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义革命专项训练教师卷.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414687 上传时间:2023-02-1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9.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义革命专项训练教师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义革命专项训练教师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义革命专项训练教师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义革命专项训练教师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义革命专项训练教师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义革命专项训练教师卷.docx

《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义革命专项训练教师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义革命专项训练教师卷.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义革命专项训练教师卷.docx

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义革命专项训练教师卷

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义革命专项训练

1.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老人吴玉章曾经说过“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

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

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

”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B.帝国主义扶植袁世凯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民主与科学在中国实现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侧重于考查学生对孙中山思想的理解。

从材料的信息来看,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的影响主要就是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所以本题选C选项。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影响

2.【原创】田玄《中国城市现代化动向的不平衡与辛亥革命的走向》里提到:

“辛亥革命走向没有从南方推进到北方,没有从长江流域推进到全国。

再者,没有从城市推进到农村形成革命运动,先进的城市成为革命的舞台,落后的城市成为反革命的基地。

”以下对题干材料的相关理解和认识,解读有误的是()

A.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影响政治革命的走向

B.辛亥革命的发展,呈现出地域发展的极大不平衡性

C.城市是政治革命的排头兵,而农村却是反革命基地

D.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城市,引领政治革命的整体走向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归纳、概括,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关键信息“中国城市现代化动向的不平衡”、“先进的城市成为革命的舞台”等,结合所学知识,本题考查对辛亥革命发展进程的相关认识。

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ABD三项的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排除。

进一步分析可知,C项的表述是对题干材料的简单重复,是对题干材料的曲解和误读,“农村却是反革命基地”,表述明显错误,故,其表述具有片面性,不准确。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辛亥革命·对辛亥革命发展进程的认识

【原创理由】

本题较注重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归纳、概括,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本题以“辛亥革命发展进程特征”作为素材,实际上主要考查影响辛亥革命发展进程的相关背景——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影响政治革命走向。

本题在考查时,牵涉到对近代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认识,考查辛亥革命发展进程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本题考向较明确,但考查的考点比较细和独特。

本题以“辛亥革命发展进程特征”作为素材,实际上主要考查了学生归纳、概括,比较、分析,并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辛亥革命发展进程的能力。

本题考查的考点涉及到课标外的内容,体现“大考向下显独特视角”之考查特征,本题立意独特,即“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极大影响国内政治革命的走向”,从而本题具有一定难度。

正确解答本题,首先在于准确解读题干材料的主旨,即“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极大影响国内政治革命的走向”立意,这是正确简答本题的关键所在。

其次,排除表述客观、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的选项,即相继排除ABD三项。

这样一来,本题就容易做正确了。

3.【改编】1912年,上海某时尚杂志登载文章:

“近日沪上服饰之异,有目不忍见,口不忍言者。

衫则仿西制而无领,袖则短,只笼其臂半。

裤则紧贴其股与腿。

皆以亮纱及轻纨制之,肤雪玉肌,显豁呈露。

裙之料,则以最薄之纱,虽着如未着。

大家妇女,习而行之,了不知耻。

”以下对题干材料的相关理解和认识,解读明显有误的是()

A.市民丢弃了中国传统羞耻,极力推崇洋装

B.可从侧面反映出此时期国人观念的差异性

C.在较高程度上体现了上海社会生活的西化

D.受封建观念等的束缚,作者观念相对保守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有目不忍见,口不忍言者”、“习而行之,了不知耻”等,结合所学知识,本题实际上考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相关内容——上海女性服饰的变化。

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BCD三项的表述客观,能够从题干材料内容里面体现出来,正确。

进一步分析,可知,A项的表述是对题干材料的曲解和误读,具有片面性,不正确。

材料描述的仅是“作者”对“女性服饰”的看法,不能够代表整体市民;另外,“作者”的观点也仅是“一家之言”。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考点: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上海女性服饰的变化

4.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对推翻清朝后的制宪进程作过合理的安排,准备循序渐进,分三期完成……“见让位于袁,便另订《临时约法》,集权于责任内阁,限制总统权力,且要袁立行宪政”。

对这种做法评价正确的是

A.主观设法有悖法治原则B.宪政实行推进民主进程

C.政体变化导致政局不稳D.分权制衡维护共和制度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见让位于袁,便另订《临时约法》,集权于责任内阁,限制总统权力,且要袁立行宪政”是指在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袁世凯掌握中华民国大权时,为了防止其专权而订立《临时约法》,这带有明显的孙中山的主观色彩,根本上是违背依法办事的原则的,故选A;这一题是在评价孙中山的这种做法的目的,而不是其客观效果,故B不符合题意;CD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孙中山与《临时约法》

