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人文素养及培养精选范文三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73715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大学生人文素养及培养精选范文三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浅谈大学生人文素养及培养精选范文三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浅谈大学生人文素养及培养精选范文三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浅谈大学生人文素养及培养精选范文三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浅谈大学生人文素养及培养精选范文三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大学生人文素养及培养精选范文三篇.docx

《浅谈大学生人文素养及培养精选范文三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大学生人文素养及培养精选范文三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大学生人文素养及培养精选范文三篇.docx

浅谈大学生人文素养及培养精选范文三篇

浅谈大学生人文素养及培养精选范文三篇

浅谈大学生人文素养及培养精选范文三篇

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是我国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是发扬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关键。

下面是由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浅谈大学生人文素养及培养范文,更多优秀文章尽在,欢迎大家阅读,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浅谈大学生人文素养范文一

党的xx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实质上是把文化软实力定为一项基本国策。

文化是软实力资源中尤为重要的一类,而人文素养是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大学生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主体,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离不开大学生,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是促进文化大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以及重要性

关于“人文素养”的定义在文献中有不少阐述,有侧重于人文知识的(如文学、哲学、政治学、历史学、法学等);有侧重于人的道德修养、思维方式、思想品味、价值取向等个人品质的,其核心是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侧重于人的行为方式的,表现为人的谈吐与做事的态度与方式。

综合以上的观点笔者认为:

“人文素养”是以人文知识为基础,内化为人的道德修养、思维方式、思想品味、价值取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个人品质,外化为人的行为方式,其核心是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对国家来说,人文素养是民族信仰和民族精神的积淀,犹太人能够建国是因为秉承了他们永不放弃的爱国热情。

对个人来说,良好的人文素养是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条件,是在人生道路上健康顺利行走的基石,是现代人在残酷竞争中保持自我与发展自我的有力保证。

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有利于大学生增强个人魅力与自信,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繁重的学习、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残酷的就业压力。

二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1.人文知识基础薄弱,忽视传统文化

当前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是人文知识基础薄弱,主要表现在对中国人文和历史不甚了解,许多汉字和成语一知半解,忽视中国传统文化,著名的古诗词及作者不清楚,缺乏人文底蕴,认识比较肤浅。

与之相对的是,电脑上网人人都会,网络“火星文”盛行。

由于用手写汉字的机会越来越少,许多大学生现在对一些汉字只认识不会写,或者是根本就不认识。

而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遍地开花,最具代表意义的就是孔子学院的建立,孔子学院是向世界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

“截至20xx年10月,全球已建立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共计691所,分布在96个国家(地区)。

”孔子学院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传播的一个手段已成为全球的一个文化现象,中国传统文化对外国人的吸引力超过了本国民众。

2.心理素质极差,自我调控能力较弱,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关于大学生惊世骇俗的事件近年来频频触动着人们的神经,从“马加爵杀人案”“清华大学刘海洋硫酸泼熊案”“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曾世杰杀人案”“药家鑫案”等等。

这些事件的发生与大学生缺乏人文素养有着直接的关系。

正是因为没有坚实的人文素养作为基石,使人文素养内化为自身的修养从而作用于自身的行为方式,而导致一些大学生在遇事后,没有应对的方式和思维,不知道正确的处理方式和途径,从而采取极端手段。

3.对事件缺乏明确判断,喜欢看“热闹”,没有思想深度

当前处于信息爆炸的社会,各种信息如潮水般涌向大学生,这些信息多以电视和网络为载体。

在这些海量的新闻事件中,真实与虚假共存;所体现出的价值观,精华与糟粕共存。

而大学生由于没有坚实的人文素养作为支撑,往往被事件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或者是抱着看热闹的态度,更有甚者是以“审丑”为乐趣,缺乏自己的判断,没有思想深度,人云亦云,在社会中随波逐流。

三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

1.现实的压力和传统文化有待创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各种各样的教育机构和兴趣班遍地开花,而往往是跟随潮流,浅尝辄止。

而传统文化却没有发挥出应有的魅力,这是因为,一方面迫于严峻的就业压力,学生把精力基本上都放在了专业上,阅读的大部分都是应试书籍,对人文方面的书籍很少涉猎;另一方面,社会上普遍缺乏对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的大胆有益的尝试。

如何把现实的压力与传统文化的创新结合起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2.教育水平有待提高

