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辅导进度计划.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50134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当代文学辅导进度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国当代文学辅导进度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国当代文学辅导进度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国当代文学辅导进度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国当代文学辅导进度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当代文学辅导进度计划.docx

《中国当代文学辅导进度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当代文学辅导进度计划.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当代文学辅导进度计划.docx

中国当代文学辅导进度计划

《中国当代文学》辅导进度计划

上编:

50——70年代的文学

第一章:

50——70年代的诗人、诗派和诗的几种体式

基本知识点:

1、双百方针1956年,由毛泽东提出的、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和学术的一项方针,具体指: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七月派的主要代表诗人是:

A曾卓、B牛汉、C绿原。

3、“九叶”诗派的代表人物:

穆旦、郑敏、辛笛

4、艾青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双尖山》、《下雪的日子》

5、民歌体叙事诗进入50年代以后,很多诗人更多的从民间文化中取得借鉴,以北方民歌威基础,吸收民间说唱艺术的成分,在取材上更重视以战争为背景的军队和农民生活的表现,叙事诗成为他们热衷的表现形式,以民间形式写作叙事诗的诗人及其创作,则确立为当代诗歌的写作的方向。

例如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田间的《赶车传》,阮章竞的《漳河水》,张志民的《王九诉苦》等。

这是要求从知识分子的情感抒发转移到对“新的世界、新的人物”的表现,要求诗的“民族风格”所导致的结果。

重点、难点辅导:

1、五六十年代在双百方针影响下小说界的新变化。

为了在思想文化领域纠正“左”倾思想的影响,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解放科学文化生产力,1956年5月2*,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其具体内容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人民内部提倡和鼓励各种不同意见的发表和争论,发扬学术民主与艺术民主,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以迎接和顺应全国工作中心的转移。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小说界出现了两类让人耳目一新、启发人深入思考的作品:

一是大胆干预生活,揭示我们工作中的“阴暗面”,塑造较为复杂的人物形象的小说,例如:

白危的《被围困的农庄主席》、刘真的《英雄的乐章》、刘绍棠的《田野落霞》,而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则是其中最突出的代表。

二是用于冲决一些人为设置的禁区,展示爱情生活本身的复杂性的小说,例如:

邓友梅的《在悬崖上》、陆文夫的《小巷深处》、宗璞的《红豆》等等。

这些作品曾激起文艺界的强烈的反响与争论,可是在反右开始后,他们都受到了批判,直到粉碎四人帮后才重见天*。

2、论述五六十年代的“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的特征

进入五十年代后,一批更切合并体现文学主潮的作家,成为创作的主要力量,并居于中心地位。

主要包括柳青《创业史》、赵树理《三里湾》、杜鹏程《保卫延安》、周立波《山乡巨变》、郭小川《致青年公民》、贺敬之《雷锋之歌》、杨朔《东风第一枝》、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老舍《茶馆》、曹禺《明朗的天》等等。

总体上看,来自解放区的作家(包括进入解放区和在解放区成长两部分)和四五十年代之交开始写作的青年作家,是这一时期作家的主要构成。

除了自身的思想艺术素质等条件外,他们也经历了“新文艺方向”的筛选。

上述的五六十年代的中心作家,他们的“文化性格”出现了新的特征。

首先,从作家出身的地域,以及生活经验、作品取材等的区域而言,出现了从东南沿海到西北、中原的转移。

与“五四”以及以后的作家多出身于江浙、福建和四川、湖南不同,此时的“中心作家”出身,以及他们写作前后活动的主要区域,大都集中在陕西、山西、河北、山东一带,即在40年代被称为晋察冀、陕甘宁、晋冀鲁豫的地区。

地理上的转移,与文学方向的选择有关,它表现了文学观念从比较重视学识、才情、人文传统,到重视政治意识,社会政治生活经验的倾斜,从较多重视市民、知识分子到重视农民生活的表现的转化。

其次,对于这一时期作家的多数人来说,文学写作与参加左翼革命活动,是同一事情的不同方面。

文学被看作是服务于革命事业的一种独特的方式。

他们对于文学自主、独立的观念,保持高度的警觉,不认为可以把政治活动,社会参与与文学写作加以区分。

第三,这一时期“中心作家”的文化素养,也与五四以及以后的现代作家有着不同的侧重。

后者的许多人,经过系统的学校教育,许多人曾经留学*本或者欧美,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学,有较多的了解。

