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学案 同步备课学年高中语文同步练习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1单元 3道山亭记.docx
《金版学案 同步备课学年高中语文同步练习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1单元 3道山亭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版学案 同步备课学年高中语文同步练习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1单元 3道山亭记.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版学案同步备课学年高中语文同步练习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第1单元3道山亭记
语文·选修2/唐宋散文选读(粤教版)
道山亭记
曾 巩
城 南
曾 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译文:
春雨迅猛,池塘水满,遥望群山,高低不齐,东边西侧,山路崎岖。
热热闹闹地开了一阵的桃花和李花,此刻已开过时了,只见眼前春草萋萋,碧绿一片。
赏析:
这首小诗描绘了雨后福州城南野外的自然风光。
笔调轻快,写景如画,是曾巩诗作中的杰出篇章。
特别是“惟有青青草色齐”这一句,沁着水珠的草地鲜亮碧绿,表明雨后的大自然依然充满生机,这是作者的神来之笔。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格调超逸,清新隽永。
郑人买履
郑人且有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乃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
“何不试之以足?
”曰:
“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译文:
有个郑国人想买鞋子,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寸,然后就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
等到他去市场时,发现忘记带量好的尺码。
于是他返回家中去取尺码。
等到他回到集市上时,集市已经散了,因此他没买到鞋。
有人问:
“你为什么不直接用脚试一试?
”他说:
“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粤之太末(è) 阸于两山(ài) 衡缩蟉糅(liú)
B.坂如缘
(yuán)沟通潮汐(xī) 舟溯沿者(sù)
C.其激若矢(shǐ) 麓多桀木(jié)巨丽相矜(jīn)
D.瑰诡殊绝(wēi) 鼎趾立(dǐnɡ) 辄破溺(nì)
解析:
A项中“粤”读“yuè”;B项中“
”读“ɡēnɡ”;D项中“诡”读“ɡuǐ”。
答案:
C
2.下面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其城之内外皆涂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解析:
A项“涂”通“途”,路途;B项“颁”通“斑”,须发花白;D项“知”通“智”,智慧。
答案:
C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闽,故隶周者也 隶:
奴隶
B.其途或逆坂如缘
坂:
山坡,斜坡
C.非其土人,罕不踬也踬:
跌倒
D.又将抗其思于埃壒之外埃壒:
尘埃,尘世
解析:
A项,隶:
隶属。
答案:
A
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B.三山者鼎趾立
C.草木行列,烟消日出
D.其瑰诡殊绝之状,盖已尽人力
解析:
A项,名:
名词作动词,命名;B项,鼎趾:
名词作状语,像宝鼎的足一样;C项,行:
名词作动词,排列。
答案:
D
5.给下面“以”字的用法分类:
①盖以其陿多阻
②其地于闽为最平以广
③人以屋室巨丽相矜
④盖佛、老子之宫以数十百
⑤闽以险且远
⑥程公能因其地之善,以寓其耳目之乐
⑦程公于是州以治行闻
介词:
________连词:
________(只填序号)
解析:
②连词,表并列;⑥连词,表承接;其余均为介词。
答案:
介词:
①③④⑤⑦ 连词:
②⑥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3题。
闽,故隶周者也。
至秦,开其地,列于中国,始并为闽中郡。
自粤之太末,与吴之豫章,为其通路。
其路在闽者,陆出则阸于两山之间,山相属无间断,累数驿乃一得平地,小为县,大为州,然其四顾亦山也。
其途或逆坂如缘
,或垂崖如一发,或侧径钩出于不测之溪上,皆石芒峭发,择然后可投步。
负戴者虽其土人,犹侧足然后能进。
非其土人,罕不踬也。
其溪行,则水皆自高泻下,石错出其间,如林立,如士骑满野,千里下上,不见首尾。
水行其隙间,或衡缩蟉糅,或逆走旁射,其状若蚓结,若虫镂,其旋若轮,其激若矢。
舟溯沿者,投便利,失毫分,辄破溺。
虽其土长川居之人,非生而习水事者,不敢以舟楫自任也。
其水陆之险如此。
汉尝处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地,盖以其陿多阻,岂虚也哉?
