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 第一单元 走进信息世界教案 苏科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33596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13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 第一单元 走进信息世界教案 苏科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 第一单元 走进信息世界教案 苏科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 第一单元 走进信息世界教案 苏科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 第一单元 走进信息世界教案 苏科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 第一单元 走进信息世界教案 苏科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 第一单元 走进信息世界教案 苏科版.docx

《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 第一单元 走进信息世界教案 苏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 第一单元 走进信息世界教案 苏科版.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 第一单元 走进信息世界教案 苏科版.docx

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第一单元走进信息世界教案苏科版

2019-2020年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第一单元走进信息世界教案苏科版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了解信息的编码方法。

内容的实用性是连接信息知识运用和学生接受操作的纽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动手能力,本节知识设置合理,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在整个信息教学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了解信息的编码方法。

(二)能力目标:

掌握信息的含义、信息的基本特征。

知道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发长和展望。

以及,信息的编码。

(三)情感目标:

通过创作——交流——评比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们学习热情,在操作的同时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学会表达生活的意义。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信息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认识信息确定为本节的重点;如何有效地获取信息,更好的利用信息确定为本节的难点;

四、说学生

学生求知欲强,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富有个性,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他们渴望学到更多更有趣的信息技术知识。

在教学中为学生留出自由发挥的空间,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说教法

“作品演示观摩——教师引导——学生创作——小组交流评选——展示总结”。

以“学生参与制作为主,教师指导为辅”。

本节课将在网络教室里展示,并以“讲解—演示—实践”为主线,通过“讲解—演示—练习—展评—总结”的程序,过渡到知识的应用和练习,实现对知识点的认识理解和记忆,最后达到熟练应用。

做课件来阐述基本内容及各个知识点,这样可以省去板书,有更多时间来让学生思考和操作。

六、说学法:

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状态,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灵感和学习兴趣。

七、说教学过程

引入新知:

有人说,在21世纪里,不懂计算机的人就是真正的文盲。

这句话虽有偏颇,但也表达出学好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因此,我们从小学四年级起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我们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初中生,当然也要努力学好计算机知识,

讲授新知:

板书:

一、信息(Information)

讲解:

1.1信息的含义

信息普遍存在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

人们生活在充满信息的世界里,每时每刻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

信息是指我们对自己还不清楚需要从外界获取的各种消息的总称。

“信息”通常是指数据、消息所包含的内容和意义。

信息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表现出来,这些载体形式主要有:

声音、文字、图形、图像、动作等,在现代,更是出现了利用电话、电视、广播、录音带、计算机及其网络等信息存储和传递形式。

不同的事物所包含的信息是不同的。

人们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获取信息。

然而,大量的信息是人所不能直接感知的,因此人类发明各种工具来延伸人体的感官,以提高吱声收集信息的能力。

(网络——目前最直接、最高效获取信息的方式。

1.2信息的基本特征

实践:

将班级分为X个小组,为各组准备一张纸条,每张纸条上面写1个号码,每小组自由发挥,将纸条上的号码由最后一位同学依次向前传递,由第一个同学写下传递的号码,并记录传递时间,传输结果。

特征:

普遍性、存储性、传递性、共享性、失真性、加工性、时效性。

板书:

二、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IT)

讲解:

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等,可以概括为:

puter+munication+Control(计算机+通信+控制)

即所谓的“3C”技术,它的核心和基础技术是计算机技术。

IT知识有以下四大特点:

实践性、实用性、技巧性、先进性。

2.1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的应用(请学生举例,教师做适当补充)

2.2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展望

信息技术的演变过程。

板书:

三、信息的编码(InformationCode)

讲解:

采取适当的手段和方法对信息进行数字化编码。

将数字、文字、图象、声音和视频等不同类型的信息转换成二进制代码,才便于计算机加工处理。

3.1二进制

二进制是计算技术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数制。

二进制数据是用0和1两个数码来表示的数。

它的基数为2,进位规则是“逢二进一”,借位规则是“借一当二”,由18世纪德国数理哲学大师莱布尼兹发现。

当前的计算机系统使用的基本上是二进制系统。

1.二进制加法

  有四种情况:

0+0=0

  0+1=1

  1+0=1

  1+1=10进位为1

  【例1103】求(1101)2+(1011)2的和

  解:

  1101

  +1011

  -------------------

  11000

2.二进制乘法

  有四种情况:

0×0=0

  1×0=0

  0×1=0

  1×1=1

  【例1104】求(1110)2乘(101)2之积

  解:

  1110

  ×101

  -----------------------

  1110

  0000

  1110

  -------------------------

  1000110

  (这些计算就跟十进制的加或者乘法相同,只是进位的数不一样而已,十进制的是到十才进位这里是到2就进了)

