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简答论述分析题综合练习及复习资料一.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27103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7.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简答论述分析题综合练习及复习资料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简答论述分析题综合练习及复习资料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简答论述分析题综合练习及复习资料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简答论述分析题综合练习及复习资料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简答论述分析题综合练习及复习资料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简答论述分析题综合练习及复习资料一.docx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简答论述分析题综合练习及复习资料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简答论述分析题综合练习及复习资料一.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简答论述分析题综合练习及复习资料一.docx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简答论述分析题综合练习及复习资料一

电大《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简答、论述、分析题综合练习与答案

(一)

一、简答题与论述题

1、《鲧禹治水》。

是一个前赴后继治理洪水的故事,从中可以大致归纳出几点现实内容:

1、是上古时期洪水是人类经常要面临的重大自然灾害之一。

2、鲧与禹是相承以共同完成治理洪水的任务,也即人类是在不断的失败中总结经验,最终了解的洪水的特性,用疏导的方法实现了对洪灾的遏制。

3、鲧虽然治水没有成功,但他为治水不惜触犯天帝,献出自己生命的行为与精神值得人们敬仰。

2、苏轼《江城子•记梦》。

这是一首悼亡词,写出了死别之痛,相思之苦,写出了对亡妻的一片真挚深沉的感情。

上片主要写梦前的忆念与感情的起伏。

下片主要写梦中的悲喜与梦后的喟叹。

艺术特点是:

1)直抒胸臆,感情真挚。

2)想象丰富,构思精巧(时间与空间,过去与眼前,梦境与未来,交织在一起,情节起伏,用笔有进退,感情有悲喜,曲折变化)。

3)语言朴素自然,明白如话(三、四、五、七言交错使用,恰当表现出心潮激荡,勃郁不平的思想感情)。

4)用词悼亡,是苏轼的首创(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表现力,境界开阔,感情纯真,品格高尚,令人耳目一新)。

3、曹植《白马篇》中的少年英雄形象。

曹植以浓墨重彩描绘了一位武艺高超、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游侠少年形象。

第一节,从开头至“幽并游侠儿”,概写主人公游侠儿英俊豪迈的气概;第二节,从“少小去乡邑”到“勇剽若豹螭”,补叙游侠儿的来历和他超群的武艺;第三节,从“边城多警急”到“左顾凌鲜卑”,写游侠儿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奋勇杀敌的英雄事迹;第四节,从“弃身锋刃端”至结束,写游侠儿弃身报国、视死如归的崇高思想境界。

全诗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又充满爱国情感的游侠形象。

诗歌极尽绘声绘色之能事,写出他的飒爽英姿和高超的武艺,笔墨之间沸腾着一股激越高亢的情绪,借以抒发自己的报国激情。

4、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思想蕴含。

这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古人”指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像燕昭王、燕太子丹等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与见到。

诗人感叹自己未能见到广开言路、善用贤士的圣明君主,由此陷入极度悲伤中,遥想后代也不会遇到与自己相知的人。

“前贤已去,后贤未与。

”一种不被理解、不被重视的悲哀油然而生。

仅此两句,简明易懂,却通过俯仰古今,站在跨越时间的高度,来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惆怅的悲凉似乎刹那间飞越时空,惊天恸地。

这两句深刻表现出诗人仕途失意的感伤和封建时代正直的知识分子怀才不遇、屡遭压抑的悲愤和孤寂情怀。

5、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艺术特点。

诗歌直抒胸臆,气势磅礴,风格慷慨悲凉,语言质朴自然,刚健有力,体现了诗人力图摆脱齐梁“采丽竞繁”诗风,倡导“兴寄”与“汉魏风骨”的诗歌主张。

6、《项脊轩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一篇记叙性的抒情散文,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

前半部分记述书斋营建的过程,重点描写“百年老屋”修葺后新的读书环境和怡然自得的心情。

后半部分回忆与书斋有关的人事,感情真挚,平淡中透出复杂的意绪和感伤的情调。

正文之外还有五年后补记的对亡妻的深情忆念。

文章记叙家人之谊,朋友之情,感情真挚,神态生动,风韵悠远。

文章以项脊轩统领全篇,借轩写人,借轩抒情,把若干生活琐事有机地连缀在一起,形散而意不散。

叙事抒情融为一体,注重细节,刻画生动,语言质朴而富有表现力。

7、《氓》中女主人公的思想发展历程。

第一章追述结识与相爱,第二章回忆热恋与结婚,这两章是对婚前恋爱至结婚经过的回忆,甜美幸福中有追悔。

第三章痛悔自陷情网,第四章怨恨氓之负心,这两章转入了对遗弃现实的感叹,哀怨中有决绝。

第五章自悲不幸遭遇,第六章表示决绝悔忿,决绝中有哀怨与愤慨,表现了女主人公觉醒后的愤怒和刚强果决的性格。

8、评析《诗经》中的《氓》。

《氓》是一首描写弃妇的诗,它通过一个女子婚姻上的悲剧,揭露了礼教的罪恶,揭露了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中妇女的悲惨命运。

