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农业湿地保护与利用规划0105发文稿.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344525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3.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农业湿地保护与利用规划0105发文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全国农业湿地保护与利用规划0105发文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全国农业湿地保护与利用规划0105发文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全国农业湿地保护与利用规划0105发文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全国农业湿地保护与利用规划0105发文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农业湿地保护与利用规划0105发文稿.docx

《全国农业湿地保护与利用规划0105发文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农业湿地保护与利用规划0105发文稿.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农业湿地保护与利用规划0105发文稿.docx

全国农业湿地保护与利用规划0105发文稿

 

全国农业湿地保护与利用规划

(2011~2015年)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

二○一○年十月

 

目录

一、农业湿地资源现状4

1.1基本情况4

1.2“十一五”建设情况12

二、重要性14

2.1农业湿地保护利用事关国计民生14

2.2农业湿地保护利用事关生态安全15

2.3巨大的碳汇功能15

2.4不可替代的社会文化服务功能15

三、指导思想、原则、目标16

3.1指导思想16

3.2基本原则16

3.3依据………………………………………………………………….17

3.4规划期限17

3.5目标…………………..17

四、建设内容18

4.1农业湿地保护工程18

4.2农业湿地生态恢复工程20

4.3农业湿地可持续利用工程20

4.4农业湿地监管能力建设工程21

4.5农业湿地生态补偿工程22

五、项目布局22

5.1东北湿地区22

5.2黄河中下游湿地区23

5.3长江中下游湿地区23

5.4滨海湿地区24

5.5东南华南湿地区25

5.6云贵高原湿地区26

5.7西北干旱湿地区26

5.8青藏高寒湿地区27

六、投资估算28

6.1农业湿地保护工程28

6.2农业湿地生态恢复工程29

6.3农业湿地可持续利用工程29

6.4农业湿地监管能力建设工程29

6.5农业湿地生态补偿工程30

七、效益分析30

7.1生态效益分析30

7.2经济效益分析30

7.3社会效益分析31

八、保障措施32

8.1健全农业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32

8.2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全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32

8.3加强科学研究,建立强大的科技保障体系33

8.4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全民农业湿地保护意识34

 

1、农业湿地资源现状

1.1基本情况

1.1.1农区湿地类型

湿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丰富和生产力较高的生态系统,农业湿地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

它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

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保护湿地,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状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业湿地主要指处于地表为浅水长期或季节性覆盖,具有提供生物产品及为维持和提高生物产品生产能力服务,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的一类湿地。

主要包括天然沼泽、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滞蓄洪区、河口三角洲、滩涂、水库、池塘、水稻田以及低潮时水深浅于6米的海域地带等。

据统计,全国现有100公顷以上的各类湿地总面积3848万公顷,天然湿地362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3.77%,占湿地总面积的94%。

其中,滨海湿地为594万公顷(占15%)、河流湿地为821万公顷(占21%)、湖泊湿地为835万公顷(占22%)、沼泽湿地为1370万公顷(占36%),人工湿地3800多万公顷),主要包括水稻田、水生蔬菜种植地、鱼池、虾池、盐田、盐碱地、水库、池塘、渠系、运河等,其中稻田2008年播种面积达到2924万公顷。

1992年我国加入《湿地公约》以来,采取了系列措施保护和恢复湿地,到2009年底,全国已建农业湿地保护区49个,农业湿地可持续利用示范区11个。

1.1.2农业湿地分布

按照全国湿地分布特点,考虑不同区域的自然特征,和与湿地形成有关的水文和地质特征、湿地功能、保护和合理利用途径的相似性、行政区域和流域的连续性及实际可操作性,可将我国的湿地按地域划分为东北湿地区、黄河中下游湿地区、长江中下游湿地区、滨海湿地区、东南华南湿地区、云贵高原湿地区、西北干旱湿地区以及青藏高寒湿地区等8大湿地保护类型区域。