大学生漠视生命,道德缺失致使大学生犯罪现象逐渐增多,我们不禁要反思,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发生。

笔者认为这与我们的教育水平有直接关系。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偏颇使大学生忽视人文素养,忽视健全心理素质。

人从一出生就会接受各种教育,但就近年来所观察到的来看,人们在传授教育过程中往往忽视了一个基本准则,就是怎样成为一个合格的人,一个关爱他人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

而我们当前的教育更多的是呈现出功利化趋向,造成很多大学生眼里只看得见自己,而这造成的后果往往是心理脆弱和极端,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3.社会传媒的影响

整个社会情绪浮躁,快餐文化、眼球文化盛行。

只要是大胆的言行,不管它美丑,不管它是否符合公俗良序,只要有利于炒作、有利于搏出位,往往引起人们的围观,红极一时。

这种浮躁的情绪,对大学生的影响往往很消极。

中国的传统美德譬如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已被很多人遗忘。

一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不切合实际的过度自负,自吹自擂,表现出来的行为哗众取宠。

记得在某电视节目举办的唱歌选秀比赛中,有些大学生带着五音不全的嗓音与夸张的行为号称能成为实力大明星的行为,让人不禁感叹当今大学生的想法。

社会传媒的影响,各种“穿越剧”盛行,不尊重历史事实,胡乱篡改历史,缺乏思想与文化积淀,往往就是看热闹,对大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一点帮助。

四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1.在社会中营造重视人文素养的氛围,规范和引导传媒,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已经在全社会掀起了文化建设高潮。

这说明国家已经开始重视在全社会营造优良文化的氛围。

从中央到地方,从有声媒体到平面媒体,从机关到社区,全社会都掀起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高潮。

社会传媒也受到了更大程度上的监控,传媒开始规范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人们开始关注人文素养,重视人文素养的提升,“文化”一词已成为一个热点。

受这种氛围的影响,大学生也开始注重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一批有思想的文化书籍和影片在大学生中盛行。

一个综合能力强的学生往往是具备一定人文素养的学生。

浅谈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论文二

一、现阶段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及其原因探析

1.知识体系构成呈现实用化

受就业压力的影响,多数大学生倾向性的选择实用化的专业,比如:

在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多数学生会选择计算机、英语、机械、土木等实用性很强的专业,而忽视文史等学科;即使选择文史等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时也仅仅是停留在知识层面,并未达到“修养”的要求。

2.价值观呈现功利化

大学生的心智还未完全成熟,容易应困惑而被误导甚至扭曲,比如:

部分学生认为大学就是为了得到一纸文凭,找个好工作;在择业的时候,部分学生也是选择大城市,或是体面职业;在人际交往时,也存在实用主义心理,甚至将实用主义运用到师生交往之间。

在处理个人、集体或是国家的利益时,只考虑自身利益。

同时,部分大学生缺乏应对挫折的心理素质,缺乏独立思考,心态浮躁。

3.心理问题呈现多样化

由于当今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的心理问题呈现多样化。

比如:

人际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恋爱易引起情绪波动等,同时在他们身上还表现出意志力不坚定、容易冲动、心态失衡、个性扭曲。

目前高校中,学生应学业、恋爱、就业等问题而酿成悲剧的事件时有发生,关键还是没有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

二、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对策及路径探究

1.厘清对人文素养学科的定位,实现课程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的渗透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方式,也是学生汲取知识的重要渠道。

高校在培养人才时,首先要培养成一个心灵美、道德高尚、综合素质高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

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利用教材中的人文资料,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文精神的魅力。

文学即是人学。

在文史类教学中,可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素有“上下五千年”之称,博大精深。

比如:

孔子的“仁”,墨子的“非攻”“兼爱”等,这些传统文化体现了人文素有的精髓,影响着我国世世代代的人。

在文科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

在理科课堂教学中,在教授理科知识的同时,也应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

比如:

教师在讲授基因知识的同时,可介绍袁隆平等科学家的事迹和巨大贡献,让学生明白要想取得成功,离不开坚定的信念和艰辛的付出,使学生受到启发,感受到人性的价值,追求心灵的最高境界。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灵活多变,将人文素养的培养变得不再枯燥。

2.完善人文素养教育评价机制,体现传统教育至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变

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社会和学校对于学生的评价只关注分数的高低,成绩的优劣,过分重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实用化和功利性,忽视了评估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因此高校在教育中,削弱了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无法培养起社会责任感,最终教育出来的`人才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却不是一个完整、和谐的人,表现出高分低能、有知识没文化。

