙,便更加佯狂

用一只中了魔咒的小酒壶

把自己藏起来,连太太也寻不到你

怨长安城小而壶中天长

在所有的诗里你都预言

只扁舟破浪,乱发当风

树敌如林,世人皆欲杀

肝硬化怎杀得死你?

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从一元到天宝,从洛阳到咸阳

冠盖满途车骑的嚣闹

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

水晶绝句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挑起的回音

一贬世上已经够落魄

再放夜郎母乃太难堪

至今成谜是你的籍贯

陇西或山东,青莲乡或碎叶城

不如归去归哪个故乡?

凡你醉处,你说过,皆非他乡

失踪,是天才唯一的下场

身后事,究竟你遁向何处?

狼啼不住,杜二也苦劝你不住

一回头四窗下竟已白头

七仙,五友,都救不了你了

匡山给雾锁了,无路可入

仍炉火示纯青,就半粒丹砂

怎追蹑葛洪袖里的流霞?

樽中月影,或许那才你故乡

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

而无论出门向西哭,向东哭

长安却早已陷落

二十四万里的归程

也不必惊动大鹏了,也无须招鹤

只消把酒杯向半空一扔

便旋成一只霍霍的飞碟

诡缘的闪光愈转愈快

接你回传说里去

提问:

我们学过很多李白的诗歌,你对李白诗歌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小结:

豪放、夸张、丰富的想象,这些都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最具体的表现。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蜀道难》。

再次感受一下李白浪漫主义诗歌风格的艺术魅力。

二、整体感知

1.先请大家听一遍课文录音,听的时候注意字词的读音。

另外,把你预习过程当中遇到的不能理解的字词划下来。

提问:

朗读非常的精彩,听完以后,你们有什么感觉,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2.下面我问大家几个字词。

危乎高哉危:

和后面的高是反复,同义复用。

李白还有诗,“危楼高白尺,手可摘星辰。

西当太白有鸟道当:

阻挡,挡住。

以手扶膺坐长叹膺:

胸。

成语:

义愤填膺。

剑阁峥嵘而崔嵬峥嵘:

山石突兀、高峻的样子。

所守或匪亲或:

倘若,如果。

表假设。

3.提问:

大家初读这首诗,感受最深的一句话,记得最牢的一句话是哪一句?

明确:

难于上青天。

三、具体研习课文

1.赏析第一小节

(1)感悟

活动:

首先看第一小节,先把第一小节自由朗读一遍。

找出第一小节中叙述的句子、描写的句子。

看看它叙述了哪些内容,又描写了哪些内容。

叙述的句子: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娥眉颠。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

提问:

叙述了什么内容?

请一位同学概括。

小结:

交代了蜀道的由来,以及秦蜀之间不通人烟,长期阻隔的情况。

提问:

描写的句子有哪些?

请一位同学回答。

描写的句子: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提问:

描写了什么?

明确:

描写了蜀道山势的险峻。

小结:

这些叙述和描写都非常生动。

之所以生动,是和诗人那种浪漫主义激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请大家自由朗读其中的句子,选择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一句来鉴赏一下。

{学生鉴赏,教师订正}

(2)诵读

提问:

如果要通过朗读来体现他的这种浪漫主义激情,该怎样表达?

活动:

首先看看叙述的句子。

怎么读比较好?

请一位同学范读。

提问:

为什么这样处理?

[参考]: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娥眉颠”是做叙述,就是做了一种铺垫。

读得要相对平一点。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

”讲了蜀道的由来,这部分是这一段最重要的句子。

因为文章的第一段主要就应该是介绍了蜀道的由来。

语气应该读得比较重。

提问:

下面描写的句子又应该怎么处理呢?

[参考]:

下面描写的句子首先应该读得比较缓慢。

因为这一段描写蜀道的高和险,让人有一种处身于蜀道之中,可攀而不可及的想法。

特别是“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句更应该读得比较缓慢,让人想象出蜀道有一种盘旋情形。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的“尚”,猿猱欲度愁攀缘的“愁”应该重读。

因为这两个字强调了蜀道的高和险,连黄鹤之飞都过不去。

“尚”和“愁”是修饰这两句话的重点。

所以当重读。

(全体学生齐读。

背诵)

2.赏析第二小节

活动:

①这是第一小节,我们通过诵读一起来鉴赏了一下。

接下来看二小节,第二小节有两处描写的文字,请分别把它勾画出来。

②这一段的鉴赏我要交给大家,请大家先选择其中一处改写成散文并体现出这首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不要扩展,只在原来的基础上稍做拓宽就可以了,并且要能体现出他浪漫主义的风格。

(先将写的东西在四人小组里交流,然后每个小组推举出一名写得最好的同学在全班交流。

改写参考一:

只见在那个沧桑的千年古树上,一只单薄的鸟儿站在最单薄的那根树枝上用劲啼叫,仿佛心中充满哀怨。

成对的鸟儿一前一后穿梭在林子里,好不自在。

一片的空山寂寥、肃静,只听见杜鹃在夜色中啼血。

改写参考二:

连绵的山峰高大险峻,仿佛耸入云霄。

一棵枯松倚挂在悬崖上,似乎即将跌进深谷。

湍急的流水与大有“飞流直下三千尺”之势的瀑布像是在互相较量。

它们使出最大力气撞击山崖。

发出雷鸣般的声音。

(其他同学评一下,哪个同学改得最好,为什么?

