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外文化差异下的吝啬鬼形象教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23243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中外文化差异下的吝啬鬼形象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论中外文化差异下的吝啬鬼形象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论中外文化差异下的吝啬鬼形象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论中外文化差异下的吝啬鬼形象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论中外文化差异下的吝啬鬼形象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中外文化差异下的吝啬鬼形象教材.docx

《论中外文化差异下的吝啬鬼形象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中外文化差异下的吝啬鬼形象教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中外文化差异下的吝啬鬼形象教材.docx

论中外文化差异下的吝啬鬼形象教材

目录

一、中西方吝啬鬼形象概述

(1)

(一)西方文学中吝啬鬼的表现

(1)

(二)中国文学中吝啬鬼的表现

(1)

二、中西方文学吝啬鬼形象比较

(2)

(一)中西方吝啬鬼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性特征

(2)

(二)作家创作手法比较(5)

(三)作家创作思想比较(5)

三、形象差异中折射出的文化差异(6)

(一)金钱观上和人情观上的差异(6)

(二)当今吝啬鬼折射出的文化差异(7)

四、中外文学中吝啬鬼形象的价值评判(7)

(一)正面分析(7)

(二)反面分析(8)

五、总结(9)

参考文献(10)

一、中西方吝啬鬼形象概述

  

(一)西方文学中吝啬鬼的表现

享用不尽的财富是西方文学中大多数吝啬鬼所共有的特点。

但在日常生活中这些吝啬鬼却全都嗜财如命,对一点小事都会斤斤计较。

即使一辈子花不完的财富也没有阻止他们过着乞丐一般贫苦简陋的生活,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比如果戈里塑造的富人泼留希金,光是农民奴隶就有上千个,家里资产更是雄厚富有,但一如既往的小气吝啬。

果戈里是这样描述的:

“颈子上围着一种莫名其妙的东西,是旧袜子,腰带还是绷带?

不能断定。

但敢肯定这决不是围巾。

……一把发黄的牙刷,大约还在法国人攻入莫斯科之前,它的主人曾经刷过牙的。

”莫里哀《悭吝人》中的阿巴贡为了节省,经常饿着肚子睡觉,有时实在忍受不了饥饿就跑到马棚和马抢荞麦吃。

巴尔扎克作品《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他的小气肤浅也是人人皆知的,就连每天家人的食物也要自己按量亲自分发,哪怕是多点了一根蜡烛也要熄灭一根才能安心睡去。

可见这些吝啬鬼的心中只装着金钱!

吝啬鬼们完全在金钱的诱惑下迷失了做人的道德。

拥有享用不尽的财富,自己却过得像个乞丐一样还时常惦记邻居家值钱的东西,并时不时偷来一些,这就是泼留希金。

上千个农奴只发给他们一双靴子。

谁也别想从他手里把钱借走,哪怕带有“给”“借”意思字眼都会让他感到不舒服。

另一个吝啬鬼夏洛克,他手下的奴人因为吃不饱穿不暖个个面黄肌瘦,可怜的像个骷髅,他却视而不见。

我们都知道,他视安东尼奥为最大的敌人,他总是处心积虑地从他那里搜刮,时刻准备用刀子割安东尼的一磅肉。

为了金钱丧失人性,心狠手辣,在夏洛克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

葛朗台,吝啬鬼形象的另一典型代表,他一辈子都在扮演金钱的奴隶,但时光不会因为金钱的积累而停止,作者对他吝啬的最后写照,在生死弥留之际,死死的抓住神父手中用黄金打造的十字架。

泼留希金、阿巴贡也是西方作品中吝啬鬼的极品代表,他们每时每刻都在聚敛财富,看到任何东西都要想方设法据为己有。

  