东北湿地区。

位于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及内蒙古东北部。

以淡水沼泽和湖泊为主,同时包括河流和人工湿地,是我国重要的湿地草原和水稻田分布区。

黄河中下游湿地区。

包括黄河中下游地区及海河流域,涉及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7省(市),该区天然湿地以河流为主,农区湿地主要包括浅海水产养殖区、运河、输水河和少量的水稻田。

长江中下游湿地区。

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及淮河流域,涉及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上海、浙江7省(市)。

本区是人工湿地中稻田面积最集中的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水产基地,也是一个巨大的自然—人工复合农业湿地生态系统。

滨海湿地区。

涉及我国东南滨海的11个省(区、市),包括杭州湾以北环渤海的黄河三角洲、辽河三角洲、大沽河、莱州湾、无棣滨海、马棚口、北大港、北塘、丹东、鸭绿江口和江苏滨海的盐城、南通、连云港等湿地,杭州湾以南的钱塘江口—杭州湾、晋江口—泉州湾、珠江口河口湾和北部湾等河口与海湾湿地。

农业湿地主要包括盐田、浅海水产养殖区、河口三角洲和滩涂。

东南华南湿地区。

包括珠江流域绝大部分、东南及台湾诸河流域、两广诸河流域的内陆湿地。

主要为河流、水库等类型湿地。

农业湿地主要包括水稻田和水产养殖区。

云贵高原湿地区。

包括云南、贵州以及川西高山区,湿地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省的高山与高原冰(雪)蚀湖盆、高原断陷湖盆、河谷盆地及山麓缓坡等地区。

另有金沙江、南盘江、元江、澜沧江、怒江和伊洛瓦底江6大水系,构成云贵高原湿地的基础。

农业湿地主要包括水稻田、水库和坝塘。

西北干旱湿地区。

本区湿地可分为两个分区:

一是新疆高原干旱湿地区,主要分布在天山、阿尔泰山等北疆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间盆地和谷地及山麓平原—冲击扇缘潜水溢出地带。

二是内蒙古中西部、甘肃、宁夏的干旱湿地区,主要以黄河上游及沿岸湿地为主。

农业湿地主要包括水库、沼泽、草甸和湖泊。

青藏高寒湿地区。

本区湿地分布于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和四川省西部等,高原散布着无数湖泊、沼泽,大部分分布在海拔3500至5500米之间。

我国著名长江、黄河、怒江和雅鲁藏布江等河源区都是湿地集中分布区。

该区湿地保护尤其是江河源区湿地保护涉及到长江、黄河和澜沧江中下游地区甚至全国的生态安全。

农业湿地主要包括沼泽、草甸、湖泊。

1.1.3农业湿地资源概述

农业湿地中蕴涵者丰富的资源,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生态、经济、社会功能和效益。

1.1.3.1生物资源

——野生植物资源

中国农业湿地野生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野生稻、野菱等大量的农业野生植物。

据调查统计,我国农业湿地中高等植物有225科815属2276种(及变种),其中苔藓植物64科139属267种;蕨类植物27科42属70种;裸子植物4科9属20种;被子植物130科625属1919种。

按经济用途划分,有食用植物、药用植物、饲料植物、芳香植物、纤维植物和观赏植物等。

这些野生植物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植物品种改良的重要种质资源,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和农业利用价值。

——野生动物资源

我国是湿地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据统计,我国水生动物近20000种,其中海洋水生动物约16200种,淡水水生动物约3300余种。

在20000种水生动物中,鱼类约3000多种、两栖爬行类约300多种、水生哺乳类约40多种,其中有经济意义的特产鱼类占很大的数量。

2009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5116.40万吨,其中,养殖水产品产量3621.68万吨,捕捞水产品产量1397万吨。

许多农业湿地都是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和候鸟南北迁徙的重要停歇地,也是世界湿地水鸟的重要繁殖地和重要越冬地。

分布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近13种(类),二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60多种(类),据《中国湿地水鸟》统计,中国分布有湿地水鸟257种,其中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鸟类有10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有42种;有世界受胁物种42种,有些是受世界关注的珍稀濒危种类,如朱鹦、黑颈鹤、黑嘴端凤头燕鸥、黑脸琵鹭等。