所以在新时期的环境下,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不仅仅是有一技之长的人,更应该是一个具备人文素养的人。

因此,社会和高校应转变“人才”的传统观念,推广施行以人文素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在注重学生学习成绩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塑造人文环境,加强人文舆论导向,建立健全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评价机制,完善机制考核指标,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3.优化人文素养培育外部环境,搭建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良好平台

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因此应不断优化人文素养培育的外部环境,从社会、校园、家庭等层面搭建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良好平台,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周围环境。

首先,加强对社会环境的营造。

以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等科学理念引领社会发展潮流,避免大学生过度的物质崇拜和个人意识膨胀,尤其在网络化、信息化的今天,更应加强社会文化建设,以社会公德和价值体系建设,填补学生价值判断的空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其次,应加强高校校园人文环境的熏陶。

对于学生朝夕相处的校园环境而言,大到院校管理人员,小到宿舍集体生活,都应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搭建好平台,比如教职工深厚的文化内涵,学生代表优秀的人文精神等,都能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以人性化的校园管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

最后,家庭的人文素养培育至关重要。

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不只是社会和学校的责任,很大程度上家庭才是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主战地,因此父母应做好对子女的思想教育,以自身的谦虚、无私、勤奋等优秀品质引导学生,培育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4.强化高等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以教师素养助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

大学生身处的教育环境对于其人文素养的培养情况息息相关,尤其教师自身的表现能起到上行下效的作用,对于学生素质的高低联系相当密切。

这就表明对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路径之一,就是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以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带动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

首先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文化品位,以良好的个人品格、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指导学生直面生活的困难,同时教导学生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困惑,对于好的思想文化多些理解和传播,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和广泛的爱好,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对于学生生活状态及时了解并关注,关心学生所想,了解学生困难,除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还要多些精神上的鼓舞,才能使学生走出思想困境,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

再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推进实践教学,因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在参与的社会实践中能较好的得以体现,教师改变学习方式,更多的发动学生参与实践,是创造更多的条件对学生人文素养加以培育。

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探究心理,养成服务理念,学会与人相处之道,做到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等传统精神。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文素养的培养不仅是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任务,更是使学生实现个人价值和人生理想的必备素质,因此人文素养的培育对于大学生自身建设有着不可或缺性。

其次,我国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需要一批批“德才兼备”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才能更好的担当起建设祖国发展经济的大任。

因此,社会各个层面,尤其是高等院校,应认识到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探寻出适合大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有效路径,并保证措施的及时高效完成,最终才能为不断满足社会化的人才需求做出应有贡献。

浅谈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篇三

在与同事们一起讨论教育相关问题时,我经常说,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教书”与“育人”并重,要先教做人,再培养人才。

一个人,如果做人不到位,即使成才,也不会对社会有太大的贡献,也许会对社会的危害更大。

最近一段时间,校园事件频频发生,某高中学生把自己的老师残忍的杀死,前几天,惨剧再度发生。

校园黑恶势力、打架斗殴、索要钱物、损坏学校设施、殴打教师、扰乱课堂――,从小学到大学的校园都被一些违规乱纪的学生弄得乌烟瘴气,让我们这些教师心理很是恐慌,更是担忧。

一位朋友从国外回来,曾对我说,在很多国家的机场候机室、火车站、公园以及一些其他公共场所,经常会看到用“中文”写到“不准大声喧哗、不准随地吐痰、请排队……”等文字,当时我就想到在解放前某租借地写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为此事我的内心纠结了好久好久,那种羞愧的感觉越来越强烈。

我深感中国人的素质确实有待于提高,这是需要几代教育人的共同努力啊!

