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赣联手共建中部中三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467240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73.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鄂赣联手共建中部中三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湘鄂赣联手共建中部中三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湘鄂赣联手共建中部中三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湘鄂赣联手共建中部中三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湘鄂赣联手共建中部中三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鄂赣联手共建中部中三角.docx

《湘鄂赣联手共建中部中三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鄂赣联手共建中部中三角.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湘鄂赣联手共建中部中三角.docx

湘鄂赣联手共建中部中三角

湘鄂赣联手共建“中三角”

共谋中国第四增长极

【关键词】中三角支点战略区域经济中部崛起

  用三根线连接武汉、长沙、南昌三市,恰好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

这个位于中国最中心的“三角形”,就是“中三角”。

  “中三角”,即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它圈涵湘鄂赣三省精华,承载着三省加速崛起的希望。

在新的起点上,三省紧密携手,以打造“中三角”为载体,“抱团”逐梦中国经济发展“第四极”。

中国需要中三角

  “如果把中国比作一架飞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是三个强力引擎。

但中国要加速崛起,靠这三个引擎肯定不够。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李健认为,应该在广阔的内陆地区,在中国之心打造一个动力强劲的新引擎。

  李健说:

“飞机要想飞得稳,引擎的分布还要合理。

加快建设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不仅能给飞机添加强劲动力,还能带动长江流域经济带新一轮开发,促进我国东中西部更为协调的发展。

  “继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城市群之后,中国希望培育一个新的城市群为经济增长第四极的动机已十分明显。

”全国人大代表、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说,“推动武汉城市圈、长株潭、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形成我国中部地区鼎足而立的‘金三角’,是中国加速崛起的迫切需要。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长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建新说,观察大国经济发展轨迹,都存在由沿海向内陆梯次推移的过程。

沿海地区经过几十年大发展后,受资源、生产成本等各方面制约,目前发展热度正向内陆快速推移,这为中部地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湘鄂赣三省联手打造中三角,可谓正当其时!

中三角当成国家战略

  “打造‘中三角’,最重要的是合作和融合。

”廖进球代表指出,融合不是三家坐下来谈谈、形成一些共识那么简单,而是以资本和市场为纽带,将区域全面开放,使资本、技术、人才自由流动,形成不同特点,展示各自优势、发掘潜能,实现互补共赢。

  如何进一步加强合作与融合?

叶青代表建议,在三省大的合作框架协议基础上,还要在近距离、小范围内逐步推进合作,比如设立九江—小池、赤壁—临湘、萍乡—醴陵三个跨省合作试验区,促进省域边界的融合式发展。

  “‘中三角’正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李健代表建议,将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上升到国家层面来推进,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和湘鄂赣三省政府,着手编制《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国家总体战略规划。

湖南、江西两省多名全国人大代表也呼吁,应将打造“中三角”上升为国家战略,建立国家层面的推进和协调机制,促进“中三角”加速成长,早日承载起中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的使命。

新增长极不是梦

  “不要认为中国经济新增长极高不可攀,其实我们正在一步步接近这个目标。

”李健分析,呈“品”字形分布,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的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是湘鄂赣三省乃至中国中部地区经济最发达、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目前经济总量已接近珠三角城市群。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大城市群的经济总量位于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山东半岛之后的第五位。

  “湖南、湖北就像亲密的两兄弟,去年GDP总量都已逼近2万亿元,并且双双超越了上海,位居全国前十位。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吉首大学国际交流学院院长张苹英说,“这种历史性的提升,说明中部崛起的步伐变得更快了。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财经大学党委书记廖进球说,去年江西GDP总量迈过了万亿元大台阶,经济发展呈现速度、效益双双向好的态势,加上湖南、湖北近2万亿元的“体量”,三省共同打造“第四极”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中三角’巨大的优势是我们打造新增长极的底气。

”全国人大代表、黄冈市市长刘雪荣认为,首先是三省工农业基础好,综合成本较低,加上长期“打基础、管长远”,经济发展后劲强;区位优势明显,这一区域位于中国最中心,在内需发力的新形势下,恰好可以很好地辐射广阔的内陆市场;三地高校达200多所,数百万在校大学生,科研机构密集,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环境十分优越,山清水秀,一江两湖,具有较强的环境容量。

湘鄂赣“抱团”中三角共谋中国第四增长极

湘鄂赣三省“共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夺取中国经济新的重要增长极”的构想取得实质性进展。