  3.二进制减法

  0-0=0,1-0=1,1-1=0,10-1=1。

  4.二进制除法

  0÷1=0,1÷1=1。

  

进制转换

  十进制数转换为二进制数、八进制数、十六进制数的方法:

  二进制数、八进制数、十六进制数转换为十进制数的方法:

按权展开求和法

二进制表示形式

1.二进制与十进制间的相互转换:

  

(1)二进制转十进制

  方法:

“按权展开求和”[从小数点开始,左边的第一位开始计为0,依次类推;小数点右边第一位开始计为-1,依次类推]

  例:

(1011.01)2=(1×2^3+0×2^2+1×2^1+1×2^0+0×2^(-1)+1×2^(-2))10  =(8+0+2+1+0+0.25)10

  =(11.25)10

  规律:

个位上的数字的次数是0,十位上的数字的次数是1,......,依奖递增,而十

  分位的数字的次数是-1,百分位上数字的次数是-2,......,依次递减。

  注意:

不是任何一个十进制小数都能转换成有限位的二进制数。

  

(2)十进制转二进制

  ·十进制整数转二进制数:

“除以2取余,逆序排列”(除二取余法)

  例:

(89)10=(1011001)2

  289……1

  244……0

  222……0

  211……1

  25……1

  22……0

  1

  ·十进制小数转二进制数:

“乘以2取整,顺序排列”(乘2取整法)

  例:

(0.625)10=(0.101)2

  0.625X2=1.25……1

  0.25X2=0.50……0

  0.50X2=1.00……1

2.八进制与二进制的转换:

  二进制数转换成八进制数:

从小数点开始,整数部分向左、小数部分向右,每3位为一组用一位八进制数的数字表示,不足3位的要用“0”补足3位,就得到一个八进制数。

  八进制数转换成二进制数:

把每一个八进制数转换成3位的二进制数,就得到一个二进制数。

  八进制数字与二进制数字对应关系如下:

(421)

  000->0100->4

  001->1101->5

  010->2110->6

  011->3111->7

  例:

将八进制的37.416转换成二进制数:

  37.416

  011111.100001110

  即:

(37.416)8=(11111.10000111)2

  例:

将二进制的10110.0011转换成八进制:

  010110.001100

  26.14

  即:

(10110.011)2=(26.14)8

3.十六进制与二进制的转换:

(8421)[0---9对应0—9;10---15对应A---F]

  二进制数转换成十六进制数:

从小数点开始,整数部分向左、小数部分向右,每4位为一组用一位十六进制数的数字表示,不足4位的要用“0”补足4位,就得到一个十六进制数。

  十六进制数转换成二进制数:

把每一个十六进制数转换成4位的二进制数,就得到一个二进制数。

  十六进制数字与二进制数字的对应关系如下:

  0000->00100->41000->81100->C

  0001->10101->51001->91101->D

  0010->20110->61010->A1110->E

  0011->30111->71011->B1111->F

  例:

将十六进制数5DF.9转换成二进制:

  5DF.9

  010111011111.1001

  即:

(5DF.9)16=(10111011111.1001)2

  例:

将二进制数1100001.111转换成十六进制:

  01100001.1110

  61.E

  即:

(1100001.111)2=(61.E)16

3.2字符编码

(1)ASCII码

(2)汉字国际码

(3)多媒体信息编码

 

第2节有效获取信息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信息的需求分析、获取信息的途径、学会使用搜索引擎、使用网络通信工具、学会信息的下载,了解信息的甄别和引用,信息的管理。

内容的实用性是连接信息知识运用和学生接受操作的纽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动手能力,本节知识设置合理,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在整个信息教学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四)知识目标:

掌握搜索引擎的高级搜索功能,学会使用其中一种软件下载信息,能对所下载的信息进行有效地管理。

确定信息需求→分析信息来源→确定信息获取的方法→评价信息

(五)能力目标:

掌握信息的需求分析、获取信息的途径。

知道如

(六)何使用搜索引擎、网络通讯工具、网上的信息下载。

了解信息的甄别和引用学会对信息进行管理。

(七)情感目标:

通过创作——交流——评比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们学习热情,在操作的同时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学会表达生活的意义。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信息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认识信息确定为本节的重点;如何有效地获取信息,更好的利用信息确定为本节的难点;

四、说学生

学生求知欲强,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富有个性,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他们渴望学到更多更有趣的信息技术知识。

在教学中为学生留出自由发挥的空间,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说教法

“作品演示观摩——教师引导——学生创作——小组交流评选——展示总结”。

以“学生参与制作为主,教师指导为辅”。

本节课将在网络教室里展示,并以“讲解—演示—实践”为主线,通过“讲解—演示—练习—展评—总结”的程序,过渡到知识的应用和练习,实现对知识点的认识理解和记忆,最后达到熟练应用。