《氓》是一首带有叙事性质的抒情诗,它叙事而带有浓郁的感情,在抒情中又显示事情的发展,其中还夹有议论,三者融汇在一起,把事情过程,女子的思想感情以至曲折复杂的心理,都简练而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它对我国后世叙事诗歌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9、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前人评为“以孤篇压倒全唐”,试分析其艺术成就。

(1)把客观的实境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朦胧。

(2)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到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衬托了离愁别绪,显示了人生的短暂。

在离愁的抒写中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对宇宙人生的探索。

(3)诗歌写了五种事物,以“月”为重点,有主有从,巧妙结合,构成了完整的诗歌意境。

10、简析《逍遥游》的论证方法和艺术特色。

《逍遥游》的论证方法主要有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作者为了说明顺应自然、忘却自我的绝对自由的逍遥境界,通过鲲鹏与蜩、鸴鸠、斥鴳、朝菌、蟪蛄、宋荣子、列子等一系列的比喻对比,说明人与万物皆有所待而不得逍遥的事实,并从齐物的角度自然证明了真正逍遥的境界。

(6分)《逍遥游的》集中体现了庄子散文浪漫主义的特点,其一表现在奇特的构思和与其丰富的想象上,如文中层层推进对比论证的使用和对鲲鹏变化的描述;其二表现在丰富词汇的熟练运用和对事物的自在描绘上。

(6分)

11、简析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一词。

辛弃疾的《摸鱼儿》主要通过传统的比兴手法,含蓄委婉地寄托了词人壮志难申的身世之感和深切的爱国热情,表现了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憎恨。

(9分)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全词能以婉媚的儿女情态曲折地体现出“化为绕指柔”的英雄情怀。

(3分)

12、试评析《李将军列传》(节选)中的李广形象。

李广武艺高超,但在战争中并不恃一夫之勇,而是冷静睿智、根据战场的实情灵活机动,故而能凭借其奇正不一的战争谋略扬威于匈奴;他英勇善战,行廉好义,待部下宽让友爱,故多得士兵之心,但仇杀霸陵尉则体现了他性格中刚愎狭隘的一面。

13、简析《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杜甫思想。

这首诗结合诗人个人的遭遇、感受和对人民的了解,表白了诗人心忧天下的忧患意识和忧世济民的执著意愿。

并通过高度的艺术概括,反映了封建社会贫富悬殊的矛盾,一针见血地指出统治阶级骄奢荒淫的生活正是建立在剥削掠夺劳动人民的基础之上。

同时联系他在骊山的所见所感,预示了一触即发的政治危机,倾泻出诗人无比深广的忧愤。

诗人对唐代社会的弊病把握准确,诗人是历史的见证人和时代的先驱者,诗歌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具有十分鲜明的“诗史”性质。

14、简析龚自珍的《病梅馆记》。

《病梅馆记》是龚自珍散文的名篇。

文章以“病梅”象征被病态社会扼制和摧残的人才。

前半部分写造成“病梅”的原因在于人们病态的审美标准,实际上是借以揭露封建专制统治对人才的思想束缚和精神戕害;后半部分写“疗梅”,作者发誓要拯救那些被扼制和摧残的人才,最后更表明了“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的志向和决心。

此文托物言志,立意深刻,与其说是记叙文,不如说是言简意赅的政论文。

文章形象生动,层次分明,语言简洁,感情色彩浓郁,通篇贯穿着一种难以辩驳的逻辑力量。

15、试析孟浩然《临洞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此诗大致作于诗人游湘地,张说贬官岳州时。

作者写此诗赠张丞相,希望得到他的引荐。

诗中生动描绘了秋汛期间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委婉表达了自己急于求仕的心情。

这是一首干谒诗,但诗人巧妙地将写景与抒怀糅合在一起,使人不易看出干谒的痕迹。

特别是前半首写景,不仅充分表现了洞庭湖动人气魄的气势和声威,而且借以象征唐王朝开明强盛的现实,为后半首的述志作了铺垫和暗示。

此诗是孟浩然雄浑壮逸风格的代表作。

16、姜夔《扬州慢》(纵豆蔻词工…冷月无声):

