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张家港市崇真中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第五单元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附答案86617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51164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53.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张家港市崇真中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第五单元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附答案86617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江苏省张家港市崇真中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第五单元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附答案86617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江苏省张家港市崇真中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第五单元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附答案86617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江苏省张家港市崇真中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第五单元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附答案86617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江苏省张家港市崇真中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第五单元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附答案86617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张家港市崇真中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第五单元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附答案866171.docx

《江苏省张家港市崇真中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第五单元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附答案86617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张家港市崇真中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第五单元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附答案866171.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张家港市崇真中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第五单元 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附答案866171.docx

江苏省张家港市崇真中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第五单元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附答案866171

必修2第五单元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单选题

1.(2018·江苏苏州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7)王韬《瀛壖杂志》中谈到,清季上海服饰旧礼“已亡”,“衣服僭移,上下无别,而沪为尤甚,洋泾浜负贩之学,猝有厚获,即御狐貉,炫耀过市……衙署隶役,不著黑衣,近直与缙绅交际,……恬不为怪”。

由此可见(  )

A.上海的社会风俗开始趋于奢靡  B.传统服饰的等级观念在上海被打破

C.西方服饰文化已经在上海普及  D.辛亥革命后上海移风易俗成效显著

2.(2018·江苏南通一模·6)下边是1911年2月5日法国《小日报》刊登的石印面,再现了当时一些中国人当众剪掉长辫的场景。

该画反映出(  )

A.剪辫易服已成为当时社会的共识    B.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已被推翻

C.民国政府剪辫易服法令得到贯彻    D.中国社会习俗呈现新旧杂糅特征

3.(2018·江苏盐城高三第一学期期中·8)1913年6月的一期《大公报》专门刊登了一篇题为《粤女学生之怪装》的文章,称她们“穿着猩红袜裤,脚高不掩胫,后拖尾辫,招摇过市”。

为此广东教育司专门发出布告,下令整顿,称“近来一种女子佻挞长袜猩红,裤不掩胫,此在无知识者为之尚不足责,不谓人格尊贵之女学生身佩襟章亦有尤而效之者,殊非自重之道。

”由此表明当时(  )

A.学校教育尚未开启近代化     B.新旧文化交融中激烈碰撞

C.崇洋风气已成为社会主流     D.新文化运动促进女性解放

4.(2018·江苏淮安、宿迁、连云港、徐州高三第一学期期中·6)《申报》1897年7月14日报道,“有客籍之人旅游过此者,谓之较之两三年前有不同焉,以沪上求时新……而不知在土著之人观之,则凡诸不同者,不待两三年也,有一岁而已变者焉,有数月而即变者焉”。

材料表明近代上海(  )

A.中外贸易发展较快       B.社会生活受西方影响较大

C.社会习俗趋新善变       D.地处通商口岸交通较便利

5.(2018·江苏海门一模·9)《沪北西人饮食竹枝词》记载:

筵排五味架边齐,请客今朝用火鸡。

啤酒百壶斟不厌,鳞鳞五色泛玻璃。

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国的传统饮食被西餐所取代B.西餐成为中国人款待贵宾的一种时尚

C.西餐已逐步进入普通百姓之家D.西餐在城市社交活动中逐渐流行开来

6.(2017·江苏镇江三模·7)1902年清廷颁布《劝行放足歌》诏书:

“照得女子缠足,最为中华恶俗。

惟当缠足之时,任其日夜号哭。

对面置若罔闻,女亦甘受其酷!

为之推原其故,不过扭于世俗。

意为非此不美,且将为人怨怒。

务各互相解释,切勿再事拘囿。

”这从实质上说明(  )

A.世俗偏见阻碍社会进步      B.清末女子普遍放足

C.清政府顺应近代化潮流      D.清末政府迫令放足

7.(2017·江苏扬州中学高三5月质量检测·8)下图是民国时期金蝶饭店的广告。

该广告反映的社会景象说明(  )

A.尊孔排外之风抵制西化     B.国人普遍接受西式生活

C.西方饮食文化成为主流     D.社会变革推动移风易俗

8.(2017·江苏苏州三模·7)1912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当天即发布《改用阳历令》,废帝王纪年而为国家纪年,又推举阳历为国历,然阴历仍占据民国初年社会主流。

1928年后南京国民政府强力推行国历运动,但与阴历有关的民俗文化仍然支配着民众的日常生活。

政府只好在国历与阴历之间进行调适。

这种现象说明了(  )

A.政府主导社会习俗       B.传统习俗根深蒂固

C.中国社会仍然止步不前     D.西方文明不适应中国

9.(2017·江苏高考·7)《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

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

主题             时间

1880—1889

1890—1899年

1900—1907年

禁缠足(篇)

