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名医验案精选1130》.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38908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6.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113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113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113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113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113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1130》.docx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113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匮名医验案精选1130》.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1130》.docx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1130》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11-30》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11-20》

11.赤小豆当归散【方药】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30克)当归(原量缺)(9克)

【用法】上二味,杵为散,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现代用法:

作散,每服6克,1日3次服,温水送下。

亦可作汤剂,水煎服)。

【原文】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

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

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十三)

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十六)

【解说】本方主治血分湿热蕴毒之证,可见于狐惑病热入血分之时或大肠热毒下注之便血。

狐惑病见脉数、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为

里热壅盛之表现;所谓“无热”,乃“无气分大热”之意,表明热已入于血分。

肝藏血,血中蕴热,随肝经上注于目,则见目赤如鸠眼。

若热壅血瘀,瘀热上攻,则可见目之两眦发黑。

但从临床观察,本病初起即见眼部症状者比较少见,往往要经过两三年的复发作后才会出现。

其眼部症状,最初表现为红赤,并可兼见畏光肿痛,视力渐退,甚则两目由红赤转为暗黑,若不及时治疗,可以致盲。

赤小豆当归散用于狐惑病之酿脓阶段治疗,有一定疗效。

所谓“近血”,是指先便血而后大便,出血之部位离肛门较近而言,多为湿热蕴毒,下注大肠所致。

后世称之为“肠风下血”或“脏毒”,其中包括痔疾、肛裂,特别是痔疾感染而成脓肿的。

以方测证,尚有舌苔黄腻,脉数,所下之血鲜红或兼浓液等症。

用赤小豆当归

散清热利湿,解毒排脓,活血祛瘀治之,正为方证相对。

若再加清热解毒凉血之品,其效更佳。

【运用】一、痔疮彭述宪医案:

刘某某,男,5l岁。

工人。

1973年8月6日初诊。

因饮食不洁,于前月28日突下赤白痢,服呋唑酮、土霉素未效,日下10余次,赤多白少;里急后重,前日起,痔血如注(素患外痔),肛门灼热,肿痛难忍,口渴,小便色赤,舌深红、苔黄滑,脉滑数。

大便常规:

红细胞++++,白细胞++,脓细胞++。

证属湿热毒痢,引发痔血。

治宜清热祛湿,解毒止血。

用赤小豆当归散加味:

赤小豆18g,当归12g,黄芩9g,金银花、生地榆、槐花、仙鹤草、马齿苋各15g。

服3剂,下痢减轻,日7~8次,痔血随之减少,里急后重,腹痛,肛热,舌红、苔黄滑,脉滑数。

原方加大黄6g,推荡积滞,继进3剂,大便不爽,日行3~4次,带少量红白粘液,痔血已止,腹满纳差,舌红、苔黄,脉滑稍数。

拟原方去大黄、槐花、仙鹤草,加山楂、枳壳各12g,化积畅中。

继进6剂,诸症消失,大便镜检阴性。

‘(湖南中医杂志1993;<3):

7)。

按语:

本案为湿热蕴结,日久化毒,加之饮食不洁,壅塞肠中,气血阻滞,传导失司,肠络受伤,而致下痢赤白,热毒下灼肛门;又加大便时努争太过,引起痔破出血,用赤小豆当归散加黄芩、马齿苋清肠止痢;金银花清热解毒;生地榆、槐花、仙鹤草凉血止血。

后以原方增损,使余毒攘除,痢疾获愈。

二、便血彭述宪医案:

向某某,女,21岁。

工人。

,1984年6月3日就诊。

患者半年前患便后下血,量不多而来治疗。

近20天便血增多,经多方面检查病因未明,服补中益气汤加阿胶、地榆炭4剂,便后鲜血直流,每次约20~30ral,便于不利,肛门热胀,口苦干,舌红、苔黄滑,脉滑数。

证属湿热蕴肠,络伤血溢。

治宜清热利湿,和营解毒,佐以止血。

用赤小豆当归散加味:

赤小豆20g,当归、苡仁、金银花、藕节各15g,柏叶炭_9g,大黄炭6g。

服7剂,便血已止,1年后随访未复发。

(湖南中医杂志1993;<3):

8)按语:

本案为湿热积于肠中,日久成毒,损伤肠络,血溢肠中而致便血。

用赤豆当归散加苡仁健脾渗湿;金银花清热解毒;大黄炭涤肠止血;藕节炭、柏叶炭清热止血。

方药对证,故奏速效。

三、赤白带下彭述宪医案:

谌某某,女,51岁,工人。

1986年6月12日就诊。

阴道流赤白粘液2年,服完带汤、丹栀逍遥散、内补丸等方,带下时多时少。

近月病情加重,赤多白少,稠粘气臭,每日换纸2次,小腹疼痛,不可重按,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滑厚,脉滑数。

证属湿热化毒,下蕴胞宫。

治宜清热利湿,活血解毒。

用费小豆当归散加味:

赤小豆、金银花、败酱草各20g,当归、苡仁、贯众、冬瓜仁各12g。

服10剂,阴道仅有少量赤白粘液流出,小腹痛止。

然头晕,心慌,体倦,纳差,以原方去贯众,加条参、炒山楂各9g以补脾健胃,继进10剂,带止体健。

(湖南中医杂志1993;<3):

8)

按语:

本案为湿热蕴毒,损伤冲任,带脉失约,而致带下。

用赤小豆当归散加苡仁、冬瓜仁,清利湿热;金银花、败酱草、贯众清热解毒。

后以原方加条参补脾益气,山楂健胃消积调理而瘥。

四、狐惑病(白塞氏综合征)王足明医案:

李某,女,32岁。

自述1960年即患白塞氏综合征,经积极治疗,明显溃疡已愈。

诊见:

外阴湿疹,搔痒溢水,双眼干涩,全身发小脓疮,双下肢红斑累累,抓破流脂,形体瘦弱,面白无华,纳差口苦,小便灼热短黄,大便干结难下,每次经血量多,经潮时诸症减经,经净后病又如故,舌红,苔黄厚腻,脉细缓。

此乃狐惑病,舌红,苔黄腻乃湿热之象。

湿热蕴结,蒸腐气血,泛滥周身则为脓疮,流注阴部则生溃烂,湿疹搔痒等,热毒迫血则经多,经行诸症减是湿热随经而泄,病久损伤气血,故脉细缓而形神俱不足也。

此虚中夹实,治当凉血解毒,清利湿热,调补气血:

赤小豆25克,当归10克,苦参12克,银花12克,知母12克,苡米25克,车前子10克(包),地榆炭18克,熟地炭18克,淮山药15克,党参12克,黄芩炭1_0克。

每日1剂,水煎。

上方服4剂后,月经尚未干净,阴部溃疡如故,但湿痒消失;下肢红斑隐退,脓疮亦有愈合之势,食纳稍增,仍溲黄便结,舌苔黄,根部稍腻,为防经后病情加重,守服原方4剂,药后月经已净,外阴湿痒未发,脓疮已愈,阴部溃疡亦将愈合,唯黄白带下增多,此乃湿热蕴毒已现外出之机,仍守原方去知母,加草薜12克,连服10剂后,诸症消失,经妇科检查证实:

“阴部溃疡已全部愈合”。

出院后仍予上方5剂,以巩固疗效,随访年余,未见复发。

(广西中医药1982;<4):

5)按语:

纵观脉证,为狐惑病化脓阶段,表明内有湿热蕴毒,用赤小豆当归散加清热解毒凉血之品,正为恰当。

五、肝痈叶熙春医案:

毛某某,男,50岁,昌化人。

气滞血瘀,肝络失疏,右胁下胀痛,按之更甚,难以转侧,身热口渴,不时索饮,烦躁不宁.

近日来胃纳反而转佳,恐脓已成矣。

脉象滑数,舌苔薄黄。

.拟予化瘀排脓。

赤小豆30克(包),酒炒归尾9克,酒赤芍6克,桃仁4.5克(杵),制川军4.5克,五灵脂9克(包),半枝莲12克,蒲公英15克,银花9克,净乳香4.5克,净没药4.5克,另吞小金丹1粒。

二诊:

肝痛已成化脓之候,身热未退,胁部痛势依然,仍难转侧。

继宗前法。

赤小豆30克(包),酒炒归尾9克,酒炒赤芍6克,桃仁4.5克

(杵),制军4.5克,蒲公英15克,炒蒲黄9克,银花9克,五灵脂12克(包),败酱草15克,半枝莲15克,净乳香4.5克,净没药4.5克,另吞小金丹1粒。

三诊:

两进化瘀排脓之剂,便下黑秽甚多,热势顿减,胁部胀疼渐缓,且能转侧安卧。

脓去积瘀未净,原法继进。

前方去五灵脂,加粉丹皮4.5克续服。

(《叶熙春医案》1986:

109~110)按语:

本案脉证,一派湿热蕴积之象。

湿热蕴积,肝中气血郁滞,郁热成痛。

其辨证眼目是“近日来胃纳反而转佳”,遂断为“恐脓已成”,正合仲景所谓“若能食者,脓已成也”之意。

夫肝胃关系密切,肝热及胃,胃气不清,则不欲饮食;若肝中热毒已化成脓,胃中浊热随并于肝,胃气无扰,则能食矣。

于此之时,当以赤小豆当归散加味,以清肝凉血,化瘀排脓,待便下黑秽之物,则脓血尽去,内痛可消。

六、痹证彭述宪医案:

胡某某,女,67岁。

退休工人。

1988年11月8日就诊。

患双足关节疼痛1年,服独活寄生汤、身痛逐瘀汤、天麻杜仲丸等罔效,于前月15日右膝关节刺痛,红肿灼热,服白虎加桂枝汤、三妙散,疼痛有增无减,膝之外侧不可重按,步履需扶杖,口苦干,小便黄,舌红、边黯、苔黄滑,脉弦滑数。

证属湿热痹阻,瘀凝脉络。

治宜清热除湿,行瘀止痛。

用赤小豆当归散加味:

赤小豆24g,当归、丹参、苡仁、桑枝各15g,元胡9g,鲜忍冬藤30g。

服8剂,右膝肿消,尚有微痛,屈伸不利,舌红、苔黄,脉弦滑。

以原方去元胡,加鸡血藤12g,以活血舒筋,继进7剂而愈。

(湖南中医杂志1993;(3>:

8)

按语:

本案为湿热之邪(热重于湿),下注于膝,而致经络瘀阻。

用赤小豆当归散加苡仁渗利湿热;丹参、元胡活血止痛;桑枝、鲜忍冬藤清热通络。

使湿热去,瘀阻通,则痹通而瘳。

七、风隐疹(荨麻疹)匡民华医案:

周某某,女,50岁。

患者周身风疹搔痒已4月余,时好时发。

诊时见周身风疹,搔痒难受,活动则剧痒,虽寒冬腊月而喜用冷水淋浴,过后又搔痒不止,饮食、大便均正常,小便色赤,舌红苔薄而黄,脉浮有力。

此属风热瘾疹,拟清热解毒,凉血散血之法。

方用赤小豆当归散加味:

赤小豆30克,当归15克,连翘10克,土茯苓、忍冬藤、生地各20克。

3剂后,证状大有好转,风疹基本消失,再进3剂,嘱其禁酒及辛香燥热之品,至今已2月余未复发。

(江西中医药1984;<3):

55)

按语:

湿热毒邪蒸郁于皮肤,发为风隐疹,故见冬月喜冷水洗浴、溲赤、舌红、脉浮有力等伴有症状。

用赤小豆当归散清利湿热、凉血散血,加忍冬藤、连翘疏风清热,生地凉血,土茯苓解毒。

俟湿去热散,毒清血畅,则风疹可愈。

12.升麻鳖甲汤【方药】升麻二两(6克)当归一两(3克)蜀椒(炒去汗)一两(3克)甘草二两(6克)鳖甲手指大一片(炙)(3克)雄黄半两(研)(O.5克)

【用法】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之,老小再服,取汗(现代用法:

水煎服,鳖甲先煎,雄黄研末另服)。

【原文】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

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

升麻鳖甲汤主之。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十四)

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

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

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十五)

