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结构和基本特点同步训练专题检测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66129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97.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结构和基本特点同步训练专题检测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结构和基本特点同步训练专题检测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结构和基本特点同步训练专题检测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结构和基本特点同步训练专题检测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结构和基本特点同步训练专题检测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结构和基本特点同步训练专题检测1.docx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结构和基本特点同步训练专题检测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结构和基本特点同步训练专题检测1.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结构和基本特点同步训练专题检测1.docx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结构和基本特点同步训练专题检测1

2015-2016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结构和基本特点同步训练-专题检测1

专题检测

(一)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人类几千年前的刀耕火种,使大规模的森林遭到焚烧,导致了全球变暖的趋势一直持续到今天。

如果你也赞同此观点,理由不包括:

人类文明发展早期(  )

A.人口数量虽少,但所使用的耕地面积大

B.人们缺少对土地产量进行改造的动机

C.火烧后再“以牛田”,生产效率低下

D.焚烧大量的森林无意中改变了地球气候

答案 C

解析 “以牛田”就是用牛耕田的意思;牛耕不属刀耕火种的范畴。

2.“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所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周易·系辞下第八》里的这一记载所反映的情况是(  )

A.中国原始时代从采集、渔猎进步到农业生产阶段

B.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C.原始狩猎工具的创制极大地丰富了食物的来源

D.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答案 A

解析 题干史料反映的是古代先民们进行农耕创造的实践。

B项表述的是封建自然经济,应排除;C项中的“狩猎工具”不符合“所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是农业工具,应排除;D项中原始生产工具的创制看不出从事什么作物种植,也应排除。

3.最近,在山东某地发现一部成书于两晋时期的古农书,这是一部记述秦代以来我国北方农业耕作技术发展概况的专著。

请依所学知识推断,该书最有可能记述哪幅图片所反映的概况(  )

答案 A

解析 A项反映的是东汉时期出现的一牛挽犁;B项是唐代出现的曲辕犁;C项是东汉初杜诗创造的水排,水排是用来鼓风冶铁的装置;D项是出现于明清时期的风力水车(D项图可用观察法;也可以先搁置一边,确定A为正确选项后予以排除)。

4.围绕下面两幅图片的讨论,学习小组得出的结论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图:

图中的犁可据实际需要控制耕土的深浅

B.上图:

此耕作方式随井田制的出现而出现

C.下图:

图片素材源于东汉牛耕画像石拓片

D.下图:

这种犁结构完备可改变牵引点的高低

答案 D

解析 上图中的犁的辕是直的,A错;井田制出现于商代,上图反映的牛耕技术出现于春秋战国,B错;下图曲辕犁出现于唐代,C不正确,D符合曲辕犁的作用。

5.元代司农司“专掌农桑水利”,并负责考核各地管民长官,考核结果作为管民长官升迁或降黜的依据。

当时司农司最不可能遇见过的情况是(  )

A.张老汉一家利用图①工具灌溉高田

B.人们正在围观老李头田间的图②工具

C.王老根使用图③工具解决了山坡上麦田的旱情

D.刘二正在使用图④工具播种小麦

答案 B

解析 水转翻车出现于宋代;风力水车出现于明清时期;高转筒车发明于隋唐五代;耧车发明于汉代,只有②在元代以后出现,故B项不可能遇见。

6.下列古语均摘自《盐铁论》,其中哪一记述可以用来说明“工官”工场的制作工艺水准较高(  )

A.“一杯棬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

B.“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

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

C.“末修则民淫,本修则民悫(意:

忠厚),民悫则财用足,足侈则饥寒生”

D.“外不障海泽以便民用,内不禁刀币以通民施”

答案 A

解析 A项反映出官府手工业的生产,有的产品分工很细,多人分工协作制成,这样制作出来的器物,十分精美,技术和艺术水平都很高超,故正确答案为A。

B、C两项的大致意思是反对与民争利,主张罢盐铁、酒榷、均输,以进本退末,广利农业,反映的是一种保守教条的经济思想,与题旨不符。

D项实际反映了重本抑末说,实际上是要抑官营工商业,而为私人工商业争取利权,排除D。

7.下图是珍藏于故宫的一尊粉彩瓷品,如果你是一位故宫的解说员,应向来客这样介绍这件瓷器(  )

A.此为杜甫“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语锦城传”所描绘的作品

B.这类瓷器被陆龟蒙誉为“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C.出土于东汉末期的一个墓葬中,这件瓷器质地纯净,釉色光亮

D.粉彩瓷器工艺发明于康熙年间,雍正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答案 D

解析 解题关键是紧扣它是“一尊粉彩瓷品”,只有D项符合题旨。

杜甫和陆龟蒙皆为唐朝诗人,分别赞美的是四川大邑的白瓷和越窑的青瓷,排除A、B两项;C项所述也是说的青瓷器。

8.《三辅黄图·未央宫》载:

“织室,在未央宫,又有东西织室,织作文绣郊庙之服。

”东西织室的工匠(  )

A.被编入专门的户籍,不得脱籍改业

B.不能将技术发明和革新服务于社会

C.集中齐郡专门负责制作衣服满足皇室消费

D.为满足都城市民棉布需求辛勤劳作

答案 B

解析 A项始于元代;C项“齐郡”不正确,未央宫在西汉都城长安;D项“市民”和“棉布”都不正确;“工官”制度使技术局限于为帝王和贵族服务,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正确答案为B项。

9.《周礼·考工记》:

“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审曲面埶,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谓之商旅;饬力以长地财,谓之农夫;……。

”据所学知识可以推论,引句末省略的是(  )

A.治丝麻以成之,谓之妇功B.治棉纱以成之,谓之妇功

C.治彩瓷以成之,谓之巧儿D.治棉纱以成之,谓之巧儿

答案 A

解析 国有六职谓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农夫、妇功六种职别,据此可排除C、D两项,棉纺织业发展应在宋元时期后,《周礼·考工记》不可能有棉纺织业的记载,进一步排除B,故答案为A。

10.据《吴江县志》卷4《镇市村》记载:

“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防者谓之镇”。

但到了北宋时期却出现“诸镇监官,掌警逻盗窃及烟火之禁,兼征税榷酤”“以商况较盛者为镇,次者为市”的局面。

这反映了北宋之后(  )

A.市和镇有着比较严格的界线

B.市仅具经济职能,镇即镇守地方

C.纯粹以贸易为特征的镇市尚未涌现

D.市镇的性质开始发生了变化

答案 D

解析 我国早期市和镇之间有着比较严格的界线;“市”仅具有经济职能,“镇”则是镇守地方,具有军事、行政的职能,关于北宋后两句引文并没体现A、B两项信息;据“以商况较盛者为镇,次者为市”可知纯粹以贸易为特征的镇市大量涌现,排除C;据前后引文关于市镇职能的变化对比可知D项表述符合题旨。

11.“自大内和宁门外,新路南北,早间珠玉珍异及花果时新海鲜野味奇器天下所无者,悉集于此;……其夜市……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

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买早市者,复起开门”。

这一城市最有可能是(  )

A.西汉长安城B.王莽执政时期的临淄

C.唐都长安城D.南宋杭州城

答案 D

解析 解题关键是围绕城市商业活动的时空变化,“新路南北”“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显然是一个打破时空概念的开放性的市廛,它不仅遍布街巷、深入坊区,且给人一种“不夜城”的感觉,这反映的是在两宋时期出现了商业荟萃的繁华大街。

12.“在中央于大司农之下设盐铁丞,总管全国盐铁经营事业,于地方各郡县设盐官或铁官经营盐铁产销。

”这一制度最早实行于(  )

A.商鞅变法时期B.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C.汉武帝时代D.唐朝前期

答案 C

解析 西汉初年对盐铁业采取自由经营政策,汉武帝时,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实行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置行政机构具体管理。

所以盐铁官营制度是汉武帝时代开始实行的,选C。

13.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指出,诸如福建等沿海省份,“田不供食,以海为生,以津舶为家者,十而九也”。

基于这种社会现状,作为一位开明大臣的最佳奏议应是(  )

A.“严禁私下诸番互市者”

B.“海禁一严,无所得食,则转掠海滨”

C.“露田不准买卖,年老免课,身死还田”

D.“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

答案 B

解析 《天下郡国利病书》所述社会现状是东南沿海往往地少人多,实际上是说沿海百姓生计不可能依赖单纯的农业。

基于这种现实,结合明初海禁政策,作为开明大臣应向皇帝反映禁海杜绝沿海地区人民的正常谋生之路给统治秩序带来的社会不利影响。

符合题旨的是B项。

A、D两项均是明代海禁政策的规定,不是开明奏议;C项是田亩制度,与题旨不符。

14.“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史记·商君列传》)下列现象与此指导思想不相吻合的是(  )

A.地主官僚不断兼并土地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C.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D.“妇功”被视为“国有六职”

答案 D

解析 题干反映的是重农抑商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下,土地成为封建社会个人财富的象征,官僚、地主纷纷买田置地;历代对工商业的严格管理制度,抑制了新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生长;汉武帝时代开始实行的盐铁官营制度表明国家对重要行业采取官营,不许商人染指。

可见A、B、C三项都与重农抑商政策有关。

而D项“妇功”被列入“国有六职”说明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已经相当重要,与其不吻合。

15.梁漱溟先生曾断言,“假使西方文化不同我们接触,中国是完全闭关与外间不通风的,就是再走三百年、五百年、一千年也断不会有这些轮船、火车、飞行艇、科学方法和‘德谟克拉西’精神产生出来。

这句话就是说,中国人不是同西方人走一条路线。

”做为梁先生这段论述的主题最妥贴的是(  )

A.“中国绝不可能自行进入资本主义”

