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总结.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19606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0.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心理学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发展心理学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发展心理学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发展心理学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发展心理学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发展心理学总结.docx

《发展心理学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心理学总结.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发展心理学总结.docx

发展心理学总结

教材:

《儿童发展心理学》方富熹,方格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框架

1 总论(包括发展心理学的概述、理论、方法等)

2 产前期和新生儿的发展

3 婴儿和学步儿的发展(包括身体、认知、情绪、意志和个性发展等)

4 幼儿/学前期的发展(同上)

5 童年中期儿童的发展(同上)

6 青少年期的发展(同上)

7 成年期的发展(同上)

一、发展心理学概述(结合课堂内容和考研大纲)

1、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是研究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发展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个体的心理发展(个体发展心理学)指人的个体从产前期到衰亡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

(人生八阶段:

胎儿、婴儿、幼儿、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

2)动物心理发展(比较心理学)能形成明确稳定的条件发射是动物心理发生的标志。

动物心理的发展分为三个基本阶段:

感觉阶段、知觉阶段、思维萌芽阶段。

3)人类心理的历史发展(民族心理学)指人类作为一个动物种系的心理发展。

意识的产生是心理发展的质变。

2、发展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学科。

3、毕生发展观的基本理论观点:

1 发展是毕生的过程。

2 发展是多维度和多方面的。

a)发展既有生长,也有衰退;

b)人的发展是多方面的,个体毕生发展的不同时期可能会改变其发展的方向。

3 发展是高度可塑的。

4 个体的心理发展受个人的生活经历的影响。

a)跟年龄相关的事件;

b)社会历史事件;

c)非规范事件。

5、个体心理发展八阶段:

产前期、婴儿期、童年早期、童年中期、青少年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成年晚期

6、总体来说,发展心理学的任务仍然是: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林淑德)

发展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

揭露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心理现象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为人类的实践服务。

具体包括:

①描述个体发展的普遍行为模式;

②揭示和测量个别差异;

③揭示个体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④探究不同的外在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⑤提出指导个体发展的具体方法。

7、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教材的第三章)

(1)横断研究

(2)纵向研究

(3)聚合交叉研究

(4)双生子研究

8、发展心理学的历史(教材没有,考研大纲)

(1)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

(2)精神分析学派的荣格率先进性了研究

荣格是最早对成年期心理开展发展研究的心理学家。

他的发展观涉及三方面:

(3)发展心理学问世

2、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1、发展心理学的经典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发展观、认知发展理论、关于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皮亚杰的贡献和局限性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3)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4)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

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2、现代发展心理学关于三个基本理论问题的观点(第四个是考研大纲,课本没有)

1)对发展中的人的本性的认识,即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儿童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2)发展的基本过程是连续的或是非连续的;

3)遗传和环境如何影响心理发展,即心理发展中的先天与后天的关系。

4)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课本没有)

3、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和环境基础(对应课本的第四章)

1、生物学基础:

染色体异常

2、环境基础——家庭、学校、社区、社会文化(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3、遗传/基因型与环境的关系有两类:

阳性关系和阴性关系。

每一种关系又包含被动、召唤和主动三种关系。

遗传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类型:

阳性被动关系、阴性被动关系、阳性召唤关系、阴性召唤关系、阳性主动关系、阴性主动关系。

(提出的六种关系类型)

4、产前期的发展与新生儿

1、致畸剂指在产前期对胎儿造成伤害的任何环境因素。

包括药物、毒品、吸烟/咖啡、辐射、环境污染、传染病、RH因子等。

致畸剂是否总会对胎儿产生伤害取决于:

剂量大小、单一还是多种、遗传素质、受致畸剂影响的时间段(是否敏感期)。

2、对新生儿身体状况的测量:

阿普加量表(Apgar)、是否足月、体重及过度成熟儿

3、新生儿的反射行为具有心理意义及临床意义。

4、新生儿的感觉能力:

触觉、味觉和嗅觉、听觉、视觉

(必须掌握)

