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纲要整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48411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9.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史纲要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史纲要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史纲要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史纲要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史纲要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史纲要整理.docx

《史纲要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史纲要整理.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史纲要整理.docx

史纲要整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选择30’=20*单+10*多

简答40’=4*10

论述30=(上+下)*15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一、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发生了重大转折。

(一)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和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鸦片战争中断了中国由封建社会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进程,使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开始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则变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三)中国革命的任务发生了变化,战前长时期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二、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一)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一般来说,当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中国内部各阶级除一些叛国分子外,能够暂时地团结起来举行民族战争去反对帝国主义。

这时,民族矛盾特别尖锐,阶级矛盾暂时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

而当帝国主义与中国的反动统治阶级结成同盟,用战争以外的形式共同压迫中国人民,尤其是封建主义统治特别残酷的时候,中国人民往往采取国内战争的形式去反对这个同盟,而斗争的矛头主要直接地指向中国的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矛盾退居次要地位。

(二)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

其一,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其二,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在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地区有所差别。

在某些时期,中国的某些地区甚至沦为帝国主义直接统治的殖民地。

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社会性质,体现在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各个领域,两者是密切结合、互相联系的统一整体。

(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从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1、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一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4、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5、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分裂、不统一状态。

6、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后来还加上官僚资本主义),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特征,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的加深而逐渐形成的。

三、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一)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

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中国人民在民族压迫下的痛苦以及争取民族独立的愿望,是鸦片战争以来最重要的事实。

近代中国人民的斗争,主要的是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为出发点的,因此,必须改变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世界上的帝国主义国家,不论大小,几乎都曾经欺侮过中国,而近代中国的反侵略战争,也无不以中国失败、被迫接受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结束,"其原因:

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

"就是说,为了使中国在世界上站立起来,而且站得牢固,为了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境遇,使人民过上自由、幸福、富裕的生活,就必须改变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面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即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二)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两大历史任务的主题、内容与实现方式都不一样,前一个任务是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主要是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后一个任务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主要解决生产力发展的问题,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除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两大历史任务的实现是无数爱国志士和革命先驱者为之献身的理想,是中华民族不懈追求、为之奋斗的目标。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为什么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被粉碎?

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及互相制约,是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列强之间的矛盾与妥协并非瓜分中国阴谋破产的根本原因。

噢噢那个国人民以其不畏强暴,敢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打击和教训了帝国主义的侵略者,使他们不敢为所欲为的瓜分中国。

由此可见,正是中华民族反抗侵略所进行的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战斗,才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和灭亡中国的图谋。

二、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一)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近代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无不以中国失败、被迫接受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结束,究其原因:

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

1、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在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由于清王朝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和文化保守,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

一方面封闭自守,妄自尊大,骄奢淫逸,盲目进攻,另一方面在战争面前完全没有应变的能力和心态,不适应于近代战争,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有的甚至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尤其是清政府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会危及自身统治,所以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

在这样腐败的政府领导和指挥下的战争,怎么可能不失败?

2、经济技术的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工业革命,经济和技术飞速发展,而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的自然经济水平上,被远远地抛在后面。

经济和技术的落后直接造成军事装备的落后,军队指挥员不了解近代军事战术,从而造成军队素质和战斗力的低下。

虽然中国军队有时在总兵力上占优势,但综合实力、战斗能力却远远低于外国军队。

经济技术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并不表明经济技术落后就一定在反侵略战争中失败。

正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政府不能很好地组织反侵略战争,不能发动和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甚至压制人民群众,其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二)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教训。

1、一个国家必须努力提高综合国力,富国强兵,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否则“落后

就要挨打”。

2、一个民族必须觉醒和奋起,只有了解世界大势,才能确定自身在世界潮流中的位

置,知己知彼,立于不败之地。

3、必须相信并努力组织和发动人民群众,开展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才能使反侵略战争获得胜利的基础

4、必须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统一起来,才能从根本上完成反侵略的民族革命的任务。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动摇了清王朝统治的根基,加速了它的衰败过程。

2、太平天国农民战争还猛烈地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3、太平天国农民战争还有力地打击了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给了侵略者应有的教训。

4、太平天国农民战争还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出路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5、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他和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二)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

从客观上看:

资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的联合力量大大超过了农民战争的力量,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镇压了太平天国。

从主观上看:

1、农民阶级不是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

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

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2、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组织发动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战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

3、太平天国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对西方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三)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教训:

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二、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一)洋务运动的性质

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官僚,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改革运动,是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宗旨和“自强、求富”的口号下,以拯救清王朝统治、御侮自强为目的,以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为主要内容的自救运动。

(二)洋务运动的失败的原因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2、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处处依赖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与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洋务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却仍旧是封建衙门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受贿、挥霍浪费等等官场恶习,这就无法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

正因如此,洋务运动不能避免最终失败的命运。

(三)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

洋务运动的破产证明了,地主阶级一部分人物企图在维持封建的上层建筑、济基础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器物技能以求强求富,是一条走不通的路。

洋务派标榜办洋务是要“自强”、“求富”,然而,洋务运动不仅没有使中国“强”和“富”,甚至也没能够使清王朝免于衰落、灭亡的命运。

所以不难看出,地主阶级不可能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历史重任。

三,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及指导思想:

时间:

19世纪60—90年代。

目的:

挽救清政府危机;镇压人民反抗;稍分洋商之利——求强求富。

代表人物:

奕訢文祥、桂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封建地主阶级。

指导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冯桂芬《校芬庐抗议》。

四、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一)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

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维新派突破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主张改革君主专制制度。

虽然他们未能成功地在中国建立起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其颁布的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若干措施也未能生效,但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3、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在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从而把顽固的封建主义思想壁垒打开了一个缺口,有利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

4、戊戌维新运动不仅在思想启蒙和文化教育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而且在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

其移风易俗、开启社会新风的效用不可低估。

(二)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而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又是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1、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2、对帝国主义报有幻想。

他们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结果是处处碰壁,事事落空。

3、惧怕人民群众。

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

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因此,运动难以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三)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仅暴露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五,维新运动中的三要三不要(与守旧派的论战)及三会三堂(维新代表)包括什么?

办学会—三会:

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

设学堂——三堂:

万木、时务、京师大学堂

办报纸——三报:

时务、国闻、湘报

1、要不要变“祖宗之法”?

2、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这是双方论战的核心问题。

3、要不要废“八股”、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一、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

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取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

革命派在论战中论述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

(一)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国必须革命。

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祸”,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二)进行革命固然有牺牲,但是,不进行革命,而容忍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人民就不能免除痛苦和牺牲。

革命虽不免流血,但可"救世救人",是疗治社会的良药和捷径。

(三)人们在革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作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进步为补偿的。

革命本身正是为了建设,“革命的目的是为中生谋幸福”,破坏与建设是革命的两个方面。

二、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辛亥革命的意义?

辛亥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民主革命。

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中国人民的反封建斗争跨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三)辛亥革命严重地冲击了皇权和忠君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人民群众日益觉醒,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特别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外反动势力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压迫,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工人阶级队伍也随之成长、壮大,对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主义统治秩序,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三、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

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一)辛亥革命失败原因。

从客观方面来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帝国主义与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他们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口号,甚至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承认和支持。

他们只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并没有认识到必须反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致使革命党人最后甚至还把政权拱手让于袁世凯。

2、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群众。

正因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农民没有被动员起来,辛亥革命的根基就显得相当单薄。

“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

辛亥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

3、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中国同盟会内部的组织比较松懈,派系纷杂,缺乏一个统一和稳定领导核心。

甚至有人主张“革命军起,革命党消”。

有的还另建党派,自立山头。

正如孙中山所说,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非袁氏兵力之强,乃同党人心之涣散”。

(二)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

1、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生长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中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愿和不能彻底推翻帝国主义,更加不愿和更加不能彻底推翻封建势力。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两个基本问题,两大基本任务,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都不能解决。

”因此,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也不能够挽救中国。

2、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民主革命取得反帝反封建彻底胜利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这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基本结论。

四,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三个人物及其代表作: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陈天华(猛回头,警世钟)邹容(革命军)

最早资产阶级政党及团体分别是:

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华兴会光复会兴中会

五,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什么?

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

1、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1)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2)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2、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这就是孙中山所说的政治革命国3、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民生主义在当时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

孙中山主张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增价,则归国家,为国民共享。

三民主义”评说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初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它的提出,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六,关于革命和改良的辩论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3、要不要社会革命

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

综述:

天翻地覆三十年

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一)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存在着的三种主要政治力量。

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后为官僚资产阶级),他们是中国的反动势力、是民主革命的对象。

其政治代表先是北洋军阀政府,以后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

二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们属于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

其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的某些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

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他们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

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

(二)三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的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

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

主张维持地主阶级、买办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二是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

他们是要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是资本主义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三是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

他们主张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上述建国方案摆在中国人民的面前,由他们在自己的政治实践中做出选择,但是,从根本上说,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并不具备现实性,可供中国人民选择的方案主要是两个:

或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两种建国方案代表了两个中国之命运,两种方案的斗争是中国两个前途、两种命运的生死决斗。

(三)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由于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人民的唾弃,他们的反动统治在根本上被推翻了。

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脱离中国实际,也没有得到中国广大群众的拥护和认同,连提出这种方案的多数人最终也承认这个方案是行不通的。

由于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代表了中国社会的前进方向,代表了人民大众的意愿,逐步的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拥护,所以最终成为中国最广大群众的共同选择。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一,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标志和意义

(1)原因:

学习西方的结果

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力量不断壮大

北洋军阀思想控制的放松

(2)内容: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3)意义:

1.把失败根源归结于思想文化,是错误的。

2.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地位,又缺乏改造社会环境的实践,没有把运动普及到国民中去。

3.思想方法上存在形式主义的偏向,以西方的标准为标准。

二:

十月革命的意义:

1.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道路2.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先例,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3.使中国先进分子看到了无产阶级的力量4,从资本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思考中国问题。

三:

五四运动的意义:

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其主要(意义)特点是:

1.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2.是一次真正的思想解放运动

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四,中国早期信仰马克思主义者的三种类型

1,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李大钊,陈独秀)

2,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毛泽东)

3,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董必武)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队伍,主要由以上三种人构成的。

其中李大钊,陈独秀属于先驱者和擎旗人,毛泽东等五四运动的左翼骨干则是其主体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