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西部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策略探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16172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形势下西部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策略探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新形势下西部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策略探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新形势下西部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策略探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新形势下西部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策略探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新形势下西部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策略探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形势下西部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策略探究.docx

《新形势下西部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策略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形势下西部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策略探究.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形势下西部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策略探究.docx

新形势下西部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策略探究

新形势下西部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策略探究

【摘要】学校文化是在学校发展历史过程中积累、积淀而形成的,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全体师生员工所认同的价值观和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是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师生文化的总和;近几年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理论的大力推动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我国中小学学校的文化建设开展得轰轰烈烈,但效果并不显著,特别是我国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由于理论知识不足或思想重视不够,导致中学校学校文化建设仍停留在浅层的学校环境建设和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层面。

本文在阐述我国西部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从各个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加强我国西部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

【关键词】西部中小学;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建设;策略;

学校文化是一个比校园文化更宽泛、更上位一些的概念,他更多体现了一所学校所承载的整体性的精神气质和文化理想,它以价值观为核心,通过人的生活方式、言语。

观念、行为、制度和环境不止等有有形和无形的方式表现出来。

我国的学校文化建设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受到注意,但由于各方面的影响,整体水平并不高。

但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学校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有的甚至把他作为学校发展的项目来考虑,但是我们还应知道,学校的物质环境、人际关系、学校文化的地位以及各类学校文化活动的建设还远远不够。

关于学校文化建设,历来众说纷纭,可以说有学校就有学校文化,在人们没有认识到学校文化作用的时候,学校文化只是自然地反映着学校物质、精神风貌。

不同的时期,人们精神面貌不同,学校物质条件不同,学校活动内容的重点不同,建设的学校文化也就不同。

在现阶段,我国西部学校由于经济条件,政治文化及资源等各方面的原因,教师与学生的生活比较单调,学校文化活动也不像发达地区学校那么丰富多彩,我们会从身边、媒体、报纸等多处发现这样一些问题。

一、学校文化与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

(1)学校文化文化概念的界定

何为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华勒(Waller,W.)最早提出的。

1932年,他在其《教学社会学》(TheSociologyofTeaching)一书中首次使用了“学校文化”(SchoolCulture)这一表述,他认为:

学校文化是学校中形成的特别文化。

这种文化一方面借不同年龄的儿童将成人文化变成简单形态或借儿童游戏团体保留成人文化;另一方面则由教师设计引导学生活动的文化形成。

学校中的各种仪式,是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

这种说法成为一个权威性的说法。

[1]学校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其概念内涵的理解与“学校”和“文化”都有关,但它又不是一个简单的组合概念,不是“学校”概念与“文化”概念的简单相加。

因之,“学校”概念与“文化”概念本身的复杂性,使得“学校文化”的内涵极具复杂性。

之后,美国的皮特逊教授(KentD.Peterson)也曾提出:

“学校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创造、积淀形成的,并为其成员认同和遵循的价值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复杂系统,犹如活动着情感、社会习俗、礼仪和行为方式的河流,不断地在学校内部流动着。

”[5]而郑金洲教授再其《教育文化学》一书中把学校文化定义为:

“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共同享有的价值、态度和做事方式。

”[8]以上几种观点共同之处在于说明了学校文化是学校中形成的,以体现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为主要特征的文化形态。

不同之处在于有的是从个体的、微观的角度来审视、制度等学校特有的历史教育环境的不同,对学校文化的定义和界定目前中外学术界仍没有统一的观点。

因此,综上以上观点,笔者认为:

学下文化是学校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积淀而形成的,师生员工集体认同并遵循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

精神追求以及能够体现这些观念的行为方式。

制度体系。

建筑风格、传统活动等,它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重要特征。

(2)学校文化的构成

学校文化是社会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可以说是一种广义的文化,具有广义文化的一般性,即包括观念形态,物化产品,生活方式三个方面。

也具有其特殊性,相似性是其表现,特殊性则是其本质,学校文化的特殊性就体现在教书育人上,所以说学校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

[9]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它作为一种内部管理与外部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

这种影响往往是学校里任何课程都无法办到的。

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主要是指以中小学校园为地理环境圈,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为主体,在学校的教育、学习、生活、管理过程中的活动方式和活动结果。

