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淮阴侯列传》巩固练习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400001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淮阴侯列传》巩固练习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最新《淮阴侯列传》巩固练习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最新《淮阴侯列传》巩固练习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最新《淮阴侯列传》巩固练习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最新《淮阴侯列传》巩固练习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淮阴侯列传》巩固练习含答案解析.docx

《最新《淮阴侯列传》巩固练习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淮阴侯列传》巩固练习含答案解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淮阴侯列传》巩固练习含答案解析.docx

最新《淮阴侯列传》巩固练习含答案解析

淮阴侯列传巩固练习

(时间:

45分钟分值:

60分)

积累与运用

)(3分)

1•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B.右倍山陵,前左水泽

C•相国绐信曰D.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

2.

)(3分)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A.众辱之众:

当众

B.信由此日夜怨望.望:

盼望

C.有能生得者购.千金购:

悬赏

D.不伐己功,不矜其能矜:

夸耀

3.

)(3分)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大王乃肯临门

生乃与哙等为伍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

B,

■欲发以袭吕后、太子

 

斩之长乐钟室

C-

.人言公之畔

淮阴人为余言

D?

.

j乃为儿女子所诈

)(3分)

)(3分)

)(3分)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愿君留意臣之计

B.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

C.乃为儿女子所诈

D.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集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方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欲东下井陉击赵B.水上军开入之

C.师事之D.夜诈诏赦诸官徒奴

6.下列各句中补充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还报,(信)则大喜

B.食时信往,(亭长)不为具食

C.(信)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D.(人)再至,陛下乃疑矣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信认为,虽然陈稀是皇上信任的臣子,但如果有人告发说他反叛,久而

久之,皇上也会率兵围剿。

陈稀一向知道韩信的雄才大略,对这种说法,陈稀非常相信。

B•韩信的一位家臣得罪了他,韩信把他囚禁起来,打算杀掉他。

这位家臣的弟弟上书告发,向吕后报告了韩信准备反叛的情况。

C•萧何欺骗了韩信,让韩信进宫祝贺,韩信进宫后,吕后就命令武士把韩信捆起来,在长乐宫的钟室把他杀掉了。

D•司马迁认为,韩信在汉朝的功勋可以和周朝在的周公、召公、太公相比,

死后也可以享祭不绝。

图谋叛乱,令人叹惋,但被诛灭宗族,实属不该。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

赵王、成安君陈余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

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

“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

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

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

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

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

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

愿君留意臣之计。

否,必为二子所禽矣。

”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

“吾闻兵法

十则围之,倍则战。

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

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

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

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

”不听广

武君策,广武君策不用。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

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

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

“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令其裨将传飧,

曰:

“今日破赵会食!

”诸将皆莫信,详.应曰:

“诺。

”谓军吏曰:

“赵已先据

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

”信乃使万人

先行,出,背水陈.。

赵军望见而.大笑。

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

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

水上军开入之,复

疾战。

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

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

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

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

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

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

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

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诸将效首虏,毕贺,因问信曰:

“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

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

然竟以胜,此何术也?

”信曰:

“此在兵

法,顾诸君不察耳。

兵法不曰’陷之死地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

且信非得素

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

”诸将皆服曰:

“善。

非臣所及也。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樵苏后爨,师不宿饱爨:

灶台

B.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假:

拨给

C.诸将皆莫信,详应曰:

“诺。

”详:

同”佯”,假意

D.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陈:

列阵

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乃敢引兵遂下

A“•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其势粮食必在其后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水上军开入之

I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赵军望见而大笑

'吾尝终日而思矣

1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左车认为韩信定会利用井陉之险背水而战,故提议“深沟高垒”以“绝其后”。

B.汉军在水边高竖帅旗擂鼓壮行,韩信则乘机亲领二千精兵偷袭赵王的大本

营。

C.韩信井陉“背水一战”,虽违背《兵法》原旨,但依情势而定阵势确属高

明之举。

D•诸将对韩信设计的战术本有疑虑,战后韩信说透布阵意图,他们才心悦诚

服。

11.将文中画线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

(4分)

译文:

(2)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

(3分)

译文:

(3)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

(3分)

译文: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6题。

(20分)

(一)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

谓良曰:

“孺子,下取履!

”良鄂然,欲殴之。

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父曰:

“履我!