福州治侯官,于闽为土中,所谓闽中也。
其地于闽为最平以广,四出之山皆远,而长江其南,大海在其东,其城之内外皆涂,旁有沟,沟通潮汐,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
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宫又特盛。
城之中三山,西曰闽山,东曰九仙山,北曰粤王山,三山者鼎趾立。
其附山,盖佛、老子之宫以数十百,其瑰诡殊绝之状,盖已尽人力。
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为是州,得闽山嵚崟之际,为亭于其处,其山川之胜,城邑之大,宫室之荣,不下簟席而尽于四瞩。
程公以谓在江海之上,为登览之观,可比于道家所谓蓬莱、方丈、瀛州之山,故名之曰“道山之亭”。
闽以险且远,故仕者常惮往,程公能因其地之善,以寓其耳目之乐,非独忘其远且险,又将抗其思于埃壒之外,其志壮哉!
程公于是州以治行闻,既新其城,又新其学,而其余功又及于此。
盖其岁满就更广州,拜谏议大夫,又拜给事中、集贤殿修撰,今为越州,字公辟,名师孟云。
(一)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累数驿乃一得平地 累:
连续、连接
B.非其土人,罕不踬也踬:
跌倒
C.岂虚也哉虚:
空虚
D.山相属无间断属:
连接
解析:
C项,虚:
不真实,虚假。
答案:
C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C项,均为介词,“在”。
A项,成为/介词,替。
B项,凭借/因为。
D项,代词,它的/指示代词,那。
答案:
C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极力描写闽地山路水道艰险,以体现程师孟入闽任职“忘其远且险”。
B.第1段作者用汉代将闽地的百姓迁徙于江淮之事,来强调这地方险狭多阻。
C.作者对于程师孟治郡的业绩,单刀直入又纡徐和缓,将其政绩曲折地展现出来,充分体现了曾巩散文的艺术特色。
D.作者第1段写闽地“远且险”,分别从“陆出”和“溪行”两方面入手,而各又分别从山路与“土人”、溪流与“生而习水者”两部分落笔,条理清楚。
解析:
C项的“单刀直入”错。
答案:
C
9.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秦,开其地,列于中国,始并为闽中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到秦朝时,开拓它的区域,列于华夏统辖区域内,开始并为秦朝的闽中郡。
(2)虽其土长川居之人,非生而习水事者,不敢以舟楫自任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即使是本地人,如不是一生下来就练习水上功夫,也不敢担任起行船的职责。
(二)
10.下面各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福州治侯官 治:
以……为官署所在地
B.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属:
集中
C.其城之内外皆涂涂:
途路
D.佛、老子之徒徒:
……的人
解析:
D项,徒:
徒弟。
答案:
D
1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
汉尝处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地
A.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
B.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
C.不下簟席而尽于四瞩
D.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解析:
B项与例句相同,“虚”和“丰”都是形容词使动用法。
A项,多:
形容词用作动词,有很多。
C项,尽:
形容词用作动词,全部看到。
D项,穷:
形容词用作动词,尽情享受。
答案:
B
12.下面关于选段思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第2段写福州的民居、庙观等反映了居民安乐,间接地表现出程师孟的治郡政绩。
B.文章第2段所介绍的福州地理环境和民俗风气,为下文程师孟“余功又及于此”——建“道山之亭”的介绍作了铺垫,思路缜密。
C.第3段描写程师孟建在城中道山之上的“道山之亭”的胜景,以表现“其志壮哉!