5、婴儿和学步儿的身体生长

1、婴儿期是人一生中身体生长最快的第一个高峰期,身高和体重是儿童体格发育的两个重要指标。

2、大脑皮层是最大最复杂的大脑结构,占脑重的85%,由神经细胞和突触组成,是大脑发育最晚部分。

婴儿大脑两半球不仅在解剖上,而且在功能上也存在着差异。

出生时两半球功能的偏侧化已经开始,1岁前大脑皮层的可塑性最强。

左右两半球在功能上的高度专门化,主要表现在:

-左半球是处理言语,进行抽象逻辑思维、负责积极地情绪体验

-右半球是处理表象,进行形象思维、负责消极的情绪体验。

3、婴儿和学步儿的学习包括

a.经典条件反射学习

b.操作条件反射学习

c.习惯化和去习惯化学习

d.模仿学习。

六、婴儿和学步儿的认知发展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感觉运动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的六个子阶段

1、子阶段1:

简单反射(0-1月)

2、子阶段2,初级循环反应:

最初的习得性适应(1-4月)

3、子阶段3,二级/次级循环反应:

使有趣的行为结果得以持续地发生(4-8月)

4、阶段4,协调二级循环反应,并把它们应用于新的情境之中(8-12月)

5、子阶段5,三级循环反应:

通过积极的试验发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12-18月)

6、子阶段6,心理表象:

通过心理组合创造解决问题的新方法(18-24月)

(二)婴儿和学步儿信息加工能力的发展

1、知觉的发展

早期婴儿是否具有深度知觉能力?

吉布森和沃克(1961)的“视崖”(visualcliff)实验发现6个月婴儿就已经具有深度知觉。

但深度知觉是先天还是后天的,仍无定论。

知觉发展的理论:

1 皮亚杰的知觉丰富化理论

2 吉布森的知觉分化理论

(三)婴儿和学步儿的言语发展(重点)

1、言语发展的一般模式

前语言期(准备时期):

0-1岁

单词句时期:

1-1.5岁,建立第一批词:

50个左右

多词句时期:

1.5-3岁

语法:

单词句——双词句——简单句——复杂句

2、言语获得理论

1)后天习得论

A强化论

B模仿论

2)先天论

3)交互作用论

七、婴儿和学步儿的情绪、意志和个性发展

(一)婴儿和学步儿的情绪:

某些基本情绪的发展(快乐、恼怒和害怕)、对他人情绪的理解与反应、自我意识情绪的出现(两岁左右)、情绪自我调节的开始

(二)婴儿和学步儿的意志:

意志活动的萌发、意志活动的发展(最初的独立性自主性的要求+自我控制的出现)、意志的培养——中心任务是鼓励其独立性,发展对行为的自控能力。

(三)婴儿和学步儿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1、气质的发展

托马斯、切斯等人将65%婴儿的气质类型划分为以下三种(另外35%属于中间型):

①容易型40%

②困难型约占10%

③迟缓型(逐渐热情型)约占15%

气质是最稳定的心理特征之一,但是由于婴儿神经系统和心理活动的高速变化和发展,因此婴儿气质也有一定可变性。

儿童气质的改变取决于儿童气质类型和父母教养方式的拟合度。

2、依恋及其发展

1)定义:

依恋是指婴儿对熟悉的人(父母或其他抚育者)所建立的亲密情感联结,具有普遍性。

生命头两年形成的亲子依恋直接影响着儿童今后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2)对依恋安全的测量——陌生情境技术

把婴儿的依恋归为四种类型:

安全型、回避型、抗拒型、无组织的紊乱型。

3)依恋发展阶段理论

1 前依恋阶段(0~6周)

2 依恋开始形成阶段(6周至6~8个月)

3 依恋形成阶段(6~8个月至18个月)

4 互惠关系形成阶段(18个月~2岁)

