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十二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50547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80 大小:143.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宿松十二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宿松十二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宿松十二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宿松十二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宿松十二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宿松十二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docx

《宿松十二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宿松十二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docx(8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宿松十二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docx

宿松十二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

 

宿松县“十二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

 

北京建达道桥咨询有限公司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

 

编制单位:

北京建达道桥咨询有限公司

项目顾问:

刘效尧教授级高工

杨高中高级工程师

张卫华教授

项目负责人:

方正华教授级高工

主要参加人员:

宋文教授级高工

陈修和教授级高工

单文胜工程师

张政斌工程师

马秀全高级工程师

张百永工程师

唐蕾工程师

石先理工程师

吴少强工程师

 

第一章概述…………………………………………………1

1.1规划背景…………………………………………………1

1.2规划依据…………………………………………………2

1.3规划范围及内容……………………………………………3

1.4规划期限……………………………………………………3

1.5规划的基本思路……………………………………………3

1.6主要结论……………………………………………………4

第二章经济社会及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现状…………………5

2.1历史沿革与自然地理环境…………………………………5

2.2经济社会发展概况…………………………………………7

2.3交通运输发展现状…………………………………………9

2.4交通运输发展面临的新形势………………………………12

2.5交通运输发展总体评价……………………………………13

第三章经济社会和交通发展需求 …………………………19

3.1要社会经济指标预测……………………………………19

3.2“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趋势……………………………20

3.3交通运输需求预测………………………………………25

第四章规划目标……………………………………………………27

4.1指导思想…………………………………………………27

4.2基本原则…………………………………………………27

4.3总体思路…………………………………………………28

4.4总体目标…………………………………………………32

第五章公路网发展规划……………………………………………34

5.1路网规模预测……………………………………………34

5.2公路网规划………………………………………………35

5.3重点建设项目……………………………………………37

第六章运输枢纽站场发展规划 …………………………………41

6.1客运站场发展规划………………………………………41

6.2货运站场发展规划………………………………………45

第七章水运发展规划……………………………………………48

7.1规划建设的迫切性………………………………………48

7.2港口、水运发展规划 ……………………………………48

第八章铁路发展规划……………………………………………53

第九章运输服务发展规划………………………………………54

9.1客运发展规划……………………………………………54

9.2货运发展规划……………………………………………58

9.3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规划…………………………………62

9.4综合运输管理体制建设…………………………………66

第十章支持保障系统……………………………………………69

10.1安全应急支持保障………………………………………69

10.2交通信息化支持保障……………………………………70

10.3绿色交通支持保障………………………………………71

第十一章综合评价…………………………………………………74

11.1运输网络技术评价………………………………………74

11.2经济社会影响评价………………………………………76

11.3环境影响分析……………………………………………79

第十二章措施与建议………………………………………………82

附件:

附表一:

宿松县“十二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项目一览表

附表二:

宿松县“两横两纵一环”主干路网规划建设项目一览表

附表三:

宿松县“十二五”县道改造规划建设项目一览表

附表四:

宿松县“十二五”乡道改造规划建设项目一览表

附表五:

宿松县“十二五”路网连通工程规划建设项目一览表

附表六:

宿松县“十二五”危桥改造规划建设项目一览表

附表七:

宿松县“十二五”安全保障工程建设项目表

附表八:

宿松县“十二五”渡改桥规划建设项目一览表

附表九:

宿松县“十二五”客运站场规划建设项目一览表

附表十:

宿松县“十二五”货运站场规划建设项目一览表

附表十一:

宿松县“十二五”水运发展规划项目一览表

附表十二:

宿松县“十二五”城区公共交通规划建设项目一览表

附图一:

宿松县“十一五”路网现状图

附图二:

宿松县“两横两纵一环”主干路网规划图

附图三:

宿松县“十一五”县乡公路改造项目位置图

附图四:

宿松县农村客运站场规划示意图

附图五:

宿松县农村货运站点规划示意图

附图六:

宿松县长江内河水运港口及航道规划图

附图七:

