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科技大学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354715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科技大学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武汉科技大学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武汉科技大学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武汉科技大学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武汉科技大学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武汉科技大学调研报告.docx

《武汉科技大学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科技大学调研报告.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武汉科技大学调研报告.docx

武汉科技大学调研报告

武汉科技大学院校及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一、调查目的

1、竞争“和众杯”比赛的初赛:

2、了解学校的人数分布、院校设置、就业情况,对学校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

3、剖析目前的就业形势,对自己的就业进行反思:

二、调查时间

2012年四月十三日至2012年四月十六日

三、调查方式

1、主要通过网络调查:

2、询问相关老师:

四、调查内容

武汉科技大学学校人数、院校设置及专业分布、目前就业状况:

五、调查结果

1、人数:

现有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等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母球按共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万余人。

现有教职工2624人(另有直属附属医院职工1048人),师资力量中具有博士和硕士的比例为82.38%,教授、副教授比例为50.87%。

其中,中国工程院双聘院士5人,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27人,国家及湖北省新

世纪百千万人才17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1人,湖北省教学名师2人,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26人,享受国务院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61人。

2、院校设置及专业分布:

学校学科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现设置有15个举办本科教育的学院(不含独立学院),56个本科专业;在2009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的全国高校学科排名中,有两个一级学科再次跻身全国高校前十名,还有12个一级学科进入前五十名。

学校是博士学位授权单位,设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3个博士学位点、96个硕士学位点、17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4个专业学位授予点、一个国家重点培养学科、2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

专业设置:

:

:

:

:

马克思主义教研部:

:

:

:

:

:

:

:

材料与冶金学院:

:

:

:

  金属材料工程系;⒉金属材料工程系;⒊冶金工程系;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系

:

:

:

:

城市建设学院:

:

:

:

  工程系;⒉建筑环境与设备系;⒊建筑学系

:

:

:

:

管理学院:

:

:

:

  学与工程系;2.工商管理系;3.市场营销系;4.会计系;5.信息管理系

:

:

: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

:

:

:

  1.化学工程系:

2、基础化学部:

:

:

:

:

机械自动化学院:

:

:

:

  ⒈机械工程系;⒉机械电子系;⒊车辆工程系;⒋工业工程系

:

: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

:

1、计算机学与技术系;⒉软件工程系;⒊计算中心

:

:

:

:

理学院:

:

:

:

⒈信息与计算科学系;⒉应用物理系;⒊工程力学系;⒋实验中心

:

:

:

:

临床学院、附属医院:

:

:

:

:

:

:

:

外国语学院:

:

:

:

⒈外语系;⒉大学英语部;⒊研究生公共外语部;⒋电化教学中心

:

:

:

:

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

:

:

 :

:

:

文法与经济学院:

:

:

:

1、法律系;⒉国际经济与贸易系;⒊公共管理系;⒋政治理论课部;⒌德育课部

: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

:

 1、自动化系;⒉电工电子基础部;⒊电子信息工程系

:

:

:

:

艺术与设计学院:

:

:

:

 1、工业设计系;⒉美术系;⒊建筑与艺术设计系

:

:

:

:

医学院:

:

:

:

1、基础医学部;⒉预防医学系;⒊护理学系;⒋药学系

:

:

:

: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

:

:

 1、矿物加工与矿物材料系;⒉资源工程系;⒊安全与环境工程系

:

:

:

:

国际学院:

:

:

:

1.中新项目;2.中德项目;3.中澳项目;4.留学服务中心

:

:

:

:

体育课部:

:

:

:

3、就业情况:

百余年来,学校秉承“厚德博学、崇实去浮”的优良传统

,已经为社会和国家培养了13万余人,他们已成为国家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里的骨干和栋梁,一大批杰出校友成为工程院院士、各类科技专家与学者、中央委员、省市党政领导、国家特大型钢铁的董事长或总经理等,学校被誉为“冶金高层次人才的摇篮”。

