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大学会计专业建设方专业建设方案.docx
《太原大学会计专业建设方专业建设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原大学会计专业建设方专业建设方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太原大学会计专业建设方专业建设方案
太原大学会计专业建设方案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精神,太原大学会计专业指导委员会与太原市财政局、小店区工商局、山西省会计学会高等职业教育分会、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山西通达(集团)有限公司、富士康(太原)科技公司等企业进行了沟通与合作,特制订本专业建设方案,通过两年重点建设,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全面提升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水平、条件装备水准和产业服务能力,大力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一、专业建设基础扎实,具备专业服务产业的潜力
根据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及财政部《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的精神,我国会计人才发展的指导方针是:
服务发展,以用为本;健全制度,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
到2020年,我国会计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是:
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素质较高、富于创新、乐于奉献的会计人才队伍,确立我国会计人才竞争优势,建设国际一流的会计人才队伍,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会计人才基础。
会计人才是分层次的,既需要相当数量的高层次会计人才,也需要大量从事日常工作的初中级会计人才。
《会计人才规划》要求会计人才素质大幅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
会计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80%;涉及会计审计实务、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管理等方面的各类别高级会计人才总量增长50%;继续增加各类别初、中级会计人才在会计从业人员中所占比重,力争使各类别高、中、初级会计人才比例达到10:
40:
50,会计人才的分布、层次和类别等结构趋于合理。
太原大学会计专业于1983年开始招生,是校重点建设专业,至今已有25届约2700名毕业生。
近六年来会计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质量及专业特色建设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始终保持着强劲的竞争力,连年成为学校单专业生源吸纳量最大的专业。
目前本专业在校生共有727人,专任教师13人,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5人,省级高职高专优秀教师2人。
2008年会计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山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
会计专业教师担任主编或副主编公开出版的教材有10部,参编教材25部,其中有4部教材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完成省级以上课题6项,其中两项课题获山西高等学校省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
在课程建设方面,提出会计专业“因需设课,课岗融合”的理论课程体系及一套设计科学、管理规范、内外结合、账务处理流程模拟和工作岗位能力培养并重的“三双”实训教学体系。
目前会计专业已建立校外实训基地9个、校内实训室2个(岗位实训室、ERP手工沙盘实训室)。
太原大学会计专业招生、就业形势喜人,本专业毕业生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助理会计师考试通过率名列全省前茅,毕业生分布在全国二十余省市,用人单位总体评价良好,2006-2010年毕业生平均一次就业率为91.5%(山西省教育厅数据),在太原市乃至山西省高职会计界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尽管会计专业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
如实验、实训室条件薄弱、校企合作开发教学资源欠缺;“课岗融合”教改项目需进一步深化;网络课程建设空白;专任教师参与企业一线服务不够等。
二、专业发展与时俱进,人才培养目标彰显特色
会计专业是我校建校之初就设立的一个老专业,生源以普通高中生为主。
专业成立以来,紧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步伐,及时调整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式、课程体系的设置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法,定期对用人单位调研,对毕业生的发展轨迹持续进行追踪,了解企业对毕业生工作的满意度以及毕业生对学校专业教育的反馈意见。
截至2011年6月,已修订人才培养方案10余次。
今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根据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及财政部《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的精神,积极探索专业建设主体的多元化,深化“课岗融合”,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引导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将高职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审计监督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掌握企业财务会计核算、财务控制和审计查证业务的基本技能;熟悉通用的财务软件和管理软件,能运用企业信息系统熟练处理会计业务;能快速成长为企业的中级财务人员,具备自我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会计人才。
三、专业建设内容新颖,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一)推进校企对接,开发财务新模式、深化“课岗融合”
1.开发“战略—业务—共享”三位一体的财务新模式