这种方式和结果以具有学校特色的物质形式和精神形式为其外部表现并影响和制约着学校人的活动与发展。

它涵盖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与此相对应,它所释放出的强大心里制约力量,使学校成员受到氛围、制度和观念三方面的控制。

而这三层对应关系中,精神文化建设和办学理念是其核心。

(2)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

我国学者康万栋教授认为:

“所有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区别只是在于先进还是落后的、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低品位的还是高品位的。

学校文化建设就是通过继承、创新和整合,是先进的。

高品位的学校文化成为学校的强势文化。

主导文化。

”[7]因此从对学校的基本认识出发,笔者认为:

学校文化建设是将先进的、高品位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精神追求等一些观念形态的东西与学校物质、制度建设以及教育教学时间等传统活动相互融合并求得全校师生认同的过程。

或是从学校的历史和现状出发。

从学校已有的自然条件和学校自身的教育实践出发,把传统教育资源与现代教育理念有机结合,形成稳定的价值目标和良好的学校精神的过程。

从现实来看,学校文化建设还隐含着能够是教育管理者自觉的站在思想高度和整体的视角,科学构建是合适省发展的软环境,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实现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

2、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富兰(Fullan,M.G.)在其关于学校改革的研究中发现学校文化是学校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重新认识学校的文化,建立适应教育变革的新的学校文化。

”[27]

对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视是一对学校文化作用的认可为前提的,学校文化对学校的发展、对学校教育来说到底具有什么样的作用,这在理论上并不存在太大争议。

学校文化被称为“第二教师队伍和课程”,是学校发展哲学意思上的追求,在一定意义上已超越了原来只作为教育内容的定位,上升到目的层面,是学校直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学校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学校变革提出的新任务。

从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意义出发,首先,学校文化建设是用来构建和谐、美好学校,凸现学校特色提升学校竞争力的基本途径。

其次,通过学校文化建设,能够结合当前新形势下的学校文化新理念,全面的发展我国西部乃至全国的教学质量,完善教学管理。

从现实意义出发,首先,学校文化建设是使教师活得幸福,教得精神,学生过得开心学得主动的必要措施。

其次,学校文化建设是全面实现学校社会功能,使学校有“魂”(精神)可守,带动学校沿着良性循环的轨道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学校文化建设是对“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以及“环境育人”理论与实践的新概括;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应让。

学校文化建设的宗旨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个性、陶冶情操、发展各方面能力,其中,学校文化建设对于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的作用更是不可低估,它能给予学生情感的精神食粮,使中小学生做到道德提升、人格发展、快乐生活。

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起到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作用。

进行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是必须的,因为中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要是学校文化没建设好,中小学生也就没有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更不能好好的学习了,还怎么谈国家的希望、国家的未来,所以进行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以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我国西部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总的来说,我国西部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还处在薄弱环节,从学校的物质环境、校园人际关系、学校文化的地位以及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来看,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工作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大部分教师和个别学校领导对学校文化建设的认识还不是很深,以至于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认识不足,意识不强

学者敖万军认为,“当前,学校文化建设在基层还普遍存在着缺位现象,集中表现为学校文化建设意识淡薄,经验管理大行其道;发展思路脱离实际,‘说’、‘做’两张皮;办学理念保守,学校特色不明;文化内容单调,校园生活缺乏个性等。

”[24经调查研究中发现,并不只是我国西部中小学从在意识不足,意识不强的问题,这是全国更中小学甚至是高校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这种状况在农村中小学最为普遍。

我国西部很对中小学学校管理理念和方式大多停留在20世纪70-80年代的水平,以经验型管理为主,主要是应付日常性工作,或是按照当地教育局的要求上传下达,种形式,轻内涵,缺少独立思考和个性创新。

此外,近几年中学校布局的调整,新建中小学数量较多,特别是城镇新建中小学数量较多。

新建学校的“硬件”建设堪称一流,但“软件”建设特别是学校文化建设十分薄弱。

中小学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建设?

