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含答案2.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68405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00.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含答案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含答案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含答案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含答案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含答案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含答案2.docx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含答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含答案2.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含答案2.docx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含答案2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含答案

(2)

一、选择题

1.“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者……于是诏:

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材料反映了孝文帝在改革中

A.严禁贪污

B.颁布均田令

C.迁都洛阳

D.实行汉化政策

2.下列不属于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是

A.学汉语B.与汉人通婚C.迁都洛阳D.改穿胡服

3.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古称金陵,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

下列哪些政权曾在此建都

①东吴

②西晋

③东晋

④南朝·宋

⑤南朝·陈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

4.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

与下图中A对应的朝代是()

A.商朝B.北魏C.夏朝D.东周

5.“自东汉末年以来,为了躲避战乱,北方人逃往战争较少、相对安定的南方,西晋后期以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浪潮中,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

材料表明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有()

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先进技术②南方社会比较安定

③南方统治者的重视④自然条件优越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6.此战的胜利者东晋王朝虽无力恢复全中国的统治权,但却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此战”指的是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八王之乱

D.淝水之战

7.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政权,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

对西晋“骤灭”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是

A.“八王之乱”

B.定都洛阳

C.恢复分封制

D.三家归晋

8.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9.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

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A.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10.我国的春运被称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迁徙。

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发生在()

A.东汉初年B.东汉末年

C.西晋初年D.西晋末年

11.祖冲之小行星是一颗以中国数学家祖冲之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

下列关于这位数学家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他是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

②最早提出了具有“极限”思维的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

③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

④制定出《大明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③④

12.“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

”《洛神赋》这两句传世千年的名句,为后人构造了一位可望而不可即的“丰姿秀美,含情脉脉,飘飘若仙”的洛神。

谁的作品形象再现了以上情景?

A.司马迁B.顾恺之C.屈原D.王羲之

13.江南地区在《史记》中曾被描述为“地城辽阔而人烟稀少”,但在汉以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开发。

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江南开发因素的是()

A.优越的自然条件B.北方人口的南迁

C.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D.经济重心的南移

14.我国古代经济重心自北向南逐渐南移的主要原因是(  )

A.统治者调整政策B.南北地理环境的变化

C.南方贸易发达D.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稳定

15.下列哪些成语反映的是淝水之战时的情况

①投鞭断流

②草木皆兵

③风声鹤唳

④破釜沉舟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6.某中学春秋史社的同学们正在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原因”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下列各项能入选该主题的是()

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②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③国家统一④江南地区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17.有一位北方朋友,他热衷于农作物、蔬菜和果树栽培技术的研究,他想了解我国古代北方农业生产技术,可以查阅的书籍是(  )

A.《孟子》B.《史记》C.《齐民要术》D.《论语》

18.东汉末年以后,迁居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经过与汉族的通婚杂居、相互学习、生产互补,至北朝末年,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和民族心理等方面基本汉化。

汉族吸收了胡服、胡食、胡乐等少数民族文化的优秀部分,胡汉差异逐渐消失。

以上材料反映这一时期的特征是

A.政权并立B.商业繁荣C.民族交融D.战争频繁

19.下列历史人物在生活朝代上与其他三人不同的是

A.

B.

C.

D.

20.如图反映的历史现象,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得益于

A.优越的自然条件B.人口的大量南迁

C.统治者的政策推动D.稳定的社会环境

21.“南朝”是东晋灭亡之后建立于南方的四个王朝的统称。

这四个王朝相继出现的顺序是

A.宋、齐、梁、陈B.宋、齐、陈、梁

C.陈、梁、齐、宋D.齐、陈、梁、宋

22.中国书法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2009年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杰出的书法家中被后人誉为“书圣”的是

A.钟繇B.王羲之C.颜真卿D.欧阳询

23.史学大家陈寅恪先生说:

“当时(北魏)所谓胡人汉人,大抵以胡化汉化而不以胡种汉种为分别,即文化之关系较重而种族之关系较轻,所谓有教无类是也。

”请再结合以下图片,说出这些材料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A.民族大交融B.国家大一统

C.中外交往频繁D.经济繁荣发展

24.以下文物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②①④③D.②①③④

25.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有效途径,可以从中发现历史发展的一些规律。

下列三国与西晋兴亡更替示意图表达最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

B.

C.

D.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迁都洛阳之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主要的措施有:

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等。

其中讲汉话规定汉语为“正音”,鲜卑语为“北语”,他下令官员上朝时改说汉话,30岁以上的官员一时难改,可仍讲鲜卑话,暂不处罚,30岁以下的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否则要降职。

从材料中的“诏断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我们可以判断出是孝文帝改革中的“讲汉话”内容,即是实行汉化政策,所以D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2.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是以汉服代替鲜卑服,即穿汉服,D符合题意;ABC都属于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排除。

故选D。

【点睛】

题干“孝文帝改革措施”是解题的关键。

对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准确掌握的基础上解答此题。

3.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南京古称金陵,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②可排除;①③④⑤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4.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大约与南朝同一时期,我国北方先后出现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5个政权,历史上称之为“北朝”。

其中,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逐渐统一北方。

北魏又分裂为东魏、西魏。

后来,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所以B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5.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材料中的“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可知①正确。

据题干材料“为了躲避战乱,北方人逃往战争较少、相对安定的南方”可知②正确,所以材料表明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有①②,A项符合题意;而③和④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排除。

