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资源配置.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58205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卫生资源配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卫生资源配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卫生资源配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卫生资源配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卫生资源配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卫生资源配置.docx

《卫生资源配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卫生资源配置.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卫生资源配置.docx

卫生资源配置

 

卫生资源配置

 

专业:

2011级公管

组长:

王艳珍111515030

组员:

郭绒霞111515010

李涛111515019

 

摘  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健康意识的增强,对于卫生资源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再加上我国还存在着卫生资源配置的许多问题尤其在城乡卫生配置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

因此拓宽卫生资源的筹资渠道,优化卫生资源的配置结构,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率是目前卫生领域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着重从卫生资源配置的现状出发,从而探索解决卫生资源配置现存问题的改善与解决之道。

以此来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卫生保健需求。

关键词:

卫生资源 现状城乡卫生资源配置改革

第1章卫生资源及配置概述

1.1基本概念

(1)卫生资源是指满足人们健康需要的各种医疗服务所使用的投入要素的总和,包括用于卫生服务的卫生人力、卫生物力以及卫生财力等有形资源和与其相匹配的信息、技术、管理、服务能力及卫生政策法规等无形资源。

(2)卫生资源配置是指一个国家或政府如何将筹集到的卫生资源公平而且有效率地分配到不同的地区、领域、部门、项目和人群中去。

从定义可以看出,国家或政府在卫生资源配置中具有重要的责任。

1.2卫生资源的基本形式

(1)卫生人力资源:

是卫生资源中极为重要的资源,对于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卫生人 力资源是指以卫生技术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来表示的资源,具体是指那些已经接受或正在接受专业卫生技术 教育和训练,因而具有或即将具有某项卫生技术、知识和能力的人员。

卫生人力资源作为医院医疗卫生活 动的主体,他们的知识技术、经验和道德情操直接决定着医院的质量和效果。

(2) 卫生物力资源:

是卫生服务生产赖以进行的各种物质资料的总称,指医疗机构在提供医疗卫生服 务(直接或间接)过程中需要消耗的各种物质资料,包括医疗卫生部门的基本建设、器材设备、药品及卫 生材料等,是卫生机构从事卫生活动的物质保证。

 

(3)卫生财力资源:

是指国家、社会和个人在一定时期内,为达到防病治病、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 在卫生保健领域所投入的经济资源。

 卫生财力资源是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的用于医疗卫生事业的经济资源,通常以卫生总费用来表示。

按 卫生投入渠道划分,卫生总费用包括政府卫生投入、企业的卫生投入、居民个人的卫生投入及海外侨胞的 捐赠和投资、世界银行的援助资金。

按卫生投入类别划分,卫生总费用包括卫生基建投资、卫生事业费、 医疗保障经费、医学教育和科研经费以及卫生行政机关经费等。

充足的财力资源可以为人力资源和物力资 源提供可靠的保证。

因此,逐步增加卫生投入,提高总卫生费用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对于发展医疗 卫生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4)卫生技术资源:

是卫生领域的科学与技术的总称,在医疗卫生领域,医疗卫生技术的发展推动了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科学技术资源在卫生事业发展中的作用。

 

(5)卫生信息资源:

充分、准确的信息资源,是保证医疗卫生服务市场良性循环的重要前提,是卫生 事业制订计划和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协调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经营活动的有效手段。

 此外,卫生资源的形式还有卫生管理、卫生服务能力、卫生政策及卫生法规等无形资源。

目前,卫生 资源优化配置 所讨论的卫生资源主要指的是卫生人力资源、卫生物力资源和卫生财力资源,较少涉及信息 等资源。

1.3卫生资源配置的内容

(1)卫生资源的增量配置:

又称为卫生资源的初配置,如当年计划投入的卫生经费、计划购进的新诊疗设备、计划新建房屋、计划引进的卫生人力和技术等。

(2)卫生资源的存量配置:

又称卫生资源的存量再分配,是指通过对原有卫生资源的重新分配,改变分配不合理的现状,达到优化的目的。

一般情况下,卫生资源配置应首先考虑资源的存量配置,再考虑资源的增量配置。

讨论卫生资源的配置,需关注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卫生资源的配置总量是否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服务需要;二是卫生资源配置结构是否合理;三是卫生资源配置的效率、公平与质量分析。

从政府角度,应考虑医疗、预防、妇幼、医学教育、计划生育等专业的资源配置,同时还应考虑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卫生资源的分配,应注重对弱势群体(如老师、小孩、妇女、残疾人、低收入者)的优先照顾。

第2章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的现状

我国对卫生资源配置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

1997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研究》和1999年国家计委、财政部、卫生部联合制定的《关于开展区域卫生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掀起了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研究的高潮,各省市对卫生资源的研究全面展开。

卫生部分别于1993年、1998年和2003年开展了三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为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供了客观依据。

总体上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卫生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卫生事业的投入加大,卫生资源具有一定的规模,人民的健康有了基本的保障。

2.1在医疗机构数量方面

1980—2006年,全国的医疗机构数从180553个增长到308969个。

至2007年末,全国卫生机构总数近29.9万个。

注册的医疗机构(不含村卫生室)29万个,其中,医院1984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7万多个,乡镇卫生院4万多个。

与2006年比较,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妇幼保健院(所、站)、门诊部数有所增加。

2.2在医疗机构床位数方面

2007年末,全国医疗机构床位370.1万张,其中,医院床位约267.5万张(占72.3%),卫生院床位76.3万多张(占20.6%)。

与2006年比较,医疗机构床位增加18.9万张,每千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数由2006年的2.53张增加到2007年的2.63张。

2.3在卫生人力总量方面

卫生人力总量即卫生人员总数与乡村医生和卫生人员数之和。

2007年末,全国卫生人员总数590.4万人。

2007年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助理)医生201.3万人(其中,执业医师164.4万人),注册护士154.3万人。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由1.54人增加到1.56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由1.10人增加到1.17人。

与此同时,卫生技术人员的学历和职称方面,高学历和高级职称的比例不渐增大,业务素质不断提高。

2.4在医疗设备方面

医用设备升级换代,大型设备普及率不断提高。

据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07中国卫生统计年鉴》资 料说明,2006年全国卫生机构万元以上的设备的台数为18217台,其50万元以下的为1715858台,50-100 万元的为65433台,100万元以上的为40459台。

2.5在卫生资金投入方面

据测算,我国卫生费用占GDP比重从整体上逐年提高,1980年为3.15%,2006年为4.67%。

在政府 财政投入方面, 财政预算支出从1980年却在不断降低, 从1980年

的36.2%降到2006年的18.1%, 其中2000 年为最低。

第3章我国卫生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3.1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偏低,政府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我国发展的大局。

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

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

这一定性决定了它必须依靠充足的财政支持才能健康发展。

我国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严重不足,在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国家对卫生投入不足,又没有及时建立起有效的筹资机制,约占世界20%的人口,仅享受了世界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的2%;政府财政支出中卫生事业费支出的比例在不断降低,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6%下降到2004年的4.5%。

其占科教文卫事业费的比例,从1990年的13.44%降到了2003年的8.81%。

这个比例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2004年在卫生总费用中,政府投入只占17%,企业和社会承担27%,56%是居民个人承担。

卫生服务负担大部分由居民承担,导致群众“看病贵”、“看不起病”,降低了个人卫生投资的积极性。

加上政府监管不力,导致医院的公益属性与市场化生存方式发生严重分裂,医疗机构陷入无序竞争状态,医院依靠信息不对称、行业技术垄断、药品价格的虚高来谋利,进一步加剧了医疗费用畸高和医疗资源浪费的趋势。