目前企业会计工作存在单纯核算、事后算死账的问题,缺乏事前的预测、决策功能,不能及时为企业研发、采购、销售等业务服务。
财务处理不能实时嵌入业务过程,导致经营效率低,企业不能获得价格或服务方面的优势。
针对上述问题,会计专业主动面向区域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积极推进校企对接,拟与山西通达(集团)有限公司、太原小店区工商局所辖企业等10余家企业合作开发“战略—业务—共享”三位一体的财务新模式。
“战略—业务—共享”三位一体的财务新模式就是将企业战略、业务、数据共享与财务融为一体,其中战略财务就是大脑,是思考;财务共享服务就是手和脚,注重的是干活;而业务财务就像分布全身的血液和神经,它的职能是传输。
为此财务要做到三方面的转变:
首先要服务于业务,了解业务和领导的需求,把提供有价值信息作为立足点;其次将实时处理嵌入业务过程,把财务的信息采集(业务财务)放到业务前端去,将传感器放到业务发生地,这样业务每次发生,信息就产生;最后还要帮助管理者制定业务处理规则。
“战略—业务—共享”三位一体的财务新模式的开发内容包括:
第一建立财务信息化共享平台,节约成本,提高经营效率,获得价格或服务方面的优势。
第二是设计组织架构和职责分工、流程管理体系、管理信息系统、绩效考核体系,达到制度标准化,降低运行风险。
第三是统一资金管理与监控,有效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以获取最大的收益。
财务新模式的建立能提高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也提升了会计专业为行业、企业服务的能力。
2.继续深化“课岗融合”教改项目
长期以来,会计专业的手工综合模拟实验课程,在实训过程中存在着岗位分工乱、协作差、效率低、与课堂教学内容衔接差的缺陷,导致学生不能深刻理解会计岗位知识,很难适应会计相关岗位要求,拉长了学生的上岗距离。
另外从一些高职院校实施的会计分岗位实训情况来看,也存在课程设置、实训时间安排、实训岗位分工不合理,将各岗位看作孤立的行为,忽视了会计工作核算流程的连续性、业务操作行为的复杂性。
针对以上问题,我专业拟与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山西通达(集团)有限公司、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进行职业岗位和具体工作过程分析,以典型的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再现真实工作过程,实施真实工作任务,实行专业课程和工作岗位的深度融合,共同开发“课岗融合”系列教材。
通过该教改项目的深化,带动学校专业发展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水平的持续提升和社会服务能力的不断增强。
(二)探索系统培养,畅通技能型人才升级渠道、有机衔接中、高职培养方案
现阶段职业教育体系上下贯通不畅,高职教育生源基本上横向偏移到职教体系外的普通高中生源,使得中职教育陷于终结性教育境地,成为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同时,人才培养层级衔接不畅造成中高职教育相互脱节,使得中职教育的基础作用难以发挥、高职教育的引领作用更难体现。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积极呼吁畅通技能型人才升级渠道,深化高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对口自主招生,完善中职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实施“知识+技能”考核办法,研究制定中职优秀毕业生和在实践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的技能型人才免试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办法,增加中职毕业生对口升学比例。
积极探索、系统设计中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专业课程体系与教材的有机衔接,明确各自的教学重点,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制定课程标准,完善教学管理与评价。
针对“3+2”招生学生,专业课程的设置针对小企业、注重综合性核算能力的培养;针对普通高中招生学生,专业课程的设置针对中型以上企业、注重核算及财务管理能力的培养。
同时,关注促进人才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培养的延续与衔接,着力于渗透在职业技能培养中的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充分体现素质教育内容的整体性、针对性与渗透性。
(三)强化实践育人,完善校内外实训条件
目前会计人员只掌握了会计业务处理流程,由于学生没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学习愿望较低,不熟悉企业生产工艺流程以及企业与相关部门的联系,沟通、协调能力差,缺乏业务洽谈的能力,不能圆满完成各类岗位的工作要求。
1.完善校内实验、实训条件
目前,会计专业课教学已全方位开展实践性教学,把实践性教学作为一种基本的教学手段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安排适量的学时,加强学生对凭证、账簿、报表等的实务操作,其目的主要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今后我们将加强计算机环境下的会计实践性教学,既模拟会计核算过程,又模拟企业的经营运作过程,突出其综合性和岗位的流动性,使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中,明确经营活动的来龙去脉以及岗位的职责和工作内容。
本项目拟建设会计信息化实训室,安装用友财务软件系统和会计岗位模拟实训平台系列软件。
2.拟建立“体验室”,创建高度仿真的企业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
经济发展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会计业务处理流程,还需熟悉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及企业与相关机构的联系。
因此,有必要与企业合作开发虚拟流程、虚拟工艺等教学资源,破解校企合作的时空障碍,模拟仿真实际会计工作中与银行、税务、工商等各机构以及岗位与岗位之间的真实工作场景,让学生锻炼与各机构进行业务洽谈、岗位间交流、沟通协调等能力,圆满完成各类岗位业务的训练,让学生感同身受,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本项目拟建“体验室”,具体包括“业务流程体验室”和“生产工艺流程体验室”。
3.开拓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受会计保密性、实训资金投入不足、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的制约,使得校企合作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异常艰难。