宿松县城区公共交通规划示意图

附图八:

宿松县综合交通发展远景规划图

 

第一章概述

1.1规划背景

宿松县位于皖鄂赣三省交界处,区域位置优越,是皖鄂赣三省结合部,为皖西南门户。

“十一五”期间宿松县交通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截止目前,全县高速公路里程达31.2公里、国道36公里、省道51公里、重要县道51公里、县道184.5公里、乡道186.8公里、村道1408.3公里、铁路里程26公里、长江黄金水道63公里,交通网络初成雏形,但仍存在着路网布局不合理、技术等级偏底、农村公路保障水平不足等诸多问题。

“十二五”是宿松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机遇期,一方面中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加大对民生、社会事业、“三农”、节能环保、居民消费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把发展小城市和小城镇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点、有利于宿松县争取国家支持,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

另一方面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组成部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正式批复,为宿松县迎来了加快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

交通运输是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新的历史机遇对交通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加快宿松县经济快速发展,必须要构建内通外联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供优质高效的运输服务。

2009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原养路费等6项交通规费被取消,通过提高成品油消费税额标准进行替代,同时逐步取消二级路收费。

目前,安徽省境内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站点71个已全部撤销,费税改革对于长期依靠养路费和公路收费的国省道的发展必将产生较大影响,尤其是原先系统内封闭运行的资金管理模式将被公共财政体制要求的新模式所取代,庞大的资金需求与日趋紧张的资金环境的矛盾更加突出。

目前,中央对农村公路的专项投资主要是车购税资金。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建设综合运输体系的关键阶段,高速公路、国省道干线、运输枢纽建设任务也十分繁重,车购税资金进一步向农村公路倾斜的空间十分有限。

“十二五”期间,宿松县交通运输既面临发展的良好机遇,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宿松县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宿松进入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交通运输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为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中先行军的作用,为将宿松县最终打造成为整个皖江城市带和中部地区发展速度快、比较优势大、开放水平高、辐射能力强的节点型新兴城市提供交通运输保障,同时指导宿松县“十二五”期间交通建设,明确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特制定本规划。

1.2规划依据

本次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如下:

1、《公路网规划编制办法》(2010年新标准)

2、《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

3、《安徽省农村公路“十二五”发展规划》

4、《安徽省道路运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5、《安徽统计年鉴》(2004—2009年)

6、《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

7、《安庆市综合交通发展规划》(初稿)

8、《2009年宿松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

9、《宿松县新一轮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10、《宿松县城总体规划》

11、《宿松县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12、宿松县《关于推进城乡交通运输统筹发展的意见》

13、宿松县交通运输局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

1.3规划范围及内容

为了适应安徽省及安庆市宿松县经济战略发展要求,及相关产业发展方向,落实中央有关促进城乡建设一体化的指导思想,本次规划涉及的范围从地域上为宿松县域,包括宿松县城及各下辖乡镇;从运输方式上以公路运输为主,同时考虑公路与铁路、水运等其它运输方式的衔接。

1.4规划期限

按照2015年、2020年两个目标年,将规划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十二五”阶段,即2011年~2015年,到2015年建立起影响和带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多功能、现代化、开放型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二是远期展望阶段,即2016年~2020年,主要是对发展远景进行展望性规划。

1.5规划的基本思路

本次规划采用区域综合运输体系的研究方法,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考虑区域整体交通特点,并结合宿松的交通现状,进行交通体系的规划。

1、规划的战略性研究。

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观经济发展战略,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推进区域发展平衡,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等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为背景,充分考虑宿松县及整个皖江区域经济发展对综合运输的发展要求,结合国家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的要求与任务,同时综合考虑宿松的地理、经济的特点,应用综合运输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研究分析宿松城乡建设与交通运输直接与间接的联系,提出符合宿松县未来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战略思路。

2、规划方案研究。

在宿松县已有的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规划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的实地调研,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考虑各种运输方式发展的要求和合理分工,按照宿松县综合运输发展战略要求,从合理配置交通资源、提高运输效率、降低综合运输服务成本、改善交通运输结构角度,提出适应宿松县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综合运输体系规划方案,并提出更具应用性和可操作性的配套措施。