”
D.文章末段先称赞程师孟的政绩,后介绍其辗转任职的情况,看似闲笔,实则用意深远,含蓄蕴藉。
解析:
C项,“在城中道山之上”误,据原文“可比于道家所谓蓬莱、方丈、瀛州之山”可知“道山”是道家之山。
答案:
C
13.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人们竞相夸耀自己房屋的大并且华丽,即使是下等贫苦的人也一定要使自己的住宅宽敞。
(2)既新其城,又新其学,而其余功又及于此。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既改造了城墙,又革新了学府,并且利用公事之余的时间又办到了建亭这件事。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
徐孺子祠堂记
曾 巩
汉元兴以后,政出宦者,小人挟其威福,相煽为恶,中材顾望,不知所为。
汉既失其操柄,纪纲大坏。
然在位公卿大夫,多豪杰特起之士,相与发愤同心,直道正言,分别是非白黑,不少屈其意,至于不容,而织罗钩党之狱起,其执弥坚,而其行弥励,志虽不就而忠有余。
故及其既殁,而汉亦以亡。
当是之时,天下闻其风、慕其义者,人人感慨奋激,至于解印绶,弃家族,骨肉相勉,趋死而不避。
百余年间,擅强大,觊非望者相属,皆逡巡而不敢发。
汉能以亡为存,盖其力也。
孺子于时,豫章太守陈蕃、太尉黄琼辟皆不就,举有道①,拜太原太守,安车备礼,召皆不至。
盖忘己以为人,与独善于隐约,其操虽殊,其志于仁一也。
在位士大夫,抗其节于乱世,不以死生动其心,异于怀禄之臣远矣,然而不屑去者,义在于济物故也。
孺子尝谓郭林宗曰:
“大木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遑宁处?
”此其意亦非自足于丘壑、遗世而不顾者也。
孔子称颜回: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其惟我与尔有是夫!
”孟子亦称孔子:
“可以进则进,可以止则止;乃所愿,则学孔子。
”而《易》于君子小人消长进退,择所宜处,未尝不惟②其时则见,其不可而止。
此孺子之所以未能以此而易彼也。
孺子姓徐名稚,孺子其字也,豫章南昌人。
按图记:
“章水北径南昌城,西历白社,其西有孺子墓;又北历南塘,其东为东湖,湖南小洲上有孺子宅,号孺子台。
吴嘉禾中,太守徐熙于孺子墓隧种松,太守谢景于墓侧立碑。
晋永安中,太守夏侯嵩于碑旁立思贤亭,世世修治;至拓跋魏时,谓之聘君亭。
”今亭尚存,而湖南小洲,世不知其尝为孺子宅,又尝为台也。
予为太守之明年,始即其处,结茅为堂,图孺子像,祠以中牢③,率州之宾属拜焉。
汉至今且千岁,富贵堙灭者不可称数。
孺子不出闾巷,独称思至今。
则世之欲以智力取胜者,非惑欤?
孺子墓失其地,而台幸可考而知。
祠之,所以示邦人以尚德,故并采其出处之意为记焉。
注:
①有道:
汉代选举科目之一,即荐有德艺者为官。
②惟:
考虑。
③中牢:
祭祀的猪羊。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少屈其意 少:
稍微
B.抗其节于乱世抗:
保持、坚持
C.其操虽殊,其志于仁一也操:
节操
D.故并采其出处之意为记焉出处:
出仕和隐居
解析:
C项,操:
所持的处世方法。
答案:
C
1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曾巩对徐孺子理解、肯定的一项是( )
①安车备礼,召皆不至 ②异于怀禄之臣远矣 ③此孺子之所以未能以此而易彼也 ④义在于济物故也 ⑤君子小人消长进退,择所宜处,未尝不惟其时则见,其不可而止 ⑥孺子不出闾巷,独称思至今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④⑥D.③⑤⑥
解析:
①是客观陈述徐孺子的事迹,②④是评价朝廷公卿士大夫。
答案:
D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元兴以后,宦官把持朝政,奸臣与他们互相勾结,制造冤狱,疯狂迫害正直的大臣。