请两位同学。

提问:

这一段如何通过朗读体现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

首先描写有两部分,这两部分描写处理是否相同,为什么?

明确:

不相同,因为第一段是讲“悲鸟”和“子规”,体现了一种比较悲凉的气氛。

应该读得稍微慢一点。

显得气氛比较悲凉一些。

下面一句描写的是山势的险要和情景的可怖,要读得快一点,气势要稍大。

使人能体会到险要的感觉。

第二处读得快一些。

语调再加重一些更好。

(全班学生齐读这两处描写。

提问:

这段里面还有几个抒情的句子,应该怎么念?

明确:

这段里的抒情句念得表示出对朋友的担心,劝告他不要去蜀地的感情要表现出来。

{齐读。

把它和两个写景的句子和在一起。

背诵。

}

3.赏析第三小节

提问:

第三段的句式和前两段有什么不一样?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

前两段都是以长句为主,比如有七字句和九字句,但是第三段大多数都是短句,以四字句为主。

好处:

与前两段形成了一种语言上参差不齐,整散结合的特点。

更加自如地表达出作者奔放热烈的感情。

也反映出诗歌语言富于变化。

小结:

由此可见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不仅仅体现在诗歌的内容上,还体现在诗歌的语言上。

语言上灵活多变,句式参差不齐,自如地表达诗人的情感,这也是浪漫主义风格的一种特征。

提问:

一起来看第三自然段,这一段的韵脚有什么变化?

首先把压韵的字找出来。

明确:

第一个:

开、豺压ai韵。

第二个:

麻、家压a韵。

第三个:

小结:

前面几段,第一段和第二段韵脚的变化比较少,基本上比较一致基本上是压an韵。

第三段韵脚变化一共发生了三次。

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呢?

因为第三段主要讲的内容是感叹蜀中战祸之烈。

主要表达了作者的一种强烈的情感。

韵脚多变也就更加灵活自如地表达出作者强烈的情感。

换句话来说,就是作者强烈的情感通过韵脚的变化表现出来了。

小结:

由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知道浪漫主义的另一个特点是章法灵活多变。

提问:

第三段四字句比较多,这些四字句应该怎么读?

四字句应该读得节奏比较快一点。

因为它表现出蜀地战祸比较多,他更希望朋友不要去那些地方,是他一种比较真心诚意和确实希望这样的劝戒。

应该读得比较快、坚定一些。

四字句节奏短促而有力,读时两字一顿,要稍快一点。

(齐读:

从“剑阁峥嵘而崔嵬”……“侧身西望长咨嗟”。

提问:

这两段分别从什么角度来突出、咏叹蜀道之难的呢?

明确:

第二段咏叹蜀道之险。

第三段突出蜀道经常发生战乱。

突出蜀地之乱。

前人对蜀道难的高度评价:

逼真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沈德潜《唐诗别裁》

《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也。

——殷番《河岳英灵集》

首二句以叹词开其端,末二句以叹词结其尾,首尾相应,关键之缜密也。

白此诗极其雄壮,而铺叙有条,起止有法,唐诗之绝唱者。

——朱谏《李诗选注》

活动:

这些是前人对《蜀道难》的评价,我想请一部分同学对这篇课文也来评点一番。

用很精简的一句话。

把你阅读的感受、理解都可以写出来。

其他同学也思考,在书上写一下。

参考:

①感情豪放,笔法飘逸。

②气势雄伟,引人入胜。

③句不拘长短、声不拘高下、韵不拘同异、笔随兴至、自然真切。

④文句参差、笔意纵横。

如天马星空,非太白不能为也。

小结:

1.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

(1)李白的诗具有非常强烈的思想感情。

(2)鲜明的个性。

(3)具有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并借助非现实的神话和奇丽惊人的幻想来描绘五彩缤纷的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抒发美好的理想愿望和强烈的感情。

(4)结构上跳跃多变。

(5)风格多样,但以雄奇、飘逸为主。

语言热情奔放,而又清新自然。

2.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鉴赏了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的特点。