2月10日,“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三省会商会议”在武汉召开,湖北省省长王国生、江西省省长鹿心社、湖南省副省长韩永文共同签署了《加快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下称《框架协议》)。

此举意味着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冲击国家战略,争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之战正式打响。

根据协议,三省将在区域发展战略、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水利合作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联合向国家要政策、求支持。

“五个手指已经很有力,但是攥起来争取国家政策的支持将更有力。

”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瞄准国家战略

湘鄂赣三省表达了同心聚力向国家要政策、求支持的急切愿望。

“从发展条件和开发潜力看,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有条件、有能力建设成为支撑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板块和第四极,与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同处全国城市群体系的顶端。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表示。

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以武汉、长沙、南昌三个副省级和省会城市为核心,组合纳入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为基础的27个地级市。

该区域总面积30.44万平方公里,分别占中部和全国面积的29.6%和3.2%;人口1.15亿,分别占中部和全国的32.3%和8.6%;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907亿元,分别占中部和全国的38.2%、7.5%。

未来十年,三省将以《框架协议》为统领,建立省际联席会议制度、区域合作领导小组制度、三省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信息互通制度和情况通报制度,在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衔接等方面加强互动,共同争取国家将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上升为国家战略,纳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体系。

湘鄂赣三省表达了同心聚力向国家要政策、求支持的急切愿望。

江西省省长鹿心社指出,共同争取国家出台支持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发展的优惠政策,包括土地、财政、税收、信贷、引资引智、重点项目等方面的扶持,尤其是在产业升级、转移、对接等方面争取国家更多的政策。

同时在已经达成共识的基础上,三省将共同争取国家将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纳入国家试点示范;加快启动实施《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和《长江中游三省水环境保护战略行动计划》,争取国家组织长江中下游水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在开展跨界河湖流域治理和开发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加快推进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作为国家层面的战略,很多问题需要国家有关部门的协调推进。

”魏后凯认为,规划要先行,建议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组织三省政府和有关部门尽快编制《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总体规划》以及综合交通、旅游、农业现代化、生态环境保护、区域一体化等重点专项规划,上报国务院批准实施。

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表示,区域发展规划上升到国家战略,要具备全局性和典型性的特点,一方面要对施行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有全局的意义,另一方面要对落实国家整体战略具有试验和示范意义。

“我们支持三省在选准战略切入点,明确发展的定位和主线等方面继续深化研究,一旦条件成熟将推动其上升为国家战略。

“地方的共识归根结底要得到国家层面的支持和认可,在看到三省合作取得良好开端的同时,还应明确目前战略依旧停留在湘鄂赣三省地方构想层面,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表示。

“第四极”之争

“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的较量将集中体现在“中三角”和“西三角”两大经济圈间的争夺上。

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把交椅的争夺战愈演愈烈。

尽管三省官方有意用“夺取中国经济新的重要增长极”取代“争夺第四极”的提法,但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冀望攻占中国经济增长高地的想法已昭然若揭。

“川陕渝金三角”(“西三角”)也对“第四极”觊觎已久,并由成渝“双核共振”逐渐演变为川陕渝强强联手的“三角战略”。

2009年,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提出希望延续国务院提出的成渝经济区概念,联合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共同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根据陕西、重庆、四川三省市发改委共同起草的《构建“西三角”经济区基本思路》,“西三角”初步考虑规划面积37.78万平方公里,包括61个城市,2008年常住人口1.4亿人,地区生产总值2.15万亿元;到2015年GDP可达到5万亿元,在西部地区和全国的比重分别可达到45%、10%左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叶青表示,东北沈大经济圈、广西北部湾、福建海西区等都有雄心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但就目前来看,这一较量将集中体现在“中三角”和“西三角”两大经济圈间的争夺。

“三省会商会议的召开表明,中三角已走在前列。

”秦尊文告诉记者,虽然陕西、重庆、四川三省市发改委早在2009年就已经签署了《关于共同打造“西三角”经济区的工作协议》,但并没有达成高度共识,缺乏实质性进展。

秦尊文认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无论是在经济实力、区位优势、交通条件、科教实力等方面,还是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能力都要优于“西三角”。