5.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

老农“忽做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

“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对此现象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D.农民对辛亥革命不支持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文字内容说明辛亥革命后广大底层民众对革命的情形并不了解或知之甚少,这说明辛亥革命对对农村影响有限,没有发动广大的民众参与革命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这也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所以答案选C,AB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上述史实。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影响

6.著名学者钱乘旦在其主编的《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写道:

“我们很容易看到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抗拒’与‘接受’间剧烈的冲突,……在这两种显而易见的立场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中国近代符合材料中“第三种可能性”的典型事例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清末新政D.辛亥革命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抗拒指的是顽固派反对学习西方的先进文明,接受指的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文明。

“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指的是学习西方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不学习民主制度和启蒙思想,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因此选择A。

BCD都涉及到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

考点: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中体西用”

7.1923年陈独秀说:

“辛亥革命本身的性质,是资产阶级革命……但以革命运动中主要分子而论,却大部分不出于纯粹的资产阶级,而属于世家官宦堕落下来非阶级化之士的社会;这种非阶级化的‘士’之浪漫的革命,不能得资产阶级亲密的同情。

”此评论意在强调

A.争取资产阶级参加革命

B.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

C.资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无关

D.国民党的政治领导地位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材料不符,排除B;材料根本没涉及无产阶级,排除C;也没有涉及D选项:

国民党的政治领导地位。

所以只能选择A选项。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革命性质

8.武昌起义胜利后,湖北军政府成立,推举曾阻止起义的湖北新军协统黎元洪为都督。

起义总指挥吴兆麟说:

“欲收新军全体来归之效,非借黎元洪资望不可。

……借黎元洪之名以号召天下,一则使各省可表同情,二则使外人不敢轻视。

”这说明

A.武昌起义前革命党人完全缺乏组织准备

B.黎元洪在外省和外国都有极大影响

C.旧军官和立宪派投机革命并窃取了大权

D.起义者希望借助黎元洪的声望推进革命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分析史料的能力。

根据材料“欲收新军全体来归之效,非借黎元洪资望不可。

”很明显看出起义军推举黎元洪为总统的目的是为了借助他的声望推进革命。

A选项错误,武昌起义爆发是突然的,但是是有组织上的准备的;B选项与材料的含义不符;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

故本题选择D选项。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武昌起义

9.费孝通认为:

正因为被礼治惯了,所以在乡土社会里,一说起讼师,大家会联想到挑拨是非之类的恶行。

(辛亥革命后)讼师改称律师,打官司改称起诉,包揽是非改称法律顾问——这套名词的改变代表了社会性质的改变。

这里所说的“社会性质的改变”是指

A.从人治社会到法治社会

B.从宗法社会到官僚社会

C.从旧民主主义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

D.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依据材料中“挑拨是非之类的恶行……辛亥革命后)讼师改称律师,打官司改称起诉,包揽是非改称法律顾问”的信息说明过去依靠乡土社会中的绅士到现在的律师,说明治理社会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故A项正确;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影响

10.袁刚在《国会和辛亥革命》一书中说:

以南京临时国会为中心舞台,惜阴堂为幕后磋商场所,南北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终于完成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

有学者将此称之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我看是恰如其分的。

我们看到,辛亥革命政权转移等一切重大政治议题,都经过了国会,没有打大仗,减少了流血,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以上材料体现了中国版”光荣革命“的

A.以清政府为中心进行谈判

B.谈判协商与法制程序相结合

C.完全按照英国光荣革命模式

D.结束君主专制制度而代之以君主立宪政体。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次革命是以国会为中心的,是谈判与法制程序的结合,有中国自己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我们知道,最终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所以答案是B。

11.北大哲学教授梁漱溟于1919年5月18日对一次学生运动评价说:

“纵然曹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

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

……绝不能说我们所作的都对,就犯法也可以使得;我们民众的举动,就犯法也可以使得。

”在此,梁漱溟教授

A.赞扬了学生的爱国精神B.绝对认可学生的正义行动

C.肯定了学生的自由D.主张人权与法治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分析史料的能力。

根据材料给的时间“1919”年,以及“曹张”等关键词,我们可知梁漱溟教授所说的是五四运动。

再根据“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我们可知,梁教授对学生的行为是不支持的,他主张保护人的自由,人的权利神圣不可侵犯。