【解说】本方主治疫毒蕴于血脉之阴阳毒证。

这里的“阴阳”,非表里之谓,非虚实之谓,亦非极寒极热之谓,乃是指疫毒在阴分、阳分而言。

疫毒在阳分者,可见面部起红斑著明如锦纹之阳征,谓之阳毒;疫毒在阴分者,则见面目暗青之阴征,故谓之阴毒。

所谓“毒”者,邪气蕴郁不解之意也。

然无论阴毒、阳毒,总宜散邪解毒,活血祛瘀为治。

本方重用升麻,籍其升散之力以达透邪解毒之功,故《本经》谓其“主解百毒”。

鳖甲既可行血散瘀,又可领诸药入阴分以搜毒。

蜀椒既可解毒止痛,又可领诸药出阳分而透邪。

当归活血,雄黄、甘草解毒,共为治阴阳毒之主方。

所谓“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充分体/mm。

后用升麻鳖甲汤加黄芪、阿胶配丸,服用一月,至今病未再发。

(国医论坛1989;(5):

22)

按语:

以脉证之断,本案当为阴毒之证,本应去蜀椒、雄黄二味。

但程氏认为,本方若不加蜀椒,患者服后往往有恶心、头晕等反应,若川椒和雄黄同用,则不见上述副作用。

同时又认为,雄黄内服虽宜短期小量,但与川椒同用,可服至每日1克,未见有任何副作用。

可供临床参考。

三、外感疫毒(慢性扁桃体肿大)谢新阳医案:

王某,男,14岁,1987年5月3日初诊。

主诉双侧扁桃体肿大,感冒后加剧已5年。

经多方诊治疗效不佳。

现症见双侧扁桃体红肿似球状,右侧为甚i咽喉疼痛,舌红无苔,脉细数。

此系外感疫毒,毒蕴血络所致。

宜解毒散瘀,滋阴活血。

用升麻鳖甲汤加减:

升麻9g,当归12g,蜀椒、甘草各6g,炙鳖甲、连翘、贝母各15g,生牡蛎、玄参各30g。

日1剂,水煎服。

服药4剂,红肿消退近一半,疼痛消除;续服原方5剂,加食适量白醋,调治半月而愈。

(国医论坛1991;<5):

15)

按语:

此证乃外感疫毒,血分被侵所致。

《金匮要略心典》云:

“毒者,邪气蕴结不解之谓。

”故用升麻鳖甲汤辛温升散之品,以发其蕴蓄不解之邪;配伍甘润咸寒之味,可安其邪气所扰之阴。

如此组合,可使邪除毒解,结散病愈。

四、疫毒发热(猩红热)谭日强医案:

次女赛男,患猩红热,初起恶寒发热,头痛,咽痛,下颌淋巴肿大,舌苔薄白,脉象浮数。

服银翘散2剂,恶寒已罢,仍发热咽痛。

服普济消毒饮去升麻、柴胡3剂,另用冰硼散吹喉,咽痛减轻,热仍不退,颈面出现红色斑疹,惟口唇四周苍白,舌绛无苔。

印象为猩红热。

为了避免传染给其他孩子,急送长沙传染病院,经化验检查,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增高,符合猩红热诊断。

一面肌注青霉素,一面用升麻鳖甲汤:

升麻3克,鳖甲10克,当归3克,去雄黄、蜀椒,加银花10克,连翘10克,牛子10克,生地12克,丹皮10克,赤芍6克,桔梗3克,甘草3克。

服3剂,红疹遍及四肢,压之可暂退色,继用原方去升麻、当归、桔梗,加元参、麦冬、大青叶。

3剂,皮疹消退,体温正常,痊愈出院。

(《金匮要略浅述》1981:

62)按语:

本案所见为“阳毒”证,故用升麻鳖甲汤加清热解毒、凉血活血之品治之而愈。

五、热痹(风湿热)程群才医案:

崔某某,女,30岁,1987年7月23日诊。

近半月来,患者觉多处关节游走性疼痛,尤以腕、肘及髋关节为甚,四肢屈伸、行走持物困难,腕及踝关节红肿发热,四肢内侧及躯干部位反复出现淡红色红斑,边缘隆起,如黄豆大小,低热(体温波动于37.5lC左右),伴口干咽燥,舌红有瘀点,脉涩。

此乃风热毒邪内侵,损伤经络血脉,络痹血阻所致。

拟祛风清热解毒、活血散瘀通络之法,用本方加银花、赤芍、木瓜。

处方:

升麻20克,雄黄O.5克(冲),鳖甲12克,当归12克,川椒5克,赤芍15克,甘草10克,双花30克,木瓜30克。

3剂。

7月26日:

关节肿痛减轻,发热已退,皮肤红斑已消失,继服3剂。

7月30日:

患者唯感关节酸痛,上方去银花、赤芍,加羌活、独活各15克,4剂。

同年九月中旬来告,最后4剂药服后,诸症尽消,至今病未再犯。

(国医论坛1989;(5):

23)按语:

关节红肿热痛,伴见肢体红斑、舌红、脉涩,乃湿热毒邪壅滞血脉,气血不通所致。

本案痹证虽与阴阳毒病各相异,然病机则一,故仍用升麻鳖甲汤以异病同治。

六、噎膈(幽门梗阻)谢新阳医案:

杨某,男,64岁,1988年11月4日初诊。

主诉呕吐痰涎,得食益甚已3年余,某医院胃镜检查诊为幽门梗阻,经多方治疗效果不佳。

刻诊:

呕吐痰涎,脘腹胀满;进食加剧,吐后稍舒,大便粘臭,苔薄腻,脉滑弱。

此系痰浊内阻,湿毒内蕴,瘀滞幽门。

治当化痰导滞,解毒燥湿,化瘀通幽。

拟升麻鳖甲汤化裁:

升麻、甘草各6g,鳖甲、当归各15g,蜀椒12g,代赭石30g,黄连、竹茹各9g。

日1剂,水煎服。

药进3剂,呕痰减少,脘腹觉舒,得食不吐,原方加法半夏9g,续服6剂,诸恙悉除。

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国医论坛1991;<5):

15)按语:

此证乃痰毒凝滞,湿浊不化,阻塞幽门所致,故用当归、鳖甲散痰化瘀,升麻、甘草、蜀椒温中升阳,伍以代赭石、黄连、竹茹降逆解毒,共奏痰化毒解,瘀散幽通之功。

七、风隐疹(荨麻疹)程群才医案:

王某某,男,28岁。

以“反复发作性全身疹块伴奇痒半年余”为主诉,于1987年10月4日就诊。

自述六月前因淋雨后,全身出现如蚕豆至手掌大之疙瘩,奇痒难忍,经治后消失。

自此,全身疹块伴奇痒反复发作,痛苦不堪,屡服中西药物均未控制。

刻诊:

患者全身可见如蚕豆至手掌大之疹块,疹色发红,布满抓痕。

伴口渴咽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此乃风热毒邪内侵,客于肌肤、皮毛、腠理之间,扰动血分所致。

治以祛风止痒、清热凉血为法,方宗升麻鳖甲汤加紫草、丹皮、地肤子。

处方:

升麻20克,鳖甲12克,当归8克,甘草10克,雄黄O.5克(冲),川椒6克,紫草30克,丹皮12克,地肤子30克。

3剂。

服药后,疹块消其大半,痒感明显减轻。

继服3剂,诸证若失。

随访至今未发。

(国医论坛1989;(5>:

22~23)

按语:

(原按)通过临床实践观察,体会到升麻鳖甲汤具有抗过敏和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类似西医的抗组胺药、皮质激素以及免疫调节剂,所以,临床上只要遇到以发斑或疹块为主症,属于变态反应性或免疫缺陷性疾病如荨麻疹、过敏性紫癜、红斑性狼疮、药疹等,均可选用。

若发斑或疹块证属血分热盛者,可加紫草、丹皮;属气虚者,可加黄芪、党参;血瘀明显者,可加赤芍、川芎。

临床只要辨证准确,投用本方,常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八、石瘕(子宫肌瘤)谢新阳医案:

胡某,女,26岁,1989年3月lO日初诊。

王诉月经过多,经来腹痛已9年,经中西医多方治疗,效果不佳。

1987年2月结婚,婚后两年未孕,经某医院妇检诊断为子宫肌瘤,患者拒绝手术治疗而求治于中医。

现下腹坠胀伴腰痛,月经量多有瘀块,血丝带下,时欲呕吐,舌紫有瘀点,脉细涩。

此为毒蕴胞宫,瘀滞凝结。

治宜活血通滞,解毒散瘀。

升麻鳖甲汤加减:

升麻5g,醋炙鳖甲30g,当归12g,甘草3g,炒蜀椒、红花各6g,益母草18g,生牡蛎25g,炙椿根白皮50g。

日1剂,水煎H艮。

服9剂后,超声波及妇检报告肌瘤缩小。

原方加鹿衔草50g,续服32剂,再经检查肌瘤消失。

后调养三个月而怀孕,随访半年未见异常。

(国医论坛1991;<5>:

15)

按语:

此证乃毒凝胞络、瘀阻不通而成,故用活血化瘀的升麻鳖甲汤通贯始末。

方中麻、归、椒升散活血温通,甘草益气助鳖甲散结化瘀,伍以益母草、红花、牡蛎、椿皮生化散瘀并助鳖甲、当归软坚通络,再添鹿衔草扶正益阳,药中肯綮,故能愈病。

【补述】关于阴阳毒之病位,历代医家尚未明确,仅在方药和阴阳二字上争论不休。

王廷富认为,本病属于急性喉科疾病,据丹波元简引

董西园《医级》中百岁老人袁云龙认为是后世锁喉风、缠喉风、蛾缠之类症证。

表现为急性咽喉部痛肿,非一般咽痛疾病,四时均有,不传染。

患者咽喉肿痛,水米难下,甚至呼吸不利,确属危候,非大毒之品,不可为也。

(见《金匮要略指南》)

13.鳖甲煎丸【方药】鳖甲十二分(炙)(9克)乌扇三分(烧)(2.25)克黄芩三分(2.25克)柴胡六分(4.5克)鼠妇三分(熬)(2.25克)干姜三分(2.25克)大黄三分(2.25克)芍药五分(3.75克)桂枝三分(2.25克)葶苈一分(熬)(O.75克)石韦三分(去毛)(2.25克)厚朴三分(2.25克)牡丹五分(去心)(3.75克)瞿麦二分(1.5克)紫葳三分(2.25克)半夏一分(O.75克)人参一分(O.75克)磨虫五分(熬)(3.75克)阿胶三分(炙)(2.2s克)蜂窝四分(炙)(3克)赤硝十二分(9克)蜣螂六分(熬)(4.5克)桃仁二分(1.5克)

【用法】上二十三味,为末,取锻灶下灰一斗,清酒斛五斗,浸灰,候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内诸药,煎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现代用法:

黄酒适量,先煎鳖甲取汁,余药共研细末,和鳖甲汁共煎为丸,如梧桐子大,空腹服用,每次3~6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原文】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

师日:

此结为症瘕,名日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二)

【解说】本方主治疟母之证。

疟母,属于中医“症瘕”范畴,相当于现今“肝脾肿大”之病。

疟病若迁延日久,反复发作,致正气渐衰,无力抗邪,疟邪裹血聚痰,结成痞块,着于胁下,而成疟母。

鳖甲煎丸由小柴胡汤、桂枝汤及大承气汤三方加用活血、化痰之品化裁而成,具有气血并调、寒热并用、痰瘀并治、攻补兼施之特点,因而具有理气化痰、破瘀消痞、杀虫止疟、扶正祛邪之功:

本方不独治疟母,对其

它原因引起的症瘕之积,凡属正虚邪久不除的,均可选用。

现代常用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及血吸虫感染引起的肝脾肿大,对妇

科、外科的症瘕积聚之患亦有良效。

须要注意的是,本方虽有扶正之药,但以驱邪之品为主,若长期服用有正气损伤表现者以及久病体弱之人内服,宜与补益之剂合用。

【运用】一、久疟

张聿青医案:

沉左,久疟屡止屡发,刻虽止住,而食入不舒,左胁下按之板滞,胃钝少纳。

脉濡,苔白质腻。

脾胃气弱,余邪结聚肝络。

和中运脾疏络。

白术6克,炒陈皮3克,川朴3克,制半夏4.5克,沉香籼4·5克,焦楂炭9克,茯苓3克,炒竹茹3克,鳖甲煎丸4.5克,开水先服。

(《张聿青医案》)

按语:

久疟不愈,正虚邪恋,使脾胃不支,虚怯内生。

故以鳖甲煎丸扶正气以祛疟邪,另服补脾健胃之品而愈。

二、疟母张谷才医案:

张姓,男,34岁。

两年来患三日疟,反复发作。

今夏,病发至秋,病尚未愈。

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肢体无力,脘闷腹胀,饮食不佳,脾肿大,肋下4厘米。

疟来先恶寒怕冷,随即发热,体温38。

C~T,两小时后汗出热退。

脉象稍弦,舌苔薄白。

邪在少阳留恋不解,痰湿内蕴,气滞血瘀,结于右肋。

治当先截其疟,后治其痞。

方拟鳖甲汤加减。

处方:

鳖甲15克,柴胡、黄芩、半夏各10克,常山、槟榔、草果各6克,生姜3片,大枣2枚。

于疟发前服药。

服药3剂,疟发停止。

随用鳖甲煎丸,以治其瘕结。

每口服鳖甲煎丸30克,分3次服。

连服两月,疟未发作,脾肿大缩小为肋下2厘米。

再服鳖甲煎丸一个月,疟发根本控制,脾肿大缩小为1厘米。

形体渐壮,饮食增加,病已痊愈。

嘱常服鳖甲煎丸,以消馀症,防其再发。

(辽宁中医杂志1980;<7):

1)

按语:

久疟不愈,正气渐衰,疟虫肆虐,终成疟母。

故先用达原饮合小柴胡汤加鳖甲化裁,以祛疟邪,和少阳。

待邪去少阳气机和利,再予鳖甲煎丸软坚消瘕,治之得法,果获奇效。

三、胁病(早期肝硬化)刘渡舟医案:

张某,“早期肝硬化”来诊。

患者面色黧黑,左右两胁肝脾痛如锥刺,日轻夜重,小便色黄,大便尚可,惟饮食不馨,食后每见腹中夯胀为甚。

切其脉弦而责责,舌质紫暗,苔则白润。

余辨此证为肝脾血络瘀滞。

肝不疏泄,脾不运化,而气血疑滞,则三焦为之不利。

疏方:

柴胡12克,黄芩6克,半夏10克,生姜10克,党参6克,炙甘草6克,大枣7枚,桂枝10克,赤芍10克,鳖甲30克,生牡蛎30克,红花10克,茜草10克,土别虫10克,蜣螂10克,射干10克,紫葳10克,石韦12克,瞿麦12克。

患者问余服药见效的时间,余日:

服此方15剂为一疗程,而汝之病症已入血分,大约在服60剂后(为四个疗程),可望病减而肝脾之痛得瘳。

患者按所属服药,两月后,面色变白,精神有增,肝脾之痛消失,而且胃开能食,腹胀不发,体力转佳。

再三向余道谢!

(光明中医1989;(2>:

9)按语:

足见鳖甲煎丸治肝脾瘕积之效。

但病愈后,仍需再坚持服用一段时间,方保无虞。

四、少腹瘾积(双侧卵巢囊肿)马剑云医案:

王某,女,31岁,1974年初开始有下腹部隐痛,白带较多,同年7月妇科检查右侧卵巢有一核桃大包块,同年11月包块增大为拳头大,1975年3月检查双侧卵巢囊肿,右侧拳头大,左侧核桃大。

某医院超声波检查右侧肿块5X6X6立方厘米,左侧3.5x4X4立方厘米。

瘟年来下腹部坠胀隐痛逐日加重,月经后下腹坠胀更剧,腰酸,白带多,大便常溏。

苔薄微黄,脉象小弦。

小腹可触及包块,推之不动,质地较硬。

证属秉赋偏弱,忧思伤脾,脏腑不和,气机阻滞,久则瘀血内停,始为症,继为瘕。

理气消胀,活血化瘀为治,用少腹逐瘀汤等二月无效。

1975年9月,使用人参鳖甲煎丸,每日3次,每次3克。

月经期加用少腹逐瘀汤数剂,2个半月后妇科检查右侧卵巢囊肿由原来拳头大缩为鸡蛋大,左侧卵巢已消散,下骏坠胀大减,又用药2个月到妇科检查宫体增大,右侧附件有小核桃大的包块,诊断为“早孕”,鉴于右侧卵巢还有一个小囊肿,病人要求人工流产,继续治疗。

1976年底仍能扪及右侧附件有核桃大囊肿,超声波检查宫口右侧仅见1.5厘米液平反射。

1977年病情稳定,间断地服用丸药。

1978年基本上未服药,同年11月停经50多天,诊断为“早孕”,至1979年6月顺产一男孩。

孕期乃产后下腹部均无任何症状。

产后4个月做一次下腹部B超声波检查未提示任何异常,追访3年双侧卵巢均无囊肿。

(中医杂志1982;<7):

65)

按语:

久病正气不足,脾胃气弱,不任消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