我也深深感到中国教育迫切需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作为一名学校的领导,我深感肩上担子的分量,我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迫在眉睫。

这就需要我们的更新教育观念,从唯书本知识重要,唯考试成绩重要的办学理念上转变过来,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人文素质是人最根本、最基础的素质,是人类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品质,对于其它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因此,在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

当前初中学生的人文素质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知识、能力和修养三个层面。

在知识层面上,主要表现为人文知识面偏窄,知识结构不合理。

在能力层面上,有些学生沟通能力、动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适应环境能力等较差。

在修养层面上,由于人文素质不高,有些学生抵御各种错误思想文化的渗透和侵蚀的能力较差。

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散漫、语言粗俗、不良习惯严重、缺乏包容心等。

加强中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转变办学理念

学校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办学理念,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

人文素质是国民文化素质的集中体现,人文精神又是国民文化素质的核心内容。

一个文化素质低的民族,不可能具备高尚的人文精神;而具备高尚人文精神的民族,其文化素质必然优秀。

缺乏起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不仅会影响日常的文化交流而且必将影响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发展,甚至会影响一个人的终身发展。

面向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要在21世纪继续保持社会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跟上全球科技革命的步伐,避免文化的冲突与精神的滑坡,必须在重视经济科技的挑战的同时,更多地关注文化的挑战;在抓好自然科学教育的同时,应更自觉地加强人文科学教育。

因为,文化的影响是渐进的,却又是深刻的、长远的,它会影响甚至改变一代人或几代人,因此忽视人文科学教育的后果是十分可怕的。

如果忽视或轻视人文素质教育,必然导致民族文化素质乃至整体素质的下降。

现在的初级中学教育,核心就是教育教学,更明确一点就是要想方设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说得更清楚一点就是大家都在拼考试分数。

学校的办学理念是这样的,办学方向是这样的,还有谁有办法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呢?

我作为学校主管德育的领导,只能说是心有余力不足。

因此,必须从转变办学理念入手。

二、加强人文学科建设

重视人文学科发展,在课程设置、资源配置、经费投入、师资培训等方面保证人文学科的教学需要,除了开始地理、历史、心理健康等学科,更要上好音乐、美术等等艺术类人文学科课程,为学生受到较为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课程是让学生获得系统人文科学知识的主渠道。

各学科除落实教学大纲要求外,还要挖掘本学科人文教育的因素,制定出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和要求。

人文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学会思考,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如何培养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

人文教育要把人文素质内化为学生的品质,人文素质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具有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这是形成人文素质的基础;二是对人类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意识;三是高尚的人格要素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

教师必须树立人文素质教育是教师的职责的观念,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在教好文化课的同时,把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如强烈的责任感、崇高的敬业精神等,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有着不可忽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打铁还要自身硬,教师人文素质的高低,对教师本人的道德修养,对教师本人各方面的发展起到一种促进或限制的作用,因此学校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也应重视教师队伍人文素质的提高。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他的文化修养和人格风范,将直接影响和感化自己的学生,从这一层意义上说,学校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中,首先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四、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

校容校貌、标志性建筑、优雅的人文环境以及文化沙龙和各种高品位的艺术活动等,都能给学生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学校要造就一个有浓厚人文气氛的校园环境,对学生施以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比如,学校应营造一种体现弘扬我们民族优秀传统和精神的氛围,校园的环境建设,环境布置要体现我们的民族风格,校园的宣传媒体也应有意识地传播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等,使学生在学校里时时处在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之中。

环境包括精神环境、物质环境和信息环境三个方面。

在精神环境建设方面,如文明、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敬业、奉献、爱生、乐教的教风,活泼、守纪、好学、求真的学风等。

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又要赋予新的时代内容。

在物质环境的建设方面,可按照科学性、艺术性、实用性和教育性四个原则来建设校园,使校园成为一本活的教科书,充分发挥其德育、智育和美育等各种教育的功能。

在信息环境方面,可加强图书馆、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等的建设,使学生能够有更多的获取各种信息的条件。

尤其是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逐步建立和发达,要特别注意发挥它的正导向作用。

五、完善评价体系,构建人文素质评估标准

按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对学生培养的整体规划,构建人文素质的评估标准。

完善学生人文素质评估内容和评估手段,将学生在参加各种德育活动、文体活动、艺术竞赛、演讲比赛及人文社科类知识竞赛时所取得的成绩和表现作为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评价依据。

看看学生们,①有没有爱心②有没有责任心③有没有自信心④有没有坚强的意志⑤有没有高雅的意境。

引导他们探索人生的真谛,陶冶高尚情操,发展特长,培养能力。

注重多方面、多渠道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如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等,使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与人和社会、自然的交往中开拓视野,关注社会,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社会、自然的关系。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培养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最后,我认为,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不是哪个人、哪所学校就能实施的,关键取决于国家对人才选拔的导向方面,要彻底改革考试制度,创新人才选拔的方法与策略,真正的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