比如在内部结构上“中三角”三大中心城市呈等腰三角形的格局,交通区位优势明显,聚合度高。

而交通问题是“西三角”最大的障碍,成都、重庆距西安太远,受制于秦岭的阻隔,交通建设成本高,运输成本大。

工业为王

从目前来看,中部地区的制造业空间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三省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加强三个城市群的经济联系,以中心城市为龙头共同对外招商引资,充分挖掘工业潜力,做强做大经济总量。

分析人士指出,“第四极”的头衔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潜藏着巨大政策资源和经济效益,这是竞争趋于白热化的根本原因。

尤其是作为“政策塌陷”的一些区域,如果获得国家战略的响应,以及政策的青睐和支持,无疑会为区域经济加速发展增加更多的筹码。

“未来两地在承接产业转移、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等方面的竞争将不可避免。

”叶青坦言。

其实争夺时刻都在上演。

随着成本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劳力密集型、土地密集型企业将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在电子通信等服务外包企业方面尤为明显。

在重庆西永微电园流传着重庆市长黄奇帆“火速”搞定富士康的故事,去年2月份黄奇帆到台湾会见郭台铭,开门见山地说道:

“我不是来招商的,我是来给你送订单的。

”一下子引起了郭台铭的兴趣。

而武汉则为吸引富士康开出了更多优惠的政策,斥资4亿元专门为富士康武汉科技工业园修建了一条全长13.8公里的铁路专用线,并出资28亿元建设路、水、电等配套工程。

博弈的结果是,“代工之王”富士康先后宣布投资10亿美元进军武汉、重庆。

如今,重庆将IT制造的重点聚焦在笔记本电脑上,并着手构建以惠普、宏基为核心的“笔电王国”,武汉富士康新项目涉及液晶显示器、打印机、数码相机等。

去年7月起,富士康集团内迁到武汉的戴尔、宏基电脑生产线陆续投产,一跃成为东湖高新区首家产值过300亿元的企业。

“母鸡带小鸡”模式效果显现。

同时,武汉、重庆、成都将争取设立综合保税区作为招商引资的新“底牌”。

叶青表示,综合保税区对提高出口企业的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到产业转移的最终结果。

两地在能源保障方面也纷纷加码,“西三角”的合作提高了川陕渝三方能源综合保障能力,蒙西至华中铁路的开建也为北煤南运提供了基础。

在区域竞合的大背景下,湘鄂赣三省内部合作、共同对外的战略显而易见。

“中部三省在打造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过程中要牢牢树立区域发展一盘棋的思路,共同完善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大文章。

特别是骨干交通的建设要充分沟通,做好前期规划,保障重大交通项目建设的合理和通畅,做到投资效益的最大化。

”湖北省社科院中部发展所所长阳小华对记者表示。

叶青也分析认为,合作协议的签署对于三省实现产业对接、协调发展是个很好的机会。

从目前来看,中部地区的制造业空间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三省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加强三个城市群的经济联系,以中心城市为龙头共同对外招商引资,充分挖掘工业潜力,做强做大经济总量。

“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中三角”成为两会热度最高的一个新词汇。

改革开放以来,国门向世界敞开,中国经济对外贸易依存度随之提高。

在全球经济格局中,中国沿海地区成为世界工厂。

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城市群率先发展,成为公认的中国经济增长极,谓为“三极”。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衰退,中国经济由外向型转向内外并举型。

随着国内居民收入提高和中产阶层扩大,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富活力的新兴市场,扩大内需已成必然。

新形势下,生产中心、流通中心、交换中心正加速向内地转移。

去年,中部六省全部跻身“万亿俱乐部”,中部整体崛起已成大势。

目前,中国的国土开发格局由沿海先行进入到沿海沿江并重时代,沿江发展战略也由长三角地区向整个长江流域推进。

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或称中三角)崛起正逢其时。

顺应大潮,我们应当在共筑中国经济第四极中大有作为。

东风公司党委副书记范仲

产业第一提升竞争力

“只有坚持产业第一,才能带动经济发展,增强中三角竞争力。

”提及“中三角”构想,省人大代表、东风公司党委副书记范仲直言。

范仲说,对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城市群而言,无论哪个增长极,都是以经济高速发展为特征的。