这首词为词人东下游淮扬时作。

当时金兵屡次南侵,致使扬州荒凉残破。

作者目睹萧条的扬州,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歌咏此诗,寄托了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

上片写他的所见实景与实际感受,着重写经历战乱后扬州的萧条、空阔、冷清和荒芜的面貌;下片深化,主要在形象、感受和意境的扩大,作者用杜牧重新来到扬州的假想,追怀丧乱,感慨今昔,感情悲凉。

这首词景中含情,化景物为情思。

词人运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写昔日之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

17、分析《史记•项羽本纪》中刘邦和项羽的人物形象。

刘邦:

虚伪、奸猾的小人的形象,他岁有善用能臣的一面,但粗鄙、多疑,在整个事件中他始终是胆战心惊的,惟恐丧命。

项羽:

仁而爱人、守约重义的贵族将领的形象,他直率,不善计谋,刘邦只是恭维了他几句、道个歉,他就宽恕了对方。

18、分析《冯谖客孟尝君》。

本文记叙冯谖为巩固孟尝君的政治地位而进行的种种政治外交活动(焚券市义,谋复相位,在薛建立宗庙),表现冯谖的政治识见和多方面的才能,反映出齐国统治集团内部和齐、魏等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冯谖善于利用矛盾以解决矛盾。

他为孟尝君出谋划策,是基于士为知己者用的观念。

他为孟尝君焚券市义,说明他认识到争取民心对巩固贵族统治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这是当时颇为流行的民本思想的反映。

他游说梁惠王,口上说如果梁迎孟尝君,将使梁“富而兵强”,实际却是为了使孟尝君能在齐恢复相位。

这种权谋欺诈的作法,又反映出冯谖具有当时策士的共同特点。

在人物的刻画上,善于把人物的活动组织成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安排上迂回曲折,使用语言上,文笔生动,富于文采。

运用对比手法,表现出有关人物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19、浅析《前赤壁赋》。

这是一篇出色的文赋,它采用主客对答的传统手法,将叙事、抒情、写景、议论融为一体,既是情韵深致的诗歌,又是理意透辟的散文。

它表现了作者对政治迫害的蔑视,对所追求理想的坚持,以致身处逆境依然豁达、乐观,也反映了他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20、简析柳永的《雨霖铃》。

这首词写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相好歌妓的惜别之作。

通过真实而深刻地描写与恋人话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状,和推想别后旅途的孤寂与难以排遣的思念,抒发了深深的离愁和知音不遇、漂泊无依的游子情怀。

全词借助具体鲜明的画面形象来展示抒情主人公内心的活动,将叙事、写景、抒情巧妙地熔为一炉。

语言精练准确,句式流动而多变,音韵节奏自然而美妙,感情真挚而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1、简述苏轼在《前赤壁赋》中由乐与悲到理性了悟的思想历程。

乐:

描绘月夜泛舟大江的美好景色和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

悲:

客人洞箫的幽怨声调,喟叹人生短促的渺小与变动不居。

理性了悟:

将人生须臾与时空无限的矛盾统一起来,赋予人生以积极的意义,表现了对政治迫害的蔑视,对所追求理想的坚持,以致身处逆境依然豁达乐观和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22、结合诗文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长恨歌》既有对现实的批判、讽喻,又有对唐明皇爱情悲剧的同情。

在创作构思之初,作者的主观意图中同情与讽喻是二者兼有的,但是本诗对李杨悲剧的描述,虽依据了一定的史实,但融进了作者许多的艺术想象和加工创造,因而出现于读者面前的,是一出被美化了的宫廷爱情悲剧。

作品的前半部分以史实为根据,先是“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写唐玄宗的沉迷,“三千宠爱在一身”写杨妃所受的宠幸;接着切入“渔阳鼙鼓动地来”写马嵬之变,“宛转峨眉马前死”写杨妃之死。

作者在这里将逸乐的生活当作安史之乱的原因,是有荒淫误国的讽喻的。

但诗歌的第二部分作者却匠心独运,铺写了唐玄宗自蜀到京、从春到秋、从日到夜睹物思人的缠绵悱恻之情,并引出了道士寻方的一段。

这一部分描摹玄宗的相思之情可谓细腻、真挚,字字深情,也写出了杨妃的忠贞。

在这里,作者已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二人帝、妃的身份,而是着力同情、赞美这苦苦相思的感情的,其中的感动和激赏,强化了“长恨”的主题,使本诗浓郁的哀婉抒情气氛,成为患难、忠贞的爱情的颂歌。

