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主题性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360295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主题性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小学语文主题性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小学语文主题性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小学语文主题性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小学语文主题性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主题性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docx

《小学语文主题性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主题性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主题性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docx

小学语文主题性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

小学语文主题性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

教育部新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上海二期课改语文教学改革实验研究中,也十分强调生活性和实践性,提出了“用中学、学中用,学用结合”的理念,要求教师提供足够多的机会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语言实践运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的影响下,很多教师尚未树立大的语文教学观,确立新课程资源观。

老师们的学科本位主义较为突出,很少与其他学科进行沟通和整合,语文教学围着教科书转,以单一的课堂教学为主,他们没有把学生学习语言放到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产生“教、学、用”分离。

学生在学习中成了语文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单调、机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对原本富有情趣、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学习活动感到枯燥乏味,学习负担也日趋严重。

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主题性综合实践活动显得十分的必要。

小学语文主题性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引导学生参与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从机械、封闭的课堂教学,走向多元、开放的社会生活和美好的大自然,从单一、被动地接受学习,增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感悟体验等学习能力。

在综合活动中,从学生的需求、兴趣和实际出发,围绕学生喜欢和感兴趣的主题(预设性和生成性相结合),指导他们综合运用已有知识、技能与方法,开展资料积累与处理、社会考察、实验操作、交流反馈等实践活动。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不断提高语文素养,增强探究能力以及相互合作、共同分享意识和能力。

有别与一般的综合实践活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应体现语文学科的特性,重点突出以下几点:

一要充分挖掘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阅读、说话和写作的素材;二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观察和思考、学会选择恰当的方式表达,了解和熟悉“说明文、诗歌、活动方案、调查报告、倡议书、观察日记”等文体;三要引导学生进行主题性的文本和网络阅读,丰富知识、拓展视野,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四要在学生的活动过程中,关注学生语言表达的条理性、规范性、正确性、流畅性。

在实施小学语文主题性综合实践活动时应处理好如下几个关系:

1. 处理好语文活动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关系

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应突出语文学科的特性,充分挖掘活动中阅读、说话和写作的素材,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观察和思考、乐于合作交流,学习运用“说明文、诗歌、活动方案、调查报告、倡议书、观察日记”等文体进行书面表达。

值得提请注意的是,除了重视活动的工具性,更要体现其人文性的特点,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活动中努力营造宽松的氛围,精心设计和策划活动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挖掘活动过程和内容的育人价值,找准综合实践活动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点,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处理好教师指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关系

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都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作为活动主体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从活动主题的提出到活动方案的制定,再到活动实施、活动总结与评价,都要尽可能让学生自主参与。

然而,学生有效、高质量的实践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教师的基本职责就是指导、引导、组织、管理与评价学生的活动全过程,教师的指导需要以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为前提,在指导过程中,不作统一规定、不提统一要求,教师不再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规则的告诉者、方法的规定者,而是一个帮助者。

教师要努力提高指导的针对性、有效性和规范性。

3.处理好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有别于一般的学科课程,活动内容不是预设好的,而是学生在活动中不断生成的,活动涉及文学、自然、社会等诸方面的内容。

活动内容的生成和整合需要不同的活动形式与之相适应。

实践活动的活动形式是多样的,有探究、实验、调查、社会宣传、设计与制作、展示与表演等。

活动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可根据活动主题、活动内容的需要决定活动形式或活动方式。

不少活动方式对小学生来说很少涉及,比较陌生,有的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加强指导,提供支撑性的条件,提示建设性的意见,避免学生匆匆走个形式,不能沉浸在活动的过程中充分探究、体验与感受。

4.处理好实践活动的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学生会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和经历他们在书本上难于感受到的无数生动的事件,获得书本上几乎不能获得的真实体验、经验和感悟。

他们的实践能力通过自主地参与多样的活动,尝试性地解决问题而得以提高。

在活动过程中,所体验的也许是痛苦的、失败的经历或感受,但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与成长来说则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因此,教师一定重视关注学生实践活动的过程,尽可能多的给与学生亲历实际情景的时间和空间,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进行经常性的反思与总结。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相对于发挥过程的教育价值而言,只能兼顾结果,而不刻意追求活动的结果。