1.1.3.2非生物资源

——水资源。

农业湿地是重要的蓄水产水区。

湿地产水量大,降水进入湿地,大部分直接进入水体或潮湿的地表,转化为地表水,其单位面积产水量约为陆地平均产水量的1.5倍。

以湖南年平均降水量1427毫米计算,则湖南农业湿地的年均产水量为414.05亿立方米,占年地表水量1419.3亿立方米的29.17%。

由此可见,农业湿地是一类单位面积产水量最高的土地类型之一。

——农地储备资源。

湿地通常具有较丰富的水源和较肥沃的土壤,是可供耕作开发的优质潜在土地资源。

现有的自然湿地中,仍有一些边角土地和在它们周围已垦区域中的间隙土地可供开发,是重要的农业土地战略储备资源。

——旅游资源:

农业湿地地势平坦,交通方便,景观类型丰富,良好的生态服务功能与优美雅静的湿地环境是人们休闲、娱乐、观光的理想场所,为湿地农业观光、生态旅游、垂钓、娱乐、体验、农家乐等旅游项目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文化资源:

悠久的农耕历史和社会变迁,为中国农业湿地积淀了丰厚的农业湿地文化。

农业湿地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包括稻耕文化、渔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既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又是当代旅游的重要旅游资源。

1.1.4农业湿地面临的主要威胁

1.1.4.1农业面源污染加剧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对环境影响甚大,其排放化学需氧量(COD)、总氮、总磷分别占全国污染物总排放量的43.7%、57.2%、67.4%。

农业湿地作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场所,因农业生产中过量和不合理施用化肥农药、畜禽粪便未干湿分离与处理、养鱼超量投肥投饵、农村生活垃圾污水露天堆置排放、加上水土流失,农业面源污染物直接和随降水流入水体,导致农业湿地水体严重富营养化,许多湿地变浅和不规则涌流,大型藻床和潜在的有毒浮游植物繁盛。

上世纪70年代,我国湖泊富营养化面积约为135平方公里,而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目前富营养化面积已达约8700平方公里,40年间激增了约60倍。

太湖蓝藻的爆发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江河水质污染主要为有机污染,以海河、辽河、淮河、黄河流域污染最为严重。

近年来,近海海域主要受营养盐污染和有机污染,污染损害事件频繁发生,海洋环境质量总体呈恶化趋势。

1.1.4.2生物多样性破坏严重

农业湿地生物资源因过度开发利用,造成生物多样性破坏严重。

在我国的重要经济海区和湖区,水生生物资源的衰退现象十分严重,湿地生态系统失衡,处于濒危状态的珍稀水生野生动植物从1988年的80种(类)增加到2002年的500多种(类),平均每年增加30多种(类)。

在我国的重要经济海区和湖区,酷渔滥捕的现象十分严重,不仅使重要的天然经济鱼类资源受到很大的破坏,而且严重影响着这些湿地的生态平衡,威胁着其它水生物种的安全。

我国许多海域的经济鱼类年捕获量明显下降,鱼类的种类日趋单一,种群结构低龄化、小型化。

在内陆湿地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同样受到严重威胁,如白暨豚、白鲟、中华鲟已是濒危物种,长江鲟鱼、银鱼等经济鱼种种群数量十分稀少。

2000~2002年“全国水生野生动植物资源状况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处于濒危状态的珍稀水生野生动植物从1988年的80种(类)增加到2002年的500多种(类),平均每年增加30多种(类)。

我国大量的农业野生植物资源与1980年相比无论分布点数量还是分布面积都显著减少,尤以普通野生稻消失情况最为严重,全国约70%的普通野生稻分布点已经消失,而云南省原有的26个分布点目前仅剩2个。