(二)中国文学中吝啬鬼的表现

在中国文学作品中,也出现很多类似的吝啬鬼。

其中《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这一角色最引人注目。

严监生家境富有,资产数十万白银,但其吝啬行为与西方吝啬鬼如出一辙。

日常生活过的勤俭贫苦,肉在他生活中是极度奢侈的东西,哪怕是过年过节也很难买上一点。

生病到只剩一口气的地步也不舍得花钱医治。

生死弥留之际,看到小妾拿来灯盏之时,还固执地伸出两根手指,盯着灯盏不肯咽气。

当家人将灯盏中的两根灯草挑落一根后,方才安心离去。

这临终前的最后一个动作,使他成功入围世界吝啬鬼名录。

他以特有的富于东方色彩的吝啬表现,成为东方吝啬鬼的典型代表。

另外还有元代剧作家郑廷玉《看钱奴》中的贾仁,家产数不胜数,田产面积大的连乌鸦都很难飞过,珍珠翡翠、绫罗绸缎,不计其数,但对陷入贫苦潦倒的人的掠夺没有丝毫的手下留情。

贾仁自己也是连半文钱都舍不得花,自己的东西舍不得分一点给别人,别人的东西却都想据为己有。

他自己也说过,谁如果向他借钱就像拿刀子挑了他的筋一样疼。

让人对其吝啬贪财的一面印象深刻。

二、中西方文学吝啬鬼形象比较

  

(一)中西方吝啬鬼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性特征

欧洲社会对吝啬鬼形象的塑造可谓是精彩纷呈,隽永传神,其中著名的四大吝啬鬼形象有《死魂灵》里的泼留希金,《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悭吝人》里的阿巴公,以及巴尔扎克的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他们虽然产生在不同国家不同作家的笔下,但从一个角度概括了欧洲四百年来历史发展的进程,具有共性的同时又有着各自鲜明的个性特征。

这四个吝啬鬼具有相似的脾气,相仿的年岁,富有的资产,但吝啬的性格,是他们身上共有的特点。

心胸狭隘、小肚鸡肠,视金钱为生命待亲情如薄纸,精神世界极度空虚。

在这些共性之下,作者塑造的吝啬鬼们又各具自身鲜明的个性:

迂腐守旧,愚蠢落后的泼留希金、凶狠毒辣极富报复心的夏洛克、嗜财多疑的阿巴公、狡黠刁钻的葛朗台。

吝啬鬼泼留希金就是果戈里针对俄国19世纪奴隶制的社会现实塑造的,迂腐,封建,守旧是他身上独有的特征。

一小块旧鞋底,一个旧铁钉,一片碎瓦块甚至一张破损的纸和掉了毛的笔在他眼里都是宝贝。

正是通过将拥有巨大财富的富人身份与外表上显露出的极度寒酸巧妙的结合起来,成为剖析泼留希金鲜活形象的一把钥匙。

泼留希金的愚昧表现在他既是巨大的浪费者又是个守财奴。

对待女儿一毛不拔、对待农奴残酷压榨、对待自己更是吝啬至极视财如命。

而另一方面,他让大量的财富在仓库里“霉烂变灰”渐渐烂掉,任其白白浪费。

果戈里就是在这样的矛盾中强调了地主阶级寄生剥削的本质,讽刺了他们的愚蠢和落后。

与泼留希金不同,夏洛克不迂腐,遇事机警敏捷,精于工计,他是一个精明而贪婪的高利贷者,凶很毒辣是他独特的个性,具有强烈的报复心和极大的贪欲,人性的毁灭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极致。

同样身为高利贷者的阿巴公,多虑多疑是区别于其他吝啬鬼所独有的性格特征。

他每时每刻都在提防戒备中度过,怀疑身边所有人都是盗贼,就连猫儿、狗儿、马儿,也是他提防戒备的对象。

作者运用了言行恶习反复叠化的艺术手法渲染了阿巴公多疑的性格。

钱,不仅是贯穿剧情发展的一条线,也是阿巴公身上的一根筋,他的一切的情绪的来源无不受着金钱调度与支配。

语言上讽刺手法的运用和动作上夸张手法的运用,是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所用的最主要手段。

与阿巴公相比,葛朗台思维就敏捷的多了。

他工于心计,善于谋划,长于投机倒把,是个投机钻营的行家里手。

提到中国的吝啬鬼形象,最具典型意义的要数严监生了,他生活在科举之势愈演愈烈的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产物,最突出的性格特征是嗜财又舍财,受重人伦重子嗣的传统封建伦理的影响,严监生天生胆小怕事,而且他的考生功名是花钱买来的,无法与妻舅哥哥相比。