”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父以足受,笑而去。

良殊大惊,随目之。

父去里所,复还,曰:

“孺子可教矣。

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

”良因怪之,跪曰:

“诺。

”五日平明,良往。

父已先在,怒曰:

“与老人期,后,何也?

”去,曰:

“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

父又先在,复怒曰:

“后,何也?

”去,曰:

“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

有顷,父亦来,喜曰:

“当如是。

”出一编书,曰:

“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后十年兴。

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穀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子房始所见下邳圯上老父与太公书者,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果见穀城山

下黄石,取而葆.祠之。

留侯死,并葬黄石。

每上冢伏腊,祠黄石。

太史公曰:

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

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

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

上曰:

“夫运筹策帷帐之

中,决胜千里外,吾不如子房。

”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

盖孔子曰:

“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留侯亦云。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二)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

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主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

“孺子可教也。

(选自苏轼《留侯论》)

12.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闲:

闲暇

B.父去里所,复还所:

处所,地方

C.取而葆祠之葆:

同“宝”,珍贵

D.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计:

估计,料想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以侥幸于不死/②以大中丞抚吴者

B.①良业为取履/②为之奈何

C.①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①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14.下列各组句子,全都能表现张良“能有所忍”的品性的一组是

()(3分)

①良殊大惊,随目之②五日,良夜未半往③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④彼其能有所忍也⑤良因怪之,跪曰:

“诺。

A•①③⑤B•②③⑤

C.②④⑤D•③④⑤

15.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文都着眼于“忍”。

前文主要表现圯上老人对张良忍耐品质的考验;后文主要论述圯上老人“意不在书”,在“折”张良不忍之心的观点。

B•张良从圯上老人处获得兵书,功成不忘本,将黄石取回“葆祠之”,每当伏日和腊日都亲自祭祀它。

C.司马迁叙张良事迹时,加进了传奇性描写,增添了神秘色彩,或多或少地表达了自己相信鬼神和天命的看法。

D•苏轼从人事与写实的角度看待《史记留侯世家》的传奇情节,否认了神怪之谈,更令人信服。

16.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父曰:

“履我!

”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4分)

译文:

(2)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

(4分)

译文:

答案与解析

1•解析A“罢”同“疲”;B“倍”同“背”;D“萆”同“蔽”。

答案C

2.解析B•望:

怨恨。

答案B

3•解析A项均为副词,反而,竟然。

B项,动词,带领/目的连词,来;C项,代词,代韩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项,介词,对/介词,“为……所”组成固定结构,表被动。

答案A

4•解析A指“仔细考虑”;C指“妇女,小子”;D指“英雄豪杰”。

答案B

5•解析B为使动用法,ACD均为名词作状语。

答案B

6•解析B项依上下文,省略的成分应是“亭长妻”;C项依上下文,省略的成分应是“广武君”;D项依上下文,省略的成分应是“人言”。

答案A

7•解析“实属不该”有误。

答案D

8.解析A项应为名词作动词,烧火煮饭。

答案A

9.解析副词,均作“才”讲。

B.指示代词,那/副词,还是。

C.代词,指韩信、张耳等人/代词,这。

D.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

答案A

10.解析A•李左车当时并未预见韩信会背水而战。

B.“二千精兵偷袭”既非汉军擂鼓壮行,也非韩信亲领。

C.曲解原文,没有领会“兵法不曰”的反诘语气。

答案D

11.答案

(1)韩信派人暗中打探,探子了解到陈余没有采纳李左车的建议,回来向他报告,韩信非常高兴,方才引兵进入井陉狭道。

(2)驻扎在水边的军队打开营门让韩信等人进来,而后汉军又与赵军激战一番。

(3)韩信下令全军,不要杀害广武君,有能活捉他的赏给千金。

12.解析B.“所”表示大约的数目。

答案B

13.解析A组中的两个“以”分别为介词“因为”和介词“用、凭借”;B组中的两个“为”分别为介词“替、给”和动词“做、对待”;C组中的两个“所以”都表示“用来……的”;D组中的两个“于”分别为介词“在”和介词“对于”。

答案C

14•解析①句表现了张良对老人言行的惊讶,而非隐忍;④句是圯上老人希

望张良能隐忍,而不是表现张良具有隐忍的品性。

答案B

15.解析伏腊祭祀时,张良已死。

答案B

16.答案

(1)老人说:

“给我把鞋穿上!