4)影响依恋质量的因素

1 依恋的机会

2 抚育的质量

3 婴儿和学步儿的心理特点

4 家庭环境和文化因素

八、幼儿的身体生长(3—7岁)

一、躯体的生长

1.身体外形各部分的比例发生变化:

头重脚轻,5、6岁时比例接近成人。

2.生长速度相对减缓,身高和体重存在性别差异和地区差异。

3.幼儿期儿童的身高体重增长是相对稳定的。

4.身体发育的不同步性

甲:

淋巴组织乙:

脑和头部丙:

一般生长曲线丁:

生殖器

二、幼儿运动能力的发展遵循和婴儿一致的原则:

a.头尾原则

b.近远原则

c.从整体到分化的原则,即从未分化发展为分化

d.从不准确到准确

e.从单个的动作技能到整合成复杂的动力变化的动作系统

三、游戏是幼儿的主导运动。

假装游戏又称象征游戏,是指是儿童有意地用一个事物的名称按它的某种相似性来指称另一个事物。

假装游戏的发展:

1岁以下不会玩假装游戏;2~3岁是假装游戏发展最迅速的时期;6岁以上很少玩这种游戏而代之以规则游戏。

九、幼儿的认知发展

1、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前运算阶段是指2-6、7岁的儿童。

主要认知成就:

出现了符号功能,即能够运用符号去代表或表征客体的能力,比如语言、心理表象、动作姿势等都是一种符号。

运思思维的局限性

1)自我中心主义

2)不能完成守恒任务

3)转导推理

4)不能解决分类任务

2、幼儿的自言自语现象,皮亚杰称之为“自我中心言语”,维果茨基称为“私人言语”,认为幼儿的自我对话对他的行为起一种调节和指导作用。

3、信息加工能力的发展

1)注意的发展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正在形成之中。

2)记忆的发展:

幼儿具有较强的再认能力,回忆能力较差;幼儿不会自发地使用记忆策略(复诵、组织和精细加工);对周围世界的知识的发展包括故事结构知识、程序知识、心理地图、类别关系知识。

3)心理理论是指对别人和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经验的认识。

4~5岁幼儿能够将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区分开来。

而3岁幼儿还不能。

4、语言的发展

幼儿词汇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词汇数量不断增加、词汇内容不断丰富、词类范围不断扩大。

3~6岁儿童词汇量的增长率呈逐年递减趋势,在学龄前期,3~4岁和4~5岁是词汇量飞跃发展的时期。

幼儿一般先掌握实词,后掌握虚词,实词中最先掌握名词,其次是动词,再次是形容词和其他实词。

幼儿语法结构的发展趋势为:

从简单句到复合句、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

幼儿期是儿童口头言语发展的最佳时期,促进幼儿言语发展的建议(培养儿童语言发展的措施)

1 要重视儿童发音技能的培养(平舌音、翘舌音,儿歌唐诗等)

2 提供丰富的言语发展环境(儿童图书、电视节目和广播节目)

3 给儿童讲故事并和儿童一块讨论故事(听故事、复述故事)

4 在游戏和与小伙伴交往中发展言语能力(各种假装游戏)

十、幼儿的情绪、意志、个性及社会性发展

(一)情绪和意志发展

1、儿童在两周岁左右出现自我意识情绪,这是情绪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2、移情是指儿童在觉察他人的情绪反应时所体验到与他人相似的情绪反应。

幼儿的移情表现为用言语去安慰别人,并经常伴随着亲社会行为。

移情的产生取决于三个成分:

两个认知成分(认知和区分别人情绪的能力+观点采择能力)和一个情绪成分(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出与别人相似的情绪反应的能力)。

3、有意的自控能力的出现和发展,是儿童意志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幼儿意志的培养

1 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行为规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发展幼儿的言语对行为的调节功能

3 发展独立性

4 加强对幼儿的个别指导

(2)个性及社会性发展

1、自我的发展:

幼儿的自我概念描述仅限于身体特征、年龄、性别和喜欢的玩具、活动等,没有心理特征。

自尊是指个体对自我价值的判断以及伴随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

自尊是自我发展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2、幼儿的自尊刚刚开始形成和发展。

民主教养方式有助于儿童形成高自尊,越溺爱,教育方式越不一致,越容易使儿童形成低自尊

3、同伴关系是幼儿园和邻里的同辈小伙伴关系、家庭中兄弟姐妹关系等。

是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

同伴关系的作用:

1 同伴可以满足儿童归属感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

2 同伴交往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他人反应的机会;(强化、模仿、同化等)

3 同伴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形成自我评价)

4 同伴是儿童情感支持的重要来源。

4、性别角色认同指一个人形成了关于男性或女性的相对特征的心理表象,知道自己是男性或女性,从而做出符合其性别特征的行为。

大部分学前儿童还未获得性别恒常性(形成、稳定)

5、幼儿道德的发展特点

1)幼儿更多的依据行为的结果而不是动机做出道德判断。

2)幼儿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之间存在脱节。

3)幼儿已具有初步的道德规范的知识,并能将这些知识应用于不同场合调节自己的行为,但是这些知识是具体、形象的,内部认知发展不平衡。

4)幼儿的道德行为主要是受外部、成人规定的标准控制。

6、幼儿的抚育实践:

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两个维度四种类型-民主型、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家庭结构和社会文化

7、促进幼儿个性、社会性的发展的四种措施: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1)培养和发展社会观点采择能力

2)采用诱导的教育方法

3)积极发展小伙伴之间的社会交往

4)发展对早期干预的两代人模式——提高家长素质

十一、童年期(学龄阶段、小学儿童)儿童的生理和认知发展

1、童年期生理上生长和发展的最大特点是变化不明显,一个相对平缓的阶段。

2、小学阶段身体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从小养成儿童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需要科普保健知识。

3、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 智力正常,有求知欲

2 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3 能与周围人正常交往,懂得分享与合作,尊重别人,乐于助人

4 能自我接纳,有自制力,积极面对和处理生活中的问题

5 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形成健全的人格。

心理辅导活动课:

四个学会(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此阶段的儿童开始具有逻辑思维能力,先后获得了守恒概念,但运算形式和内容仍以具体事物为依据。

4、信息加工能力的发展

1)小学生的注意发展特点:

注意更能控制(有意注意)、注意更能适应任务的要求、注意更有计划性和ADHD

2)记忆的发展:

复诵能力随年龄而增长,11岁时儿童都会采用;组织能力:

前提是能发现项目之间的关系或联系,10岁以下都比较差;精细加工策略:

运用联想赋予材料意义,小学生更少采用。

6、言语的发展:

第二语言教育不仅应该加强,而且应该提前,在可能的条件下,越早越好。

7、智力理论:

(智力的含义、理论、测量方式、影响因素)

1)因素分析取向:

斯皮尔曼(g因素和s因素)、瑟斯顿(语义、知觉速度、推理、数、机械记忆、词语的流畅性和空间视觉)

2)信息加工取向——斯腾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论(成分子理论、经验子理论和环境子理论)

3)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8、创造性的理论:

吉尔福德认为创造性属于发散思维,发散思维的4个特征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新颖性、精细加工是创造性的主要成分。

十二、童年期儿童的情绪、意志和个性发展

1、童年中期儿童的情绪发展

1)自我意识情绪发生重要变化

2)理解情绪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3)开始理解和运用情绪表达的社会规则

4)能运用更有效的策略调节自己的情绪

2、意志的发展:

自控能力迅速形成和发展,意志的调节作用由对外部行为动作的控制为主,逐渐转变到对内部的心理过程的控制为主。

3、童年中期儿童情绪、意志的培养

中心任务是发展对自我和对别人的情绪理解能力,对认知、情绪等内部心理过程的调节能力,培养独立、果断、坚持、自制等各种优良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向上的情绪。

1 要正确合理的组织儿童的学习活动

2 鼓励和发展独立性

3 要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

4、自我的发展:

童年中期儿童自我概念的显著变化是能概括的认识自我的心理特征,产生了心理自我;一般来说,总体自尊在童年中期会有所提高,12岁时略有下降,即小升初时,自尊下降,随后逐渐回升。

从7~8岁开始,儿童的自尊至少分化为学业自尊、社会自尊和身体自尊,随着年龄的增长,又进一步分化。

(7、8岁开始自尊开始产生分化,各种自尊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不相关的;为什么自尊有高有低?