所以形成他处事谨小慎微畏惧灾祸的性格。

钱是他拉拢亲戚,增加人际交往,保全自己和家人的生存武器。

对官场处事方面严监生从不敢怠慢,花钱为哥哥解脱罪名,妻子死后送两位妻舅些许首饰,并且给予两位舅爷两百两银子作为盘缠,再三拉拢贿赂两位舅爷就是为了借两位舅爷的秀才身份为自己撑门面。

正是这种既畏惧灾祸又不敢享受的卑微性格,造就了他即嗜财又舍财的双面人格形象。

临终前,因两根灯草而不肯闭眼执意要挑掉一根,绝好的诠释了他守财奴吝啬鬼的形象。

欧洲文学史上四大吝啬鬼形象具有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上升时期的主要特征,突出表现在传统社会受到物质文明强有力的冲击,蛮横霸道的资产阶级暴发户将一切原始的宗法的田园般的关系破坏殆尽。

世上一切的物质都因金钱而存在——人,也不例外。

在倡导个体本位,相信天国来世的西方文化下,他们利用一切手段开拓资本,掠夺金钱,贪婪吝啬,不择手段。

他们的人性已经完全泯灭,高利贷作为生钱发财的快速手段使他们不约而同的选择了这一敛财手段——葛朗台不仅进行高利率的盘剥,进而还在政治界、金融界投机,获取暴利。

在资本主义畸形发展的价值观念下,资产阶级贪得无厌的本性和敲骨吸髓的本质被一针见血的戳穿。

西方吝啬鬼的行为深层动机是不顾一切的占有金钱,虽然这种形式以物质的方式呈现出来,但剖析本质却是体现在精神上的贪婪。

处于转型中的欧洲社会,建立在肯定和维护私有制的基础上的“物质文明”刺激了人类社会的各种畸形欲望和各类恶德败行的泛滥,发展到后来导致了整个社会人性的全面异化和人格的彻底沦丧。

上帝创造人类所赋予的生命的纯洁、高雅、优美的天性被人类所摒弃、他们从同一角度变现了资产阶级社会人伦的畸形发展与败坏,以至于彻底毁灭的社会性、历史性高度。

这不仅仅是那个时期吝啬鬼们的悲哀,也是整个社会的悲哀。

他们是贪婪的可恶的,同时也是可悲的可怜的。

金钱的诱惑使他们无法抗拒外界环境而沦为金钱的奴隶。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则创作于乾隆时期,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资本主义虽在少数地区出现萌芽,但速度十分缓慢。

所以在封建专制统治依然牢固的背景下,他不可能像巴尔扎克一样塑造出一个资产阶级暴发户的形象。

在严监生身上更多体现的是一个带有封建社会自私性封闭性,好面喜功的封建地主形象。

严监生的命运也是受封建思潮和科举制度的双重影响下造就的。

他是一个沉迷于科举功名的人,同时也是被科举文化扭曲了人性的人。

他与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吝啬鬼有相同的一面,也有封建传统文化背景下中国吝啬鬼形象独有的性格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吝啬鬼形象,其实也是中国古代时期作为农耕民族,崇尚节俭,古朴简约的自然小生产者的形象。

受传统中国节制文化的影响,造就了严监生贪恋吝啬的性格。

而科举制度一朝中举功成名就的历史现实是严监生吝啬贪婪性格形成的另一个原因。

这些都是严监生作为吝啬鬼吝啬的一面。

科举制度下盛行的儒家文化使得他又对身边的“达官贵人”有着豪放的一面,在身边带着官衔帽子的亲戚朋友面前,严监生自知社会身份低下不得不用金钱来拉拢关系,消灾除祸。

此外除却严监生这一吝啬鬼之外,还有诸如《警世通言》中的金钟、《拍案惊奇》中的贾仁、《照世杯》中的穆太公等。

他们身上都具有中国封建社会被金钱所侵蚀的扭曲人格以及扭曲的价值观。

他们都是封建地主阶级身份,而这一阶级正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而发生着变化,使得他们对金钱有着更高的追求。