学校毕业生面向全国就业,实行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

学校与全国大部分地区人事局建立了人才战略伙伴合作关系,与长三角、珠三角、沿海一带及部分经济发达的内地城市的用人单位建立了就业实践联盟关系,上海宝钢、深圳富士康、武钢集团等400多家企事业单位一直坚持到我校举行专场招聘会或参加我校举行的综合双选会。

学校近五年平均就业率超过92%,位居湖北省高校前列。

学校2009年被评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先进集体“,并被湖北省教育厅确定为首批就业信息化建设试点院校。

1、需求情况

用人单位需求强劲,供求比达到1:

2.0以上,多数专业达到1:

3.5以上,部分专业甚至达到了1:

5.0。

 2、就业状况:

众多用人单位十分看好我校的毕业生,就业率持续稳定在较高水平,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5%以上,部分专业为100%。

 3、就业分布:

 毕业生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城市就业,其中多数流向沿海和经济发达的地区,部分自愿选择到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建功立业。

  4、就业领域:

 ①企业领域:

主要到国有大中型企业和知名三资企业以及民营企业,如上海宝钢、武钢、海尔、华为等。

  ②事业单位:

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以及高新技术开发机构等。

 ③党政机关:

参加各地党政机关的公务员考试被录用进入公安、海关、银行、税务等系统。

   ④国防系统:

广州军区、南京军区、二炮、空军、海军、武警部队等。

  ⑤考研出国:

2002年有200多名学生通过学校帮助赴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以及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的大学留学深造,共有200多名考取了重点院校的研究生。

 5、就业渠道:

  ①我校与800多家用人单位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每年亦将发展几百家新的用人单位,每年向3000多家用人单位发出人才信息。

  ②采取每年召开一次大型双选会与经常性举行小型专场招聘会相结合的办法,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

  ③学校地处九省通衢的武汉市,地理位置优越,就业信息通畅,学校广泛收集和及时发布各地人才交流招聘会的信息,动员和组织毕业生参加湖北省暨武汉市就业服务机构以及周边高校的双选会,就业选择机会众多。

 ④学校加入了各地人才信息网,建立了就业信息系统和就业网站,定期发布用人单位信息和学生个人求职信息。

 二、毕业生就业优势

 1、质量优势:

  根据用人单位的调查反馈信息,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我校的毕业生:

 ①综合素质较高,具体反映是:

素质过硬、朴实好用、敬业进取、吃苦实干,业绩优良。

 ②专业功底扎实,基本看法是:

知识面宽、基础良好、视野开阔、专业精通、上手较快。

  ③综合能力较强,总体评价是:

实践应用能力突出、研究开发能力出色,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组织管理能力强。

 2、特色优势:

  结合多年来的就业情况分析,我校毕业生特色浓厚,优势突出:

 ①在人才培养方向上:

既满足冶金行业的人才需求,又能兼顾其它领域的人才需要,为广大毕业生拓展了就业机会。

  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

以应用型(应用技术、应用管理和应用服务)的人才培养为主体,又积极兼顾研究开发型和复合高能型的人才培养,形成了多规格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毕业生开发自身潜能、施展聪明才智拓展了发展空间。

 3、品牌优势:

  武汉科技大学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良好的社会声誉,毕业生遍及全国各地和各行各业,有省部级党政领导,有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工程技术专家、学者,有大中型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等,这些毕业生在祖国建设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4、服务优势:

 我校有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负责编制毕业生就业方案、收集反馈信息、思想教育、离校派遣的等各项工作。

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奉行服务至上的原则,把解决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问题和维护毕业生的权益放在首位,得到了广大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一致好评。

2001年被评为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三、毕业生就业战略

  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服务毕业生就业为目标,促进毕业生发展为取向,实行主动出击战略,立足质量和特色抢占就业至高点,与名牌学校争夺知名单位的市场份额:

1、立足大型知明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兼顾中小企业,优先将学生推向理想的单位。

  2、立足中心城市和发达沿海地区,兼顾中小城市和西部地区,努力将学生推荐到向往的区域就业。

  3、立足冶金行业,稳步向其它各行各业和政府、军队等领域扩展,积极帮毕业生找到最满意的工作单位。

  4、鼓励部分学生志愿到艰苦地区,人才奇缺单位,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就业,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积极帮助毕业生考研和出国留学深造。