做课件来阐述基本内容及各个知识点,这样可以省去板书,有更多时间来让学生思考和操作。

六、说学法:

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状态,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灵感和学习兴趣。

七、说教学过程

引入新知:

信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

信息与人类认识物质世界和自身成长的历史息息相关。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在收集信息之前往往需要进行需求分析,明确目标。

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多种多样,如何有效获取信息,收集指定主题的信息并分类存放是我们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

讲授新知:

板书:

一、信息的需求分析

讲解:

1、信息的来源多种多样,在收集信息之前往往需要进行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就是分析用户的需求是什么。

需求分析之所以重要,就因为他具有决策性,方向性,策略性的作用。

简言之,需求分析的任务就是解决"做什么"的问题,就是要全面地理解用户的各项要求,并准确地表达所接受的用户需求。

2、需求分析阶段的工作,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问题识别,分析与综合,制订规格说明,评审。

3、需求分析的方法有很多.这里只强调原型化方法。

原型化方法就是尽可能快地建造一个粗糙的系统,这系统实现了目标系统的某些或全部功能,但是这个系统可能在可靠性,界面的友好性或其他方面上存在缺陷.建造这样一个系统的目的是为了考察某一方面的可行性,如算法的可行性,技术的可行性。

4、需求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确定信息获取的内容

确定信息获取的范围

确定信息获取的量

确定信息获取的途径和方法

板书:

二、获取信息的途径

讲解:

1、用感官获取

2、调查研究

3、实践活动

4、文献检索

5、广播、电视

6、浏览网络

板书:

三、从因特网获取信息

讲解:

3.1访问专业网站、专题网站

 

2019-2020年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第一单元走进信息社会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信息的特征。

初步了解各种信息技术及信息技术的发展。

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及人们工作、生活的影响。

¾能够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工具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用途,经历信息收集与交流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理解新技术的产生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带来的影响,了解与信息技术有关的伦理、文化、社会问题。

对使用新技术有正确的认识。

【课时安排】

内容

课时

活动1调查周围人群的信息需求

1

活动2探究信息对人们工作、生活的影响

2

 

活动1调查周围人群的信息需求

一、教材分析

本活动任务是:

调查周围的人群,了解他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最需要哪些信息,最关注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对他们有什么用,以及他们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获得这些信息。

要完成这个活动,首先要确定调查对象,其次是通过访谈收集信息,最后是成果展示与交流。

为此,教材围绕这三个活动步骤设计了以下三个部分的活动内容:

第一部分是确定调查对象。

学生可两人组成一个小组,将各自要调查的对象确定为对方所熟悉的人,如对方的同学或亲朋好友。

第二部分是采访,了解调查对象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信息需求。

通过调查学生可体会到信息是一种很重要的资源,人们的生活离不开信息,不同的人对信息的需求是不一样的。

第三部分是在班级内介绍自己收集到的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汇总,并讨论信息所具

有的特征。

通过本活动的学习,学生可了解信息和信息的特征,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

学习中的用途,并体验到通过调查获得信息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教学目标】

¾了解信息的特征。

¾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用途。

体验通过调查获得信息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点】

¾了解信息的特征。

【教学难点】

¾体验通过调查获得信息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准备】

¾新课导入所需要的歌曲和图片,如周杰伦演唱的“蜗牛”音频资料、“湖南地图”图片资料。

几种访谈表的样例。

【教学过程安排】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新课引入

1.教师播放歌曲、展示图片,并提出问题:

(1)同学们听到了什么?

(2)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2.教师归纳:

同学们听到、看到的都是信息,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信息的世界里。

信息是一种很重要的资源,我们的工作、生活离不开信息。

3.提出本单元的任务:

走进信息社会——信息与信息技术。

4.提出本节课的任务:

了解周围人的信息需求。

1.听歌曲、看图片,并回答问题。

 

2.了解本单元、本节课的任务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让学生明确单元任务及本节课的任务。

 

确定

调查

对象

1.组织学生分组:

两人为一组。

2.让学生在两人小组内交流,选择对方所熟悉的2个人作为自己的调查对象,以便于下一活动步骤的顺利开展:

通过采访小组同学,间接获取调查对象的信息。

分组,确定各自的调查对象。

激发学生的兴趣,组织学生分组开展活动。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收集

信息

1.出示几种访谈表的样例,或请学生看教材上的调查表样例和学习单。

2.组织各小组进行相互访谈,通过采访小组同学,了解对方身边人的信息需求。

为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也可在课前要求学生提前调查2位以上身边的人,了解他们的信息需求。

1.收集信息。

2.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访谈,并填写相关学习单。

1.将收集信息的活动放在课堂上完成,让学生体验通过调查获得信息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活动环节,学生既尝试了通过访谈收集信息,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小组同学提供了信息。

 

展示交流

总结延伸

1.组织学生交流各自收集到的信息,并请一位或几位同学按调查对象的职业和身份,汇总班级同学收集到的信息。

2.组织全班同学讨论以下问题,并填写相关学习单:

(1)对某些人特别重要的信息,对其他人是否也同样重要?