1.6主要结论

到2015年底,基本建成以高速公路、铁路、长江航道为主骨架,以国、省及重要县道干线公路网和内湖航道为支撑,以完善的农村公路网为基础,以客货运输站场为节点,城乡交通运输协调发展,公路、水路、铁路、有机衔接,运输能力、交通信息化水平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城乡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二章经济社会及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现状

2.1历史沿革与自然地理环境

1、历史沿革。

宿松是安徽文明古老县份之一。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184年),设松兹侯国,隶属庐江郡,始有行政建制。

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建县,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称松滋县(王莽时一度改松滋为诵善),晋成帝咸和二年设松滋郡,梁武帝天监初称高塘郡,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始称宿松县,一直沿用至今。

2、行政区划。

宿松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中下游北岸,大别山南麓。

西北与湖北省黄梅、蕲春县毗邻,东北与太湖县接壤,东南与望江县相连,南与江西省湖口、彭泽县隔江相望。

宿松辖9镇(孚玉、复兴、汇口、许岭、下仓、长铺、破凉、二郎、凉亭)13乡(洲头、九姑、千岭、程岭乡、高岭、五里、佐坝、隘口、河塌、陈汉、柳坪、趾凤、北浴乡)207个行政村(社区),省辖华阳河农场、九成监狱管理分局均驻境内。

3、人口民族。

全县总人口802810人(2005年末),其中非农人口95087人,农业人口707723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79‰。

县域内除汉族外,还有回、壮、满、苗、彝、侗、土家、高山、傣、哈尼、布依、蒙古、藏、傈僳族等14个少数民族。

有些少数民族人口仅1人。

像这类情况,主要是外出务工的男女青年在外婚嫁产生。

随着改革开放的稳步推进,全县各民族和睦团结,人民安居乐业。

4、气候环境。

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特点为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

全县年平均气温16.6℃,年平均降水量1307.2mm,山区降水多于丘陵、平原,年平均日照时数2023.7小时,无霜期254天。

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年平均风速为3.1米/秒。

5、土地资源。

宿松依山面湖临江,由西北向东南依次地跨大别山山脉、丘陵岗地和平原、湖畈区,自然条件的差异形成了资源的多样性。

全县有64万亩耕地,73万亩山场,水稻、棉花、油菜等大宗种植作物稳定发展,柑桔、板栗、茶叶、蚕桑以及黑李等名特优水果已形成规模,山区松、杉、毛竹、药材、经果等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

6、矿产资源。

宿松矿藏丰富,非金属矿品种多、储量大。

已探明具有开采价值矿种有煤、磷矿、大理石、瓷土、石灰石、蛇纹石、硅藻土、石英沙岩、兰晶石、金矿等28种,其中磷矿石储量2700万吨、石灰石储量13亿吨,居全省前列;煤储量466万吨,大理石储量7亿立方米,瓷土储量510万吨,此外滑石以及铁、铅、锌、银、金等都具有开采价值。

7、人文景观。

宿松东望黄山,西傍庐山,南临“龙宫”(江西彭泽龙宫洞),北靠“天柱”(安徽宿松县天柱山),境内湖光山色,旅游资源丰富。

有海门天柱、严恭石道、凿山仙洞、孚玉青峰、仙田瑞谷、龙湖浮笠、秀河烟柳、太白书台、西源九井、燃灯古寺等十大风景胜地。

有“江上蓬莱”之誉的“长江绝岛”小孤山,砥柱中流,秀拔奇特;誉为“南国小长城”的千年古寨、战争遗址的白崖寨,逶迤起伏,蟠踞山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森林公园石莲洞,苍松滴翠,秀竹娉婷;“美比九寨”九井沟,峰峻石奇,峡谷幽深;还有高峡出平湖的钓鱼台水库、烟波浩淼的黄湖休闲度假区,构成了皖西南旅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8、水资源。