其卓越的艺术表现力使得本诗半部分的讽喻并非主要,对人物的悲剧性爱情的同情和歌颂却更具感染力。

23、《长恨歌》赏析。

全诗通过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讲述了一个哀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准确把握了人物个性,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塑造了唐玄宗、杨贵妃这两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格调婉转缠绵、凄艳动人。

全诗可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叙写杨玉环被选入宫,从不同的角度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

第二部分写安禄山起兵后玄宗君臣逃奔西蜀,杨贵妃被绞死的经过。

第三部分,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

第四部分写道士帮唐玄宗到仙山寻找杨贵妃。

第五部分,写杨贵妃的话,极言生离死别之恨难消。

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点明题旨,把李杨爱情悲剧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诗情节曲折离奇,以描写人物的情感活动推动情节的发展。

将现实描述与艺术想象结合,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议论结合。

前两段是揭露、批判,主要采用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后两段是同情、歌颂,主要采用浪漫主义的幻想,二者之间的过渡十分自然。

全诗叙事完整,情节复杂曲折,起伏变化,并且裁剪得当,详略适宜,使叙事诗带有强烈的抒情性,二者水乳交融,极富感染力,叙事写景中呈现出浪漫的传奇色彩和浓郁的抒情气氛。

另外,此诗还运用了对偶、排比、比喻、比拟、顶针、借代等多种修辞手法。

24、《项羽本纪》中项羽的形象:

(注:

节选部分写项羽垓下被围、乌江自刎,描述了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景。

答题时注意选择。

项羽是秦末历史的核心人物之一。

灭秦前,他是反秦斗争所造就的起义领袖;灭秦后,由于他有大勇而无大略,善打硬仗而不善计谋的弱点,逐渐陷于孤立,最后失败自杀,成了悲剧人物。

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调动多种艺术手法,以饱含同情和惋惜的笔调从多个侧面写出了项羽的盖世英雄形象,深刻揭示了他的悲剧性格,把这一历史人物写得栩栩如生。

(1)项羽的性格:

志向远大,勇武过人,豪爽刚直,还有几分厚道,但同时他头脑也比较简单,粗疏寡谋,容易轻信。

注:

垓下之围、乌江自刎中的项羽形象:

两节是项羽最后在军事上的失败和人身上的灭亡。

垓下之战以“溃围、斩将、刈旗”三事突出项羽的英勇、豪迈、叱咤风云的气概,但已徒有匹夫之勇而胸无良谋。

而“天之亡我”的慨叹又不仅说明他政治上仍然幼稚而且也反映了他死不瞑目的豪迈。

“乌江自刎”则通过愧见父老,赐马亭长,赠送头颅等细节描写刻画出项羽知耻不苟活,知恩图报、慷慨豪爽、重义气的风度。

(2)项羽的历史功绩:

为推翻秦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同时也奠定了他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推翻秦朝后他成为天下诸侯。

(3)项羽的错误:

他是站在被推翻的六国贵族的立场上反抗秦朝的,所以推翻秦朝后他的措施、策略违背了历史,导致天下重又陷入战乱,在政治和军事上也有很多失误,失去了统一天下、消灭对手的机会,同时他迷信武力,残暴嗜杀,因此失去民心,这是他失败的原因。

但最后在灭亡的时候他仍未认识自己的错误,还在怨天尤人。

(4)司马迁是如何刻画项羽形象的:

1)选择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典型事件和细节。

如早年小事,如第二段的巨鹿之战关于项羽除伏章邯,解赵之围,均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威猛无畏和善于指挥的特征,为推翻秦朝作出巨大贡献。

2)通过不同人物性格对比。

如与刘邦在鸿门宴上的明争暗斗,显示出项羽的有勇无谋,头脑简单,缺乏政治头脑,他不懂谋略,算不上是军事家,更称不上政治家,揭示出他只能败在刘邦手下。

垓下之战项羽夜饮不眠,慷慨悲歌,揭示人物矛盾和痛苦的内心世界。

项羽乌江自刎与汉军五分其体的行径形成强烈的对比,再现他的英雄本色。

3)通过一些具体场面的描写和渲染,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被围表现了作者对他的态度:

司马迁对于项羽既有喜爱,又有惋惜,把他刻画成一个悲剧英雄。

4)作品带有强烈的主观抒情性,由于作者个人遭遇,对项羽是笔端含情,时露惋惜之情。

本文着重歌颂项羽英勇善战,同情其不幸的结局,人物的形象在本篇中得到了有所侧重然而突出鲜明的表现。

25、刘基《卖柑者言》:

这是一篇有寓言性质的讽刺小品,突出的特点是“言近而旨远”,借卖柑人的话,揭露了当时文臣武将欺世盗名的腐朽本质,表现了作者愤世嫉邪的情感。

开头的记事是全文的引子,写柑“玉质而金色”,与至剖开,里面却是“干若败絮”,自然地引出了卖者的议论,指斥那些武将文官貌似“干城之具”和“庙堂之器”,实际上全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文章通过鲜活的形象描写来说理,由表与里,层层深入,讽刺深刻,辩驳极为有力。

语言简洁而又犀利,反诘句、排比句、对偶句的运用很有特色,言简意赅,而且有种强劲的气势。

26、《齐晋鞌之战》:

节选部分正面叙述了齐晋鞌之战的经过,这一段写齐国的军队骄狂轻敌,将帅各呈其勇,结果遭到惨败。

而晋国的将领齐心协力,顽强奋战,终于获得了胜利,作品生动地描写了双方将帅在战争中的不同表现和性格。

擅长描写战争是《左传》最突出的特点,它不仅能以委曲尽致的笔调来描写复杂的战争事件和场面,而且能够写出战争的性质和成败的关键,且记述得首尾完整,具体、生动。

叙述大的战役,更是有条不紊,主次分明,曲折细致,并注重把战争的起因和性质、民心的向背、将帅的品格揭示出来,而不是单纯地叙说军事行动。

虽不重在刀光剑影的描绘,但也能写出战争的波澜起伏和紧张气氛。

《齐晋鞌之战》典型地体现了《左传》的这些特点。

作品描绘了战争中的重要细节,表现了与战人物的不同性格。

它主要通过将帅的动作、语言描写,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

又通过齐侯骄狂、晋国将帅勇猛的语言、动作的对比来反映战争的胜负的原因。

27、试析《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并序》中的刘兰芝形象和焦仲卿形象。

刘兰芝:

勤劳、善良、倔强、对爱情忠贞专一,有反抗精神,恩怨分明,有深远的眼光,能看到悲剧结局,而焦忠卿则较软弱,充满幻想,最后才意识到幻想不可能实现,与刘兰芝共赴黄泉。

28、简析《世说新语•过江诸人》是如何通过语言成功刻画人物的。

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典型言行表现其思想和性格。

如面对南方是东晋,北方已沦为外族之手的南北对立的不同政权,周侯说:

“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

”,王丞相(王导)说:

“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周侯的庸懦颓废,王导的刚毅奋发都只是通过一个动作、一句话来表现的。

语言简洁含蓄,生动传神,把两种不同的人物放在一起对比描写,使人物的精神面貌更明显,给人印象极深。

29、简析杜甫《蜀相》一诗。

这是一首咏史诗。

作者借游览武侯祠,称颂丞相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

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

前半首写祠堂的景色。

首联自问自答,写祠堂所在。

颔联写祠堂的荒凉,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

后半首写丞相的为人。

颈联写他雄才大略,忠心报国。

尾联叹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

艺术特点:

(1)抓住祠堂典型环境的特征,来渲染寂静、肃穆的气氛,把诗人对诸葛亮的怀念表现得十分真切。

(2)对诸葛亮的政治活动作概括描述,勾画出一个有为的政治家形象。

并从诸葛亮功业未遂留给后人无限怀念,表达对诸葛亮的赞美、惋惜之情。

全诗情景相生,互为表里,充分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悲壮苍凉的诗风。

30、简析温庭筠《菩萨蛮》:

主要描述了一位女子由懒起到梳妆到对感情渴念的过程。

首二句通过“小山眉”上的残妆暗示了女子的懒起,以“鬓云”和“香腮雪”点明女子的美丽。

紧接着描述女子慵懒的梳妆,并通过花面相映再次喻明女子的美丽。

最后以女子低头看见罗褥上新贴的一对金鹧鸪暗示作结(即鸟成对,人独守)。

全词都是细致的描摹,而没有女子主观感情的展露,读者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推想才能由最后一句的描述中明了女子为什么懒起,为什么慵懒地梳妆。

