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适宜技术小儿推拿疗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40907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科适宜技术小儿推拿疗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儿科适宜技术小儿推拿疗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儿科适宜技术小儿推拿疗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儿科适宜技术小儿推拿疗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儿科适宜技术小儿推拿疗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科适宜技术小儿推拿疗法.docx

《儿科适宜技术小儿推拿疗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适宜技术小儿推拿疗法.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儿科适宜技术小儿推拿疗法.docx

儿科适宜技术小儿推拿疗法

儿科适宜技术:

小儿推拿疗法

楼主lsg1112014-10-2618:

26:

51小儿推拿疗法

(一)张振宇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目的要求1.掌握小儿推拿常用的手法2.掌握头面部和上肢部推拿特定穴内容介绍1.小儿推拿常用的手法2.小儿推拿特征穴一、小儿推拿常用的手法小儿推拿常用的手法主要包括七个手法:

推法、揉法、按法、摩法、掐法、捏法、运法。

(一)推法1.直推法以拇指桡侧或指面,或示、中二指指面在一定的穴位上做直线的推动称为直推法。

如开天门,就是用两手的拇指指面从两门的重点开始,自下而上交替着直推。

2.旋推法以拇指指面在穴位上做顺时针方向的旋转推动称为旋推法。

如旋推心经。

3.分推法用双手拇指桡侧或指面,或示、中二指指面和缓地按压在施治部位上,自穴位中间分别向左、右两侧缓慢推动称为分推法。

(二)揉法用中指或拇指指端,或掌根,或大鱼际,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揉动,称为揉法。

比如在小儿推拿中有板门穴,板门穴是在小孩手掌掌面大鱼际的部位采用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旋转揉动,这是揉法。

(三)按法用拇指或掌根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逐渐向下用力按压,称为按法。

临床常和揉法配合使用,称按揉法。

如按揉鼻翼两侧迎香穴。

(四)摩法用手掌面,或示、中、无名指面附着于一定部位上,以腕关节为中心连续摆动,带动掌、指做节律性的环形抚摩运动称为摩法。

如顺时针摩腹,逆时针摩腹。

(五)掐法用指甲重刺穴位称为掐法。

掐法是强刺激手法之一,掐时要逐渐用力,达深透为止,注意不要掐破皮肤。

掐后轻揉局部,以缓解不适之感,称为掐揉法。

如掐人中可以用于急救。

(六)捏法以拇指和其他手指在治疗部位做对称性的挤压、捻动,称为捏法。

若以捏法施于脊柱,称为捏脊法,多用于治疗小儿疳积。

操作时患者取仰卧位,脊背部暴露,肌肉放松。

医者用双手拇指桡侧面顶住其脊柱两侧肌肤,示指和中指前按与拇指相对,并同时着力将皮肤捏起,随捏随提,双手交替捻动并向前推进。

自龟尾穴平面起,沿脊柱至大椎平面止。

捏脊一般捏5~6遍,每捏三下提一下,称捏三提一法。

(七)运法以拇指或中指指端在一定的穴位上由此往彼做弧形或环形推动,称运法。

如运太阳。

(八)注意事项手法要求轻柔,不能用重刺激,它要平稳,用力要实在,不能是虚的。

操作中可以在手上涂上一些滑石粉或甘油之类的推拿介质,以保护小儿皮肤,加强疗作用。

二、小儿推拿特征穴推拿特征穴有特定的特点,不同于十四经穴有一定的线路,相连成经络系统,推拿特征穴散布于全身各处,有点状的穴位,还有从某一点到另一点连成直线的线状穴位,比如三关穴、六府穴、天门穴、坎宫穴。

(一)头面部推拿特征穴1.天门

(1)位置:

自两眉中点起直上前发际成一直线。

(2)手法:

推法。

一般是用两拇指指面自下而上交替直推至前发际,称开天门。

(3)作用:

发汗解表、安神定志、祛风止痛。

(4)主治:

感冒、发热、头痛、头胀、失眠、眩晕、嗜睡、烦燥、心情急躁等。

(5)次数:

20~50次。

根据病情的需要,可多可少。

2.坎宫

(1)位置:

自眉头沿眉弓上缘至眉梢成一直线。

(2)手法:

推法。

一般是用两拇指指面自内而外向两侧分推,称推坎宫。

(3)作用:

发汗解表、祛风止痛、清脑明目。

(4)主治:

感冒发热、头痛、眩晕、惊风、失眠、感冒后眼睛发红、眼睛疼等。

(5)次数:

20~30次。

3.太阳

(1)位置:

相当于经外奇穴之太阳穴,位于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在推拿中,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面”状穴位。

(2)手法:

揉运。

用两手拇指指端在太阳穴上进行旋转揉运,称运太阳。

(3)作用:

清热解表,清脑醒神,明目止痛。

(4)主治:

感冒、发热无汗、头痛、眩晕、目赤痛等。

尤其是临床上偏头痛,可以用太阳穴。

(5)次数:

20~30次或1分钟。

4.耳后高骨

(1)位置:

耳后颞骨乳突微下凹陷中。

(2)手法:

用双手拇指指端或中指指端进行按揉,称揉耳后高骨。

此穴与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合用称之为头部“四大手法”,专治头面诸症,可以调整阴阳,调整气机。

(3)作用:

解表发汗、镇惊除烦。

(4)主治:

感冒、枕后疼痛、眩晕、烦躁不安、失眠等。

(5)次数:

按揉20~30次。

(二)上肢部推拿特定穴1.脾经

(1)位置:

位于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成一条直线。

(2)手法:

补脾土与清脾土2种方法。

①补脾土:

将患者的拇指指间关节屈曲,医者由拇指桡侧缘的指尖端推至指根端。

由于小儿脾常不足,故常用补法。

②清脾土:

由拇指的指根端推向指尖端。

(3)作用:

健脾胃、补气血、清湿热、消食滞、增食欲、化痰涎。

(4)主治:

小儿虚弱、厌食、消化不良、食后胀满、泄泻、便秘、咳嗽、黄疸等。

(5)次数:

100~300次。

2.肝经

(1)位置:

为示指远端指骨的掌面。

(2)手法:

推拿肝经,有2种方法:

一是清肝木,即从示指掌面的近心端推向远心端,手法须轻快;二是指摩法,手法仅作用于示指远端指骨的掌面。

(3)作用:

平肝泻火,解郁除烦。

(4)主治:

烦躁不安、眼目昏闭、口苦、咽干、目赤、头晕、头痛、泄泻、痢疾等。

(5)次数:

100~500次。

3.心经

(1)位置:

为中指远端指骨的掌面。

(2)手法:

用拇指向指根方向直推,称清心经。

手法应轻快柔和,亦可用掐法。

在本穴一般不用补法,恐动心火。

(3)作用:

退热发汗,行气通窍,通利小便。

(4)主治:

心火妄动、口疮弄舌、眼目赤红、小便不通、脾虚吐泻、惊搐及烦躁等症。

(5)次数:

100~300次。

4.肺经

(1)位置:

为无名指远端指骨的掌面。

(2)手法:

推法,揉法。

旋推为补,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

无论是“补肺经”,还是“清肺经”,手法均要轻快。

(3)作用:

补益肺气、止咳化痰、发汗祛风。

(4)主治:

感冒、咳嗽痰喘、发热、虚汗等。

(5)次数:

100~300次。

5.肾经

(1)位置:

为小指远端指骨的掌面。

(2)手法:

推法。

向指尖方向推为补,向指根方向推为泻。

(3)作用:

①清肾水:

清大肠湿热,通利小便;②补肾水:

起“补肾”作用。

(4)主治:

①清肾水:

治疗小便赤涩、淋漓刺痛、大便秘结;②补肾水:

治疗肾虚、遗尿、小便短少、气喘、汗多等。

(5)次数:

100次。

6.大肠

(1)位置:

为示指桡侧边缘自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2)手法:

推法。

医者一手抓住患儿的手掌,使患儿示指的桡侧面朝向上方,同时,医者以另一手的拇指做推法,手法要轻快。

(3)作用:

清大肠湿热,退肝胆之火。

(4)主治:

泄泻、痢疾、腹胀、便秘等。

(5)次数:

100~300次。

7.小肠

(1)位置:

为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线。

(2)手法:

推法。

自指尖推至指根为补小肠,反之为清小肠。

(3)作用:

止泻、利尿。

(4)主治:

腹泻、小便不通、遗尿等。

(5)次数:

100~300次。

8.四横纹

(1)位置:

一手有4个穴位,分别位于手掌面的示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的第一指间关节处横纹。

(2)手法:

推法,掐法。

手法治疗时,应使患儿手掌朝向上方。

推法动作须轻而快。

(3)作用:

行气止痛、退热除烦。

(4)主治:

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肠胃湿热、喘急、腹痛或口唇溃烂等症。

(5)次数:

每条横纹各掐5次,推100次。

9.小横纹

(1)位置:

一手有4个穴位,分别位于手掌面的示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的掌指关节处横纹。

(2)手法:

掐法,推法。

医者一手自小指侧夹持患者的小指、无名指及中指,另一手的手指或同一手的拇指做掐法或推法,节律须均匀。

(3)作用:

退热除烦、通便消胀。

(4)主治:

发热烦躁、大便不通、小便赤涩、腹胀烦躁、口疮唇裂。

(5)次数:

每条横纹各掐5次,推100次。

10.掌小横纹

(1)位置:

手掌面,小指与第五掌骨交界处横纹。

(2)手法:

中指或拇指指端按揉,称揉掌小横纹。

(3)作用:

清热散结、宽胸宣肺、化痰止咳。

(4)主治:

痰热咳喘、口舌生疮、口角流涎等。

(5)次数:

100~300次。

11.胃

(1)位置:

位于拇指近端指骨的掌面。

(2)手法:

推法。

将患者的掌心朝向上方,拇指推之,手法应轻快。

(3)作用:

止吐、止泻。

(4)主治:

呕吐、泄泻、嗳气、呕恶、烦渴善饥、食欲减退。

(5)次数:

100~300次。

12.板门

(1)位置:

位于手掌大鱼际处。

(2)手法:

揉法,推法。

本穴为推拿常用穴位,临床效果显著。

除在本穴推拿外,还可以从板门推向腕横纹,功专止泻,用于脾阳不振、乳食停滞的泄泻;或从腕横纹推向板门,功专止吐,用于胃气受伤,失于和降之呕吐。

(3)作用:

健脾和胃、消食化滞、行气除胀、促进食欲。

(4)主治:

呕吐、嗳气、腹胀、泄泻、厌食、食积等。

(5)次数:

100~300次。

13.内劳宫

(1)位置:

位于掌心,握拳时中指尖抵掌处。

(2)手法:

摩法,揉法。

医者一手使患者手掌心朝向上方,另一手的中指或示指做摩法或揉法。

(3)作用:

发汗、退热、除烦。

(4)主治:

发热、烦渴、口疮、牙龈肿痛、虚烦内热等。

(5)次数:

揉100~300次。

14.八卦

(1)位置:

位于掌面。

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根横纹约2/3处为半径所做的圆周。

(2)手法:

按揉法、推运法等。

在操作时将患者的掌心朝向上方,如用推运法,可顺时针方向推运,称运内八卦。

(3)作用:

止吐、止泻、化痰、止咳、开胸顺气、促进食欲。

(4)主治:

胸膈痞满、咳喘痰多、吐逆厌食、腹胀呃逆。

(5)次数:

100~300次。

15.总筋

(1)位置:

位于腕部掌侧横纹正对中指处。

(2)手法:

揉法、掐法。

做掐法时不要掐破局部的皮肤。

揉总筋时应将患者的腕关节略做背伸。

(3)作用:

通调气机,使四肢舒畅,并平喘,止惊。

(4)主治:

伤风鼻塞、口内生疮、遍身潮热、气喘、惊风、牙痛等。

(5)次数:

揉100~300次,掐3~5次。

16.小天心

(1)位置:

大、小鱼际交界处凹陷中。

(2)手法:

掐法,揉法。

使患者的掌心朝向上方,医者以示指,或中指,或拇指做掐法或揉法。

(3)作用:

清热、利尿、止惊、明目。

(4)主治:

惊风,烦躁不安,或小便黄赤,小便短少,或斜视,目赤痛,或新生儿痘疹欲出不透等。

(5)次数:

揉100~300次,掐5~10次。

17.左端正

(1)位置:

位于中指远端指骨的桡侧边。

(2)手法:

掐法。

(3)作用:

止泻。

(4)主治:

泄泻,对于斜视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5)次数:

掐法5~10次。

18.右端正

(1)位置:

位于中指远端指骨的尺侧边。

(2)手法:

掐法。

(3)作用:

止吐。

(4)主治:

呕吐,也用于治疗斜视、鼻出血。

(5)次数:

掐法5~10次。

19.二扇门

(1)位置:

一手有2个穴位,分别位于手背第三掌骨小头的两旁。

(2)手法:

掐法、揉法。

以拇指端作为接触面,作用于两掌骨之间的缝中。

(3)作用:

发汗退热,也可退热止汗。

(4)主治:

发热无汗或壮热汗多、急惊、口眼歪斜。

为发汗效穴。

(5)次数:

掐法5次;揉法100~300次。

20.一窝风

(1)位置:

位于腕背横纹正中。

(2)手法:

一般以中指指端作为接触面施以揉法。

操作时应使患者的手背与前臂置于同一水平。

(3)作用:

祛风解表、散寒止痛。

(4)主治:

风寒感冒、发热无汗、头疼;寒积腹痛,肠鸣;关节痹痛;急、慢惊风。

(5)次数:

100~300次。

21.三关

(1)位置:

前臂桡侧缘,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

(2)手法:

推法。

医者以示指及中指的指掌面作为接触面,进行推法。

(3)作用:

性温。

可培补元气,温阳散寒,发汗解表,和畅百脉。

(4)主治:

一切寒证、虚证。

主治外感发热、四肢冷弱、痢兼赤白、病后体虚以及因寒而引起的恶寒、头痛、腹痛等症。

(5)次数:

100~300次。

22.六腑

(1)位置:

前臂的尺侧缘,阴池至肘成一直线。

(2)手法:

推法。

自肘推至腕,称为推下六腑、退六腑,或退下六腑。

操作时应先将患者的肘关节屈曲,然后自肘推至腕,节律要均匀。

(3)作用:

性寒。

可清热、凉血、解毒、泻实。

(4)主治:

一切实热证。

发热、大便秘结、小便赤涩、不省人事、咽痛、牙痛、腮腺炎以及属于热证、实证的腹痛等。

(5)次数:

100~300次。

23.天河水

(1)位置:

位于前臂掌侧正中一线。

(2)手法:

推法。

患者的前臂掌侧朝向上方。

医者以示指及中指的掌面作为接触面,施以推法。

自腕推向肘,节律要均匀。

在操作时,可以在局部涂上凉水或酒精。

(3)作用:

性微凉。

可清热解表,清心除烦。

(4)主治:

诸热惊风、心经热盛、口渴咽干、口内生疮、夜啼以及感冒发热等症。

(5)次数:

100~300次。

lsg1112014-10-2618:

28:

03小儿推拿疗法

(二)目的要求1.掌握项背部、胸腹部、下肢部推拿特定穴的位置、手法、次数2.熟悉项背部、胸腹部、下肢部推拿特定穴的作用和主治内容介绍1.项背部推拿特定穴2.胸腹部推拿特定穴3.下肢部推拿特定穴一、项背部推拿特定穴1.天柱骨

(1)位置:

项部中正,颈的后方,自枕骨大孔的下端至第七颈椎棘突成一直线。

(2)手法:

推法。

医者以一手的示指及中指,自患者的枕骨大孔下方推至第七颈椎棘突,或自第七颈椎棘突推至枕骨大孔下方,称推天柱骨。

手法的刺激量要小,但频率较高,约200次/分。

(3)作用:

退热、止吐。

(4)主治:

发热、呕吐、恶心、项强。

(5)次数:

50~100次。

2.肩井

(1)位置:

位于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肩部筋肉处。

(2)手法:

拿法。

拿肩井穴时左、右侧同时进行,持续10余秒。

(3)作用:

发汗解表,通畅全身气血。

(4)主治:

感冒、发热无汗、气血周流不畅、上肢抬举不利、呕吐等。

(5)次数:

不可超过5次。

3.肺俞

(1)位置:

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2)手法:

揉法、推法。

两侧同时进行。

(3)作用:

化痰止咳,发汗平喘。

(4)主治:

咳嗽、咳痰、发热、气喘。

(5)次数:

揉法50~100次;推法100~300次。

4.七节骨

(1)位置:

第四腰椎至尾骨端成一线。

(2)手法:

推法。

患者俯卧,医者以一手的拇指桡侧,或示指、中指的掌面作为接触面,进行推拿。

根据不同的病情,可从顶端一侧推向尾椎,称推下七节骨,为泻法,能泻热通便,多用于治疗肠热便秘。

或从尾椎推向顶端一侧,称推上七节骨,为补法,能温阳止泻,用于治疗水泻。

(3)作用:

温阳止泻,泄热通便。

(4)主治:

泄泻、痢疾以及便秘、腹胀满。

(5)次数:

100~300次。

5.龟尾

(1)位置:

位于尾骨端。

(2)手法:

揉法。

患者俯卧,医者以一手的中指指端作为接触面在本穴做指揉法。

手法须柔和,均匀。

(3)作用:

既能止泄泻,又能通便秘,除腹部胀痛。

(4)主治:

腹痛、腹胀、便秘、泄泻、痢疾、遗尿等。

(5)次数:

100~300次。

在治疗泄泻、痢疾时,“揉龟尾”常与“摩腹揉脐”、“推七节骨”等方法配合使用,称“龟尾七节、摩腹揉脐”,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6.脊柱

(1)位置:

大椎平面至龟尾平面的脊柱及两侧皮肤,呈一长带状穴位。

(2)手法:

见小儿推拿手法。

(3)作用:

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强体质。

(4)主治:

小儿发热、惊风、夜啼、积滞、腹痛、腹胀、泄泻、痢疾以及慢性虚损病证等。

还可用于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防病抗衰、增强体质,促进小儿生长发育。

(5)次数:

捏5~6遍;亦可推50~100次。

二、胸腹部推拿特定穴1.膻中

(1)位置:

两乳头连线正中点。

(2)手法:

中指端揉法,或两手拇指自膻中穴同时向两旁分推至乳头,称分推膻中。

(3)作用:

宽胸理气,止咳化痰。

(4)主治:

胸闷、呕吐、咳嗽、气喘。

(5)次数:

揉50~100次;推10~20次。

2.中脘

(1)位置:

位于前正中线,脐孔上4寸。

(2)手法:

摩法、揉法。

(3)作用:

消积化滞,温中散寒。

(4)主治:

食积、消化不良,或中焦虚寒、腹胀、腹痛、泄泻、食欲减退、胃脘痛等。

(5)次数:

揉100~300次;摩3~5分钟。

3.脐

(1)位置:

位于肚脐正中。

(2)手法:

摩法、揉法。

患者仰卧,医者以手掌做摩法或揉法,但手掌并不直接触及脐孔内的皮肤。

(3)作用:

温阳散寒,健脾和胃,消食化积,止泻通便。

(4)主治:

泄泻、便秘、消化不良、气血虚弱以及因寒引起的腹胀、腹痛。

(5)次数:

摩3~5分钟;揉100~300次。

临床上揉脐、摩腹、揉龟尾、推上七节骨常互相配伍应用,简称“龟尾、七节、摩腹、揉脐”,治疗泄泻效果好。

4.天枢

(1)位置:

位于脐旁2寸。

(2)手法:

揉法。

示、中指同时揉。

(3)作用:

化痰止咳,通利大便。

(4)主治:

腹胀、便秘、腹泻、腹痛、食积不化、咳痰、咳嗽。

(5)次数:

50~100次。

5.肚角

(1)位置:

位于脐下2寸(石门),旁开2寸的大筋。

(2)手法:

拿法。

操作时应两侧同时进行。

若医者与患者面对面,应以右手拿患者左侧肚角穴,左手拿患者右侧肚角穴。

(3)作用:

止泄泻,止腹痛,通大便。

(4)主治:

腹痛、泄泻、便秘。

(5)次数:

3~5次。

6.腹

(1)位置:

整个腹部。

(2)手法:

摩法,揉法。

手掌或四指在腹部做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抚摸,称摩腹。

亦可采用揉法。

(3)作用:

健脾和胃,理气消食。

(4)主治:

腹痛、腹胀、呕吐、腹泻、便秘、消化不良。

(5)次数:

3~5次。

操作在1分钟以上。

三、下肢部推拿特定穴1.百虫

(1)位置:

位于大腿前面,髌骨内上缘3寸肌肉丰厚处。

(2)手法:

拿法、按法、揉法。

(3)作用:

止惊止搐。

(4)主治:

惊风、抽搐、昏迷、下肢瘫痪。

(5)次数:

5次。

2.足三里

(1)位置:

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2)手法:

揉法。

以中指端做揉法,至少须持续十数秒钟。

可取一侧穴位,也可取两侧穴位。

(3)作用:

健脾和胃,调中理气,导滞止痛。

(4)主治:

胃痛、腹痛、泄泻、呕吐,下肢痿软无力、麻木。

多用于消化系统疾病。

(5)次数:

50~100次。

3.前承山

(1)位置:

在小腿前面,与足太阳膀胱经的承山穴相对处。

(2)手法:

掐法,揉法。

操时,应注意不要掐破局部的皮肤。

(3)作用:

止惊。

(4)主治:

惊风、下肢抽搐、角弓反张。

(5)次数:

掐5次,揉30~50次。

lsg1112014-10-2618:

29:

34小儿推拿疗法(三)目的要求1.掌握环境及其相关概念;环境有害物质危险度评价的概念,环境对健康影响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2.熟悉环境有害因素对机体的危害及其相关疾病3.了解环境有害因素的来源、种类内容介绍1.环境有害因素及其来源2.环境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危害3.环境有害因素的控制一、呕吐呕吐是由于胃气上逆,胃或肠道呈逆行蠕动所致。

可因伤食、胃热、胃寒等引起。

(一)症状1.伤食呕吐多见呕吐频繁,酸臭难闻,食后即吐,吐后则舒,腹满胀痛。

2.胃热呕吐多见食入即吐,吐物恶臭,口渴思饮,心烦急躁。

3.胃寒呕吐呕吐多在食后不久,时作时止,为不消化物,有时为清水,腹软肢冷。

(二)治疗原则治疗总以调理脾胃,和中降逆为原则。

(三)治疗1.伤食呕吐补脾经100~200次,补胃经300次,推天柱骨100次,捏脊5次,运内八卦顺时针100次,揉中脘300次。

揉双侧足三里各100次。

2.胃热呕吐揉总筋200次或2分钟,补脾经300次,清大肠200次,退六腑200次,运八卦顺时针100次,横纹推向板门100次,掐合谷3~5次,揉足三里2分钟。

3.胃寒呕吐补脾经300次,横纹推向板门200次,推上三关100次,推天柱骨100次,揉中脘100次,捏脊3~5遍,揉足三里2分钟。

二、厌食各年龄都可以发生,以1~6岁的儿童多见,城市儿童发病率明显高于农村。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患儿除食欲减退外,其他症状不明显,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一)诊断要点食欲减退或消失、厌恶进食,食量显著少于同年龄正常儿童。

病程持续2个月以上。

多见于1~6岁小儿,有明确的不良饮食习惯和不良情绪影响的病史。

实验室检查示D-木糖吸收率、尿淀粉酶降低;血、头发微量元素检查示锌、铜、铁元素含量降低。

(二)治疗

(1)患儿取坐位,医生面对患儿,用左手持患儿左手,用右手依次补脾经300次,补大肠各200次,补肾水300次,揉板门100次,推四横纹100次,揉一窝风、合谷、外劳宫各50次,推三关300次。

(2)患儿取仰卧位,医者位其右侧,先用右手揉中脘、天枢各100次,按揉足三里50次。

或按顺时针方向先摩腹后揉脐3~5分钟。

或让患儿取俯卧位,捏脊5~6遍。

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疗效非常显著。

一般每日1次,连做5~10次即可。

(三)健康指导注意小儿饮食均衡多样化,纠正小儿偏食、挑食的不良习惯。

不吃油炸、烧烤、黏腻不易消化的食物,少喝饮料,少吃冷饮。

三、小儿便秘便秘,即大便秘结,又指大便干燥。

本病是以大便干燥、硬结、排便困难、时间延长为主要症状的小儿常见病,可伴有腹胀、食欲减退等。

个别正常婴幼儿若数天排便1次,粪量多而质正常,且无其他任何不适,此为正常,不属病态。

(一)诊断要点有便秘史,无肛裂、感染史。

大便干燥,硬结,排便困难,数日一行,或者虽然次数不减,但便质干燥坚硬,排出困难;也有少数患儿,虽有便意,大便亦不干硬,但排便不通畅。

检查时需排除畸形、生长障碍、肠梗阻等疾病。

(二)治疗清大肠100次,退六腑100次,顺时针方向运内八卦100次,摩腹揉脐3~5分钟,顺时针方向揉天枢1~2分钟,双拇指按揉双足三里1分钟,推下七节骨100次,揉龟尾100次。