B.朝廷的公卿大夫伸张正义,坚贞不屈,压迫愈深,反抗愈烈,汉朝因为这些股肱之臣得以再支撑一百多年。
C.乱世中,徐孺子独善其身,还保持高尚的气节,忘己为人,济世救人,得到后人敬仰。
D.曾巩做了太守后,经过一番考证,在孺子宅的旧址修筑了徐孺子祠堂,目的是为了教化州民。
解析:
C项文中徐孺子没有“济世救人”,更没有“忘己为人”。
答案:
C
17.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百余年间,擅强大,觊非望者相属,皆逡巡而不敢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关键词语“擅”“相属”和“逡巡”;
答案:
一百多年来,掌握强大的权力,对朝政有非分之想的人接连不断,都犹豫不决,不敢发难。
(2)此其意亦非自足于丘壑、遗世而不顾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关键词语“其意”“自足于丘壑”和“遗世”;
答案:
看这意思,他也并不是一个自足于隐居山林、超脱而不恋尘世的人。
(3)图孺子像,祠以中牢,率州之宾属拜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关键词语“图”“祠”和“焉”。
答案:
绘了徐孺子的像,用中牢之礼来祭祀他,率领州中的宾客僚属来祭拜他。
参考译文:
汉元兴以后,政令出自宦官之手,小人依仗权势,滥行赏罚,相互煽孽,为非作歹;中等才德之人徘徊观望,无所适从。
东汉朝廷已失去了权柄,法制伦常都败坏了。
然而在位的公卿大夫,不少是才能杰出的豪俊之士,他们一起发愤努力,同心同德,坚守正道,敢于直言,分辨是非黑白,毫不委曲求全,以至于为当权者所不容,罗织罪名,兴起党锢之狱,而他们的操守更加坚定,行为更加振奋,壮志虽未遂,忠心却有余。
所以到他们死后,汉室也跟着灭亡了。
在这个时候,天下闻知他们的高风、仰慕他们的亮节的人,个个感慨奋激,以至于丢官职,弃家庭,骨肉亲人相互勉励,慷慨赴死决不退避。
一百余年间,掌握强大权力、存着非分企图的人,一个接着一个,但他们都迟疑不决,不敢行动。
汉室能在危亡中苟安图存,是他们的力量呀!
孺子就生活在这个时代,豫章太守陈蕃、大尉黄琼征聘他去做官,他都推辞不去;荐举他为“有道”,拜他为太原太守,用安车、备厚礼前去召请,他都拒绝不到。
这是因为忘却自己来为别人造福的人与在穷愁忧困中洁身自好的人,他们的处世态度虽然不同,但他们志义仁道是一致的。
在位的士大夫,在乱世中坚持高尚的志节,不因死生而动摇心志,他们同一味贪图功名利禄的臣子当然是大不相同的,但还不屑弃官而去,这是因为他们把济世当作做人的准则。
孺子曾对郭林宗说:
“大树将要倾倒了,不是一条绳子所能系得住的,你为什么这样忙碌不定,顾不上过安宁的日子呢?
”看这意思,他也并不是一个自足于隐居山林、超脱而不恋尘世的人。
孔子曾称赞颜回:
“任用我,就出仕;不用我,就退隐。
只有我和你才能这样吧!
”孟子也称赞孔子:
“可以仕进就仕进,可以隐退就隐退。
至于我的愿望,就是学习孔子。
”《易经》上有关于君子之道与小人之道彼此消长进退的说法,要选择处置得宜,没有不是以时势许可就出来、不许可就退止作为原则的。
这正是孺子未能以这一条去改换成那一条的缘故。
孺子姓徐名稚,孺子是他的字,豫章郡南昌县人。
根据图记:
“章水向北经过南昌城,又向西流经白社,白社的西面有孺子墓;又向北经过南塘,它的东面是东湖,湖南的小洲上有孺子的住宅,叫孺子台。
三国吴嘉禾年间,太守徐熙在孺子墓的墓道上种植松树;太守谢景在墓旁立碑。
晋永安年间,太守夏侯嵩在碑旁建思贤亭,代代修整,一直到北魏时,改名聘君亭。
”现在亭还在,而东湖南面的小洲,世人不知道那里曾经是孺子的住处,又曾经被称作孺子台。
我当太守的第二年,才在那个地方用茅草造起一座祠堂,画了孺子的像,用中牢之礼祭祀他,率领州里的宾客拜奠他。
东汉到现在已经将近一千年了,生前富贵而死后埋没无闻的人不计其数。
孺子不出乡里,独独被人们称扬思念到今天。
这样看来,世上想靠智力取胜的人,难道不是迷了心窍吗?