(2)人们需要的信息中,哪些信息容易过时,需要随时更新?

(3)从同学们的介绍中,你获得了哪些新的信息?

(4)信息有哪些作用和功能?

3.小结:

(1)信息是一种很重要的资源,人们的生活离不开信息,不同的人对信息的需求是不一样的。

(2)信息的特征:

有价值、可加工和处理、可传递和共享、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3)通过调查获得信息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1.

 

2.1、交流并整理、汇总大家收集到的信息。

 

2.交流、讨论问题。

 

3.填写相关学习单。

 

1.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用途的意识。

2.巩固调查成果,梳理知识和拓展应用。

 

活动2探究信息技术对人们工作、生活的影响

一、教材分析

要完成本单元的任务——探究信息技术对人们工作、生活的影响。

首先要通过调查、查阅书刊、访问因特网等途径收集信息,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们工作、生活的影响。

其次是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们工作、生活的影响。

最后是对比、分析不同年代人们工作、生活方式的差异,总结、归纳信息技术对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影响。

为此,本活动设计了以下三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多途径收集信息,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们工作、生活的影响,并在此过程中体验到:

对收集到的资料需要进行评价和筛选。

第二部分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不同的研究对象,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信息技术对人们工作、生活的影响,并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加工,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小组的研究结果。

第三部分是结合前面活动收集到的信息,在班级内展开交流、讨论。

通过本活动的学习,学生将经历调查、讨论、探究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自主探究信息

技术发展及其对人们工作、生活影响的相关知识,从而能正确理解新技术的产生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带来的影响。

【教学目标】

¾初步了解各种信息技术。

¾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及人们工作、生活的影响。

¾能够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工具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用途。

¾理解新技术的产生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点】

¾解各种信息技术及信息技术的发展。

¾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

¾探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个人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影响,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¾计算机接入因特网。

¾各种学习单样例。

【教学过程安排】

第1课时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新课引入

1.提问:

请同学们沿着箭头的方向观察下面的图片。

图中的物品有什么变化?

各图分别反映了什么信息?

2.归纳并引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以上图片展现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那么,什么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呢?

3.提出本次活动的任务:

探究信息技术对人们工作、生活的影响。

1.观察图片,分组讨论各自的发现,发表自己的见解。

2.明确本次活动的任务。

1.通过让学生交流、讨论图片所反映的信息引入活动,让学生明确本次活动的任务。

 

了解信息技术及其发展

1.布置任务一的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搜索、书刊查阅等方式,了解什么是信息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史。

(2)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考虑资料的适用性、准确性、时效性。

(3)各组要将组员收集到的资料整理、归纳好。

2.让各组收集并整理信息。

3.组织学生交流收集到的信息,最后教师归纳:

(1)什么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采集、存储、传递、处理和利用等的技术和方法。

(2)信息技术的发展:

如信息采集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的发展。

1.以小组为单位收集信息。

2.小组成员一起整理、归纳本组收集到的信息。

 

3.交流。

1.明确探究任务。

2.通过收集信息,了解各种信息技术及其发展。

3.体验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评价和筛选的必要性。

4.通过交流,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出后续活动:

了解信息技术对人们工作、生活的影响

1.布置任务二:

前面我们了解了信息技术及其发展的一些知识,为了更全面、更感性地认识信息技术对我们的影响,下一节课我们将一起来探究信息技术对人们工作、生活的影响。

2.组织各组讨论并确定研究对象及研究角度。

1.明确任务二的内容。

 

2.小组讨论并填写教材学习单。

1.通过讨论确定探究的主要内容,掌握探究新知识的一般方法。

 

第2课时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入新课

1.承接上一课的内容:

上节课我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了不同的研究对象,确定了从哪些角度来研究信息技术对人们工作、生活的影响。

2.引出任务:

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完成任务二:

研究信息技

术对人们工作、生活的影响。

通过复习明确本节课的任务。

开门见山,提出任务。

 

了解信息技术对人们工作、生活的影响

1.组织学生以小组单位通过各种途径(如上网搜索、查询书刊)收集信息,并填写教材学习单。

2.组织学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分析得出结论。

(还可以请学生打开教材配套光盘中“教学资源”/“活动素材”里的“信息技术对农民工作影响的案例.doc”和“信息技术对人们生活影响的案例.doc”,阅读案例,回答问题。

3.要求各组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小组的研究结论。

1.收集资。

2.小组讨论并填写教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