就业去向见附表:

4、就业形势的分析

1岗位增36%学生增130%

  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

从2001年至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338万,是扩招前的3倍;北京地区从6.6万人增加到15.4万人,是扩招前的2.3倍。

但是同期北京市所属单位上报需求毕业生数量(不含国家和中央在京机构)只是从4.2万人增加到5.7万人,仅为扩招前的1.36倍。

  2选材刁:

  应届生就业不吃香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

一企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每年招收的1000名员工中,只有40名是大学应届毕业生;一印刷有限公司的代表说,“尽管我们公司的栋梁和骨干全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我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

  3专业同:

  热门专业人才过剩

  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任占忠认为,对于近年来盲目上马、目前就业较困难的专业,应坚决按教育部规定,区别具体情况减少或停止招生。

  4薪酬低:

  市场只给1700元/月

  这次关于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6.4%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2000元以上,但据北京和上海有关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1600~1700元/月,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

  5假招聘:

  有效招聘信息数量减少

  一些企业利用当前大学生供过于求的形势,推出假招聘,先给出诱人的待遇条件,然后以培训等名义收取费用,再以试用不合格等理由辞退学生。

大学生就业的招聘信息表面看渠道多,但有效的、实用的信息并不多,大学生获取真实有效的信息少,导致就业难。

  6缺经验:

  教授多“教练”少

  调查显示,大学生求职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工作经验”,占63%。

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有的是专业知识,缺的是良好心理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大学里有的是教授,缺的是“教练”。

  7怕吃苦:

  不愿从基层做起

  许多企业反映,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知识脱离实际,不愿从基层做起,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差,比较自私,因此不愿意接收应届大学生。

1供需差:

  岗位增36%学生增130%

  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

从2001年至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338万,是扩招前的3倍;北京地区从6.6万人增加到15.4万人,是扩招前的2.3倍。

但是同期北京市所属单位上报需求毕业生数量(不含国家和中央在京机构)只是从4.2万人增加到5.7万人,仅为扩招前的1.36倍。

2选材刁:

  应届生就业不吃香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

一企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每年招收的1000名员工中,只有40名是大学应届毕业生;一印刷有限公司的代表说,“尽管我们公司的栋梁和骨干全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我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

3专业同:

  热门专业人才过剩

  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任占忠认为,对于近年来盲目上马、目前就业较困难的专业,应坚决按教育部规定,区别具体情况减少或停止招生。

4薪酬低:

  市场只给1700元/月

  这次关于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6.4%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2000元以上,但据北京和上海有关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1600~1700元/月,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

5假招聘:

  有效招聘信息数量减少

  一些企业利用当前大学生供过于求的形势,推出假招聘,先给出诱人的待遇条件,然后以培训等名义收取费用,再以试用不合格等理由辞退学生。

大学生就业的招聘信息表面看渠道多,但有效的、实用的信息并不多,大学生获取真实有效的信息少,导致就业难。

6缺经验:

  教授多“教练”少

  调查显示,大学生求职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工作经验”,占63%。

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有的是专业知识,缺的是良好心理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大学里有的是教授,缺的是“教练”。

7怕吃苦:

  不愿从基层做起

  许多企业反映,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知识脱离实际,不愿从基层做起,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差,比较自私,因此不愿意接收应届大学生。

8频跳槽:

 企业抱怨“学费太高”

  大学生就业后稳定性差,是造成企业不愿意接收大学生的另一重要原因。

企业接收大学生后一两年内流失率在30%以上的达到被调查企业总数的50%。

甚至像联想集团这样的大型企业,也认为他们为大学生高流失率“交的学费太高”

当前大学生就业主要问题

我国大学生占国民总数的比例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但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却很严峻,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原因是多方面,主要如下:

1用人单位误区

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主要有:

首先,过分关注文凭。

不少用人机构认为,学历越高越好。

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人才浪费,比如有些单位招聘计算机软件研究生仅用于本单位的打字等简单文字处理。