孺子的墓地已不可知,幸而孺子台还可以考察得知。
祭祀他是为了教育乡人崇尚道德,所以我采辑了前人出仕和退隐的意义一并记在这里。
四、能力迁移
18.(属)下列各选项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属托不行,货赂不至;陂池之鱼,以利贫民(《晏子治东阿》)(说情,走后门)
B.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与妻书》)(夫妇)
C.自幼学属文(《陆文学自传》)(写文章)
D.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赤壁赋》)(邀请)
解析:
D项,嘱:
劝酒。
答案:
D
19.(其)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①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②成以其小,劣之
③于乱石间择其一二叩之
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⑤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
⑥则或咎其欲出者
⑦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A.③⑤ B.①②C.④⑤ D.⑥⑦
解析:
①代词,他们的;②,代词,它;③⑤代词,其中;④代词,指自己;⑥指示代词,那,那些;⑦语气副词,表反问,难道。
答案:
A
20.(句式类型)选出下列句子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
A.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
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C.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D.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解析:
A项“疆土之新辟者”,B项“少年好事者”,C项“战士还者”都是定语后置句。
答案:
D
21.(诗歌鉴赏)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咏 柳
曾 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
①断肠天:
指繁花似锦的春日。
断肠:
销魂。
(1)两首咏柳诗中,李诗以柳自喻,曾诗以柳喻人,请简要分析两首诗的表达方式、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李诗重在抒情,以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表现对秋柳也是对自己的悲叹之情;曾诗重在议论,表达了对倚势猖狂、得志一时的小人的憎恶之情。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李诗中的“逐”字和曾诗中的“倚”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逐”字用拟人手法,说柳枝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可爱,表现了柳枝的蓬勃生气;“倚”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突出了小人得志、倚势猖狂的丑态。
22.(语言运用)物理学家周长方因病不能参加学术研讨会,希望让自己的儿子代替。
下面是他写给大会秘书处的回信,其中有些表述不够准确或得体,请予修改。
大会秘书处:
收到您们的邀请,我很高兴。
因近来身体不适难以莅临,现让令郎代替前去,不能亲自为大会作出应有贡献,深感惭愧。
特致歉意,敬请见谅。
周长方
2006年5月14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将“您们”改为“大会”(或“贵处”);
(2)将“莅临”改为“出席”(或“参加”),“令郎”改为“犬子”;
(3)将“不能为大会作出应有贡献”改为“失去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
(4)将“深感惭愧”改为“深感遗憾”。
获得知识的途径
原文: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是以《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译文:
说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
人的心灵都具有认识能力,而天下万事万物都总有一定的原理,只不过因为这些原理还没有被彻底认识,所以使知识显得很有局限。
因此,《大学》一开始就教学习者接触天下万事万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以彻底认识万事万物的原理。
经过长期用功,总有一天会豁然贯通,到那时,万事万物的里外巨细都被认识得清清楚楚,而自己内心的一切认识能力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再也没有闭塞。
这就叫万事万物被认识、研究了,这就叫知识达到顶点了。
评析:
格物致知——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而获得知识,而不是从书本到书本地获得知识。
这种认识论很具有实践的色彩,打破了一般对儒学死啃书本的误解。
“格物致知”在宋以后成了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到清朝末年,“格致”(即“格物致知”)又成了对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部门的统称。
鲁迅在《呐喊自序》里说:
“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在这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
绘图和体操。
”这说明“格物致知”的深刻影响。
事实上,时至今日,当我们说到知识的获取时,仍离不开“格物致知”这一条途径。
因为,它不是说的“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而是说的“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实践论》)。
简言之,“格物致知”把我们引向万事万物,引向实践,引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