3

11

17

兴女学(篇)

5

6

17

介绍外国妇女(篇)

2

19

22

合计

10

36

56

由此推断(  )

A.《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

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

C.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

D.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

10.(2017.4·浙江高考·9)20世纪初,《复报》登载了学生编的新歌:

“世界新,男女重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

我中华,旧俗直堪嗟,抑女权,九州铸铁错。

”后《大公报》《申报》等相继刊载。

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婚姻自由成为普遍时尚B.民生主义影响巨大

C.婚俗中西合壁土洋结合D.婚嫁旧俗受到冲击

11.(2016·江苏高考·10)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

“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D.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

12.(2017·江苏南京三模·7)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一些传统节庆习俗,如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

20世纪初,出现了元旦(元月1日)、革命先烈纪念日(3月29日)、国耻日(5月9日)等;二三十年代又有了国际妇女节(3月8日)、儿童节(4月4日)、国际劳动节(5月1日)等。

节庆日变化印证了(  )

①近代中国发生社会转型②国家政治体制出现更替

③国人民族民主意识觉醒④民权平等主张得以实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③④

13.(2018·江苏海门一模·10)“自津浦通车,而京津之信二日即可抵沪,徐州以下,一日可至,凡铁路地带之消息,传递已较前大便。

”“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铁路发展有利于观念革新     B.内地与西部边疆的联系在加强

C.铁路交通受到民众的欢迎     D.电信事业发展得益于铁路交通

14.(2017·江苏徐州高考考前模拟冲刺打靶卷·7)下表为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情况统计表(单位:

人)

年份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脚踏车

机器脚踏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

6894

544

9

11

0

0

0

0

0

1926

14600

0

0

0

3459

194

3764

172

922

数据的变化表明上海(  )

A.近代交通工具普及        B.城市交通进步显著

C.生活方式普遍西化        D.民众消费水平悬殊

15.(2017·江苏盐城三模·10)“吾国向来闭关自守,深绝因拒。

故当铁路萌芽之时,人民则惊疑,政府则顾虑,及后知铁路之不能不筑矣,而犹有拒外资,争路权之事,然以国力不胜,资本缺乏,争之不得,则路机与主权并落于列强之手。

”造成近代中国此种状况的原因有(  )

①传统观念的束缚②列强对路权的激烈争夺

③国家资金的匮乏④政府对铁路的一贯轻视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6.(2017·江苏南通、扬州、泰州三模·9)1931年,上海市区仅有共用电话6处,在市公用局的推广下,到1936年,上海华侨界地区公用电话有124部、租界213部。

1933年至1936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火政处共接到火警警报3389次,其中由电话接到警报1962次。

这反映出(  )

A.电话通讯利于城市消防发展       B.国民政府大力普及电话事业

C.火警报警基本使用公用电话       D.电话通讯在近代中国发展迅速

17.(2013·江苏高考·6)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

“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

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

”这一描述表明(  )

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

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18.(2017·江苏南通、扬州、泰州二模·7)十九世纪的中国,凡西方的东西,照例会被先反对一阵,但电影却是例外。

《定军山》一炮打响后,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的《长坂坡》等其他影片也大获成功,看电影的人“有万人空巷来观之势”。

对该现象的正确解读是(  )

A.京剧艺术依赖电影技术传播    B.西方影片具有极大的民众市场

C.民国政府鼓励电影产业发展    D.国产电影借助传统艺术得以发展

二、材料阅读

19.(2017·江苏淮安、宿迁、连云港、徐州一模·22)(14分)铁路作为新生事物在西方大行其道之时,晚淸时期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却艰难曲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苏城(苏州)初复时,该(英因驻沪)领事等请由沪开铁路至苏,当经剀切禁阻……查铁路费繁事巨,变易山川,彼族亦知断不能允,中国亦易正言拒绝。

——李鸿章致总理衙门的信(1865年)

材料二议铜钱、铁路,此两事有大利于彼,有大害于我,而铁路比铜钱尤甚……洋人贪利无厌,志在必行……或谓用洋法雇洋人,自我兴办,彼所得之利,我先得之。

但公家无此财力,华商无此巨赀……一时断难成议,或待承平数十年以后。

——湖广总督李鸿章奏折(1867年)

材料三火车铁路利益甚大,东西洋均已盛行,中国阻于浮议,至今未能试办。

将来欲求富强制敌之策,舍此莫由。

倘海多铁舰,陆有铁道,此乃真实声威,外人断不敢轻于称兵恫吓。

尚祈主持大计为幸。

——李鸿章致醇奈王的信(1883年)