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

12.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

“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

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

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影响的识记、理解与运用能力。

A项错误,材料中列举的三个例子中人物的主张各不相同,所以排除A项。

B项内容符合孙传芳的主张,东三省有人不一定是军阀,所以排除B项。

D项内容对材料内容解读不正确,孙传芳标榜的“三爱”、东三省人主张的三权都与“三民主义”内容无关。

故答案选择C项。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武昌起义

13.李敖在《纠正人们对“五四”的错误认识》一文中写道:

“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

”以下对此观点中“岔路”一词最恰当的解释应该是()

A.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

C.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特征

D.五四运动继承了胡适解放思想的初衷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的信息明显说明五四运动打断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故本题选择B项。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

14.“按欧美诸邦,是时新通商于中国,其不欲中国之扰乱固也。

故当两军相持,历年不决之际,彼等必欲有所助以冀速定。

而北京政府之腐败,久已为西人所厌惮,其属望于革命军者必加厚,亦情势之常矣。

…”材料说明

A.西方列强对太平天国运动持观望态度

B.维新变法运动得到列强的默许

C.资产阶级革命得到西方的认可

D.国民大革命利用北洋政府与西方的矛盾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注意材料中的“是时新通商于中国”,即鸦片战争后不久。

“两军相持”是指太平天国和清政府形成对峙的局面。

“而北京政府之腐败,久已为西人所厌惮,其属望于革命军者必加厚,亦情势之常矣”。

材料说明西方列强对太平天国运动持观望态度。

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国民大革命都不符合题意,排除BCD。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

15.如图反映了某一时期中共党员数量消长和成分构成变化的基本情况,其中a年和b年分别指

A.1921年和1922年B.1937年和1938年

C.1927年和1928年D.1949年和1950年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分析史料的能力。

根据图表,我们能总结出以下信息:

a年下半年共产党员人数骤减,b年快速回升;a年工人阶级是党员中的大多数,b年农民阶级在党员中占据主导地位。

联系选项中给的时间,1927年正是大革命失败的一年,国民党右派大肆诛杀共产党员。

而1928年,中国共产党开始领导自己的武装,而且开始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北伐战争

16.五四运动爆发后,直系军阀吴佩孚发给大总统徐世昌通电:

“大好河山,任人宰割,稍有人心,谁无义愤?

彼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仆后继,以草击钟,以卵投石,……如必言直言者有罪,讲演者被逮捕,则是扬汤止沸,势必全国骚然!

”这说明吴佩孚()

A.同情学生并支持学生的正义行动

B.表面上支持实质上主张镇压学生

C.借机对北洋政府施压以争权夺利

D.冒充爱国欺骗舆论企图统治中国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彼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仆后继,以草击钟,以卵投石”可看出吴佩孚是同情学生的;由“如必言直言者有罪,讲演者被逮捕,则是扬汤止沸,势必全国骚然!

”可以分析出吴佩孚也是支持学生的正义行动的。

所以本题答案选A项。

B、C、D材料中没有体现。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

17.陈独秀在《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

“中央委员会也缺乏知识,这是罢工失败的原因……大家确信中国有实行国民革命运动的必要,但是究竟应当怎样为中国革命运动工作的问题上,我们的观点各不相同,有的还反对加入国民党……”陈独秀意在强调

A.国共合作的必要性B.国民革命的重要性

C.工人阶级的先进性D.国民党的领导地位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大家确信中国有实行国民革命运动的必要要”由此可知进行国民革命是全体共识,不需要强调。

材料中没有体现工人阶级的先进性。

C与题干无关。

有所学可知由于陈独秀右倾,坚持国民党的领导,放弃革命的领导权,导致国民党右派掌握领导权,最终使得大革命失败。

所以选择A。

同时可以通过材料中得到印证,“但是究竟应当怎样为中国革命运动工作的问题上,我们的观点各不相同,有的还反对加入国民党……”由此可知大家的分歧是进行国民革命的形式上出现分歧,故本题选择A。

考点: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国共合作

18.1921年中共“一大”上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英文译稿)中规定:

“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

”对上述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中国共产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B.党纲通过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C.中共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任务D.中共缺乏对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

“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中共“二大”1922年召开,制定现阶段奋斗目标为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反对军阀。

可见反帝反封建的主要任务是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的。

中共一大的纲领仅仅是最高的革命纲领,党纲通过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关于“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在当时不够现实。