宿松属于长江流域河流水系,由于受地质构造的影响,总的特征是西北部河流多而长,东南部少而短。

发源于大别山的凉亭河、二郎河两大河流,具有山区河流的一定特征,其中二郎河流域面积597平方公里,凉亭河流域面积289.3平方公里,它们把大别山南麓的径流串入湖泊(县域中部和南部,水面辽阔,水资源丰富,有连成整体的泊湖、黄湖、龙感湖和大官湖),自西向东经华阳流入长江。

2.2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宿松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宿松县按照“三化三集中”的思路积极实施工业强县、外向驱动战略,全县开始逐步进入经济快速发展的轨道,为“十二五”及更长一段时期内的新一轮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客观来说,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基础差、底子薄,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宿松县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经济总量不大、产业结构不优、城市化水平偏低等问题和瓶颈,未来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

1、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据统计,从1991-2009年,宿松GDP增长了18.5倍。

特别是2000年以来,宿松总体经济开始步入快速发展轨道,2002-2009年宿松年均增长速度为16.6%,比1994-2001年平均高出七个百分点。

宿松工业总产值从1991年的3.31亿元上升到2009年的46.64亿元,财政预算收入从1991年的2087万元上升到2009年的3.11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达到22%。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从1991仅有1544万元上升到2009年的55.85亿元,2005-2009年期间年均增长达到47.8%,增长势头强劲。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非农产业稳步增长

经过多年的发展,宿松县三次产业比例从1991年的63.6:

16.2:

20.2调整为2009年的36.1:

31.7:

32.2,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工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断提升,农业则不断下降。

特别是,工业发展较为迅速。

2009年全年新签内资项目69个,实际到位资金41.29亿元;新签外资项目9个,实际到位资金797.07万美元。

其中纺织服装业、农副食品加工业、新型建材、非金属矿采选业以及食品等制造业发展势头迅猛,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纷纷超过30%。

图2-1宿松县地区生产总值:

1994-2009

1994-2001年均增长率=9.6%

2001-2009年均增长率=16.6%

3、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发展环境日趋完善

同上个世纪90年代相比,宿松城镇化与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已发生了明显改观。

截止到2009年,宿松高标准规划的县城新城区快速推进,各城乡镇与新农村建设投入不断加大,宿松县城发展框架全面拉开,城乡面貌明显改观;交通出行条件显著改善,境内共有公路总里程1949.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高界)从无到有31.2公里,105国道36公里,铁路26公里,长江黄金水道63公里,客、货运量从1991年的61万人、141万吨达到2008年的836万人、1082万吨。

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突破和跨越,使得宿松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区位和区域出行条件日益改善。

4、社会建设不断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宿松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1991—2009年,宿松人均GDP从508元上升到7895元,职工年均工资从1991年的1467元上升到2671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79元上升到4009元。

同时,宿松社会事业水平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宿松不断加大民生投入,扎实推进各项民生工程,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及福利救济、优抚安置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新农合参合率达95.56%,初中、小学阶段入学率达到100%。

并且,城乡统筹在有序推进。

2009年,佐坝乡碧岭统筹城乡发展实验区作为安庆市第一个试点建设框架全面拉开并被列为市级示范区,在“农民集中居住、工业集中创业、土地集中统一经营”思路指导下,廉租房项目、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2.3交通运输发展现状

宿松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以铁路和水运为辅。

2.3.1公路

1、公路等级构成

截止2009年,全县公路总里程1949.8公里,其中:

高速公路31.2公里、二级公路60公里,二级以上公路为91.2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4.68%。

表2-1宿松县公路技术等级一览表

技术等级

高速公路

二级

三级

四级及等外

合计

里程(km)

31.2

60

198.5

1660.1

1949.8

所占比例(%)

1.6

3.1

10.18

85.15

100

2、路面状况

有铺装公路里程480公里、简易铺装的公路里程200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53.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3.0%)约11个百分点。

表2-2宿松公路路面基本情况(单位:

km)