至于这首诗的内容,比如说它的主旨,他的写作的目的,甚至写作的时间历来众说纷纭,未有定论。

我希望大家在下课以后能够多去翻阅一下这方面的资料,形成自己的看法。

(齐读课文。

背诵。

5杜甫诗三首

【学前准备】

参见《历史人物之十六:

杜甫>>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15岁扬名。

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

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

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

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涉世不深)

(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

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

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

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忧国忧民)

(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

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

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

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

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

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

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

组诗“三吏”、“三别”。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四)、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

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

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

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

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2.杜甫一生的八大打击

杜甫,字子美,生于河南省巩县。

杜甫一生写了几千首诗,用诗描写了一个复杂多变的历史时代,深刻地反映了悲惨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把他称之为“诗圣”,把他的诗称为“诗史”。

在杜甫的一生中,经历了多种磨难,看够人世间的各种痛苦,受到很多的打击,总结起来,他一生有八大打击。

第一个打击,特考中的失败。

公元747年,唐玄宗举行了一次特考,下诏征集天下凡对文学艺术有一技之长的人,杜甫以为展示才华的机会到了,高兴地去应考了,然而,宰相李林甫却不喜欢新进人物,他怕有才能的人进入朝廷,于是叮嘱主考官出了一些莫名其妙的试题,结果没有一个人能考上,这下可把杜甫害苦了,把他多年的幻想破灭了,给了杜甫一个沉重的打击。

第二个打击,他父亲病故。

杜甫的父亲在长安以西的奉先县做县令,杜家的生活来源由他父亲一个人把持着,他的父亲一死,这个责任就落到了杜甫的身上,这下,可把杜甫给难住了,一个文弱书生,肩不能挑,手不能提,这么重的担子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杜甫怎么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呢?

杜甫的父亲的死,给他又来了一下重的打击。

第三个打击,才华得不到赏识。

杜甫为了维持生活,开始给一些达官贵人写信,希望得到他们的赏识举荐,可是,他得到的却是冷水和白眼,杜甫还是没有放弃,为了述说自己的抱负,他写了一篇《三大礼赋》给唐玄宗看,唐玄宗看了很满意,就要宰相李林甫再一次对他进行考试,然而李林甫还是象以前一样,没给杜甫这个机会。

杜甫又给唐玄宗献上了两篇赋,才得到了一个地位很低的职务,这时,他已经四十四岁了。

第四个打击,儿子饿死了。

杜甫得到了这个很低的职务后,在长安一干就是十年,已经五十四岁了,身体越来越不行了,他就回家去看看老婆和孩子,一路上,看到了社会的灾难,连年水灾旱灾不断,民不聊生,他心更加牵挂着家里的人,可是,当他一进家门的时候,一片嚎哭之声,原来他那不到两岁的儿子已经饿死了,这时,杜甫的心里象撕碎一样的痛苦,写下了长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其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成为了千古流传的名句。

第五个打击,安史之乱中当了俘虏。

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各地的人们是流离失所,饥寒交迫,尝尽了各种辛苦,当时,杜甫在长安也呆不下去了,混杂在人群之中逃离了长安,去投奔唐肃宗,途中,被安禄山的人给抓起来了,把他又送回了长安,杜甫一看到长安那种河山破碎的悲惨景象,伤心欲绝,写下了感人肺腑的《春望》,反映了他当时的忧愤的心情。

第六个打击,对官场产生绝望,放弃了官职。

杜甫被抓到长安以后,想方设法地逃跑,终于,在公元757年夏天,杜甫逃出了长安,拜见唐肃宗,唐肃宗任命他作左拾遗,负责给皇帝提意见,可这个皇帝却不喜欢听取劝谏,反把杜甫打发到华州去做管理祭祀、礼乐、学校等的小芝麻官,这下,在杜甫的眼皮底下又出现了各种民间的痛苦,唤起了他深切的同情,杜甫越看越对当时的社会失望,他毅然抛弃了官职,去了成都建起一座草堂,去过那种无拘无束的生活了。

第七个打击,穷困再次逼进了他的生活。

杜甫在成都西郊外,在亲友的帮助下,开辟荒地,建起了杜甫草堂,每天植树栽花,养鸡养鸭,本想过上一种悠然自在的生活,然而,老天也不给他这种生活,在一年的八月,秋风怒吼,把他的草堂给刮走了,没地方住了,这时,下起了大雨,屋里湿淋淋的一片,无处安身,长夜难眠,这个夜里,杜甫写了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从自已的处境看到了社会上广大的“寒士”,幻想着天下有平安富裕的时候到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现了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

第八个打击,年老人蓑,无家可归,病死客船。

杜甫离开成都以后,北方还是兵荒马乱,他的亲友都失去了联系,他就以船为家,在湖南的湘江上漂泊,每天吃的是野菜,穿的是补丁又补丁的衣服,但是他的心里,还是惦记着灾难的祖国,忘不了受尽折磨的老百姓。