五六十年代的“中心作家”,则大多学历不高,在文学写作上的准备普遍不足,他们的生活经验主要集中在农村,战争和革命运动的方面,在以后的生活和写作过程中,也会通过不同的方式对文化上的缺陷加以弥补,来保证其写作达到一定的水准。

但是并没有根本改变这种状况。

写作的持续性发展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难题了。

3、郭小川诗歌的发展轨迹及艺术特色。

建国前郭小川就开始写诗,诗风接近解放区的那种自由体叙述风格,但影响不大,曾经与陈笑雨、张铁夫合作,以马铁丁为名写了大量思想杂谈。

建国后,郭小川的主要作品有:

《向困难进军》、《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望星空》、《林区三唱》、《祝酒歌》等;叙事诗有:

《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等。

1955年到1956年,郭小川以《致青年公民》为题,发表了一组“楼梯体”政治鼓动诗,受到赞誉。

这期间他出版了《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等五部诗集。

1960年以后,郭小川的诗作更加贴近现实政治运动,写作了一批政治抒情诗,如《祝酒歌》、《大雪歌》、《将军三部曲》等。

“文革”中,郭小川受到严重迫害,痛定思痛,他将对政治形势的思考和认识,全部倾泻在他的绝唱《团泊洼的秋天》、《秋歌》中,总结了自己“战士兼诗人”的一生。

重视诗歌形式的创造和革新,是郭小川的创作特色。

首先,他为不让思想观念、政治激情在诗中呈现出干枯赤裸的形态,一直在努力寻求让激情渗透到感性形象中的最佳表现手法,比如反复渲染、铺陈手段等。

其次,为了更好的倾泻政治激情,他又特别注意通过诗的音乐性,即通过押韵和节奏,创造“雄浑而壮丽的气势”。

另外,郭小川在诗体形式上的创新也是煞费苦心的。

4、郭小川与《望星空》

郭小川的《望星空》,是一首典型地体现了个人与历史的复杂关系的政治抒情诗。

表面看来,它与当时盛行的那些政治抒情诗有着一副相似的面孔,但细细分辨,其中包含了诗人对个体生命与巨大的历史洪流之间矛盾的敏锐感受。

在当时的时代共名观照下,郭小川强烈

地意识到个人的抒情、个人情感的迷失与软弱,最终必须汇入滔滔沸腾的历史洪流之中,只是这种汇入在郭小川这里并非那么轻而易举,它充满着矛盾、痛苦,而对这种矛盾与痛苦的敏感体验和有意无意的表现,正是郭小川的大部分政治抒情诗的思想与艺术特点。

《望星空》一诗,本是为1959年人民大会堂的落成而作,写于同年4 到10月,历时半年,三易其稿17. 从创作的最初萌动而言,它与当时流行的“颂歌式”政治抒情诗并没有什么两样,甚至与当时沸沸扬扬的“大跃进民歌”也有某种共同的情绪背景。

诗歌的内容是:

一个夜晚,诗人站在北京街头,向星空眺望,面对无边无际的宇宙,心中涌起了人生短暂的联想,但是,当诗人把目光转向壮丽的天安门广场,想到了我们“沸腾的战斗生活”,想到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豪迈气概时,就感到自己“充溢了非凡了力量”,“我们要把广漠的穹窿,变成繁华的天安门广场”. 在诗人的理性意识中,《望星空》是以比较曲折、形象的艺术手法,歌颂“人定胜天的伟大力量,歌颂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迎难而上,去建设美好、幸福的人间天堂”的时代主题,但在诗歌的具体展开中,却明显的体现了感受与理念、诗学与政治要求之间的矛盾。

考点分析:

双百方针、七月诗派、“九叶”诗派

第二章:

小说的题材和形态

基本知识点串讲:

1、赵树理建国后的代表作是:

A《三里湾》、B《锻炼锻炼》。

2、17年农村题材小说的代表作?