这种用词艳丽、描写含蓄细密的风格正是温词的主要创作特点。

31、简析韦庄的《菩萨蛮》:

写江南人物、景色之美,使“游人”乐而忘返;但其结束处却是有家不能回的悲情(韦是北方人,因战乱旅居西南),这与唐代末年离乱的现实是分不开的。

前六句的极写江南景色、人物之美都是为最后两句抒思乡之情蓄势,即他乡越美,越无法割舍对故乡的怀念,而故乡的战乱破败也就越发让人揪心。

全词不像温词那样揣度女性心理,抒他人之情,而是直接抒发作者自己的情感,内容明快晓畅、语言清新自然、风格疏朗,这是韦庄词的基本特点。

32、简述《促织》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

这篇小说运用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以一只促织的得失、生死、优劣为情节线索,通过成名一家为交促织而经历的离合悲欢,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昏庸和贪婪残暴,突出反映了在官贪吏虐的黑暗统治下,人民不仅在物质上和肉体上,而且在精神上所受到的残酷迫害和野蛮摧残。

社会的最高统治者皇帝的享乐生活是建立在普通百姓的深重苦难基础之上的,而封建官吏不过是满足皇帝的需要而压迫摧残百姓的工具。

小说情节曲折生动,悬念丛生。

通过宫中喜好斗蟋蟀而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将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

33、《伯兮》

是一首相思诗,但不同于一般的男女相思,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写一位妻子对从军丈夫的相思,其情有骄傲,有忠诚,有孤独,有恐惧,有痛苦。

诗首先想象丈夫在外“为王前驱”的英武形象,生动浮现在脑海中,这才更激起刻骨铭心的思念,连打扮也无心了,思念的深沉和强烈,有如久旱渴雨。

但是,这种思念之强,简直叫人无法忍受,干脆寄托在北堂下种植的忘忧草,来消解这种沉重的思念,一层深似一层,而又层层变换抒写的方式,正是《伯兮》特点。

34、《东山》

《东山》描写一人新婚不久就出外远征,多年未归的士兵回家途中思念家人的情景,表现了对战事的厌倦,对和平的生活的渴望。

诗歌的第一章写征人欣喜自己能够生还。

第二章写征人想象家园已经荒芜了,但这也没有什么可怕的,因为这是他日夜思念的地方。

第三章写他想象自己的妻子正在为思念他而叹息。

第四章回忆三年前新婚时的情景,设想着重逢的欢乐。

诗歌以十分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征人在回乡途中复杂的内心活动和对和平生活的热切渴望。

诗人回忆了战争生活的艰辛,却用大量的篇幅描述他在途中想象家中的心理活动。

在表现征夫对家人的思念之外,又表达了对战争的看法。

这是不同于其他作品的特点之一。

3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本文记述了孔子与四位弟子的一次谈话。

文中既表现了弟子们各自的志向和不同的性格,也表现了孔子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态度。

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学生的目的和方法。

它叙事简洁而完备,生动而含蓄,是《论语》中最新颖、最别致、最完整的一篇说理记事的作品。

《侍坐章》有两大特点。

一是思想饱满,充分体现了孔子“礼仁治国”的思想。

二是语言精练。

对四位弟子的简洁生动的描写达到一字传神的境界——虽寥寥数语,而人物情态性格毕现;同时,人物对话栩栩如生——场面、动作、语言、情态都表现在人物的对话之中。

36、《劝学》

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

全文共由两大部分组成:

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而以“学不可以已”作为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

首先,本文浑厚朴茂,逻辑性强,善于运用比喻。

其次,作者善用对偶、排句。

有时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连用几个譬喻,字句整齐,自然成对,读来颇具美感。

再次,大量运用正反对比。

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衬,增强了说理的分量。

总之,文章铺陈扬厉,说理透辟;行文简洁,精练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

37、简析《劝学》的论证方法。

1)比喻论证:

借自然现象为喻,如水、冰、青、蓝、蓬生麻中等;借劳动创造为喻,如木作轮,用舟等;借人们的经验为喻,如登山而招,面临深谷,火就燥,水就湿等。

2)对比论证:

如骐骥与驽马,蚓与蟹等。

3)引证:

引用《诗经》,一般都在结束一段推理处,即引成辞以明理。

38、《离骚》

《离骚》是屈原自叙平生的长篇政治抒情诗,是一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

作品波澜壮阔,气象万千,反映了作者丰富而复杂的斗争生活,坚贞而炽烈的爱国心情。

《离骚》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

其次,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