就活动的结果而言,除了论文、调查报告、读后感等具体的作品外,他们在活动的主动性、责任感、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实际发展是无形的活动结果,它远比有形的作品重要,而这些无形的结果往往是与活动的过程相伴随的,是在过程中生成的。

为此,教师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应力求保证活动过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和实践活动条件。

在学生有效的实践活动基础上,才能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通过活动方案、调查报告、观察日记等形式表达活动成果。

5.处理好语文学科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综合性、整体性等很重要特征,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需要用到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作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一般由语文老师担任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语文教师如果局限于语文学科就难于很好地引导学生深入开展实践活动。

教师在活动方案设计之前,要总体考虑活动应该运用到哪些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然后主动与美术、音乐、自然、劳技等相关的任课教师取得联系,还要与大队部、图书馆、电脑房等负责人联系,了解学生的基础和学科相关方面的要求,与有关领导和老师共同商议活动的安排,得到他们的帮助和支持。

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碰到问题、遇到困难及时查找相关学科方面的资料、请教有关学科的教师。

然而,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不能停留在为活动而活动,要指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和与运用语言,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流利的语言与人交流,表达亲身经历的故事、调查访问到的情况、探究出来的结论等内容,使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和其他学科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6.处理好学校资源与社区、家庭、网络资源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面向社会的开放性课程,利用自然、社区、网络等资源,毫无疑问需要社会、社区、家庭等方方面面的配合和支持。

学校、家庭、社区和整个社会都必须树立大教育观,把学生的成长看作是一种包括所有公民在内的社会责任,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都应把社区乃至整个自然界、社会作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环境的不可缺少的部分来对待。

教师需帮助学生形成对自然、社会、网络的整体认识,培养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学科知识,提高对自然、社区、网络等资源加以综合运用的能力。

在活动实施之前,教师全面考察、了解活动所需的社区、自然、网络等方面的资源,确定参观、访问、收集、观察的对象、时间和地点,与相关的单位取得联系,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活动之中,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好各方面的资源,开展收集、观察、辨析、体验等具体的实践活动。

7.处理好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整体观要求在评价中把课程、教学进行统整,使他们融合为一个整体,贯穿到活动始终。

在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过程中,要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集中体现“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不追求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而要更多地体现对学生的关注和关怀,不但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更要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要真正体现评价的过程性,强调收集并保存表明学生发展的关键资料,并针对学生的优势和不足给予学生激励或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还要关注个体差异,依据学生的不同背景和特点,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为每个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在评价过程中关注学生本人在评价中的作用,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定,在评价资料的收集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学生自我反思、自我发展的过程.(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课的探索

邳州市八路镇中心小学      吴荣刚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已明确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的实际状况,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这一规定为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导向和保证。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纷纷对活动课程的性质特点,理论依据、活动模式、规律策略、目标评价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实验与研究,为学校活动课程的设计与运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我校立足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目标,构建了开放型的综合实践课程,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尝试,初步形成了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实践课程,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与成效。

一、改变观念,达成共识

透过我校看其他农村小学综合实践课的设计及其运作情况,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认识上存在误区

尽管我们认识到综合实践课在素质教育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然而,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又不同程度地受到“考试不考综合实践课程,怕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影响学科课程”这种应试心态的制约。

尽管综合实践课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有着巨大的作用,但其成效的“外显性”远不及学科课程,显现的速度也远不及学科课程快,因而造成对综合实践课的开设流于形式而失去实质的内涵,综合实践课被畸变为:

⑴    、创办特色学校的工具; ⑵   、拿资金奖牌的数字游戏;  ⑶、学科课的延续和加深;⑷     、自由式的课外活动等。

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2、现实和时代的呼唤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

然而,农村小学所处的社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在这种情况下若把学生禁锢在狭小的课堂,对学生的发展无疑是雪上加霜,教育教学的设备设施十分薄弱,严重地制约着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因而造成 了开设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缺乏精心的组织与策划,缺乏有目的系统训练,可谓有其形而无其质,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缩小城乡差别,更谈有上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

如何通过开设综合实践课来提高农村小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已成为目前农村小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3、重结果还是重过程。

教师在长期的学科课程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应学科教学需要的思维定势和教学模式,一时很难适应实践课教学的要求,加之综合实践课尚处于实验、摸索阶段,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综合实践课教学即“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主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对学生个性的摧残。