而会计本身是一项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几乎所有企业在招聘会计人才时,都要求至少有1-3年相关工作经验,这种工作经验是校内模拟实训无法解决的,必须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才能增加学生的工作经验,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
目前本专业已建有9个校外实训基地,2012、2013年我专业拟与太原市小店区、晋源区签署会计专业校外实践实训基地协作协议书。
一方面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协助、观摩企业会计业务处理。
另一方面校外实训基地也可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让学生进入真实的工作环境,为高职学生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提供训练平台。
(四)转变培养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培养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传统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只注重专业素质的要求,忽视了对会计综合素质的要求。
在教育方式上主要采用面授教育,面授教育对学习者来讲,受时空限制,师资资源受约束、教育资源不能共享,影响学习的有效性和教学质量。
鉴于此,今后我们的建设内容包括:
1.开发网络教学资源
网络化教学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进行教学的现代教学方式。
它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形象直观的演示、身临其境的模拟仿真教学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能动性。
这种互动式学习,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高度共享,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习的有效性。
2.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纳入培养方案
目前,我国对会计人才的评价实行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考试(初、中、高)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会计从业资格)并行的“双轨制”,今后我专业要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助理会计师资格考试纳入专业培养方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还可以评判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的符合程度。
具体做法是:
凡能通过一定级别的职业资格考试的学生就赋予一定的学分,参考级别越高,赋予学分越多。
例如,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可赋1学分,通过助理会计师资格考试可赋2学分。
3.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2012年,我专业要求专业课教师利用假期到典型行业、企业实践进修,根据职业岗位群的核心能力,将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融入到课程设计中,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提倡教师采用互动式教学,重视让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学生做中教,重视教学模式的改进,融“教、学、做”为一体,如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业大赛、珠算心算比赛
今后,我专业积极探索转变培养方式,继续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业大赛、珠算心算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五)建设教学团队,实现校企联合教学
2008年太原大学会计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山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但仍存在专任教师一线工作经历不足,企业兼职教师队伍比例较低等问题。
今后通过中央财政支持本专业,建立专任教师定期去企业实践进修制度,推进校企之间技术研讨和经验交流的制度化建设,促进专业骨干教师积累企业工作经历和树立行业影响力,有效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
聘请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承担相应比例的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形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德技双馨的专业教学团队。
(六)实施第三方评价,实现学校、用人单位、学生共赢
通过中央财政支持本专业,拟建立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
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并对毕业生毕业后至少五年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
例如与山西通达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定期对用人单位调研,紧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步伐,及时调整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式、课程体系的设置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法,对毕业生的发展轨迹持续进行追踪,了解企业对毕业生工作的满意度以及毕业生对学校专业教育的反馈意见。
同时利用山西省会计学会高职教育分会这个平台,紧跟教育部职业教育的改革步伐、密切关注财政部最新政策动态,开展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活动,成为指导专业发展的重要智库。
四、专业建设措施得当,目标明确
(一)合作开发“三位一体”财务新模式的措施
1.调研
我们将坚持学校主体和社会多方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学校积极支持、寻求政府协调,在山西省会计学会高职教育分会指导下,组织相关教师对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山西通达(集团)有限公司、太原小店区工商局所辖企业、山东蓝海集团等10余家企业进行调研,初步达成校企共同开发意向。
2.设计开发
传统企业会计核算的体系是事后算账,见果不见因。
如何系统设计,打造“战略—业务—共享”三位一体的财务新模式?