路面类型

铺装路面

简易铺装路面

末铺装路面

合计

里程(km)

850

200

899.8

1949.8

所占比例(%)

43.6

10.3

46.1

100

3、公路密度

按面积计算,宿松县公路网密度为81.4公里/百平方公里,低于安徽省平均水平的107公里/百平方公里;按人口计算,宿松县公路网密度为25公里/万人,高于安徽省平均水平的22公里/万人。

总体来说,宿松县公路网密度基本适宜。

2.3.2交通运输业

宿松县交通运输发展的特点是以公路运输为主,公路运输点多、面广、线长。

随着公路建设发展,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城镇文化水平的提高,公路运输发展必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截止2009年底,全县共有客运营运车辆1016台,12755座,营运线路94条;营运货车3576台,6560个吨位。

2009年全年完成旅客运输量852万人,货物运输量896万吨;旅客运输周转量62880万人/公里,货物运输周转量49230万吨/公里。

2.3.3站场、物流

截止2009年底,县城客运站场4个,其中长途客运站一个,城区客运东、北、南站各一个1个,站场拥挤、设施简陋,建成乡镇五级客运站6个。

2.3.4城市公共交通

截止2010年5月底,全县有交通出租车有限公司和利银长交服务有限公司二家城区公共交通服务企业。

目前全县共有出租车207台,开通公交7路,投入运营车辆50台,公交、出租车站场均未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各项管理亟待逐步规范。

表2-3已开通公交线路一览表

线路

路线走向

里程

备注

1

东站-人民路-龙门路-山水公园-新锦丰(园区)

7.5

 

2

高速路口-孚玉路-东站-蓝天学校

6.9

 

3

城西河桥-宿松路-新锦丰

6.6

 

4

城西河桥-宿松路-人民路-孚玉路-城西河桥

9.6

 

5

城西河桥-宿松路-人民路-孚玉路-城西河桥

9.6

与4路对开

6

东站-孚玉路-龙门路-人民路-东站

7.8

 

7

五里-老宿复路-人民路-宿松路-城西河桥

7

 

2.3.5水运、港口

我县长江自然岸线长64000米,其中可建港口深水岸线5000米,非深水岸线8000米。

沿岸建有12个简易码头,停靠泊位18个,除同兴、汇口、小孤山码头靠泊能力为2000吨级以外,其余码头靠泊能力均在1000吨以下,合计通过能力仅152万吨/年,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境内以泊湖等四大湖泊为主的水域面积近700平方公里,可建航道里程达400公里。

目前,内河除10个渡口(客渡、渔渡停靠)进行了渡口标准化建设外,港口、航道建设均属“处女地”。

“十一五”期间,共完成渡口标准化改造17处,完成投资450万元。

长江沿岸码头货运吞叶量累计达2200万吨,小孤山旅游码头客运达到20万人次。

截止2009年底,全县渡口22处,码头12处,年吞吐量152万吨。

2.3.6铁路

合九铁路横贯全境,县境铁路总长26公里,并设有破凉火车站。

2.4交通运输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皖江城市带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开发区域,是泛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辐射最接近的地区。

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出发,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有利于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新途径和新模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区域产业分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对于促进安徽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加速崛起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主动融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公路水路交通调整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就给我县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公路发展要求发生新变化,不仅要“通达”,而且要“通车”,实现人便于行,货畅其流。

2、随着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商品流通进一步加快,公路运输需求不断扩大,对县乡公路在迅速、方便、安全和提高服务水平等运输质量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3、管理养护需求规模大,养护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养护体制建设任务重,需进一步落实。

4、城镇格局演变要求交通基础设施的优化布局,城乡统筹要求基础设施和运输服务进一步延伸。

5、客运班车的总量需求规模大,提高服务水平还需合理调整站场布局,加强客运站点建设,改善乘车环境,提高车辆档次。

6、交通行业体制改革还将逐步有序推进。

2.5交通运输发展总体评价

2.5.1“十一五”交通运输发展成就

1、强抓机遇,积极推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