在此相关的调查研究中发现,部分重视文化建设的学校文化校长提出这一问题。

多数回答是“为使学校更有特色,更有影响,办成名校”,回答:

”有些有名的学校在搞,我们觉得很好,学着搞”的也不再少数。

可见,多数中小学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意义缺少深刻和全面的理解,有的甚是人云亦云,没有从深层次上树立七自觉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的意识。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通知》指出:

“学校文化是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缺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发展校长管理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是规范办学的重要体现,使德育体系中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也是学校文化核心价值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中小学校园文化通过校风教风学风。

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和自然的校园环境等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而深刻的影响。

良好的自然校园文化以鲜明正确的导向引导、鼓舞学生,一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规范学生。

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增强德育工作的正对象和实效性,实施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这一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所以,对建设学校文化不能停留在一般性的认识上,更不能停留在追求形式上的“花拳绣腿”上,而是要提高到丰富学校教育内涵、真正的进行素质教育和培育四有新人的根本措施的高度上来认识,提高到是为了最求教育真谛的高度来认识。

(2)概念模糊,理解片面

学者郑志生认为,“当前学校文化建设存在三个误区:

一是孤立、片面、静止地看待学校文化建设,忽略了学校文化建设内容之间的联系和发展;二是强调学校文化的创新,忽略了学校文化建设的批判地继承;三是追求表面形式的、物质的学校文化,忽略了深层的、有内涵的精神层面的学校文化建设。

而这”[23]而这三个误区的出现,都在于对学校文化概念模糊,理解片面所造成的。

关于学校文化,面前在理论上还没有十分确定的界定。

所以,一些中小学校长对其概念的理解更是模糊的、混乱的,也不乏极端片面的理解。

另一方面,还是看未能正确的看待和理解问学校文化作用的问题。

我国西部大部分的很多学校把学校文化等同于校园文化、墙壁文化,强调的是学校环境文化设施的呈现,在这方面舍得花巨资,将学校搞的像公园、文化广场或者图画展览馆,在学校文化建设表面上大做文章。

我们可以看到,当前文化产业中一些不正确的思路也被移植到学校文化建设中来———产业是目的,文化是手段,忽视了文化之为文化、文化之于人生、文化之于教育的真正意义,一味强调文化的名片作用,过分重视外在的文化包装和形象塑造,尤其是一些有名无实、有表无里的做法,让人感到表演、虚假甚至造作,这种文化并非渗透到精神深处的自然流露,也不是与学校生活、整体风格的自然衔接。

笔者认为,用此种狭隘、肤浅、急功近利的心态来审视学校文化、进行学校文化建设很可能事与愿违,不但不能达致应有的效果,而且给教育带来的影响可能是负面的。

一般来说,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学校文化是学校师生代代相传、共同呵护和持守、共同承载和不断升华的群体意识,这种群体意识是表明学校作为组织、群体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共同体、成为一个积极的一追求真理、个体完善和社会担当的机构所具有灵魂和精神自我。

这种灵魂和精神子我说学校作为学校、教育之为教育本有的意义。

这可以视为教育的血脉和最本真的文化存在。

学校文化最大,最根本的价值就在于它使学校教育名副其实,是一个学校真正站起来,真正作为一个有生命的活的存在,使教育散发出人性的光辉,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学校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最大的“化”人力量。

放眼看看世界,那些被我们所称的名校,为什么会被称之为名校?

名校之“名”不在于那些一时吸人眼球的表面建设,而在于气特有的精神、风格,坚守的价值追求和人文特色。

一所学校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展示了一所学校对教育特有的理解和贡献,他弥漫到学校生活和教育过程的方方面面,通过春风化雨的方式,起到引领、规范、约束、升华的作用。

我们很难严谨的描述文化的真正内涵,但可以从广义的文化进行这样的理解:

文化几时过去创造和积累起来的文明,又是不断创造和不断积累着的文明。

文化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造”出来的。

教育是传承人类文化的主要渠道。

同时,教育也是创造新文化,推动任何文化不断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学校自从人类历史上出现就逐步发展为教育的主要形态,学校文化随之产生并发展。

在传承与创造的共同作用下,学校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具有其特有的属性———传承和创新。

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学校文化也必然不断积累、发展,并不断创新、进步。

我们需要明确:

学校文化不能等同于校园文化,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学校文化是上位概念,校园文化仅仅是学校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下位概念。

学校文化是深层次内涵和特质的全部概括,校园文化仅仅是浅表层次的部分描述。

两者不可同日而语,如果我们把学校文化等同于校园文化,那就差之千里也失之千里了。

我们从文化是物质和精神的总和的内涵来理解,学校文化可分为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

物质文化———以实物形态存在的文化因素,主要包括校园环境、绿化美化、建筑设施、师生服饰、标牌展板等;精神文化———以精神形态存在的文化因素,包括教育理念、核心价值、管理方式、课程内容、师生行为、人际关系等。

从发展的角度,学校文化还是尊重和敬畏历史、继承、吐纳、扬弃、发展、创新,是理性、科学、规律、规范、秉持、个性,等等。

(3)功名驱动,注重形式

校长是学校文化的掌舵者、营造着。

校长要有教育情怀和办学理念,从办学理念更新、促进学校发展的高度上,重视学校核心文化的养成。

校长对学校文化的理论认识如何,积极性、主动性如何,是否具有文化自觉性,决定着一所学校文化发展的厚度和深度。

[18]我们不能否认有不少的学校领导是源自于对事业的崇高追求和高度的责任感,来进行着学校文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

但是,由于我国大多数地方的学校管理体制基本上还是以行政手段来提拔、任用、考核教育干部和学校校长,这些教育干部和学校校长也同样用行政手段来管理教育和学校。

一些教育干部和学校为了获得上级的“青睐”而不遗余力地搞一些“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以尽快出“政绩”,获得提拔重用的资本,也就不足为怪了。

在学校文化建设上,不为少数的学校是出自于功利主义,为了“粉饰门面”。

所以,求大、求奇、求怪、求轰轰烈烈的重形式、轻内涵的现象十分普遍。

学校文化建设的真正目的是建设有丰富内涵的教育机体,培养有教养的学生。

真正意义的学校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一体,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学校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物质外壳,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和核心。

我们评价学校文化水平的高低,不应是以校园是否开阔、绿化美化是否豪华、建筑是否漂亮、标语是否响亮等为标准,而是要以学校建设是否符合当地经济发展条件、学校发展是否符合教育发展需要、建筑设施是否安全和经济实用、绿化美化是否整洁与和谐等为标准;不应以制度严厉与文本健全、师生行为整齐划一、学生考试分数名列前茅等为标准,而是要以教育理念是否科学、核心价值是否正确、管理方式是否民主、人际关系是否融洽、师生精神是否愉悦、课程建设是否合理、学校氛围是否宽松和谐、教育质量是否全面等为标准。

在教师方面,要加强读书学习与实践研讨,做有文化的教师,促进学校文化建设[19]。

然而,无论是校长还是教师,都应以学生为中心,育人为目的,构成三位一体的建设体系。

学校在进行文化建设时也要端正态度,消除功利心理,本着对事业、对学生负责的态度,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点滴积累,精雕细刻,扎扎实实地锤炼学校文化。

(四)缺少规划,不能持续

做事没有规划或虽有“规划”但形同虚设,是目前学校文化建设的一大问题。

很多学校的学校文化建设缺少整体设计、长远规划、统筹兼顾、分步实施的工作策略。

不少学校是今天从哪儿看到些东西感觉挺好,搬过来折腾一番;明天又从哪儿看到些东西感觉挺好,再搬过来折腾一番;今天这位校长是一种规划,明天换了校长就换一种规划。

有的学校换一个校长,一种思路和提法,不顾学校的传统、已有的文化成果,处处要体现现任校长和前任校长的不同,这无疑是曲解文化创新的本意。

如:

来了“国学热”就一窝蜂地搞“国学”,来了“诵读热”就一窝蜂地搞“诵读”,来了“校园舞热”就一窝蜂地搞“校园舞”,等等。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经过长期积累和沉淀。

学校要深耕本土,广学博取,汲取精华。

我们的学校文化建设要立足于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立足于优秀的本土地域传统文化,立足于本校优秀的历史传统文化。