从整个封建社会物质文化发展来看,地主阶级占有着社会上大量的土地和财富。

但他们仍不满足,永无止境的向周围的人甚至自己压榨出更多的财富。

对金钱的占有欲由此越来越强,逐渐成为他们的人生目标,但同时他们的精神世界也逐渐匮乏,道德意识渐渐丧失,人性的堕落也随之而来。

此外,13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国社会动荡始终未平,元朝统治者无视民间疾苦激化社会矛盾,使得起义不断社会动荡。

明朝的吏治败坏使得平民生活面临着既要应对天灾,人祸也一直不断的状态。

清朝更加在封建体系的崩溃中,加重了社会经济危机。

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使得人们潜意识里对金钱的渴望更加剧烈——只有金钱是他们可以抓住的救命稻草。

在这种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下,贪婪的性格特征更加强烈。

所以经济的不稳定和自足性是造成地主阶级之外平民吝啬鬼形象出现的主要因素。

(二)作家创作手法比较

就用《铿吝人》和《看钱奴》的比较为例。

塑造人物是误会巧合手法的运用,是《铿吝人》作品创作中成功的一笔。

嗜财如命的阿巴公准备将女儿嫁给一个年过半百的爵爷目的是为了省掉陪嫁费,但自己一心想娶年轻漂亮的姑娘玛丽亚娜,孰不知玛利亚娜和自己的儿子才是真正的一对,而女儿心中一直心系的是法莱尔,更不可思议的是儿女真正的恋人竟都是昂赛耳默(有钱的爵爷)多年前失散的亲骨肉。

克莱昂特为和心爱的人私奔托人借了一笔钱财,没想到的是债主乃他亲生父亲!

正是这些巧合的安排,一方面使剧情在跌宕起伏中微妙进行,看似意料之外实则情理之中。

另外,这样的安排使人物的性格特征更加丰富鲜明,加深了人物关系的内在联系。

对莫里哀来说,误会手法的运用,也是他塑造人物形象必不可少的一笔。

比如阿巴贡因为钱匣丢失对管家审问的那场戏,便是误会手法巧用的一笔。

其次,从人物设置的角度来看,莫里哀在《怪吝人》中善于安排较多的人物出场,让他们与主要人物之间编织成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关系,矛盾冲突也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悄然展开。

如阿巴公与儿子之间有着爱情与钱财的双重矛盾;艾莉斯与昂赛耳默父子之间的类似于“三角恋爱”的复杂关系;法赖尔和玛丽亚娜与爵爷之间的血缘关系等,在多种矛盾纠葛之中展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而《看钱奴》里剧作家基本上是安排贾仁独唱,目的是想通过人物的自我再现法,通过讽刺手法的自我运用,刻画主人公的主要性格特征。

少数几个性格明显缺乏个性化色彩的辅助性人物也只是为了剧情发展的连贯性,目的是对主要人物在时间上的行为活动做一下解释说明。

这种人物形象单一的写法主要源于元杂剧结构体制方面的限制,且戏剧人物主要是靠唱、念、做来表现其外部行动及心理状态,这样的体制结构和安排难以设置较多繁杂的人物出场。

从中我们不难见出中西戏剧在结构体制上的差异性。

再次,虽然同为“吝啬鬼”的阿巴公与贾仁在诸多方面都有共同性特征。

但共性之中又渗透着各自的特性。

《看钱奴》偏重于表现某一形象的共性,如贾仁性格中更多掺入的是大多数吝啬鬼都具有的行为表现,而《铿吝人》中的阿巴公则主要表现了共性之中鲜明的个性,以其独特的“迂腐封建,落后守旧”的形象异于其他的吝啬鬼,成为吝啬鬼形象中血肉丰满的那一个。