柳青的《创业史》,赵树理的《三里湾》,周立波的《山乡巨变》。

 

3、柳青《创业史》的艺术特色及成就

   《创业史》是一部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陕西渭河平原的下堡乡的蛤蟆滩,作者以强烈的历史意识和真诚的阶级意识,通过描写梁家父子两代人不同的创业道路及其结局,概括了中国农民的生活历程,反映了他们要求改变苦难命运的强烈愿望。

小说通过活跃借贷、买稻种和分稻种、进山割竹子、新法栽稻等事件,组织起了错综复杂的各条矛盾线索。

这些矛盾线索构成了两个阵线:

一边是坚决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梁生宝等贫雇农;另一边则是土改时弯下了腰,现在又想重振威势的富农,以及中农郭世富和村长郭振山。

而处于这两条阵线之间的是像梁三老汉这样的徘徊、摇摆的农民。

作家生动地表现了不同心里动向的各阶层农民之间的复杂关系。

《创业史》创造了一组达到“相当艺术水平”的人物。

塑造了社会主义新人梁生宝的形象,他完全摆脱了小生产者私有观念的羁绊,在他身上体现了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和美学观念。

《创业史》还塑造了梁三老汉这一精彩的中国老一代农民的形象。

他的性格具有明显的两重性,是一位动摇于集体致富于个人发家两条道路的中间人物。

在这一形象的塑造中,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一位真正的中国农民性格的本质内容。

梁三老汉精神世界的复杂性,是老一代中国农民的艺术写照,具有典型意义。

《创业史》运用了夹叙夹议的叙述方式,在人物语言方面,采用经过提炼的口语,而叙述语言则充分书面化。

语言体现了富于乡土气息而又不落粗俗,有书卷气而不伤平实,幽默处见深沉。

《创业史》将宏大的结构与精细的描写、心理的刻画与哲理性的议论相结合,尤其是对人物心里流程的状写,常常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的不同性格,也是它显著的艺术特色。

这种对比,突出了人物性格。

4、什么是“三红一创”?

三红一创:

对17年长篇小说代表作的简称。

“三红”指吴强的《红日》;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梁斌的《红旗谱》。

“一创”指柳青的《创业史》。

5、论17年农村题材的得失。

在五六十年代,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创作,无论是作家人数还是作品数量,在小说创造中都是居于首位的。

这种情况,既是“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小说传统的延续,更与当时文学界对表现农村生活的重要性的强调有关。

这些小说及时的反映了轰轰烈烈的土地运动,描绘了农民斗地主,分田地,并与社会上的封建包办婚姻、封建残余思想作斗争的历史画面,热情讴歌了社会上出现的新人新思想。

五六十年代的农村小说的艺术形态有两个发展趋势:

一是对表现“现实斗争”的强调;二是为了达到描写上的“深入核心”,作家在立场、观点、情感上,要与自己表现对象(农民)相一致的趋势。

农村题材小说有以下特点:

首先,小说迅速及时的反映了广大农村生活的巨变,涌现出一批描写农业合作化的作品,例如土改完成不久,青年作家李准就发表了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正面提出了“两条道路斗争”的问题,赵树理《三里湾》也展示了农业合作化发展中复杂曲折的历史过程。

其次,塑造了一批光彩夺目又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既有成功的新人形象,还有个性鲜明的“中间人物”形象。

人物是现实主义小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着作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例如《创业史》中,塑造了社会主义新人梁生宝的形象,他是一个完全摆脱了小生产者私有观念羁绊的新人形象,在他身上体现了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和美学观念。

同时,《创业史》还塑造了梁三老汉这一精彩的中国老一代农民的形象。

他的性格具有明显的两重性,是一位动摇于集体致富与个人发家两条道路的中间人物。

在这一形象的塑造中,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一位真正的中国农民性格的本质内容。

梁三老汉精神世界的复杂性,是老一代中国农民的艺术写照,具有典型意义。

同时《山乡巨变》中的盛佑亭、《红旗谱》中的严志和,《赖大嫂》中的赖大嫂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他们没有“英雄人物”的束缚,也没有反面人物脸谱化的制约,创作中作家能够较自由的揭示其复杂个性表现形成的社会政治文化根源,从而使这类人物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等美学价值。