建设思路首先是建立财务共享信息化平台,将财务实时处理嵌入业务过程,提高经营效率,获得价格或服务方面的优势。
其次是组织结构和职责分工的设计、流程管理体系的设计、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绩效考核体系的设计,达到制度标准化,降低运行风险。
最后是统一资金管理与监控,有效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以获取最大的收益。
3.争取申请科技厅(省级)课题立项
争取申请科技厅(省级)课题立项,课题成果一方面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中推广,另一方面在典型制造业中推广应用,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
(二)继续深化“课岗融合”教改项目的措施
1.确定“课岗融合”的模块为出纳、存货、往来、成本、报税、报表分析岗位
2.选定参与企业个数与具体合作单位、人员,选派相关教师到企业进修
如与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山西通达(集团)有限公司、山东蓝海集团、太原小店区工商局所辖企业合作。
3.撰写、拍摄、剪辑出纳、存货、往来、成本、报税、报表分析岗位仿真流程DV脚本
4.选取典型企业业务原始单据仿真印刷
5.建设会计岗位实验室及购买岗位实训软件
如购买出纳实务实训教学平台、存货岗位实训平台、成本会计实训教学平台、电子报税模拟教学平台等相关软件。
6.开发创新性系列教材
针对2010年五部委出台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会计岗位内涵发生了较大变化,对会计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
山西省会计学会高职教育分会于2011年3月召开了高职教育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首次在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提出贯彻内部控制理论,为引领山西省会计专业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拟开发专业课与内部控制结合的系列教材及专著,列入本次建设的有《财务会计》与内部控制结合的教材及《成本管理会计》等专著。
(三)“体验室”建设措施
1.建立“业务流程体验室”
(1)调研;
(2)设计业务流程,建立丰富、逼真的各类真实场景。
包括会计部门各岗位之间流程、会计部门与企业相关部门的流程、会计部门与工商、银行、税务部门之间的业务往来流程;
(3)专家论证;
(4)购置相关软件和电脑;
(5)制作实训台。
2.建立“生产工艺流程体验室”
(1)选择典型制造业调查;
(2)设计主要典型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
(3)选择适合厂家制作仿真沙盘。
(四)加强校内、校外实训条件的措施
1.建设校内会计信息化实训室
2012年建设会计信息化实训室,该实训室拟完成以下训练:
(1)会计电算化处理能力训练(专业基础技能):
基于《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训内容:
Word、Excel等计算机基本原理和操作;
(2)会计电算化处理能力训练(专业技能):
基于《数据库编程基础》、《会计电算化》、《Excel与财务管理》、《SQLServer2000数据库》、《会计信息系统设计》、《电算化统计》等课程,实训内容主要为计算机程序设计、会计系统程序设计、电算化基本操作等;
(3)会计电算化处理能力训练(职业综合技能):
基于《财务软件实务》和“会计电算化资格证书”的综合实训课,实训内容:
熟练使用用友财务软件进行会计业务处理;
(4)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会计基础、管理会计等课程职业综合技能实训。
2.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创新实训形式
高职会计专业可以与生产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和代理记账公司进行合作,这三类单位合作的方式应有不同的特点,作为校外实训基地的用途和作用也应各有侧重,应根据具体情况创新不同的实训形式。
对于一般生产企业,实行松散式实训形式。
一般生产企业其主要业务是生产产品,企业的主要人员是生产工人,一般有专门的生产车间和大型的生产线,会计部门人员不多,会计办公场所不大,这类企业作为会计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可以为大一学生提供认知实习,学生的主要实习场所不是安排在会计部门,而是在生产车间,让学生认识企业整个生产流程,增加学生对企业的实际印象。
在实习中也可以邀请会计部门专业人员给学生讲解会计流程,并让学生认识常见的会计凭证,增加学生对会计工作的了解。
这种认知实习安排一般半天即可,不会对企业正常工作造成大的影响。
会计师事务所和代理记账公司工作量大,人员流动非常频繁,所以需要有稳定的人才储备;又因为业务的不断增长,对专业会计人才需求量比较大,可采用培训式合作形式。
这种形式是对学生在完成校内计划课程之后、毕业之前所进行的培训。
培训内容是对真实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