现实工作中有些人的能力与文凭并不能直接划等号,不少本科或大专学生的业务能力不比研究生业务能力差。

第二,存在性别歧视。

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

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第三,生源地域歧视。

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

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

第四,过分看重工作经验。

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

用人单位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有较高理论水平,只要经过短期实践即能胜任工作岗位。

2大学毕业生误区

大学生毕业生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一定的证书、文凭、履历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有的大学生凭勤奋刻苦,在大学期间努力争取获得相关证书,不刻苦学生则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

第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

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

第三,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

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

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

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

据中新网(2004年7月23日)报道,2004年第二季度本科生最难找工作。

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高中、大专、本科、硕士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求职人倍率分别为0.96、0.92、0.91,0.87,1.42。

即100名初中生竞争96个岗位,而100名本科生只有87个岗位可供竞争,造成本科学就业难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目前本科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状态。

第四,求职途径把握不准。

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的方法,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以捧上“金饭碗”,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提高就业率。

3高校的误区

我国目前高校存在不少问题,如:

重点大学的教师一般都重视科研,而对本科生教学的责任心不强,部分教师讲课满堂灌、课后不辅导、考试标准不严、学生评价期考一锤定音;对教育内容及方法,轻视教养,专业知识面狭窄;研究型人才及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不明确;高校的内部运营封闭、缺乏自我评价和改进机能;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不尽合理,虽然教育部对高校学科专业进行了调整,但由于各高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学科调整、专业设置仍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特别是私立高校,由于经费的原因,“重文轻理”严重[2],加上急功近利,不少学校不顾自身“软件”、“硬件”是否允许,设置了投资少、见效快的专业,导致专业进一步失衡,这些因素都进一步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

三应对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对策

由于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用人单位、大学生、高校及社会共同努力。

1用人单位的对策

首先,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竞相成才。

其次,选人标准要合理。

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

第三,确定科学招聘程序。

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

基本上可以通过以下三步来完成:

第一步初选。

按照岗位要求,考核硬性指标。

如年龄、文化程度、经验等,要查户口本、身份证、毕业证及相应能证明经验能力的成果和有关获奖证明等,确定初步合格的人选。

第二步考试。

包括口试、笔试、实际操作等形式,主要考核相关业务能力。

第三步复试。

经过双方面谈,做出录用决定,主要是考核受聘者的需要层次与岗位对受聘者的满足程度是否相符,最后录取合适者。

2大学生应对就业难题的对策

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

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

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

同时,要有良好身体素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达到目标需要体力与耐力,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

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

其次,加强社会实践。

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第三,正确就业定位。

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

当前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

第五,先就业后择业。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3高校提高大学生就业对策

首先,应该努力提高办学水平。

高校应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加强世界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

高校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积极培养大学生知识和能力,培养具有不断追求真理、追求科学精神,能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以上的综合素质优秀的大学生。

其次,不断进行教育改革,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现有科类结构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能完全适应,必须适时调整。

实施高校扩招后,必须协调高校招生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必须实行不同层次教育要求水平不一的政策,如对高职教育实行宽松政策,对于本科及以上教育采取宽进严出政策,保证教育质量。

必须强调的是,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技术工人需大于供的态势,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极度缺乏,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时,缩短高职教育年限,变现在的3年为2年,既有利于这类学生提早就业,也有利于满足用人单位对这类人才的需求。

第三,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

建立以服务为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并能独立开展工作,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4社会及政府其他对策

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还须政府社会共同努力。

首先,政府社会必须进行相应总体性调整。

大学生就业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及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的判断。

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人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这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

其次,扩大毕业生入伍人数,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

让部分优秀毕业加入人民解放军,既有利于提高军队素质,同时解决部分大学生就业。

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延缓大学生就业时间,也为社会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

第三,鼓励大学毕业生出国进一步深造。

当前可以鼓励经济条件允许的大学毕业后到发达国家深造,学习国际一流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学成归国后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第四,鼓励大学生到条件艰苦地方就业,特别鼓励大学生参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加宽松的条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

各级政府要为高校毕业生创造工作条件,主要充实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基层单位,从事教育、卫生、公安、农技、扶贫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