材料四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北的格局为一变……至1911年,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1200千米,仅占14%。

中国、美国、英国铁路修筑情况统计表

国家

时间(年)

总里程(千米)

中国

1872—1894

364

1895—1911

9254

美国

1850—1910

约37万

英国

1825—1890

3.2万

——摘编自周积明《最初的纪元》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对修建铁路所持的态度。

比较材料―、二,指出其变化之处,并概括李鸿章两次建言的出发点。

(3分)

 

(2)据材料三,指出李鸿章请求修建铁路的意图。

据材料三、四,概括晚清时期中国铁路事业呈现的主要特点。

(5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晚清铁路事业发展对中国的主要影响,并分析李鸿章的意图没有实现的主要原因。

(6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服饰变化,没有体现奢靡,故A项错误;“衣服僭移,上下无别”反映等级观念被破坏,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西方服饰文化已经在上海普及,故C项错误;材料“清季”不符合辛亥革命后,故D项错误。

2.【答案】D【解析】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当时社会的共识与材料中“1911年2?

月5?

日”“当时一些中国人”不符,故A项错误;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诏书,清朝覆灭,与材料中“1911年2?

月5?

日”不符,故B项错误;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与材料中“1911年2?

月5?

日”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一些中国人当众剪掉长辫”,也有人留长辫,穿长袍马褂,说明中国社会习俗呈现新旧杂糅特征,故D项正确。

3.【答案】B【解析】学校教育开启近代化是从洋务运动开始,故A项错误;因粤女学生之怪装,广东教育司专门发出布告,下令整顿,表明中华民国成立后,新旧文化的碰撞,故B项正确;粤女学生之怪装,广东教育司专门发出布告,下令整顿,表明西方文化还没有被国人所普遍就接受,崇洋文化没有成为主流,故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是从1915年兴起,故D项错误。

4.【答案】C【解析】中外贸易与材料中“沪上求时新”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沪上求时新”,但未涉及西方影响,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中“沪上求时新”“有一岁而已变者焉,有数月而即变者焉”相符,故C项正确;D项与材料中“沪上求时新”不符,没有涉及交通,故D项错误。

5.【答案】D【解析】“中国的传统饮食被西餐所取代”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由材料出处《沪北西人饮食竹枝词》可知描写的是在上海的西方人饮食情况,没有反映“中国人款待贵宾的时尚”,故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西餐已逐步进入普通百姓之家,故C项错误;据材料“请客今朝用火鸡。

啤酒百壶斟不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在城市社交活动中西餐逐渐流行,故D项正确。

6.【答案】C【解析】世俗偏见与材料中“清廷颁布《劝行放足歌》诏书”不符,故A项错误;普遍放足与材料中“劝行放足”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照得女子缠足,最为中华恶俗”表明清政府移风易俗的政策,故C项正确;政府迫令与材料中“劝行”不符,故D项错误。

7.【答案】D【解析】材料民国时期饭店的广告,反映出当时生活方式的西化,与尊孔排外之风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只体现出生活方式的西化现象,没有反映出国人的接受程度,故B项错误;材料只体现出生活方式的西化现象,没有反映出西方饮食文化的地位,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采用公历纪年,西方的节日如圣诞节也开始在中国出现,影响着国人的生活方式,可见社会变革推动移风易俗,故D项正确。

8.【答案】B【解析】“1928年后南京国民政府强力推行国历运动,但与阴历有关的民俗文化仍然支配着民众的日常生活。

政府只好在国历与阴历之间进行调适”表明政府想主导社会习俗,但没有成功,故A项错误;“但与阴历有关的民俗文化仍然支配着民众的日常生活。

政府只好在国历与阴历之间进行调适”表明传统习俗对民众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故B项正确;政府在国历与阴历之间进行调试表明尽管传统习俗根深蒂固,但社会在缓慢进步,故C项错误;国历的使用表明西方文明被中国接受,西方文明适应中国,故D项错误。

9.【答案】D【解析】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是《昭文新报》,不是《万国公报》,故A项错误;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与史实不符,因为封建专制的言禁传统扼杀了言论自由,故B项错误;知识界的宣传呼吁没有使得清政府革除陋习,只能说推动了陋习的革除,革除陋习是在民国成立后,故C项错误;禁缠足、兴女学、介绍外国妇女方面的文章逐渐增多,表明知识界逐渐重视妇女问题,故D项正确。