第三、同时这批作品中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乡土特色和民族化,大众化的风格。

但是,我们透过小说这种繁荣景象,也可以看到其背后掩藏的危机,这一时期小说基本上属于“歌颂型”的,许多题材、主题、风格等方面多样化尝试,都被“左”倾思想净化掉了,例如《创业史》中新人梁生宝的形象中,作品中反映的那一段生活由于种种原因,暴露出某些政治上的偏误,梁生宝的形象就带有明显的英雄化、理想化倾向。

同时,不少作品存在着写政策、写中心、写路线、写阶级斗争的公式化、概念化和人物塑造的类型化倾向,甚至夸大了农村阶级斗争,曲解了农村的社会关系。

这是那一时代农村小说的不足。

分析:

着重把握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产生的时代背景,通过对具体作家作品以及人物形象的分析,找到它的优点和缺陷。

详见:

肖向东主编《中国文学历程》(上)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10月版,第19页。

参见:

教材: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第93页

6、关于《红岩》的相关内容

《红岩》出版于1961年12月。

主要描写解放战争时期,重庆渣滓洞、白公馆地下工作者,为保卫山城重庆迎接黎明而进行的异常严酷复杂的狱中斗争,写出了一批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如江姐、许云峰、成刚、小萝卜头等。

《红岩》的署名作者是罗广斌、杨益言,但是在其约十年的成书过程,是当代文学“组织生产”获得成功的一次实践。

《红岩》以对“革命”的更具纯洁性的追求,来实现对这以历史时间的“本质”讲述。

它以更加分明、强烈,更带有象征性,也更带“人生哲理”的方式,来处理这一事件和所赋予的种种涵义。

这种情景类的设计,极大的影响了六七十年代的小说、戏剧创作。

参见:

教材: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第8章。

7、革命历史小说

     出现在五六十年代,主要表现为在既定的意识形态的规限内,讲述既定的历史题材,以达成既定的意识形态目的的小说。

它主要讲述“革命”的起源的故事,讲述革命在经历了曲折过程之后,如何最终走向胜利。

主要作品:

柳青的《铜墙铁壁》,杜鹏程《保卫延安》,吴强《红日》,孙犁《山地回忆》,王愿坚《党费》等等。

8、关于《百合花》

第一、《百合花》是茹志鹃前期的代表作

第二、具有典范意义的现实主义小说。

第三、以小人物和平凡事,见大时代和高品格。

第四、具有象征意味的细节和物象描写,如:

“百合花”“划破的布片”“干馒头”等。

第五、对比手法的妙用。

如通信员的前后对比、新媳妇在通信员死亡前后的对比等。

重点、难点辅导:

1、赵树理建国后的代表作

2、2柳青《创业史》的艺术特色及成就

3、三红一创

4、17年农村题材的得失

5、革命历史小说

6、关于《百合花》

考点分析:

赵树理建国后的代表作、柳青《创业史》的艺术特色及成就、三红一创、革命历史小说、《百合花》

第三章:

散文

基本知识点串讲:

1、当代散文的概念:

50至70年代,“散文”是个涵盖面宽泛的体裁概念。

狭义的散文,指的是所谓“抒情性散文”,其特征,相近于“五四”文学革命初期所提出的“美文”,后来也有人称之为“艺术散文”。

而广义的散文概念,除此之外,还包括“叙事性”的,具有文学意味的通讯、报告文学,也包括以议论为主的文艺性短评。

即“杂文”、“杂感”等。

另外,在有的时候,文学性的回忆录,人物传记等,也会被列入散文的范围之内。

2、杨朔的主要作品有:

《雪浪花》、《荔枝蜜》、《茶花赋》

3、刘白羽的主要作品有:

《日出》、《灯火》、《长江三日》

4、非主流文学

    在50到70年代,文学主张和文学创作的统一性是这个时期文学的总体面貌,但在某个时候、某些作家那里,时或有偏离规范的“异端”现象出现,对本时期的那些偏离或悖逆主流文学规范的主张和创作,用“非主流”这一用语来表示。

“非主流”文学在高度一体化的文学语境里,处于受压制的地位;它的出现在50到70年代,呈现为阶段性的状况。

重点、难点辅导:

1、秦牧散文的特色

秦牧50年代、60年代致力于散文创作,主要作品有《星下集》、《贝壳集》、《花城》、《潮汐和船》四本散文集和文艺随笔集《艺海拾贝》,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十七年间,秦牧提出了题材与表现形式多样化,散文知识化、艺术化等悖于当时文学观念的创作主张,创作了《古战场春晓》、《土地》等抒情性、知识性的散文,在文坛上独树一帜。