所以本题答案就是C。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共一大;

19.学者陈旭麓认为: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戊戌维新运动,如民国取代清朝;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辛亥之与戊戌是这样,‘五四’之与辛亥是这样,戊戌之与洋务也有这种迹象。

”推动这种“新陈代谢”的核心动力是

A.挽救民族危亡B.发展资本主义

C.提倡民主科学D.推动实业救国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近代以来,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材料中列举的一系列事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反映的共同的主题是救亡图存,所以推动近代中国历史“新陈代谢”的核心动力是挽救民族危亡,故A项正确。

考点:

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四运动

20.1927年12月瞿秋白在《武装暴动问题》一文中指出:

“中国革命现时的阶段,显然到了工农武装暴动的时期……中国革命在斗争方式与发展形式方面,有极可注意的特点。

”符合材料中“特点”的是

A.建立工农联盟,推翻北洋军阀B.发动秋收起义,建立红色政权

C.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D.纠正左倾错误,迎接革命高潮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中国革命现时的阶段,显然到了工农武装暴动的时期”结合时间1927年12月和所学知识可以判断这个阶段是土地革命时期,故本题选C项。

A、B、D与题干时间不符。

考点: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土地革命。

21.1935年10月初,蒋介石在成都先后作了题为“建设新四川的根本要道”和“四川治乱为国家兴亡的关键”的演讲,强调四川地位的重要及其与国家治乱、民族兴衰的密切关系,第一次明确、公开地提出了四川“天然是复兴民族的最好的根据地”的思想,肯定地阐明了以四川为根据地的思想。

蒋介石的演讲反映出当时

A.全面抗战开始

B.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C.加强西南建设以剿灭共产党和红军

D.重视西部开发以促进全国稳定发展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材料所述时间是1935年10月初,当时已经发生了华北事变,蒋介石的演讲提到了四川“天然是复兴民族的最好的根据地”,闸明了以四川为根据地的思想,说明当时蒋介石在做抗日的谋划,所以应该选择B。

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排除A。

C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考点: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日战争·华北事变

22.1932年国民政府成立国防设计委员会,调查全国的资源和工业情况,在此基础上,1934年9月到1935年4月制定了《重工业建设计划》、《战时燃料及石油统制计划》、《四川水力建设计划》、《运输动员与统制初步计划》、《粮食存储与统制计划》等。

这表明当时国民政府()

A.加紧动员全国物力围剿工农红军

B.自主强力推进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着手应对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来袭

D.积极因应日本帝国主义步步侵逼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20世纪30年代,随着日本侵华的逐步加深,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题干信息表明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战

时统治政策正是这一时代背景的反映故D项正确;此时红军已经长征,对红军的围剿已初步胜利,且与材料主题不符,故A项错误;B项主要发生在国民政府初期,与题干“《重工业建设计划》、《战时燃料及石油统制计划》”信息不符,排除;1929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已经爆发,故C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所以选D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爆发背景

23.毛泽东曾对美国记者斯诺说:

“从城市的观点来看,这个运动似乎是注定要失败的,因此中央委员会这时就明确的职责我。

我被撤销政治局常委的职务。

湖南省委也攻击我们,说我们是枪杆子运动”。

材料中的“这个运动”

A.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端

B.扭转了长征以来被动挨打的不利局面

C.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D.表明党开始将马克思主义与国情结合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主要是说是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南昌起义和攻打长沙属于城市中心路线,D项正确,毛泽东开创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虽然符合中国的国情,但是在当时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认可。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24.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提出:

“农村斗争的发展,小区域红色政权的建立,红军的创造和扩大,尤其是帮助城市斗争、促进革命潮流高涨的主要条件。

所以,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如果党员中有这种意见我们以为也是错误的。

”由此可以推断当时中共党内

A、对革命道路的选择存在着分歧

B、达成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共识

C、普遍赞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D、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材料信息“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和“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如果党员中有这种意见我们以为也是错误的”可以分析出当时中共党内对革命道路的选择存在着分歧,所以本题选A项。

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与材料不符;D项材料没有体现。

考点:

20世纪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关于革命道路的探索。

25.“我们现在是在敌人新的围攻的前面,中央红军现在是在云贵川地区,这里没有现存的苏区,而需要我们重新去创造,……当前的中心问题是怎样战胜川滇黔蒋这些敌人的军队。

为了战胜这些敌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