明确政府对公益事业的负担职责和监管责任,是改善目前医疗服务总体供不应求局面和避免现有医疗服务低效的当务之急。

3.2医疗卫生服务技术水平偏低

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状况并未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改善而发生明显变化,1993—2003年城乡居民的患病率从140.1‰提高到143.0‰,这说明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提供的服务质量偏低,远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求医治病、追求健康的实际需要。

特别是优秀人才基本上集中在发达地区、城市大医院,落后地区、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技术力量十分薄弱,1996年无医疗点的行政村仍占总数的10%左右。

当初在农村卫生院的优秀人才大部分返回到城市,而大量的应届毕业生将自己的求职范围仅仅局限在大中型医院,相当多的医学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纷纷放弃专业,无形中造成了人才资源的过剩和浪费。

由于基层医院技术水平低,群众不信任,只好舍近求远到大医院,城乡居民就诊流向向上级医院集中,不合理的病人流向使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水平下降,也使大医院的技术优势得不到合理利用,无形中浪费了医疗人力资源。

尽快提高现有医疗卫生人员特别是基层服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刻不容缓。

3.3医疗卫生资源的地区、城乡分布严重不平衡

我国医疗资源的分配在地区、城乡之间差距极大,市场经济的逐利和聚集效应导致高新技术与先进设备基本上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大医院,造成地区、城乡居民在保健服务利用和健康水平方面存在明显差距。

据调查,占总人口30%的城市人口享有80%的卫生资源配置;占总人口70%的农村人口享有20%的卫生资源配置。

全国47%以上的大中型医疗机构和49%以上的卫生技术人员集中在城市。

1998年全国城镇人口平均每人享受相当于130元的政府医疗卫生服务;农村人口仅为每人10.7元。

另外农民患病后36%的人应就诊而未去就诊,65%的应住院而未去住院。

有资料显示中国大城市的人均寿命比农村高了12年,而贫困地区儿童死亡率是大城市的9倍。

落后地区、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十分薄弱,基层缺少卫生资源,一些乡村卫生院使用的还是几十年前的X光机等产品,不少农村医疗卫生三级网络因不能注入发展资金而处于瘫痪或解体状态。

而城市中各种医院集中,形成盲目竞争、盲目发展的局面。

基层医疗机构的物力资源缺乏且利用率低,大医院的物力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

对现有卫生物力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合理调配,充分发挥其作用是改善物力资源短缺的有效方法。

3.4医疗卫生资源在卫生服务环节分布不合理,医防比例失调

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由于存在重治疗、轻预防的工作观念,在疾病预防上花费少、效果好的公共卫生防预机构建设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医疗卫生事业费中防疫经费较少,医疗卫生防疫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的卫生资源严重不足,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为了生存,防疫保健机构的工作重点转到追求经济效益,来弥补经费的不足,这种重治疗轻预防的现实严重阻碍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合理和协调发展。

3.5医疗服务收费格局不合理

现在不少医院花巨资盲目追求规模、档次,建了不少星级、高档医院,造成了医疗收费中非技术费用的不断上涨,床位费、大型仪器检查费、药费价格偏高,出现了群众有病不敢看、看不起的现象。

在一些经济水平比较发达的地区,部分城市某些高、精、尖仪器设备配置的总体规模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

药品生产和流通体制监管不完善,中间流通环节过多,造成了药品的虚高定价。

追求新特药品和高值耗材等造成资源浪费与乱检查,提供过度医疗,而医务人员的技术含量和活劳动在收费上得不到体现。

造成稀缺的卫生资源浪费,也降低了医务人员提高技术的积极性。

改革当前不合理的卫生服务收费是正确选择。

第四章改善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分配应采取的对策

4.1科学定位,明确各级政府在医疗卫生工作中的职责

医疗卫生事业是国家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公益性事业,各级政府有责任保障公民享有基本医疗服务,有效改善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