综合实践课强调的是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取新知的体验。

这就意味着师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当然同时也意味着可能花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表面上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发展、创造所经历的过程,是一个人能力、智慧的内在要求,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

通过我校一年半时间的开设、探索和尝试,我们认为:

1、综合实践课是原活动课程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它包括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服务、劳动技术教育等。

2、综合实践课的本质在于:

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开放式的综合应用实践活动中,通过切身的身心体验,从而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多方面能力的协调发展。

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以“ 中学”为核心的教育思想认为的那样:

“个体要获得真知,就必须在活动中主动体验,尝试、改造,必须去做”,充分体现“实践中体验,体验中发展”。

3、综合实践课是一种新的课程论,它不同于以知识为中心的分科课程,又不同于结构化、知识化的综合课程,也不同于分科化的实践课程,它具有多元性、发展性、灵活性、开放性、创新性、实践性、整合性和全程性等明显特征。

4、综合实践课着重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会服务和探索活动的一些常识,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利用和创新能力,塑造完美人格,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自我的责任感等。

5、通过开设综合实践课,组织学生开展体验式、问题解决式、主题研究式学习活动,并充分利用和开发我校及周边社区的课程资源,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通过自主学习和协作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的素质和能力。

同时使学生掌握信息的收集、调查、归纳及发表和讨论等学习方法、思维方法,以及养成积极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态度,使各门学科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等相互联系和深化,在实践中得到综合运用。

二、大胆实践,积极反思

在市局、教办的领导下,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改革实验通过开展实践性研究,探讨其实施途径和评价方法,正稳步而健康地向前发展,我们的工作体会是:

(一),抓实培训教研,促进综合实践课研究整体推进。

为加强综合课教师培训,我校组织了全体教师参加“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参与 式教学研讨培训”活动。

活动在学科教研员、中心组骨干教师们的组织引导下进行了积极而热烈的专题讨论。

教师们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启动后,学校、教师、学生在课程中的反映与变化,真切地谈出了对这门新课程的认识、操作、问题与困惑,大家一致认为其发展的前景是好的,对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有着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优势。

许多教师在实践中,开始明晰了课程理念,逐步找到了综合课教师角色的定位。

在实施过程中,开始与解放了手脚的学生们在“同一起跑线”上定主题,搞研究,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做“学问”。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们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如学生实践活动空间的提供、教学条件的建立与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与水平的提高等等到,这些问题制约着课程研究的进展。

为此,教师们建议要加强组织学习与交流,发挥实验样本班的示范作用,通过教研、开放等形式的研讨活动,资源共享,共同提高。

基于广大教师的要求,我们结合学科中心组活动,先后进行主题研究性学习研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课堂教学评价研讨会,教学开放周等活动。

活动中,一些样本和非样本班级把他们综合实践活动的典型课例,开展实验研究的做法体会进行了详尽、生动地展示,加上实验教师的教学与反思,从实施层面上解决了在综合课上的许多困惑,收到了良好的培训实效。

因为有了多次的培训交流,教师的参与 综合实践课研究热情高涨。

理论学习意识增强,自主探索的氛围愈之浓郁。

(二),放开时空限制,确保综合实践课的灵活创新

我校在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小学生每天在校活动时间规定的前提下,每节课均缩短五分钟,即从40分钟调整为35分钟。

课时缩短后,每天的课时总量比原来规定增加1课时,这样,我校每天增设了一次综合实践课,确保每周一个课题。

在操作过程中,采取不打破既有的学科结构,教学次序,只是将自然、社会、劳动等课程实践性内容进行综合化的同时,从这些课程中抽取所需课时,把时间整合,形成“综合实践活动时间”,这样,既保证了国家课程计划中的双基教学,又体现了课程管理中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

综合实践活动并不是封闭的、孤立的,因此,我校明确规定教师在综合实践课上必须大大增加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适宜的情况下,“哪儿需要哪儿去”,以营造创新氛围,优化创新情境,开放学生思维空间,或动手操作,或独立思考,或相互质疑,或大胆想象。

培养起遇事好问,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的精神,既要学会又要会学,让实践课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三),依靠赛课催化,提高综合实践课的实施水平。

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的研究,推动课改实验的健康发展,我校协同镇属四辅导区组织开展了课改实验赛教课活动,其中,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课赛教的累计达39节次之多,从诸多参赛课来看,我校综合实践课实施水平在提高。