10.D

11.C

12.【答案】B【解析】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决定使用公历,并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反映了近代中国发生社会转型,故①正确,黄花岗起义在1911年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后为方便纪念,改为公历,遂被升格为“革命先烈纪念日”,反映了国家政治体制出现更替(由封建君主专制社会转变为资产阶级共和国),故②正确,国耻日(5月9日)(袁世凯政府在5月9日晚上十一时接受二十一条中一至四号的要求,五月九日被全国教育联合会定为国耻日)反映了国人反侵略民主意识觉醒,国际妇女节、儿童节、国际劳动节反映了反封建民主意识的觉醒,故③正确;当时的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权平等主张没有能够真正实现,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13.【答案】A【解析】据材料“凡铁路地带之消息,传递已较前大便……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路发展有利于信息传播、观念革新,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津浦通车,无法说明内地与西部边疆的联系在加强,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交通便利有利于信息传播、观念革新无法体现铁路交通受到民众的欢迎,故C项错误;材料提到信件传递快捷并未涉及电信事业的发展,故D项错误。

14.【答案】B【解析】表格中可以看出直到1926年上海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中人力车和脚踏车所占比重仍然是较高的,故A项错误;从表格数字中可以看出机器脚踏车、汽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由1889年的0到1926年的不同程度的增加,说明上海城市交通进步显著,故B项正确;近代上海生活受到西方的影响,但还没有达到普遍西化的程度,故C项错误,材料说的只是交通工具的变化,没有涉及其他消费领域,故D项错误。

15.【答案】B【解析】“吾国向来闭关自守,深绝因拒。

故当铁路萌芽之时,人民则惊疑,政府则顾虑”表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故①正确;“及后知铁路之不能不筑矣,而犹有拒外资,争路权之事”表明列强对路权的激烈争夺,故②正确;“然以国力不胜,资本缺乏,争之不得”表明国家资本的匮乏,故③正确,政府对铁路一贯轻视,材料没有涉及到,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16.【答案】A【解析】火警警报在时间,电话效率高,材料中“共接到火警警报3389次,其中由电话接到警报1962次”表明电话接警比重大,故A项正确;大力普及与材料中“华侨界地区公用电话有124部、租界213部”不符,故B项错误;基本使用公用电话与材料中“火警警报3389次,其中由电话接到警报1962次”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上海华侨界地区公用电话有124部、租界213部”表明上海也很少,更不是在近代中国发展迅速,故D项错误。

17.C

18.【答案】D【解析】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而同治、光绪年间,京剧成熟,故A项错误;电影《定军山》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材料中“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的《长坂坡》等”也非西方影片,故B项错误;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当时民国还未成立,材料中也没有涉及政府鼓励,故C项错误;材料中“《定军山》《长坂坡》等其他影片也大获成功”都是京剧传统名戏,故D项正确。

19.【答案】

(1)态度:

反对(拒绝)。

(1分)

变化:

主张日后自我兴办。

(1分)

出发点:

维护国家权益。

(1分)

(2)意图:

富强制敌。

(2分)

特点:

外国修建为主;中国起步晚;发展缓慢(曲折发展)。

(3分)

(3)影响:

推动国人利权意识的觉醒;推动中国的近代化;加剧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3分)

原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学习器物的局限性等。

(3分)

【解析】

(1)第一小问态度,根据材料一“中国亦易正言拒绝”,李鸿章对修铁路持反对意见;第二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一时断难成议,或待承平数十年以后”,李鸿章主张待日后时事和财力允许时自行兴办;第三小问出发点,根据材料一“该(英因驻沪)领事等请由沪开铁路至苏,当经剀切禁阻”、根据材料二“彼所得之利,我先得之。

但公家无此财力,华商无此巨赀”,李鸿章出于维护国家利益而建言。

(2)第一小问意图,根据材料三“火车铁路利益甚大……将来欲求富强制敌之策,舍此莫由”,李鸿章希望通过修建铁路达到富强制敌的效果;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三“东西洋均已盛行,中国阻于浮议,至今未能试办”,中国铁路起步较晚;根据材料四“至1911年,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1200千米,仅占14%”,以外国修建为主;根据材料四“364……9254”,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缓慢。

(3)第一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二“或谓用洋法雇洋人,自我兴办,彼所得之利,我先得之”、根据材料三“将来欲求富强制敌之策,舍此莫由”,推动了中国利权意识的觉醒;根据材料四“贷款建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1200千米”,推动了中国交通运输的近代化;根据材料四“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46%”,进一步加剧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所学,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是李鸿章不能实现意图的根本性原因;其次,清政府落后腐朽的统治,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再者,李鸿章等妄图不变革社会制度的基础上,仅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达到富强,本身就不能现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