(三)作家创作思想比较

中西文学对人物形象中共性和个性的侧重点的不同,与作家不同的创作思想有关。

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时主要继承儒家传统思想,把文学创作的社会功能放在首要位置,元杂剧也不例外。

所以作家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总是从人物形象表现出的社会功能方面入手,往往不会将大量的笔墨放在对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上。

郑廷玉在刻画贾仁这个形象是就是遵循这个原则进行的,用大量笔墨描写了这个形象狭隘,自私,小气的一面。

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具有典型意义的地主老财形象。

而莫里哀生活于文艺复兴不久后的欧洲社会,而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文学大多表现出肯定自我,彰显个性的特点。

因此一切矛盾上的冲突和情节上的突变都是为表现主人公的个性特征做铺垫,努力刻画一个性格丰满的人物形象。

  三、形象差异中折射出的文化差异

(一)金钱观上和人情观上的差异

西方文化中的吝啬鬼的形象,代表了当时社会物质文化现实,是直接描述资本主义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金钱关系将原有人文思想道德冲击得荡然无存,金钱成为世界的主宰,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变成赤裸裸的金钱交易。

金钱成为社会上一切可支配的动力源泉,人情世故在此都失去效用。

这些被金钱吸附的吸血鬼,除了攫取金钱之外,其他生活方式对他们毫无意义。

在追逐金钱这条路上上酿造的一个有一个罪恶,恰恰是对资产阶级唯利是图性的一个表现,人性的丧失,道德的沦陷无不从中体现出来。

这是资产阶级的悲哀,也是西方吝啬鬼的唯一生活方式。

西方文化的另一个主要特征是以个人为社会本位,即以自我为中心,强调突出自己。

即便是血缘关系在利益方面也是各自划清界限的,这点在西方吝啬鬼文学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当今西方社会亦是如此,子女以独立的劳动者身份为父母做家务,父母在子女完成相应的工作量的情况下给予他们与劳动成果相对应的报酬,孩子在成年之后必须离开父母,独自适应外部环境。

父母与孩子之间有各自独立的空间绝不相互干涉或侵犯。

因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政治制度的不同,中国文学中对吝啬鬼形象的描写大多表现出他们对财物过度爱惜的态度上,相比于西方吝啬鬼在吝啬贪婪共性上更多的是突出他们更具个性的一面,中国吝啬鬼形象更加具有统一性和简单性。

吝啬的程度也只是对金钱财物的占有,相对于西方吝啬鬼的不择手段、人性泯灭亲情的丧失。

中国文学中的吝啬鬼在以儒学思想为主要思潮的影响下人情礼教观念还是相当重要的。

金钱虽然重要,并且吝啬鬼们将之视为一生追求的目标。

但对于封建主义时期的中国金钱并不是万能的,甚至金钱只是人们处理人际关系安身立命的一种工具,在追逐金钱的过程中至多是道德的沦丧,精神上的匮乏。

但对西方吝啬鬼而言,金钱已经成了主宰世界的一切,甚至连人都已经沦为了金钱的奴隶。

在对待金钱的态度上,中国文学中的吝啬鬼是用钱办事而西方文学中的吝啬鬼则是为钱办事。

(二)当今吝啬鬼折射出的文化差异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中西方文化的不断融合,吝啬鬼形象在今天被赋予一种新文化内涵,而中西文化影响下的吝啬鬼形象和数量上的比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吝啬鬼形象在过去的西方文学作品里被广泛的提及或塑造,而这个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并没有作为一个艺术典型而存在。

过去的中国长期处于高度的中央集权之中。

与之对应的是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形成的是自产自销的自然经济。

封建时期下的中国商人受到各种排挤,商业也在统治阶级的强制干预下无从发展。

这种经济政治制度的影响下,必将形成崇尚简约、知足常乐的民风思想。

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重塑了人们对金钱价值的看法,对金钱的占有欲也更加强烈,经济体制转变下带来的价值观的扭曲使得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伺机而起。

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潮的滋长使得非正当竞争、欺诈行为如“碰瓷”等现象的频繁发生。