秦牧散文融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炉。

他的散文被读者称为知识的“花城”,叙述着为人鲜知的掌故、轶闻、传说、故事以及中国和世界各地的风物人情。

寓深刻的思想性于丰富的知识性中,是秦牧散文创作的宗旨。

秦牧散文把“形散”与“神聚”结合起来,做到寓控制于放纵。

从放纵的一面说,丰富的想象、饱满的热情、说理的畅达这些因素构成放纵的张力,是他的笔如同奔马纵横驰骋;从控制的一面来说,叙述、描写、议论、抒情总是贯穿着思想的线索。

秦牧散文富有情趣性和幽默感。

他张扬散文的艺术个性。

他的大多数散文,多少继承了无私以来杂文的一些传统和某些杂文的笔法。

一些掌故、轶闻、传说、故事新颖、奇异、怪诞,使知识题材本身具有喜剧色彩,因而使散文富有情趣性和幽默感。

秦牧散文语言流利酣畅、凝练生动,采用“林中散步”和“灯下谈心”的行文作风,流露出直接面对读者的亲切感和语言氛围。

秦牧散文中也有美中不足,一些知识性材料在不同的篇目中反复使用,失去了新鲜感;围绕一个说理中心,过多的罗列材料,有时难免冗杂拖沓;强烈的政治宣传意识,是一些作品流露出说教气,所表现的哲理失之肤浅。

考点分析:

1、杨朔的主要作品有:

《雪浪花》、《荔枝蜜》、《茶花赋》

2、刘白羽的主要作品有:

《日出》、《灯火》、《长江三日》

3、非主流文学

4、秦牧散文

第四章:

话剧

重点、难点分析:

1、《茶馆》的主题和结构方法的特色。

《茶馆》是老舍在新中国成立后戏剧创作的精品,借北京城里一个名为裕泰的茶馆在三个时期(清末1898年初秋;袁世凯时候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40年代抗战结束、内战爆发的前夕)的变化,来表现19世纪末以后半个世纪中国的历史变迁。

老舍《茶馆》的叙述动机,来自于对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强烈渴望,和对一个不公正社会的憎恶。

新旧社会对比既是他结构作品的方法,也是他的历史观。

他对于“旧时代”北京社会生活的熟悉,他对普通人遭际命运的同情,他的温婉和幽默,含泪的笑,使这部作品,接续了老舍创作中的深厚的人性传统。

《茶馆》的艺术构思很独特,主要表现在:

首先,《茶馆》在结构上使用了“反描法”。

《茶馆》生动而精炼的描绘了三个时代和三个社会:

戊戌政变后的清末社会、辛亥革命失败后各派系混战中的军阀统治的民国社会和抗战后国民党统治下的国统区。

作者对于他所要阐述的主题引而不发,而只是在反面大做文章,让观众在反面否定的感受中,自然趋向正面的主题。

其次,《茶馆》艺术构思中还是用“侧面透露法”。

以小见大,以个别表现一般,“侧面透露法”考虑的是主题与典型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茶馆》中老舍既没有选择某个特殊的家庭,也没有选择某个特殊的地域,而是别出心裁的选择了北京一个普普通通的大茶馆,这个选择看似平常,却是这个戏成功的关键。

第三,《茶馆》艺术构思中的又一特点是老舍有意识的舍弃中外戏剧传统的“一人一事”的方法,而采用了“人像展览式”方法结构全剧、开展场面和刻画人物。

老舍采用“人像展览法”把三个时代的各种人物都搬上舞台,把各种丑恶现象都淋漓尽致的呈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从三个时代的黑暗、腐朽和反动中,看到这三个时代的无可就要。

最后,《茶馆》在艺术结构上采用了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构。

这种艺术结构以清末至国民党统治崩溃前的近代历史作为总线,以特选出来的三个时代的社会做横断面,在“史”与“面”的交叉点上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

这种艺术结构,具有广度与深度相结合的特点和优越性。

分析:

考虑作者的创作时间、叙述动机和写作背景,从《茶馆》艺术结构、构思、表现手法等几个角度对问题进行解答。

参见:

教材: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第167页。

2、郭沫若在建国后的诗歌创作概况?