是因为他们的归因方式不同,并且小学阶段是最好的归因介入阶段)

5、归因是指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原因的推论,人们一般把成败归因于四个因素:

努力、能力、运气和任务难度,小学生对学业成绩的好坏也存在两种归因方式:

积极归因和消极归因。

归因训练最好在小学阶段开始,因为这一时期小学生通常不会认为自己是很难改变的。

社会认知的发展:

儿童的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情商、意志以及个性社会性发展很重要

6、社会认知的发展:

塞尔曼采用个别访谈法(两难故事法),认为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表现出阶段性,并将儿童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划分为五个水平:

a)自我中心或未分化的观点采择(3-6岁)

b)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4-9岁)

c)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7-12岁)

d)第三方的观点采择(10-15岁)

e)社会观点采择(14岁以上)

7、小学生性别角色认同的发展:

男生对男性性别的性别认同不断增强,女生对女性特征的性别认同有所下降。

(青少年和小学阶段不同性别对性别角色的认同有很大的差异)

8、道德的发展: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1)5岁以前无规则阶段

2)5-10他律阶段

3)10岁以后,过渡到自律阶段。

9、同侪关系的发展:

(情商和同侪关系是判断小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指标)

1)学生的友谊发展特点:

从幼儿的游戏伙伴关系、小伙伴之间的物质交往转变为以学习活动为主的班集体中同学之间的交往,学习上、生活上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2)同侪接受性是指儿童生活在一个群体中被群体接纳的程度,是儿童社会适应的强有力预测指标。

可以用同伴提名法来测量。

根据提名结果区分出四种典型儿童:

受欢迎的、被拒绝的、受忽视的、有争议的。

十三、青少年的生理和认知发展

1、青少年的概念及心理发展特点

青少年期是指从儿童期向成人期的过渡时期,通常以发身期开始为标志。

意味着从依赖于成人抚育的孩子转变为独立生活、从事各项活动的成年人。

青少年心理发展受生物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的相互影响,主要心理矛盾是急剧增长的成人感和独立自治的需求与仍不成熟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2、青少年的身体生长

整个身体的加速生长和性成熟,这是青春期生理发育的三大巨变:

(1)身体外形的改变_身体发育进入第二次“生长高峰”期

(2)体内器官的变换和成熟_神经系统趋于成熟

(3)性的成熟_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成熟的开始(异性懵懂、萌动期)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1、12-14、15岁的少年处于形式运思阶段,思维能力的发展表现为:

假设演绎推理能力的发展和命题思维能力的发展。

4、信息加工观点研究青少年认知发展

信息加工观点认为认知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青少年的抽象思维能力更强是因为他们具有更强的信息加工能力,即更好地注意信息、将信息在头脑中保持,并能以有效的方式去表征信息。

主张青少年通过一系列规则的获得来解决问题,通过教学促进青少年的抽象思维能力的方式发展。

5、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带来的影响

(1)喜欢争论

(2)自我关注

(3)理想主义

(4)增强了计划性

6、认知发展的个别差异

影响因素是家庭文化教育背景、学校教育质量、智能发展水平及个性倾向性等。

某些认知发展存在性别差异:

如小学时代,女孩成绩优于男孩;初中开始,男孩成绩逐渐赶超女孩。

尤其是数学能力。

可能有生物因素,也有环境压力。

十四、青少年的情绪、意志和个性发展

1、青少年的情绪发展

1 自我意识情绪的发展

2 2、情绪理解的发展

3 3、情绪表达和调控能力的发展

4 4、青少年情绪发展的影响因素:

社会因素和认知因素

2、意志的发展:

青少年意志活动的特点是对行为的控制变得更加主动和自觉,并能更有效地控制和调节内部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

3、青少年情绪、意志的培养(如何培养青少年的情绪和意志)

(1)把情绪意志的培养与发展优秀个性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结合起来。

(2)鼓励独立性与适当的行为指导相结合。

(3)帮助青少年应对成长的烦恼。

(4)提高培养乐观向上的情绪和优良意志品质的自觉性。

4、自我的发展:

青年初期是形成理想和世界观的重要时期,世界观的形成是过去长期认知发展的成果,也是自我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确立正确的人生观是青少年自我发展的中心课题。

5、青少年自我发展的成就:

价值观的形成、自我概念的变化、自尊的变化、自我教育的需求。

6、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阶段顺序

命名

基本特征

第一级水平

前习俗水平

由外在的要求判断道德价值

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

服从与惩罚定向

天真的利己主义

服从规则以及避免惩罚

遵从习惯以获得奖赏

第二级水平

习俗水平

以他人期待和维持传统秩序判断道德价值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好孩子的道德定向

维护权威和秩序的道德观

遵从陈规,避免他人不赞成、不喜欢

遵从权威,避免受到谴责

第三级水平

后习俗水平

以自觉守约、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判断道德价值

第五阶段

第六阶段

履行准则与守法的道德

个人良心式原则的道德观

遵从社会契约,维护公共利益

遵从良心式原则,避免自我责备

7、青少年性别特征的增强

青少年早期(12、13),性别角色特征增强,既有生物学因素,也有社会和认知因素的影响。

青少年中后期即进入高中后,性别角色增强现象有所减弱,高中生开始对传统性别角色的价值产生质疑。

8、青少年友谊有两个明显特征:

亲密性与相互信任。

青少年需要获得与异性交往的经验和技能,为成年早期发展成为一对一的成熟异性关系(爱情)及最终建立家庭做好心理准备。

青少年之间的异性交往存在三种形式:

共同参与的活动中异性的互动、异性的友谊、异性爱慕关系。

9、青少年发展中的问题:

抑郁、自杀和青少年犯罪。

十五、成年早期的生理和认知发展

成年早期,18~35岁,分为青年中期(18~25),青年晚期(25~35)。

1、生理成长

1)身体发展与感觉

2)运动功能、健身与健康

3)饮食、营养与肥胖

4)身体失能

5)压力与应对

压力,也称应激,即对于威胁或挑战事件的身体和情绪反应。

几乎每个人都经受着不同程度的压力。

压力源或应激源各种各样:

令人愉快或不愉快的事件都会产生压力,如生病车祸或结婚生子。

拉扎勒斯的压力与应对模式:

压力源作用于个体后,能否产生压力,主要取决于认知评价及应对方式。

2、认知发展

(1)卡特尔的智力理论:

液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2)智力双重过程理论:

基础过程与应用过程

(3)新皮亚杰主义:

思维方式以辩证逻辑思维为主;拉博维奇-菲夫的后形式思维及佩里:

形式逻辑思维向辨证逻辑思维转变的三个阶段。

(4)智力适应理论:

沙依五阶段论

(5)认知老化的代表性观点:

感觉功能理论、加工速度理论、抑制理论、工作记忆理论

3、大学教育

1)大学适应

第一年调适反应:

是指一系列与大学体验相关的心理症状,包括孤独、焦虑和抑郁。

第一年调适反应在学生交友、体验学业成功及让自身融入校园生活的过程中顺利解决;否则问题会遗留,甚至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

2)、性别与学业表现

不同学科之间性别差异显著,如教育学与社会科学专业中女性多,物理学和数学等专业中男性多。

根据竞争领域不同,男大学生与女大学生对未来的期望也不同。

3)、校园内的刻板印象威胁和不认同

相比女性,男性更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