综上所述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6.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383年,东晋与前秦爆发了淝水之战,结果是东晋打败前秦,使得东晋王朝的统治得到了稳定,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D项符合题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东汉末年时期的事件;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的事件,所以ABC三项都与题干信息不符合;故选D。

7.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败。

281年西晋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能智力国家。

西晋的皇族纷纷起兵争夺皇位,混战十几年,史称“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从此西晋衰落。

A符合题意;西晋建立初期,定都洛阳,B不合题意;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后,继续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恢复分封制,C不合题意;中国古代三国末期,司马氏家族篡魏灭蜀以后,兵伐东吴,灭了吴国,自此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主的魏、蜀、吴三国归于晋帝司马炎,史称西晋。

D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BC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A。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骤灭”,即很快灭亡的意思。

对西晋“骤灭”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就是加快西晋灭亡的历史事件。

8.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以后,我国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这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是局部的统一,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后来西晋实现了短暂统一,题干图片反映了统一趋势不断加强,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9.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北方战乱频繁,民族融合加强;南方相对稳定江南经济发展;科技发展,佛教盛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历史特征是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B正确;A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与题意无关,可排除;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可排除;D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的阶段特征,可排除。

故选B。

10.D

解析:

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西晋统治集团内部为争夺中央政府的控制权进行了行了历时十六年之久的战乱,史称八王之乱。

这次战乱使西晋王朝的统治力量受到了致命的打击,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北方人口为躲避战乱开始南迁,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故选D。

点睛:

关于江南地区的开发,需要重点掌握北方人口南迁的时间和原因;掌握江南地区得以开放的原因。

11.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我国的祖冲之是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求得的圆周率成果领先世界近1000年,制定出《大明历》,③④表述正确,故D符合题意;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①表述错误;刘徽最早提出了具有“极限”思维的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②表述错误,故含有①②的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12.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洛神赋》是顾恺之的代表作品。

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有较大的发展,著名画家很多,以东晋的顾恺之最为出色。

他的绘画题材非常广泛,佛家故事、历史故事、人物山水、飞禽走兽无所不画。

他笔下的人物,线条优美,活泼传神,富有个性,他一生创作的画很多,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

故选B。

13.D

解析:

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放的原因包括:

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安定,安定环境有利于经济发展;南方统治者大多重视经济、农业和水利;北方人民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技术与生产经验;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海上贸易也优于北方。

D项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在宋朝时期,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ABC项均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区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江南地区的开发和宋朝时期经济重心的难移的区别与联系,不要混淆相似知识点。

14.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我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原因有:

北方地区的战乱,导致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充实了江南地区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政权的一些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南方地理条件较好,蕴含了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D项是最主要原因;AB项是重要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C项是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故选择D。

15.C

解析:

C

【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公元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

但因为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斗士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

《晋书·苻坚载记》:

“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这反映了战前苻坚的骄傲自大,战斗开始不久,苻坚望见晋军阵容严整,又把远处八公山上摇动的草木,误以为都是晋军。

秦军溃败以后,一路上听到“风声鹤唳”,以为是晋军追来,更是胆战心惊。

“①投鞭断流、②草木皆兵、③风声鹤唳”等成语典故都出自这次战役。

C符合题意;④破釜沉舟是秦朝末年项羽在战役中采用的战术。

ABD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AB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C。

16.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江南地区社会秩序比较安定,都是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处于分裂状态下,所以符合题意的为①②④,故选D.

17.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齐民要术》是北朝时期的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

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内容完整的农书,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对中国古代汉族农学的发展产生有重大影响。

想了解我国古代北方农业生产技术,可以查阅的书籍是《齐民要术》。

C符合题意;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

A不合题意;《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B不合题意;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大教育家,他的思想由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D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C。

18.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根据“汉族吸收了胡服、胡食、胡乐等少数民族文化的优秀部分,胡汉差异逐渐消失。

”等结合所学知识,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我国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9.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张仲景是东汉著名医学家,汉武帝是西汉帝王,班超是东汉政治家,因此祖冲之生存的朝代与其它三者明显不同,故排除BCD,A符合题意。

故选A。

20.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图片中流民迁移方向为自北向南,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得益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东汉末年以来,许多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

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所以B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从图片中体现不出来,排除,故选B。

21.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420-589年,中国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城都在建康,统称为“南朝”,故A符合题意;BCD排列顺序错误,排除。

故选A。

22.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是三国时期曹魏时的书法名家,CD项是唐朝的书法家。

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23.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由“当时(北魏)所谓胡人汉人,大抵以胡化汉化而不以胡种汉种为分别,即文化之关系较重而种族之关系较轻,所谓有教无类是也。

”及图片“汉人胡食图”“汉人牧马图”可以看出,材料三反映了当时的民族交融,A符合题意;BCD项材料及图片中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择A。

24.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圆形方孔半两钱,出现于秦朝;鱼纹彩陶盆,出现于半坡原始居民时期,距今6000年前;《女史箴图》是东晋顾恺之的作品;五铢钱,汉武帝时期铸造;从而得出②①④③说法正确,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5.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221年刘备建立蜀汉;222年孙权称王,建立吴,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263年魏国灭掉蜀国;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城,史称西晋;西晋灭掉魏国和吴国,于280年统一全国,故D符合题意;ABC图示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