杜甫怀着这种郁郁的心情,在他五十九岁的时候,在湘江的小船上病死了。

杜甫一生的曲折不堪回首,一代诗圣满腹才华,得不到赏识,多种不幸,多层磨难困绕了一生,无声无息地在一条小船上结束了生命,真是让人伤心落泪。

可杜甫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才富,千百年来,为后人所赞扬,为后人所敬抑。

秋兴八首(其一)

[写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杜甫出生在一个时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小所收的教育与熏陶,是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非常关注。

他曾多次在诗中表示过“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之类的心迹。

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它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早日平息,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

可是,事与愿违,“安史之乱”虽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

国运威迫,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

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

“布被多年冷似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过懒从衣结,频游任屐穿”(《春日江游》)、“牙齿半落左耳聋”(《复阴》)、“缓步仍须竹杖扶”(《寒雨朝行视园树》)、“穷愁但有骨”(《王阆州筵酬十一舅》)等诗句,即是他在此期间处境穷困和心境凄惨的真实写照。

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

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

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

[层次结构]

这是一首七律,两句一联,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阴森气愤:

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

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章法上,“丛菊”暗承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所隐示的季节特征,“孤舟一系”则由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生发二处(因波涛险恶,不能顺流东下回归长安),呼应巧妙而针线绵密。

尾联则在的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中,含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教诲,浑然一体。

[内容述评]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

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

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

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艺术特色]

在<戏为六绝句>中,杜甫曾说“庾信文章老更成,暮年诗赋动江关。

”其实,此言移来评论他晚年所作的律诗,倒真恰如其分。

他在夔州时所作的《登高》、《诸将五首》、《咏怀古迹五首》、《又呈吴郎》等篇章,向来被认为是律诗中的杰作。

而《秋兴》则更被誉为是他七律中的“裘领”,是“一生心神结聚之作”(见《唐宋诗醇》)。

大致说来,其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景无间。

情与景的和谐密洽、融汇无间,是南朝刘勰,至唐司空图、宋严羽、明谢榛、清王士禛、直至近人王国维等历代论者众口一致所强调的问题。

本是在这方面堪称典范。

粗略看来,本诗的首联、颔联、尾联写景,颈联抒情。

其实,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首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

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感发或者说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得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

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作者既生动的表现出他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地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

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藉托“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

即便是最后两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

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

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二、语言练达。

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

他后期所写的一些诗作,往往词句平易而意象新警,语法奇异而内蕴丰厚,语言精纯圆熟,已臻出神入化之境。

拿这首诗来说,颔联中的“兼”“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

尾联在“白帝城高”之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

最为杰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句。

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有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向东归故园,然而新院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

如将“他日”解作“将来”,则更有归乡后痛定思痛,为今日之流离失所伤心再三的意味。

与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旨归相同。

下句之“一系”同样语意双关。

此二字既上承故园的思念之心一直牵系于此岸边孤舟,希望有一天能扬帆启航,顺流东下。

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互文见义:

“丛菊两开”谓花开有时,“孤舟一系”伤归乡无期;“两开”见出时光流走,“一系”见出人迹淹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

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

[参考资料]

周甸曰:

江涛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见汹涌阴晦,触目天地间,无不可兴感也。

屠隆曰:

杜老《秋兴》诸篇,托意深远,如“江间”“塞上”二语,不大悲壮乎?

范梈曰:

作诗实字多则健,虚字多则弱,如杜诗“丛菊”“孤舟”一联,此等语亦何尝不健?

蒋一葵曰:

五、六不独?

“两开”“一系”为佳,又感时溅泪,恨别惊心之况。

末句掉下一声,中寓千声万声。

(明•周敬等《唐诗选买会通评林》)

若谓玉树调令,枫林叶映,随志士之所增悲,亦幽人之所寄托。

奈何流滞巫山巫峡,而举目江间,但涌兼天之波浪;凝眸塞上,惟阴接地之风云,真可谓可痛可悲,使人心尽气绝。

(清•金人瑞《杜诗解》)

钱谦益曰:

首篇颔联悲壮,颈联凄紧,以节则杪秋,以地则高城,以时则薄暮,刀尺苦寒,急砧促别,末句标举兴会,略有五重,所谓嵯峨萧瑟,真不可言。

(清•高宗弘历敕编《唐宋诗醇》)

咏怀古迹(其三)

【导入新课】

……今天,让我们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看看昭君的悲剧是……

《咏怀古迹》简介

1、诗体:

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内容:

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3、主旨:

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漂泊之感和思念故乡之情)。

整体感知

1、朗读。

思考:

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

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怨恨)。

赏析诗歌

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

写什么?

(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2、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明确】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板书)

3、(讨论) 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