学校要从本校实际出发,花费一些力气,很好地进行研究和论证,确定本校的特色、发展优势和远景目标,制订出切合实际的发展行动规划,然后坚持不懈地分步实施。

学校要精选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精华,让老师和学生去学习、去受熏陶。

传统文化并不都是优秀的,也有糟粕。

本土地域是人生于斯、长于斯的热土,有爱这片热土的情感,才有爱国的情感。

学校要使孩子懂得家乡的历史、熟悉乡的今天。

老学校应该好好整理自己的历史,感悟沧桑变化,体会那些永恒不变的精神;新建学校要重视自身教育精神的凝聚和锤炼、文献资料的积累和丰富,学习优秀学校的文化,不断积淀自己的文化。

此外,学校还要重视学习国外优秀的文化,汲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学校文化建设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文化尤其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精神文化,其发展只能是逐渐累积、改造和升华的过程,所谓文化的“积淀”即为此意。

一刀切断、另起炉灶、一步到位都不是理性的态度,是与文化的生长逻辑相违背的。

学校文化建设同样也得遵循文化自身的逻辑。

学校文化日益受到重视是好事,但一些学校急于求成、希望在短时间内立即形成自身的文化,甚至把文化建设看成是一次性的过程则是不可取的。

学校文化当然需要创新,但文化创新不同于物质、科技创新,一定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是对原有的超越而不是简单的置换,这种精神世界的洗礼和迁移绝不是凭外力和激情就可以一蹴而就的,由此也决定了文化创新和文化建设只能采取渐的、改良的方式。

任何激进的、简单的措施其动机可能是好的,但无疑是对学校文化的致命伤害。

学校文化建设需要不断回望、守护,需要不断赋予新意,这个过程将伴随学校始终,伴随着一个教师的职业生涯,也伴随着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涯。

整体建设学校文化,适用于学校文化的积淀,学校文化建设逐渐形成了核心文化,该核心文化作为弥漫性的学校氛围、心态,在日常教育实践中形成为习惯,它不是口号和标语喊出来的。

15]事实上,一旦参与、体验、分享了某种学校文化,该文化中的某些要素、痕迹将成为其人格、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组成部分,终其一生。

(五)研究不足,引领不力

学校在文化建设上存在上述问题,有学校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的原因。

一方面,我们不能把责任全部推到学校身上。

我国教育理论界对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十分薄弱是不争的事实。

到目前,我们还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学校文化建设理论体系。

不同文化背景和发展历史下的人的思维方式、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是有差别的,教育价值观、教育方式方法也相应是有差别的。

中华民族的教育肯定有其自身特有的规律可循。

然而遗憾的是,我国的教育论研究界却没有研究建立起这样的理论体系。

由于没有权威的科学理论作为引领,我国的学校文化建设群龙无首、无章可循自然就不足为怪了。

另一方面,许多学校有建设学校文化的良好愿望和积极热情,但由于学校领导、教师对学校文化的研究不够深入和全面,虽然十分努力,但学校文化建设的深度、广度、科学性、结构性和系统性都十分薄弱,所作的一些工作只是星星点点,浅尝辄止,难以持续和深入下去。

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研究,既需要学校在行动层面上的探索和实践,也需要教育理论界的专家学者在理论层面上的探索研究。

对学校来讲:

首先,校长应该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一个有较高修养的人。

这样的校长应该知古晓今、文理兼备,既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又有较高的科学素养,懂得并能坚持按教育规律办事。

其次,要大兴学习之风,营造学习校园。

学习是进步之车,学生需要学习,全体教员工更要学习。

教师要使学习成为一种自觉,一种快乐,一种自我需要。

对于教育理论界学者来讲:

学者们需要紧急行动起来,滤去功利和浮华,沉下心来,好好研究、筛选、汇集、整理、论证我国的学校文化,尽快建立起一套比较系统完整的中国学校文化建设理论体系。

最后,目前我国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十分薄弱,根本的原因还是缺少政策的支持和规范。

国家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尽快加大政策规范和经费投入力度,尽快启动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和建设工程,一手抓研究,一手抓建设,尽力改变目前社会对教育的不全面和不科学认识,进一步优化教育发展环境,进一步改革学校教育管理制度,优化学校教育教学环境,提升学校教育的文化内涵。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推进素质教育,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能创造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