B.“中国根本不会产生和发展资本主义”

C.“资本主义萌芽曾在中国出现的说法是错误的”

D.“西方文明远比中国文明优越”

答案 A

解析 梁先生主张一种无例外的普遍性规律,而与史实不合。

其观点是太绝对化了,当然在这里他强调的是中国文明受西方文明影响的角度来说的,即没有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影响中国绝不可能自行进入资本主义。

本题易错选D项,梁先生的论述侧重谈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而不是孰优孰劣。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代粉彩瓷瓶“周身”绘画

材料二 “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

——引自《汉书》

材料三 漫画:

清末大地主兼并土地

材料四 乾隆元年曾下达一道皇帝诏书:

“谕各省地方偶有水旱,蠲免钱粮旧例,被灾十分者免钱粮十分之三,八分七分者免十分之二,六分者免十分之一。

……嗣后着将被灾五分之处,亦准报灾。

地方官察勘明确,蠲免钱粮十分之一。

永著为例。

钦此。

”乾隆三十六年,皇帝东巡至山东,有诗云:

“迤逦烟郊枣栗稠/小民生计自为谋/地方大吏来迎驾/先问潦乡安妥不。

(1)材料一图片所反映的农耕方式有何特征?

(2分)

(2)试析材料二所述情形出现的原因。

(6分)

(3)试析材料三所反映现象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4分)

(4)材料四皇帝的诗兴反映的深层信息是什么?

(2分)

(5)综合上述材料及解答,指出影响小农生活状况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6分)

答案 

(1)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式的简单性别分工、自给自足。

(2)①中国古代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造成商人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下,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不可避免地致富了,这是历史的必然;②长期以来,中国社会依附于土地的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地主是靠剥削农民来生存的,农民虽然名义上政治地位被“抬高”,事实上处于社会的底层,极其贫困。

(3)封建社会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造成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封建中央政权的软弱是造成中国封建社会王朝末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的直接原因。

(4)深层信息:

直到“康乾盛世”,农民因贫穷而依赖副业维持生存的情况仍很严重。

(5)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②封建统治阶级沉重的剥削;③土地兼并加剧使得无数小农破产;④天灾人祸。

(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17.15世纪前半期,郑和船队七下西洋,开创了震惊世界的大航海伟业。

然而令人叹息的是,明宣宗的一纸命令竟然令其戛然而止,而其后的西欧各国却争相开辟新航路,走到了世界的前列。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些非凡的远航探险在1433年却由于皇帝的命令而突然停止。

……倘若在欧洲,这种停止是完全无法想象的。

中国的皇帝的确能发布一道道对整个国家有约束力的命令;欧洲绝无这样的皇帝……西北欧的商人也与中国的商人完全不同……(他们的)这种权力和声望保证了任何禁止海外冒险事业的法令是不可能实施的……欧洲对外国产品有真实的需要和强烈的需求,而中国完全不是如此。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册)第21章

材料二 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辈悉健有力,不肯缚手困穷,于是所在连接为盗溃裂以出。

其久潜综于外者,既触纲不敢归,又连接外夷,乡导以入。

——(明)张燮《东西洋考》卷7《饷税考》

材料三 明代中晚期至清初的200余年是中国瓷器外销的黄金时期。

输出的瓷器主要是景德镇青花瓷、彩瓷、广东石湾瓷、福建德化白瓷和青花瓷、安溪青花瓷等。

其中较精致的外销瓷多是国外定烧产品,其造型和装饰图案多属西方色彩……明清时期,总数超过1.5亿件的中国瓷器漂洋过海到西方。

——[美]杜朴、文以诚《中国艺术与文化》

材料四 明政府于1568年部分开放了海禁。

1599年恢复广州、宁波二市舶司,正式开放了海禁,但随着明王朝的灭亡便戛然而止了。

清初厉行海禁,统一台湾后,康熙帝一度弛禁,设立四个港口为通商口岸,但20年后,又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

乾隆帝开始,只许广州一地通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皇帝的一纸命令使得远航探险突然停止的制度原因是什么?

中国商人的低下地位是什么政策导致的?

中国为什么对外国产品没有强烈的需求?

(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代的海禁政策带来的严重后果。

(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瓷器外销黄金时期的特点。

根据材料四分析中国瓷器外销繁荣的主要原因。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对当今我国的对外开放有什么启示?

(4分)

答案 

(1)实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重农抑商政策。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2)正常的海外贸易活动断绝;沿海人民丧失生计,生活贫困;为生活所迫转为海盗;有的为倭寇做向导,骚扰沿海地区。

(3)特点:

外销瓷器品种丰富,能根据海外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出口数量庞大。

原因:

“海禁”和通商口岸的开放。

(4)要坚持对外开放;要为对外开放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对外开放有利于开拓海外市场,促进贸易繁荣;对外封闭造成国困民窘,经济落后;必须提高自身产品的竞争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