中央政府承担全国公共卫生的规划、政策法规制定、组织实施和监管事务,并负责提供大部分资金;省级政府负责协调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承担本地区公共卫生的计划、指导和监管事务,并负责提供小部分资金;地(市)以下地方政府负责具体实施公共卫生任务,提供公共卫生保健服务,满足本区域内居民的公共卫生保健需要。

努力向全体人民提供公平、有效的卫生服务。

4.2拓宽医疗费用来源,完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

建立由政府、社会、集体与个人多方负担的完善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从根本上改善医疗费用构成不合理的现状。

夯实城镇基本医疗保障,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逐步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政府采取多种形式和方式筹集卫生资金,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对城乡弱势群体的基本医疗主要由政府解决,引导人民群众参加商业医疗保险,提高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

4.3建立大中小医院医师技术帮扶制度

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和在职医师培训教育,建立大中小医院医师走读、兼职制度,改善医疗服务水平供求失衡的现状。

加强城市对农村的扶持力度,在城乡医院之间,建立从人才培养、业务指导、疾病会诊等方面长期的可操作的帮扶制度,城市医院定期、轮流地接收乡村医生来进修、培训,城市医院的医生定期在农村乡镇卫生院服务一定时间。

既充分发挥了现有技术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开发和挖掘了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也为农民节省了差旅费用、陪护费用,节约了看病成本。

4.4对城乡、地区间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进行规划、调整

政府加强对医疗卫生资源的宏观调控和监管职能。

集中力量建设西部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提供优惠的政策,吸引民间或国外投资,加快西部和基层卫生事业的发展;对现有医疗卫生资源进行优化和再分配,合并重组功能重叠、地理位置接近的医疗机构;关、停、并、转、迁经营管理不当、运转效率低下的医疗机构;实现资源共享,城镇的中等医疗机构与附近的乡村卫生院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农民可到实行“合作医疗”的大医院就医。

按照区域卫生规划标准,筛选一些区域医院和基层医院(农村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承担常见病、多发病和已明确诊断的疾病的防治工作,人员按准公务员对待,实行差额预算管理。

研究表明,60%以上的门诊病人可以在基层医疗机构解决,70%以上的住院病人可以在社区解决或接受家庭医疗卫生服务照顾。

引导人们形成科学合理的医疗卫生消费观念,小病去社区医疗中心,实现病人的合理分流,既可以节省大量的医疗费用,还可使各类医院的医疗卫生资源得以良好地利用。

4.5增加对预防的投入,实现医疗、预防卫生资源配置结构合理化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是卫生事业的重要方针,各级政府必须坚持这个方针。

加大对疾病控制中心、妇幼保健站和专科疾病防治医院资金和设备的投入,以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实现医疗、预防卫生资源配置结构合理化。

疾病重在预防,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筑起居民疾病早期诊断、早期预防的第一道防线。

把我国现有的防疫保健、传染病等院站所整合,构造我国的公共卫生体系,人员按公务员对待,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政府财力予以重点保障,使工作重点转向以预防为主的正确轨道。

4.6制定合理的医疗服务收费价格政策

调整不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提高技术劳务费,降低过高的大型医疗检查费,适度放宽医疗技术服务价格。

改革药品和医用器材的生产流通体制和销售方式,规范新药的研制、开发和生产,严防出现“换名不换药、改剂型、改包装的药品”生产;鼓励药品和医用器材直销,推行政府采购、配送,减少流通环节,对基本药品由国家专营专管,医院不加价,加强药品和医用器材价格管理,严格成本核算,如何选择有效的税源监控方式,减少和避免税款流失,成为优化税收征管方式的现实问题。

本文就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加强税源监管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王小丽,陈翔,郑晓曼.卫生经济伦理研究.[C].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6.

[2]杨敬宇,丁国武.卫生经济学.[C].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2.

邱鸿钟,袁杰.现代卫生经济学.[C].北京.科学出版.2005.8.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