四、小儿脱肛脱肛是指肛门直肠脱垂的一种症状。

临床常见气虚下陷、收摄无权以及大肠积热、湿热下注。

(一)症状1.气虚肛门直肠脱出不收,肿痛不甚,形体消瘦,精神萎靡,舌淡苔薄。

2.实热肛门直肠脱出,红肿、刺痛、瘙痒,大便干结。

(二)治疗1.气虚补脾经300次,补肺经300次,补大肠300次,推三关100次,按揉百会1分钟、揉龟尾100次,推上七节骨100次,捏脊3~5遍。

2.实热清脾经300次,清大肠300次,清小肠300次,退六腑100次,揉天枢1分钟,推下七节骨100次,揉龟尾100次。

五、发热发热即体温升高,为小儿常见病。

分为外感发热、肺胃实热、阴虚内热。

(一)诊断要点1.外感发热发热、头痛、怕冷、无汗、鼻塞、流清涕为风寒;发热微汗出,口干咽痛、鼻流黄涕为风热。

2.阴虚发热午后发热,手足心热,形瘦盗汗,食欲减退。

3.肺胃实热高热面红、气促、便秘烦躁、口渴、舌红苔黄燥。

(二)治疗1.外感发热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揉耳后高骨各20~30次,清天河水200次。

风寒感冒可加推三关100次、揉二扇门1分钟、拿风池10次。

风热感冒可加推脊3~5遍。

2.阴虚内热补脾经300次,补肺经300次,清天河水200次,推涌泉1分钟,运揉内劳宫100次。

3.肺胃实热清肺经200次,清胃经200次,清大肠200次,揉板门200次,运内八卦100次,清天河水100次,退六腑100次,揉天枢100次。

六、小儿惊风小儿惊风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两种类型。

(一)急惊风急惊风是小儿惊风的一种,俗称“抽风”。

小儿急惊风起病急骤,抽动强劲有力,多属实证、热证、阳证,为儿科四大症之一。

1.临床症状临床以颈项强直,四肢抽搐,角弓反张或意识不清为特征。

急惊风发病时病情凶险,变化迅速,常危及小儿生命。

2.治疗原则清热、镇惊、化痰、熄风。

3.诊断要点可有传染病接触史或惊吓史。

发病突然,持续高热。

有抽、搦、颤、掣、反、引、窜、视等八大症状之一。

属细菌感染者末梢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脑脊液检查多有阳性改变;神经系统检查可有病理性反射。

4.治疗开窍、止惊、清热、导痰、消食。

开窍可掐人中、拿合谷、掐端正、掐总筋、揉小天心、拿肩井;止抽搐可拿合谷、拿肩井、拿百虫、拿承山、拿委中;清热可清肝经、清心经、清肺经、退六腑、清天河水、捏脊;导痰可清肺经、揉天突、揉中脘、揉丰隆;消食可补脾经、揉板门、揉中脘、按天枢、摩腹、按足三里。

(二)慢惊风1.临床症状慢惊风是小儿惊风的一种,其来势缓慢,以反复抽搐、昏迷或瘫痪为主要临床表现。

2.治疗原则慢惊风多为虚证,因其常常反复抽搐,故预后较差。

治疗以补虚治本为主,佐以活血通络,化痰行瘀。

3.诊断要点多有呕吐、腹泻、急惊风、解颅、佝偻病史。

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发作时抽搐无力,时作时止,或两手抖动,筋惕肉瞤,伴见面色苍白、嗜睡无神、纳呆等。

经血液生化、脑电图、脑脊液、CT等检查明确原发病,有助于本病的治疗。

4.治疗培补元气、熄风止搐。

手法采用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中脘、捏脊、摩腹揉脐、按揉足三里等。

七、小儿遗尿遗尿是指3岁以上小儿经常睡眠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证。

本病多见于3~12岁,多因禀赋不足,素体虚弱,下元虚寒,脾肺两虚所致。

四季皆可发病,但气候寒凉发病较多,预后良好。

(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