这种培训式合作形式有固定的实训单位和场所、有固定的实训时间。
(五)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措施
拟建设会计综合实训、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会计专业主干核心课程的教学资源库。
教学资源库分为教师、学生及题库三大模块。
1.教师模块。
主要包括教学大纲、课程介绍、实地教学录像、理论与实践教学标准、电子与文字教案、教学案例、典型题型分析、教辅资料等内容。
2.学生模块。
主要提供学生课后自学、复习及知识扩展方面的学习资源,包括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单元知识及与学科有关的网络课程。
3.题库模块。
支持多种形式的练习题,系统可根据教师设定的考试难度和内容随机生成试卷,提供定时的测试,并提供及时的反馈。
五、绩效考核指标选取合理,效果显著
(一)绩效考核指标
为确保会计专业改革方案的成功实施,我们运用关键绩效指标法,从会计专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专业建设内容及措施出发,设计了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力争用2至3年的时间把我校会计专业建成在山西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特色引领专业。
表1专业建设绩效考核指标
类别
关键绩效考核指标
达优指标值
“三位一体”财务新模式
开发子项目
2项
立项科研课题
1项
“课岗融合”教改项目
拍摄岗位仿真流程DV视频
3项
岗位实训软件
2个
创新性实训教材的开发
2门
“体验室”建设
业务流程体验室
1个
网络教学资源
网络化课程建设
3门
师资建设
双师型教师比例
≥90%
青年教师中硕士及以上学位比例
≥90%
高级职称比例
≥50%
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创业等竞赛活动
≥1次/年
公开发表论文数
5篇/2年
校或省部级课题立项数
1项/2年
企业挂职锻炼时间
3月/2年
国内外进修、学习
10人次以上/2年
招生、就业
生源增长率
≥2%
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
≥95%
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90%
毕业生初次就业层次
出纳、会计、报税
用人单位评价优良率
≥90%
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及对培养方案的修订
1次/年
(二)2012年、2013年预期绩效
序号
时间安排
建设内容
预期绩效
1
2012年
1.实训、实习条件改善
(设备购置)
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
1.实验室设备购置(两个会计信息化实验室硬件建设完毕)。
2.调研并撰写人才培养方案的市场调研报告。
2
2012年
3.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
4.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字校园建设
1.出版教材、发表论文;启动三位一体”财务新模式。
2.购置相关教学软件。
3
2012年
5.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
6.师资队伍建设与服务能力建设
1.针对乡镇及社区财务监管存在问题调研、论证并撰写提案。
2.为企业进行继续教育培训100人次。
3.建立实训基地10余家。
4.国内外进修、学习。
4
2013年
1.实训、实习条件改善
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
1.设计主要典型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选择合适厂家制作仿真沙盘
2.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修改、定稿。
3.发表相关论文。
5
2013年
3.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
4.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字校园建设
1.深化课岗融合,拍摄岗位仿真DV。
2.建成3门网路课程的模块。
6
2013年
5.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
6.师资队伍建设与服务能力建设
7.实训实训耗材补贴
1.开发“三位一体”财务新模式、申报相关课题、发表相关论文。
2.国内外进修、学习。
3.完善实习实训管理制度
4.补充实训室耗材消耗,确保实训持续顺利实施。
六、专业建设预算
本专业央财预算共计280万元,其中设备购置费125万元,非设备购置费155万元。
(一)2011年央财使用预算140万元,其中设备购置费80万元。
设备购置费80万元分项预算明细表
实验室名称
设备名称
套/件
规格、型号
金额(万元)
会计
信息
化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