”张良已经替他把鞋捡了上来,就直着身子脆着替他穿上鞋。

(2)高祖遭遇困厄的情况有多次了,而留侯常在这种危急时刻建功效力,难道能说不是天意吗?

【参考译文】

(一)张良曾经闲暇时徜徉于下邳桥上,有一个老人,穿着粗麻布短衣,走到张良(所在)的位置,径直把他的鞋落到桥下,看着张良说:

“小子,下去把鞋捡上来!

”张良有些惊讶,想打他。

因为见他年老,勉强地忍了下来,下去捡来了鞋。

老人说:

“给我把鞋穿上!

”张良已经替他把鞋捡了上来,就直着身子跪着替他穿上鞋。

老人穿上鞋,笑着离去了。

张良十分惊讶,随着老人的身影注视着他。

老人离开了约有一里路,又返回来,说:

“你这个孩子可以教导教导。

五天以后天刚亮时,跟我在这里相会。

”张良于是觉得这件事很奇怪,跪下来说:

“嗯。

”五天后的拂晓,张良到了那里。

老人已先在那里,生气地说:

“跟老年人约会,反而后到,为什么呢?

”老人离去并说:

“五天以后早早来会面。

”五天后鸡一叫,张良就去了。

老人又先在那里,又生气地说:

“又来晚了,这是为什么?

”老人离去并说:

“五天后再早点儿来。

”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

过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

“应当像这样。

”老人拿出一部书,说:

“读了这部书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

十年以后就会发迹。

十三年后你到济北见我,穀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

”说完便走了,没有别的话留下,从此也没有再见到这位老人。

白天一看老人送的书,原来是太公兵法。

张良因而觉得这部书非同寻常,经常学习、诵读它。

张良当初在下邳桥上遇见那个给他太公书的老人,在别后十三年张良随咼祖经过济北时,果然见到了穀城山下的黄石,便把它取回,奉若至宝地祭祀它。

留侯去世,与黄石一起安葬。

以后每逢扫墓以及冬夏节日祭祀张良的时候,也同时祭祀黄石。

太史公说:

学者大多说没有鬼神,然而又说有精怪。

至于像留侯遇见老人赠书的故事,也够神奇了。

高祖遭遇困厄的情况有多次了,而留侯常在这种危急时刻建功效力,难道能说不是天意吗?

皇上说:

“出谋划策于营帐之中,决定胜负

在千里之外,我比不了子房。

”我以为此人大概是高大威武的样子,等到看见他的画像,相貌却像个美丽的女子。

孔子说过:

“按照相貌来评判人,在对待子羽

上就有所失。

”对于留侯也可以这样说。

(二)张良在桥上接受一位老人赠兵书的传说,这件事太怪诞不经了;那又怎么能知道不是秦代隐居的君子,出来考验张良的呢?

观察桥上老人用来含蓄地表达

心意的言行,都是当时圣贤互相警示提醒的道理,世俗之人未能明察,把桥上老人看做鬼神,又大错特错了。

而且老人的用意并不在于授予兵书上。

当韩国灭亡,秦国正处在强盛的时候,秦国用刀、锯、鼎、镬等种种酷刑来对待天下有才能的人,平白无故遭到杀戮的人真是难以计其数,那时即使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也无法施展他们的本领。

像秦始皇那样施行严刑峻法非常急切的人,他的锋芒势不可当,但是等到他疲惫的时候就有机可乘。

然而张良却不能忍耐一时愤怒的情绪,想凭个人的力量,用大铁锤的一击来达到目的。

当时,张良虽然侥幸没有死,但实际上生死之间连一根头发也容不下,那是何等危险啊。

贵族子弟,不会死于干盗贼这类事上,这是为什么?

因为他的身体值得珍惜,而不值得为干盗贼之类的事去死。

张良凭着他压倒世人的才华,不去策划伊尹、姜太公之类安邦定国的谋略,却只想采用荆轲与聂政那样行刺的小计谋,企图在侥幸中保存性命,这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惋惜的原因。

正因为如此,老人才故意用傲慢无礼的行为来刺激他,张良如果能够忍受的话,然后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所以老人才说:

孩子是可以教育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