较为突出表现在:

实践主题明确,注重课内外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学生们通过调查、收集文字图片资料、走访等活动,做足了“实践功夫”,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参观浏览式、娱乐竞赛式、主体对话式、信息点击式等各具特色。

在赛课活动中,师生投入的实践活动兴趣浓郁,共同进行创造性劳动,教师是学生综合实践过程的组织者、帮助者、指导者、合作者,而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则是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实践,主动探索的过程,具体体现了以下一些特点:

1、内容选择体现互通性与现实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以学生的需求、社会生活以及跨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性知识为基础,强调学科间的联系,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而强化学科课程中缺乏的生活教育,环境教育等。

同时还考虑到我校所处较落后的农村地区,内容选择上要体现农村教育的特点,在以当前学生的生活活动和环境为背景,从学生熟悉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学生关注的问题,面向农村学生的生活与经验,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特别是农村生活需要。

如“农药的使用常识”、“养殖”、“种殖”等等。

2、活动方式具有自主性和多样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强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自由度以及各种外显的自主参与活动的条件,让学生主动实践和亲身体验。

在方式上强调一切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探索欲望的活动形式。

强调 多种感官的参与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发现,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并作出结论,在组织形式上更加灵活,既有个人活动,也有小组活动。

总之,在多层次、多渠道的活动方式合作中,把创新的机会交给学生。

3、教学评价注重多元性和过程性

比赛中,许多教师都不同程度的从活动设计,小组实践、组织展示交流各阶段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自我评价,磋商交流式同学互评,教师相机点评,注重多元化、过程性评价。

着眼于挖掘和发展学生自我评价的潜能,利用“成长记录”式评价加强实践过程指导,帮助学生找问题,看亮点,学会在回顾中成长。

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综合实践课程评价体系。

根据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种种子表现进行全面评价,以形成评价目标和评价手段多元、评价方式灵活的评价体系。

4、师生关系尝试民主性和合作性

在综合实践课上,教师不再仅限于三尺讲台,而是更多地融入学生之中,领着学生走向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去指导、去帮助、去诱发学生的新的发现,新的开掘。

在一系列的师生、生生的合作互动中交流,使师生、生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师生关系的民主性,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和自身经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不同需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开发课程资源,实现综合实践课的可操性

开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资源是学生自主探究,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条件,也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有力保证,我校从“以发展为中心,在活动中学习”出发,彻底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实施课程的做法,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取得了显著了成效。

首先我校将自然、社会、劳动、科技等课程中应用性、生活化的内容,乃至于语文、数学、美术、音乐等相关知识汇合于实践,排出了高、中、低段综合课程内容结构表,但附有指导性的建议,活动案例。

次之,针对我校所处的社区环境,地理位置,人文传统,自然资源,如“小萝卜头故居纪念馆”、“巨山生态风景带”、“板材加工业”、“墙体材料加工业”等,从整体上整合一切可被教育利用的社会资源,克服传统教育脱离生产和生活的弊端,使知识教育与技能教育并举,地方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科技教育并举,将其差异鲜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可以自由地动手实践,大大激发了学生探求人与自然,人与生活密切关系的浓厚兴趣。

再次,课程资源的拥有者应当提高为社会、为教育服务的意识,建立一套社会广泛参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职权的运行机制。

唤醒全社会树立为学校教育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意识,各类社会资源只有与学校教育特别是学校课程与学生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其更大的功能和价值。

(五)、配套管理措施,保证综合实践课的持续发展

在进行综合实践课探索过程中,支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先立后破”“得天独厚实验后推广”的原则 。

对综合实践课的落实提出更高要求。

聘请市、县级专家,特教为顾问,对课程改革实验的教师进行培训,提供研究信息和咨询服务。

发展每一位教师的创造性,培养“创新”型教师群体。

还建立健全了家长委员会,校外辅导员参与 学校课程管理的制度。

从而形成不自己特色的乡土气息浓厚的开放性综合实践课程管理模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确立,不仅意味着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的诞生,更重要的是标志着现代新课程观念的形成,我们的研究、实验中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我们深信,只要以开放的先进的教育思想来进行课程改革实验,定会展现独特的魅力。

取得丰硕的成果,同时这样一门全新的课程,对我们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育教学方法,尽快适应新课程,以满足新时期下一步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