在全国23个面积超过500亩的普通野生稻分布点中,只有一处分布点变化较小,其它地方的普通野生稻或已完全灭绝或只有零星分布了。

1.1.4.3农业湿地系统退化

由于人们对千万年来自然形成湿地的重大生态与经济、社会价值认识不足,随意开垦、侵占,农业湿地不断减少。

全国稻田面积近40年减少773万公顷,洞庭湖150多年内面积减少了57.6%。

小型水库、池塘等农田排灌系统严重淤积,农田生态系统质量下降,抗御旱涝灾害和净化水质的生态能力显著降低。

1.1.4.4外来物种入侵严重

近年来,外来物种入侵已危及农业湿地生物多样性,对人们生产和生活活动造成不良影响。

例如福建霞浦县引进美国大米草,用作护堤、饲料和燃料,由于大米草繁殖力极强,不仅破坏了滩涂原有的生态平衡,致使鱼类、贝类、藻类等大量生物丧失生长繁殖场所,造成一些当地珍稀物种灭绝,给当地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

如闽江、珠江、黄浦江等江河连年爆发水葫芦疯长、洪湖爆发的“水花生”疯长灾害,严重侵占、排挤野生菱角、野生水稻生境,造成野生生物资源濒危。

外来鱼种对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也已构成了严重威胁,云南省洱海原有17种土著鱼种,在引入了13种外来鱼种以后,目前已有5种土著鱼处于濒危状态。

1.2“十一五”建设情况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把加强湿地保护作为“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的一项重要措施,列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

“十一五”期间,国家已相继投入4.8亿元资金开展农业湿地保护工程建设,进行了湿地保护、湿地恢复和湿地可持续利用示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2.1珍稀濒危物种原生境保护

农业湿地作为许多野生生物的重要栖息地和繁殖地,一方面,农业湿地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丰富的种质资源基因库,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湿地野生物种的基因改良农业作物,增强抗病特征以及维护野生动物种群。

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成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十一五”期间,国家建立了野生稻、中华水韭、野生莲等126个国家级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点,建立了野生大鲵、中华鲟等104个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区,使一批珍稀的农业生物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1.2.2农业湿地可持续利用工程

“十一五”期间,组织实施了农业湿地可持续利用示范工程。

其中,在环洞庭湖区建立国家级农牧渔业综合利用示范区10处,在天津黄庄洼建立农(牧、渔)业湿地管护区40处,在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建立南方人工湿地高效生态模式研究示范区2处,在北海等海水养殖开发区域建立滨海湿地养殖优化和生态养殖工程3处。

通过建立不同类型农业湿地开发和合理利用模式,为农业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奠定了基础。

1.2.3农业湿地面源污染治理

组织开展了全国第一次农业污染源普查,基本查清了全国化肥农药农膜、农作物秸秆与畜禽粪便、水产投饵、农村生活垃圾污水与水土流失产生量及排放污染水体状况。

在第一次普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农业湿地面源污染定位监测,设立了346个定位监测点,初步掌握了太湖、巢湖、洞庭湖、滇池、三峡库区等重点农业湿地区域的农业面源污染底数和变化趋势,建立了一批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

组织开展了农村生活污染源的处理,在全国农业湿地区已建成1100多个污染源头控制示范区示范村,有效的防治了农村生活面源污染。

1.2.4外来物种入侵防治工程

近年来,在农业湿地区组织开展了水花生、福寿螺等30多种恶性外来入侵物种进行了普查,摸清了农业湿地区外来入侵物种发生情况。

先后动员群众1600多万人次,采取物理、化学、生物治理措施,对洪湖的空心莲子草、环洞庭湖的福寿螺、三峡库区的水葫芦组织开展了灭毒除害行动,累计铲除外来入侵物种面积达到5000多万亩,重点区域铲除率达到75%以上,有效控制了农业湿地区外来入侵生物的扩散和蔓延。

1.2.5强化农业湿地监督管理

2000年以来,相继对《草原法》、《渔业法》进行了修订,2002年颁布了《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办法》和《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的若干意见》,2006年发布了《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

农业部从2000年开始实施逐步减少海洋捕捞船只的计划。

在审批农业开发计划时对湿地开垦严格控制,在开发项目论证中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