越来越多的人失去心中的诚信信念和集体主义价值观。

而如今西方国家的人民,因为心中有对基督的信仰,从而对贪欲、金钱存在着罪恶感,相比中国人而言,对金钱的把握更有自持度,不正当的商业手段和错误的价值取向以及各种“钻空子”的行为较之于中国也少之又少。

四、中外文学中吝啬鬼形象的价值评判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即使一种文学形象遭到再多人的唾弃,他们性格中的闪光点还是会通过种种手段圈点树濑,但这觉不是终极目的,真正的意义是为了给今天的人们更多的借鉴和启发。

所谓辩证分析,就是从文化延续的角度对吝啬鬼性格中节制的部分予以肯定,从不能对金钱有适度、正确的把握给予否定与批评。

(一)正面分析

如果从“占有也是一种欢乐”、“痴迷也是人生的一种境界”来看,守财、吝啬似乎又是无可厚非的,他们身上是否也存在一种合理的价值观?

评价应该公允。

提起贪欲的罪恶,金钱并非是元凶,罪恶的是人被金钱扭曲的心。

如果人们把生命的砝码一并押注于金钱之上,人就必将被金钱异化。

当今社会金钱作为社会上一切行为的运行手段,对于人来说固然很重要。

在这个商业化的社会,没有钱就会寸步难行。

而如今的人也把对金钱的占有作为价值实现与否的判断,甚至用钱的多少来评判幸福的程度。

所以回头看看那些在生活上勤俭节约的人们,是没有过错的。

而我们现在谈论的吝啬者之是在金钱价值评判上误入歧途的一类人。

吝啬作为一种人格,在某种特殊的领域是绝对可取甚至是受到激赏的。

比如,从理财的角度看,有一种说法是赢在“吝啬”的人格,也就是说,在经济管理上,投资人看到管理制在富有的同时依然能够节俭时,会更加放心的把资金交给管理者去管理。

在文学作品中也可以据此分析,如果我们刻意剖析贾仁身世背景便可得知他吝啬的真正原因。

发财前的贾仁,是个无依无靠、食不充饥、衣不蔽体的孤儿,他的童年是在劳苦辛酸的体力劳动中度过的。

他从一个可怜的孤儿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成长为一方富甲,所以他对金钱的无限崇拜与贪婪源于他对往日贫困生活的恐惧。

金钱所导致的他在人格上的缺陷与社会的不公以及童年的不幸是分不开的,普通人甚至会同情他的不幸遭遇。

这一点在他儿子身上就可以得到印证,贾仁拿他的儿子和自己相比:

他的儿子从小就肆意挥霍金钱,毫不珍惜,而他自己却视一文钱为己命,这无不源于从小他儿子就没有受过如父亲那样的苦难。

贾仁从小就缺乏父母的疼爱,致使他不懂得如何去爱他人,对身边需要帮助的人也不会有丝毫的责任感和同情心,而心安理得的推卸责任给他人。

其实感情上的吝啬源于他成长中的缺失。

当我们找到错误感情状态下的心理成因,我们便不难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钥匙。

(二)反面分析

吝啬者身上是最缺乏的是对度的掌握,就像有的吝啬者节衣缩食,当一个人连正常的生理需要都满足不了,必然引起心理的畸变,自身健康也会受其影响,心理生理的双重影响下会导致各种不正常的反应,逐渐变得自我封闭,甚至与社会脱节。

所以,我们看到文学史上的吝啬鬼因为对自身的过渡节约,才会渐渐变得越来越冷漠、暴躁。

可以说,是对钱的过度吝惜使他失去了理性的头脑和宽大平静的内心。

其实,正是因为这些吝啬鬼把钱作为人生的终极价值,把每一事物的存在都引入金钱这条最终的归属地,他们认为只有金钱才是完全被自己掌控且永不被移除的权力,置身于这种思想误区,才会置身在敛财的怪圈中,进入恶性循环。

这个怪圈不仅周围的人受到伤害,自己也深受其害。

他们不曾在财富上缺失,但在精神世界上日趋匮乏。

吝啬鬼们并未从钱财上得到任何的快乐和对生活的满足感。

他们每天在恐惧不安和算计中度过:

一方面要想方设法的获取金钱,另一方面又要提防金钱被别人所夺取。

金钱带给他们的是小心翼翼的生活,然而这样的生活又有什么幸福可言。

虽然钱是保障生活质量的前提,是物质生活的基础,但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更不能将金钱置于错位的状态。

金钱只是幸福生活的一种工具,如果以牺牲幸福为代价来换取更多的金钱,可谓本末倒置了。

五、总结

吝啬鬼们把金钱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当做膜拜的对象,不禁使人们对金钱产生热议,有人说金钱是万能的,所以对金钱的追逐并没有什么错。

也有人说金钱是腐蚀人性的罪魁祸首,金钱交易才使人际关系变得富有目的性和利益性。

生活在不同时代的吝啬鬼,物质生活可以改变,可是人性却是不变的。

虽然文学中的吝啬鬼只是一种艺术创造,但这一形象反映在价值取向上的迷失和在人性上的扭曲却是普遍存在的。

不过,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文学作品中对金钱极度吝啬的吝啬鬼现实生活中已很少见了。

然而,吝啬行为也从财物扩展到了更广阔的领域。

一是由于人们收入的有限性和对生活水平的高期望,使一些人对周围的一切都非常小心谨慎,不敢轻易许诺、施舍,也很少情愿奉献,这种现状下很多人都有了自私、冷漠、无视的心理,二是感情上的吝啬:

社会上总有人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让弱势群体更加无助,自己的冷漠无视也增加了恶人的嚣张气焰,像何况提捐款、让座等助人为乐之事了。

实际上,一个人吝啬心理的形成与生活环境影响、人格成长不良是有直接关系的。

从社会现实来看:

物质上的吝啬是因为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衡所致。

因为社会分工的不同,人们在收入上自然会有一定差距,而财富占有的不确定与不平衡,使得很多人产生了对现实的焦虑心理。

冷漠的处事态度是“被动”形成的,这与普遍意义上的吝啬鬼还是不同的

吝啬鬼形象在文学中源源不断,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是多种文化因素共同诱发产生的。

具体来说,这种现象的产生是一种独特的心理在作怪,是经济环境下价值观的产物,除去文学作者对吝啬鬼的刻意嘲讽,还原他们正常的精神世界,看到他们对自己欲望的节制。

那么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很难说它不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当然,从正常的文学批评价值观出发,吝啬鬼的大部分行为是被扭曲的不正常的,他们的节制超过了应该把控的度。

所以我们正确的分析其价值误区、心理误区,以及其形成的社会因素,才会更好地引以为戒,不至于我们在不经意间步入错误的选择。

 

参考文献

[1]范文瑚.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J].当代文坛,1983(11).

[2]张东丽.严监生形象分析[J].临沂师专学报,1985(4).

[3]胡健生.东方的守财奴与西方的悭吝人:

--中外戏剧中吝啬鬼形象塑造艺术异同论略

[J].攀枝花大学学报:

综合版.2002,19

(2):

21-25.

[4]丁秀霞.各具肚肠四小“鬼”:

浅谈外国文学领域中四大吝啬鬼形象[J].现代语文:

言研究版,2005(5).

[5]谢翠玉.谈中西喜剧中的吝啬鬼形象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性格特征[J].戏剧文学,2005(6).

[6]史振泰.一个冷酷、残忍、无耻的吝啬鬼:

阿巴贡艺术典型发微[J].新西部:

下半月,2007

[7]赵利娟.从严监生到葛朗台――中西文化中吝啬鬼形象之比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9,29

(2):

7-8.

[8]周怡彤.他们为什么吝啬成鬼?

――浅析四大吝啬鬼吝啬行为的内驱力[J].魅力国,

2011,(10):

342-342.

[9]冯筱慧.近代欧洲文学的四大吝啬鬼形象[J].文学教育,2012,(6):

38-39.

[10]张冰.文化差异下东西方文学作品中吝啬鬼形象辨析[J].芒种,2014(5).

OntheimageofthemeanghostundertheculturaldifferencesbetweenChin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