“产业发展是核心。

”范仲说,中三角最终是干出来的,只有自身强了,才有足够的底气,将这个“第四极”的城市集群变成现实。

在他看来,优势企业和主导产业是一个地区产业升级和优化的关键。

优势企业和主导产业要加大自主创新,积极推动产业向高新技术、战略性方向推进。

以湖北汽车产业为例,明年4000亿元的目标足够宏伟,单靠一二个产品或企业是难达目标的。

中部产业体系也是这样,只有一批千亿元、甚至万亿元的产业群形成,才能整体崛起。

目前,东风公司在省内已形成以武汉基地为龙头,串联十堰基地、襄阳基地的汽车产业集群。

他说,在打造中三角的进程中,湘鄂赣的城市群之间会形成一种磁场效应,吸引资源聚集,像东风这样的中部大公司更有机会延伸产业链。

“我们愿意在三省的产业融合中发挥更大作用,带动整个中部汽车产业的腾飞。

省人大代表、武汉市市长唐良智

武汉愿大开城门服务中部

复兴中的大武汉,如何在“中三角”中定位?

省人大代表、武汉市市长唐良智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唐良智说,“中三角”是个区域概念,形成新的资源核、经济核,才是发展的关键。

“三极”时代,伴随西部开发战略中成渝区域的凸起,中部地区资源受到一种“向外”的拉力。

而今,在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中,这种“向外”的拉力将逐步转化为“向内”的拉力。

唐良智形象地把“中三角”比作一场“集体舞”,只有武汉、长沙、南昌三市共舞,盘活区域市场、资源,拓展协作渠道,形成联动发展合力,才能形成要素资源聚集的“加法”效应。

如果各自为政,分兵突围,只能是要素资源的“减法”。

一加一减中,有着天壤之别。

在“中三角”的战略角色中,唐良智将武汉定位为“服务中部”。

他明确表示,作为中部支点城市,武汉会带头开放科技、教育、人才、文化、医疗、交通、工业等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形成,助推城市集群发展。

改革开放之初,武汉以全新姿态融入改革开放大潮,打开城门,实施“两通”战略,呈现一派“江汉朝宗天际流”的景象。

如今,喊出“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精神口号的大武汉,迎来新的历史机遇。

唐良智表示,武汉要打造全国重要的铁路主枢纽、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内陆国际门户机场服务中部,推动中部走向世界、吸引世界走进中部;建设高新技术创造中心、新兴产业生成中心、创新文化培育中心服务中部,促进中部的改革创新;构筑先进制造业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服务中部,促进中部优势产业集群的形成,吸引市场要素向中部聚集,提升中部经济实力。

唐良智表示,“中三角”要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四极”,武汉要有大担当、大作为。

刘经南院士

中游城市群必然崛起

“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崛起是一种必然。

”出席省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省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原校长刘经南表示。

这位出生在湖南长沙的著名学者认为,中国的城市化是一个世界性课题。

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在世纪之初发表言论:

21世纪影响人类进程最主要的两件大事即为“中国的城市化”和“美国的新技术革命”。

可见,中国的城市化不仅对中国和平崛起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将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他说,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体现在一批由龙头带动的城市群兴起。

这种进程第一次浪潮在沿海兴起,目前在沿海地区形成三大城市群,其趋势正由东向西推进,形成第二次浪潮。

我国中部有良好的基础设施、雄厚的人才技术储备、旺盛的市场需求等,在东部发展的带动、辐射下,城市化进程已进入快速期。

其中,长江中游流域有近2亿人口,拥有丰厚人才、人力、水利、矿产资源,具有特别的优势。

这些基础和条件决定了长江流域中部必然是下一个城市群崛起的中心。

中国前三个城市群发展都是协同发展的产物,都是通过大量技术、资金、物流聚合,同时重新配置,实现整体效应放大。

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即“中三角”要发展,也要突出协同发展。

只有实现资源要素聚集、优化、提升、重新配置,体现信息共享、利益均沾,才能形成突破性发展。

刘经南认为,协同发展是有序化发展,“中三角”协同发展的形成需要一个领头羊、凝聚核,否则群龙无首,难以形成群体优势。

只有龙头与其他相关城市地区协同发展,才能形成辐射中西部、影响中国乃至带动世界发展的大格局。

 

链接

  武汉城市圈

  武汉城市圈又称“1+8”城市圈,是以武汉为中心,100公里半径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市共同组成的经济区域。