依托现有的农业、渔业、农垦和草地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开展了一系列的监测工作,同时组织科技力量陆续开展了有关农业湿地保护的调查研究工作,例如在西藏林周的澎波河谷农区开展关于黑颈鹤越冬生境的调查研究,并建立了旨在保护该越冬生境的“农业管护区”。

还开展了对三江平原湿地、黑龙江宝清七星河湿地的调查研究等。

2.重要性

加强农业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状况,促进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农业湿地保护利用事关国计民生

农业湿地具有充足的水源、肥沃的土壤和底质,湿地区域大气较湿润和小气候较适宜,是最重要的宜农地带。

我国农业高产地区多半分布在湿地区域及其周边地带,这些地带构成我国农业和粮食的主产区和农业商品基地。

我国现有2924万公顷的水稻田主要是由湿地开发出来的。

最近60年以来逐步开发建成的黑龙江农垦总局主要依托三江平原湿地及其周边地带,该局粮食总产量几乎相当于全国粮食总产的1/5。

农业湿地生态系统生产出全国约60%以上的粮食、经济作物产品和畜产品以及80%以上的淡水鱼和蚕茧,为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了保障。

2.2农业湿地保护利用事关生态安全

农业湿地不但生物资源丰富,还是诸多珍稀濒危生物物种栖息繁衍的保护场所。

农业湿地具有调蓄水资源、净化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大生态服务功能。

农业湿地对水体污染物COD、BOD、有机化合物甚至重金属等均有较强的滞留、降解能力。

据研究,1平方公里农业湿地的微生物可以吸收和降解2.17吨BOD等有机污染物,水生植物可以吸收去除污水中75%的氮、65%-80%的磷。

农业湿地还可调节区域气候、滞纳地面径流中的泥沙和减少河道淤塞。

2.3巨大的碳汇功能

农业湿地是重要的碳汇场地。

仅以湖南省3687.23万亩农田为例,通过秸秆与畜禽粪便还田,以20年提高土壤有机质0.5%计,农田土壤每年增加固定的碳素相当于净减排二氧化碳300万吨。

2.4不可替代的社会文化服务功能

农业湿地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结构复杂,为人们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研究、教育、旅游休闲等功能性场所。

3.指导思想、原则、目标

3.1指导思想

根据中国人口、资源、生态和环境的现状,以维护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湿地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的,坚持“全面实施保护、重点项目突出、生态保护优先、兼顾经济效益、促进持续发展”的原则,重点实施农业湿地资源抢救性保护与恢复、外来入侵物种阻击、农业污染源头拦截和农牧渔业可持续利用示范工程,同时加强农业湿地管理、科研监测、宣传培训为主要内容的能力建设,提高全社会对农业湿地价值的认识和保护意识,扭转农业湿地资源萎缩与生态功能下降的局面,为全面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

3.2基本原则

——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开发的原则。

农业湿地资源保护、生态恢复优先,用生态循环农业理念和方法,使生态建设与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有效结合起来,协调处理好长远与当前、整体与局部的利益关系。

——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的原则。

按照农业湿地资源分布和利用的现状与特点,遵循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农业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坚持重点示范、分步实施的原则。

注重综合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

对环境有重要影响、敏感性强或濒临退化的湿地要进行重点保护。

在时间上先安排对东部地区的抢救性保护与管理和西部地区规划、预评价性管理,后安排西部地区湿地保护。

——坚持科学利用,注重实效的原则。

注重依靠科技措施和科技进步来推进湿地保护、管理和利用的合理化。

用技术的跨越带动水平的提升,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综合衡量最终效果,依托科技推进农业湿地生态保护、建设与管理。

3.3依据

本规划的主要依据包括: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保护纲要》;《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和《中国农业部门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国务院办公厅根据中央指示对林业部提出会同其它9个部委尽快制定全国湿地保护规划的要求。

3.4规划期限

规划期从2011年至2015年。

3.5目标

总目标:

建立和完善农业湿地保护区网络,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善、科学、规范的湿地保护与管理体系。

到2015年使我国70%的农业湿地得到有效保护,使我国的农业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进入良性循环,保持和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湿地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和效益,实现农业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目标:

基本形成覆盖全国主要农业湿地的监测网络,建设30个省级中心、200个区域中心、2000个野外观测站。

建设1000个野生生物资源原生境保护区,使一批珍稀农业野生生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建设1万公里外来入侵生物拦截阻击带,有效防控农业湿地新的外来物种入侵。

铲除主要农业湿地的外来有害物种,核心区铲除率达80%以上,控制外来有害物种扩散蔓延趋势;

建设生态拦截沟1万公里,污染源头控制示范区10000个,有效控制农业湿地源头污染;

建设湿地陆生植物生态隔离带和湖滨浅水区水生植物净化带各10万公顷,农业湿地可持续利用示范区100万公顷;

强化农业湿地保护和利用的基础研究,建立农业部门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技术模式体系。

4.建设内容

4.1农业湿地保护工程

4.1.1农业野生生物原生境保护区建设

全面评估农业湿地生物多样性,加强农业湿地珍稀濒危物种和重要经济物种调查,摸清家底,掌握其种类、分布区域面积及生境状况。

针对珍稀的农业湿地野生生物资源,开展原生境保护区建设。

“十二五”期间,在全国范围内建成1000个农业野生生物资源原生境保护区。

4.1.2外来入侵生物阻截带建设

在重要湿地周边地区的外来入侵生物传播通道建设阻截带,建立定位监测点,栽培当地优势植物形成植被生态屏障或设置拦截装置,建立天敌繁育基地,实施科学灭毒除害行动,抵御外来有害物种入侵。

“十二五”期间,针对薇苷菊、水花生、福寿螺等重点外来入侵物种,在全国农业湿地范围内建成外来入侵生物阻截带1万公里,建立100个天敌繁育基地,清除1000万亩外来入侵物种,使外来入侵生物在农业湿地扩散蔓延的趋势得到基本遏制。

4.1.3农业湿地污染物源头控制

——污染源头控制工程。

在重要湿地的环湖区、上游集水区和农业湿地区,推广稻鸭共生、稻草还田、频振式杀虫灯等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建设“三池一站”(生活污水处理池、废弃物收集池、废弃物发酵处理池,物业管理站),实施“两整一连通”(整修入户路和房前屋后禾坪;连通村内污水管网)工程,配套“四改”(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改善湿地区农业生态环境。

“十二五”期间,推进10000个污染源头控制示范区建设。

——生态拦截工程。

对农业湿地区的现有排灌沟渠进行清淤整修,恢复农田之间的生物田埂,因地制宜的建设生态拦截沟,主要包括沟底、沟壁改造和拦截坝建设,在湖区入湖口建设前置湖(库、港)等人工湿地,拦截农田退水中的氮磷。

“十二五”期间,建设生态拦截沟1000万米。

4.2农业湿地生态恢复工程

4.2.1湿地陆生植物生态隔离带建设工程

在湖泊、沼泽湿地周边陆地种植当地适生的乔、灌、草植物立体隔离带,带宽20-50米以上,防止周边水土侵蚀,消纳、降解陆面径流污染物,生态过滤、净化入湖水质。

该项目重点针对环洞庭湖、巢湖、太湖、洪湖、鄱阳湖等农牧渔业利用强度大的湿地实施,防止湖区水体富营养化。

“十二五”期间,建立湿地陆生植物生态隔离带10万公顷。

4.2.2湖滨浅水区水生植物净化带建设工程

在湖滨临近湖堤、陆地浅水地区种植适生有益的沉水、挺水、浮水植物带,宽50-100米,吸收、降解入湖农业面源污染物,收割水生植物转移湿地营养物质,净化湖泊水质,控制水体富营养化。

“十二五”期间,构建湖滨浅水区水生植物净化带10万公顷。

4.3农业湿地可持续利用工程

4.3.1湿地农牧渔综合利用示范区建设

在重要湿地周边和浅滩区农牧渔业利用强度大,不适宜建立湿地保护区的区域,发展立体高效生态农业,建立农牧渔一体化综合利用示范区。

加强农业湿地综合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