郭沫若(1892——1978),1949年后的诗歌写作。

主要诗集:

《新华颂》(1953年)、《百花齐放》101首(1958年)、《长春集》(1959年)、《骆驼集》(1959年)。

建国后,郭沫若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全国文联主席、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职,因此其诗歌写作更多地是在配合各项政治任务和宣传。

诗作中几乎找不到真实的生活体验和艺术状态,诗句大多直白无力,缺乏艺术表现力。

郭沫若的诗歌创造力是随着他文学观的改变而衰退的。

早在1948年他就说过诗歌“必然要以人民为本位。

用人民的语言、写人民的意识、人民的情感、人民的要求、人民的行动。

更具体的说,便要适应当时的形势,土地革命、反美帝、挖蒋根,而促其现实”。

这种急功近利的文学观从根本上决定了他的诗歌艺术表现力的丧失。

第五章:

文革文学

基本知识点串讲:

1、文艺黑线专政论

1966年2 月,江青得到林彪的支持,并以林彪的名义在上海召开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 会后形成一份纪要,纪要中提出了“文艺黑线专政论”,并且点名批判了一大批文艺作品。

关于“文艺黑线专政论”是这样解释的:

建国以来的文艺界“被一条与毛主席思想相对立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了我们的政,这条黑线就是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想,现代修正主义的文艺思想和所谓“30年代文艺的结合”,表示要“进行一场文化战线上的社会主义大革命,彻底搞掉这条黑线”,它与另一条“重新组织文艺队伍”相配合,从文艺路线和文艺组织两个方面全盘否定了新文艺的历史和现状,并以此作为洗劫文艺界的依据,给以后的文艺造成了极大的祸害。

2、文革文学的基本特征:

政治的直接“美学化”。

在真实性问题上,中国当代作家对“感觉怎样”,“应该怎样”和“实际怎样”之间的矛盾的困惑,在这时已变成“应该怎样”的不容置疑的认定;文学的写作“思维过程”,被规定为这样的公式,:

“表象——概念——表象,也就是个别——一般——个别——典型”。

对“革命浪漫主义的强调”,在修辞方式上,表现为修辞方法的广泛运用等等。

3、文革时期的八大样板戏是:

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沙家浜》、

《奇袭白虎团》,革命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革命现代交响音乐《沙家浜》

考点分析:

1、文革时期的八大样板戏

2、文革文学的基本特征

下编:

80年代以来的文学

第一章:

80年代初期的小说

基本知识点串讲:

1、改革文学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大批改革文学作品涌现,它们侧重反映的是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记录了改革的艰难及其导致的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变化,在创作方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注重人物形象特别是改革者形象的塑造。

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是其代表作品。

另张洁的《沉重的翅膀》、张炜的《古船》、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等都是反映改革的文学作品。

参见:

教材: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第18章。

2、知青作家:

韩少功、王安忆、梁晓声等作家通常被称为“知青作家”

3、张贤亮的主要作品有:

A、《绿化树》B、《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4、伤痕文学:

出现于七、八十年代之交的一种反思性文学思潮,揭示了文革带来的精神创伤和文革时期的专制政治的暴政,并由此对中国社会政治、历史展开全面反思。

代表作家作品有:

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等。

重点、难点分析:

1、“改革文学”在新时期的创作体现。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大批改革文学作品涌现,它们侧重反映的是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记录了改革的艰难及其导致的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变化,在创作方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注重人物形象特别是改革者形象的塑造。

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是其代表作品。

另张洁的《沉重的翅膀》、张炜的《古船》、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等都是反映改革的文学作品。

“改革文学” 作为新时期文学中最早“回到当下”的创作,以及作为本世纪文学发展进程中最后一次功利主义色彩突出、功力话语与审美话语结合的较完美、表现较有力度的小说思潮,含蕴着较为丰富的美学内容。

这主要体现在:

一是高晓声、贾平凹等作家对农村改革的阻力做出了发人深省的描绘。

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通过陈奂生的形象的刻画,作品深刻的揭示了新时期现代化的历史要求同农民精神现状之间的巨大矛盾。

二是“山东作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