城市圈面积5.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024万,分别占全省的31%和52%。

2011年,湖北GDP初步统计为19594亿元,其中武汉城市圈占比超62%。

  2003年,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武汉城市圈的战略决策。

2007年,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同被国家批准为两型社会综改区,这是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以及成渝综改区后全国第四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两型社会建设,助推武汉城市圈实现新跨越,一体化步伐越来越快。

2007年12月26日,随着武汉阳逻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连通武汉城市圈的7条城市高速出口公路基本建成,武汉与其他8个城市形成“一小时交通圈”。

  城际铁路、环城市圈高速公路加快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东西湖区综合性示范区、青山—阳逻—鄂州循环经济示范区、大东湖“两型”社会示范区、梁子湖生态旅游示范区五大示范区盛景叠开。

核心城市武汉被国家定位为中部中心城市。

  (数据来源于《2011年湖北统计年鉴》及湖北省统计局)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覆盖南昌、景德镇、鹰潭三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的部分县(市、区),国土面积5.12万平方公里。

2009年12月12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经国务院批复,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生态经济区的核心——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具有世界影响的重要湿地。

在未来发展中,鄱阳湖地区既肩负着保护“一湖清水”的重大使命,又承载着引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功能。

  获批2年多来,实施“五河一湖”水污染治理工程,全面清理了赣江等“五河”源头、东江源头和鄱阳湖滨湖1公里范围内的污染企业;“一大四小”造林绿化工程以189.1亿元大手笔,织绿1263万亩;覆盖全省县市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及截污主干管全部提前建成并投入运营。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脚步日渐清晰。

“绿色生产观”引领生态农业、新型工业、生态旅游等环境友好型产业迅速发展,“绿色政绩观”引领体制机制的进一步创新。

生态补偿、城市转型、价格机制、金融创新、资源产权交易、环保立法等试点频频突破,先行先试探索初见成效。

(数据来源于《江西日报》)

  长株潭城市群

  长株潭城市群是以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为核心,辐射周边岳阳、常德、益阳、衡阳、娄底五市的区域,总面积9.68万平方公里,人口4073万,分别占全省的45.8%和60%,是湖南的经济核心区。

  长株潭城市群动议颇早。

早在20世纪50年代,曾有专家提出合并三市为“毛泽东城”的构想,80年代初长株潭经济区由构想开始转入理论探索。

1997年,湖南成立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发展省级协调机构,开始推进长株潭三市一体化。

2006年,湖南省对长株潭城市群扩容,首次提出以长株潭为中心、一个半小时车程为半径、囊括环长株潭的另外5个城市,形成目前的“3+5”格局。

  2007年12月14日,国家批准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一轮新的发展空间由此打开。

2009年,长株潭三市长途区号统一为0731,成为全国唯一统一区号的城市群;由省领导挂帅的湖南省长株潭“两型”协调委成立,开始制度的顶层设计;长株潭城际铁路动工;8市规划局长联席会议举行。

  体制机制不断创新。

2011年,8市携手冲破昔日的行政条块束缚,宣布联合启动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

“十二五”,长株潭吹响号角,力争率先建设好“两型社会”,成为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什么是中三角?

“中三角”包括哪些地域?

 “中三角”即“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是以武汉、长沙、南昌三个已经形成的中心城市为核心,以武汉城市圈为重要辐射极,联合长株潭城市群、昌九城市带等中部经济发展地区,以浙赣线、长江中游交通走廊为主轴,呼应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打造的国家规划重点地区和全国区域发展新的增长极。

 “中三角”以武汉为中心城市,长沙、南昌为副中心城市,包括湖北的武汉都市圈(武汉、黄冈、黄石、鄂州、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荆州、襄荆宜城市群、湖南的长株潭城市群(长沙、株洲、湘潭、岳阳、益阳、常德、娄底、衡阳)和江西的环鄱阳湖经济圈(南昌、景德镇、鹰潭、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

 

三极三圈三核分别指什么?

定位是什么?

“三极”:

带动周边地域经济发展的拉动力量、是推动三省经济的发动机和“中部崛起”的增长极;

“三圈”:

武汉都市圈、长沙都市圈、南昌都市圈三大都市圈;

“三核”:

三省的省会和中心城市武汉、长沙和南昌,是三个都市圈的“首位城市”和“核心力量”。

  在国家职能部门的具体规划中,以武汉城市圈为核心的中部地区已被列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发展区之后的重点发展区。

  “中三角”的发展定位在构筑南昌—武汉—长沙大都市圈,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